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应常怀敬畏之心
我们中学生应该常怀敬畏之心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敬畏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如今社会不同了,现在的中学生虽然不会盲从,但也不能缺少五种敬畏。
首先是敬畏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父母给了你生命,你不单是为自己活着,还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学生热衷于上网玩游戏,荒废学业,浪费光阴,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对父母的期望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让人感慨这些人对生命的不珍惜,还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伤心。因此,对中学生来说,要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只有健康成长,报答父母和关心自己的人,才是负责任的。
敬畏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遵纪守法看似受到约束,实际是维持了公共秩序,而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秩序的。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犯罪都是从犯小错起步的。频繁的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每个人都敬畏法则,有错就改,努力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自己不断地进步,学校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
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得到更多收益。敬仰高人,会生出见贤思齐的力量。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
敬畏信仰。敬畏信仰需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而内心就是人的意志,向善求真的意志。教育是教人向善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至少来说,向善、求真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信仰。信仰的缺失,道德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当什么都不信,无所顾忌了,没有敬畏时,会变得非常可怕,弄不清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以至于是非颠倒。其实,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并兴旺下去,靠的是信仰,无论信仰什么,其本质是信仰真善美。
敬畏爱情。有首歌里唱道:忧郁是友情交往中的那份胆怯;深沉是排遣不出的一种寂寞;潇洒是会玩、会学而又天真活泼;理想是光“想”而她不“理”你的一个个诱惑;爱情是易燃、易爆、向往而又害怕的一把火。既然把爱情比喻成火,就意味着有利有弊。而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爱幻想又爱冲动,如果这时不能处理好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则会被“火”燎着,甚至造成终生伤害。因此,敬畏爱情才能避免游戏人生。还是把纯洁的爱情留给将来成熟了的你吧,这样才能让青春充满美好的回忆。
202_-03-28
第二篇: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对待历史,其实,不仅当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应该对历史常怀敬畏之心。一个敬畏历史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受到欢迎的国家,而一个无视历史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受到排斥的国家。
敬畏的意思是敬重和畏惧,敬畏历史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和畏惧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汲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一个曾经对世界人名犯下滔天大罪的国家,要想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就必须先敬畏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承认错误。德国在二战战败好,尊重历史事实,承认自身所犯下的错误,不仅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向那些曾经遭受纳粹德国侵略的国家赔款,而且在所有纪念二战烈士的悼念会上,德国总理都会在烈士墓前双膝下跪,以表达对烈士们的深深地愧疚之情。
笛卡尔说过:"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德国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打动了所有欧洲国家,让德国重新受到了欧洲各国的热烈欢迎,并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了欧洲经济的领头羊。
但敬畏历史是需要极大地勇气,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像德国这么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错误,日本就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份子。二战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主动地承认错误,它不仅无视历史,否认历史事实,而且还多次篡改历史事实,美化自己的侵略战争,把自己的侵略战争写作是“解放东亚各民族的战争,让东亚各国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
日本政府的这些说法不仅在他们自己国内站不住脚,而且还遭到东亚各国的强烈谴责。
郑善夫说过:“不知自爱就是自害。”日本政府无视历史的态度不仅没有让自己受益,反而让自己受到东亚各国的排斥。在202_年,鸠山由纪夫在一次APEC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东亚”的构想,但这个构想马上就遭到的东亚各国质疑这是日本对东亚各国第二次侵略的战略构想。
30年前,德国只是一个二流国家,但是德国人敬畏历史,得到欧洲各国和世界人民原谅,30年后,德国已经是欧洲的老大哥了。而30年前,日本无视历史,与东亚各国格格不入,30年后的今天,日本依然受到东亚各国的排斥,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由此可知,敬畏历史者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而无视历史者,只会不断地受到排斥,成为别人针对的对象。
第三篇:要常怀敬畏之心
要常怀敬畏之心,管得住欲望,经得住诱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住心神、管住手脚,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情不做,绝不能因一时之欲而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二要慎交友。交往之中有学问,生活之中有政治。党员干部交朋友绝非个人小节,必须坚持正确交友的原则,做到慎交友、交益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心中有杆秤。
一颗感恩之心。对群众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热情,对事业要有痴情。常怀感恩之心,才会时常牢记党的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工作当作事业,脚踏实地地干。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时刻树立执政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树立进取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大气魄开创新局面。
一要在理论钻研上“不放松”。环境的改变,职能的要求,工作的需要,都要求年轻领导干部下大气力去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和上级的政策法规,并结合单位实际加以实践应用。面对枯燥的理论文字和繁杂的领导事务,一些年轻领导干部易产生浮躁情绪,只有做好心理的自我调节,树立恒心韧劲,坚持不放弃、不放松,努力使孤灯夜下的寂寞苦楚,变为书山文海的求知乐,才能使思想火花和工作灵感在执著的理论研究中顺势迸发。二要在能力提高上“不止步”。年轻领导干部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眼光和思路要跟得上形势发展,筹划和开展工作的方法路数要高于部属,在落实工作中,需要抬高站立点,实现能力素质的有机衔接。要经常看一看自己的强项,找一找自己的弱项,多向年纪大领导和部属、群众请教,学习借鉴新鲜经验,深刻总结成功做法,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坚持“什么弱强什么,谁强什么向谁学习什么”,使自己成为既懂领导又懂基层,文武兼备、能谋善断的复合型领导人才。三要在领导业务攻关上“不移志”。领导业务工作,有规律可循,有套路可遵,有经验可依,但要在新的起点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就要下一番苦功,动一番心思,投一番精力。要真正在工作上取得作为、干出成效,非得滴水穿石之坚韧、矢志不移之品格才行。一名领导干部是否胜任,得益于对工作目标的不懈追求,对能力水平的不断攀登,对领导业务攻关的锲而不舍
《沧州新闻网》 202_-10-8 9:40:17
思想决定行动。作为处于农村基层一线的村干部,要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应强化五种心态。
确立感恩的心态。基层干部和群众朝夕相处,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群众,决定着村干部的工作走向和成果。村干部多数由党员和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群众投自己一票,就是希望能够为村庄发展出力,为群众带来福祉。对支持、信任自己的群众,要心怀感恩。把这份感恩之心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任期届满向组织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要感恩于自己的对立面。对不支持、不赞成自己的群众,要看作一面镜子,检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同时,通过宽广的心胸,有效的工作,让反对自己的人认可自己,支持自己,减少对立面。
确立负责任的心态。负有责任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村干部不仅仅是头衔和荣誉,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对上是党组织的信任和赋予的任务,对下是群众的重托,应该不辱使命,守土有责。要对整个任期负责任,在三年的任期中,要一以贯之地负起责任,不能“一年干、二年看、三年等着换”,否则只会错失良机,贻误发展。要对村内大小事务负责任。从事村务工作,总会遇到躲不过、绕不开的矛盾问题。不能好事干、坏事推、难事躲。要敢于突破,敢
于承担风险,敢于承担重任,敢于开拓进取。通过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全村各项工作。确立付出的心态。村干部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官虽不大,但是村民的当家人,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化身。要着力提升人生境界,把职务看作民心民意的汇集,看作超越自我的路径,为村里的发展,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付出汗水,奉献才智,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不求回报的付出,才会带来大回报。这个大回报就是群众的认可,村庄的发展。
确立共赢的心态。共赢就是我赢你也赢,以合作代替冲突,实现互惠互利。村干部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确立共赢的心态,不能你输我赢,你输我也输。以共赢的心态为根基,南陈屯乡4个城中村的搬迁改造中,政府、群众、开发企业形成合力,一个个城中村变身为配套成熟、社区环境幽雅的宜居社区,实现了政府赢得良好城市环境,开发企业赢得效益,群众赢得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村集体赢得持续收入的共赢局面。
确立民主的心态。村干部要克服“家长制”作风,保证群众当家做主,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办。有的村修路、修渠、办电,本来出发点是为民办好事,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没有充分发挥民主,履行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同意照样顶着干,出现了群众在情绪上不满意、工作上不支持、态度上不满意,好心办了坏事。南陈屯乡大季屯村在城中村改造搬迁中,实行高度的民主自治。项目前期进行全民公决,广泛吸取群众的合理化建议;项目实施中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入户工作,群众自荐房屋评估机构,每天召开两次议政会。整个搬迁过程充分发扬了民主,促进了搬迁的顺利开展。民主是村务管理的金钥匙。村民民主决策、民主议事虽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导致的大麻烦。(张学锋)
第四篇: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
202_年,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说: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是要敬畏历史,二是要敬畏人民;三是要敬畏人生。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这就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怀畏惧之心,严于律己,谨慎从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干净干事,造福百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要尊重历史。
“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敬畏老百姓,他决定你执政合法性与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畏民古训为官者应时刻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敬畏之心,人该有之,为官者更不能例外。然而,现实中有的官员心里恰恰就缺少一个“畏”字:口无遮拦,信口雌黄,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在嘴巴上惹出了麻烦;行为失范,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场所都敢进,钟情于声色犬马,结果在美色面前当了俘虏;私心过重,欲望过甚,什么好处都想捞,什么东西都敢要,结果在物质利诱中败下阵来,不能不令人警醒。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意思是说,一个
人如遇有祸害,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可能避祸趋福。失去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因此,对为官者而言,常怀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为官当有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法规,其实质是要敬畏权力,慎待权力,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关键看你如何掌握它――当你秉公用权时,它就会为百姓办好事,因而也会受到百姓的拥戴和拥护;而一旦让权力与私欲为伍,就会以权谋私,为所欲为,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最终将你送上审判台。
一位哲人曾形象地作了一个比喻:“权力像座桥,桥下是座牢,官员悠悠桥上过,歪心邪步掉进牢。而安全过桥的秘诀是:慎行、慎微、慎权、慎独。”实践证明,为官者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会尽职尽责、为国竭力,这样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永葆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在高二年级第一次集体会议上的发言
同学们晚上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主题是“常怀敬畏之心”。原因是暑假与一位教育专家谈话,他说现在的学生都是善良的,但都是自私的,对人对事对物都没有敬畏之心,他们将来是要吃亏的。回首2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觉得这句话不全对,但的确是如今校园的现实。
我们应该敬畏生命。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体验到“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悲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自己的命运:当其它生命被虐杀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便是自己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父母赋予我们生存的权利,我们就应该履行生命的义务,尊重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作贱生命,不放弃努力,不得过且过,认真生活,认真学习,体会成长的充实与快乐,无疑就是对生命的最好敬畏。高二了,我们应该放弃过去的懵懂与玩世不恭,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确立进入高中的目标,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精彩的人生历程。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条件,大自然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敬畏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把对日月星辰的外在敬畏,转化为对自然和环境的内在敬畏,正视人类自身不过是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普通而渺小的生命存在,把自然世界丰富而具体的多种物质存在,当作自己的生命体系来对待,建立人与人、人与万物血脉相通的生命感受。只有学会了敬畏自然,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才能博得自己狭小的生存空间。即使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要确保大自然的天蓝、水清、花艳、草绿和人类的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只有人与自然的相融、和谐,我们才可能生活得更舒适,生存得更美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自己与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中的人和睦相处。如果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我们将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这一点相对我们年轻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我们应该敬畏规则。康德说过:“我最敬畏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生命是脆弱的,更是可贵的,而敬畏规则,遵法行事,才是生命安全和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法律也好,道德也好,都是规定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规则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红灯停、绿灯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救死扶伤、仁心仁术是医院遵循的职业规则;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勤奋学习是一个学生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一所学校,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合格甚至优秀来要求自己,这样不仅给别人带来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成就了自己的优秀,敬畏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我们应该敬畏自己。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和老师之言也会加以戏侮。活在当下,只考虑自己,人无敬畏,不知其可。敬畏之心常在,做人才能守底线,做事才会留余地。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学习和做事,让敬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是我们每一位年轻人要遵守的法则。
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前草坪的南端,伫立着1920年毕业的81名同学献给母校的日晷,上面镌刻的“行胜于言”四个字,这已经成为清华校风。1977级化学72班同学们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今已成为清华学子践行“行胜于言”的生动写照。我们省武高的学生应该拒绝坐而论道,拒绝夸夸其谈,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不论你周围是什么样的情况,你都应该能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常怀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学习,规规矩矩做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学们,上名校、上好学校没有捷径,实际上,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的作风才能确保你们迈向理想的远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