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日本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

日本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篇:日本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核能是最安全同时最可靠的能源。但是,近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事件让人对此产生了怀疑。

与常规能源相比,核能具有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

首先,核能的能量密度非常大,消耗少量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能量。一座电功率为100万千瓦的燃煤电厂每年要烧掉约300万吨煤,而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要30吨核燃料,相差10万倍。在节省大量的煤炭、石油资源的同时,核电的利用开发还极大地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其次,核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它不向大气排放SO2、NOX和烟尘,也不排放温室气体。由于有“多道屏障,纵深防御”的理念,在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它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排放也可忽略不计,例如,202_年美国的核发电量是中国大陆的11倍多,而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报告,美国人年辐射剂量的小于千分之一来自于核电源(另51%来自于医疗,37%于岩石、土壤及氡,各5%于宇宙射线和人体自身,2%于生活消费品),来自于核电的年辐射剂量是煤的1/100、国际航班的1/200、或者等同于每年吃一个香蕉。

核能的第三个优点是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在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所占用的比例(大约25%)远远小于煤电高达60%的燃料费比例,这也使得核能发电在日益增长的国际资源价格背景下,能够控制较低的运行成本,为民众提供廉价的电能。

与核裂变能相关的还有核反应堆的“剩余发热”问题——这也是造成最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反应堆在自动或者操作员控制下停止工作时,反应堆并没有完全停止下来,就像百米赛跑一样,选手跑到终点之后需要有一个缓冲,只是反应堆的这个“缓冲”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反应堆中,当裂变反应停止时,由于还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裂变产物,这些裂变产物在进行衰变时会放出衰变热(虽然裂变释能已经停止),其总的热量规模可以达到反应堆满功率运行时的3%左右。

为了防止“剩余发热”的危害,反应堆做了很多可靠的设计,利用冷却水系统源源不断地给反应堆“降温”。而为了保证冷却水系统设备的正常供电,除在正常供应核电厂的外部交流电之外,还有多台后备柴油发电机以及蓄电池,可以保证在丧失外电的情况下,保证冷却水的供应。

现有反应堆设计所采用的“多道屏障”原则是指,以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压水堆核电厂为例(日本福岛沸水堆也类似),第一层为燃料元件包壳,目的是为了防止裂变产物进入冷却剂系统。第二层屏蔽是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全部包容在内的一回路压力边界,将带有放射性的冷却水等密封起来。第三层为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壳,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主要设备等包容在内。当严重事故发生时,第三层屏障也能阻止可能从一回路系统外逸的裂变产物泄漏到外部环境中去,同时也保证了重要的设备不受像飞机坠落等外来破坏对设备的影响。

与此同时,核电厂在设计之初,也会考虑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台风、潮汐、海啸等。以预防地震为例,在设计时,核电厂主体结构要坐落在一块沉积岩上,同时要考虑此地最大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再加上富余量。但像这次日本发生的地震规模大大超过预期,9.0级的规模超过早期福岛电站7.9级的抗震规模42倍(地震一级相差30倍)。

日本此次事故发生后,很多人都联想到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事实上,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于运行人员违章操作再加上石墨沸水堆型本身的设计缺陷造成的。反应堆瞬发临界,导致功率剧增,处于完全失控状态。而日本的反应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控制棒”插入堆芯停止了链式裂变反应,只是还存在着较大的衰变热量。另外,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加装安全壳,所以当压力容器损毁时,核物质全部释放于外部环境,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从此之后,所有的反应堆,包括日本的这座,都加装了安全壳,使再发生这种破坏性事故的概率降到了极小。

当需要对辐射进行防护的时候,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时间、距离和屏蔽。前两个显而易见,接受辐射的时间越短,离辐射的距离越远,接受的剂量就越少。当你在医院接受X光检查时,医生会要求你把一些铅袋放在身体的一些重要的部位,这就是应用了屏蔽的原则。安全壳厚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效地达到了屏蔽的作用。

这次日本事故中释放的辐射有多强呢?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报告,12日探测到的最高放射性剂量为1015微希每小时。这是怎样的一个辐射剂量呢?如果你一年什么事情也不干在家干坐着,你接受了天然本底的2.4毫希的剂量,也就相当于你站在最高峰时核电站门口整整两个多小时。如果你真的不幸地在发生核事故的反应堆前呆了一个小时,好吧,如果你想你的寿命不至于受到影响,那么请你少做一次X光胸透检查,或者少抽几根香烟。

当然,在一号机组之后,二号机组的放射性要比一号机组高出许多,那么对于中国来讲,会有什么影响呢?做一个最坏的估计,以15日东京探测到的0.1至0.8微希(这样的剂量大致和天然本底辐射相当,不会对东京市民造成危害)计算,事故距东京的距离为200公里,距中国的距离保守以1000公里计算(韩国首都首尔距福岛的距离就有1000公里),我们接受的剂量为5万分之一毫希左右,占时间平均后的天然本底的5%左右。这个剂量相当于今天大气层薄了一些,多入射了5%的宇宙射线,或者相当于你在飞机上喝小一杯果汁时间内接受到的高空宇宙射线剂量。当然,考虑到风向和核素本身的衰变,结果还不会有如上保守估计的数值之多。

与日本福岛发生事故的70年代兴建的早期沸水堆核电站不同,中国目前规划中的反应堆类型以安全性更好的三代压水堆为主。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实行中的AP1000核电项目,引进了美国西屋公司“非能动”设计原则,即采用自然界固有存在的规律,例如物质的重力、惯性以及流体的自然对流、扩散、蒸发、冷凝等原理,而不需要采用泵、交流电源、应急柴油机等外界动力驱动即可以在像日本这次事故中丧失所有电能供给的情况下,保障反应堆安全冷却停堆。目前,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有很多专家学者潜心致力于研究更加安全、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核能系统,以应付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第二篇:日本核辐射

50死士坚守福岛核电站 七成人两周内或身亡

202_-03-17 03:27:07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核心提示:随着辐射强度下降,50名坚守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再次冒死进行注水工作,防止核燃料融化。专家称,70%的人会因高强度辐射或在2周内死亡。一位59岁老员工表示愿意用生命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东京电力公司目前没有透露这50名死士的姓名,日本媒体称他们是无名英雄。

日本工作人员穿着防化服坚守在岗位

“我们不惧怕死亡,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 一名留守死士

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泄漏事故,是人类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面临的又一场核灾难。目前,福岛核电站内800多工作人员大部分撤离,只剩下最后的50位死士。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

尽管核电站在16日继续出现险情,这50名工作人员一度被强行疏散,但随着辐射强度的下降,这些工人再次进入核电站,冒死进行注水工作。核防护专家指,这50人因长时间在强辐射条件下工作,其中70%的人员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

最新动态

16日:他们短暂撤离后又重返岗位

16日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爆炸起火,导致核电站内辐射浓度超标严重,日本政府在16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下令撤离留守的50人。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16日早上进行的记者会上证实,福岛第一核电站第3号反应堆在当地时间16日上午10时许发生再次爆炸。他说,第3号反应堆爆炸时,产生了很高浓度的核辐射量,工人无法在现场作业。因此50名参加控制核反应堆的人员已离开现场,实行暂时避难。

16日下午,随着辐射强度的下降和空中注水的失败,地面注水再次成为日本当局的选择。福岛核电站的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下午宣布,这50名工人已重返工作岗位。一位负责和这50名工人联络的日本官员告诉美国记者:“我的一位朋友就在他们其中,他们告诉我,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不怕死。”

另据报道,东京电力公司先前将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从800人减少到50人,现在又重新增加到180人。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布伦纳说:“他们的情况不是很好,显然他们将遭到高浓度核辐射污染,并为此丧命。他们知道这一点,因此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

认识他们

他们的构成:

多数年过50 姓名暂未透露

继福岛核电站的一号和三号机组爆炸后,二号机组又在15日晨发生爆炸。当时反应堆外的辐射量出现400毫西弗,吸入1000以上毫西弗的辐射量就足以令人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鉴于形势紧迫,东京电力公司迅速撤出了大部分员工。

据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地震前共有800人在内工作,在发生紧急状况后,只有50人在进行紧急操作。50人是维持核电站运作的最少人数,其余750人已因避免受到辐射而撤离。东京电力公司留下的50人中,有20名是志愿留下的员工,有30名是指派的,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一位59岁老员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更多人的安全。这位员工还有半年就退休,本可以拿上高额退休金,养老归田,但是他表示是“使命感让自己作出了这个决定”。

东京电力公司目前没有透露这50名死士的姓名,日本媒体称他们是无名英雄。

他们的任务:

为反应堆注水 防核燃料融化

日本媒体披露了这些留守人员的悲壮任务。他们需要向已经暴露的核燃料注入海水。这些核燃料一部分已经融化并释放出辐射物。如果全部融化,它们将释放出数千吨的辐射烟尘,危害到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全。

由于福岛核电站的电源受到海啸破坏,核电站内部已经漆黑一片。但即使面对黑暗、辐射、海啸和地震的恐惧,他们仍需在核电厂内继续工作,不断为反应堆注入海水冷却。

在黑暗中,他们头戴呼吸器或者身背氧气筒,拿着手电筒穿过迷宫一般的设备,耳畔不断响起氢气与空气接触后爆炸的声音。虽然他们都穿着白色的连体衣,戴着紧身头罩,但这些仅能提供微不足道的辐射防护。

他们的未来:

未来两周之内 七成人或会死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介绍,每一名留守的工作人员都要受到100~250毫西弗的辐射,大约是美国核电站规定工作人员所受到最大辐射的5倍。据东京电力公司介绍,在核电站内一些可能有严重辐射的区域,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只工作几分钟,随后交给下一位工作人员继续,如此轮流,避免接触到太多的辐射。

东京电力公司并没有透露他们工作的电站内部有多少辐射量。核专家表示,内部辐射量要比外部的高。美国的核防护专家指出,留守工作人员中的70%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

历史知多

切尔诺贝利大抢险 28人死于过量辐射

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巨量的放射物质散发到空气当中,许多志愿者进入核电站,对反应堆进行封闭处理。3个月之后,他们当中的28人死于过量辐射,19人死于皮肤感染,106人患上了辐射病,多年后死于白血病或者其他血液癌症。

后来,切尔诺贝利在市中心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抢险人员建立起纪念碑,碑文上写着:“献给拯救世界的人”。

第三篇:核辐射对人健康的影响

核辐射对人健康的影响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可以说核辐射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身体里循环的水、呼吸的空气,作为燃料的煤,装修用的一些材料,医院的一些医疗器械,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自宇宙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会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对于核辐射污染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核电厂、工厂、医院里特殊设备或材料的放射性,而很少想到生活中也可能有放射源。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给人体造成慢性损伤。

居室——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放射性物质,经衰变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经人体吸入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若长期受到照射,便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此外,装修用的花岗岩及其他板石材料在通风不良时,也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饮用水——我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就存在此类风险。因此,消费者购买矿泉水时也应注意了解其水源的辐射环境是否安全。

燃煤——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煤炭烟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尽管含量稀少,却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经长期聚集,会造成机体的慢性损伤。因此使用燃煤时,应注意通风透气,警惕煤烟通吸入体内,不要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金银首饰——经常佩戴首饰而患上的皮肤病——“首饰病”,有些可能是辐射造成的。一般来讲,除24K纯金首饰以外,其他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掺入少量钢、铬、镍等金属,有的首饰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对需要常戴的首饰最好先进行放射性测定。

医疗放射性——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进行一次肺部x光透视,约接受(4—20)×0.0001Sv的剂量(1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进行一次胃部透视,约接受0.015-0.03SV的剂量。若在短时间内接受的医疗放射太多的话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

科研放射性——科研工作中广泛地应用放射性物质,除了原子能利用的研究单位外,金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几乎都有涉及放射性方面的课题和试验。在这些研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

核武器——二战中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命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广岛市中心几乎被夷为平地,在距离爆心投影点2.8千米半径里,所有的建筑物完全被摧毁, 在爆心投影点4千米半径里,大部分的房屋被破坏,原子弹爆炸后约30分钟,约13平方千米范围内, 建筑物燃起熊熊大火。广岛为日本第八大城市,有居民33万。原子弹造成死亡7.1万人,伤6.8万人。随后又有大量的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怀孕的母亲亦因为放射而出现流产,部分初生婴儿畸形发育。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死于“小男孩”原子弹的人数已上升至20万。目前广岛市依然将相生桥(爆心投影点)附近的地区列为放射污染区。“胖子”是美国在日本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的名称。长崎在爆心投影点2.5千米半径里, 所有的建筑物完全被摧毁,同广岛一样,在爆心投影点4千米半径里,大部分的房屋被破坏,原子弹爆炸后约120分钟,约6.7平方千米范围内,建筑物燃起熊熊大火。广岛、长崎均下了带放射性的“黑雨”。长崎有居民20万,约4万人直接死于胖子的原爆,约6.4万人受伤。约7000平方米的建筑物被夷平,毁坏房屋19587所,破坏面积4.7平方千米。之后数以万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在被辐射污染的地区里,有许多小孩的辐射剂量高达50戈雷(Gy)。这是因为他们在喝牛奶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生产而被辐射污染的牛奶,当地牛奶是被碘-131所污染,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许多研究发现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小孩也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

第四篇:日本地震及核辐射论文呢

日本地震及核辐射影响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同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此次地震给日本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是尤为巨大的,尤其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们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受灾难的阴影,就想汶川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一样。

日本地震、核辐射、日本人民的表现、地震的影响

日本大地震,引发科学界关于欧亚大陆板块是否会再次发生强震的担忧。有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欧亚大陆板块进入地震相

对活跃期。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魏东平在地震发生后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关于在日本四国岛的日本南海,北上至东京都所

在的关东地区,一直持续向北到靠近北海道的南部,自本世纪初开始,会在最近的10—3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已经基

本成为地震学家们的共识。

发生9级大地震的本州岛和马来群岛都是弧形岛屿,都是板块和板块挤压造成的,因为板块的挤压会使岩层发生隆起,所以形成山脉,那么这两个岛屿的中间都是山脉,所以两地地形都是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不同的是两个岛屿的山脉走向是不一样的,本州岛

是东北----西南走向,马来群岛多是西北---东南走向,本州岛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而马来群岛除了太平洋和亚欧板

块挤压之外,西面还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

本州岛在地理上被分为5个地区,行政区共有34个县,本州的东北地区有秋田县、青森县、福岛县、岩手县、宫城县、山形县,主要

有飞騨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三大山脉,岩手县面积很大,居日本第二位。由于位于太平洋一侧,里阿斯式海岸成为盛产各种

贝类和海藻类的大宝库。渔农业发达,鲍鱼和裙带菜的产量也居全日本第一位。此外,岩手县的农业、畜牧业也十分繁盛,前泽

牛、岩手短角牛等都是日本有名的优质和牛。

第五篇:核辐射后人体的影响

福岛核电站救援几经峰回路转,却尚未控制住局势。昨天,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放射性碘含量超标1250.8倍。

此外,继3号机组出现含辐射超标一万倍的积水后,1号机组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尽管日本官员强调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很快被稀释,不太可能对长期健康产生影响。但很多外媒对此表示担心,称这场可怕灾难注定要影响世界,甚至有媒体开始敦促日本政府采取“封堆”行动。

到底什么是“封堆”?日本核危机是否达到了“封堆”的程度?本报记者专访了美国西北大学核权威对此进行解读。

担忧加剧

日本核辐射恐蔓延全球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日本核电站事故一波三折再现险情,把前几天令人感到备受鼓舞的消息都覆盖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来自哪里?

有专家称,此前灌了大量海水为反应堆降温,很有可能在注水过程中,含有大量辐射物的水被直接排进太平洋。

报道称,反应堆安全壳破裂或堆芯融化一直是科学家最担心的事情,如果反应堆堆芯的保护壳出现破损,有害辐射物质就会大量外泄,那时辐射水平将会继续扩大。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指出,放射性碘含量超标1250.8倍的测量海域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有300多米,人们开始担心辐射物已经渗入到地下水中。核泄漏的问题将相继浮现,包括对空气、土壤、海水以及地下水的污染。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尽管在过去一周中日本官方声称取得了很多进步,但是东京电力公司显然还远远无法控制这些反应堆,对于核电站内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并不知情。

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也指出,受地震和海啸的双重影响,福岛核电站失去了电力,官员们开始不顾一切地试图给核反应堆以及乏燃料池降温,以阻止核反应堆温度过热并且释放更多的核辐射,但效果乏力。

《纽约时报》报道称,日本应对福岛核危机的方式表明,他们要么是根本就没有做好应对如此规模核事故的准备,要么就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处理无法想像的状况。但无论是何种情况,福岛的核灾难看起来还在恶化。

讨论激烈

激进派:“封堆”费时该准备了

现在也许到了采取更极端措施的时候了。伴随着核辐射问题严重性增强,关于“封堆”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封存”是处理核泄漏事故最后的手段,是要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立体的球形防护壁,将核电站封锁在内,可以形成一个核电站的“石棺”。迄今为止只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被使用过。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报道称,日本受损的福岛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碘和铯已经接近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水平。

奥地利研究人员利用—个世界性的辐射监测网进行监测,证明每天排放的碘131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排放量的73%。福岛核电站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支持封堆方案。他在主持一档电视节目时说,封存反应堆和乏燃料棒水池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筹备,日本方面应该立即着手准备。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地质生态学与地质化学研究室主任列昂尼德·里赫瓦诺夫表示,即使是最乐观的结果,也应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用“石棺”将其封罩起来,并且应该拆除毁坏的结构重新打造一个“石棺”。

他解释说,放射性物质可能烧毁混凝土,必须阻止它们逃离,以防它们进入大自然。不过他也表示,建造“石棺”是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日本付出全部努力可能也需几个月时间。

保守派:没到那一步 福岛仍可控

面对媒体的质疑,日本政府回答说“封堆为时过早”。《读卖新闻》报道称,日本政府解释说,目前,日本的任务是控制核电站反应堆的温度,想尽办法控制核电站事故的进一步恶化,而不是做“最终的解决”。

日本雅虎网站综合新闻也解释了直到现在仍不进行封堆的原因。报道称,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当时已经完全损坏,无法修复,也无法采取措施防止核扩散,所以才用“石棺”将其封闭起来。

而福岛核电站不同,它仍有控制及修复的可能。现在就进行封堆处理的话,就等于说日本政府放弃了对核电站事故的挽救工作,毕竟封堆是最后的办法。(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