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对人生活的影响
景观规划环境学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及对人的影响 ——以北京雾霾为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心理16-1 160802104 范俊杰 齐实
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及对人的影响
——以北京雾霾天气为例
摘要:雾霾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城市气象灾害,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202_年以来,雾霾天气频繁袭扰我国大部分省市,影响更加严重,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以北京为例,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雾霾的主要成分以及处在雾霾天气下对人体及生活的影响。
正文: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一种天气现象,也称灰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地飘浮在空中,是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降低,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成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202_年2月中国气象局发布,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煤炭的使用量大,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冬季易出现逆温层,在逆温层条件下,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明显,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京津冀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稳态天气的发生频次远大于其他区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四季地面风速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旦遇到静稳态天气等气象条件,污染快速累积,容易发生雾霾天气。
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雾霾重返北京,官方于202_年12月2日启动今年下半年第二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截至4日,北京已身陷“霾伏”三日,当日全城的空气质量维持在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
进入秋冬季后,北京频频遭遇空气重污染过程,官方多次启动预警应对。12月伊始,雾霾再次来京。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于12月1日提前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称北京将遭遇持续三日的区域性空气重污染过程,官方2日零时启动各项应急措施。
4日一早,京城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全城仍处于霾橙色及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中。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仅在1至2公里左右,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
当日8时,北京的空气质量实况图上多显示为代表警示性的紫色和红褐色。全市35个监测站点中,有10个站点显示为重度污染水平,21个站点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其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数据显示,北京大部地区的PM2.5实时浓度在300微克/立方米以上。部分站点的PM2.5实时浓度已超过400微克/立方米。
对一个城市来说,即使是同样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扩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空气质量呈现为优良,而在不利于扩散的异常天气(如:逆温)的情况下,空气质量就会呈现为污染,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雾霾天的PM2.5和PM10出现高值,基本上均是由极端静稳天气的区域性辐射雾等气象因素造成的。
虽然近年来北京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逐年下降,单由于排放基数大,短期内无法实现锐减,所以当频繁出现异常气象条件导致空气重污染时,会给人空气质量不仅没有改善,反而继续恶化的印象。特别是国家实时公布城市PM2.5监测值后,公众对空气质量更为关注,但又得不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解答,容易在雾霾成因的认知上陷入一种不理性的误区。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灰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长期处于这种环境 还会诱发肺癌。
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
雾霾笼罩时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这时易感到胸闷。潮湿寒冷的雾和霾,还会造成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年老体弱者,千万不要在雾霾天出门,以免发生意外。重度污染的空气清洁度低,含有大量的尘埃、污染物、微生物等,可对人的呼吸道产生刺激。大雾有非常强的吸附力,能吸附大量有毒害的酸、碱、盐、胺、酚、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然后形成非常大的雾核,这种东西极易被人吸收。这些有害物质会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一些过敏性病症。
就北京林业大学大学而言,男生宿舍楼前面的施工工地的建筑扬尘也是雾霾的来源之一。建筑工地内的土堆、砂石料等需要使用密目安全网覆盖的建筑材料没用完全覆盖,北京多风,强劲风力将建筑工地内的粉尘扩散到大气中,或者扩散到工地外围,积聚在校园道路上,不论是在正常天气或者雾霾天气,都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第二篇: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除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外,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发布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根据需要,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并配合军事气象部门进行国防建设所需的气象服务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系统,提高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时效性和服务水平。
非法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根据《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根据《气象法》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
青龙煤矿灾害性天气应急救援预案
为切实提高煤矿对灾害性天气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能迅速有效的组织人员进行自救、互救、抢险救灾,最大限度的缩小事故范围,结合我矿生产实际,特编制青龙煤矿矿灾害性天气应急救援预案。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由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造成矿井供电线路跳闸,造成矿井停电、停风,甚至出现矿井被淹的可能。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1、事故报告原则:事故发生时,现场作业人员或单位及时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按事故汇报程序逐级上报。
2、统一指挥的原则: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具体指挥下,充分调动各方面救援力量,落实责任,科学组织,确保抢险救灾工作快速、有序进行,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千方百计把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到最低。
3、停产撤人原则:根据害性天气情况,按领导指示迅速组织险区人员沿避灾路线撤离,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4、安全处置原则。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严防重大事故发生。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暴雨、雷电等事故救援。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总指挥;安全生产副矿长、总工程师、机电副经理、总会计师、党委副书记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及单位负责人组成。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调度室,调度室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一指挥各项抢险工作。
2、职责
总指挥:负责本应急预案实施和指挥,下达救援命令。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做好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按照分管工作的责任分工命令,组织制定营救遇险遇难人员和执行事故抢险、设备物资准备、人员调动等后勤保障的救灾任务。当总指挥不在时,由总指挥指定一名副总指挥代理总指挥职责。
调度室:负责了解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灾害情况,并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按汇报程序向有关领导汇报;及时向下传达总指挥命令,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命,随时调度抢险救灾工作,统计灾区人数;认真记录各项抢险救灾命令、工程(工作)进度和有关救灾信息,当危及人身安全时立即下达井下撤人命令并落实撤人情况。
事故单位现场人员及负责人
一旦发生灾害时,灾害地点人员应就地取材积极救灾,及时向调度室汇报,并注意观察灾情的变化,组织灾区人员救灾和撤离;负责向指挥部汇报灾区情况和事故前工作安排;负责查清灾区人员情况。
安全监察科:负责监督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核实井下升井人数并报调度室,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生产技术科:提供矿井有关资料,结合实际,牵头制定相应的抢险救灾方案、防范措施,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地测科:负责提供矿井、灾区图纸和资料,并根据指挥部命令完成灾区测量工作,为制定抢险救灾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通防科:提供反映井下现状的通风系统图及通风瓦斯情况;按照指挥部命令负责调整矿井通风系统、密切注意主要通风机的工作状况、组织完成必要的通防工程,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机电科:根据指挥部命令,下达改变通风机运行状况和矿井停送电工作命令,并保证压风机正常运转,及时抢修和安装抢险机电设备,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供销科:根据指挥部命令及时准备好必需的救灾器材,并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救护队:按照指挥部命令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并负责救援过程中的人员疏散、警戒和秩序等工作,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计划财务科:保证事故救援设备、器材,以及事故善后处理资金及时到位。
党委组织科:事故善后处理,工伤保险落实和事故调查等。
党群工作科:做好突发事故的维稳工作,协同其他单位负责应急救援信息的发布,参与事故调查、善后处理。
综合办公室:事故救援需要的车辆和接待工作,并做好应急救援过程的后勤保障和协调工作,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采掘、辅助单位:根据指挥部调度指令采取措施开展好自救互救工作,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停止作业,或采取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四、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工作小组
1、抢险救灾组
由矿山救护大队和应急救援指挥部紧急调集的有关单位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实施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2、技术组
由生产技术科、地测科、机电环保科、通防科、安全监察科、调度室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主要研究制定事故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物资供应组
由综合办公室、供销科、机修厂、后勤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主要保证抢救灾中物资和设备的及时调度和供应,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4、警戒保卫组
由救护队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事故发生后的人员疏散、戒严和维持秩序、指挥交通等工作。
5、信息发布组
由党群工作科、党委组织科(人力资源科)、综合办公室、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统一掌握事故态势和处理情况,收集救援行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向有关人员、单位、媒体等通报情况。
6、后勤保障组
由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科、党委组织科(人力资源科)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负责食宿、接待、车辆调度等工作。
7、善后处理组
由党群工作科、党委组织科(人力资源科)、综合办公室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负责伤亡人员家属安抚、抚恤、理赔等善后处理工作。
五、预防与预警
(一)危险源监控
1、危险源监控的方式、方法
(1)严格按照地方政府、上级公司、本公司季节性工作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及时指导现场灾害预防。
(2)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对工广区、供电线路等重要地点进行巡查监控,进行预防部署。
2、灾害性天气(暴雨、雷电天气)预防措施(1)雨季前,机电环保科牵头做好电气设备春节预防性试验。
(2)加强地表巡查、地面供电线路巡查,配齐抢险应急工器具、材料,特别是灾害性天气过后积极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保证矿井安全。
(3)重点对瓦斯电厂、瓦斯抽采泵房、抽风机房、监测监控系统等重要机房场所进行避雷系统、接地系统检查,确保正常运行。
(4)供销科、机厂根据三防文件要求配齐防洪物资,并设立专门仓库,实行专人管理,做到账、卡、物统一,三防物资未经公司领导统一,不得挪移他用。
坚持灾害性天气值班制度,灾害天气时值班人员调度各单位防灾值班情况,配备足够抗灾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矿井安全。
组织人员学习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进行一次灾害预防演习,提高人员灾害天气应急救援能力 4.2预警 4.2.1预警条件
建立灾害性天气事故预警机制,对灾害性天气引起的停电、停风事故进行预警,紧急状态下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满足生产需要。
a.发生灾害性天气,矿区内及工业广场积大面积积雪积水,造成住房损坏、供电线路损坏,大面积停电时,立即停产撤离工作人员,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处理。
b.因灾害性天气引起供暖设施损坏,造成居民住房结冰、井筒结冰时,立即停产撤离工作人员。
c.发生大面积停电,造成矿井长时间停风时,立即停产撤离工作人员。
4.2.1预警的方式和方法 电话汇报或传真电文汇报。4.2.3信息的发布程序
a.达到预警条件,基层单位要立即组织撤人,并上报矿调度室。
b.矿调度室值班人员及时报告矿调度室,转达矿领导,并根据事故的情况启动本应急预案。
5.信息报告程序 5.1报警系统及程序
矿井建立健全灾害天气观测,完善矿井灾害天气观测网,具备矿区、矿井灾害天气观测系统。当收到灾害天气信息,达到预警条件后,立即发出预警。出现险情时,灾害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自救,并电话汇报调度室。调度室接到报警汇报后,根据灾害的性质、时间、地点、险区人数、危害程度及现状,立即汇报应急救援指挥部和领导,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2现场报警方式 电话、手机报警。5.3通讯联络方式
(1)调度中心、安监部门等部门公开24小时调度值班电话;要有应急指挥部成员名单及其电话联系方式。
(2)应急指挥人员及有关人员配备24小时开通的电话(手机)、局域对讲机。
(3)井下所有作业地点、机房硐室必须安装直通调度中心的电话。
5.4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①预警条件确认成立后,立即向调度值班室电话汇报。②调度室接到报警后,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矿领导汇报,根据灾害情况,组织紧急救援。
③汇报内容 a.事故地点概况。
b.事故发生时间、地点、险区人数、险区情况。c.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d.已经采取的救灾措施。5.5向外求援方式
根据灾情情况,利用电话、传真向上级有关单位求援,请求调集外部力量增援救灾。
6.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 6.1.1事故分级
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可控性、救灾难度和影响范围,将事故分为四级:
(1)IV级: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Ⅲ级: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Ⅱ级: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Ⅰ级: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6.1.1应急响应分级
应急响应由低到高依次分为IV、Ⅲ、Ⅱ、Ⅰ四级。(1)IV级响应:发生一般事故,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再发展,启动煤矿或所在地县级地方政府应急预案。
(2)Ⅲ级响应:发生较大事故,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再发展,启动集团公司或所在地市级地方政府应急预案。
(3)Ⅱ级响应:发生重大事故,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再发展,由集团公司或所在地市级地方政府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
(4)Ⅰ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由省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启动应急预案。
6.2响应程序
6.2.1应急指挥
(1)发生非伤亡、经济损失较小的事故,启动基层单位现场处置方案,矿井应急预案进入预备状态;
(2)发生一般事故,立即启动矿井应急预案,同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3)发生较大及以上伤亡事故,立即启动集团公司应急预案,同时报告上级部门,请求上级部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调度中心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由单位主要领导下达命令,启动相应的事故专项应急预案。调度值班人员接到启动预案命令后,立即通知指挥部成员到达调度中心集合或赶赴指定地点。当确认暴风雪事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事发地点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立即做出应急响应,按照“统一指挥、属地管理、专业处置”的要求,成立由各部门领导参加的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故灾难和险情的严重程度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应急处置。
6.2.2应急行动
6.2.2.1指挥部人员到达调度室或指定地点后,根据汇报,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存在的威胁,提出处理意见。
6.2.2.2按照总指挥或副总指挥的指令,成立现场应急处置组,组织或协助单位开展现场处置救援工作。
6.2.2.3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措施,经总指挥批准后实施,并做好开工准备工作。
6.2.2.4救护人员按照领导指令待命或(带齐应急物品)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灾。
6.2.3资源调配
按照总指挥的指令,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察看险情,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及时汇报调度室,调度室通知救护队员、医疗救护组、物资供应组有针对性地作好准备,对现场需用的资源进行调配。
6.2.4应急避险
遇有灾害性天气造成井下大面积停电、停风、停泵,井下有害气体蔓延、缺氧等危险区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井下人员撤到井上安全地点。
6.2.5应急扩大
如险区出现险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或有扩大趋势,或抢险非常困难时,由总指挥及时向上一级部门汇报,请求上一级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响应。
6.2.6处置措施
①矿井若可能发生水灾或停电事故,应立即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要立即下达撤人指令,同时通知救护队准备抢险。
②在灾害天气应急期,指挥部所属各工作组,要按各自职责,积极行动,尽职尽责做好抢险抗灾工作,并将工作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
③迅速判定灾害的性质,了解受危地点、影响范围。④掌握险区范围、搞清人员分布,分析受危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及行走的避灾路线,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⑤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和发生缺氧窒息事故。⑥利用管道或其它方式向遇险人员供风。
⑦由调度室负责迅速调集准备好乘人设备,确保撤人路线畅通,争取时间尽快组织人员撤离升井。
⑧指挥部值班人员在险区人员全部升井且确保无误后,向矿领导汇报。经总指挥批准,现场应急结束,并按技术组制定的开工验收安全措施,恢复正常生产。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1)针对灾害性天气事故,明确应急物资与装备型号、性能、数量及存放地点、联系人。
(2)建应急物资与装备使用、检查、维修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和维护,保证应急物资与装备保持完好状态,并确保使用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四篇:关于加强夏季防暑降温及灾害性天气
关于加强夏季防暑降温及灾害性天气
预防工作的通知
公司各部室、生产单位:
随着夏季高温天气和雨期的到来,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趋向频繁,季节性不安全因素逐渐增多,夏季高温易影响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灾害性天气容易引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开展防暑降温及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乌海市海勃湾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进入主汛期后进一步加强防汛工作的通知》,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公司各部室、生产单位、施工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好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国家有关高温、雷雨天气安全生产的规定,结合夏季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方案科学、措施到位。要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充分、扎实、有效。
二、采取措施、注重防范
(一)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各生产作业场所要妥善安排高温暑期生产作业,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杜绝因高温不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现象,严格控制加班,尤其对露天作业、高温区作业和高处作业要采取轮班、轮休等措施,防止员工因疲倦乏力、劳累过度等导致事故发生。
2.落实防暑降温措施
各单位要根据作业场所实际情况和天气变化,合理配置公司下发的防暑降温物品和药品,并保证防暑降温物品和药品及时发放到员工手中。3.努力改善劳动作业条件和宣传教育
努力改善作业区的通风和降温条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加强防暑降温知识宣传,通过板报、班前活动、会议等形式,对员工进行防暑降温急救等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做好灾害性天气预防工作
各单位要加强夏季灾害性天气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认真落实领导值班制度,关注气象预报,及时掌握恶劣天气的动向、强度及影响范围,做好灾害预防,完善和落实防御雷雨、大风天气灾害应急预案,积极防范极端天气下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具体要求:
1.在雷雨、6级以上大风天气下建筑施工等单位禁止从事室外高空作业,必须对室外大型吊装设备采取加固措施;
2.要强化临时用电设备和手持电动工具、电焊机的管理,开展用电安全常识教育,严禁无证上岗,切实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
3.对遇水、遇潮会产生反应的化学品,采取必要的隔水、隔潮措施; 4.高温天气下确保易燃、易爆危化品储存设备、设施的降温措施; 5.加强在建工程深基坑、高边坡、管沟(槽)放坡支护情况检查,对地下工程要做好防大雨淹灌、排水防涝工作;
6.组织人员对所属区域内配电室、电磁站、电缆沟、动力介质管网、彩钢结构厂房等防雷、防水、防风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检,及时采取措施,彻底排查、消除事故隐患。
生产安环部 202_年7月24日
第五篇:当前灾害性天气对养殖业生产和畜禽水产品价格影响情况汇报
当前灾害性天气对养殖业生产和畜禽水产品价格影响情况汇报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202_年6月13日)
今年来,湖南连续遭遇极端恶劣天气。1月—6月初,因长时间持续干旱天气,全省累计平均降雨301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51.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降雨最少年份。6月2日起,湖南又出现持续强降水,湖南从“火热”直接进入“水深”之中,全省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多66%,尤其是湘中偏北大部分地区累积降水量偏多100%—400%。极端灾害性天气,给全省养殖业生产和畜禽水产品市场供应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干旱天气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一是渔业方面。全省600多万亩放养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严重受旱水域面积达350万亩,其中池塘面积达280万亩,0.8米以下的池塘154万亩,干涸的池塘47万亩。稻田养鱼受灾面积67万亩,渔业饲料地受灾41万亩。无法生产的苗种场128个,损失鱼苗120亿尾。据初步统计,截止5月31日,全省因旱灾造成成鱼损失30多万吨,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以上。由于干旱的影响,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水位严重偏低,部分江段湖泊甚至干涸和断流,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以捕捞为生的2.3万户、7.7万专业捕捞渔民面临失收和绝收,这部分困难群体再次陷入困境。二是畜牧业方面。干旱共造成全省769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62万头生猪、1.18亿羽家禽、28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因严重缺水缺电死亡生猪24.6万头(含中仔猪)、牛羊1.93万头、家禽97.7万羽、禽胚1024万枚。572万亩饲料草缺水枯死。初步统计,截止5月31日全省因旱灾造成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
二、旱涝急转给养殖业防灾减灾带来新难度
6月2日开始,湖南出现了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连续暴雨过程,给养殖业防灾减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带来了新的难度。截至11日12时,据初步统计,湖南省11个市州50个县市区455个乡镇361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73万间。因灾死亡19人,失踪31人。养殖业方面,全省冲走生猪8.2万头,牛0.3万头,羊1.3万只,死亡家禽30.37万羽,倒塌畜禽栏舍67.6万平方米。全省渔业受灾面积72万亩,成鱼损失8400吨,同时渔业基础设施遭受巨大破坏,部分池塘堤坝被冲垮,网箱被损毁,大量亲鱼流失。
三、灾害性天气对畜禽水产品价格造成较大影响
1、生猪价格继续保持快速上扬态势。由于去年全国生猪市场低迷,大量能繁母猪被淘汰,同时疫病引起能繁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上半年特大干旱和当前复杂的旱涝急转形势,直接导致当前市场生猪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扬。市场供给预期偏紧,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存在,将直接导致生猪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猪价回落时间预期将延迟。据对全省22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202_年第23周(数据采集日为6月8日)全省各地生猪价格仍然保持快速上扬态势,且上涨范围广,涨幅比较大。本周全省活猪均价17.20元(公斤价,下同),环比上周上涨0.50元,上涨幅度2.99%。当前全省仔猪均价36.49元,环比上周上涨1.47元,上涨幅度4.20%。猪肉均价26.85元,环比上周上涨0.95元,上涨幅度3.67%。与去年同期相比,活猪价格上涨81.88%,猪肉价格上涨68.24%,仔猪价格上涨135.90%。
2、水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干旱缺水,全省苗种损失超过30%,鱼种放养量较往年减少25%以上,加上大量成鱼因干旱缺水,气温升高,导致泛塘死鱼,预计全省因旱灾导致渔业养殖产量减产超过20%。同时,由于干旱的影响,江河湖泊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捕捞渔民面临失收和绝收,预计全省捕捞产量将减产50%左右。产量减少的同时,部分养殖户对今年水产品市场行情看好,普遍存在惜销现象。当前水产品价格均出现上涨。目前,全省草、鲢、鳙、鲫鱼价格分别为13元/公斤、8元/公斤、13元/公斤、14元/公斤,比旱灾中期有近20%的涨幅,较干旱前也有近10%的涨幅。预计今年下半年至明年,随着我省水产品供应量减少,市场供应可能会持续偏紧,水产品价格后阶段将可能持续上涨。
四、关于稳定灾后畜禽水产品生产和价格的几点建议 为努力确保抗灾救灾工作取得最后胜利,确保养殖业稳定发展和畜禽水产品市场稳定,特提出如下建议:
1、支持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特大旱涝连灾对湖南养殖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养殖农户无力组织生产自救。建议国家发改委对灾区养殖业基础设施维复给予补助,帮助修复加固引水、排水设施,确保引水、排水、保水基础设施能及时调用。建议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以“三改工程”为重点的鱼池标准化生态化升级改造,深挖塘、广积水、调气候、保抗旱,增强鱼池蓄水防洪抗旱能力。“三改”的主要内容为:改深:将池塘深度改挖至2—2.5米以上,增大蓄水容量;改活:针对过去老化池塘排灌不畅现象,配套排灌畅通的排水、灌水设施;改大:将单口池塘面积提高到15—20亩以上,提高抗旱蓄水能力。修补塘坝和沟渠,加固塘坝,既为当前防汛工作做好准备,又增强抗大旱能力。
2、支持灾后生产恢复,确保畜禽水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建议国家发改委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入,提高水产苗种繁育能力,尽可能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质量可靠、数量充足的苗种。实施灾区良种补贴,对灾区的水产苗种、良种畜禽引进、培育给予补贴,支持灾区组织亲本苗种调剂和生产供应,增强灾后恢复生产能力,确保后阶段畜禽水产品能正常有序供给。同时加大对灾后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帮助灾区做好死亡畜禽鱼无害化处理,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支持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能力建设。针对大旱后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天然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和资源量锐减的实际情况,建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修复因旱灾破坏鱼类产卵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议加大天然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增加天然水域的渔业资源量。同时,安排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培训和引导资金,帮助捕捞渔民从根本上摆脱天然捕捞场所锐减给生产生活造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