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袈裟的殊胜功德(推荐)
袈裟的殊胜功德
1、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圣贤标式。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无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得成佛道。」《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2、龙得袈裟一丝,挂其门上,则免金翅鸟难。《释迦如来行迹颂》
3、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剃须发求觅袈裟,遇得一片自系其颈,得免罗剎鬼魅之难。《地藏十轮经》
4、有一猕猴见罗汉入定,即取坐具披作袈裟,遶比丘行。比丘定起为说三归五戒求菩提法,猕猴依教受已踊跃欢喜,缘树坠死生兜率天,值一生补处菩萨为说无上道。从是以后值佛无数,于最后身,次弥勒后当成菩提,号师子月佛。《师子月佛经》
5、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大悲经》
6、五条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瞋,净口业也。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毗尼日用切要》
7、若人持戒信心清净,知僧福田。为法衣故,施一菓直为作衣价,心常爱乐而生随喜,命终生林戏天,自在游戏,随意所至。若生人中,神德自在。若有众生心有净信,为比丘僧染治袈裟法服,命终生彩地天,与诸天女五欲自娱,饮食甘露无有醉乱。从天命终得受人身,人所爱敬。《正法念处经》
8、「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过海剎那时,赴感应羣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三时系念佛事》
袈裟五德
1、释迦牟尼佛昔于过去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我成佛时,令我袈裟有五功德:
一者,我成佛已,若有众生入我法中出家着袈裟者,或犯重禁,或犯邪见,若于三宝轻毁不信,集诸重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于一念中生恭敬心,尊重佛、法、僧。如是众生乃至一人必与授记,于三乘中得不退转。
二者,我成佛已,天龙鬼神、人及非人若能于此着袈裟者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其人若得见此袈裟少分,即得不退于三乘中。
三者,若有众生为饥渴所逼,若贫穷、鬼神、下贱诸人,乃至饿鬼、畜生,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饮食充足,随其所愿,疾得成就。
四者,若有众生共相违反,起怨贼想,展转鬪诤。若诸天龙八部、人及非人共鬪诤时,念此袈裟,寻生悲心、柔软之心、无怨贼心、寂灭之心、调伏善心。
五者,有人若在兵甲鬪讼断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至此辈中,为自护故,供养、恭敬、尊重袈裟,是诸人等无能侵毁、触娆、轻弄,常得胜他过此诸难。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圣功德者,则为欺诳十方世界现在诸佛,于未来世不成菩提作佛。《悲华经》
2.若天、若夜叉、若罗剎、龙、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鸠盘茶、毘舍遮及余世人,交阵鬪时,能念袈裟者,令彼众生得悲心、软心、无怨心、净心、随用作心。众生若于鬪战、若于诤讼,为护身故,尊重、恭敬、供养袈裟,常持自随者,令彼众生所在常胜,无能陵者,从鬪战、诤讼安隐解脱。《大乘悲分陀利经》
1、袈裟十利:
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三者,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2.佛告舍利弗言:「若修行大菩萨满于世间,于诸众生每日授与袈裟衣服。于意云何?如是施者是善清净施,不但为初修行菩萨初心发起无上菩提心故,从此之后则成最上。修行菩萨而堪净受如是衣施。若初修行菩萨每日于他受净脔食,积如须弥,而堪净受。不为修行菩萨初心发起无上菩提心故,从此之后则成最上。」《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3.《贤愚经》云:「染色之服皆是三世贤圣标式,其有众生剃除须发着染衣者,当知是人,不久当得解脱一切诸苦……」因此,袈裟亦称为「解脱服」。
4.袈裟云何又称调伏衣?「律名为调伏衣,故文云:结使已调伏,乃应披袈裟也。如经中,内起瞋心,外着袈裟无不息灭是也。」《释门章服仪》
5.供养袈裟的功德有八项:皮肤发光、皮肤光滑、皮肤柔嫩、无病、肤色金黄色、身体庄严漂亮、衣食无缺,高贵衣服皆拥有、入涅槃时可进入四禅。
第二篇:会供的殊胜功德
一、【会供的殊胜功德简介】
会供是密宗特有的修法,是快速消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的一种方便法。修莲华生大士上师瑜珈,终生会供不断及戒律清净的行者,临终能得莲师接引,随意往生莲师净土或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是莲师无诳金刚语所承诺。会供是具足四种事业(息灾、增益、怀摄、降伏)的殊胜修法。
会供不仅仅能累积福德资粮,也能忏悔罪业,是密乘行者忏悔的一种殊胜方便,在会供这一天,每一位都要在会供的坛城中至诚地忏悔自己与戒律相违的过失,令自己重得清净 其它密乘经典内及其它很多仪轨内都提到:「若于三昧耶戒有破损,在会供及灌顶时忏悔,是最殊胜。」所破戒的罪业会清净,因此密乘里很多的堕罪都依会供去忏悔,会供也可说是帮助恢复三昧耶戒律的其中一种殊胜方法。
1.如听闻算命家、具神通的人的话后,自己也生起一点点怀疑心,觉得自己的寿命有障碍或各种命难,作会供可以延长寿命。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藏人,不管是上师、喇嘛生病时,都会做会供的原因。
2.作会供,能消除事业或人缘等的障碍。
3.遭受别人以诛法或符咒加害,以作会供积无量福德,能回遮。
4.以修会供的福德,能回遮地基主或天龙八部的加害。
5.作一次会供等同供养一切诸佛菩萨。会供时,已经迎请三身坛城到修法所在地,加以咒语、手印、定力的加持,将所有供品转化为甘露。因此会供不只是一般的供养,实具有很大意义。
6.莲花生大士的初十会供仪轨内提及:「作一次会供后,再没有造新罪,未来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及莲师净土。」若能依持会供的戒律及次第,莲师所提的功德定会圆满。
二、【会供的一般过程】
会供又称会供轮,所谓“会”有其含义:
1、金刚乘行者集聚在一起修法;
2、把上师、本尊、空行、护法祈请至坛城集会;
3、召集六道一切父母有情到坛城集会。
陈设供品一起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称之为“供”。会供是快速积聚福慧资粮的殊胜修法。在藏传佛法各传承中都有不同的会供仪轨,有些会供轮甚至要几天才能修完,但在汉地大部分采用简易的仪轨。一般会供的仪轨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首先是祈请历代传承上师,以及诸佛菩萨降临会供坛城加持,并按一定的仪轨祈请诸佛菩萨以无量的智慧清净行者之内、外、密,使之皆化为胜妙的会供坛食。外坛食是指陈设的丰富供品,内坛食是行者自身的四大,密的坛食是指行者意的坛食。
第二部分,行者以虔诚心上供诸佛菩萨,并以无执着的平等心祈请上师、本尊、空行、财神、土地以及六道父母、冤亲债主一起入供席,享用内、外、密的会供。
第三部分,由于受用此愉悦的会供甘露,瑜伽行者们生起内在的妙乐,而自然流露出会供的道歌、道舞。此时,行者应确信自己就是勇士、勇士母,所在之处即佛的坛城。
会供的最后是把每一样供品剩下的残食,收集起来按一定的仪轨抛到水里或者干净的地方布施给鬼神,最后瑜伽行者们一起发愿、回向,使一切不净之处得以清净,全都融入圆满法界。
三、【法相与供品准备】(此处以丹真绒布上师之传承为据)
1、莲师像、传承上师像及其他佛菩萨像、护法像。
2、来源清净的供品:食品,糖果,水果、饼干、朱古力、矿泉水、牛奶、可乐、红酒、牛肉干等等。
来源清净的香,花,供水,灯,加持净水。
上师在场的话需要法米,不在场就不要。
3、供品摆放:有金刚上师在场主持会供的话,将供品摆好就行。居士自己做会供,没有上师在场的话,应该将供品分三份,一份供养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一份供养护法、一份念余供时使用,自己需清楚哪些是上供的,哪些是余供的。除此三份之外,是大家可以分享的。
注意:
1)供品应摆放整齐,勿凌乱。
2)其他一些用品没有一一列出,比如上师三宝圣像、朵玛、曼扎等等,同时具足则更圆满。
3)余供供品,可以在念余供前拿到窗台外边,接着再念余供仪轨。
四、【会供仪轨】
末法时期众生福薄障重,特别需要积累福慧资粮,多作会供是其中最为殊胜的善巧方法之一。通常藏历初十作莲师会供、二十五日作空行母会供、三十日作上师供,除此之外,其他吉祥日甚至每日作会供也非常好。
有条件的话,大家汇集一起作会供,没有条件的话,那就各自在家里作会供也很好。
各地同修祈请上师传授会供仪轨,上师开示 首先聆听上师会供录音传承文件(下载地址: http://
五、【供品分享】(此处以丹真绒布仁波切之传承为据)
会供圆满后,所有供品,都是乐空不二的智慧甘露。
受用甘露时,如果上师在场,要先给上师献给供品,自己受用时,要同时受用食品与饮品,这样在相续中容易圆满自己的智慧与方便,然后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本觉当中,这样也容易见到自己真正的、本来面目。
如果不分享酒和肉,等于没领受加持,但不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而只是分享一点点(蚂蚁大小一丁点,甚至只是把酒抹在下巴表示享用过了)。通常先分享一点酒(甘露),一般可用花沾酒到无名指,即竖起左手无名指,沾一点点酒(甘露),同时念 “啊啦啦火”,观想得到悉地后喝下,之后再分享一点牛肉干(甘露),之后再分享其他甘露。
除了供养三根本、供养护法、余供的三份之外,其他是我们可分享的,这部分还可带回家让其他人分享,之后再有剩余的,跟前边提及的三份供品一样,可洒到江河湖海,对龙族、水族等众生有极大的利益,也可洒到其他干净的地方。洒的时候念观音心咒,观想与上师无二无别的观音菩萨加持所有众生离苦得乐、速成佛果。
六、【注意事项】
1、清净的信心。此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源于对于上师三宝的信心。
2、戒律清净。如果戒律不清净,在会供的时候要诚心地忏悔,如果要是戒律不清净,也没有打算发自内心的忏悔,会增长恶业,因为这就好像是以毒药掺杂在牛奶当中,谁喝了都会中毒。所以,要清净自己的誓言很重要。
3、欢喜心。要想成就无上的菩提,那就一定要生起广大的菩提心,所以开始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再而生起菩提心。不断地这样去思维,心中自然能够产生欢喜和精进的心念。
4、具足清净的律仪,就是威仪具足。不要在会供时散漫、东张西望,或者是嘻嘻哈哈,发出杂言乱语,这些都是不可以的。
5、会供之前产生“这次会供有什么吃的东西,这是我最喜欢吃的。” 想法时,叫“ 会供之垢 ”。此供品不能再放在会供中,因为它会产生障碍。为了食用或为了一饱口福而做会供,叫 “ 会供之狼 ”。如果抱着这种的念头会供,是根本堕罪。会供一定要是用最好的,自己喜欢的食物也可以,但目的绝不是为了自己食用,而是为了上供下施。
6、受用会供的时候,一定要端坐、思维,不能够散漫。端坐思维就是身体威仪。好好观想上师三宝在加持我们。所受用的是悉地,要把它当成是上师三宝本尊空行所加持的,使我遣除违缘,获得殊胜解脱智慧的智慧甘露。
7、会供物品一定要来源清净,不能够以杀、以盗、以妄语的各种方式获得的钱财来换取,否则称为是不净的供养或不净的布施。如果用这种物品供养,可能会导致各种违缘和障碍。(严禁随意扔放于地上、踩跨或随便扔放)
8、早期的会供中必须要具备五肉、五甘露。但由于后来的众生越来越无法接受,所以大成就者为了避免众生的邪见,就用酒肉来代替。所以要享用这些是为了破除行者对净与不净的执着与分别(一切原本皆是缘起性空的表法),另一方面是表示我们对佛无量智慧的坚信,佛无量的智慧能将外界的一切不净化为清净的甘露,亦能将我们的五毒化为五智。
七、【补充事宜】
07年大恩上师离开广州时,特别交待要多做会供;08年大恩上师离开西安时,再次交待需多做会供;09年大恩上师离开长春等地,也是提出同样的要求。因为某个地方的弟子能够坚持多做会供,上师的法缘会很好、弟子的世间事业、修行都会吉祥顺利,对众生的解脱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此希望大家更加严持戒律、精进修行,同时多参加共修,特别是会供、护法祈供、放生等善法,并诚心回向大恩上师、回向众生。
会供的注意事项,各种传承可能不尽相同。但我们按照上师的要求来如法行持。通常我们作会供,都是首先诚心祈请上师加持,信心具足,跟上师在现场主持会供没有什么分别。有条件的话,各自在家里作上师供也很好,还可每天多念隆钦心髓会供。
最近各地因缘渐渐具足,先后有广东、浙江、台湾、陕西等等各地同修陆续加入周日的会供共修,时间简短但因缘殊胜,上师开示说非常好!
藏历每月初十、二十五、三十等吉祥日,色登寺将安排会供、火供,各地同修同时多做会供,这样有助于消除违缘障碍、迅速积累福慧资粮,有助于找到根本上师,有助于证悟大圆满!
愿一切善妙吉祥!
第三篇:时光袈裟
守着禅寂
是什么在炙烤我的思绪
那些无声的呢喃
薄弱的犹如欲飞的羽翼
许我
在你的心上画一抹柔软
然后
以梵天的默诵
在红尘中搁浅了自己
似曾相识
沉默中聆听着夜的梦呓
多少无风的日夜
划过每一声无眠的叹息
瞬间
让
思维遁入夜色的空灵
祈愿尘世中最曲折的一幕
从此以后
再也找不到沧桑的痕迹
遍地晶露
闪烁你眼中禁锢的流萤
绕过陌生的心池
请你
进驻我梦中的熟悉
如果秋风优柔
那是我亲手埋下的祈祷
任时空更迭一季褴褛
也不要吹散三生的记忆
花开一季
守一盏明月走进浩瀚的戈壁
我的目光依然荦绊
只为探索你幽香的足迹
哪怕岁月早已枯竭
我依然会矗立于荒漠的尽头
以海洋般的胸襟
在下一个轮回之后
等你
第四篇:佛祖的袈裟美文
一个智慧和仁慈的人,他自己的袈裟,不就是佛祖的袈裟?
佛祖的袈裟是智慧和仁慈的象征。谁穿上佛祖的袈裟,谁就是再世佛祖。
佛祖去后,他的袈裟,你、我、他都想得到它。
有一天,你来找我了,你对我说,师弟,你想不想得到佛祖的袈裟?我说,想!你说,那我们两人把他干掉,然后我们两人得袈裟!我摇了摇头,我说,他也是我师哥,不能害死他!你于是便说,那你帮不帮我?我说,不帮,我谁也不帮!你们可以一人穿一天袈裟……你没听我说完,就气愤地走了。
你走后,他也来找我了,他对我说,师弟,你想不想得到佛祖的袈裟?我说,想!他说,那我们两人把你干掉,然后我们两人得袈裟!我摇了摇头,我说,你也是我师哥,不能害死你!他于是便说,那你帮不帮我?我说,不帮,我谁也不帮!你们可以一人穿一天袈裟……他没听我说完,就气愤地走了。
你和他开始争夺佛祖的袈裟,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争来夺去。谁也没有战胜谁,最后落得两败俱伤。
这时,你又来找我了,你对我说,师弟,帮我一把吧!有了袈裟,不会少你的!我依然摇了摇头。
接着。他又来找我了,他对我说,师弟,帮我一把吧!有了袈裟,不会少你的!我依然摇了摇头。
我对你和他说,你们别再为袈裟争斗了,你们再斗下去,最后得利的人倒是我了!你和他听了一惊,然后,你和他就愤怒了,师弟,你原来坐山观虎斗,可真有你的呀!
你和他出去后,商量了半天。我虽然没有听见你和他在商量些什么。但我知道,你们不再是对手了,你们把矛头指向我了。
你和他怕我得到佛祖的袈裟,你们联合起来了,只要我稍有举动,你们就会采取行动。看到你们友好的样子,我笑了,我去找你们说,你和他轮流穿袈裟吧,一人穿一天!你和他望着我说,你不想穿?我说,我斗不过你们,我不穿佛祖的袈裟了!你和他笑了。
这时,你和他相安无事,一人穿一天佛祖的袈裟。而我,则穿着自己的袈裟。于是,你和他也不再为难我了。
许多年就那么过去了,你、我、他,我们三人相安无事。有一天,你和他捧着袈裟来见我了。你和他对我说,师弟,这佛祖的袈裟,你拿去穿吧!只有你才配穿上它!
我看了你和他一眼说,佛祖,的袈裟,我已经不需要了,我有自,己的袈裟就足够了!你和他说,师弟,要不是你的智慧和仁慈,我们两人,还有你也在争斗,只怕都早已身败名裂了。这佛祖的袈裟,你无论如何都得穿上它!我微笑着说,你们明白了一半了,还有一半你们还不明白。一个智慧和仁慈的人,他自己的袈裟,不就是佛祖的袈裟?一个不智慧和仁慈的人,他即使穿着佛祖的袈裟,又能怎么样呢?重要的不在于穿不穿佛祖的袈裟,而在于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智慧,心地是否仁慈呀!你和他听了恍然大悟,你们说,师弟,你就是再世佛祖呀!
佛祖的袈裟,你、我、他,我们谁都不穿它,把它供在了佛祖的神像前。我们都穿着自己的袈裟,但是在别人眼里,我们穿的都是佛祖的袈裟!
第五篇:山河袈裟读后感2600字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在奔忙途中的所见所闻,那些“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在李修文的眼中是为他的山河,在山河中行走,在生涯中自省,那些在生命中遭逢的境遇和人事物都是命定的指引和近在眼前的救赎。李修文说在奔波的生涯里:“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我想,对于我们没有能力去写作的人来说,阅读也是正信,也是袈裟,爱读书的人,心中自有山河壮阔,不曾经历的风景往往读过某本书后,心中也便有了。在众多的畅销书作者里我心里认同有两个善于讲述别人故事的人,除了大冰另一个便是刘修文,在众多散文杂文作者里有两个善于发现文字之美的人,除了余秋雨另一个仍然是李修文。读过《山河袈裟》以后,即使《捆绑上天堂》和《滴泪痣》这两本代表作还未阅读,我便迫不及待的成了李修文的忠实拥趸者。
对于这本书,苏童评价说他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我不会评价,但觉得读来确实是一种享受,那些作者对旅途中所见事物的描写之精准,文笔之隽永无不让人由衷升出惊艳之感,对于世人皆苦的众生相,李修文平淡的讲述中不经意一笔带出的人生感悟,总是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又常常于无声出处响惊雷。凡此种种,让这本书就像一处不为人知的风景,当你想要将它推荐给朋友的时候,很难用语言说尽它的神奇景致,只能尝试着去形容它带给你的感受。所以这是一本不必急于读完,读过之后也不必束之高阁的书,哪怕已经通读过一次,也仍然适合放在离书桌最近的位置,想起时便拾起来翻看。
恰好昨天看完了电影《无名之辈》,对于那些“门卫和小贩,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在许多时候,他们也是失败,是穷愁病苦,我曾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就是他们。”是啊,众生皆苦,在人间争渡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唯有心怀正信,于所见中时时自省,方不愧生而为人走这一遭。
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本杂文或散文类的书感动过,毕竟这类文章多是抒发情感,没有小说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方便读者获得代入感,但是读这本书时,我着实感动了,而且不只一处,可能是因为时常能和作者产生某种情绪上的共鸣吧。在生活中,我常常恨自己语言匮乏,总是有太多的情感不能准确表述,而读《山河袈裟》会让你感觉那些你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情感,那个和你有过同样感触的人,轻而易举的就描述出来了,是灵魂寻到悸动,是“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当然,这本书中很多篇章我未能读的通透,但这仍然不妨碍我因这偶然得来的共鸣觉得感动和欣喜。
书内的一篇文章《羞于说话之时》,作者开篇讲述了旅居日本时,曾坐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路过礼幌时因车窗外雪大,让火车放佛驶向一个太虚国度的神奇景色,而坐在作者对面的老妇人在见此奇景后竟然流出泪来,对自己的丈夫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还有在越南河内街上观过的一场法事:夕阳映照,微风吹佛,梵音吟诵,当法事结束时,一切都静止了,“在场人足足有二十分钟全部都默不作声,就好像释迦牟尼刚刚来过,又刚刚离开,但就在这短暂的聚散之间,地上的可怜人接受了他的锤炼。”以上情境,语言有用吗?答案是无用。想起去年冬天和家人从明水开车回阿尔山,走的老乌阿线。路过牛汾台时下车休息,姐姐和姐夫在车上没有下来,彼时路上没有往来的车辆,路边就是大山,隔着松林压着斑驳的雪,四周静的没有一点声响,我站在车后竟突然被这万籁俱寂的景色惊得说不出话来,片刻间仰望大山和来路,竟放佛感觉到大地和群山的脉动,莫名的感动让人周身战栗想要哭泣,却又不知这感动因何而来。当时怕他人笑话,从未曾和人讲过这段经历和感受,现在看了这篇文章,才知原来我可能也觉得那时天地间的自己,是多余的吧。读到这篇文章的当天,我在文章后面记下过当时的想法:生活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感知的,不然便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天地间有那么多让人惊艳的景色,生活里有那么多触及心灵的场景,用作者的话说“亲爱的,如果它们都不能让你羞于说话,那么,你是可耻的。”
还有一篇《长安陌上无穷树》,也是开篇一句话便让人忍不住摘抄下来:“在这城乡结合部,贫困的生计,连日的阴雨,喝了过多的酒,都可以成为打架的理由。无论是谁,总要找到一种行径,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能是喝酒,恋爱,也可能就是纯粹的暴力。”寥寥几句,把城乡结合部的生存状态描写的入骨三分,却又不乏共情和谅解。本篇讲述的是医院内淳朴的江西清洁工小伙子被街上混混殴打欺辱后的歇斯底里以及清洁工老妇人哭泣的救赎,是病房内患病的语文老师和小病号“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机缘与相逢,别离与反抗。受到欺辱后的小伙子想要“复仇”却被老妇人制止后只是哭泣,“哭泣虽然丢脸,但却是度过丢脸之时唯一的办法。”同小病号告别后的语文老师也只是沉默哭泣,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但人活着就真是任由命运安排么?不是,在命运的编排下,人起码有留下反抗痕迹的自由和选择。清洁工认了母子,病号们际会一场师徒,人生在世总是有着点点滴滴的感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总之,读过这本书,收获的更像是一次复杂情感体验的旅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旅途中的一站。这一站,是《夜路十五里》中的挣扎和怯懦,当你习惯了逃避,当你活成了无能本身,当你面对那些抓不住的人事物,除了流泪竟然别无救赎。下一站,是《苦水菩萨》里的自我明悟与解脱,世事皆有因果,“你且继续端坐于此,我则要求赶火车,走夜路,先活过那条哀鸣的狗,再回来认我的命。”又一站,是《看苹果的下午》里牛贩子的荒诞与悲苦;是《在人间赶路》中祖父的执拗和朋友的逃离,“因为近在眼前的死,我的祖父正在手忙脚乱地生”因为“这世上最让人绝望的,总是漫无边际的好东西”;是《把信写给艾米莉》,总有一本书,是你的灵魂伴侣;是《别长春》中再打一场注定失败的仗,是接受落荒而逃也是离别的姿态,是接纳命运收获安宁;是《堆雪人》中温驯的驯鹿,这美丽的生灵和纯洁的灵魂带给人的感动;是《一个母亲》的穷苦病苦让人唏嘘和《穷亲戚》的远方与囚笼;是《紫灯记》里异国遇同胞的约定和《义结金兰记》中猴子宋公明的奇幻与英雄气。还有那篇《旷野上的祭文》,“在这满目的世界,有用的东西太多了,无用便理当存在,应该让那些微小的无用,像刀刃和火焰一样生出幽光,仅存一息,也要在绵延不绝的有用里说上一句:我们一直都在。”
书读完了,宛如一次旅行结束,竟然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写下一些感受,同时感恩作者。借用一句网红句收尾:所有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