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网事”并不如烟

“网事”并不如烟



第一篇:“网事”并不如烟

“网事”并不如烟

■杨

社会的痛感一强,燃点就低,网络上的情绪宣泄,将一个接一个的公共事件搅动得风生水起。

中国网民,痛感很强、燃点很低。

202_年,他们关心国事、天下事;202_年,他们关注家事、身边事。

这一年的痛感更多来自于庸常生活,一些人为没保住饭碗叹息,还有一些人为没找到饭碗发愁。

全球金融危机中,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因此失去了工作;610万大学毕业生,会同100万往届毕业生一起,抱着并不太高的择业条件,为一份工作争得“头破血流”;那些濒临破产的国企职工,再也享受不到国家执行十年多的政策性破产的庇护,从202_年起,他们的企业在清产核资以后,钱首先会用来还给银行,而不是用于安置职工。

就业一直都是个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成为大问题。这一最客观的社会现实,已经以不同的方式投射到202_年的网络之上。

社会的痛感一强,燃点就低,网络上的情绪宣泄,将一个接一个的公共事件搅动得风生水起。今天,网络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网民关注每一条逝去的生命,“躲猫猫”事件中的李荞明,杭州“70码”事件中的谭卓,石首事件中的涂远高;同情事件中的弱势人群,深圳女清洁工梁丽,巴东小镇姑娘邓玉娇;质疑公权力行事者的言行举止,房产局长周久耕,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宜城市长周森锋;捍卫自己的直接利益甚至非直接利益,售票员倒票事件惊动铁道部,山东东明污染事件惊动国务院。

202_,网络进入“多事之年”,舆论焦点也正从城市向县域转移。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群体性事件和网络公共事件多发生在大中城市,以拆迁征地冲突为代表的重庆“钉子户”事件,以城管和游商矛盾为代表的洛阳倒枣事件,以厦门PX项目、上海磁悬浮项目为代表的城市污染事件,都不再是矛盾冲突的主题。承担更重发展压力,拥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县一级,走向了矛盾冲突的最前沿。

传统行政文化的沉淀与吏治之痛,给县一级官员留下更大的腾挪空间,财权与事权强烈的不对称,更使县一级主政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而不是社会发展上。招商引资带来了环境污染,于是山东东明千人联名上书;城市发展需要盘活土地,造城过程中出现了一栋栋豪华办公楼,于是有了灌南县所谓的“惠民工程”——市民文化中心;吏治不严导致官员道德沦丧、公务活动失范,于是有了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案,有了湖北巴东招商干部丧命娱乐场所案。

县域维稳已经成为国家大事。去年11月以来,县委书记、县公安局长、县纪委书记先后进京集中轮训,从另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的维稳新思路。县域,也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网事”多发之地。

除了舆论焦点的转移,202_年的网络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大趋势?

一年前的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从此,更多的官员摒弃了对网络民意的偏见,投身到网络问政的活动中去,官员博客、在线访谈,“潜水、拍砖”,越来越多的触网演练,必然推动着官员媒介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一年前的6月28日,瓮安事件爆发,这一标志性事件,既提供了一个审视转型社会基层治理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解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的样本。瓮安事件一年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官员对于网络舆论,仍然停留在重视而不善于引导的阶段。

面对突发性的网络公共事件,官员还需要掌握很多的方法和学问,学会沟通,学会说服,学会主动设置议程,学会在网络空间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

毫无疑问,在众声喧哗的年代,对于网络公共危机的应对之术,在基层官员群体中既有潜在的需求,更有巨大的市场。■

第二篇:往事并不如烟

202_年10月18日,今天的“寒冬”比去年整整早到了35天,零下,没有雪„„清晨窝在被子里,没有我想要的30℃温暖,声泪俱下。

我重复着往日的生活,准时起床,穿衣,洗漱,吃饭,上课,隐身,刷微博„每天有无数人从博文楼穿行而过,由北至南,会不会有个人在这里等我,看着我。英语老师总是声情并茂地用汉语讲人生,讲爱情,讲职场,讲生活琐碎。我坐在教室一个显眼的位置,整节课低着头,头发遮住我的脸,我的眼,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抽光了所有的纸巾。我觉得文科女生好矫情。是的,也包括我。如果给我一台时光机,我会让它带我回到哪一天„

202_年11月22日,小雪„„史上最声势浩大的光棍节过去11天,好冷。我习惯和同学紧靠着在寝室,食堂,教室不停地穿梭。我习惯中午去食堂三楼吃热腾腾的肥牛锅。我习惯晚上买煎饼。我习惯抱着电脑去图书馆,上免费wifi。不喜欢晚睡,不喜欢聊天。

202_年11月25日,你在本溪,一个我曾滞留过的城市,一个让我一见如故的城市。

202_年12月4日,夜里微凉,车窗外疾驰而过的风景,昏暗的灯光,学校小资情调的Umami。眉眼带笑,只是逆着光,我看不清你的表情。

202_年12月9日,十一月十五,阴历生日。两点十分的车,目的地,家。好巧不巧,我晚点,只晚了5分钟„

202_年1月6日,谎言与欺骗,善良与嘲讽。至今,未曾见过那样纯粹,温柔,像春风一样的笑。

202_年1月8日,“相思最苦,离情最痛。”这不是我说的。

202_年1月29日,生日快乐。

202_年2月27日,若你身在千里之外,我们山南为阳,水北为阴,我也必定会以永恒的姿态奔赴你,风雨无阻。只是,我的歇斯底里你懂,还是不懂„ 202_年3月3日,I’m waiting for you,forever。有多久。

202_年3月10日,呵呵。

202_年5月23日,你的成绩单,我喜极而泣。

„„

我想,再没有人像我一样,如数家珍一般将如此琐碎的记忆在今天悉数奉还。一年,山南水北,人来人往。等在冰冷的站牌,对面飞逝而过的公交,穿越偌大的城市,找寻着来时的路。一年过后,就是这样,我想离开你,我不敢离开你。我爱你,无可救药。我曾把纪念日从一周算起,而后从月算起,现在,以年计数。倒数第35天。

在我还未离开以前,在下一个天亮之后,你是否还记得,我曾说过的愿意为你背弃一切,愿意为你画地为牢。对不起,或许我也未曾在意过,你的从来不开心。我在你忧伤的阴影里,逃不开,也躲不掉,从此欲罢不能。一想到你,一生难安。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去,但至今我的过去里一贫如洗。或许某一天,那里也只有你。至少现在,我依旧愿意为了你始终孤身一人,心如刀绞。

第三篇: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读《知青》有感

一张七十年代末的泛黄的照片,照片上聚集着一张张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脸。他们的脸布满沧桑,有的甚至爬满皱纹,他们笑着,笑容却并不舒展……

他们的背后,是画展。墙上挂满了各色的油画:

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一望无际的麦田,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收割机吐着青烟一路往前。边上,人们挥镰举刀,奋力向前,留下湿湿的背影……这是《收割》。

大兴安岭上,冰天雪地中,一座木房子,旁边几个穿着厚厚大衣的并不像士兵的士兵在锯木、劈柴,旁边有一只小鹿在悠闲地散步。远处,一座木头搭的高塔上,站立着一个持枪的士兵,双眼凝视着前方。他的前方,更远处,有类似的高塔,塔上站立着的士兵向这边凝望着,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江,冰冻的江上一只狗拉着小爬犁向这边跑来……这是《边境线上》。

黄土高原上,狂风暴雨中,泥石流倾泻而下,窑洞冲毁了,村庄掩埋了。泥石流中,一个男人拼命地将手伸向对面的一位女子,他们的身体都已深陷在泥中,只露出了头和各自的一只手……这是《雨夜》。

无边的大海,疯狂的海浪,礁石边的船只摇晃着,碰撞着,一只船上趴着一个孩子,这边一个男人已经冲上了一条船,正摇晃着身子往前跨……这是《营救》。

荒凉的戈壁滩上,浑黄一片,一列火车从远处冒着黑烟疾驰而来。东边,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泛着红红的霞光……这是《希望》。

读完了厚厚的两本《知青》,脑子里不停地浮现出各种不同的画面。

知青,属于一个荒唐的时代,一群不幸的人。事实上,荒唐的时代,没有人是幸运的。大字报,批斗,阶级斗争,北京上海有,北大荒有,偏僻而穷困的坡底村也同样没能幸免。

中国病了吗?清醒的人在心底深处默默地扪心自问。更多的人则是,在狂躁的政治气候中狂躁着,张牙舞爪,扣帽子,揭发,开批斗会。看得人心情压抑,忍不住直拍桌子。

还好,社会上还有善的种子,还有思想者。哪怕个体生命的卑微,哪怕正义力量的单薄,他们都奋力地抗争着。赵曙光,赵天亮、齐勇、冯晓兰、周萍,孙曼玲……在抗争中,他们产生了爱情,凝结了亲情,升华了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温情。我时常感动着。

知青的年代,离现在并不遥远。相信很多的知青现在都还健在,我不知道当他们看了这本书或同名电视剧后会有怎样的感受。而我,感受到的是无比的幸运,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享有尊严的年代。

第四篇: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人说,往事如烟,逝去无痕。

也许是吧,人们常常如此说着,我说不清楚。我不否认也不能确信。每当我想及此时都会难过得不知所措。人说,有些事情并不要我们多想,时间会给我们最后的答案。

往事并不如烟,只是心灵暂时的搁浅。我想,这就是时间给我的最终回答。如人所说。

在时光的洪流中踽踽独行,本想把那些令人伤心的往事进埋入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彻底死亡,彻底告别,彻底忘却,谁知它却不声不响地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忧伤林。

寂寞的岁月,只剩下温暖的回忆。

青春,是多么阳光,多么明媚的字眼。当我写着这些的时候,心中涌满了许许多多的回忆。往日的欢乐和痛苦,笑脸和泪水。那些纯真的年代里最纯真的声音,那些年少轻狂的岁月那些年少轻狂的人那些年少轻狂的事。

年轻的时候,初生的牛犊,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蓦然回首,青春早已拖着长长的尾巴游走,而我的双脚正站在那尾巴的最后,转瞬便消失,那时没有眼泪没有痛哭,而是彷徨,无奈,没有任何表情的表情。

回忆。这是一个动词还是一个名词?

回忆该是一个动词。我害怕回忆,却又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掉进回忆设下的完美陷阱,就像披着羊皮的狼,我早已失去了方向。回忆该是一个名词。它像一个漩涡,搅得人晕头转向,筋疲力尽,不知所以。

如果可以,我真想在回忆里沉沉地睡去,永不再苏醒。也许,我会在睡梦中深情呼唤我已逝的青春流年,在梦中继续书写我的文字。就像无数个我睡得很熟却突然坐起的夜晚,伸开手却什么也没有,除了掌心的纹脉一如既往纠缠不休。青春岁月里,忧伤和快乐没有很清晰的界限。因为情为心生,而心只有那么一个。弥尔顿曾说:“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将天国变成地狱。”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可能在想象中拉长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活得很浪漫,也可以活得很潇洒,可以活得只剩下面包和绘画。

世界随青春的滑落划过一条长长的痕,匆匆而又义无反顾。

曾经,我们疯狂地迷恋《大话西游》里孙猴子对白晶晶说的一番情话。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段感情前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许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也许,一切的恨只是对爱的渴求与不甘。只是青春年少的我们,懵懂无知,肤浅地对爱情做着幼稚的诠释,天真地以为只要两个人能够天天粘在一起就是上天最珍贵的赐予。

现在,才知道。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明白爱情意味责任时才有资格去谈情说爱。爱情不是想象的那么不可求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绝不是现在可以强求而知的事情。

回忆。琐屑。凌乱。我不知我是不是在诉说心中的纠结,还是我又一次被莫明的记忆诱惑。

往事并不如烟,只是心灵暂时的搁浅。这已足够。

第五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文革“中的那些灵魂与情感

——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一直以来我所了解的“文化大革命”中,有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和群众受到极大的诬陷和迫害。但那些当时真的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右派”与文人到底是怎样过的,他们的孤独、艰难与悲苦到底是如何,是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了解的。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从作者回忆她父亲的一些交往密切的朋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段悲痛无奈的历史,也深深地被那些高贵又悲伤的灵魂,真挚善良的情感所触动。

有容、有执、有敬——史良

史良作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是作者小时候崇拜的高贵又美丽的女性,一位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律师,一位维护妇女权利的高地位领导者,一位考究生活崇尚文明的美丽女人。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只这些,她和罗隆基的感情,她在内心深处掩藏的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感情上的伤痛,以及在被批斗时面对当年自己写给“老罗”的情书的质问,她直起腰杆回答“我爱他”的一幕幕,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女性的了不起。

当然,史良故事中的跌宕莫过于她背叛自己的多年友人章伯钧的一段。虽然章老政治生涯的坠落不能归咎于史良的背叛,却是这位谦和可亲的史大姐用一只手把章老推入了政治的烈焰中。而章老对史大姐那关键性的批判发言,却说了这样一句原谅她人,宽慰自己的话:“我相信,史良发言前是一夜未眠,因为她在决定开口之前,是要接受良心的考验。”读到这里,我看到了宽容,也感受到了时代对人情的蹂躏对人心的折磨。

史良的晚年与她死后只值三千元的漂亮假首饰,也让我对这位老人身怀敬意与悲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河流般的忧郁——储安平

凭借《观察》一展才华的知名作家记者“执拗和富于激情的储安平,有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他曾以一腔热血投身振兴《光明日报》的征途,和章老打心眼里决定要好好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内心渴望着一种承担的机会,这种承担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需要”。他付出才情学识1

与以身殉国之精神,完全凭借他所精通的东西,他所能干的事情而生活,而他的自尊也在这里。但是“反右”的风暴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摇身变成了读书、放羊的孤家寡人。还不到五十岁的储安平,壮志雄心无处可洒,“他有头脑,但不要他思考;他有精力,但不要他出力;他有才能,但不要他施展。”而在他政治上失意,外界世界充满危险敌意和孤立时,还有忍受妻子的背叛与遗弃!“一个知识分子所不能接受的人格侮辱和一个男人所不能容忍的生活侵犯,同时降临在储安平身上。”最后,他走了,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七个字。他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保持自己的卓越和尊严。就像作者所说,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死之于他是展示意志的方式也是证明其存在和力量的方法。

据我搜索有关资料得知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最为突出的是自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不仅在思想上横遭压制,被剥夺了自由从事学术的权利,而且人身自由全被剥夺,陷入牛马之境,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尊严被一扫而空,甚至是做起码的一个人的尊严都无法保持。傅雷、老舍、杨朔等等都走上了自杀道路。这些追求精神孤洁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为了义无再辱而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他们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种人格追求。

而储安平与章伯钧,这偶然吹在一起的两片落叶,之间的情感也给人清晰的印象。章老对他一直抱有歉疚之情,独自站在冷风中目送他的心痛,为不到50岁的他无处施展才能而打抱不平的愤怒,对他的“走”老泪纵横,以及作者母亲对储安平尽心力的照顾,让这个壮志难酬的文人悲苦的人生多了些许温情。博雅通脱真君子——张伯驹

在作者看来,张伯驹是云间的野鹤、世外的散仙,自在的没人能比。他淡薄的为人处世和惊世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他不凡。但令我更有感触的是他自由本真的内心。他不惜变卖家产去买古文物字画做收藏,战乱时和妻子用身家性命地保护,只为“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最后都捐献了国家。还有他不顾利害地要求对戏曲解禁,表达出的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对当今社会日趋丧失文化品格的深刻焦虑与锥心痛苦。在文革时期,政治吞没人,而张以他饱满个性与独立意志抗拒着政治对人的品质和心灵的侵蚀,一如既往地守着他做人的根本。而当时的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所以像他这样的文人,注定得不到相匹配的地位,这也映衬了他晚年坐自行车后座回家的凄惋和在医院无法换

病房最后逝世的悲凉。在那个时期,他是孤独的,落伍的。

张章之交是君子淡如水的交往,而他们在深夜短边之际如此沉郁的一抹,与章老去世后,相亲相关相近相厚得人都如浮云飘散时,张氏夫妇去吊慰作者的母亲,走路的时间比在章家的时间都长,这份情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还有“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康同璧,在人们要不断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以便能够勉强过活的时期,康家虽“做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帮助他人,展示了最后的贵族风范。还有个性刚烈的聂绀弩,带着一个“服从社会背后的不服从”态度,体味了反人性的诬陷和背弃之痛,荒凉寂寞地将灵魂寄托于文学创作。这其中也有周颖令人隐痛无奈的背叛。最后还有个性强直,雄才大略,但因思想西化又口无遮拦而遭受苦难无法展现其才能的罗隆基,他是吸引无数女孩子的翩翩才子,却孤老余生后因疾病猝死,“才如江海命如丝”。

而贯穿全书始终的作者父亲章伯钧,“不以荣辱待己,不以成败论人。自己本已不幸却为他人不幸所恸”。在“反右”后变成了一个政治上的孤独者。一个由政治而荣也因政治而辱,最终超然于政治之外,被自己心中神圣又伟大的事业所抛弃,“从一个忙碌的政治家变为孤独的思想者。从此,灵魂在自己躯壳里无法安放。”最终寂寞凄凉地死去。他与罗隆基还有很多类似的人担负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与“民主战士”的双重身份,或许注定了最后的悲剧。而作者本身因为由于“这辈子决心保卫自己的天性绝不顺适”也经历了地狱般的一段惨淡人生。

这一个个传奇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大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革时期的种种悲怆。一个新政权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问题。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刚刚从战争的苦难阴影中探出头来,政权的地位也没得到完全的巩固。而能为国家献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是西学归来者,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同一,文人们也保留着社会文化批判的坚韧和敏锐,对于祖国如何发展各执己见,国家处于一个探索中的的婴儿时期。这一切对于刚刚萌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有一丝不和有一丝恐惧。而“文革”的爆发注定不是一人一日就造成的结果,而是有着长久的积淀与身后的原因。虽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但正如邓小平主席指

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千古文人侠客梦,知识分子好议论。章诒和说,“最珍贵的东西,总是以最粗暴的方式毁灭——中国的人与物之命运,常如是。”她又说:“中国人为什么以美丽的绣纹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要装饰在容易破碎和撕裂的地方?这简直就像中国文人的命一样。”

对于那一段往事,那些为历史为社会的悲剧献出华美的一生的人,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不能遗忘或掩盖这段错误的历史,不能自我欺骗消极抵制曾经的苦难,而要铭记,要努力地积极探索,在未来避免重蹈这有着无限痛苦怅惋与哀思的覆辙。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