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善”“伪善”
“慈善”“伪善”
——“郭美美事件”与百年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摘 要】202_年6月始的“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无论是慈善组织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开始了一场“挽回信任”的赛跑,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红十字会。“慈善**”严重伤害了公众的心,打击了公众的慈善热情,公众之所以因为“郭美美事件”抓住红十字会究根结底,还是因为对其不满,是对整个慈善制度的质疑,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是对慈善运作透明度不明的愤怒。能否重塑“公信力”将是挽回这场信任危机的关键。
【关键词】慈善;红十字会;郭美美;侵权;公信力;危机
“慈善怎么了?”这是这段时间广大公众的内心所想。媒体曝光下的郭美美从来都不是主角,大事件的导火索,都来自于细节与个体。当年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最初源于民主党总部一位员工偶然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而盐湖城冬奥会的贿选丑闻,也只是由于时任奥申委主席的威尔奇收到的一条短信遭曝光。“郭美美事件”只是一次深度公众事件的源头和切入点。
《王刚说故事》对郭美美事件进行了一期专题节目,相对精确地进行了剖析,“郭美美的网络炫富,引出了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和慈善体制的追问。由于红十字会财务信息及运作模式长期不透明,使得公众的不信任在这次“郭美美事件”后大规模爆发。中国慈善事业的路应该怎么走?是“郭美美事件”抛给我们的、更是抛给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最重要的课题!”这是节目中带给我们的深思。
如果郭美美只是纯粹的炫富,那在财富极端分化的当下,国人对富人的奢靡生活已经不像起初那般敏感,只要你的财富来的正当且与公共利益没太多牵连,炫富或者低调只是你个人的选择。遗憾的是,这个在新浪微博上注册署名“郭美美Baby”的年轻女孩炫耀的不只是她的奢侈品、别墅、跑车皇后,还有那敏感的刺激公众神经的微博认证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就是这一与中国红十字会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让两者都陷入了舆论风暴中,结果郭美美无耻的出名了,红十字会出名的无耻了。尽管红十字会一再澄清与郭美美的关系,郭美美也一改嚣张气焰,低声解释自己无知愚昧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向中国红十字会造成的名誉损害和公众误解深表歉意,但这一切并没有使“郭美美事件”偃旗息鼓,相反,每一次红十字会的声明以及郭美美的解释更加激起大众的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光想靠声明打消公众的疑虑,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拿出事实证明才能说服大众。客观的说,处于媒体网友高度关注下的“郭美美事件”中,网上很多传言多是捕风捉影,其之所以能火,主要是中国慈善业之前累积的慈善信任危机:如高昂的“手续费”,不透明的财务账款,大衙门作风,还有采购的天价“帐篷”„„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慈善的公信力是渐渐没落的。“美美”之火是危,更是机,能否燃起公益组织的改革大火呢?拭目以待吧。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的红十字会的做法,香港的红十字会拥有相当高的信誉度,尽管是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分会,但倍受好评,就是由于其财务和审计报告,精确到每一分港币。而新加坡和美国的红十字会官方网站,最醒目的一栏是GOVERNENCE(治理),公开长达近40页开支明细的financial & auditingreports(财务和审计报告),全部更新至202_年。这样的做法,使得信任他们的爱心人士放心奉献爱心。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正在做一些改变。7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下发通知,力争两年内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化,但是还是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中国慈善渐渐举步维艰,慈善丑闻犹如潮涌,且按时轮回,冲击着慈善的暗礁,每一次退潮总会有带着慈善机构与慈善家裂缝的礁石浮出水面,阻碍着公众的航线,让航行的人欲除之后快,甚至于不信任这片海了。潘锴红,曾是南京黄埔灵露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南京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曾经是南京企业界慈善之星,202_年2月份,其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白下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正在于慈善总会等官方机构吸收潘锴红之流入会,并委以重任或崇高的名誉。说白了就是“官办慈善”,用公权力绑架慈善。这样的时代,任何事由,一旦摊上了官办,等于引火烧身,黑幕、腐败等丑闻,剪不断理还乱。因为“官办慈善”的重点,不在后二字,而在前二字。善款之开支,与慈善无关,而关乎政治平衡。最让人憎恨的一点,在于包藏了一片爱心的善款,却入了腐败者的胃口与私囊。媒体曾曝光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的一张餐饮发票,竟高达9859元,人均消费500元以上。善款用于此道,还让人怎么信任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
在这场信任危机中,为慈善奉献爱心的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传统思想中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皆有恻隐之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爱的奉献》,让公众自愿主动,但我们奉献的爱心却被贪欲蚕食,我们是权益被侵犯,被侵权的我们如何挽回,不公开的慈善信息,不清晰的财务开支,我们如何申诉,能否要求赔偿?受到侵权的我们是否能利用这次事件让公众得到应有的权益。这一切都取决于红十字会的改革,相信重塑公信力会使红十字会从泥潭中重新出发。
新任红十字会副会长赵白鸽在出席一论坛时首次回应了“郭美美事件”,她说,“这个事件把红十字会这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推到了风口浪尖。”她表示,红十字会将深刻反思,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完善,红十字会的管理链条中必须形成共识,她说,“要赚钱的,你就远离红十字会。” 她认为此次网络事件对中国红十字会是提醒和教育。过去30年,世情、国情、民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公众参与度增加,希望知情、提出意见,并希望这些意见进入到议程和执行层面。同时,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改革的强大推动力量。这些都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对于未来发展,红十字会需要系统地、深刻地反思,需要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完善。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要建立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共同组织的在人道救援和慈善事业的体制机制,并形成公开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要完善与社会和公民沟通的畅通渠道,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保护公众的利益。赵白鸽表示,红十字会今后将积极了解公众需求和期待,接受公众的咨询和批评,她呼吁,全社会对正在发育的社会组织应给予呵护、关爱、支持和帮助。
当然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任何改革都有历史包袱和传统逻辑阻碍,无法一步到位,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中国红十字会短时间内完成蜕变,这是作为慈善主体的我们应有的意识。这场**之后,我们需要深化对慈善的认识,再面对侵权时,更加勇敢的提出质疑,争取权益。在平复“慈善危机”带给我们的强烈情绪的同时,应与过去一样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不让捐款减少,不让血库告急,不让需要帮助的人们在等待中丧失希望,因为爱一直存在。
对于慈善,这是我们的愿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而这幅美好图景,需要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媒体,以及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绘就。
第二篇:斥宗教之伪善分解
斥宗教之伪善
谈宗教,不可不谈宗教之渊源:谈渊源,不可不议其环境。在这里谈环境,还得从当时那个年代兴起谈起。
首先,谈宗教就得以其发源的栖息土壤来看;早期人类生存条件艰苦,就像巨浪中的扁舟,随时可能倾覆。面对神秘强大的自然力量,于是产生自然崇拜,形成原始宗教。崇拜的内容五花八门,多为自然实体,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等。
而宗教产生的最初缘由无非是提高人类之于大自然的生存能力,自此能够适应整个大社会的发展,所以在现在较为原始的非洲和拉美,土著聚集区和原始部落居民多对于生殖和力量有着较为狂热的崇拜。巫师和萨满的作用也在于能够指引他们能够在和野兽的战斗中能够取得较为丰厚的猎物和从大自然中取得充足的食物,又或者说能够使其整个部落的规模能够更大,新一代幼儿生存率能够更大。
巫师和萨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令部落原住民得到了心理慰藉,使他们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顽强的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并取得繁衍生存下去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为保持自身的高贵地位,让自己能够为部落其他居民所信服,也设法去研究自然界中的规律和能够有利于生存繁衍的方法,如食用草药、预知天气和掌握动植物的习性等等。并将之加以扭曲和捏造,或者说,是一种神秘化和神圣化,又杜撰出属于人类的上帝或者是真神,来令其他人敬畏。而高度复杂化后的教皇和贵族化的禅师,让大部分人纷纷仰望从而以示尊敬。姑且不论,繁琐累牍的教义和千篇一论的典籍,仅教皇那身行头,动辄数以百万计的价格和浑身散发的珠光宝气,以及禅师那张口就是千年古训的惊人语论和修得典朴雅致的古刹名庙,更遑论背后的权利和威严,那居于底层的民众便只得用仰望的姿态去敬畏三尺名堂上威严非凡的金神巨佛。
下面仅以介绍于中国盛传的佛教为例,以说明宗教不可避免的世俗性和社会性:
佛教是沙门思潮中的一支,相传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教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跨越地域、种族的世界性宗教从此诞生,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随着其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也都追随其后。犹如其市场竞争,取得更多信徒为经营理念一般,改版升级。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称天竺,天竺类似于邦国并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和印度教息息相关,二者的关系如紧扣的凸版和凹版,此消彼长。9世纪后,佛教在印度几乎绝迹。佛法无边,但印度在佛法之外。这么大的悲剧后世似乎早已忘却,从未搞过类似夺取圣城的圣战。看来佛教在精神上也是吃素的,被扫地出门,还能戒除贪嗔痴三毒。好在此处不留佛,自有留佛处,天下之大,其它地方也能化缘弘法。于是乎,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由此转向了中国的盛行流传。
佛教在孔雀王朝时期,已经开始外传。公元1、2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派形成,是新派,将旧派称为“小乘”。小乘尊释迦摩尼为导师,主张在成佛的道路上要自力更生。大乘认为佛有无数,在成佛的道路上大家要互相帮助。仅从教义看,要是信仰大乘派,成佛更容易,过程更温馨。
小乘佛教主要传至南亚、东南亚地区,也称南传佛教。大乘教则称北传佛教,一支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汉文化地区传播,称为汉传佛教。另有一支传入中国藏族地区,称为藏传佛教,后来也传至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也同样有大小乘之分,以大乘为主,重视密宗,加上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看上去很神秘,在中国由史至今,对于达官贵族和巨富商贾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取得藏传佛教稀世绝宝为傲。
佛教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从西汉其建立的第一个传教场所—白马寺到南北朝乱世时期的佛教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胜景是一个亮丽登场。在大唐盛世,佛教传播从广度到密度都实现大跃进,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更是推波助澜,由大周皇帝武则天的推行佛教国教伊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从此佛教在中国扎下深根,宗派繁衍一窝又一窝,占尽好山好水。可想而知,中国封建历代王朝举国之力兴建寺庙助传佛教有着何等的重要意义。
佛教的到来,显示出中国本土宗教的贫乏与落后。以道教为例:少管善恶、不求平等,长寿成仙,养生炼丹,外带房中术,尽管受到很多帝王推崇,但就是难以推广。因为对底层受苦的人来说,长命百岁未必是什么好事,等于活受罪,远不如轮回有魅力。普通百姓修炼的其道术吗?从流传的野史中反应,平民修炼道术羽化登仙的十罕有一。两相对比,映射出了一个很清晰的现象,好比两个厂商,一个走高端路线,专门生产奢侈品牌,走高端路线,另外一个却多等级多批次,老少皆宜,由此观之,佛教能在中国封建社会流行不可以不说没道理。佛教文化毕竟只是汉文化中的其中一个部分,从来没有成为主导力量。在最鼎盛的时期。也还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制衡,而一旦混得太好,垄断了思想文化市场的发展,扰乱社会安定,注定就要在江湖上挨刀。历史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推行的灭佛运动,佛教徒称为法难,就是对佛教文化负面作用矫枉过正式的否定。
现在看来,宗教注定就犹如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以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为来看,就犹如一家公司分裂,两家从原始公司分割成的子公司为正统问题和取得更大教徒资源问题,互相指责对方为盗版,甚至于不惜大打出手,从宗教延伸到政治,再到军事冲突。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令人感到滑稽。
再来看,宗教的重要思想武器——教义,前面说到,宗教从诞生开始的那一刻就是为了慰藉,慰藉人类空虚或者惶恐的内心。原始的信仰崇拜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将不再为人所信服,宗教为了维系其本身的自身地位以及他人对其的供奉和尊敬,也惟有不断的发展自身,形成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才能被人所信服。于是乎,宗教又衍生出其自身的教义。
教义本身是及其简单的核心理论和主张,它所阐述的内容其实用我们高中的历史课本完全了了数语就可以概括。事实上,教义诞生之初也的确如此但经过后世门徒的前赴后继,对教义的解释,以及对解释的再解释,让教义变得无比繁杂,宗教典籍汗牛充栋。今天凡夫俗子想窥全貌,已无可能,故而大师也就成为了世俗中的神人。可以联想一下中国的教育现实,课本是只有一本,但要想学好,怎么能缺少辅导书呢?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曾经政教合一,垄断文化教育,由经典延伸的书籍数不胜数。神学家如过江之鲫,哪一位都要著书立说。另外小教派成百上千,各自都有对经典的解释。所以,长篇累牍的经典阐述都注定了教义的浩瀚无边,信徒看到如此众多的典籍,怎能不对宗教的博大精深而感到慑服?
信徒从经典读起,第一感受通常是悟不到教义的真谛。神的代理人会给予鼓励,说继续悟。如果哪天说悟到了,神的代理人会发笑,通常说悟错了。偶尔也会奖励一下,说只是悟到了浅薄的,还有更高深的,请继续悟。至于最高深是什么情况,标准答案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信徒满脸茫然,然后满脸崇拜,最后只能自责慧根不足。
科学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简述为如无必要,不增实体。科学知识的客观、真实、严谨由此而来。而宗教的教义却恰恰相反,广义的教义其实是通过宗教理论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世界歪曲、虚幻的描述,所以遵循的原则是不管有无必要,一定狂增实体。教义中除了一部分做人真谛和永远正确的心灵鸡汤,其它对于虚幻世界的荒诞描写,包括构架空幻无边的天堂或者极乐世界以及对非信徒的种种精神恐吓。俗话说一句谎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对于胡言和妄言也同样适用。这与中医理论的产生机制完全相同,宗教的博大精深由此而来。
通过教义宣传,宗教对外永远保持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而且宗教有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传统,干得好,是神的启示或帮助,干得不好,与神无关,是魔鬼在捣乱。这种恬不知耻也是博大精深的重要内容。这在古代中国明显适用,天上流星,地上天灾,都属于不祥之兆,而丰瑞之年,则是风雨诸神,龙王土地眷佑的结果,如何不叫人发笑?
无论是西方基督还是中东的伊斯兰又或者是东方的印度教和佛教,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教化组织。这就是我们谈论的神棍,当一群神棍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性的组织,就成了宣扬教义的教团了。
西方的教团成为教会,活动于各大教堂。东方则是派系,活动与各大寺庙。社会组织不论因何目的产生,本身都有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冲动,当然这种冲动会受到各种限制。而教团却可以通过解释教义,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来参与资源分配。这就是在体育赛场上常说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当然,这份工作并不是谁都能做的。在数量庞大的群体开宗立派之后,首先的便是各大宗教之间的争执,胜利者自然就成为了此国的国教,扬名立万。而失败者,惟有接受成为异端的现实,并受到主流教派的抨击,甚至是武力摧残。
然后现在开始谈论,一个宗教的运行问题,就好比一个社团免不了搞活动组织聚餐之类的去促进社员感情,而同样的一个宗教的运行也需要给神职人员饭吃,于是就开始了宗教的财富积累。这个时候,也可能会有人说,不是还有苦行僧吗?苦行僧毕竟是这个世界的少数,对于教团的整体仅仅只是点缀的镶边。神职人员没有工资,神不给发,上帝见都没见过,哪里去找“老板”?于是乎,就只好找下线和顾客要,所谓的下线就璧如,教皇之于红衣教主,教主之于牧师,属于层层剥削的关系。而这些财富的源头,自然就是那些虔诚的信徒了。而教会和寺院对于社会贡献的财富,自然是欲壑难填,多多益善,前有罗马教皇为修缮教堂,享受奢靡生活甚至向普通信众销售巨额赎罪券;后有释永信甚至推动少林寺高调出山上市,打造少林寺宗教集团,年收入以亿计算,不可谓不惊人。
在农业社会,土地最值钱,收取地租最稳定,所以通常无论是西方教会还是古中国寺庙都是大地主。而教会的另一收入来源,就是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当然,这也是要收费的,提供心理服务的方式很简单,但收费不能都是白菜价。高端服务采用饥饿营销,都搞成奢侈品定价。最常用的是恐怖营销,就是讲恐怖故事。不信神会产生种种恶果,殃及自身祸及子孙。如果信神了,好处没实现,就对着未来向空气承诺。佛教的三世轮回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说、伊斯兰教的两世说无不如此。基本套路是前世作孽,今世受苦,今世信神,来世享福。只要上了道信了神,不怕你不交钱。还有化缘费,香油钱,解卦费等等,噢,对了,现在还要加个门票。
而宗教收入怎么花,这又是一个问题,前面谈到少林寺有过亿的年收入,释永信官方给出的数据用途是,七成修缮寺庙搞建设,搞投资,两成的给职工僧人发工资,剩下的一成是慈善。前面两个我是信的,投资才有回报嘛,只有寺庙修的富丽堂皇,高贵冷艳,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信徒前来瞻仰捐赠嘛,否则怎么能体现的出少林寺的历史悠久,博大冠绝。最后一个确实不信,或者说要大打折扣,依照少林寺的一贯作风,在捐赠慈善方面,肯定是高调出位。但是百度新闻,和民间谣传里,除了圈地投资,建立分寺,几乎看不到少林和慈善有何等的毛线关系。
神职人员中也会出现道德模范、英雄人物,都被大书特书,也注定夹带很多私货。而大部分神职人员脱掉袈裟牧师服,就是普通人,或庸人、俗人。所谓的道德高尚多流于表面,吃喝嫖赌抽还只是生活作风问题。教团最得势的时候,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坑蒙拐骗偷是常态,打砸抢烧杀也会做。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让神胡说。各种宗教审判,由神启判定异端,伤天害理,罄竹难书。教团自身却是法外之地,任意包庇犯罪。别看丑行不断,但教团历来宽以待己,道歉认错也是工业时代大势已去,千夫所指才有的事情。而且,在西方教会,罕见有提到十字军东征这件事。
只要有钱维持运转,教团就能生生不息地存活。所以历史中一种宗教在某一地区的消亡,犹如现代企业的破产,很难说是被消灭的,都是因为因循守旧,没搞创新,经营不善,资金断裂而被淘汰的。仍是以少林寺为例,少林寺因为顺应时代潮流,跟随市场发展,就弄的规模宏大,最近,云南和陕西的某寺庙就纷纷托管给少林寺,委托其管理,以期望能达到创造如其一般的浩大景象。
宗教为掩盖其社会性本质,维护教团利益,一方面创编教义,另一个重要手段是艺术包装。对于很多无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宗教的最大魅力不是教义荒唐言,而是艺术博物馆。宗教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但现在经常提及的都是精华,更大量的庸俗恶俗制作,只能作为历史的记录,根本称不上艺术。宗教有钱的时候,都会请当时最好的艺术工作者为其服务,例如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就曾长期给罗马教廷打工。
但宗教对于艺术的巨额投入,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出精品,而是包装,希望获取更大的综合利益。服饰、器物、绘画、雕塑、文学、音乐、建筑等等,还有可以称为行为艺术的宗教仪式,程序繁复,形式奢华。这些内容在耗费大量财富的同时,确实能对感官进行强烈触动。令人目眩神迷,迫使人们相信,这是神的力量,进一步确信神的存在。
以上,则是我对宗教的看法,其实也不必完全否定其的存在意义,辩证来看待,其实宗教的存在,却能在法制社会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作用,也可以将其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此外,在历史过程中,乃至时下当今,宗教却能起到心灵寄托的作用,将人们的精神寄托于神和宗教,使得其能在未知和迷茫的情况下,能够以一种较为顽强的姿态去工作和努力,例如,湘西苗族,诞生的种种怪事,法师的手法和魔术确实为苗族人民坚韧不拔的与自然做抗争,支撑起本来茫然的内心世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此种种,必然决定了宗教在社会中长期存在,但是,科学的普及以及法制的健全完善,将必然导致着宗教的灭亡。
第三篇:国旗下讲话——以礼相待 与人伪善(范文)
以礼相待
与人为善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如一道长虹,贯穿中华儿女的思想,又像一种元素,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
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闪耀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却丢弃了它。对待悉心教导自己的老师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挑剔;对待残疾缺陷的同学少了几分关怀,多了几分疏远,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评头论足。升旗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似乎不曾有人想起、我们的先烈,曾经浴血奋战,用身躯打下一片大好河山,集会时,我行我素,一片喧哗,似乎忘了身边还有别人需要一点安宁,集会结束时,场地上多的是垃圾,无视的是清洁工人那辛苦劳作的背影……
知道吗?当你开始变的倔强任性,叛逆,甚至走向极端,韩国的孩子正恭恭敬敬地双手下垂聆听父母地教诲,当你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时,外国的孩子都在学着我们地“温、良、恭、俭、让”地传统美德,而我们自己却一点点地丢弃。
我们丢弃的何止文明,我们丢弃的其实是一种尊严和顶天立地的性格。扪心自问,用应有的礼节去对待别人真的就那么难吗?其实,大家都明白:不难,真的不难!你注意礼节,善待他人,他人自然会向你投尊重的目光。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友善的微笑,如一道春风,温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诚的援助,能唤起世界所有的爱心……因此,“以礼相待,与人为善”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尚,能使一个国家变的更富强。
今天,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用一颗善良明礼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幸福和满足,我们生活的家园才会充满和谐与欢乐,而我们的民族才会更骄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慈善
慈善
近期,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和团省委联合发文,开展牵手“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其目的就是援助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入学。据了解,江苏省开展此项活动以来,共筹集资金7212万元,解决了19380名家庭贫困的应届毕业生的入学问题。
对于这样的活动,我非常赞成。不让优秀的学生因为钱而被挡在大学的校门之外,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到高等的教育,这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江苏省测绘局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专门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布置,全局系统积极参与,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他们对慈善的理解是深刻的。
所谓慈善,就是要有一个慈爱的心,还要有善举。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慈善,就是领导们拿着红包去贫困户的家庭,后面跟着大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领导满面春风,受资助者满脸感激,领导满口社会主义的优越、领导的关怀和党的温暖。有的时候,还要让受资助者把家庭说出来,说一些感谢的话语。受资助者说这些话,我认为并非自愿,他们在接受捐助的同时,又要勾引起痛苦的回忆,他们把刚刚愈合的伤口,再次扒开展现给社会,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
被捐助者,接受捐助的代价是牺牲个人的尊严。领导们的高调,以换取爱民的社会形象。他们的形象树立是建立在受捐助者痛苦回忆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捐助,更像是一场政治的作秀。当然高调并非不可以,中国出动专机,把把战乱中的中国公民救助回国,这就是慈善,这也是对外国指责中国人权问题的一种回应,保证国民的人生和财产的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义务。
我认为慈善,要最大限度尊重被捐助者的尊严,当你看见路边一个乞讨的人员,你捐助的时候,请你弯腰,把钱轻轻放下,不要直着身体,让硬币发出很大的声响,不然你对得起那声“谢谢”么?所以对于不留名做好事的人,更值得人的尊重。
在物理学来说,金字塔形状是最稳定的,对于社会学来说,正态分布是最稳定的。也就是穷人和富人的比例都很小,中产阶级的比例很大,这就是小平同志说的“共同富裕”。很多人认为穷人的保障应该有国家来承担。这样的看法是狭隘的,困难的群体需要社会、企业、家庭等共同援助,就是“综合治理”,形成帮扶解困的合力。你从社会得到很多的财富,回馈社会,也是个人和企业的义务。曾经一位热衷慈善的富人说:穷人活得很差,富人能活得好么?
当然,我们不能回避中国的问题。一些人把乞讨作为职业,他们不通过自己的劳动而是骗取别人的同情心来换取报酬,当慈善者发现自己的善心被利用的时候,他们对慈善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这样的行为理应受到指责。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外的企业家非常热衷慈善,因为国外的法律规定,通过慈善可以合法减免部分税(中国刚刚起步),外国对遗产税的比例非常大,就是为了防止不劳而获阶层的出现,国外通过制度,让更多的富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中国亟需建立这样的制度。
根据中新网的报道曹德旺捐款的事件,“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3%。善款下发后,将由评估机构随机抽检10%的受助家庭,如发现不合格率超过1%,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对超过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赔偿。”这样的条件的设置,说明中国慈善机构的运作成本过高,过程还不规范。
让穷人更加有尊严的活着,这是一个社会的责任。四川大地震发生后,荣程钢铁在捐了1000万元之后,再度宣布捐款一亿元。其董事长张祥青在唐山大地震时失去了他的父母,他深深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心,也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意思就说,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唐山地震的时候,接受了社会的捐助,所以他要回馈社会。说明慈善是会“传染”的,慈善是延续,慈善有时候是接力的。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不仅是为了困难群体,其实也是为了你,为了我,为了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诚如斯言!
第五篇:慈善
灾难中慈善事业
见习记者 马鹏洲
慈善事业是一个崇高、伟大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业。它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和重建阶段,市慈善协会总共收到境外和省内外捐赠的各类救灾物资31批,价值1744.08多万元,接收捐款26笔,共计112万元。
争分夺秒做好后方支援
“5.12”地震发生后,我市慈善协会、扶贫基金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开通了捐赠热线电话和设立现场募捐点。协会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坚持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对收到的每一批捐赠款物,都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将捐赠款、物移交有关单位或是协会人员亲自发放给灾区群众,为了不出现滞留现象协会人员会在深更半夜去等候运送物资的车辆,或是及时赶赴火车站现场分配,组织车辆及时发送到各个灾区学校。
求真求实“一元钱”登记建账
协会在接受社会捐赠时,收到了一位北京的同志寄来的一元钱,对这“一元钱”协会人员一点也不忽视同其他捐款一样也如实认真登记建账,并在报上公示。为了保障善款善物的安全,协会建立了严格的物资和财务管理制度,逐一登记建账,出入手续齐全。加大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操作。
尽心尽力多方面筹善款
在灾后重建中,协会积极向省慈善总会汇报争取扶持,得到了省慈善总会1190万元的投资援建,其中有13所敬老院,10所五保家园和1所儿童福利院。同时协会还向其他地区的慈善机构联系募捐善款和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慈善事业带动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献爱心,这些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心人士。
陇南市慈善协会、扶贫基金会自202_年7月15日成立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不断创新募捐方式,切实管好、用好善款,以良好形象取信公众,取信社会”的重要指示为自身的使命,坚持“扶贫济困、赈灾救难、安老助孤、公益援助”的慈善宗旨,紧密结合陇南实际,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募捐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对社会上的孤、老、病、幼、贫、灾民等弱势群体进行有效救助,各项慈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共募捐善款1547万元,接受各种捐赠物资31批,价值1744万元,共计3291万元,实施慈善项目45个。
全力以赴的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严格管理物资和财务,对每一元钱的捐助都认真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