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对比较文学下定义,我们不应该直接给出这个概念的定义,而应该分析比较文学发展史上重要学者对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学术语境下所给出的不同定义。因为,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因文化所属的地域不同、学派不同,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义有着相当的差异性,并且争议相当激烈。
首先来看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的论述,由此我们已经可以提取出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
2、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的美学评价;
3、比较文学研究是跨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
4、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5、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做的《序言》中对梵·第根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更为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正如韦勒克所言:“文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是互相包容的,正如民族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学的整体研究一样。”也就是说,伽列将比较文学归属于文学研究中的文学史的一支上,而基亚在《比较文学》的第二章《对象与方法》中将比较文学进一步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了。
再看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韦勒克于1958年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指出:“我认为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提出的纲领声明还没有解决这个基本任务。他们把陈旧的方法论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吧比较文学置放于19世纪唯事实主意、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相对论的死亡之手。”这篇文章以精深的论战性表现了美国学者第一次直面法国学派的挑战。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在196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一书中对比较文学下了一个定义:雷马克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但与法国学派不同,他认为比较文学应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层面上,而不是文学史。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不能只限定在文学史中而把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排除在外”。他和法国学派相似,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完成的。雷马克的定义对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性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它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我们可以从韦勒克1970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提取出其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从国际学术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
2、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研究应该自觉地把文学创作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4、比较文学研究不局限于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应该从美学与批评的角度对毫无历史关系的文学现象进行类型的平行比较研究,追问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关系;
5、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献与考据方法之外,具体给出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描写、重点陈述、转述、叙述、解释与评价等。
如果我们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进行双向的汇通行透析,不难发现两者把比较文学定位在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两点上,是达成共识的。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一理论特征,是比较文学在国际学术界被公认且不可撼动的内质之一。
我们发现在对比较文学下这样一个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那么,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区别又是怎么样的呢?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科的成立是在于研究主体定位,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双项度的、二元的。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在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上寻找双方或三方以上共同的文学关系。但是,总体文学研究虽然涉及三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共同现象,但仅限于作为一种理论化的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是几十或十几年短期美发生的文学现象。
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并且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有历史的纵深感,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研究不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三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关系,只把它们作为一种共同现象研究,不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因此总体文学的成立仍在于客体定位,并且总体文学在研究的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的限制,仅是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其研究的层面又局限于诗学。
总的来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确有着一定的共时性与交叉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从事文学研究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其个自定义及相互关系,保证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篇:比较文学--音乐与文学
姐妹花——文学、音乐与歌曲
【摘要】如今劳动时还能听到喊一两句口号,其实早在最初的原始巫术中就已经能看到文学、音乐、舞蹈等的雏形。只不过后来它们作为各自独立的门类,从这种原始的综合体中分离出来,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形式。它们都侧重于表达人类的内心感受。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出的。本文将从文学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涉及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歌曲谈开去。
【关键词】文学音乐联系歌曲
何谓文学?何为音乐?在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来揭示美的内涵,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音乐则是借助于声音来表达种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精神状态与微妙变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音乐之母”,我倒不敢夸大其词,在这里,仅仅把文学与音乐形容成姐妹。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在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创造性精神劳动中,毫无疑问文学是姐、音乐是妹。
从艺术的本性而言,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都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带有物质性的精神性活动,一种感性的心灵活动。其本性都是一种制形构象的创造性活动。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形式,是最能客观显现和拨动心弦的艺术,是艺术家凭借听觉感觉器官和相应的媒介把心中的意象物态化,即创制成音响意象。而文学作为视听—想象艺术是心灵通过想象与视觉器官的合作,采取词语媒介手段而创造意象。虽然所凭借的媒介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要求意象的产生。从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所依存的物质载体、审美价值的实现而言,声音是两种艺术依存的物质载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白居易以“嘈嘈”摹拟粗弦发生的厚重、喧响,以“切切”摹拟细弦的尖细、急促,以“嘈切”的交替来表现不同的音高,色彩的声音之对比变化。这是以语言之声模仿乐器之声的名句。在此声音成为两种艺术媒介的联结点。音乐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声音作为物质的材料的,经过艺术创造的声音动态,使音乐产生无穷的魅力与独特的价值。文学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语言则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离开了声音这个物质载体则无以存在。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媒介都必须凭借声音,亦必须与运用声音动态的表现力,没有声音,这两种艺术也将难以存在。
时间是两种艺术存在的框架。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声音的动态结构。首先从声音的基本属性来看,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存在都无法离开时间的纬度;其次音乐的本质是运动。音乐是声音的运动,音乐的内蕴则是由声音动态比拟的自然生命的动态,人类情感的动态,心灵轨迹的动态,社会力量冲突的动态。再者,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某些特点也都与音乐艺术的时间性相关。如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层出不穷的100多个主导动机展现的复杂变化却令听众晕头转向,仿佛进入难寻出路的迷宫。音乐创造之所以强调变化统一,与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发展、变化,完成有密切关系。音乐审美的时间性,又要求表演艺术家在每一次的演唱、演奏中珍惜一次完成的机会、力求完美的再创造。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它的意象在音响运动过程中是逐步展开的。需强调的是音乐存在于时间之中,音乐又通过自身的运动,通过声音形式相互关系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存在。“音乐使时间可听,使时间形式连续可感”。在音乐中我们只靠听觉便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创造的“时间意象”,不像在日常生活中靠综合的感知能力与自身生物钟的运动来感知时间的进程。文学在时间中连续呈现的词语有序结构。从先秦文学创造的材料来看,许多民族的语言都有时态的划分,以便准确地表达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时间概念。
再次文学的诞生是一种口头传播的表演艺术,它的传播必然在时间中展现。文学作品中时间的设置对于人的塑造,感情抒发,情节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时间的设置可以把人物置于一种世纪的沧桑,一种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又可以用四时的变化,晨夕的更迭来刻画人物的特征与心态。文学作品中时间的构思与情节的安排、交代、发展亦有密切联系。从艺术门类的划分而言,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是指心灵与听觉器官,以及发声器官、手器官的合作,掌握相应的媒介手段而创造听觉意象的艺术,而文学则是视听想象艺术,是指心灵通过想象与视听器官的合作,采取词语媒介手段而创造意象的艺术。
音乐是抽象的反映现实,文学则是具体反映生活;音乐的非具象性,或某种程度的抽象性。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由心灵和听觉器官利用声音媒介所创造的意象,是连续运动着的乐音组合的动态的时间意象,主要呈现为一种线的形式,流动的线的形式。因而不同于空间意象,其本质在于它的非具象性、抽象性、乐音组合的流动的线的形式。文学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然而它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在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中西文论中的“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基本上就属于形象范畴,形象性成了反映生活的特殊能力。音乐的情感性,文学的情理统一性。音乐艺术创造的音乐意象,其核心内容是情感或情绪,可以说音乐意象是典型的“情感形式”是声音符号形式与心灵情感的融合。苏珊.朗格就把情感的表现视为音乐的本质。文学除了与感性世界相联系之外,还是一种观念符号,并且与理性概念相统一。不少词语的意义从感性经验意义中抽象出来,而具有确定的理性意义。如果说带有感性经验意义的文学词语适合描写、抒情,那么具有理性意义的文学则适合议论、说理、使文学意义所获得深而确定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和强化文学艺术理性认知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随处可见。经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亲自整理的《诗经》被称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它那用以“言志”的“诗三百”,无一例外地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如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也都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两种专业史学了。然而无论如何,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音乐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均具有开端、发展、戏剧性冲突和结束的整体结构。譬如中华民族民间器乐作品,讲究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西方音乐中最具典型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则有呈示部、展开部(含矛盾冲突)、再现部的结构。同样,任何文学作品均有故事的开端、发展、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或悲或喜的结尾。音乐与文学都需要一个延续性的时间过程来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字,只有人们通过用时间阅读,才能理解其根本涵义。无论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跨越多大的时间空间,读者只需要一个从头看到尾的时间过程。音乐作品经过表演者对乐谱的完整诠释,传达给听众,也需要一个连续地完成表演的时间性过程。通过这个时间过程,人们了解到艺术家内心的艺术形象、获取审美体验、心灵得到升华等。余华曾经说过一段话:“音乐的叙述与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它们都经历了段落和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文学
通过词义描写,音乐通过声音模仿来反映外部世界。如笛子模仿小鸟的叫声、竖琴模仿流水的声音等。文学与音乐还通过象征来比喻现实对象:文学作品中常通过对十字架和庄严教堂的描写。象征宗教;音乐用弱音象征静谧、用铜管音乐象征英雄人物。从文学的场景描写中可感受到被暗示出人物的内心思想,在音乐的声音气氛中也能被暗示出某些事物及现象。所有这些模仿、象征、暗示都是音乐与文学相近的表现手段。正因如此,两种艺术形式是可以互相结合的。放眼古今中外,有多少优秀的音乐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像19世纪的柏辽兹所创作的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李斯特的交响诗《浮士德》等均出自文学作品。以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说唱音乐来说,京韵大鼓《逼上梁山》取材于《水浒》,《梁祝》被何战豪、陈钢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等。大大打破文学的局限,激发了各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里有件事需要加以补充说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重要时期——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多的创新。以前在广播、收音机盛兴的时期里,常能听到广播剧、配乐诗朗颂等。根据剧本或诗歌的情绪、思想。音乐人编配与其相匹配的同种意境风格的音乐作为朗诵人声的声音背景,以此来辅助渲染文学作品的感情色彩,让听众得到立体的、丰富的听觉享受,达到艺术欣赏的较高层次。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更加能体现出音乐服务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上。在各种动态的画面中,背景音乐的适时插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音乐完全是为文学作品的表现而创作。它们脉脉相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它们相濡以沫地结合,相辅相承地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传承着文化思想。现实中,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与文学要素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普及程度和具有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不能不承认歌曲是佼佼者。音乐与文学的最完美的结合便是歌曲,歌曲吸纳了两种艺术的长处。音乐本身表达情感和思想很抽象,但有很强的生动性。文学表达情感和思想更清晰但生动性较差。这样以音乐来渲染文学,以文学来解释音乐,就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而歌曲也就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从我个人的理解,音乐应该以最大的程度渲染文学而文学要最好的解释音乐从而是二者达到艺术上的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歌曲,才是真正的艺术。优秀的歌曲之所以比器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主要就是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因为它具有具体、明确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既不像器乐作品那么难懂,也不像其它音乐作品例如歌剧那样篇幅庞大,在这里,音乐要素所起到的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至此,恕我狭隘的眼光,就不得不说自打《东风破》这首分水岭后的中国风了。貌似近代西方歌曲中很少有什么涉及古典文学的作品吧?——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反倒是我国流行歌曲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比较多:S.H.E在专辑歌曲《不想长大》的曲中就搬出了“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前来助阵。流行 + 摇滚 + 古典的全新曲风使这首歌一时间成为被人们争相传唱的对象。4 in love曾经风靡一时的得意之作《一千零一个愿望》,曲子大段的采用了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的旋律。这让人们对歌曲本身的印象不算深,倒是都会哼唱中间那段来自《G大调小步舞曲》的间奏。周杰伦的《夜曲》采用了肖邦的经典之作《降E大调夜曲》,周迅的《伴侣》中混入了约斡施特劳斯至今不朽,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曲目《蓝色多瑙河》。华丽的流行歌词搭配上古典音乐名作,二者合为一体并没有想象中犹如火星撞地球那般磨擦剧烈,反而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同时也让人了解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所
在。那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乐曲乐器就没有一席之地了吗?当然不是。在中国古典音乐的体系中,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而五声调式的旋律更加和谐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也就造就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结合的必然结果。加上中国戏曲、民歌的独特风格和演唱方法,更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文化似乎得到了现代人的肯定。比如黄雅莉当年的成名之作《蝴蝶泉边》,明显的中国民谣风格,再加上朴实的歌词又给歌曲增添了几分中国色彩。就连编曲也决不疏忽,用到了各种民乐,古筝,箫,扬琴,琵琶,笙等等,过足了一把中国风的瘾。而后的《火星爱月亮》依然以民谣为主体,民谣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生活,传唱度非常的高。所以琅琅上口的曲调,成了这两首歌曲成功的秘诀。除此之外,古典文学与歌词的融合也让歌曲大放光彩:《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周杰伦的每首中国风的歌曲就会大受欢迎,当然这离不开方文山那令人判案叫绝的歌词,每首歌词的谴词用句都堪称经典。更多的把中国音乐推到了流行音乐的前沿。而这其中最出色的我斗胆推荐羽泉的《归园田居》和《辛弃疾》,前者把富含有中国韵味的歌词用着中国古典音乐的五声调式,甚至在编曲中加上琵琶,二胡等民乐助阵。后者则有鼓加重金属把豪放派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听流行音乐也就好比看美女,只是瞬间感觉,但喜欢上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一定是很了解她才会喜欢她。欣赏古典音乐就是这样,你必须了解它,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慢慢去品味才会喜欢上它。每个人欣赏食物的角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我只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对于别人的看法,可以用欣赏的角度去看,不需要作出什么评价,欣赏是我最大的享受!
总而言之,文学的天地少不了音乐,音乐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流传古今。每个时代辛勤善良的劳动人民定会用对生活的激情所得的体会,或真实的人生经历,被音乐家笔录,然后做曲填词,最后用适当的乐器演奏出来。有词伴曲的音乐更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好的歌词便是一首诗歌、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那么,美的音乐便会被真正的体会和享受。
热爱音乐的我,同样也热爱着文学。一直把那些优美的文字与音乐视为自己的心爱。闲暇时便开始阅读和倾听这些能激荡人心的文字与音乐,以享受生活的乐趣。我坚信:在艺术的天地它们都独具个性,并相互融通与渗透。所以文学走到那里,音乐也会跟着,永远传唱着不老的艺术。张海迪说:“大凡热爱生活的人都热爱音乐!”在我看来,反过来也如此;而且热爱音乐的人也热爱文学,活在音乐的殿堂里,游弋在文学的圣殿里,诗意的栖居。
第三篇:比较文学与世的界文学毕业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史编写 思路:
文学史作为文学史实的“表征和解释”,首先涉及的问题是编者的文学观念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世界各国文学史实的选择,对作家的评价和作品的阐析,都是建立在编者对于文学本质、功用及其价值理解的基础上。这里,“审美”标准与“功利”标准的统一是编者文学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世界文学学科的特性来看,世界文学。
题目:西方文学“杀子”母题面面观 思路:
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主题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母亲杀子”是多个不同国别、民族文学中共有的母题。自古以来,母亲都被视为“爱的化身”,母子亲情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歌咏称颂的对象,但是“母亲杀子”的极端现象却使母亲呈现出另一种反常面孔。本文选择外国文学史上三个著名文本——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
题目:斯皮瓦克新比较文学思想 思路:
比较文学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样一个学科的确立为文学乃至文化研究将带来新的方向和视野,质疑者则从学科命名入手,怀疑这样一种似乎更多专注研究方法的概念成为学科的合法性。于是在学科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中,历经三次严重危机,每一次危机之后,都有学者挺身而出,试图为比较文学发展指引新的途径。斯皮瓦克对于比较文学。
题目:在中国文学传统与外国文学资源之间——谈林纾的翻译和创作实践 思路:
内容提要:林纾以独特的翻译方式,多产的译作及其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本文从
一、林纾的译介情况及影响其书目选择的因素:
二、“林译小说”序跋中的比较文学思想;
三、林译小说与林纾自身创作的关系;
四、林纾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林纾的翻译及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学。
题目: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 思路: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逐渐成长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其中离不开乐黛云等先驱者披荆斩棘的探索与奋斗。本论文研究者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进行学术研究,在对其比较文学论著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分别探讨她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与重点,在从整体上把握其比较文学。
题目: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 思路: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效法日本,学习西方救亡图存,亲身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日本既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又是引进西洋文化的“摄取走廊”。“中国的新文学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在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题目: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 思路: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并且很快就成为世界文坛研究文学的一种新的理论趋势。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阅读、诠释文学文本,从而揭示其中蕴蓄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内容,批判和颠覆男权文化。
题目: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 思路:
19世纪末起,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大学学堂,逐渐成为国际学界讨论的热点。回顾比较文学发展史,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多不胜数,而大学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实践的研究则较少。鉴于世界各地的高校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趋势,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学者罗伯特·克莱门茨的《大学比较文学:原则、实践、。
题目:爱的主题与爱的哲学 思路:
堪称“中国文坛祖母”的冰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女性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先锋,而且还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因此,研究冰心,既是典型又是代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冰心生活在一个和睦。
题目:《乌托邦》与《美丽新世界》: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之比较研究 思路:
在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之研究方兴未艾,不仅如此,关于这二者之比较研究也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为切入点,在探讨两部作品之异同的基础上,论证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的辩证关系。具体而。
题目:中国“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滥觞 思路:
革新后《小说月报》(1921-1931)中世界文学史的写作,是稳定的作家群体和一部分读者通过《读者来信》栏目,在文学史观念的引领下,对不同国别的作家、作品与流派进行译介或者重写来实现的。通过《小说月报》的编辑出版,客观上把纷繁芜杂的世界文学现象,梳理成一本容量宏大、脉络清晰、影响深远的“世界文学史”著作。本。
题目:从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思路:
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里森和托尼·莫里森三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土生子》、《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本文旨在通过对三部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方法两方面的比较,探讨黑人文学的发展趋势。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从早期黑人。
题目: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 思路:
互联网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学术生活。作为科技与人文相互碰撞的产物,互联网文学翻译一方面得益于强大的翻译技术与翻译平台,一方面以浓厚的人文内涵为依托,重视翻译者的主体作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文学翻译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文学翻译的优点,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翻译和阅读活动,而且改。
题目:永远的异乡客 思路:
吉普赛人一直是众多艺术家兴趣的焦点和表现的对象,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从最开始就以“他者”或“异类”的形象出现,又通过各种文学形象和手段被定型下来,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难以同化的群体。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是世界经典小说中的吉普赛人形象,论文拟在世界小说视野内对吉普赛人形象进行梳理和综述,概括。
题目:地点与文学创作:简·奥斯丁世界里的巴斯 思路:
本文探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中产阶级城镇巴斯对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影响并分析了地点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描述了处于世纪之交的巴斯独一无二的社会文化氛围,将其与简·奥斯丁所成长的汉普郡的乡下进行对比。随后仔细地比较简·奥斯丁在离开汉普郡赴巴斯之前写的小说和她在巴斯客居。
题目:
伍尔夫的诗学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思路: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思潮的发展离不开外国经典作家的影响,伍尔夫正是这么一个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作家。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分四个部分对伍尔夫的主要诗学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做出梳理和阐释。第一部分作为全文的导论,主要是将国内外对伍尔夫的研究现状做一番梳理,着重对一个世纪以来伍。
题目:对话:经济学视野里的德莱塞小说 思路: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但学界对德莱塞小说的研究绝大多数仍囿于已有的成果,研究视野比较狭窄,所采用的方法也以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居多,缺乏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缺乏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研究。本文以经济学的眼光,对德莱塞的小说进行尝试性的解释。首先,从。
题目:屠格涅夫与郁达夫创作比较研究 思路:
俄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出现在十九世纪,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位又一位著作斐然、闻名世界的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众多的大师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财富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我们应该善于去发掘、运用。同时,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
题目:译介·影响·变异 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离开外国文学来讨论它, 所得出的结论恐怕是片面的、不合理的。然而, 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中, 日本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较为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说, 舍弃日本现代文学, 我们将无法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以中日文学关系研究历来就成为中国学术界探。
题目:论“战后派”文学的实验性 思路:
日本“战后派”文学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自觉地接受《近代文学》的理论指导,在创作实践中坚持文学的实验性。他们基于对社会、人生、文学的长期思考,不满足于传统的“私小说”和战后以无产阶级文学为主流的日本现代文学;要求创造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强烈的思想性和西方现代风格的新文学。他们不仅从作。
题目:走出传统的藩篱——论伍尔夫与陈染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思路: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陈染,中国先锋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现代知识女性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处境。尽管身处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两位女性作家却拥有极其相似的生命体验——男性权威都成为阻碍她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障碍,因而颠覆父权、表现女性意识就成。
题目: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论 思路: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的主将,他贯穿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为世人留下一批独具日本特色的唯美主义经典之作。谷崎以被虐和嗜虐的官能美、肉感美成名于日本文坛;但以1923年东京大地震、谷崎避难关西为契机,逐步转变创作风格,转而追求超逸幽静的古。
题目:性别视角下的透视——海明威张贤亮女性意识的比较 思路: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世界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张贤亮是中国新时期著名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巨大的,为读者共识。本论文在肯定其创作成就前提下,借助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从性别视角出发,对男性作家海明威和张贤亮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平行意义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位作家小说文本的女性阅读。
题目:变形视域建构 思路:
本文立足于东西方异质文化的大背景下,选取卡夫卡与安部公房文学的“变形”角度为切入点,以比较卡夫卡与安部文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讨两者的异同,试图以另一种全新的视角更深入、更细致地认知他们的文学世界。全文六万字左右,在具体行文过程中,采用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一条是显。
题目:“政治无意识”视野中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 思路: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当代最负盛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也是一位对世界文学建构有着深刻见解的比较文学学者。本文是基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所做的进一步阐发,由单纯的文本阐释延伸为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结合后殖民理论与后现。
题目:从《活着》看博尔赫斯小说对余华的影响 思路:
拉丁美洲的先锋派小说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拉美作家从欧洲现代派文学中更多地借鉴了艺术技巧,他们坚持文学的人物在于植根本土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博尔赫斯,是拉美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阿根廷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涵盖了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以隽永的文字及深刻的哲理见长。他对后世拉丁美。
题目:日法自然主义文学作家作品比较研究 思路:
自然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思潮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法国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发源地,进而传播并影响到其他的国家。法国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学的因素。本文主要从法国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作家作品中的共性、接受中的本土化,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研究法日自然主义文学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现。
题目:艾特玛托夫在中国 思路: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思潮的发展离不开外国作家的影响,“异域作家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中国学者不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艾特玛托夫作为一个广泛影响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外国作家,自然也应该受到重视。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分五个部分对艾氏在中国的。
题目: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 思路:
顾彬以彼岸眼光和异域视角独立地撰写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体系,置入全球化语境之下,重新审视和建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全球化是一个地方性的民族国家文学的国际旅程,它给本土的文学史研究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就是研究视域的扩展、转换以及基于世界文学语境的他者视野和参考坐标的建构,体现了顾彬的一种全新文。
题目: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思路:
民间文学艺术这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年来多次讨论的主题,已逐渐引起各国广泛的重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民间文学艺术资源的中国,也应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列入立法议程。本文在经过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含义特征及保护必要性的分析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设想,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立法模式的选择和具体内容的构建。在立法模式选。
题目:
边缘·森林·神话 思路:
全面而深入地阐释大江文学的文化意蕴是开启其文学殿堂的“金钥匙”。大江受西方文化影响至深,因此大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历来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他终究是由东方走向西方、边缘小山村走向世界的一位作家,其文化观必然蕴含着与西方文化迥然而异的特质。作家在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程。题目:归来的陌生人 思路:
本文以宇文所安的两篇论文《什么是世界诗歌?》《进与退:“世界诗歌”的问题和可能性》为出发点,就北岛的个案为基础,来讨论中国当代诗歌的跨语际实践。利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来关照北岛诗歌的可译性和翻译背后的文化逻辑。除此之外,笔者也希望通过对翻译研究的讨论提供一些新的世界文学的模型,并且探讨新时代里“世界文学”的。
题目: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 思路:
自我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哲学和心理学中,自我问题是一个有关人的核心问题。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它渗透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自我意识。而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意识,文学研究则需要借鉴哲学和心理学对自我的相关论述,以致于让我们更加透澈地分析那种自我。人有两种基本精神,即人文精。
题目:创作转型与文化选择 思路:
丁玲是一位有着强烈自我更新愿望的女作家。她解放前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形成个性鲜明的三个阶段,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丁玲现象”。围绕这一现象,国内外学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来看,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还停。
题目: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 思路:
本文通过对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与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的比较研究,论述了两位作家及作品在几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她们的创作都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两位作家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她们都具有女权主义的思想;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分析了两位作家的写作手法,论述了两部作品的成。
题目: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前苏联高丽人文学比较研究 思路:
20世纪前半叶,大批朝鲜人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到世界各地。据202_年韩国外交通商部的统计,在世界176个国家和地区都居有人数不等的朝鲜民族。其中中国233万,美国210万,日本91万,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共和国50万,加拿大22万等,总计682万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朝鲜民族,离开朝鲜半岛在异国重新建立了民族共同体。
题目: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的比较分析 思路:
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影响。两者无论是经历还是作品本身都呈现出了很多相同性,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中西文化的差距。
题目:博尔赫斯笔下的迷宫和中国回文诗的对比研究 思路:
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赞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欧美国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关注和介绍博尔赫斯及其作品,六十年代博尔赫斯成为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先驱人物,西方文学界不断兴起“博尔赫斯热潮”。在美国的一些地区还专门设有“博。
题目: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小说 思路:
“二战”作为世界性的大事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作家不断地去表现、挖掘和提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国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批评界对其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只仅仅侧重于对战时抗日战争文学的研。
题目:《五卷书》与世界文学 思路:
《五卷书》是印度《统治论》的一种。它既是故事集又是格言。全文共有1013偈格言和83则故事,比《萨迦格言》多549偈格言和29则故事。公元六世纪,《五卷书》通过一个帕荷里维语的本子传到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继而开始走向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有人算过一笔账,从六世纪到一九一四年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辗转被译成了阿拉伯文、古代叙。
题目:比较文学视域中的格非小说创作 思路:
本文从比较文学视域来系统研究先锋派文学的重要作家格非的小说创作,将他的小说创作置于世界文学语境并结合他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来展开论述。首先,本文就格非小说中关于个人的不可知性与历史的不确定性的思想进行探讨,发现他前期深受西方现代思潮中的精神分析学与新历史主义的影响,而到了《人面桃花》则更多表现出向中国。
题目:文化精神分析:迷惘的一代研究 思路:
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它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历经了从文学、文本到文化的演进和深化,这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它本身即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本文旨在对迷惘的一代的文化精神状态进行分析透视,探寻其深层意蕴和形成根源,并且对这。
题目: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 思路: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也是一种跨民族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主题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而且是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领域。比较文学中的主题研究并不单纯的只研究主题,它还包括对题材、情节、人物、意象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小癞子》与《摩尔.弗兰德斯》,这两部。
题目:论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关系(1921-1927)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外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文学则是这一联系的中介,即外国文学通过翻译文学实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对这一领域,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翻译研究,提出了迥异于传统译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方法。它从文化层面关注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为研究。
题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思路: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控制自然和控制女性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妇女解放和自然解放也应该是互为支持的同一过程。他们呼吁进行女性文化革命,重申“女性原则”,确立了新的价值观念。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席卷了文学领域,20 世纪90 年代,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得以确立。与较完善的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相比,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很不。
题目:
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心理小说 思路:
论文横跨中西文学传统、纵贯整个20世纪,把中国心理小说置于世界文学、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世纪回望”是对以往研究的批判性总结评述,凸现宏观研究的重要性,阐明个案选择和专题分析的思路原则。“源流谱系”从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起梳理中世纪宗教对灵魂救赎的强调、文艺复兴人文传统的理性光辉、19世。
题目: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 思路:
中日两国文学中都存在着“蛇女”这一独特的形象,且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通过探讨了两国蛇女形象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异同来揭示地理环境对两国蛇女形象的成因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进程对蛇女形象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梳理中日两国关于蛇女这一课题的既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的特点,这一课题提供一个文化。
题目:莫言文学观探析 思路: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作家满怀激情地感受、体验、领悟进而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但文学创作与作家对文学的基本看法密不可分,归根到底是作家文学观在其创作实践中的必然反映。我国当代作家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文学创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对莫言的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坛的一个学术热点。然而,当前的莫言。
题目:1773—1845英、法、德、俄四国文学中的骑士形象 思路:
本文立足于骑士精神复兴期---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中的骑士形象,论述的主体时段自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发表的一七七三年伊始、至浪漫主义的姗姗来迟者大仲马的三部骑士小说的出版年---一八四五年止,以英、法两国为重点,兼及德、俄及其他国家。论文不止于几项对照,而是在将国别骑士形象置于世界文学。
题目:更无花姿态,全是雪精神 思路:
晚明时期清言小品的创作呈一时之盛,这种盛况与当时哲学领域对人的发现所带来的“主情”文化思潮是息息相关的,文人士大夫将关注的目光从庙堂之高下移至一己的天地之中,用这种自由新鲜的文体来表现个人世界中的所见所感。如果对清言小品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清言小品与日本俳句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我思故我在”的。
题目:比较文学观照下的文学史编写新方法论 思路:
“重写文学史”曾经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界一个热门的话题。虽然反响强烈,也涌现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文学史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反思与建构始终不足,从而导致“重写文学史”渐趋冷却。本文旨在旧话重提,通过对“文学史”的本体思考、方法探索,企图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观照下建构一种更加逼近历史原貌、更加恢宏客观的文学史写作方法:。
题目:二战时期的重庆抗战小说与日本反战小说的比较研究 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重灾难,在全世界人民并肩反抗法西斯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但激励着当时的人们为和平而战,也深深影响了几代人。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首都,是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重庆所产生的大量高水平的、脍炙人口的抗战小说体现了战时中国抗战文学的较高水平,也。
题目: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 思路:
现代化30年来,中国在一个十分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动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文化裂变,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也在外部因素不断冲突与内部变革中发生着重要变迁,此种现象与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过程中的韩国表现出了某种历史的相似性。
题目: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 思路:
论著认为:任何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活动中都存在“两大空间”及相应的理解方式,一是“生命诗性空间”及其“诗性阐释”,一是“文化话语空间”及其“文化理解”。汉语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文性”即是汉语“道”的“文化空间”,即“道说希声”的“语象中心主义形而上空间”,涵涉一种宇宙人文“范用”的文化心灵精神;而西。
题目:试比较“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思路:
美国人民从创立美国之日起就表现出不屈不挠、崇尚自由的精神。美国作家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崇尚个性、创作与新颖。社会文化现象是其历史决定的,历史的每一特定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回顾一下美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给文学领域以极大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尤为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使。
题目:村上龙的透明文学世界 思路:
二十世纪60年代的日本,正值战后重建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至60年代末期,日本已经超越联邦德国,跻身资本主义世界强国之列。经济的发展,外国文化的输入,消费文化的盛行影响了一代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思想。而战后的日本文坛,经历了50年代的无赖派、战后派,60年代的“作为人”和内向派,至七八十年代,走向了村上龙和村上春树的时。
题目:一脉相承与变异发展 思路: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时,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主线。从30年代开始,就担任党在文艺界领导的周扬,对这条主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周扬文艺思想研究过程中发现,车氏是周扬情有独钟的文艺理论家,对周扬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什么会接受一个持“一种不确切的肤浅”的“人类。
题目:新世纪文学的小城世界 思路:
本篇论文主要将新世纪的小城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来研究,采取文本解读的方法对小城文学进行整体性的考察和把握。本论文首先从空间、场景与人物三个方面去阐述新世纪小城文学建构的小城世界,对小城空间的主题化描写、场景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色以及小城中人物去留表现出来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以达到整体性把握文本。
题目: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 思路: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已有专文梳理,但其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与意义则未见全面系统的总结,本文以此为写作缘起。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中对我国影响最巨大、最明显,引起的争议也最多的当数法国派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本文以此为论述重点,将宏观视野与纵深剖析结合起来。中国九十年代女性身体写。
题目:阿拉伯玛卡梅与中国话本之对比 思路:
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大同小异,在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孕育着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这些文体所表现出的内容和形式又根据其民族文化而大异其趣,有些文体还是某些民族所特有的。产生于十、十一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玛卡梅与中国的话本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皆为从贵族文学时代过渡到近代文学的民间文学代表。从两者的生。
题目:
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 思路:
在封建社会到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中韩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此比较中韩两国的文化转变过程和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两国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相似处,又有许多不同点,当然也就导致两国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中韩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没有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内部产生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必。
题目:试论泰戈尔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内涵 思路:
泰戈尔作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印度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印度近现代文学影响深远而巨大。无论是从创作数量、创作时期,还是从创作手法、作品题材来看,中篇小说在泰戈尔的作品中都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泰戈尔所有小说中离现实生活最远、离其内心世界最近的作品,与作者的生命感受、生存体验紧密相连。女性形象主要作。
题目: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 思路: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翻译,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时空的信息转换活动;翻译是文化交际的桥梁,思想启蒙的先导,科技进步的中介,它作为跨文化。
题目:形象学与麦吉侬形象在维吾尔文学中的迁移研究 思路: 爱情长诗《莱利与麦吉侬》是东方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叙事长诗。关于莱丽与麦吉侬的爱情故事在公元7-8世纪间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各部落中广泛流传,公园12世纪以后开始影响维吾尔文学,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发展,成为维吾尔族的著名爱情长诗,并在维吾尔民间广为流传,叙事长诗中的男主人公麦吉侬(情痴)也成为维吾尔族家喻户晓的象征性人物。本论。
题目:仓桥由美子的前期文学研究 思路:
1911年9月,日本第一个女性文学杂志《青鞜》创刊,从此以后,新女性登上日本文坛,成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日本女性文学自二战以来蓬勃发展,表现形式多样。具体来看,战前以描写亲身经历为素材的私小说为主:战后在男女平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们努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战后涌现出来的众多女性作家中,仓桥由美子(。
题目:日本文学中的“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研究 思路:
“变形小说”是东西方文学中共有的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所谓“变形小说”,是以塑造变形形象为典型,以变形情节结构整个文本,风格上兼具现实性与荒诞性的一种小说类型。它起源于人类古老的变形信仰,萌芽于世界各民族中的变形神话,经寓言、民间故事等说话体裁的孕育,与最初的小说形态结合,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景观中一种重要。
题目:区域语境中的“女性”及其意识 思路:
作为中国女性文学一部分的当代台湾女性文学己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五四”女性文学的传统、不断吸纳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影响,更立足于台湾本土的文学环境,呈现出与大陆女性文学不尽相同的艺术景观。论文主要以当代台湾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女性主义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
题目:韩国多元文化小说中的异国形象探析 思路:
随着21世纪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韩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描述韩国多元文化社会特征的作品,即韩国多元文化小说。近年来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论文较多,且研究古典和近代作品的居多,但是以现当代韩国多元文化小说中的异国形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很少,可以说还没有出现既完整而又体系化的研究。通过对韩国多元文。
题目:“世界文化之源”与“域外文化” 思路:
本文以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与作家苏雪林(1897-1999年)的文学研究为整体考察对象,评论并梳理其文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全面展现她在研究过程中贯穿的宏观视野和鲜明的跨文化比较意识,以及对中国文化所作的深层次大胆探索。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概述其生平和创作,分析目前关于苏。
题目:历史喧嚣中的文化突围 思路:
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取向的疏离关系,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锋面中独特的话题营造方式,旨在中国现代文学特定历史语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探寻林语堂传统文化建构的策略及意义。新文化运动中的林语堂,经历了五四时期“浮躁凌厉”的激进文化批判到回归传统趣味的。
题目:《小镇艳阳录》与《卡拉维拉斯县的跳蛙》中的幽默对比研究 思路:
美国民族文学巨匠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著名幽默讽刺小说家。他以幽默轻松的笔法和语言述说了许多尖锐深刻的讽刺故事。他的一生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他的创作和思想也经历了由轻松愉快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由此,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广泛地应用幽默来创作严肃的文学作品,这一点是以前任。
题目:藏族当代历史小说研究 思路:
俗称“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进程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雪域文化。文学作为这门文化体系中的主干部分,藏族文学兴起的年代非常之悠久,小说的发展历程更是如此。在与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的接触和融合当中,藏族人民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此来丰富和改善自己民族的文化结构。不管是宗教还是文学,这。
题目:语言陌生化与竟陵派诗风研究 思路:
万历年间的竟陵派文学曾以其“幽深孤峭”的诗文风格在中国晚明文坛独树一帜。但由于与时运世风相疏离,竟陵派在有清一代正统文人那里却备受攻讦,继而沉寂文坛。随着现代竟陵派文学研究的兴起,其诗风特色才逐渐引起学术届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现代文艺发展及全球视野下比较文学学科促进下,竟陵派的诗文研究寻找到与世界文学对话。
题目: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研究 思路: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也是当时欧洲流亡作家的代表。她出身于上层贵族阶级,富有文化修养,但因政见与拿破仑不和而遭到流放。正是这种痛苦的经历,再加上本身所具有的才华以及对文学的敏锐眼光,她成了受人瞩目的焦点。斯达尔夫人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走完自己丰富、充满挑。
题目:裂变的声音 思路:
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多恩的诗歌巧智、奇喻、清新,宛如一株奇葩,怒放在英国的诗坛上。它脱离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彼特拉克传统,开创了一条新路,无论从意象、情感,还是从主题的角度,都充满了艺术张力感。本文分析了多恩生命轨迹的转换生成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的内心张力和他对恒定的企慕;重。
题目:
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 思路:
中国翻译文学是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重要媒介,它实际上已经是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翻译文学史是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必须要涉及的领域,也是当前比较文学译介学中的前沿课题。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传播和影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厘清中外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使我们对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
题目: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的中国20年代新感觉文学 思路:
中国的新感觉文学是在日本的影响和启发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感觉文学在审美情趣、抒情理念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但和日本新感觉派同样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的中国新感觉文学却并没有很好地把握日本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精髓,使中国新感觉文学走上更多的重视语言表达、表面现象的平铺直叙、缺乏广泛深刻内涵的的。
题目: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思路:
本文认为,就“五四”时代而言,“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一个贯穿始终、并在发展过程中起着对多种多样观念进行整合的“总思潮”现象。本文着重从中西文化中“启蒙”含义的差异性比较、“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资源和时代生发语境及“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多种表现形态等几个方面,对“五四启蒙主义思潮”生成、发展。
题目:解读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中的美学世界 思路:
纳博科夫是一名多重身份的作家,他既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中的后起之秀,也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既是一名小说家,也是评论家、翻译家、诗人;既用俄语创作,也用英语创作;既在文学领域内纵横,又在鳞翅目昆虫学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这些跨越性特征使他同时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以及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的视。
题目: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创造 思路: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究其原因,对东西方文化、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巧妙融合及创新应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芥川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上有着极大的广度和深度,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占到了他小说近半数的历史小说,他在俳句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芥川的汉文化造诣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题目: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文学研究 思路:
本文继续了作者以往对全球化问题的全方位研究,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集中对“民族文学进化”这一研究课题在当今国际学术界的现状作出评述和总结,并结合全球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实践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描述和建构。全球化现象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文化建构,至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已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
题目:《卡利古拉》与《苍蝇》—戏剧视角下加缪和萨特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 思路:
在此之前,加缪和萨特的比较研究多是关注两者在思想、哲学上的联系与异同,以及他们私交中的是非恩怨。即使有专论研究他们的文学创作,也多是集中于他们文学文本中的荒诞性比较,但是笔者以为将萨特少数的荒诞作品同加缪庞大的荒诞作品比较是有失均衡的。本文在此以一个新的视角,即戏剧的视角切入对加缪和萨特文学创作的宏观。
题目:大江的“峡谷村庄”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思路:
大江健三郎曾经被称为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就是这位旗手,继川端康成之后,在1994年,将日本文学这面旗帜插上了世界文学这座高峰。而中国当代作家莫言也堪称中国文学的旗手,他凭借《透明的红萝卜》在中国文坛横空出世,而后高举着那一穗《红高粱》引起全国瞩目,再以《丰乳肥。
题目: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意识 思路:
在自“五四”开始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批评家们的现代文学批评意识开始自觉,对文学批评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批评的性质、标准、功能、文体等批评本体问题的关注、探讨增多。批评家开始关注批评自身的属性,意识到批评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家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现代批评。
题目:北村透谷的文学观初探 思路:
北村透谷是日本明治初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诗人、和平主义运动家,也被称为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他在近代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塑造内部生命的文学观,主张从思想上履行彻底的自由主义,争取人类自身的自由解放,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研究北村透谷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发展,。
题目: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 思路:
川端康成是20世纪国际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作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等作品中,通过优美的笔致描绘出了日本人的生活风貌和心灵跃动,向全世界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形态。日本的。
题目:无人知晓的玫瑰 思路: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在一代代伟大女性的共同努力之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至高荣耀无可争议地归属于她们。她们的作品不仅拓宽了读者原有的阅读空间,而且业已成为研读当代美国黑人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范本。
题目:韦勒克文学史观研究 思路:
雷纳·韦勒克出生于维也纳,毕业于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美国,先后在爱荷华大学、耶鲁大学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是国际知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家之一 本论题主要试图从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理论展开论述,来“透视”其理论价值与局限,以求得对中国当代文艺学。题目:现实主义的觉醒与深化 思路:
张天翼其人其作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研究重点,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把视野停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内,没有深入到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层面,缺乏一种跨文化审视的眼光。张天翼成长于传统文学、西方文学 和“五四文学”这三种精神源流的交汇处,他同时在向着三方面汲取营养。在外国作家。
题目:中岛敦改编小说与原著比较研究 思路:
中国古典文学对亚洲各国的文学创作都曾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在日本文学史上,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并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密切联系的日本作家为数众多,中岛敦就是其中的一位。中岛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日本文坛的作家,虽然作品为数不多,创作活动期也不长,但他独具风格的文学却给。
题目:
新历史主义观照下的《李尔王》 思路: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滥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美文学评论家对文艺复兴的兴趣。这种批评模式是对二十世纪欧美实证研究以及文本中心研究的反驳,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从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世界、艺术品、作家、读者”四要素说着手,主要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文论主张。
题目:英汉交际话语表达差异的文化根源探析 思路:
有目的的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行为,是由交际双方参与的,以言语者所从属的文化类型为基础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一种话语转向的趋势。文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许多传统学科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
题目:叶尔绍夫创作中的宗教主题 思路:
俄罗斯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俄罗斯人民具有信仰的禀赋,他们坚持通过信仰寻找真理。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 俄罗斯人民,从自己的类型和心灵结构上讲,是信仰宗教的人民,即使是不信教的人也有宗教背景,俄罗斯的无神论、虚无主义、唯物主义,都有宗教色彩。劳动阶层中的俄罗斯人,即使离开了东正教,也仍在寻找神和神的真理,寻找生命的意义。
题目:《春琴抄》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思路:
谷崎润一郎不仅在诺贝尔文学奖中被提名,而且是日本第一位被当选为美国艺术院美国文学艺术协会的名誉会员。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的大文豪,被称为“大谷崎”。他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其创作初期被称为“恶魔主义”作家,中期被称为“无思想性的异国情调”作家,昭和时代之后,被称为“日本古典美的集大成者”。事实。
题目:《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 思路:
长期以来,无产阶级文学一直概念含混。人们大多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共性特征:“阶级性”和“党性”;把它看成特定历史语境下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以至于在当代语境下,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多被纳入了“类型化”、“概念化”之列。往日振奋人心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在当下的消费主义语境中,已然变成了冷宫中尘封已久的古董,即使偶被研讨中的学者们记。
题目:比较文**流运动的历史 思路:
vemen之comPara已
三、’£互iteratul’、浑老:石万可云依指导教少币:赵沛林教授觉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耳究方,心:中昌与夕卜国比较文学学位类型:学历硕二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2_年6月学校代码:分类号:10200研究生学号:东砂峥。
题目:朴婉绪与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 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女性的人权意识虽然日益得到了强化,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依然充满着对女性的偏见和差别对待。传统的儒家思想孕育了女性得不到重视的固有成见。尽管整个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几千年来的固有观念依然顽固不化。女权主义不断告发以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男性的支配地位与女性的压抑关系,以及对女性的疏远及对。
题目:蒙古族旅行文学初探 思路:
论文以蒙古族现当代文学为研究范围,对旅行文学中所描述的蒙古人眼中的“异国”(异域)、“他者”形象及塑造刘些形象的作家和民族的集体想象的规律、原则和逻辑进行探寻,寻找潜在的“自我”形象,从而对旅行文学的形成、发展和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文献组成。绪论中主要阐明旅行文学,。
题目:劳森和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思路:
劳森和鲁迅在各自的民族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其作品的研究历来是批评界的热点。然而,至今仍没有人尝试将二者的小说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作一比较。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劳森和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并揭示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第一章。
题目:方玉润《诗经原始》研究 思路: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被誉为开拓了《诗经》研究的新学风,近人开始注重《诗经原始》的研究,但多数只是《诗经》学史上的文学史式的描述,或者点评式的引用或简介,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从方玉润主观上欲以经学治《诗经》与客观上发展和深入了文学研究的矛盾入手,探讨《诗经原始》对《毛诗序》、朱熹的《诗集传》。
题目:论“五四”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思路: 20世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在被迫进入“全球化”时,引进了现代性。翻译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一支,其地位一直未被受到正确对待。“五四”时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这是不容置疑的,其中翻译文学在“五四”时期所占的惊人比例和它与其他文学支流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有人深入探究,翻译的西方文学在被接受并引入时,在很大程。
题目:崇高与悲壮----《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比较 思路: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它们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部巨著都描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歌颂了杰出的英雄,洋溢着豪迈的英雄主义激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目前针对单个作品的国别文学研究数不胜数,但是比较文学视野下对两。
题目: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 思路:
如今,发达工业国正积极推动建立日益严格的知识产权立法以及执行机制,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却由于其特殊性在知识产权法领域迟迟得不到保护。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享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资源。在西方世界建立的知识产权体系下,积极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发扬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
题目:中西方荒诞文学比较研究 思路:
西方荒诞文学始自哲学转向于存在主义兴起之际,在卡夫卡、加缪等人之手中奠定了重要的地位,漂洋过海到达了美国,又成就了黑色幽默流派小说。中国荒诞文学源起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东渐之时,中国部分作家感悟历史,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在荒诞文学的写作上广泛探索,勇于创新,写出一批优秀的荒诞文学作品。本文的第一部分综合阐。
题目:色彩与文学 思路: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以色彩创造其艺术之美已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学家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赋予色彩以生命,以情感化了的色彩,揭示了人事景物的情姿神采,将色彩融于意境创造,寄寓内心情绪和审美意趣。因此,文学中丰富的色彩世界,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审美的新领域,发掘、探索色彩世界的审美特。
题目:
文学叙事治疗理论与实践 思路:
文学能以最细腻最传神的方式讲述人类的故事,表达人类的心灵,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古已有之,中外古代文论中均有对二者的探讨。从中揭示出的不仅是文学和心理学的渊源之深,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学科的多元互动才是保证学科生命力的不二法门。除了心理学与文学的学科互动,人类学给文学带来更多的启发,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叶舒宪先生在全球化。
题目:金学铁的日本观研究 思路:
金学铁是朝鲜民族杰出的抗日战士,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金学铁崎岖坎坷的一生和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是朝鲜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的文学遗产。在那东亚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他是以朝鲜、中国和日本为舞台谱写出英雄史诗的“东亚一体型”的革命战士。他的代表作有革命成长小说《激情时代。
题目:原型理论分析比较《霍比特人》和《西游记》 思路:
在世界文学的宝藏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英国文学家托尔金的《霍比特人》给东西方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已经对两者做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里,还没有学者采用原型批评的手法对二者的结构、主旨和英雄形象的塑造进行过系统的对比研究。因此研究两者在原型理论运用方面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题目:冈本加乃子文学世界中的“生命” 思路:
日本近代以来,自樋口一叶(1872~1896)之后到明治、大正、昭和之前,女性作家辈出,引人注目。然而,从人数和作品来看,能与男性作家抗衡的女性作家寥寥无几。其中,冈本加乃子可谓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之一。冈本加乃子(1889-1939),小说家、歌人。1889年3月1日出生在东京,本名为加乃子。迹见女子学校毕业后。
题目:阿拔斯前期波斯文学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思路:
古代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在荒凉环境中的贝都因人常常运用一些合乎节奏韵律的自然元素——例如月亮的出现,沙丘的运动和骆驼行走等进行文学创作。伊斯兰征服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阿拉伯文学仍旧保持着纯正的阿拉伯特色。虽然在倭马亚时期也有小规模的翻译运动,但翻译运动的影响和王朝对。
题目:借鉴与转换 思路:
中国现代作家与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建设具有普遍意义。本文旨在梳理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何其芳早期文艺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兼及时代精神、文学思潮、个人经历、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就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对何其芳文学道路转变产生的影响作出探讨。全文分四章对上述问题展开论。
题目: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思路:
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
题目:“寻根文学”的现代性分析 思路:
在新时期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践中,“寻根文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寻根”的口号中,融入了对现代性的追求;在重塑和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努力中,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文学思潮能够像“寻根文学”这样,如此旗帜鲜明地高举回归传统文化的大旗、实践着“民族化”的目标,却对现代性投入了那么多想象和思考,并暴。
题目:中西文学中的交际花形象比较研究 思路:
父权制度确立以来,男女有别的差异性被强调,千百年来,女性只能默默地承受一切外界的强加,并竭力遵照男性话语的方式塑造自身。交际花作为女性中的特殊群体,更是在男人的世界里无声地融化。在对交际花这一群像的分析中,我们被她们的美貌与才情所吸引,看到了她们的善良与无奈,同时感受到了她们坚韧的勇气:对社会的反抗与挑战,这是她们在这。
题目:论报告文学的写人艺术 思路:
一、引言 报告文学的写人艺术这一论题,涉及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本质的认识,也涉及对它的创作中心的认识。报告文学应视作一种文学样式,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等是它的本质属性。
题目: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性 思路: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是一位以音乐性著称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英雄主义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尤其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意蕴。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可说是一部辉煌的语言交响乐,开创了文学史上的“音乐小说”之先例。本文试图以《约翰·克利斯朵夫》为研究个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
题目:好是上;坏是下 思路: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认知主客观世界的历史。语言的产生为人类认知世界架起了桥梁,推动了人类认知的发展。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1)传统的也称客观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语言是一个封闭、独立的体系,不受人的思维的影响,因而客观地描述着现实世界,具有确定的意义。(2)新的观点,即经验实在主义认为,语言是人。
题目:普希金的女性意识 思路:
特殊的个性心理与俄罗斯传统中的文化恋母情结为阿尼玛原型在天才诗人普希金身上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诗性的普希金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仅内化在他的行为叙事之中,也外化在了他的文本叙事(正文本、次文本)之中。其女性意识也正是在他的叙事话语中得到了或隐或显的流露。本文从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
题目:平衡之美——论奥斯丁小说中平衡原则的运用 思路:
美是什么?美是和谐。这是二千多年前希腊的美学家提出来的观点。从那以后,这一观点不断地被后来的文学家、艺术家及美学家继承和发展。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分五个部分对奥斯丁小说中平衡原则的运用进行了梳理和评论。导论简要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和谐论对奥斯丁的影响。她的小说无。
题目: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看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思路: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在改变现实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对文学艺术人文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和电脑网络联姻,诞生了文学家族的新生儿——“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别具一格的审美追求,异彩迷离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参与。我们知道,文学。
题目:
文学不等式 思路:
十年的时间让网络文学形成了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学景观。互联网直接生长于后现代主义时期,而网络社区又是网络文学的栖息地。正如后现代主义难以用一种整饬的风格来描述一样,对网络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也应该以一种文化状态来把握。该文首先为网络文学的文学合法性进行了辩护,主体部分则集中论证了它的民间性和后现代性。网络文学的民间性首先表现在。
题目:《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 思路:
干宝《搜神记》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对这些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发掘我国传统典籍的现代价值,又有利于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
题目:交流与整合视野下的壮族民间文学 思路: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了祖国富饶的南疆。壮族民间文学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文学,在壮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壮族历史长河中壮族民间文学与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整合,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精英成分,以丰富充实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
题目: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简爱》和《孩子们的巴赫》的比较研究 思路:
海伦·加纳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小说《孩子们的巴赫》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被称为“现代爱情道德寓言”,并于1986年获得“南澳总理文学奖”。而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甚至世界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简爱》更是一部家喻户晓、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女主人公简爱以她独立自强、追求平等的精神激。
题目:美国主流文学与美国黑人文学的完美结合 思路: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继承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同时立足黑人文学并巧妙地熔二者于一炉,变换多种创作手法来服从题材需要,使其作品主题深刻、风格独特又极富黑人民族文化气息。本文通过对其力作《宠儿》从主题思想、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她对。题目:“原生态”的雁北世界 思路:
作为中国当代较为淡入人们视线的作家,曹乃谦在202_年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为契机多次被谈及,就这一点而论,他算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一位作家,这也是笔者将他选为研究对象的初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曹乃谦跟李锐、莫言、苏童一样,都是“中国一流的作家”,“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马悦然的这种指认,可以。
题目:《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思路: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为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作品的魔幻诗学和魔幻手法两方面切入,在系统地梳理和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并兼顾比较文学跨。
题目:从文化视角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思路:
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以婚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无论古今中外俯拾即是,但从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作品的研究却做得不多。本文将通过对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揭示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重大影响。《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
题目:雨果文艺思想研究 思路: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雨果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在诗歌、小说和戏剧创作领域著述丰富且影响深远;雨果并不是专门的文艺理论家,却著有大量文学理论专著,这些文论著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武器,有力地打击了腐朽的古典主义对法国文学的统治,促进了新的文。
题目:郑梦周汉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接受 思路:
高丽晚期的汉文诗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郑梦周作为高丽末期的名臣、学者,其汉诗作品内容丰富,具有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郑梦周个人的性理学思想、忠烈节义精神,对后世也具有很深的影响。本文从诗文文本入手,着重阐释郑梦周汉诗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轨迹与风格、吟咏主题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接受。本文把郑梦周作为中国。
题目:文化学方法论与新文学流派个案研究 思路:
文化学成为研究其他学科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作为一种宏观的历时性科学研究方法,文化学的介入将我们的审美注意力从单纯的文学家的历史转向了文学背后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于是,隐藏在作品和作家背后的宏观世界的图景随着研究视野的转移和研究观念的开拓逐渐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文学的宏观研究成为可能。
题目: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思路: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外得以传播,这对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外国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被国外一些组织和个人无偿利用,有时候甚至是歪曲和滥用。在。
题目:网络文学:媒介与文化间的行走 思路: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使原本有着高贵品格的文学向平民大众下降的新的文学形态,目前学术界对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区别于传统书面文学而呈现的新质性的讨论仍然欠缺。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具体考察网络媒介的多元性、开放性与互动性对于网络文学新质性的塑造,揭示网络文学对旧有文学规范的颠覆;同时也将从创作心态、题。
题目:从跨文化视角比较研究伊丽莎白·班纳特与林黛玉 思路: 简·奥斯汀和曹雪芹分别是十八世纪英国和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同为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诞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红楼梦》根植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的清朝。诞生于相同时代却不同背景的两部伟大文学作品,都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男女婚恋为主题,通过描写平凡的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而两部作品成。
题目:《春香传》的中国文化因子 思路:
《春香传》在朝鲜文学史上是一部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古典小说典籍,更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明珠。它与《兴夫传》、《兔子传》被誉为是韩国古典三大名著。《春香传》在韩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对韩国古典名著《春香传》文本的解读并在先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中影响研究方。
题目:
中国朝鲜族与前苏联高丽人1950,60年代诗歌主题意识比较 思路:
回顾历史,20世纪上半叶,大批朝鲜民众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到世界各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朝鲜民族,在朝鲜半岛以外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即散居者文化(Diaspora)。两种文化同根同源,因而具有诸多共性,但因散居者文化受所在居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故而与本土文化相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题目:在终极追问中触碰 思路: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杰出的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他创作的小说《局外人》、《鼠疫》、《堕落》,戏剧《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散文《反与正》、《西西弗神话》、《反抗者》等堪称世界文学经典。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以一种特有的深沉的精神力量给全世界的读者以隽永的启示。文学创作是加缪探索世界与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创作。
题目: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 思路: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理论,它本身涵盖了许多重大的文学问题,如:文学的意指作用问题、意义生产过程问题、阅读与感知模式问题、文本结构母体与变体问题、文学的来源及其影响问题、文学修辞性问题、文学与批评关系问题、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关系问题、艺术文本间关系问题、文学史研究模式问题、文学与文化和历。
题目: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思路:
自20世纪90年代始,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文学的网络介入问题。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属于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对文学的大众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论文集中精力研究网络文学向大众自由开放的开放性特征,重点探讨网络文学开放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文学产生的主要影响。这种探讨有助于加深对网络文学及其发展现状与未。
题目:论小说的音乐品质 思路:
文学与音乐一个是语言的艺术,一个是时间的艺术,但同属于艺术门类,同源共生,是一对孪生姊妹。《礼记·乐记》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中国,唐诗宋词都严格按照音律进行创作,特别是宋词的创作初旨无不是为了歌者吟唱而填词;盛行于中。
题目:论文学主题公园体验价值的创造研究 思路: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主题公园旅游的大热,主题公园游客体验价值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提高游客体验价值成为增强主题公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狄更斯世界文学主题公园和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文学主题公园依次向大众开放后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至今依然稳增不减的良好效益预示着以文学为主题的公园将再次兴起,人们。题目:夏娃的伊甸园 思路:
对女性文学的研究是当今世界性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女性文学进入黄金时期,并于90年代形成历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情爱虽然只是女性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主题,但由于这一主题对人性深层的挖掘及其自然性、社会性、审美性的高度浓缩而具有其他文学主题所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个。
题目: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 思路:
本文尝试对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感伤美进行专题研究。汉末魏晋时期的感伤文学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短短两百年时间里,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赋、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堆砌成一幢独具感伤色彩的艺术大厦。这。
题目:诗性与神性 思路:
近些年来,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基督教作为一种直接关涉人类精神活动的宗教,其和文学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直接影响到西方乃至人类的文学发展。基督教关注的又是人的内心世界,导致了其对文学活动一直都有极大的热情,信仰对文学无论从正面肯定还是从反面否。
题目: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 思路: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特点、文学批评实践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他的文学批评特点及文化背景进行梳理和总结,这对我们反思20世纪的文学批评,建构当下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李健吾的两本批评文集《咀华集》、《咀华二集》为切入点,。
题目:作家中岛敦的南洋行 思路: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闪耀着很多明星,中岛敦远远算不上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颗。中岛敦的文学创作注重描写人内心的矛盾,表现现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其创作主题在当时的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中岛敦凭借他独特的创作主题和文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国,关于中岛。
题目: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文本与基督教文化 思路: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基督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学言说方式与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形式,越来越多的走进作家们的叙述视野。直击当代文学文本,含有基督教文化因素的作品俯拾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督教文化已经参与并成为新时期文学价值建构的内在组成部分,成为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并无形中影响着中国当。
题目:从口耳相传到鼠标键盘 思路: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在改变现实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对文学艺术人文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和电脑网络联姻,诞生了文学家族的新生儿——“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别具一格的审美追求,异彩迷离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参与。我们知道,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
题目: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思路: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被公认。但他的文学批评却少为人注意,因为他算不上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然而通过解读他为数不多的批评文字,人们不难看出他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批评家。他主张文学的独立地位,倡导作家的人格塑造,实践宽容、审美的批评原则,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繁荣尽了自己一份努力。
题目:解放前韩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思路: 本文以1949年前近代媒体出版或刊载的有关韩国现代文学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考察韩国现代文学在近代中国的介绍和传播情况并把握其大致的变化趋势;分析中国读者对韩国现代文学的认识,指出“弱小民族文学”观念对韩国现代文学受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已有研究成果中,对1949年前以近代媒体形式出现的韩国现代文学作品或评论文章,尤。
题目: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比较文学简答题[范文模版]
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为特征的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以直觉的笔交易时和综合多种学科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学之间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事实联系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及学科交叉关系,以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解释人类文学乃至文化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文学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比较文学的主体意识: 1.要求通过主体定位确定研究对象.2.要求研究主题的介入以达成汇通性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可行性是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特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种原则或标准,即被纳入这种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的比较文学研究眼球对象间的内在关联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关键和基础.可比性因素,是指具有可比性的成分或事物,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所指涉的对象.可比性因素的特点: 1.可比性因素必须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跨越性两种属性.2.可比性因素必须是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仅仅是对它们之间表面上的相似点.3.可比性因素必然是主客观的存在,只有研究之体去激活它们,它们才能可能真正转化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可行因素的种类:1.事实关系.法国学派最先把它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的范围.2.类同关系.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狭隘眼光和武断主张而提出的平行研究的主要对象.3.交叉关系.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相互孕育、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4.互补关系.指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一种互识、互证和相容关系,中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对异质源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补关系尤感兴趣.比较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实证法:最先采用和常用的方法.是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存在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的方法.所指涉的对象的有事实联系的两会中或多种文学现象.2.批评法是分析各种文学现象(不管它们之间有无事实联系)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具有的类同的美学价值的方法.3.阐发法: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或作品的方法.4.比较法:又称异同比较法,异质比较法,是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总运用的既求同又辩异,从求同出发而探究异质的一种方法.5.对话法:是批围绕文学领域内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的诗学共同协商并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的方法和过程.影响的种类:就影响产生的效应来看.1.正影响:指外国文学使本国文学受益和发展的影响.2.负影响:指吸收外国文学来反对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3.反影响:指批判与否定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刘幸的艺术理论和实践.4.超越影响: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的影响.5.回返影响: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先影响到国外,再返回来影响到本国的影响.6.虚假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造成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变形甚至歪曲.梵第根将渊源分为: 印象渊源:作家在国外旅游或侨居时所得到的感受.口传渊源: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笔述渊源:见诸文字的渊源.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1.立足本国.2.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可行性评估.3.收集资料,拟定提纲.主题学研究内容: 1.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作家手中发生变异,特别是不同民族作家对同一题材处理的手段和形式.2.大兴源流研究,研究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人撰写的文学著作.3.进行母题、主题、意象和套话的研究,从而整合出人类的共同规律.母题:指文学世界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宇世界的概念.1.具有客观性,不带任何倾向性.2.具有不可再分性.比较诗学研究的特点: 1.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泛.2.比较诗学研究更强调理论穿透力.3.比较诗学研究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构成了比较诗学的独特优势.比较诗学的目的: 1.强调建立”共同诗学”2.研究和探索东西方文学的差异以及文化根源.阐发研究的特征: 1.强调东西方文论对话沟通的平等地位,力图打破西方文学中心论.2.建立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这就是的比较文学学者有可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沟通和良性互动.3.阐发研究风行东西方文论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的价值取向.宗教对于世俗文学的影响: 1.宗教为各种类型的文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2.宗教对古今中外文学的主题表现与思想内容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3.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和演变.4.宗教对于各个民族的美学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宗教对于世俗文学的表现: 1.道德诉求,这是传统宗教关注人际关系的最为很重要的表现形式.2.无论何种宗教在其宇宙观上总是会预设两个世界,一个此岸世界,一个彼岸世界.3.宗教对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划分,是因为大凡宗教都认为宇宙之间有一个终极实体存在.4.宗教心眼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吸引信众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心灵与神圣存在沟通.宗教对文学形式的影响: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和演变,宗教对于各个民族的美学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比较研究的基本途径: 1.对文学与艺术所处共同风气的考察.2.对文学从艺术中借鉴方法与结构方式的考察.3.对文学与艺术关于同一题材不同处理方式考察.4.对文学与艺术关于同一概念或观念的不同涵义的考察.语言的深入研究对文学创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的文学观 2.转移了文学研究的重点.3.对文本的分析有了根本性的变化.4.提供了某些创作方法.中西诗学比较: 模仿论形态:注重研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表现论形态:注重研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客体论形态:把作品当成一个自足的、独立存在的客观来研究.实用论形态:以读者为出发点.最基本的是模仿论和表现论.中国诗歌传统特色: 1.中国的诗歌传统同音乐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同官方的倡导和推介息息相关.2.中国诗歌传统带有极强的理想色彩和情感色彩,也就是孔子说的”诗言志”.3.中国诗歌在审美方面强调以”风骨”作为艺术标准,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中西小说表现手段有何异用比较: 早期的中西小说都是重情节轻人物,即以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吸引人,人物并不是作家要表现的重点.如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说,如西方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也重在描写故事情节,而缺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发展渐趋成熟,西方小说开始重视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中国古典小说表现人则是写行动重于内心,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对待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矛盾: 1.要努力促使二者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2.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即反对文化割据主义.3.要”心底无私”地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4.在把我”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沟通渠道.
第五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题型:
1、单项选择题:15×1=15%(代表作家代表作,文学理论的代表者、最典型的文学特征和思潮)
2、填空题:15%(名家名作、概述)
3、名词解释:4×5=20%(名家名作)
4、简答题:3×10=30%(名家名作)
5、论述题:二选一,20%(重点作家的代表作)
需要阅读的书目:
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伪君子》、《浮士德》
1、古希腊神话(填空)
2、荷马史诗(形式上的创新、内容、艺术)ps:思想不重要
3、古希腊悲剧为重点(三大悲剧及其悲剧主题以及对命运问题的看法)
4、重点:教会问题、英雄史诗、骑士文学p55、市民文学
5、概念:文艺复兴
6、七星诗社、大学才子派、流浪汉小说
7、薄伽丘《十日谈》的框架式结构
8、塞万提斯《唐吉可德》(主题、形象、特点、艺术特点)
9、莎士比亚的创作情况
10、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为重点(主题、形象)
11、英国古典主义、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
12、莫里哀《伪君子》形式上的特点
13、名词解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狂飙突击运动
14、卢梭《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爱弥尔》重要
15、歌德全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