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 8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 8
师: “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 8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 8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 8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生:儿童促织动客情。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 “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 ————动客情 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生练笔,师巡视,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生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师:写得多美呀。
/ 8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齐答):“月”!
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齐读)
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 8
(生齐读)
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是呀,古诗是需要重读的。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下课!/ 8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古诗三首
读记与抄写:
读一读,背一背,并正确地抄写。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积累与运用: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挑促织(tiāo
tiǎo)石径(jìn jìnɡ)
霜叶(suānɡ shuānɡ)
菊残(cán
chán)
二、辨字组词。
首()
刘()
君()
道()
对()
军()
径()
增()
桃()
经()
赠()
挑()
三、在括号里正确的字上打画“____”。
荷尽(己
已)无擎雨盖。
白云(升
生)出有人家。
停车(座
坐)爱枫林晚。
一年好(景
影)君须记。
四、加偏旁换新字,再组词。
支
_____
()
子
_____
()
风
_____
()
何
_____
()
五、解释下面词语意思。
擎: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
挑: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
篱落:________ 君: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诗人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__________。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哪个季节)__________(什么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的是诗人__________的感情。
“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__________。作者抓住()、()、()、()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4.《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季的美丽景色。
七、把作者与相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杨万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寇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八、默写古诗《山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感悟:
九、课内阅读。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结合诗句,写出下列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1)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及其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行》描写了美丽的枫林景色,如果让你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那么画上至少应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④。
注释:①残阳:将要落山的太阳。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弯如弓。
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是从________这个词判断出来的。
2.诗歌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读古诗完成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诗句描写的是()季的景色,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动的景物有()、(),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来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哪几句是实际的景物?哪几句是作者的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生活:
十一、我能把古诗补充完整。
1.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_。
2.天似穹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
4.______________,门泊东吴万里船。
十二、请分别写出描写春、夏、冬的诗句。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三首
一、tiāo
jìnɡ
shuānɡ
cán
二、略
三、已 生 坐 景
四、枝
树枝
好
好人
枫
枫叶
荷
荷花
五、举,向上托; 风声;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蟋蟀 ; 篱笆;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六、1.唐 杜牧 寒山 石径 白云 枫林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 叶绍翁 秋 晚上 思念 梧叶、秋风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宋 苏轼 荷叶 菊花 霜 橙黄橘绿 4.秋七、八、略
九1.⑴在山中行走。⑵因为,由于。⑶比……红。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寒山
石径
白云
枫林
4.高处是月、霜,低处是江枫、渔火。
十、(一)1.秋季 九月初三 2.露似真珠月似弓(二)1.苏轼
春
桃花
江水
蒌蒿
芦芽
春天
对春天的喜爱 2.诗中的前三句句是实际的景物,第四句是作者的想象。
十一、1.飞入菜花无处寻
2.笼盖四野
3.飞流直下三千尺
4.窗含西岭千秋雪
十二、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不唯一)
我会读——火红的枫叶
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想寻找一片火红的枫叶。
每当我拾起一片枫叶时,总以为找到了一片最红的。可是不久,我又找到一片更红的。
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它比朝霞还红,样子也很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我把枫叶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再写上一首小诗,做成一张贺卡,送给我的老师。
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有一天是老师的节日。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第三篇: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3.小组交流诗意。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本资料来自www.Pu(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
2.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1.谈话:我们今天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题目《出塞》,教师引导学生破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远出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写边塞生活和战事)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场景给你什么印象?心里会产生什么感受?
追问:如果让你去视频里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为什么?(预设:环境差)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我们今天学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过渡:边塞诗或悲壮、惋伤,或豪迈、勇敢,或凄厉、惆怅;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王昌龄的《出塞》属于哪一种呢?让我们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直观感受边塞诗的基调。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古诗,检测字词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要求:(1)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音。
(2)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
(3)感受古诗的韵脚。
2.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强调“将”在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要求:(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少,借助注释,学生课前可以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注释读诗,掌握方法
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古诗。
2.学习第1、2句诗,讨论交流。
(1)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出征的时间长)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4)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争时间长,老死边关;战死沙场)
(5)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提到“明月”“边关”呢?(想念亲人)
(6)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3.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于沙漠戈壁上,活着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4.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出了保家卫国的愿望。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指名读古诗3、4句。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导言:我们学习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
(1)简介作者王翰。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教师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这首诗是为戍边将士饯行的诗,让我们品读边塞送别诗的别样风情。
3.朗读古诗,读懂诗句。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3)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诗歌的作用。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2.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六、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塞、秦、征、词、催、醉。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说,边塞诗实际上是连年不断的战争的产物,无论哪个朝代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国破家亡。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2.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思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的?(悲愤、激昂)
引导学生对比前两首诗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不同。
3.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公元1127年,李清照因北宋灭亡而南下,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
仃地度过晚年。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之情。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的气节。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1.根据三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范读。
2.小组内赛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
3.全班展示。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杰
亦
雄
项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杰”四点底要托住“木”,“雄、项”左窄右宽。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反思
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课前搜集了四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缩短学生的年代感,更容易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感情。
第五篇:4.古诗三首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背诵这首古诗,思考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什么时间的红叶。
原文:
①杜录事②题红叶
【唐】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③,霜叶④一时⑤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⑥春。
连行排帐⑦,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⑧看,风前唯⑨两人。
注释
和: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杜录事:指杜牧。
旦:早晨。
霜叶:经霜打了的树叶。
一时:四季中的一季,在这里指秋季。
待:等到。
绛帐:深红色的帐。
篮舆:竹轿。
唯:只有。
译文
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赏析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成为人口的名句了,另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就是这首《和杜录事题红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中间两联写得最美,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秋天的红叶写得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在诗人眼中,秋色中的寒山也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动人。诗人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使我们好像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了。
参考答案:
1.作者写了对红叶的喜爱,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
2.写了秋天早晨的红叶。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冷”“凉”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原文:
秋
夕①
【唐】杜
牧
银烛②秋光冷画③,轻罗小扇④扑流⑤。
天阶⑥夜色凉如水,坐看⑦牵牛织女星⑧。
注释
①秋夕:秋天的夜晚。
②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④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⑤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⑥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⑦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宫女扑萤打发时光,排愁绪;三、四句写宫女夜深仍不能眠,仰望牵牛织女星。“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参考答案:
1.秋天的晚上,月色溶溶,银烛高烧,画屏清冷,一个人拿着轻罗小扇在扑打萤火虫。台阶上笼罩着如水的月色,百无聊赖的坐看牵牛织女星。
2.表达了诗人思念(寂寞、凄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