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数理逻辑想起周易中的思维形式-论文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由数理逻辑想起周易中的思维形式
由数理逻辑想起周易中的思维形式
摘要:在西方,数理逻辑是现代一切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最突出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西方善于思辨,概念分析,二元对立;中国感性,尚象思维,跳跃式的,天人合一。当数理逻辑遇上《易经》,当思辨遇上意象,不是“棋逢对手”而是“将遇良才”,当西方科学遇到困境时,转向必然发生,而周易便是把握未来的一把钥匙。
关键字:数理逻辑 易经
一.数理逻辑的思维
数理逻辑是一门新兴学科,迄今为止,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它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以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部门中都有广泛应用。逻辑学是公认的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也是人们认识真理和证明真理的一种工具。传统逻辑发展到后来需要改革,同时数学等科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演绎理论的研究。从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数开始逐渐创建数理逻辑。数理逻辑,简单的说,就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用特制符号和数学方法来研究、处理演绎方法的逻辑学,用符号来表达思维的逻辑结构和规律,从而把对思维的研究转变为符号的研究,包括各种逻辑演算(经典的和非经典的)和“四论”(证明论、集合论、模型论和递归论)。
逻辑学有很长的历史,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中就有把思维归于计算的思想。其后的伊壁鸠鲁派的一名哲学家曾明确谈到逻辑与计算的同一性。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期间,还有一名西班牙的逻辑学家鲁而开始用字母即数学符号来表达概念,用+(加)、-(减)、×(乘)等来表达对概念的运算,试图得到一种逻辑演算。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变量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数理逻辑也开始萌芽。数理逻辑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必然发展,二者不是两门学问,而是同一门科学的两个发展阶段。数理逻辑对思维有训练作用,更主要的它是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传统逻辑无法对思维和逻辑结构及其规律作精确地、纯形式的研究,因此催生了逻辑学的发展。莱布尼兹首先提出了改造逻辑,并建立一种表意的普遍符号语言以及思维推理演算的构想。这一构想改变了逻辑学的传统发展方向。19世纪中叶,德摩根提出一些关系逻辑的思想,他与米尔顿对传统逻辑中的宾语和主项进行了量化和质化的工作。布尔成功地建立了一个逻辑演算系统,被视为数理逻辑的第二创始人。布尔宣称:凡传统逻辑所能处理的问题,用他所发展的代数都能处理。1879年,弗雷格构造了一个谓词逻辑演算系统。20世纪初,罗素和怀特海完成了一个初步自足的二值逻辑演算系统,二人合著的《数学原理》可谓是数理逻辑成果的总结,是传统逻辑向现代数理逻辑发展的起点。至此,数理逻辑的基础基本形成。
二.周易所内涵的思维形式
《易经》起源于占卜活动,所以给现代人造成它是原始思维的误解,过去我们称其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然而《易经》作为一种占筮记录,不仅仅是占筮之书,而且包含了理性因素。朱伯崑所著的四卷本《易学哲学史》有一个核心,就是揭示传统易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在朱先生看来,“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而《周易》的理论思维形式,内容丰富,“有形式逻辑思维,如演绎思维,类推思维,形式化思维;有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变易思维,阴阳互补思维,和谐与均衡思维;有直观思维,如模拟思维,功能思维;有形象思维加意象合一,象数合一等”。他还讲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唯有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任何划时代的科技进步,都是同它所依据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特色,更要研究易学思维的特征。总之,探讨易学与科技相结合的问题,是当前易学研究的一人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门的开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振兴中华”,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迫使人们回归“元典时代”,重温中华文化的原始生命力。而早在此之前,一些对现代科学面临的困境充满忧患的西方科学家,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神秘主义,他们尤其钟情于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企图从中找到通往柳暗花明之境的出路,这也成为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
思维从感性直观开始,又到感性直观结束。感性的现实生活才是刺激人类进行思想的源泉。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把概念和感性结合起来,创立了象思维。《易传·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给人的表面印象是“直观的”、“感觉的”,通过大量的宇宙自然和人事生活之“象”表达它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之“意”,这就是《易经》所开创的象思维。
这种象的思维与整体思维紧密联系,“立象以尽意”的前提就是承认宇宙是个整体,是最抽象的阴阳二爻合在一起才能描述宇宙一体,单独举出阴爻或阳爻都只能是对宇宙的部分描述,“万物抱阴而负阳”,阴与阳就好比矛盾体一样,相互依存,相生相随,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易传·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古圣先贤在没有文字甚至可能语言系统还未完善之前,通过八卦之象来法天地万物,指导先民的生产生活,通过象来表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直至后来以书契来结束“结绳而治”,“百官以查,万民以治”,后世先人在卦下系上卦辞,每个爻下系上爻辞,孔子及其弟子为《周易》附上翅膀即《易传》“十翼”来解释《易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详细的阐述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烤,别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六十四卦也是从不同方面对宇宙道理的摹拟,虽然具体的“象”对形而上之“意”的呈现是不完整的,然而作为部分之象却是达到整体的途径。《易传·系辞上》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通过“象”,形而上之整体才得以呈现。
三.周易中的数理逻辑思维 《易经》所运用的象思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阴阳的辩证关系来表达。《易经》之道,看起来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其实它不过是由最简单的两个元素,按严格的数理规则组合成的一个试图用六十四个不同的数学关系模式来表达万事万物的符号世界。而这六十四个模式,又是仅由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即 “阴”和“阳”构成的。如《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是对《易经》最简要的解释。这两个最简单的元素“阴”和“阳”的表达符号为“—”(称阳爻)和“――”(称阴爻)。阴阳有很多表现出的象,如阴为女,阳为男;阴为水,阳为火;阴为柔,阳为刚;阴为静,阳为动等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划为一阴一阳两个基本元素或基本粒子或基本范畴。《易经》中六十四个组合模式亦即通常称的六十四卦,就是由一阳一阴两基本元素按严格数理原理组合成的六十四种阴阳爻结构方式。当仅有一阳一阴时,事物就只有两种存在的可能状态;阳和阴,此称“两仪”,即所谓“太极生两仪”。太极指阴阳统一的整体世界或整体事物;所谓“两仪生四象”是当有两阳两阴元素时,可组合成的四种状态:阳阳、阴阴、阴阳、阳阴,这分别称“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也称 “四象”。易经中的所谓“八卦”是当有三阳三阴共6元素时,便可组成八种不同形态: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被用以分别指代宇宙万物存在的八种基本状态或八种物态,如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或用以代表家庭人口关系,即父亲(乾)、母亲(坤)、长男(震)、长女(巽)、中男(坎)、中女(离)、少男(艮)、少女(兑)等。爱因斯坦曾提出,西方科学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即欧氏几何的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后出现的以实验来寻求事实中的因果联系的方法。他说:“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即在古代中国,在既缺乏演绎逻辑体系又缺乏实验方法的条件下,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没有在概念的逻辑演绎方面有大的发挥。西方哲学惯于概念分析,而概念实际是有所指的,即概念既有内涵亦有外延,若概念只有内涵而无外延,那概念只能是空洞的。思维从感性直观开始,经过抽象概括才形成概念。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概念还要回到感性直观,回到它所抽象概括的对象上去。而《易经》的象思维方式在各科学领域有其相当广泛的适用性,许多现代科学家都非常重视《易经》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明确声称他的数学二进制的发明深受《易经》八卦阴阳论的启发;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易经》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声称他的“并协原理”的创建,得益于阴阳相抱的周易太极论的开导,并把太极图作为自己家庭族徽,还把太极图印在了自己的衣袖上,以示对《易经》的崇拜;物理学家弗·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指出并解释说现代物理学和《易经》最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变化和变革。
《易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系统,也是一个有严谨数理逻辑的精细的分析系统,它显示了人类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从整体走向分析,从分析再走向整体的不断往复前进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必然,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经典表达。
参考文献:
【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第1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 毕富生,数理逻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3】 刘鹤丹,《易经》是否属于原始思维[J],《周易研究》,202_.(2)【4】 [宋]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_.【5】 林振武,周易简单性原则初探[J],《齐鲁学刊》,202_,(4)【6】 杨庆中,中国易学研究在21世纪,《中国哲学史》,202_,(4)【7】 赵伶俐,《易经》:人类科学思维和审美思维方式的精典阐释,《心理科学》,1999,(22)
第二篇:《周易》论文
浅析萃卦
——关于萃卦的一些个人见解及感受
短短五周的《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这五周的课程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易经》和八卦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自己对这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下面是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我为自己所算的一卦,并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卦辞
【卦辞原文】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译文】顺利,王来到庙里,利于表现像个大人物,顺利,利于坚持下去;用大牲畜祭祀,利于有所前进。
【解说】这是萃卦的卦辞。亨,(heng),顺利;通达;顺达:万事亨通。“亨”是对当前形势的概括,指当前的关系良好。假,(jia),借:假道,久假不归。“王假有庙”是比喻,反映周时代的社会风俗,王到庙里祭祖先或神灵,求赐好收成或其它保佑。王是尊贵的人物,但是在祖先或神灵面前是低畀的,首先必须跪拜以表虔诚,然后祭祀,再祈求赐予。王指主方,祖先或神灵指客方,主方向客方表示尊重以求得客方赐予。见,(xian),显现,展现:图穷匕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攸,(you),助词,相当于“所”:性命攸关。主方行动和素质都是阴,既被动又软弱;态度也是阴,谦让随和。但是只是乞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像个光明正大的人物,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利见大人”。“亨”,如果主方能够像个光明正大的人物,积极主动做好工作,那么由于客方素质良好,一切会进展顺利。贞,(zhen),坚持下去:坚贞不屈。“利贞”,情况有利于坚持下去。“用大牲吉”也是比喻,用大牲畜祭祀是对祖先或神灵作大供献,指主方应当为双方关系作出成绩。“利有攸往”,利于有所前进。(摘自百度百科)
《序卦》曰:物相遇后聚,故受一萃。萃者,聚也。
崔觐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言“物相遇后聚”。
疏“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姤·彖传》文。荀彼注云“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是万物会合而成萃矣。故言“物相遇后聚也”。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卦辞解释 说白了,也就是《萃》卦乃谈的是君王们应如何处理日常的君臣之间的关系问题。
坤下兑上
萃①:亨。王假有庙②: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③吉。利有攸往。初六,有孚不终④,乃乱乃萃⑤;若号,一握为笑⑥;勿恤,往无咎。六二,引⑦,;无咎。孚,乃利用禴⑧。六三,萃如嗟如⑨,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九四,大吉,无咎。
九五,萃有位⑩,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上六,赍咨涕洟⑾,无咎。注释: ①萃: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君王与朝臣聚萃与处理君臣日常关系之卦。②王假有庙:“假”(ge格)至。此句为君王到祖庙里去祭祀。③大牲:指牛羊这些大的牲畜。④有孚不终:诚实的信用有始无终。⑤乃乱乃萃:一盘乱哄哄的聚萃。⑥若号,一握为笑:“号”,哭,此处指感情上的裂痕。“一握”,即一握手。此句为在君与臣聚萃中,若有君臣发生不愉快之事,当握握手,破涕为笑,前嫌皆释。
⑦引:指君臣不合时君主主动退让。⑧禴(yue跃):四时祭礼之一:一种说法指春祭;一种说法为夏祭。
⑨萃如嗟如:一边聚萃一边嗟叹的样子,言君臣聚萃一派悔丧气。
⑩萃有位:指聚萃中的当权者,犹君王。⑾赍咨涕洟:“赍”(ji),“赍”的本字,乃带着抱着的意思。“咨”(zi资),嗟叹声。“涕”,眼泪。“洟”(yi夷),鼻涕。“涕洟”,为眼泪鼻涕哭泣之状。“赍咨涕洟”,乃为带着嗟叹与眼泪鼻涕,含义为不忘忧患思虑之象。
全卦内容:
此卦由地下泽上组成。(摘自百度百科)
爻辞及《象》、《彖》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象》曰:“往无咎”,上巽也。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萃卦的自然之象和人事之象
卦名:萃
全名:泽地萃
卦符:兑上坤下
自然卦象:地上有水,水从地上冒出来,为有水草的地方。整体卦象为水中荷花。
社会卦象:荷花出于污泥,向上生长。萃卦是水的精灵,想摆脱污泥,又不能完全摆脱。萃卦之人有向上的追求。
萃卦之人自视清高,有傲气、才气、迷茫、孤傲,有自伤,精神分裂倾向。有才华、聪明、洁身自爱,有事业追求,追问天命,祖业倒掉后从小从污泥中长出来。
事业总是从很一般的情况下起来,有祖业但是败落了,自己的事业还要起来。从艰难中起步,一定会出人头地。
萃卦为并蒂莲花开,后代多为女儿。
婚恋带桃花,恋爱对象年龄差距比较大,长男与少女或者是长女与少男。感情纠葛、是非纠葛多,类似污泥里面的纠葛。
典型人物为屈原。
宗教信仰上为佛教,萃卦为莲花,莲花为佛教图腾。说临卦通灵,通神,所通神灵为佛教菩萨。
其成功卦为临卦,所以临卦之人若走到事业的成功路上,必定是走到萃卦上,以萃卦为事业,正如出水荷花,迎风而舞,超凡脱俗,事业高尚。
关于萃卦的一些感受
关于萃卦的一些社会卦象上面已经有所阐述,其中有一些我觉得很符合我的自身情况。其实,我在算萃卦的时候是想问婚姻或者恋情的,因为我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过一段感情,所以该卦的解释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此卦在恋情的方面的解释是这样:比较吉利。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们两个是知情达理的人,对文明礼貌方面的事情做得比较到位,所以你们的爱情会非常甜蜜,没有困难能难倒你们。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所以,我现在暂不能判定它的真伪,但我所期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而且它所说的一些方面,我也觉得比较符合我的真实情况。在平时生活中,我比较尊重别人的意见,对他人也比较文明礼貌,能够做到尊重别人。但我知道爱情之神为什么一直没有眷顾我,我也只能在内心祈求它能早点到来吧(呵呵)。
还有萃卦的社会卦象中有一点说“萃卦之人自视清高,有傲气、才气、迷茫、孤傲,有自伤。有才华、聪明、洁身自爱,有事业追求,追问天命。”我就得这一点也是比较符合我的。在平常的生活中我自视清高,有傲气、孤傲,有时候对别人不屑一顾,只觉得自己是对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尊重别人的意见。有时候,我还是会很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在平时生活中我也会感到迷茫和自伤。记得,刚进大一时,有着一股新鲜感,但是很快这股新鲜感就被迷茫所取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该如何度过这既短暂又漫长的四年。幸好,经过一学期的迷茫期,我终于渐渐找到了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同时,在生活中,我经常会感到莫名的伤感,可能是因为在外地上学的缘故,我经常会想家。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曾让我感到不适。同时,这里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我的家乡也存在差异,让我不能真正地融入杭州这个地方,但我正在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接受、认可和接受这个城市。
结语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伴随着这篇论文的结束,我也要与这门课程和老师您说再见了。虽然我们只有短短的五周接触时间,但我已经从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程和老师您了,希望下学期还有机会能够学习您这门课。
老师,您辛苦了,谢谢!
第三篇:周易论文 文档
202_-202_年第一学期《易经与中国文化》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邓秋霞 学号:10064130103 成 绩:
一、经典照亮人生
这个学期选修了周易这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易。以前看到算命、看相、占卜这些现象总觉得它们是无稽之谈、是迷信的,同时又觉得它很奥妙,有一股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走进周易的时候,我的想法改变了,就像老师说的周易触发了我的一些感想与感悟。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周易,这是我的缘分,更是我的福分。
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虽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东西,从没有认认真真去见识过,但它还是在冥冥中吸引着我,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吧。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遍《红楼梦》,那时候不怎么看得懂,有很多情节都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很有兴致地把它看完了,现在知道这是文化的魅力在吸引着我。有时候觉得很可惜,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为我们所用,人们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基本的了解,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和阻止,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许等大家觉悟了才可以使传统文化重新兴盛起来。
选修了这门课之后对周易有了一点点微末的了解。上面说了接触周易是我的福分,因为周易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福音。如果懂得周易,并把周易好好地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按照佛家的思想人生都是不圆满的,人生有很多难以避免的痛苦和遗憾,但是有了周易,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规避和化解一些痛苦的事情,身心得到安顿,人生自然就变得更圆满。
二、解读第五十卦—鼎卦
第一:鼎卦的卦象
(一)卦辞 鼎:元吉,亨。白话
鼎卦:大吉大利,亨通。
(二)彖传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白话
《彖辞》说:鼎,是法象之器。鼎的内卦为巽,巽为木;外卦为离,离为火。木被火笼罩燃烧,这是烹饪食品的基本条件。圣人烹饪食品来祭奠上帝,君王烹饪大量的食品来供养圣贤。臣下则态度谦逊,以其聪明才智服务于君王,因而他的志愿能逐步地舒发,地位不中断地升进。臣下秉守贞正之道,和应于君王,其前途必然无穷,大吉大利,通泰平安。
(三)大象传
《大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白话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卦为离,离为火。可见木上有火,以鼎烹物,这是《鼎》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鼎足三分,正立不倚,从而持正守位,为君上所倚重,不负使命。
(四)爻辞与小象传
1、初六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小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
初六:将鼎倾覆,鼎足向上,筮遇此爻,利于清除恶人。以无子而纳妾。因纳妾而得子,没有灾祸。《象辞》说:将鼎倾覆,这不是悖乱之举。清除朝中恶人,这是服从了上面的旨意。
2、九二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小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
九二:鼎中有食品。筮遇此爻,家里有饭吃,仇家有疾病,再没有什么东西困扰我,吉祥。《象辞》说:家里有饭吃,家境优裕,犹宜重其身家,慎其出处。仇家有疾病,我可以安亨清福,终于没有灾祸。
3、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小象》曰:鼎耳革,卷其望也。
白话
九三:鼎耳脱落了。筮遇此爻,打猎无所获。野味莫吃光,老天要下雨,不知何日能出猎,坐吃山空,食品将匮乏,节约渡难关,终于得吉祥。《象辞》说:鼎耳脱落,意在说其人行动失宜。
4、九四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小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白话
九四:鼎足太轻,不堪重负,以致折断,倾覆王公的珍馐甘旨,弄得汁液满地,形容散乱。这是凶险之兆。《象辞》说:倾覆了王公的珍馐甘旨,这是喻指其人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以致败坏军国大事,其结果如何呢?
5、六五
鼎黄耳、金铉。利贞。《小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白话
六五:豪华之鼎,上面装配有铜耳、铜铉。筮遇此爻吉祥。《象辞》说:豪华之鼎,上面装配着铜耳、铜铉,这样的食鼎,理应盛着佳霉甘旨。
6、上九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
上九:金属之鼎配以玉石之铉。占得此爻,大吉,无所不利。《象辞》说:上九爻辞讲玉石之铉配在金属之鼎上面,表明刚柔相接,上下循分,没有凌乱侵夺的现象。
第二:对鼎卦的一些理解
结合鼎卦的卦辞、彖传、大象传、爻辞与小象传,我对鼎卦有了一些理解。鼎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卦。从卦象看,鼎卦的外卦为离内卦为巽,其中离为火巽为风,火遇风则更旺。巽又为木,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
鼎卦实际讲的是经国之大事。鼎为重宝大器,三足稳重之象。煮食,喻食物充足,不再有困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宜变革,发展事业。从爻辞来看,鼎卦给我们显示出了改革和发展事业的过程。鼎卦利用“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和给鼎重从装上“黄耳金铉”“玉铉”的形象来谈改革后的可喜收获,同时也提出由于改革不慎而带来“鼎折足” 的可怕结局。鼎,不仅是一种炊具,也是一种政权的象征,自古每有“ 问鼎”“定鼎”之说,《周易》把鼎卦列为改革之卦,将更能说明它意义的深远。
从卦象来看,鼎卦的占断词是:吉。占到这一卦,有利于我们进行改革和发展个人事业。
参考文献
1、《我悟周易》,202_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周易论文
题
目:
金庸小说与《周易》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类
姓
名:
黄腾
学
号:
200941200181
指导教师:
房振三
金庸小说与《周易》
摘要: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 金庸 小说 周易
金庸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写的武侠小说脍炙人口,影响了几代人,堪称当今武侠经典。他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他的文字中,通过曲折惊险的武侠故事展现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金庸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与《周易》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武功设计,生活描写和理想描写三个方面。下面从他的武功设计方面来探讨与周易的联系。
武侠小说离不开武功描写。金庸小说中的武学与《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武林人物、武功名称还是武学原理,都离不开《周易》的影响。由于金庸小说中注意把武功与《周易》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武打技击具有了文化意味,从而一改传统武侠单纯的舞刀弄棒的面貌,让读者在刀光剑影中欣赏到中华武功的神奇美妙,感受到中国武学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1.人物推崇《周易》。金庸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对《周易》学说都非常推崇。《天龙八部》第一回写段誉拜见司空帮主,当对方问起他的门派时,段誉道:“我没门派。我受业师父姓孟,名讳上述下圣,字继儒。我师父专研易理,于说卦、系辞之学有颇深的造诣。”对方听到什么“易理”、“说卦、系辞”,还以为是两门特异的武功,因此对他不敢怠慢。再如第四回南海鳄神强行要段誉拜他为师,段誉说自己早有师傅;当南海鳄神追问他师傅的能耐时,他大谈《周易》的厉害:“我师父的功夫,料想你半点也不会。这周易中的‘卦象’、‘系辞’,你懂么?这‘明夷’、‘未济’的道理,你倒说给我听听。”南海鳄神听得不断地搔头皮,因为什么“卦象”、“系辞”,什么“明夷”、“未济”,他连听都没听见过,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武功。
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景仰《周易》的神奇,而且还钻研《周易》,将《周易》学说运用于对敌之中。《射雕英雄传》中陆乘风“归云庄”设置的机关,按照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来设计,寻常人根本无法进出。黄药师一生精研易理,桃花岛的布置更是阴阳变化、乾坤倒置,即便是欧阳锋、洪七公等人到桃花岛,也要黄药师派人引路才能出入岛内。《碧血剑》中温家五老钻研的“五行阵”、《神雕侠侣》中黄药师排练的“二十八宿大阵”也神奇异常,在打斗或对敌时起过重要的作用。2.武学原理来自《周易》。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从武学原理上看,其渊源来自《周易》。《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二气互相平衡、彼此调和,就可以称之为道。就人而言,人体中的阴阳之气要调和,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太阳到天空的中心就要偏斜,月亮圆满时就会残缺,因此,阳气太过或阴气太盛都不好。金庸小说在描写武功时,同样讲究阴阳平衡、阴阳对立的关系,认为武功太刚、太柔都不是最高深的境界。《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和周伯通的“空明拳”是颇有代表性的武功,但前者纯刚、后者至柔,练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有进展了。与之相对应的是《九阴真经》的功夫,由于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因此能够越练越深,永无止境。正如《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周伯通对郭靖所说:“你师父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顶儿尖儿,我虽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内家功夫诀窍,想来还不是他的敌手。只是外家功夫练到像他那样,只怕已到了尽处,而全真派的武功却是没有止境,像做哥哥的那样,只可说是初窥门径而已。”金庸小说中武学的最高功夫《九阴真经》也与《周易》有关,它是黄裳研究多种典籍后写成的武功秘籍,黄裳之名就来自《周易·坤·六五》:“黄裳,元吉。”
《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写洪七公教郭靖武功时道:“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狠辣,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这招又怎能教黄药师佩服?‘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好比陈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劲却是醇厚无比,那便在于这个‘悔’字。”洪七公的这段话,正合易理。八卦强调阴阳对立双方互相转化,从而发生运动。当某一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到它的对立面。
3.武打招式与《周易》。金庸笔下人物的武功招式也多与《周易》有联系,如乔峰、洪七公等人的绝技“降龙十八掌”招式的名称就来自《周易》。如“潜龙无用”得名于《乾·初九》“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得名于《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跃在渊”得名于《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得名于《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得名于《乾·上九》“亢龙有悔”。“龙战于野”得名于《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利涉大川”得名于《需·卦辞》“有孚,元亨,贞吉。利涉大川”。“神龙摆尾”这一招也是出自《周易》。《履·卦辞》云:“履虎尾,不咥人,亨。”《射雕英雄传》第十五回这样写道:“始创降龙十八掌的那位高人本来取名为‘履虎尾’,好比攻虎之背,一脚踏在老虎尾巴上,老虎回头反咬一口,自然厉害猛恶之至。后来的传人嫌《易经》中这些文绉绉的卦名说来太不顺口,改作了‘神龙摆尾’。”
《笑傲江湖》第十回写令狐冲被罚到华山思过崖面壁思过,得风清扬传授“独孤九剑”的至高剑法。其总诀为:“归妹趋无妄,无妄趋同人,同人趋大有„„风雷是一变,山泽是一变,水火是一变。乾坤相激,震兑相激,离巽相激。”这里的“归妹”、“无妄”、“同人”、“大有”等都是《周易》中的名称。《书剑恩仇录》第十七回袁仕霄与张召重比武时的招式也来自《周易》:“只听袁仕霄道:右进‘明夷’,拿‘期门’。张召重道:退‘中孚’,以凤眼手化开。袁仕霄道:进‘既济’,点‘环跳’,又以左掌印‘曲垣’。张召重神色紧迫,顿了片刻,道:退‘震’位,又退‘复’位,再退‘未济’。”这里写的“明夷”、“中孚”、“既济”、“震”、“复”、“未济”等是《周易》中的卦名,二人虽是口头比试,但借助《周易》六十四卦的方位,表现得生动形象。此外,《飞狐外传》中胡斐的“四象步”、《倚天屠龙记》中昆仑派的“两仪剑法”与华山派的“反两仪刀法”等武功也与《周易》有密切的联系。
当代年轻人接触金庸的武侠小说主要是通过电视等影像资料展现的,那些并没有完全的展现金庸小说独特的魅力,我们所感受的其中的中华文化底蕴也不是那么深刻,但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小说中的易理,感受到周易的无穷魅力。他用一种通俗的方式给当代人展示了古老的周易,其中焕发着无穷的色彩,不只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于无意识中传递了中华文化古老神奇的韵味。
第五篇:由电视剧《牛玉儒》想起的
今天上午打开电视机时,看到中央一台电视剧《牛玉儒》可能是最后一集了,因为他已走到人失的最后关头,没有看完就把电视关闭了。
电视剧《牛玉儒》开头看了一点,包括《任长霞》在内的这类型的电视剧,不大想看,因为本人基本上受了一辈子的英雄人物的榜样教育,现在又已退休在家,无法为国家报效出力了,觉得已无必要再受这种教育。
焦裕禄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代人,当中央电台播音员用那特殊的、沉重的、又具有震撼力的声音向全国播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为焦裕禄的事迹所感动,为党失去这样一个好干部而痛心。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收听,一次又一次地座谈。同时要一提的是,我再也没有遇到过有哪一个广播员,包括现在的“主持人”,包括那些大碗们,有哪一位的哪一次播音震动人心,能叩开我们心灵的大门?没有,我再也没有遇到。
焦裕禄的电视剧也是没有看一集,因为那已作了加工,成了“故事”,不是“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太多了也就不成为榜样。
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时,还在上大学,还是充满理想、抱负的热血青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暗暗下决心在以后工作岗位上要像焦裕禄一样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我们的确是这样想的,请现在的青年们不要怀疑。
但是也有一个疑问,工作和生命哪一个重要?
我们私底下也有讨论。
一种意见是像焦裕禄一样,应该以国家工作为重,不能考虑自己,要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一切,无忧无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种意见是应去看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了能为党和国家干更多的事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大学期间我倾向第一种意见,现在我认为第二种意见对,包括对《牛玉儒》。一个人假如仅仅为了眼前一点“主要工作”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我觉得不值。假如你的生命可以延长,那你可以干更多的工作,做更多的贡献。
国外飞行员在飞机严重失控时都选择跳伞,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比飞机值钱。飞机可以再造,生命无法再造。
我们这一代以及在我们前的,像我姨妈、我岳父他们那一代人其实都是在像焦裕禄一样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
我上班时期,包括退休后被别的单位聘请工作时,经常下班以后把工作带到家里干,觉得很自然。可是年轻的却不理解。我儿子经常嘲笑我:“你真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国家工作的好干部”。
刚才看到《《牛玉儒》观感
(一):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文/山东莱子)一文中说:“从牛玉儒的报道以至以往的牛玉儒式模范干部的报道看,这种盲目的非理性激情燃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巨大的人才生命浪费,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偏颇抑或很偏狭的误区。我们这样说,没有贬斥生命高贵价值的意思,而是说人的激情也是要以理性为基础的,如果你牛玉儒把自己的健康与国家人民的长久利益结合起来看,你再做十年工作的巨大贡献能与493天相提并论吗?”他的分析上升到了理性高度。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那就是什么样的事迹需要报道,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的英雄?
现在有好多先进事迹,在我看来,都是应该干的,是本职工作。干好是应该的,不干或干不好是错误的、是失职,是不作为。
假如你在私有企业工作,你把老板交个你的任务完成了,他支付你全额工资,你超额完成任务后他才会嘉奖,给你发奖金。这样做法现在谁都不会提出异议。老板绝不会因为你完成任务把你作为一典型来宣传、歌颂。“所以我们不可以也以此责备牛身边的领导,也是那种事前只会表扬事后光知叹息的无视生命尊严的愚昧先生吗?”(文/山东莱子)
可是对公职干部为什么要如此呢?那就是现在应付公事、得过且过,上班一杯茶一张报纸混日子的人太多了。有那一两个干得好的就是“矮子里头拔高个,中间突出”了。
这不光是政治觉悟高与低的问题,还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讲究奉献精神的文明国度,诸葛孔明充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光辉的前后《出师表》,是多少意欲报效国家民族有志之士的泰山北斗啊!我们非常欣赏流星划过长空的瞬间辉煌,她留给人的最初印象是短暂的绚丽的永恒的。可是如果星星能按照自然规律夜出昼没的存在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不是更好的事情吗?”(文/山东莱子)
我看过有关国外警察的报道,问他们为什么面对生命危险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们的回答仅仅几个字:“那是我的职责”。这不光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这是职业道德问题。在他们认为,我干这工作干好是应该的,干不好是我的耻辱,是失职。所以不存在出工不出力的问题。那些在足球场上拼搏的职业球员也不可能像我国的球员去踢假球。
在我国,职业道德包含着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无限的爱和神圣的义务。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平凡的岗位上,都能爱业、敬业、乐业、勤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职业道德是我们做人的基础,是我们人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征。你、我都一样。
还是那句话:“干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