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第一篇: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湖北文理学院

本科学士学位论文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以《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为例

系:文学院

业: 广播电视编导

号:2012195147

指导教师:蔡青

作者姓名:孔洋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以《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为例

摘要:在中国的众多导演中,陈可辛不是资历最高的电影大师,但他却称得上另辟蹊径的鬼才导演。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中,对于题材类型的选择,他往往以草根大众的经历为蓝本,将其对时代的思考呈现于故事之中;并且常有类型化的突破和整合。他在电影叙事的手段上,以直白主观的语言和抒情表意的音乐,将人物的真实心理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更构建出影片的时代氛围;在人文价值方面,他以大时代的感怀洪流反映出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每部影片中充满着情与义,忠诚与背叛的情感纠葛,无论爱情还是友情。本文以他的《如果爱》、《甜蜜蜜》、《中国合伙人》三部影片为例,来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关键词:陈可辛;题材类型;叙事手段;人文价值

An analysis of Peter Chan's narrative style of film creation —Taking “Per-haps Love” “Almost a Love Story”“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many of China's director, Peter Chan is not the most senior movie master, but he was called the new path of the genius director.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of coexistence, in the choice of subject type, often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grass roots, the thinking of the times presented in the story, and often have the type of breakthrough and integration.He in the film narrative means, with straightforward subjective language and emotion expression of music, the true character psychology plainly told the audience, more build film era atmosphere;in terms of humanistic value, he with recollections of era torrent reflects the fate of the little people sink float, and each film full of sentiment and righteousness, loyalty and betrayal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whether love or friendship.In this paper, “Per-haps Love” “Almost a Love Story”“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three films, for example, to interpret the narrative style of Peter Chan's film creation.Key words: Peter Chan;Genre;Narrative Method;Humanistic Value

目 录

一、题材类型的选择...................................................................................................1(一)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1(二)《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的电影类型.......................2

二、独特的叙事手段运用...........................................................................................3

(一)音乐的选择.................................................................................................3(二)语言的特色.................................................................................................5

三、叙事中的人文价值分析.......................................................................................6

(一)时代与人物的关系......................................................................................6

(二)主题关系——爱情与友情,情义与名利,忠诚与背叛.......................7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一、题材类型的选择

所谓电影类型,“是一个观众熟悉的,有意义的,一致性的,富有价值的经验系统,是观众和电影生产者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和观看体验之后,共同达成的一种默契,合约和双赢。”[1]而香港导演陈可辛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却一贯注重“内地化”的故事,通过不同叙事的表达手法来塑造人物,力图在电影类型上实现突破和创新。

(一)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

陈可辛的导演的电影作品不多,主要包括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他的爱情片有《双城故事》、《甜蜜蜜》、《如果爱》、《金枝玉叶》、《宽容世界》等电影。在他的影片中,爱情是一部悲伤的童话,讲述着社会底层人物的爱恨离合,因为爱情,才知道爱是要用心呵护的。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会留有遗憾,人生正是因为遗憾才变得完美。陈可辛是一个执着于“缺憾的爱情”主题的香港导演,从他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开始,志伟,阿伦,Olive三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因为三个才保持了平衡,而又是因为三个,选择却又变得艰难。再从《甜蜜蜜》中纯真的爱情到《如果爱》中陌生人般的爱情。无论他用那种形式,他的镜头下所记录的世界都是聚焦于漂泊中颠沛流离但却真挚温暖的爱情。

在喜剧类型上,他有《中国合伙人》、《新难兄难弟》、《金枝玉叶2》和《浮世怨曲》等多部作品。《中国合伙人》也是小人物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励志故事,《新难兄难弟》主要讲述了梁朝伟饰演的在现实中不得志的的房地产商的楚原“穿越”回了父母的年轻时代,通过时光穿越,来改变自己现在的命运。

到后来的动作片《投名状》、《武侠》、《港片银幕“黄金铁三角”》。《投名状》是一部战争片,故事主要是根据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进行改编的,借着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反映出人性深处的复杂。在《武侠》中陈可辛对人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使他的视角聚焦于“背叛与怀疑”的主题上,借助影片来传达出对群体关系的的悟道。对于“大时代,小人物” 的剧情设定,即使是在他监制的影片中,也可以窥见一二。陈可辛曾说:“大时代好看,就是因为他有很大变化。”[2]描绘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在为达到成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通过小人物的奋斗痕迹呈现出了历史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他认为无论是爱情,喜剧还是动作等类型的电影,反映地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的人或事,更重要的是将那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给表现出来,也就是迁徙人所呈现出的漂泊离散的情怀。正如陈可辛自己所说:“情怀这个东西不论在哪里都是没什么差别”[3]。导演借助平凡人的感情生活中去表达了他的爱情观:“漂泊,迁移”的人生,注定不会拥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可是在这不完满的结局中的爱情却总是那么的刻苦铭心的,让人铭记一生。陈可辛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爱情这一主题,而且想借助草根男女的爱情以及追逐梦想的过程,去记录时代的变迁。(二)《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的电影类型

爱情片《甜蜜蜜》是陈可辛爱情三部曲之一,讲述的是来自广州的李翘和黎小军在香港相遇、相知、相爱,最后被迫分手的辛酸爱情。故事中两人的“南漂”梦,刚开始是那样的单纯,黎小军的梦想是与小婷结婚,李翘的梦想是在香港买房,当个真正的香港人。就像李翘说的那样:“你来香港的目的不是我,我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你。”分离十年后,他们在美国偶遇,两个人深情地对望,十年的别离和爱恨交织在李翘溢出泪花的眼神中无言地传达着,脸庞上掠过的是惊喜、委屈。但却再也找不回,两人骑着自行车哼唱着甜蜜蜜时的青春和爱情。

《如果爱》既是爱情片也是歌舞片,与美国的红磨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也获得了电影界较高的评价。《如果爱》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是绝佳之作。在表现形式上,影片将外国独具特色的歌舞片元素中国化。在内容上,通过大量的独白将内心的爱恨交织来传达出来,并通过大量的歌舞和音乐的渲染,将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得以呈现。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孙纳是拥有明星梦但生活落魄的“北漂者”,为了成功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爱情。漂泊的人内心总是孤单的,当遇到林见东时,像是水里的鱼得到了氧气,草根式的爱情成为了追求梦想的强大支撑。

而《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典型的传记片,草根的奋斗史。影片是以“新东方”英语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经历为题材。成东青来自农村,两次高考失败,第三次狠心背下整本英文字典才迈进燕京大学的校门,想出国却屡屡拒签,送女友出国,又被迫和女友分手,留校执教,因在校外教学被学校除名,“失败”把他逼到了悬崖边,为了生存,他以自嘲教学法开起英语辅导班,开始了他的梦想 2 之路。孟晓骏出身名门,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留洋学生,出国也就变成了家族的传统。在1985 年,他延续了这个家族出国的传奇。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使他得以继承家族传统,终于走出国门,来到他梦寐以求的美国,却沦落他乡在实验室喂白鼠打工,在餐厅当服务生受尽屈辱,光环的背后是无尽的辛酸。王阳是个浪漫主义者,生性自由,喜欢用英文朗诵诗歌,可以为自己喜欢的女孩放弃所有。对于一见钟情的Lucy,甘愿放弃出国的机会,最后却惨遭被甩。他剪掉自己的长发,来祭奠自己死去的青春。一生不安稳的他却找了个不折腾的人结了婚。

《甜蜜蜜》中的现实,《如果爱》中的热烈奔放,《中国合伙人》中的励志青春,陈可辛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出身贫苦的草根大众在追梦的路上生生不息,对成功的追求,对生存的渴望。

二、独特的叙事手段运用

(一)音乐的选择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在陈可辛的影片中,他以个人的历史记忆来为电影选择主题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来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氛围,来烘托出影片的所要表达的主题。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邓丽君的歌曲《甜蜜蜜》不仅是电影名,而且也是剧中男女主角爱情的“定情之歌”,黎小军骑着自行车载着李翘,李翘轻声哼唱着“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那时候的他们还是那么纯真,各自拥有梦想,惬意自在,就像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才爱的洒脱,爱的轰轰烈烈,用青春的激情来燃烧掉孤独的情绪。同时影片中还大量运用她的歌曲:《再见,我的爱人》、《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曾经多少痴情男女的心声,也见证了那时他们青涩的爱情。当这些久违的歌声在耳畔响时,我相信观众早已回到属于自己的拥有青春和梦的时代。

《如果爱》中的歌曲《外面的世界》,寄托了无数追梦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并将我们带入剧中,去重温那个追梦的时代。影片中在孙纳和林见东见面时,我相信林见东对于她来说就是外面的世界。导演选用此音乐,不但为观众创造美丽的记忆,并且使周迅所饰演的角色更加生动。这首歌是电影的主题歌,也是两人爱情的见证,每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时,这首歌便会响起,而且导演每一 3 次对歌曲处理都别出心裁。影片中第一次响起这首歌,是孙纳与林见东初次相遇,林见东载着她,她像孩子般轻声哼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那时的她还是纯真的,她仍相信努力是可以成功的;两人第二次见面,旋律在琴弦的拨动下慢慢响起,节奏慢慢放慢,这也暗示了两人当时已心生情愫;在第三次见面时,孙纳刚从外地演出回来,为了见林见东,在后面追着公交车跑,得知林见东要放弃学业,在一旁耐心劝说,这时音乐响起;第四次见面后,林见东没有地方住,孙纳收留了他,两人挤在一个破旧的地下室,《外面的世界》再次响起。孙纳一心想当歌星,结识老外后,毅然搬去老外那里,结局却是被骗。躺在寒冷的冰上,这时响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不会失败。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导演在此处将齐秦的歌曲进行改编,并由周迅演唱,唱出了北漂女孩孙纳的当时内心的辛酸和无奈。转眼间,孙纳变成了大明星,身边有个相依的导演聂文,而林见东变成了著名演员。再次重逢,是欣喜,还是形同陌路?直到两人再次相拥时,伴随着音乐旋律,思念的情绪慢慢溢出。

在影片《中国合伙人》中,大多数都是80年代的经典流行歌曲,包括《花房姑娘》《海阔天空》《外面的世界》《光阴的故事》等。“在音乐形态上,恐怕没有么比流行歌曲更具有时代的印记,每一代人总有属于自己的青春。而表达这些青春的气息,承载这些青春回忆的载体就离不开流行歌曲。”[4] 新生报到,成东青来到宿舍楼下,就看到孟晓骏和王阳上演一出“闹剧”,伴随着音乐《花房姑娘》的响起,欢快中带点俏皮,也能表现出大学里的青涩与纯真的友谊,当球打中成东青时,音乐停止,三人的友谊之路也因此开始了。成东青和王阳一起创办学校,小有成就时,一起去KTV庆祝,王阳唱起《海阔天空》,那时他们已脱去了大学里的稚气,慢慢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朋友的珍贵。孟晓骏从美国落魄回来,三人一起到创办的学校里时,孟晓骏来回张望的眼神,这时响起《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同样也很无奈,回首还是自己的家乡好,还是朋友在身边好。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不仅使观众沉浸到美妙旋律中,在其中去体会属于那个年代的独有的记忆,而且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

音乐是自由的,且历久弥新,它在不同的时期,地域,文化中,都会相应的呈现出一定的象征意义。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对白、旁白和音乐,凸显出影片中人 4 物更为鲜明的风格。其中怀旧的音乐,会让观众感受到亲近感和时代感,在观看影片时能很快地进入到情景中,随着主人的情感跌宕起伏。(二)语言的特色

“其实我做人一向都很直白,没有什么东西放在心里,跟朋友聊天什么都讲出来,朋友常说,再讲就没有想象空间了。我不能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拍一部别人觉得好的电影而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5]就像陈可辛说的那样,在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主观直白,他的这种创作叙事风格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爱情片《甜蜜蜜》中草根式的话语与精英话语的结合,使整部影片中的语言,主观直白,简洁明了。讲述了来自广州的李翘和黎小军在香港相遇、相知、相爱,最后被迫分手的辛酸爱情。两人刚开始的“南漂”梦,是那样的单纯,黎小军的梦想是与小婷结婚,李翘的梦想是在香港买房,当个真正的香港人。就像李翘说的那样:“你来香港的目的不是我,我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你。”有些话捅破了那张纸,彼此的心意自然也就明了了,各自还有要走的路,顺其自然!

《如果爱》中,孙纳:“他们要是有我小时候那么苦的话,自然就会努力,不用我做示范。”从她的话语中,可以想象到年少时的艰辛。“记住最爱自己的认识自己”这句话出现过两次,一次孙纳离开林见东,一次林见东决定放弃孙纳。语言是有力量的武器,将剧中人的情感走向变得清晰,同时也让观众能够直接了解当时人物的心理。

《中国合伙人》中,刚开学那会,孟晓骏问成东青最想去哪,“天安门”,别人都笑他,他也跟着在旁边傻乐,刚来到大城市的他,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还记得那本字典里夹着的纸条吗,‘总有一天你会让我嫉妒的,’那是写给我自己的,不好意思,让你误会了。”“我知道在你眼中,我从来就是个傻逼。”这是孟晓骏和成东青的对话。一开始关系的不平衡,就导致以后在相处中地位的不平等,来自农村的成东青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够昂首提胸,才能拉近与梦想之间的距离。

虽然这种简单直白的语言,现实生活中 是很少出现的,但在影片中这样设置,却使观影者十分着迷。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友情中,人们都尽量用“好话”去维护,不再是实话实说。在影片中,直白的话语触动了人们早已麻木的神经,甚至直接触及到人们内心,给人痛彻心扉或欣喜若狂的极至感受。

三、叙事中的人文价值分析

(一)时代与人物的关系

“人类的时间体验与历史感知由文化建构并经由文化而获得不同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体验,时间则在不同的时空中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6]陈可辛一向懂得如何在这个飘忽不定的年代下,描绘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生活身不由己的抉择。

1、大时代的感怀洪流,小人物的命运沉浮

在经典之作《甜蜜蜜》中,男女主角都是“漂泊”旅途中的渺小的一员,都是可以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为了追梦来到香港,在未知的理想版图中,他们闯进了彼此的生活,但李翘告诉他:她到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他亦如是。后来生活所迫,李翘无意中认识了豹哥,并与之交往,而小军将小婷接来香港,与之完婚。本以为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可以做自由跳动的音符。但他们想要为对方放弃一切的时候,命运弄人,意外的变故却让他们天各一方。分别十年后,在美国纽约街头,豹哥意外死亡,这时李翘看见了熟悉的身影,依然是送外卖的他!然而,稍纵即逝。幸运的是,上天让他们错过一次,却又安排一次更加美丽的重逢。

比起《甜蜜蜜》,《如果爱》则走得更大胆。孙纳,一个来自农村的贫苦女孩,三里屯歌舞班里的小演员;偷吃面的军大衣女孩;追着公交车奔跑的痴情女;被外国导演欺骗的傻姑娘。林见东,来自香港的追梦人;一个落魄的穷学生;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的痴情人。导演聂文,喜欢吃酸辣面而且吃得很快的人,一个为了孙纳甘愿放手的人。电影不仅仅是部影片,而是要透过电影外边的云雾,来了解导演想要借助电影真正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将主题呈现出来。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男女主角,爱过,痛过,恨过,笑过,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年轻人为实现自己的创业之梦而努力拼搏的励志故事,影片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开始的。电影一直在说梦想和奋斗,其实性格才是命运的关键.三人的性格,各自的爱情以及彼此关系的变化,导演通过使用旁白等多条叙事线索交叉进行,使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突出。三人不同的出身经历以及鲜明的性格特点,在相处交往中,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利用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断的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使本无交集的三人,一起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奇 6 迹,里面没有过于浮夸的经历,真实可信,既体现了创业者的艰辛和干劲,又可以成为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2、从“香港梦”到“美国梦”回归到“中国梦”

《甜蜜蜜》是以时间跨度很大的电影,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来自内地,两人在香港这个大熔炉中相遇。香港是个没有“根”的城市,在这里很难找到归属感,而且,每个人都处于身份模糊的状态,在反复求证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努力追寻自己的未来。影片中,邓丽君的歌像一个风向标,一个清晰的文化象征,无论你出生在世界哪个地方,总会在歌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甜蜜蜜》第一次被唱起的时候,那时两人刚相识,坐在黎小军的单车上轻声哼唱,哼唱出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导演通过借助这对普通青年男女为了梦想和爱情奋不顾身的曲折命运,寄托了当时内地人的“香港梦”。

《甜蜜蜜》是内地人到香港去追梦,《如果爱》变成了来自于香港人到内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影片中,导演对于主人公的地域身份设置是不清晰的。林见东是一个香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导演梦来到北京求学,而孙纳却一直想要往外走,直到被老外骗,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无奈与生活的不易,然而她并没有放弃,愈挫愈勇,在遇到聂文后,在他的帮助下,一步步成为了香港中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在影片《中国合伙人》中,“美国梦”则被放置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孟晓骏曾在问过一个问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这一代人?孤单,红旗不倒,改变。对,是改变。影片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反映出近代创业者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变革。与前两部影片相比,《中国合伙人》所描述的故事,表现的主题,选取的演员基本上与香港没有关系,淡化了“香港”元素,虽然“美国梦”与《甜蜜蜜》的“香港梦”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却有本质区别,《中国合伙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梦”,如同它的英文名一样“American Dreams In China”,三个曾经为追求美国梦想而苦苦奋斗的年轻人,却惨遭失败。

无论是《甜蜜蜜》、《如果爱》还是最新的《中国合伙人》,他在电影中无形的通过内地与香港的年轻人,来传达出在时代变迁下,为追求梦想的漂泊命运。这不禁使人想“这到底是人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人呢?”

(二)主题关系——爱情与友情,情义与名利,忠诚与背叛

在陈可辛的电影中,爱情与友情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他接受采访时曾说: 7 “好像走出一个方向,几部戏都是三个人,两个人是相反的,不一定对立,但他们的个性使得他们变成两个相反的人;中间还有一个,对友情看得特别重的第三个朋友,变成对等的三角形。”[7]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一直坚持“三角模式”。

1、《甜蜜蜜》:纯真的爱

黎小军来自内地无锡,李翘来自广州,两人都各自带着理想来到香港,从火车上靠着头熟睡,此时两人的命运已经注定。两个人钟爱于邓丽君的歌,在孤单的城市中,两颗心慢慢靠近,成为彼此心灵的寄托。他们在激情过后呢,重新审视自己,明确了自己到底为什么来香港,最后分手。两人各自找到自己的归宿,可是离开后,体会过才知道彼此在心中有多重要„„十年后,在美国街头上一家商店的橱窗外,两人再次相遇时,那一天,邓丽君去世,他们停留在她的歌声里„„《甜蜜蜜》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最爱。原因之只有一个字,“纯”,主要体现在黎小军身上。他丝毫不介意别人说什么,都是憨憨的笑,并大方公开自己唯一的理想。在电影开头,黎小军来到香港后,见到许多的新奇事物:“在麦当劳工作很幸福”、“BB机,你真行!”都是发自内心的羡慕与夸赞!他的青涩那么自然,一点都不做作。同时《甜蜜蜜》里的妓女的形象也被美化了,黎小军的姑妈,被别人当做一辈子的神经病,但她依旧忘不了那个高大帅气的外国男人,内心一生专情。而芥兰是有艾滋病的妓女,这样的双重身份都不阻碍她对爱情的追求。我想这应该也是导演对于人物的态度,他单纯地爱着这些男人女人,无论他是地产老板还是厨师,是黑社会老大还是妓女。

2、《如果爱》:遗憾的爱

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爱或不爱,这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世界有那么多的东西,都比爱情重要。孙纳是来自农村的姑娘,但心中一直怀有明星梦,在残酷现实面前,为了出人头地,她将爱情和尊严踩在脚下,最终变成万人追捧的的大明星。努力想要忘记十年前的一切,命运弄人,却偏偏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同演一部戏,似乎提醒她过去的不会因为身份的变化而被磨灭。戏里戏外,爱情已经已难分真假,孙纳,林见东,聂文三人的爱恨情仇,他爱她,她爱他,他又爱他,在爱情的漩涡里,没有一人能够说得清楚。林见东十年的相思,每次噩梦的惊醒,是对孙纳的思念慢慢的累积;聂文的知遇之恩,十年来的彼此依赖,让孙纳已分不清这究竟是恩还是情!

3、《中国合伙人》:三人情

80年代的校园爱情纯真的就像一张白纸,正如影片中说的那样“男人的刚开始的梦想大都是从女人开始。爱情就像录像机,有时要快进,有时要暂停。”但本部影片着重在表现“三人情”上,从一开始误伤成东青,三人结识,到后来成东青在课上为掩护两人逃跑而挨打,兄弟情真的印入心中,最后三人合作开公司,从合到散再到合,在这过程中,情谊只增不减。三人在“新梦想”遇到难关时候,没有选择冷眼旁观,而是不计前嫌,拿出最初拼搏的干劲,携手合作,一起共度难关。故事的结尾,陈可辛选择在一个温暖的情节,在谈判的间隙,他们来到孟晓骏曾经打工的餐厅,听他讲述自己在美国时所谓的生活,那段看似光鲜却又充满无奈经历,感慨不已,三人终于重修旧好。

无论是《甜蜜蜜》黎小军,李翘,豹哥之间错乱的爱情,《如果爱》中,孙纳、林见东十年前的纯真爱情,孙纳和聂文从十年后相依相伴,在十年这个交叉点,一部剧将三人汇聚到一起,爱恨此时已没有界限。还是在《中国合伙人》中,三人从大学里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到因为公司的事情喋喋不休的争吵,最后撕破脸,不欢而散。在陈可辛的电影中,情义是无处不在的,无论友情还是爱情。

陈可辛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追求的电影人,他在电影路上的探索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叙事风格,在展现出电影中的叙事特色以及人文价值。《甜蜜蜜》中将感情的迷惘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导演多历练年的叙事水平,虽然结局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但却显得格外真实。《如果爱》一部歌舞片,将三人的爱恨情仇投注到剧中的角色,在舞台上倾泻自己的情感,故事的落幕,他们的感情似乎也得到一个结局。《中国合伙人》则上升到更大的一个格局,以三人的创业之路折射出近代企业家的成长之路,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的情谊与自信。陈可辛导演用直白的语言和抒情表意的音乐为我们讲述这草根阶层的为梦想奋斗和爱情中悲欢离合,并营造处于具有时代感的影片氛围。

注释:

[1]吴琼电影类型:作为惯例和经验的系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_(6):8-14.[2] 焦雄屏对话陈可辛:北漂十年,现在自我感觉最良好[EB/OL].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2_-01/23/content_2013737.htm.[3]采访记者马阿三陈可辛访谈:“情怀”在哪里都一样大众电影[N].202_(5):35 [4]陈可辛.(电影纪录片)陈可辛的新梦想[EB/OL].[202_-01-01].http//.[5] 张燕.映画:香港制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174.[6]焦雄屏对话陈可辛:北漂十年,现在自我感觉最良好[EB/OL].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2_-01/23/content_2013737.htm.[7]冯巍.“中国梦”:商业梦?文化梦?[N].中国艺术报,202_一6一10(03).10 参考文献:

[1][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2_.[3]张燕.映画:香港制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4]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5]采访记者马阿三陈可辛访谈:情怀在哪里都一样大众电影[N].202_(5):35.[6]刘荣、罗婷:论克里斯特瓦的复调理论与诗性[J].语言外国文学研究,202_年第3期.[7]吴琼:电影类型:作为惯例和经验的系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_年第6期.[8]照日格图.中国合伙人:土鳖开启的新洋务运动[N].中国电影报,202_一5一23(01).[9]冯巍.中国梦:商业梦?文化梦?[N].中国艺术报,202_一6一10(03).[10]晏萍.陈可辛:要生存就要变通.电影[J].202_ 年 2 期.[1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1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_一3一17.[13]李星文.中国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学[N].海南日报,202_一5一27(B14).[14]田卉群.中国合伙人:传统/现代? 东方/西方?[J].当代电影,202_(7).[15]陈闽璐.从美国梦的破灭到中国梦的雄起[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_(10).[16]潘茜.陈可辛电影的镜头语言.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2_ 年 12 期.[17] 黄鹏.众说的青春:论影片中国合伙人的视听建构[J].当代电影,202_(7).[18] 雪风.陈可辛北京论道我最讨厌的就是虚伪[M].电影世界.202_.[19] 李焯桃.陈可辛 自己的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_.[20] 胡清.黄子婵.陈可辛电影叙事探析[J].长春:电影文学.202_(15).

第二篇:关于陈可辛《中国女排》电影影评

《中国合伙人》和《中国女排》虽然是两部不同性质的电影,但我觉得在情感、失败与成功矛盾、胜利带来的荣誉等方面都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小编整理了关于陈可辛《中国女排》电影影评范文精选,希望能帮助到您。

陈可辛《中国女排》电影影评范文【1】

陈可辛表示,这是我拍过的最难的一部电影,也是拍的最开心的一部电影。我们拍摄的时间很紧,目前大部分的电影几乎都拍完了,只剩下一些特效需要处理。我最近学会了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剩下最后的那一点可能是最难的部分。

“我觉得这部电影传达的精神就是陈忠和教练经常唱的那首歌,叫‘爱拼才会赢’。”陈可辛说。

前中国女排队长冯坤在晚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说,很高兴有这么一部专门的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以前从来没有过。对这部电影,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期待。我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的细节和故事来体现冠军背后的真实人物和日常生活。

“记得我刚进国家队时,状态不是特别好,后面的肩伤给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那时我连国内的一些正常赛事都参加不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陈忠和教练给我打电话,他告诉我只要我不放弃我自己,他就不会放弃。所以我非常的感谢他,如果没有他,202_年雅典奥运赛场上就不会有我刘亚男。”刘亚男说。

陈可辛《中国女排》电影影评范文【2】

传奇的故事,传奇的导演,传奇的演员,终究诞生一部传奇的电影。

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天,全国人都哭了。我并不是一个懂排球的人,但是我能感受到女排夺冠带来的荣耀。当中国国旗在里约奥运会上升起的那一刻,我为女排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他们是中国的代表,而我是一名中国人。

陈可辛作为一个香港著名导演,在香港影坛举足轻重。他的电影细腻感人,电影《中国合伙人》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这部电影也是一个改编真实故事,把新东方传奇故事演绎的惟妙惟肖。《中国合伙人》和《中国女排》虽然是两部不同性质的电影,但我觉得在情感、失败与成功矛盾、胜利带来的荣誉等方面都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是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我相信导演能够把他极强的感情塑造能力与这部电影相融合,让国人为女排感到骄傲,为里约夺冠那一刻感到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当我看到主演“巩俐”的时候,心里瞬间就下定决心必看《中国女排》,毫不犹豫在豆瓣上点了“想看”。巩俐是一代电影的传奇演员,当年与张艺谋征战戛纳的飒爽英姿依然记忆犹新。在中国大陆影坛上,巩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一个传奇。我不知道大家对巩俐怎样评价,反正在我心里,中国大陆女演员巩俐第一。如今巩俐出演《中国女排》郎平角色,凭借巩俐极高的敬业素质,一定会把“铁榔头”角色征服!别忘了,巩俐人称“巩皇”。

传奇的故事,传奇的导演,传奇的演员,三个传奇合为一部传奇的电影。七分保底,八分稳了,九分有望。(以上评分与评价为个人猜测,不同意见接受驳论)

陈可辛《中国女排》电影影评范文【3】

“我非常相信陈可欣导演,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导演,也相信这部电影一定能传递给大家一种正能量。”陈忠和说。

此次开幕式晚会以电影对话为主线,串联中国精神、红色传承、“一带一路”三大主题,还设立了中国电影光影记忆环节,现场邀请不同年代的知名电影人士,讲述不同年代电影人的电影梦想。

据了解,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2_年,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每年在福州、西安两个城市轮流主办。本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光影熠福,丝路扬帆”为主题,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将举办开幕式、“金丝路”传媒荣誉评选、电影展映、电影论坛、电影市场、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六大主体活动,并精心组织电影嘉年华、影迷之夜、电影美术展、校园电影展映、“影享在线”丝路国际电影节融媒体直播、新媒体VR单元特展等95场配套活动。

第三篇:- 《中国合伙人》-寻找「陈可辛」 (中国合伙人 影评)-

《中國合伙人》:尋找「陳可辛」(中国合伙人 影评)

當電影接近有五億人民幣票房之時,香港終於都上畫了,不同的是開始再沒有人認為陳可辛是香港導演,甚至開始要拋棄他。原因很簡單,他的電影洗去了歷史的年輪,更美化了中國人的醜態,販賣因鑽空子而所得的成功秘訣。從《如果.愛》開始,他過去幾年一直在掙扎,他試過失利,《投名狀》據說是收不回投資的成本,《武俠》鮮有人問津。無疑《中國合伙人》都是大家期待非常的作品,擅長拍攝小品的他,彷似是回到那個九十年代的氛圍,從《雙城故事》、《新難兄難弟》、《金枝玉葉》到《甜蜜蜜》,每一部都是有人文關愛之情,體現香港人的美。但來到《中國合伙人》,這個陳可辛無故缺席了。有人說他投機,有人給電影打很低的分數,有人依然深愛著他的電影,有人痛罵,有人擁護。其實都是一種態度,一種自己從電影裡頭代入的觀感。

戲裡戲外,在社會上經常都遇到這類的中國人,以為自己聰明得要死,看不起別人,有幾個錢就以為自己是大爺。在戲院內,只有中國的觀眾在座位上說過不停。骨子裡總是認為別人在批評自己,自卑得很。而陳可辛在電影裡不幸確診患上被迫害妄想症,把中國人的習性合理化,不禁令人痛心。對《中國合伙人》的觀感大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既愛且恨」,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伴我成長,他的電影特別是UFO時期的製作天馬行空的,能把每個小人物都刻畫得深刻,而且都是輕喜劇,帶給了無限的歡樂。大約九八年左右,他到荷里活拍了一套《情書》,反應說真的不太好。其實不單是電影界,社會裡總是有很多投機份子,就連我們的父母都認為投機是對的,他們甚至認為別人的子女懂得炒賣就是好的兒女。五億,不理會是什麼理由,從你身上賺到就可以,看到的是這種的心態。

《中國合伙人》說實話,配樂與前半部的故事的確有感染力的,那些年我們一起上過的大學,忙著考英語考試,想著「夢想」。他們是文革後上大學的一批青年人,他們有話語權建設中國。然而,他們心裡有個「美國夢」,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那個年代能夠出國並不容易。今天有人調侃從海外回來的留學生叫「海歸」(海龜)。美國夢一直對中國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妙齡女子寧願下嫁老翁也只為了一張綠卡,不怪蘇梅離開成東青,只怪生錯在一個光怪離奇的地方,一個只有利益與互相利用的地方。實在讓觀眾看到中國人的縮影,所謂的成功之道根本就是這樣的一回事,你感覺很醜陋,不,告訴你,這是現實。

至少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商場上的爾虞我詐,朋友,你真的相信朋友?到了若干年後,你就會知道昔日與你走在一起的人,有多少友情可以留守到最後,整部電影裡,筆者看到的是悲哀,包括對夢想的消逝、友情的傷害、愛情的逝去,到最後「朋友」不知道做不做得成,但最終也成了「合伙人」。它所呈現的是一現鏡子,直照著每一個國人,這是無可否認的。電影畢竟也是一門生意,取巧賣弄成功學,勵志一下,夢醒了,生活依然繼續。

戲裡那種八十年代的情懷,甚有一種延續《如果.愛》的味道,特別是齊秦的《外面的世界》,同樣是八十年代的北京,下著雪,他們的衣著是那麼的土,人是那麼的單純。陳可辛是聰明的,他寧願花過百萬買下音樂的版權,從音樂說一個滄桑的故事,對觀眾都是似曾相識,相當討好。而在演員方面,三位的形象不一,但鮮明,擦出火花,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於在戲中也有陳可辛的影子,王陽的造型與他浪漫派的思想,孟曉駿的背景,而今日的他卻成了成東青,他是犬儒的,但遇上機會無論如何都要珍惜,他必須放手一搏,但他依然不知道該怎樣做,他也想被人看見,可惜舊夢已去,他的美國夢也打破了。

《情書》未能為陳可辛在美國揚名,每個成為導演的人總有一個美國夢,而他這次回去不是要成名,而是取景,真正要讓陳可辛成名的地方是這裡,從香港本土到美國,再到東南亞的電影發行,暫時這一站叫做中國,從202_年到202_年,他嘗試了。《中國合伙人》是他是中國的寫照,是觀照我們的一面鏡子,是一個讓他思考該不該走的方向,他提過自己不想「被大片」,所以他花了不太多的時間拍成這部電影。中國夢與美國夢之間的交纏,這不再是一部《雙城故事》與《風塵三俠》,這或許是陳可辛在中國新影壇上的里程,可惜欠的是一點的宏觀,多了一份的銅臭,或者是對自己的迷失,兩者均可以兼備。

令電影多了一份質疑的是劇本似乎是按照「新東方」的發績史而寫的,不知道過去幾年導演能明白中國多少,但至少要掃清眼前的問題,就是劇本有沒有按照真實人物而寫,到底是不是植入的廣告。奈何,雖然講了很多廢話,有痛心之處也有它應該存在之處,很難說我是否喜歡這部電影,我既討厭成長後的主角們,夢想都變質了,還怎能叫人追下去。可是,我又喜愛那種八十年代的情懷,老北京,長頭髮的男生,熱血青年,怎叫人不動容。我還是與主角們一樣的糾結,到底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看後竟泛起一絲的淚光,我不會說我愛不愛這部電影,我只是很想說它教會了我們一課,叫做『現實』。

文/Dorothy

第四篇: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大学的时候看过余华写的小说《活着》,后来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很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今天重新看电影《活着》,感慨颇多,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了,经过过生活的艰辛与辛酸,才更能懂得《活着》的道理。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一生凄苦。从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福贵和春生被抓去做战俘时,看到一堆堆的死人,说了一句话:我们可得活着出去啊,出去了可得好好地活着啊!当时那样的情形下,对活着的愿望是那么强烈。

从电影《活着》浅谈一下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一、具有浓烈的历史感

《活着》这部电影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具有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虽然至今没有公映,但在电影界口碑不错,该片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最佳男演员奖。该片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风貌,刻画人物深刻细致,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但影片的结尾很温和,引人深思:活着就是忍受。

福贵的一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最开始的斗地主、战争、到后来的全民大炼钢、文化大革命等。这些历史事件,张艺谋试图从福贵一家的遭遇去隐晦地讲述,以一个小人物活着的艰辛,去反映历史进程的曲折,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二、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理解这一主旨的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这部电影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福贵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的淋漓尽致。

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关注人的生命意识,例如《红高粱》中的“秋菊”,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这些主人公,呈现给观众的是女性动人的光彩,更是体现了她们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生活环境的反抗精神。

三、具有深深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通过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夜是多么漫长,多么漆黑,熬过了那个点,太阳依旧会升起!也不要去埋怨太阳远远看着人间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因为它千年、万年不变的光辉,就是为了让每个角落都有温暖!世界从未抛弃过任何人,所以,像福贵那样,好好活着,享受着这最大的幸福,热爱着这最珍贵的生命。

张艺谋在电影界是一位拓荒者,不断创新的拍摄技术和优秀的作品,为世界呈上了一张中国名片。他的电影肆意狂放而又绚丽唯美。在做好电影人文内涵的同时注重影片本身好看的消费市场性。他的影片有着审时度势的机敏与妥协。正是尊重主流话语权,切合时代的审美和消费取向,使得他又在不断的创新,开拓电影这片大地时,他总是会给出惊喜。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都市,从经典到创新,从大自然到传统文化,他都给予了关注和思索。

第五篇: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世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田园诗取材于生活,亲自躬耕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造诣很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篇章。

关键词:田园诗平淡自然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目录

一、引言.......................................................................................................................3

二、正文......................................................................................................................3

(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3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3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3

3、时代、社会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4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的体现...................................................................5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5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6

3、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7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8

1、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8

2、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9

3、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10

三、结论......................................................................................................................11

一、引言

要说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成就,让我首先想到的作家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的诗人,早在我读中学时,就读过他的许多诗作,像《桃花源记》、《饮酒

(五)》、《归园田居

(三)》等等。通过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他的桃源梦,认识到了他是一位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有着重大开拓与贡献的作家。陶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取材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有一种冲淡之美,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二、正文

(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 生活即诗,在此是强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内容,而其诗文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陶茂,为官武昌太守。父亲陶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母亲孟氏,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陶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陶夔的怂恿,到京城健康、会稽郡、吴郡等地进行游学求仕生涯,但三年后求仕也无果而归。之后虽受提携,终因看透了世事翻覆,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38岁起就归隐田园,直至终老,自塑了中国历史上的力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

从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可是他生不逢时,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同时,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这其实才是陶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时代、社会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

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这种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文内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著名的田园诗。在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凯‟的山乡景色,又叙写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但写的更多的,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无限欣慰,以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男‟的生活艰辛”。这些诗文,语言“质而实绮”,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在他出仕十年间,身处险恶的

官场,所写诗文主要的还是对田园自然美景的描绘,对上古淳朴民风的怀念、自己眼前农耕生活的乐趣等等,文风清新、淳朴。

由此可见,正是陶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的体现。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②(P.380)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P.380-382)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②(P.380-382)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为农家披星戴月的艰苦劳作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让人感觉到一幅耕种之暇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乐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3、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

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1、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②(P.380)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 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③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2、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

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陶渊明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饮酒》其七 :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④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如“秋菊”“归鸟”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3、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P.380-382)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把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三、结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阔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他的田园诗内容真实,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自然流露,源于生活;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而且,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他的田园诗在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208)②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0.③《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P542)④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M].北京:中华书局,1979.(P.90)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 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4] 罗锡诗《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 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7] 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_年版 [9]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10] 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65868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