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最新绵山导游词(优秀8篇)

最新绵山导游词(优秀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绵山导游词篇一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绵山。

你怎么学我说话?

没有啊,我是小导游,我带大家游览绵山有什么不对吗?我明白了,你是来抢饭碗的。

你要水平高,我哪能抢了你饭碗,大家说,是不是?

照你这么说,咱俩今天非得比试比试了。

比就比,谁怕谁呀!

好,现在就开始!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的绵山。绵山,亦名绵上,因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而闻名天下。绵山地处汾河之阴,在介休市南20公里处,山势陡峭,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因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朝山谢雨,见双龙显灵而改现名。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共有二十多处景点。从龙头寺远眺,只见两山对峙,怪石磷峋,风景绝佳。

游完龙头寺,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二个景点———介公岭。说起介公岭,还有一段故事呢。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时饥饿难忍,介子推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介子推不求名利,隐居绵山。

绵山导游词篇二

前几天,我们去绵山旅游。火车一路飞奔,一会儿介休战就到了。坐上汽车驶出了介休市,再在换乘站换了车,我们向绵山进发。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我们离山顶越来越近了。不一会儿,就山上了。

绵山一共有八个景点:龙头寺、云峰寺、正果寺、栖仙谷、朱家凹、一斗泉、古藤谷、水涛沟。

一会儿,汽车在云峰寺停了。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青一山绿,还有深不见底的沟。我叫了一声,还有一圈一圈的回音。还有一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壁,上面修着一条长龙似的寺庙。我不禁很佩服工人叔叔的精湛技术。我又和妈妈走着去了栖仙谷。在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我和妈妈的脚步声。

栖仙谷幽哗哗流的瀑布。有一个长廊修在水上面。我伏在长廊里的椅子上,向水中望去。哇,一条肥肥大大的白金鱼。在白金鱼的后面,跟着大大小小的金鱼,它们绕着一根柱子游来游去,好像在散步哩。我在一个小瀑布前蹲下来,捧起一把水,水冰凉冰凉的,但清澈见底,可以和山泉媲美。

最后到了水涛沟。那里的树木直插云端,而且长得棵棵郁郁葱葱,形成了天然的绿色隧道。再加上天气本来就热,每棵树就像一个个绿色的遮阳伞,为人们挡着阳光。我想摘片树叶,又蹦又跳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摘下一片树叶。

到了黄昏,我们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一眼,绵山仍是那么雄伟、壮丽,令人流连忘返。

绵山导游词5

在暑假里,我去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绵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埋藏着介子推的绵山。

当我们来到绵山脚下,我抬头望这,那高大的绵山,我望不到山顶,只能看见云雾缭绕的半山腰。刚开始上山十路十分平坦,可是没多久平坦的路变了。他变成了两条十分惊险的路。一条是铁链和木条连接成的木桥。另一条,而是从石头里探出的铁台阶。无论是木桥还是铁台阶都十分的惊险。都是在汹涌的瀑布上建立的。最后我们选择了铁台阶。我们紧紧地抓住那条不知从多高的地方垂下来的铁链。好像随时都会掉进那条瀑布被卷到远方。走着走着我们不再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让条道路都变成了铁台阶。现在无论你喜欢铁台阶还是木桥都必须走起台阶了。我们走着,路又变得十分平坦,我们偶尔还会发现几条毛,呈银灰色松鼠,我们都在谈论松鼠在山上吃什么呢?这里没见到一棵松树呀。不一会又变成了铁台阶。我们一路紧紧地抓住那条铁链。当走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我们就会弯下腰来清洗已经弄得很脏了的手。我们用手弄起一缕又一缕一得水的水。又清又凉。

走了很久之后,路由恢复了开始的平坦。只不过路上多了一些鹅卵石,仿佛是在为那些。已经走了很长时间铁台阶的人们做一些脚部的按摩,一路上还有很多时像这些石像都是由于人的身体,动物的头构成的。这些都是天兵都是来守护介子推的。渐渐的路上的松鼠越来越多,我们刚才一直猜的难题解开了。原来松鼠在这里吃东西呀。又走了好长时间平坦的路,渐渐地往上倾斜了,又走了很久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往下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脚下。这时我便明白了为什么要把介子推埋在这么高的山上。本来以为是因为怕猛兽,吃介子推的尸体原来是让介子推在高山上俯视整个天下呢!刚下山是我们再也没有力气了。就乘坐缆车下山。

我觉得这次绵山之旅,对我非常有价值。

绵山导游词篇三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绵山导游词,欢迎阅读!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介休绵山,绵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高度为2024多米,因山势绵豆而取名为绵山。后因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声大震。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绵山风景绝佳,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介休南行20公里到达绵山脚下的`兴地村,在兴地村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游绵山之前先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回銮寺。

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当年到绵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銮而得名。当时唐太宗还留下题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大家请随我进寺内参观。这座寺庙在五代时曾遭战乱的破坏,宋代时又重新修建。寺内院落宽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从天王殿向内观望,虽然院内建筑物不高,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铁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绘有元代壁画,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现在寺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树等,夏日槐荫如伞,四季古松清幽,给寺内增添了勃勃生机。

朋友们,从回銮寺出发,再南行约1.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要开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但景点较为分散,往返路程约9公里左右,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

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绵山导游词篇四

正值酷暑,炙热的天气令人实在烦燥!早就听闻绵山胜景令人流连,索性约好友一起游玩!如果不是亲历,我很难相信在黄土飞扬的山西,会有如此奇绝美妙的山水。它的奇绝,足以让人惊魂;它的美妙,足以令人心醉!

由于对绵山不很熟悉,于是和朋友商量着联系了一个旅行团,随团出游。一清早就乘车出发了,抵达绵山时已近10∶00。坐在车上,盘山而行,只见四处是悬崖峭壁,如斧劈刀削。重重山崖绝壁间,工整平直的道路,决非单凭人力所能及,这山势本身便是一道奇观。更令人称绝的是绵山上的建筑,多是依绝壁而临深谷,仿佛已溶入山体;还有的竟以悬崖为基,公路为顶,日日受车轮碾踏,却无坍塌之虑。再看险峰之上,也有寺庙悬于半空,凌空而架的阶梯,刻画出巨大的之字,觉得惊险万分。

我们的导游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精神而干练。在她的讲解下,让我对绵山的历史有所追寻。绵山,可上溯至春秋年间。那个曾在危难之际挽救晋文公重耳,并且辅助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后归隐的介子推就隐居于此,直到他被焚烧于此。于是,留给后人了一个关于寒食节的典故。在其后,有张良、朱元璋的足迹遍及此地,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更是在这里安营扎寨,山头上至今留有唐营的遗迹,让人时不时浮想起当时征战的场面,似乎还可以听到战鼓的号角。

虽然是在盛夏,可我们还是顶着烈日,一口气爬到了山巅。站在山颠,擦干汗水,举目四望,一种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气势扑面而来。很早就期盼着“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可是,我们感觉的不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是一览群峰低。

也许正由于我们在险峰之上,才有幸真正领略了它的无限风光。难怪如此陡峭的山,而千百年来登临者却络绎不绝。绵山,它不仅陡峭奇绝,更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充满慈悲为怀的佛性的灵光。它集道、佛、儒三教于一体,方圆几十里的岩上岩下,名刹古庙星罗棋布。

我和朋友仅有一天的游览时间,所以,只是就近游览了绵山最著名的大罗宫\云峰寺\水涛沟。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抱腹岩顶壁挂铃,场面惊心动魄,令人赞叹叫绝。铁索岭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铁索险道。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云梯悬挂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登山的一条险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于崇祯十年(1637)题写的长联,清光绪三年(1877)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以及当代著名学者,邑人张颔所题“抱腹栖云”的匾额,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据说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人。这个佛祖俗名叫田志超,他对佛教禅宗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圆寂坐地成佛。殿内供奉的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据传当年李世民为感谢田志超“解民倒悬”之恩,率众臣朝山拜佛。在抱腹岩,当得知田志超己圆寂西归,李世民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殿内所有构件,包括台座门拱等都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在云峰寺的石佛殿等殿宇内,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时期的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值。站在这古洞前,望着这横空出世一般大腹便便的抱腹岩,我在想:抱腹岩,你也像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一样能容进天下难容之事吗?不过有一点我已清晰:它腹内包容的绝不只是二百余间殿堂庙宇,更包容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和道德文明史。站在岩下,看到陡立的岩壁上有无数系着红绳带的挂铃在风中摆动唱响。原来抱腹岩挂铃是绵山的一绝。据说,每逢庙会,许多了愿的善男信女们就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惊叹不已。岩壁上的一个个红色的银铃,向佛主表达着一份份真诚,向人们展示着一份份美好的夙愿。我想如果佛主真的有灵的话,一定会为这些善男信女的虔诚而感动的吧!

站在云峰寺的顶峰上,仰望天空,天蓝蓝,云淡淡;举头看山,山巍巍,草青青。峭岩绝壁,殿宇林立,古筑肃然,钟声悠悠,香烟缭绕。佛光普照的那一份空灵之感,大概只有此时此地才会有的吧!有人说,大海能净化人的灵魂。而我却要说,大山也同样能净化人的心灵,何况是这样充满灵性的名山。绵山,在我心中是一幅画,一首诗,看它读它,心灵深处那种只可感知而不可言喻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已经触摸到了这山的灵秀之气。“道通天地大,德贯古今长”,无意中我把那个高大的殿宇门相的话记在了心里。

最后一个景点是水涛沟。与山而言,我更喜欢水的灵动,水涛沟从名字听来就知道一定少不了水,我一直喜欢有水的山,这样的山更显得出尘的美,只可惜刚进景区,天色即变,也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久留,刚进山就出山,顷刻间大雨倾盆直下,虽遭大雨,却一点不影响我们的心情,通过车窗,绵山在整个风雨中显得更加妖娆。

绵山导游词篇五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

2024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之中。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无果。文公无奈,下令一面放火烧山,本想把他逼出来,但是,奸臣却故意陷害,四面烧山,直到大火熄灭,才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拥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诏,在介子推忌日,禁烟寒食。

以寒食寄托哀思,是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难日乘龙舟往汨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原的躯体。这是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寒食节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本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但发展到唐代后期,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寒食节历经两千多年,最终发展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节日。

绵山导游词篇六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古老神奇的绵山,历史悠久,264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人文景观雄壮宏伟,自然风光优美,集秦山之雄奇、无水不秀、无涧不幽、无景不典;气势恢弘,巧夺天工,苍松翠柏,山环水绕,人称北方九寨沟。

绵山的吃、住、行、游、购、娱各具特色,住在悬崖上,吃在岩沟边,行在云雾中,游在飘飘欲仙,似仙非仙。登介公岭拜介公,游仙洞,龙头寺观日落。远眺中国最大道观建筑群大罗宫,穿越天桥漫步一斗泉,拾阶朱家凹,观佛教圣地云峰寺,探秘九曲一线天栖贤谷,远足龙脊岭,畅游自然景观北方九寨沟——十里画廊水涛沟,令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她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岩、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空王真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节习俗,形成了绵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踏来。绵山人间仙境,旅游好去处,堪称全国之“最”,千山万水看不尽绵山,游绵山,看尽千山万水。

绵山导游词篇七

各位旅客:

大家好!

从回銮寺出发,再南行约1.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要开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但景点较为分散,往返路程约9公里左右,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

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绵山导游词篇八

财神殿此殿正中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别为利市仙官和招财童子.武财神坐元宝座,左手执元宝、右手拿铁鞭;两位文财神一位怀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宝。

三清殿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来指道教天神所居的圣境,后逐步演变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内中央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灵,执掌宇宙,主宰万物,造化阴阳,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宝君,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灵宝君,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宝君,为洞神之神.两侧为“四大天师”.他们均是道教的创立者,分别为东汉“张道陵天师”,是五斗米教的创立者;以及“南北朝时的葛仙翁、许旌阳”和宋代的“萨守坚”.左右墙上的壁画分别为“玉帝”“王母”带领天界诸神朝拜三清的场面.供桌两边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和合喻意同心、和睦、顺气,是中国的喜神、爱神.中间的雕刻为骏马驰骋,龙腾虎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龙马精神,喻示着人们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星宿殿二十八宿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星宿的崇拜.古时星相家根据星宿的移动,占卜吉凶,并把他们分成东、南、西、北四组,称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又称四方四神。民间办喜事、盖房子、出门都要选日子,就是据此而来的。这两位分别是青龙和白虎,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他们的职责是镇守道观山门,驱邪护正。

灵霄殿殿内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为“天皇大帝”和“南极长生大帝”,右为“紫微大帝”及“后土皇地祗”.两侧为年、月、日、时四值功曹.道经上说:天有三十六层,三清居最上三层.玉帝居三十三天为万夫之主,主宰人间天上的祸福吉凶,及世界兵革、劫运,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灵.左、右四位大帝,分别统帅万星、万雷、万灵、万地,以辅佐玉皇.传说四值功曹体察人间善恶功过,时记月累,年满上奏玉帝.腊月廿五玉帝下界巡世,以人们所做的善恶或赐福或降恶。这天古代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以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灵霄殿的两壁画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天上帝”带领各自部下神将朝拜玉帝,奏事请旨的场面.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态端庄各异,体现了天界的庄严和诸神的无边法力.当年唐玄宗为感谢玉皇大帝的点化、护佑之恩,命人在这里修建了灵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

五老君殿五老君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五方神灵,又叫五帝。他们都是非后学而成真者,为天地开辟之前的先天神灵,所以又称元始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以上“五老”与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对应。

药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炎帝,两侧分别供奉张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四位盖世奇医.绵山自古以来就是道家圣地,因介之推归隐于此更成为人杰地灵之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号朱衣道人,研究《周易》多年.有一年,母亲重病缠身,妻子产后无奶,真是祸不单行.傅山既是位孝子,又是位好丈夫,对突如其来的灾祸茶饭不思,彻夜陪侍母亲、妻子.有一日,他十分困乏,爬在书桌上便睡着了.恍惚中忽见一仙人飘来,说道:“绵山圣水可治百病.”他顿感神灵在点化自己,便于明天启七年(丁卯)连夜奔向绵山取水.母亲、妻子喝了圣水,病症才得以痊愈.为感谢神灵救命之恩,特在此修建药王殿.从此绵山圣水可以治无名痼疾,又可作催奶剂的消息,传遍了省内外,人们常专程来此接水。

藏经阁为绵山道教藏经处,藏有《道藏》等道书多部。

讲经台为道士集会和讲经场所.有全国百位名家题写的《道德经》木刻,堪为一绝.

群仙殿全部神像均系布画,内容为道家众仙朝拜洪钧老祖,总面积360平方米,为全国绝无仅有.洪钧老祖也称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

混洞殿主要供奉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无形天尊为混洞之前,道气未显,恍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为无形象可察。无名天尊为宇宙处于本始状态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虽有质可睹,但不可名。无上元君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后下降为尹氏之女,嫁于仙人李灵飞,怀胎八十一年,生太上老君,传金丹密诀72篇即升天而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