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模版)

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模版)



第一篇: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模版)

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

我国当代的法律学网站(页)总的说来包括两大类型,一是官方机构主办,一是民间主办的,后者按照举办者不同又分为高校的研究机构、个人等几类。

官方性质的网站内容不如民间性网站丰富,但信息比较权威。民间性的网站,规模普遍不大,但专业性较强。现在要做大网站,一要有财政支持,二要有学术支持,二者缺一不少,能达到二者兼备的实属难得。近年来,一些兼具学术性、资料性、时效性、评论性、实践性的网站(页)受到网友的青睐。

以下推荐一些网站,其网址由褚宸舸收集整理,202_年5月间曾逐一检测均能正常浏览。读者如有新的法律网站信息愿意提供,或对本书内容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均可发电子邮件至:lawfaxue@yahoo.com.cn,以便本教材适时修订时增补。

(该文是笔者副主编的教材《大学法律基础》(中国宇航出版社202_年7月版,即出)的附录1部分,此前曾委托一些朋友在一些论坛贴过征求意见,此文为完整版)

补充专区

武大黄彪同学补充``劳维律师网www.feisuxs/ 中国律师网 http://www.feisuxs/ 中国法学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http://www.feisuxs/ 中国法院网

http://www.feisuxs/ods/ 联合国官方文件网

http://www.feisuxs/ 西北政法大学就业信息网

http://xzxf.126.com/ 西政先锋网

http://www.feisuxs/法律社会学BBS

http://www.feisuxs/law/ 法务在线企业法律顾问论坛

第二篇:文史要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一)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

1.元谋人:最早的直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直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荣的代表,黄河中游;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后来发展成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马家窑文化:彩陶发达; 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阶段); 南方农耕文化(3个阶段)。

3.传说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说法)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阶段,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说法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8.统一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9.分裂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都是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10.李悝变法:取有余而补不足;以法治国《法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二)11.商鞅变法:掌握其措施12.三家分晋(很重要):掌握过程13.初税亩(重要)14.合纵连横 15.焚书坑儒16.蒙恬监修长城(了解一下)17.楚汉之争、文景之治18.吴楚七国之乱(简单了解)19.推恩令20.盐铁之议:《盐铁论》作者桓宽21.党锢事件(了解)22.赤壁之战(比较重要)23.八王之乱(一般了解)24.淝水之战(重要):以弱胜强25.魏孝文帝改制(非常重要):改革内容26.贞观之治(重要)/开元之治27.安史之乱(非常重要):转折点28.永贞革新(了解)29.藩镇割据(了解)30.宋代中央集权(比较重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三)31.澶渊之盟32.王安石变法(比较重要)33.元朝及四汗国(了解四汗国是谁)34.厂卫/靖难之役(了解)35.张居正吏治改革(非常重要)36.阉党东林党文字狱民变(一般了解)37.三藩之乱康熙平定准葛尔(一般了解)38.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比较重要)39.改土归流(一般了解)40.闭关政策(简单了解)41.农民起义(记住领袖名字、朝代、提出口号):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吕顺、方腊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比较重要)42.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宋太祖、成吉思汗(版图最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要,高度中央集权)、康熙(尼布楚)大臣:萧何曹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43.屯田(注意):分为军屯和民屯44.均田制(重要):具体内容45.常平仓、盐法、漕运、茶法、户籍了解48.租庸调制(比较重要)49.两税法(非常重要)人丁为主向财产土地为主转变50.隋唐钱币、榷场(了解)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四)51.交子、会子、关子(比较重要)52.鱼鳞图册(重要)、黄册制度53.元代海运、徽商(了解)54.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非常重要)55.郡县制、分封制(比较重要)56.三省六部(非常重要)57.御史台、翰林院、察举、九品中正制(了解)太学、国子监、书院(注意一下)58.科举制(非常重要)59.一系列法典(了解)60.八旗制度(知道是哪八旗)61.军机处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了解)62.民族:蛮夷狄戎党项匈奴鲜卑突厥色目人鞑靼氐63.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多注意)知道是哪八国10.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11.五四运动(重要)12.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一般了解)13.红军长征(重要)14.一二九运动(了解)15.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比较重要)16.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解放战争(了解)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七)第三部分:外国历史

1.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宗教(哪四个国家/哪三个宗教)2.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一般了解)3.古罗马(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终结)4.地理大发现(很重要)5.非洲奴隶贸易(损失了2.1亿人)6.文艺复兴(很重要):突出特点时候反封建,尤其要注意最后一段话文艺复兴的意义7.启蒙运动(比较重要):第二次思想解放

8.欧洲工业革命(比较重要)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重要):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0.英国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了解)11.法国大革命(比较重要)12.普法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一般了解)13.巴黎公社(比较重要)14.俄国十月革命(比较重要)15.北美独立战争(比较重要)16.美国1787年宪法(很重要)17.门罗主义(充分注意)18.东京审判(稍微留意)19.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第四部分:中国古代文学

1、散文(重要):什么是散文,跟它相对的是什么2.古代散文发展脉络(重要)3.语录体(知道一下)4.古体诗近体诗绝句词赋律诗乐府(了解到文体的程度就可以了)5.古代小说发展脉络和小说的三要素(重要)6.诗经7.古谣谚神话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看一下 10.诸子的代表作了解一下 13.枚乘和《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了解一下

17.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比较重要18.竹林七贤(记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作品)19.陈寿《三国志》/鲁褒《钱神论》/李康《运命论》/陶渊明/范晔和《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玄之《洛阳枷蓝记》 20.曹丕《典论?论文》(很重要)/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葛洪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九)21.文心雕龙(很重要)22.箫统《文选》(注意)23.干宝和《搜神论》/《世说新语》.24.唐诗简单了解一下李白、杜甫、白居易、初唐四杰(名字、韩柳指的是谁)25.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人物和提出口号)26.唐宋八大家(知道是哪八个人)27.唐代传奇(好好看看)28.敦煌变文(好好看)/敦煌歌辞(了解)29.欧阳修/三苏:苏轼(比较重要)30.宋代笔记文(了解)31.宋元话本(很重要)32.元曲的著名作家了解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就可以了 33.前后七子(了解)34.唐宋派/公安派的三袁(比较重要)35.李贽与评点 36.八股文(看看)37.张岱/徐霞客游记(了解)38.章回小说(重点)/四大小说 39.拟话本/三言二拍(重点)40.桐城派和方苞(重点)/阳湖派(了解)41.黄宗熙《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42.《聊斋志异》(了解其作者和特色)/《儒林外史43.《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东周列国志》/纪昀/李渔/王夫之/袁枚(一般了解)44.金圣叹/毛宗岗(注意)第五部分:中国近现代文学

1.曾国藩和湘乡派(留意一下)2.梁启超和新民体(了解)3.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五四新文学运动(很重要)5.白话文学/乡土文学/左翼文学(注意一下)6.文艺大众化/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区文学(了解诞生的代表作)/孤岛文学(了解)7.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很重要)8.文学研究会(很重要)/创造社(重要)9.语丝社/新月社/鸳鸯蝴蝶派/太阳社(一般了解)10.鲁迅(重中之重:散文/小说/杂文/两部著作)11.茅盾/巴金/郭沫若/沈从文/老舍/朱自清(简单了解)12.各民族的史诗(一般了解)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十一)第六部分:外国文学(顶多考4分)日本:源氏物语/夏目漱石

俄国(重点):普希金(很重要)/列夫?托尔斯泰(很重要)/屠格涅夫/《罪与罚》/莱蒙托夫/契柯夫/高尔基(很重要)/法捷耶夫/肖洛霍夫

德国:歌德(很重要)/海涅/格林兄弟/狂飙突进运动(重要)英国:莎士比亚(重要)/迪福/司各特/狄更斯/萧伯纳/伏尼契

法国(重点):卢梭/莫里哀/巴尔扎克(非常重要)/雨果(重要)/梅里美/乔治桑/福楼拜/左拉(很重要)/罗曼?罗兰

意大利:薄迦丘《十日谈》(重点)/但丁《神曲》(重点)希腊:荷马史诗/三大悲剧作家

美国:马克吐温(比较重要)/杰克伦敦/海明威/《一千零一夜》(注意一下)其他的都简单了解

第七部分:现代汉语汉语规范化(多注意)/六书

第八部分:古文读后感:200字,一般同学得分为4分,写得好的给5分。1.文章结构:可分三段:第一部分先把古文的核心意思复述一下;然后结合当前的现实来谈;最后指出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

2.古文选注:不用全看,挑选2、3篇离我们年代比较近的看通看透(贾宜、晁错的文章要挑选一篇),不要贪多。

3.标点:千万不要不点,只要点了就有分。

注:题目中涉及年代的搞不清楚的就写个大概,要不干脆不写。

第三篇:企业文化要览

国家电网公司、南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要览

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 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和评价工程,全面落实“五统一”要求(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步调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公司党组和南瑞集团决策部署,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1.统一价值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全面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将公司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公司各层级、各单位,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一致的价值取向。

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体系

企业使命: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简称“四个服务”)。(公司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公司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愿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 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简称“两个一流”)。

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 责任 创新 奉献 企业精神: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

企业理念:以人为本 忠诚企业 奉献社会 2.统一发展战略

在公司推行统一的战略目标、战略途径、战略保障、工作思路和工作方针,自上而下保持战略的高度一致性和协同性,保证战略的有效落实。

实施公司统一的发展战略,就是要确保公司上下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

战略目标:把公司建成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简称“一强三优”)

战略途径: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公司发展方式(“两个转变”)

战略保障: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三个建设”)

工作思路: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三抓一创”)

工作方针: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四化”)

3.统一企业标准

在公司各层级、各业务领域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做到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

4.统一行为规范 全面落实公司员工守则、基本礼仪和“三个十条”等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做到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5.统一公司品牌

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塑造统一的“国家电网”品牌,构建公司内外基于价值认同的信任关系,将优秀的企业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统一公司品牌,就是要统一品牌战略、统一品牌传播、统一品牌管理。

二、南瑞集团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企业精神: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

企业使命:为电力行业及相关领域提供电气和测控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为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创造优良经济效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忠诚企业、奉献社会 人才理念:人才是南瑞集团最重要的资源,追求企业与员工同成长、共命运。

文化理念:鼓励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倡导团结协作、集体奋斗,赞赏奋勇拼搏、永不言败,提倡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经营理念:始于用户需求,终于用户满意;诚信合作,实现双赢,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事业合作者;保持利润和产业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

企业管理:坚持“三集”(人财物集约化)、“五大”(大研发、大生产、大营销、大基建、大服务)企业管理发展思路。深化集团化运作,全面推进集约化管理,形成职责清晰、协同高效、调控有力的管控模式,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深化科研开发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运行管理方式转变,全面建立大研发、大生产、大营销、大基建、大服务五大运行管理体系。

“大研发”体系:是指在三级研发体系下,建设统一的软硬件基础开发、集成应用技术平台,建立并完善研发机制、流程、指标评价等管理系统,以继承产品开发(IPD)为基础,结合综合性研究机构定位和专业特点,建成规范、高效、协调运转的“大研发”体系。同时实现以项目为核心的研发模式向基于共享技术和平台、以市场需求和核心技术驱动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转变,强调研发必须对市场和财务成功负责。“大生产”体系:以集约化、专业化为方向,逐步建成统一资源配臵、统一管理流程、统一物资采购、统一物流配送、统一信息平台的生产管理体系。

“大营销”体系:建成业务板块高效运行、业务平台有力支撑、业务资源协同共享、业务运行闭环管理的体系。

产业板块

七大板块:经过多年发展,南瑞集团目前形成了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信息通信、保护及电力电子、发电及水利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非晶变、电线电缆等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主营业务突出的产业板块。产业基地

南瑞集团下设31个产业公司,在南京、北京、武汉、合肥、上海、深圳、徐州、淮安、无锡、泰州、福州、重庆等地建有产业基地。

国际发展: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做强做优做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产业集团,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提升科研国际影响力、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人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在菲律宾、沙特、泰国、乌克兰、巴西设立海外办事处。质量保证

质量方针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用心营造和谐氛围; 综合防御、规范运作,积极提高竞争能力;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全面实现持续发展。质量目标: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产业集团 以“诚信经营,成为广大用户值得信赖的事业合作者”为方针,南瑞集团构建了完备的内部检测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做好推集团产品设备质量检测,为集团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质量保证。

服务理念:秉承“始于客户需求,立于持续改进,终于客户满意为宗旨”的服务理念,以高科技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回报客户的信任。

南瑞集团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国家电网公司重要技术装备的提供者和效益贡献者,国内电力行业的技术引领者和市场引导者,国际知名的电气化成套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技术路线:自足自主创新开发核心技术,依托测控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和技能技术成果,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产品路线: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成套化,突出产品的特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和高可靠性。发展目标:力争至“十二五”末,初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电气化成套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盈利能力强的科技型产业集团。202_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80亿元,利润达到85亿元。202_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利润达到150亿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产业集团。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科技、管理、机制、文化、人才五个关键要素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支撑服务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电网自动化化及工业控制、信息通信、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发电机水利环保、智能化电气设备、非晶变、电线电缆七大产业板块,加快培育EPC能力,加快国际化发展,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实现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的国际领先。

五个环节创新变革 努力实现发展转型 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产业集团,关键要在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根本性突破。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前重点要在研发、生产、营销、经营、管理五个环节上实现创新性变革,努力实现发展转型。

(一)以构建大研发体系为重点,加快转变研发方式

重组整合后,我们肩负着公司关键设备研发重任,同时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加快转变研发方式,构建定位科学、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研发体系,多出快出成果,加快成果转化。

要构建研发组织体系,遵循研发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维度构建集团两级研发体系。构建以集团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牵头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预研及攻关,为产业提供产品孵化和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和维护集团层面技术平台、技术货架和公共构建模块,研究和设计跨板块的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以产业公司为主体的产品开发体系,负责应用开发和产品开发,利用产品货架和技术货架成果,进行全流程、全要素的集成产品开发。各研发主体分工协作、相互支撑,努力实现研发方向正确、管理规范、资源集约、成果共享、转化有效。要完善研发管理体系,尽快实现理念根本转变,从以项目为载体的科研转变为以产品开发为主体的研发。健全面向市场的需求管理和研发规划体系,制定市场需求引导下的产品和技术规划。构建技术管理体系,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有效投入,强化成果共享。构建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强化工艺设计,在研发过程中构筑产品技术、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可服务性优势。建立研发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综合成本意识,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加快建设研发信息化平台,支撑管理体系高效运行。要健全研发运行机制,强化研发目标导向和考核激励机制,构建以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为主要衡量的研发指标体系,推动和牵引组织绩效的提升。构建高效顺畅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益。建立内外协同创新机制,主动纳入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注重加强与公司系统内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创新需求和方向,跟踪成果并推进成果转化;注重通过并购重组、联合开发、专利购买等方式获得外部先进技术和研发资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强化研发团队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领军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尊重首创、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大高端装备研发、工艺结构与外观设计、新材料研制及应用等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和产品开发人员动态流动机制。

(二)以构建大生产体系为重点,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重组整合后,集团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基地分布更广,业务类型增多,原有生产方式难以满足产品向标准化、高端化、低成本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努力构建大生产体系,提升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刻领会企业由以技术集成为主向技术集成和核心产品制造并重转变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集团意识、效益意识和实业思想,深化对构建大生产体系必要性的认识,树立集约、协作、高效、精益的现代生产理念。要努力降本增效,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生产物资集约化管理,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少物资库存。完善供应商管理及评价机制,培育战略供应商。加强生产过程管控,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要健全运行机制,建立生产与营销、生产与研发协同机制,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完善产能提升评估机制,加大高端产品自有产能建设力度,提升集团设备利用率。合理利用外协产能,加强外协企业管理。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支撑大生产建设的技术工艺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生产指标体系,提高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规范生产作业流程,落实生产人员职责。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统一产品形象,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以构建大营销体系为重点,加快转变营销方式

作为完全市场化企业,南瑞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市场营销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必须转变营销方式,加快构建大营销体系,全力开拓市场,确保经营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要转变市场营销理念,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强化全员营销责任,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实现研发、生产与营销的高度协同,做到以市场需求指导产品开发,以营销结果确定生产计划,以高效开发和精益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变应对市场为引导市场,强化区域市场集团化运作,提升对主要行业市场、区域市场的引导能力。变“抢市场”为“做市场”,梳理主营业务、主要行业和区域市场,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注重兼顾合同金额与合同质量,提高营销成本控制和利润挖掘意识。要建立大营销运行管理机制,完善集团市场部、营销服务中心、区域营销服务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加快构建营销体系运作高效、调控有力,业务主体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营销人员能力发挥、责任落实的运行机制。完善产业板块业务协调机制,按照错位竞争的原则,采取市场细分、计划调整和新兴市场拓展鼓励帮扶等手段,实行售前项目跟踪协调、重点市场分工协作、定期沟通报告,提高市场整体运作水平。加强营销资源共享,整合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和主营业务相近的营销资源,推进核心资源向集团层面集中,提升营销资源集约化水平。要加快构建营销服务网络,按照先粗后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区域营销服务中心及重点省(市)营销服务中心,逐步建成大区网络化、重点省(市)本地化的国内营销网络。梳理和整合现有营销网络,构建集团一体化、区域本地化的营销和服务平台,形成互相支撑、协同工作的格局。依托公司国际化业务布局,在具有一定市场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及地区建立营销网络,发展海外代理商和分包商。要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加强市场调研分析和策划,开展市场和客户细分,强化跨专业、跨板块行业解决方案研究。健全售前、售中、售后管理制度,建立业务数据标准,优化核心业务流程,规范市场管理。完善考核指标,构建与合同额、利润、回款、动用资源大小相挂钩,系统内外有所区分的营销人员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主的平台建设,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设备全寿命管理。加强资质管理及内部转签合同管理。

(四)以强化“三资”管理为重点,加快转变经营方式 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要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盈利是硬道理”的观念,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以资金、资本、资产管理为抓手,以开展经营诊断

分析为手段,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努力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加强资金管理,完善现金流预算编制与控制,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合理安排现金收支。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严把

现金流量出入关,加强应收账款、存货管理,充分挖掘资金管理潜力。加强筹资管理,拓展融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探索研究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确保发展资金需求。以资金集中管理和运作为重点,强化担保、委贷管理,优化集团账户体系,统一资金调度,提高资金优化配臵能力。要强化资本管理,加快确定资本运营目标,加强投资收益和利润分配管控,提高资本投入回报水平。优化资本结构,合理控制负债水平,加快解决部分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加强上市公司研究,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管控体系,通过重组整合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实现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资本运营的良性互动。要加强资产管理,按照清理与整合并重的原则,统筹推进产权优化调整,通过清算关闭、对外转让、吸收合并等措施加大资产整合力度,清理低效无效投资,减少产权级次,缩短管理链条。提升资产精益管理水平,加强境外资产、研发资产管理,强化不动产权属保护。加强品牌资产管理,加快建立“南瑞”品牌有偿使用机制,逐步提高品牌价值贡献度。要加强经营诊断分析,客观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标国际领先企业,深入剖析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挖掘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环节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全面诊断集团经营管理、盈利能力、发展平衡性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竞争实力,针对共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确保诊断有处方、整改有实效。

(五)以强化集团化集约化为重点,加快转变管理方式 管理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适应企业新的功能定位,必须坚持变革创新与持续改进相结合,加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集团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要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加快研究确立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构建集团本部决策管控、产业板块组织协同、产业公司业务执行的新型管控模式。研究规范分子公司组织机构设臵,优化内部管理权限配臵,探索优势子公司的分公司改制,扩大集团本部直接经营的业务规模。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各子公司领导班子运行规则,改进外派董监事管理,强化对控股企业的有效控制和对参股企业的有效监督。要加强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规范、优化和再造流程,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和资源共享,增强管理穿透力。健全统一规范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保证管理有序、运转高效。建立严格规范的内控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明确重大事项办理程序,加快构建监察、审计、法律、财务协同监督工作格局。建立权责清晰的考核机制,完善量化指标,实施分类考核,建立与岗位、能力和业绩相匹配的新型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注重投入产出效率考核,促进投资优化和成本控制,增强考核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根据集团管理创新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制定总量控制计划和方案,逐步减少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全面梳理业务,有序推进非核心业务外委,建立外委合同审批制度,规范外委管理。加强“三定”管理,严控用工总量,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幅度。强化“三考”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转岗培训,实现人员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坚持统一规划、分类管理、集约管控,加快建立涵盖招聘引进、培养开发、配臵使用、考核激励各环节的科学管控体系。加快推进经营管理、专业管理、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生产技能五类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通道建设。要加强集团本部建设,进一步加强本部职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提升本部战略决策能力、集约管控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打破管理壁垒,完善内部沟通协作、业务联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协同性。建立集团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工作督导和情况反馈机制,开展定期诊断和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着力提高本部员工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提升服务意识,增强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会风和文风,勤俭节约,注重实效。

第四篇:企业法律学后感

法律在我身边

以前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很喜欢问我们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就是道德告诉我们的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法律则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制性,也正因为这样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法律,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一、我与《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这个栏目开办于1999年,每天中午12点半播出,每期节目大约15分钟。栏目的宗旨:重在普法,推动立法与监督执法。这个栏目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栏目,《今日说法》栏目经常讲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每次观看节目都会有很多的启示,收获特别大,只要有时间我都会观看这个节目。而且我觉得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题目很特别,总能吸引我观看的兴趣,在《企业法律实务》这个课堂上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于这个栏目。

二、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这个学期每周四都与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相约在同一个教室,上《企业法律实务》这门课程。记得老师第一节课就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什么是法律?我想学习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权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规范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学习法律,既可以避免自己在不懂法的情况下铸成大错,又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非法的侵占。法律知识是我们这代人都应该有的知识,如果有条件你还可以服务社会帮助那些不懂得法律的人,为社会点做贡献。

三、理论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板块的知识,有《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还有商标法》。第一节课老师讲了什么是企业、企业的特征、企业的分类、企业体系、企业的风险等内容。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政治课,我记得高一的政治课也曾简单接触到一些有关企业的知识。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我个人感觉讲得相对详细的应该是《公司法》和《合同法》,这是今后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或自主创业都应该了解的知识。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组织。仅仅是公司的分类就可以分为很多种,按承担责任方式、按信用基础、按公司之间控制或从属关系、按公司内部管辖关系、按公司之间的特殊关系等等。还有很多知识,例如:各类公司成立的条件和程序、股权的转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都是学到的知识点。《合同法》的学习当中我比较关注的是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变更、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的终止与解除等内容。很快我们就要走上社会,这就必然会面临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所以多了解一些有关合同的法律知识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最实际的意义了吧!

四、作业收获

老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后,安排我们按专业分小组制作作业,然后派一位成员用PPT进行讲解。关于如何选点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可以自己结合本专业特色选点,这说明我们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有时也往往是因为这样让我们更迷茫,更不知如何着手。就像我们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这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很广的专业,我们有学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人力资源等等。考虑到市场营销、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人力资源等专业的同学可能选这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板块来写,最终我们小组选择了消费者权益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选择这个知识点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有提到一些关于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使我们认为了解消费者权利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利,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权利。总之这次作业收获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四个组员都是来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以能很好地交流我们的不同见解。除了能够提高我们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能力外,还能锻炼我们的胆量与自信。如果没有这次作业我们彼此可能都不认识,我觉得这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交际圈。在其他组同学的汇报中,有说工伤的专题、有说《会计法》的、有说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法规的、有说《证券法》的,这有些是我们没接触过的知识,知识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因此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五、视频收获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视频,对我们都有很好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很多都是我们今后都会遇到的事情。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视频,一个是讲到《合同法》的时候,关于一个退休的老师用一生的积蓄买了一套房子,结果房产证拖了很久都没有发下来,最终很多业主联合起来起诉了开发商,结果却出乎人多人的意料是各位业主败诉。原因是他们买的是非法建造的房子,因此房产证根本办不下来。随着这件事情的继续发展,调查也越来越清晰明了,结果是开发商和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勾结起来,所以一幢幢大楼才能这样拔地而起,最终这件事情是通过政府协调而解决。当老师说到一个合法售房的开发商应有的证件时,我非常的认真听并一一的记录下来,房地产商在预售商品房时应具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这五个证件。对于这件事情我不想去发表什么愤愤不平的意见,只是在提醒自己,如果今后自己买房或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买房要特别的小心,以免类似的事件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另一个是倒数第二次课,老师给我们看来一个关于工伤赔偿的视频,讲述的是国有钢铁企业工人在上班期间,被钢铁烫伤后艰辛的索赔历程。这是我在提醒着我,如果不想重蹈人家这些覆辙,那么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更加小心这些事情,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六、总结

一个学期下来,结识了一些之前不认识的同学,有很多法律知识的收获,也有学到一些其它专业的知识,更从老师身上看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感觉罗老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从上课对于迟到同学的批评,还有上课过程中对同学的不认真听课的反应等都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我觉得一个人本来就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这样才不容易堕落。还有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多人不怎么听课,我觉得这是对老师教学最起码的一种尊重,但他们都做不到,非常疑惑与不解。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会出现许多新

变化,这是我们都无法预测的问题。生活中和工作中的摩擦、矛盾、纠纷也会日益增多。每一个生活领域当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琐碎的法律问题。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权利,也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我认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的行为规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第五篇:安徽省情要览

安徽省情要览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跨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淮北地区面积为3.7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7.2%;江淮地区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6.6%;江南地区面积为3.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2%。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2_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2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省”的由来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三国开始)。古代有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至宋,三省都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南宋之后实行三省合一,只设中书省。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元代行政区划之一)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简称为“省”。

2.安徽建省沿革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江南布政使司)。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析江南布政使司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左布政使司驻江宁(今南京),辖今安徽全境及今江苏部分地区。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3.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关于“安徽”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一说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再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简称为“安徽省”。

因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又相传周朝在皖山附近封大夫伯国-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二、自然环境 ㈠地貌特征

安徽地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 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74米。全省共有河流202_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以平原、山地、丘陵、台地等构成,其中平原占49.9%,山地占15.3%,丘陵占14.1%,台地占13.1%,其余7.6%为大水面。

平原主要集中分布于淮北、沿淮和沿江地区,面积6.94万平方公里。主要有淮河中游平原和沿江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面积2.13万平方公里。

丘陵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两山地的外缘、沿江平原的北侧、皖东地区和淮北平原的濉河以北地区,面积1.96万平方公里。

台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东部,皖西山地丘陵的最外缘和宣(城)郎(溪)广(德)地区,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㈡气候特征

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旱涝、台风、寒潮、冰雹、霜冻。

㈢自然资源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

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⑴土地的适宜性较大。⑵区域性差异较大,利用不平衡。⑶土地后备资源不足。⑷土地质地差。

耕地分布情况:淮北平原最大,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8%左右;江淮丘陵次之,占全省的23%;沿江平原又次之,占全省的19%;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最少,两者相加仅占全省的10%左右。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398万千瓦,均居全国第20位。水力资源可开发利用的为88.15万千瓦,居全国第24位。

3.生物资源

由于安徽地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因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白鲟、扬子鳄、白鳍豚等18种被列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短尾猴、穿山甲、大灵猫等36种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

4.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大多集中于皖北、沿江和皖南三大矿产集中区。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3亿吨,居全国第7位;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铁矿储量居华东之首);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居全国第2位。钒矿储量也居全国第5位。

5.旅游资源

安徽山河壮丽,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90多处(202_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35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迷窟-渐江、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和古地下运兵道、黟县古民居(西递、宏村)、马鞍山朱然家族墓群等。

黄山:古称黟山。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名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

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古称陵阳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

天柱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区。

琅琊山:以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区。

齐云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AAAA级旅游区。

西递-宏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境内。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AAAA级旅游区。

三、历史文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成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建都于亳(今亳州),今天安徽濉溪、亳州等地成为商统治中心的范围;公元前241年,楚国把都城由陈(今河南淮阳县)迁到寿春(今寿县),江淮地区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在经济方面,安徽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楚庄王时期孙叔敖在寿县建造了春秋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丰塘),说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早在汉代,江南就始设全国唯一的官方铜冶机构——“铜官”;被世人称为“文房四宝”的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早在唐宋时就驰名天下;皖南徽商在南宋时期就开始活跃,从明代至清代,雄踞中国商界,时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之说。1877年起,芜湖逐渐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清代著名理财家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

在科技方面,安徽拥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发明。三国时亳州人华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创造了保健操“五禽戏”,被世人称为神医;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南宋寿州工匠发明的突火枪,堪称近代枪炮的鼻祖;明代数学家、徽州人程大位的 《算法统宗》为珠算专著,流传甚广;清代歙县人郑复光是著名的光学家,所著《镜镜詅痴》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光学著作;近代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诞生在安庆。

在文化方面,安徽是个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旧石器时代的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是长江中下游迄今发现的唯一猿人遗址。春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管仲(齐国相)为颍上人;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道家——老子、庄子,也出生在安徽。其后,更是名家辈出,从东汉的桓谭、宋代的朱熹、清代的戴震,到现代的陈独秀、胡适,或集一代之大成,或开一代之先河。文学上,庄子的散文,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文学,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方苞等开创的桐城文派,影响都极为深广。艺术上,先有“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后有自成一格的新安画派,以及现代的黄宾虹等,彪炳艺坛,各领风骚。

四、建设成就与发展战略 ㈠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安徽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仅为114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2_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_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2_年为12263.4亿元。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逐步进行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GDP中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47.2︰35.5︰17.3调整为202_年的14.1∶52.1∶33.8。

3.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979-202_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202_年比上年增长4.5%。

全省粮食生产自1983年跨上202_万吨台阶后,产量一直保持在202_万吨以上的水平(1991年特大水灾除外)。202_年粮食产量突破3000万吨,202_年粮食产量为3080.5万吨,连续五年创新高。

4.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197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仅36.3亿元。202_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居全国第二,中部首位,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省工业化率由202_年的39.3%上升到202_年的45%左右,实现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弯道超越”。202_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5.投资建设成就巨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达到加强

1979-202_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54.7亿元,其中202_年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202_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84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6.财政与金融事业发展迅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加强

全省财政收入1978年只有22.5亿元,1994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2_年突破1000亿元,202_年突破1500亿元,202_年突破202_亿元,达到202_.8亿元。202_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163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

7.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2_年的12.4%,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062万美元增加到202_年的159.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省区首位。202_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

1980年海外(境外)来皖旅游人数只有1万多人次,1990年突破10万人次,202_年突破50万人次,202_年突破100万人次,202_年突破150万人次,202_年达到198.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由1980年的104万美元提高到202_年的8.2亿美元。

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

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比上年增长17.3%(实际增长13.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㈡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规划 1.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指标

到202_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2_年翻两番半。分三步走:202_-202_年为起步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到202_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202_-202_年为第二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左右,到202_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2_美元;202_-202_年为第三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_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合肥、芜马铜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861”行动计划

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提出了“861”行动计划,即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到202_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上。从202_年开始,安徽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202_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项目4033项,当年完成投资5294.3亿元。

3.建设八大产业基地

⑴加工制造业基地。主要发展汽车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家电产业。⑵原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⑶化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橡塑制品。⑷能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煤炭、电力、煤炭液化、煤层气。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主要为农产品生产,粮油、水果加工,畜牧深加工,纺织和造纸。

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⑻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

4.构筑六大基础工程

⑴防洪保安工程。

⑵通达工程。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完善高速公路网,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密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构筑内通外畅的快速交通网络。

⑶信息工程。围绕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

⑷生态工程。全面启动“生态安徽”建设。

⑸信用工程。围绕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建设,健全信用法制,培育信用需求,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联合征信体系。

⑹人才工程。

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构建“和谐安徽”

1.高举民主团结的旗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奋力崛起和构建“和谐安徽”的强大合力。

2.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加强“信用安徽”建设,着力树立安徽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3.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建“平安安徽”,巩固和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总体部署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

2.战略布局:一轴双核两翼

⑴一轴: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⑵双核: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⑶两翼:滁州、宣城,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3.六个着力

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四条原则

这是对指导思想的深化。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5.四大战略定位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 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6.五项目标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2_年的发展目标。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2_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

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㈤安徽“十二五”规划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主要目标

⑴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2_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2_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2_年皖江城市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总体目标)

⑵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53∶38,城镇化率超过5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⑶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⑷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2_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2_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⑸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202_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内,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⑹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到202_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90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