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精神活性物质分类及药理作用

精神活性物质分类及药理作用



第一篇:精神活性物质分类及药理作用

精神活性物质分类及药理作用

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改 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依赖性潜力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非医疗性使用这些物质,是因为这 些化学物质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特殊的精神和躯体感受。

一、概述

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苯丙胺类兴奋剂、镇静催眠类、安定 类、致幻剂、有机溶剂、烟草、酒精和咖啡因等化学物质。一次性大量使用、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后停用或者是减量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导致依赖 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行为偏常等)、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

二、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性物质)

(一)鸦片类 麻醉品(鸦片、吗啡、可待因、杜冷丁、海洛因、美沙酮)1.鸦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①麻醉性镇痛药;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安眠、镇痛、呼吸抑制及镇咳、降温等作用; ③缩瞳、催吐、心动过缓、抑制胃肠道的活动、胃肠道痉挛等; ④鸦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于鸦片受体;

2.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卡因的药理作用。①兴奋中枢神经,可产生幸福感和欣快感,消除疲劳感; ②小剂量兴奋中枢迷走神经使心率变慢,中等剂量时心率反而增快。大剂量使用会对心 肌产生毒性作用,使心脏急性衰竭致死; ③直接作用中枢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所致肌肉活动增强强化产热作用; ④有局部组织阻断神经传导作用。3.苯丙胺类兴奋剂(ATS)(1)甲基苯丙胺 “冰毒”,见图 1。图 1 冰毒(2)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 胺(MDMA)或 “摇头丸”,见图 2。图 2 摇头丸(3)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作用 ①兴奋中枢神经; ②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③用量充足时可出现震颤、不安、激动、精神运动性活动增加与不眠; ④对心理的作用:警觉性提高、疲乏感消除。情绪饱满、机动性强、信心十足、注意力 易于集中。不少人顿感情感激昂或是欣快、言语与活动增多。精神活动性操作显得机敏、体 育活动技巧变得更为熟练; ⑤急性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不安、头昏、震颤、腱反射亢进、话多、易激 惹、无力、失眠,严重时可出现精神混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谵妄、偏执性幻觉或惊 恐状态。原患有精神障碍者其症状可随之加剧并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⑥慢性中毒多表现为体重减轻与精神异常,后者多出现幻觉妄想状态,酷似精神分裂症。

4.大麻(1)大麻的药理作用 ①增加心率; ②降低眼压; ③大量使用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④长期使用可产生支气管炎与哮喘; ⑤长期吸入较烟草更易致癌; ⑥一次吸入过量可出现一时性的口干、咽干、恶心、呕吐、腹泻、咳嗽、甚至呼吸抑制。(2)大麻的心理效应 ①含 2%四氢大麻酚的一支香烟或口服 20 毫克四氢大麻酚即可产生心理效应; ②产生幸福感或欣快感,伴随着困意和精神松弛,有轻度醉酒的感觉; ③情绪宁静,对于颜色的感觉生动和深刻,对音乐的鉴赏力增强; ④时间的感受发生变化,感到时间过得缓慢,几分钟犹如几个小时; ⑤可出现感知的共感现象,如可见的声音和可听到的形象; ⑥饥饿感降低; ⑦由于影响了信息加工过程,会影响使用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以及计算功能。有时会 出现思维联想障碍,甚至偏执观念,严重时形成一时性的接受崩溃现象; ⑧使用剂量较大时,实验性的动作反应时间降低或损伤简单运动性操作。

5.氯胺酮(K 粉)(1)氯胺酮药理作用 ①氯胺酮(ketamine)是苯环己哌啶(N-1-phenycyclohexy-piperidine, PCP)的衍 生物,属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vl-D-aspartate, NMDA)受体拮抗剂。目前临床 上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基础麻醉,也可单独用于一些小手术, 或诊断检查、全麻诱导、复 合全麻以及需反复操作的强镇痛(如烧伤换药)等临床麻醉。氯胺酮可产生类精神分裂症样 症状,在成人较突出和常见,儿童反应相对较轻。②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另 一方面,氯胺酮对边缘系统呈兴奋作用,造成痛觉消失,意识模糊但不是完全丧失,浅睡眠 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呈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状态。③氯胺酮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其毒副作用表现在:一是精神、神经系统,出现鲜明的 梦幻觉、错觉、分离状态或分裂症,尖叫、兴奋、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认知障碍、易激惹 行为、呕吐、流涎、谵妄、中等肌张力增加和颤抖等。

(二)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

1.简介(1)镇静催眠药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小剂量产生镇静作用,中等剂量产生催眠作 用,大剂量能引起麻醉,超大剂量能麻痹延髓而致死。(2)一次大剂量吞服镇静催眠药可发生急性中毒。长期超治疗剂量的服用此类药物,可以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导致慢性中毒和成瘾。

2.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的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巴比妥类药物能作用与醒觉有 关的脑干网状结构组织,选择性的抑制上行激活系统活动。小剂量可抑制大脑皮层运动区,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较大剂量可以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引起困倦和睡眠。对延髓中枢产生 直接影响,使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增加。中毒剂量可损害心肌和抑制呼吸中枢,致使呼 吸浅表,速度加快,呼吸麻痹与窒息而致死。

(三)苯二氮卓类(安定类)药理作用 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网状结构、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具有中枢性抗焦虑作用,还具有 催眠和肌肉松弛、抗惊厥作用。小剂量可抗焦虑和镇静,较大剂量可诱导睡眠、抗惊厥,毒 性剂量可引起深度昏迷。

(四)致幻剂类 麦角酰二乙胺(LSD)、北美仙人球毒碱(麦司卡林)、苯丙胺、甲基苯丙胺。药理作用 如下。①中枢神经系统:静坐不能、震颤、共济失调和痉挛性麻痹。②心理变化:兴奋、心境变化(欣快或抑郁)、知觉障碍(幻觉和假性幻觉),人格解体 和精神分裂样状态。③瞳孔扩大、心动过速或呼吸抑制。

(五)酒精的药理作用

1.神经系统 酒精是神经系统抑制剂,随酒精浓度的增加,抑制范围不断扩大,由皮层 开始,逐渐向下,最后到达延髓中枢。

2.行为和情感 产生欣快体验,有夸大、欣喜、亲切的体验和行为。会使人感受到一 种宁静缓和、带刺激性的兴奋、新奇和欣快的情绪。

3.胃肠道 小剂量酒精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肠蠕动。高浓度酒精对胃肠道功能产生抑 制作用。

4.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的皮肤血管部分,使外周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心率和呼吸。大量酒精可轻微减少冠脉血流量,还可以损伤心肌。酒精浓度达到 3-6 克/公斤,可抑制呼吸功能,甚至使之停止。

5.泌尿生殖系统 酒精抑制抗利尿激素,饮酒后尿的生成增多。酒精可损伤性器官组 织,可破坏女性生殖能力,抑制分娩和哺乳期内子宫收缩能力。可使男性精细胞活力减弱,并发生结构改变,因而降低生育能力。

(六)烟草 1.烟碱的药理作用 ①外周神经:尼古丁对植物神经节的节细胞具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抑制 期,受体脱敏,使神经-肌肉终板信号传递受阻,成为烟碱急性中毒引起呼吸肌麻痹的原因。②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致震颤,较大剂量可能出现惊厥,大剂量转抑制。③心血管系统:血管收缩、心率增快、血压上升。④呼吸系统:初期呈兴奋作用,是烟碱对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所致,较大剂 量可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先兴奋,后转入麻痹。外周性呼吸肌麻痹可能出现在中枢性麻痹 之后。⑤消化系统:对副交感神经节的兴奋作用可促进胃肠道张力增高、胃肠道蠕动增强,因 而可致便意和腹泻。吸烟后引起的恶心、呕吐,主要原因是尼古丁对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器的 作用和局部粘膜受到刺激所致。⑥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减轻氯丙嗪引起的嗜睡,可降低氨茶碱、非那西丁、心得安等药 物的血液浓度。

(七)有机溶剂类和其他 从药效上讲,有机溶剂类近似中枢神经镇静剂。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吸入后很快于肺部吸 收,很快进入神经系统产生短时的作用,使人产生头昏目眩和心理紊乱,如坠云雾山中,重 者可产生短暂时刻的精神混乱状态。但多半反应则是类似嗜酒后的欣快心境,使人镇静变得 无忧无虑。

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1.使用 分为偶尔使用、间断使用。

2.滥用:有规律的使用,知道危害,想停止使用,但停不下来。3.依赖:耐受性增加,生理依赖,精神依赖

第二篇:红枣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红枣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XX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091)

摘要:红枣属于药食同源食物,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极强的医疗保健功能,是我国特产,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素有“营养保健丸”与“木本粮食”之美誉。文章介绍了枣所含的成分中黄酮类化合物、环磷酸腺苷、三萜类物质、多糖膳食纤维等4种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及其主要营养的医疗保健功效进行分析探讨。关键词:红枣;营养成分;保健功能;活性成分;药理作用

红枣名大枣,又名中华大枣,是鼠李科枣属植物枣树的果实。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考古学家在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红枣属于药食同源食物,枣果色泽优美香甜可口,是集营养和医疗保健于一体的优质滋补果品,民间流传的“一天三个枣、红颜不显老”的谚语,素有“营养保健丸”和“木本粮食”之称等充分说明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枣的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药用,早在《本经》、《名医别录》、《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齐民药术》、《百华子本草》等书中就有记载。红枣味甘性温《本草纲目》中有阐述,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常用中药,久食有补气养血、安神、益脾胃、通九窍、和百药、润肤养颜、强志延年、养生保健等功效。

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PP及生物碱、黄酮类物质,还含有钙、铁、硒、锰等36 种微量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在护肤美容、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对枣属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很多植物化学及药理学者的兴趣。(1)特殊营养价值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为色原烷的衍生物,其特点是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并可根据中间毗喃环的不同氧化水平和两侧A、B环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而分为不同的黄酮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从槐米中提取芦丁的工艺较为成熟,但原料奇缺,而红枣中

0

含量较高的黄酮类物质,据测定红枣中芦丁含量高达3385 mg/100 g。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作抗氧化剂和食用黄色素,在医药上芦丁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脑溢血及败血症、冠心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此外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还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病毒活性、抗衰老、抗癌、护肝、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2环磷酸腺苷

环磷酸腺苷是细胞内参与调节物质代谢和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在机体中广泛存在,被称为生命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具有多种生理及病理作用,在调节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分化,维持平滑肌舒缩平衡和血管内环境稳定,参与神经活动,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居重要地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据报道,红枣成熟果肉中环磷酸腺苷含量高达300 nmol/g~500 nmol/g是已测植物中含量最高的。1.3 三萜类物质

三萜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脂溶性,分子量一般为400-600,目前己知有7种不同的母核结构,在母核上有多个不同的取代基,常见有羧基、羟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由于化学结构的多样性,使三萜类化合物有较广泛的药理活性。国外学者分析出红枣中的一组三萜类化合物抗癌有效成分,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也能防止癌细胞转移、扩散,具有较广泛的药理活性,是红枣中的特殊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保肝护肝等作用。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如齐墩果酸、熊果酸等是红枣中特殊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抑菌保肝、降脂升白细胞、增强肌体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1.4 多糖及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指难以被哺乳动物细胞内酶分解的植物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和黏液。膳食纤维可分为不溶性与水溶性两种。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指蔬菜、水果、谷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水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指琼脂、果胶、阿拉伯胶、聚糊精与半乳甘露聚糖等。红枣多糖是多种水溶性多糖的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两种。红枣多糖是红枣中重要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可作为免疫促进剂。能控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与衰老。研究表明红枣多糖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止血、增强免疫等功

效,还具有抗衰老、抗癌、抗艾滋病等生理活性功能。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道中的酶分解,但具有舒解便秘、降低胆固醇、促进排泄等作用。由于它不能为人体消化,过去很少被重视,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和“文明病”的出现,其重要性逐渐被认识,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掀起了一股膳食纤维热。(2)医疗保健功能 2.1 补气养血

中国草药书籍《本经》中记载到红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红枣营养成分丰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强、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对贫血、腹泻、躁郁症、倦怠无力、哭泣不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者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大枣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防治脑缺血症并对脑缺血所致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有保护作用。2.2抗肿瘤

大枣中的CAMP在生物体内参与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态形成、糖原和脂肪分解、类固醇生成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并可作用于基因转录,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更重要的是CAMP对治疗各种肿瘤有显著疗效。2.3抗氧化

大枣中丰富的维生素C,又称“活性维生素C丸”。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及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可参与组织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与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有关,充足的维生素C能够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力、减轻疲劳,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荷尔蒙激素与皮肤结合,既增加皮肤抵抗力和弹性,又防止皮肤血管出血、脸面雀斑、痤疮、口疮、唇炎等病患,还可以使皮肤黑色素合成降低,促进胶原物的形成,使皮肤洁白细嫩富有弹性,从而起到护肤美容的功效。2.4降血压、降胆固醇

大枣中的维生素P含量为所有果蔬之冠,其具有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从而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还可促进维生素C在人体内积蓄。所含芦丁有保护毛细血管通畅、防止血管壁脆性增加的功能,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有疗效;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可用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治疗和预防。2.5保肝护肝

大枣中的果糖、葡萄糖、低聚糖、酸性多糖参与保肝护肝。大枣可使四氯化碳

性肝损伤的家兔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明显增加。同时大枣能提高体内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有保护肝脏、增强体力的作用;大枣中的维生素C及CAMP等,能减轻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并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血清总蛋白含量的作用。2.6提高免疫力

大枣多糖是大枣中重要的活性物质,其有明显的补体活性和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2.7抗过敏

食用大枣可治疗过敏性紫癜。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摄入足量的CAMP后,免疫细胞中CAMP的含量也升高,由此会抑制免疫反应,达到抗过敏效应;大枣中的乙基-D-呋喃葡萄糖苷衍生物对5-羟色胺和组织胺有对抗作用,因而可抗过敏。2.8防治心血管病

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P,对健全毛细血管、维持血管壁弹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很有益;大枣中含有CAMP,其药理作用表现为改善人体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脑和心脏的供血量,减慢心律,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谢,故可防治心脑血管病。2.9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

中老年人经常会有骨质疏松,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发生贫血,大枣中富含钙和铁,对他们均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药物不能比拟的,大枣对病后体虚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3)小结与展望

枣的三萜含量比某些中草药低,但由于其成本较低,因此也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据报道,枣的抗癌效果是由三萜和CMAP、CGMP联合起作用的。萜类化合物无论是对人类还是植物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新技术,如微胶囊包理、冷冻干燥、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以及多种技术的耦合,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和手段。然而,对其吸收、代谢机制、活性机理、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基团、稳定性等方面仍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膳食纤维可广泛应用到各种食品、保健品和医药制品中,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补充人体生理所的膳食纤维量,增强保健功能。同时膳食纤维可影响产品颜色、风味、保油性和保水性。作为稳定剂,对食品结构、胶凝有改善作用。也可作为增稠剂,控制糖的结晶,一定程度

上延长了产品的货架期。增加膳食纤维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感受性,从而调节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另外,增加纤维摄入量可有效调节血脂,这对糖尿病人也是非常有利的。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环核苷酸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方面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其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与许多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和调节环核苷酸在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也为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提供了新视角,而环核苷酸调节剂和环核苷酸制剂的研制和应用也将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曲泽洲、王永惠·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93

[2] 张雅利、郭辉·红枣补血作用的物质基础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_(2): 46-47.[3] 杨永祥、陈锦屏、吴曼·红枣营养保健价值及其加工利用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2_(1)56-57 [4] 雷昌贵、陈锦屏、卢大新·红枣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_·6(3)55-57.[5] 王爱蓉·红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2_·12(23)143-144.[6] 孙灵霞、张秋会、陈锦屏·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其综合利用[J]·农产品加工·202_(4)55-57.[7] 饶国华·酸性红枣松仁复合蛋白饮料加工工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_,19

[8] 樊君、吕磊、尚红伟·大枣的研究与开发进展[J]·食品科学·202_·24(4)161-163.[9] 张文杰、陈锦屏、马娟峰等· 红枣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2_(10)48-50.[10]王志文·天天吃红枣防病抗衰老[J].中国野生植物·1991,7(5)24-25 [11]王永寿·红枣补血健脾[J]·医药与保健·1998(2)30-32

第三篇: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进展

所谓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来自生物体内的对生命现象具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则是指海洋生物体内所含有的对生命现象具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主要包括海洋药用物质、生物信息物质、海洋生物毒素产生物功能材料等海洋生物体内的天然产物。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症等疾病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艾滋病、玛尔堡病毒病、伊博拉出血热等新的疾病又不断出现,仅病毒病世界上平均每年就新增2-3种。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的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此外,人们还希望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营养食品、保健食品,有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还可用于化妆品中,有的可制成特殊的生物功能材料,使得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成了研究热点。

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

筛选是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第一步。传统的筛选方法是利用实验动物或其组织器官对某种化合物或混合物进行逐一的试验,速度慢,效率低,费用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活性物质筛选逐步趋向系统化、规模化、规范化,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活性物质的筛选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目前国际上发明了以分子水平的药物模型为基础的大规模筛选技术,即使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分子作为大规模筛选中的作用靶点,来进行活性物质的筛选,这些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命中率高、费用低等优点,有的还可以用机器人进行操作。美国还发明了用基因工程受体,如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为作用靶点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还建立了60株人癌细胞株组成的板块筛选系统,对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再进行动物体内试验。而目前国内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主要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

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生源材料的培养

能获得丰富的生源材料是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基础。由于大多数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生物体内含量很微,用现有的海洋生物作为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困难的,而大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比较复杂,又难以进行全人工合成,因此,富含生物性物质生源材料的大规模培养就成了关键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通过人工栽培或养殖富含活性物质的海洋生物;二是利用生物技术培养生源材料。

目前,国际上对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中应用研究得最多的是基因工程,即通过分离、克隆活性物质的基因,转入高效、廉价表达系统进行生产,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产物。在医药研究领域,基因工程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单克隆抗体及新型诊断试剂的研究和开发,是现代生物技术影响最大、效益最好、发展最快的领域。以美国为例,1997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局(FDA)已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注射用单克隆抗体达39种,尚有10多种产品正待FDA批准,还有300多种生物制剂正在进行或完成临床试验。另有202_多种药品处于研制阶段,预计每年平均有5-8种产品投放市场。各类生物技术公司1000多家,形成规模生产的有20多家,基因工程药物销售额1997年超过60亿美元,年增长20%以上。世界其他国家在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方面也发展很

快。但是,海洋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仅是开始。90年代以来开始了海洋药用基因的克隆以及在微生物中的表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未有转化成工业化生产的海洋基因工程药物产品。

海洋生物发酵工程主要是通过对富含活性物质的海洋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从中获得大量的产物,研究表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初始来源,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海洋微藻和微生物等低等海洋生物。

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也是世界上的一个研究热点。从广义上讲,用散开的水池培养微藻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但其效率比较低。研究较多的是,利用封闭的光生物反应器来培养微藻,但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达到大规模实用化的阶段。有些海洋异养微藻可以通过发酵进行培养,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美国有公司利用发酵法培养异养微藻,生产EPA和DHA,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的阶段。

酶的生产和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国外从耐寒、耐高温、耐高压和耐高盐度的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了一些特殊的酶类,如,对热稳定的DNA聚合酶、在组织培养中有分散细胞作用的胶原酶、能催化卤素进入代谢产物中的卤素过氧化物酶等等。日本的研究者已经建立了一种诱导微藻大量生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方法,可以用在医药、化妆品和食品上。酶工程的发展,为工业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酶制剂本身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至1997年,全球的酶市场约为14亿美元,并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由于新药开发及制药新技术的需要,特殊用酶迅速增加,已成为酶技术开发中的重点。由于海洋生物的特殊性,特别是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海洋微生物和微藻,其体内含有丰富的极端酶,已成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这不仅可提供工业特殊用酶,也为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提供极好的生物资源库。

国内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蛋白类药物起步较快,先后开展了别藻蓝蛋白、海葵毒素、鲨鱼软骨蛋白、芋螺毒素、降钙素等药用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海洋微藻光生物反应器技术,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发酵培养,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等研究工作都已经启动。但总的来看,还是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

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和产品制备技术

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将其开发成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产品制备等技术,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国内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中最迫切的需要,而且今后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这类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有许多新的、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产品制备过程中,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液相萃取、灌注层析、分子蒸馏、膜分离等现代分离技术,提高化合物活性的分子修饰、组合化学技术,加速药物研制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等。上述技术有的已经在国内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如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已用于海洋生物中脂类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提取,分子蒸馏技术已经在海洋鱼油制品的生产中得到了应用;以分子修饰提高天然产物的生理活性的例子则更多。近十几年来,我国已经有一大批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投放市场,如PSS,硫酸软骨素,脱溴海兔毒

素,头孢菌素,玉足海参素渗透剂,鱼油胶囊,β胡萝卜素等,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对海洋生物中天然存在的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等过程而研制得的,其中有些经过化学修饰,进一步提高了其作用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技术将不断完善,新的技术会不断出现,将带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四、我国研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其主要表现在:(l)活性物质筛选等基础性工作薄弱。1976年以来,全世界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型化合物达3000多种,而我国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的单位不多,分离得到单体且属新型化合物的很少,其原因是筛选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2)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等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设备落后,质量差,速度慢。(3)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更是刚刚起步,大部分项目还是处于研究的初期。(4)产业化水平低。国内虽已开发出了一些海洋药品,但真正能称为海洋一类新药的很少,大多属于中药类、而且其中绝大部分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开发出的海洋保健食品,只有少数是功能因子已知的第三代保健食品;海洋化妆品、海洋生物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则更少。很多研究开发项目常常出现一窝峰而上的现象,很多是较低水平上重复。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投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同发达国家相比很少。以海洋药物这一最重要的领域为例,美国投入海洋药物的研究基金达到植物化学药物和合成药总资金的11%,而我国不到1%;1991年,美国大学与国立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费为4400万美元,其中海洋药物占14.6%;日本通产省1991年对海洋药物和其他精细化学品研究的投资也达150亿日元;我国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海洋新药能得到的资金投入则很少。从企业投入来看,国外制药集团每年用产值的10%-15%投入新药研究开发,少则几百万美元,多至几亿美元,尤其重视发现新的单体。我国制药企业多数规模不大,利润有限,每年能拿出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新药,特别是用于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单位甚少;大多数企业只需要短平快项目,而不肯投入基础研究,使新药开发缺乏资金后盾。另外,科技力量分散,中试环节薄弱等,也是影响我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重要原因。为加快我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的速度,应增加经费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相关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前介入有关的研究与开发;全国应建立相应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中心(或基地),中心既要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技术队伍,又要配备比较先进齐全的设备;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三方面优势,共同努力,加快培养相关的研究技术人才,同时要吸引更多从事本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留学人员归国参与该领域工作;建立全国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的协调组织和全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数据库。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是比较容易见到直接经济效益的领域,应该特别给予重视,使之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四篇:物质分类

物质分类英汉翻译对照

0 undefined 不明确的,未下定义的 1 Steel and iron materials 钢和铁的材料

1.1 Steels / cast steel / sintered steel 钢铁/坩埚铁、铸钢/烧结钢 1.1.1 unalloyed, low alloyed 非合金的,低度合金的 1.1.2 highly alloyed 高度合金的 1.2 Cast iron 铸铁、生铁

1.2.1 Cast iron with lamellar graphite / tempered cast iron 铸铁、生铁带有片状石墨/调节的铸铁、生铁

1.2.2 Cast iron with nodular graphite / vermicular cast iron 铸铁、生铁带有小节石墨/蠕墨铸铁 1.2.3 Highly alloyed cast iron 高度合金铸铁 Light alloys, cast and wrought alloys 轻合金,浇铸可锻合金、变形合金 2.1 Aluminium and aluminium alloys 铝和铝合金 2.1.1 Cast aluminium alloys 铸铝合金

2.1.2 Wrought aluminium alloys 熟铝合金,变形铝合金 2.2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s 镁和镁合金 2.2.1 Cast magnesium alloys 铸造镁合金 2.2.2 Wrought magnesium alloys 变形镁合金 2.3 Titanium and titanium alloys 钛和钛合金 Heavy metals, cast and wrought alloys 重金属,浇铸可锻合金、变形合金

3.1 Copper(e.g.copper amounts in cable harnesses)铜(例如:类似电缆束中的铜)3.2 Copper alloys 铜合金 3.3 Zinc alloys 锌合金 3.4 Nickel alloys 镍合金 3.5 Lead 铅 Special metals 特殊金属

4.1 Platinum / rhodium 铂、白金/铑

4.2 Other special metals 其他特殊金属 5 Polymer materials 聚化物材料 5.1 Thermoplastics 热塑性塑料

5.1.a filled Thermoplastics 填充的热塑性塑料 5.1.b unfilled Thermoplastics未填充的热塑性塑料 5.2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热塑性弹性体

5.3 Elastomers / elastomeric compounds 弹性材料/弹性体混合料 5.4 Duromers 添加剂、热固塑料 5.4.1 Polyurethane 聚亚安酯

5.4.2 Unsaturated polyester 不饱和聚酯 5.4.3 Other duromers 其他添加剂

5.5 Polymeric compounds(e.g.inseparable laminated trim parts)聚合化合物 5.5.1 Plastics(in polymeric compounds)塑胶(在聚合化合物里)、聚合物复合材料 5.5.2 Textiles(in polymeric compounds)织物(在聚合化合物里)6 Process polymers 加工高分子材料 6.1 Lacquers 漆、定型剂 6.2 Adhesives, sealants 黏合剂、聚氨酯、密封剂 6.3 Underseal防蚀涂层 Other materials and material compounds(scope of mixture)其他材料和材料化合物(混合物范围)

7.1 Modified organic natural materials(e.g.leather, wood, cardboard, c...改良有机天然材料(例如:皮、皮革,木材,硬纸板……)7.2 Ceramics / glass 陶瓷/玻璃

7.3 Other compounds(e.g.friction linings)其他化合物(例如摩擦衬片)8 Electronics / electrics 电子器材/电体

8.1 Electronics(e.g.pc boards, displays)电子器材(例如:印刷电路板,显示器)8.2 Electrics 电体 Fuels and auxiliary means 燃料和辅助剂 9.1 Fuels 燃料

9.2 Lubricants 润滑剂 9.3 Brake fluid 制动液

9.4 Coolant / other glycols 冷冻剂,冷却液,散热剂/其他二醇类 9.5 Refrigerant 制冷剂,冷冻剂

9.6 Washing water, battery acids 洗水,淋洗水,蓄电池酸液 9.7 Preservative 防腐剂

9.8 Other fuels and auxiliary means其他燃料和辅助剂

第五篇: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平时作业1:课堂讲座报告

题目: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姓名:学号:班级:成绩:

讲座报告一

大豆,俗称黄豆,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食用的豆类作物。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大豆中的赖氨酸含量为谷物蛋白质的2倍以上,如果与缺乏赖氨酸的谷类配合食用,则能够实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使混合后的蛋白质生物价值达到肉类蛋白的水平。

大豆的脂肪含量为15%~20%,传统用来生产豆油。大豆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亚油酸含量达50%以上,油酸达30%以上,维生素E含量也很高,是一种优良的食用油脂。

大豆含25%~30%的碳水化合物,其中50%左右是人体所不能消化的棉子糖和水苏糖,此外还有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所构成的多糖。

大豆中各种B族维生素都比较高,例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是面粉的2倍以上。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总含量为4.5%~5.0%。其中钙的含量高于普通谷类食品,铁、锰、锌、铜、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较高。此外,豆类是一类高钾、高镁、低钠的碱性食品,有利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大豆除其具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素之外,还含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具有特殊生物学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有:异黄酮、甾醇、皂甙、蛋白质抑制剂、卵磷脂、肌醇六磷脂酶、蛋白肽、膳食纤维、低聚糖、维生素E,油酸,胡萝卜素等。1大豆低聚糖

1.1大豆低聚糖的组成、结构

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含有的低分子可溶性糖类,在大豆中约占10%左右。主要成份是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还有一些葡萄糖、果糖,右旋肌醇甲醚(pinitole)、半乳糖肌醇甲醚(galactopinitole)等。1.2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

大豆低聚糖具有以下五点理化性质,分别为:①甜度:甜味纯正,甜度约为蔗糖的70~75%;②粘度:高于蔗糖和果葡糖浆,而低于麦芽糖浆;③渗透压:略高于蔗糖;④冰点下降:浓度为10~40%的大豆低聚糖冰点下降与蔗糖相同;⑤热稳定性:对温度比较稳定,水苏糖和棉子糖在140℃(pH5~6)下仍很稳定。1.3大豆低聚糖的生物学活性

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生长必须营养物质,双歧杆菌应用低聚糖产生醋酸、乳酸等代谢产物,可抑制产气荚膜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抑制氨、吲哚、胺类腐败物质的生成,促进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双歧杆菌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分解某些致癌物,提高人体免疫力。有人将低聚糖称之为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

1.4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双歧杆菌发酵大豆低聚糖产生的大量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并保持一定渗透压,从而防止便秘;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改变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的原因之一,其二,因为双歧杆菌是通过抑制人体内活化酶的T细菌,控制新形成低密度脂蛋白接收器,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目的;双歧杆菌的存在能减少人体内β—葡萄糖苷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的含量,而这些物质能使前致癌物转变为致癌物,且双歧杆菌能诱导免疫反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从而有效抗癌和抗肿瘤;双歧杆菌可减少有毒代谢产物(胺,氨)的形成,从而减少肝脏分解毒物的负担。另外,双歧杆菌在肠道内还能合成VB1、VB2、VB6、VB12、烟酸和叶酸等营养物质。2大豆皂甙

皂甙(Saponins)是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比较复杂的甙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

例如:双向调节免疫作用;抗缺氧和抗疲劳作用;抗低温应激作用;抗脂质氧化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抗致突变作用;对肾有调节作用,补肾。2.1大豆皂甙的来源、分布和化学结构

大豆皂甙是从豆科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化学物质。其分子由低聚糖与齐墩果稀三萜连接而成,属五环三萜类皂甙。

大豆皂甙在大豆中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胚轴,其含量受大豆的品种、部位、生长期等条件的影响。

大豆皂甙的含量随种子发育是不断变化的,大豆开花50天后,皂甙的含量达到最高。

大豆皂甙经酸水解后,其水溶性组分主要为葡萄糖、葡萄糖醛、半乳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皂甙元与不同的糖结合以及结合部位的不一致就构成了多种皂甙。

目前已知的大豆皂甙主要有5种,分别为大豆皂甙A1、A2 和大豆皂甙Ⅰ、Ⅱ、Ⅲ。

2.2大豆皂甙的生理功能如下: 2.2.1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大豆皂甙可以抑制血清中脂类的氧化,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并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

脂肪细胞中由肾上腺素诱导的脂质化过程可由于大豆皂甙Ⅰ和Ⅲ的存在而受到抑制。大豆皂甙Ⅰ、Ⅱ、Ⅲ可抑制 ACTH诱导的脂质化过程。2.2.2抗氧化、抗自由基、降低过氧化脂质

大豆皂甙具有抗脂质氧化和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作用,且抑制过氧化脂质对肝细胞的损伤。

大豆皂甙能通过自身调节增加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LPO(过氧化脂质),清除自由基,减轻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大豆皂甙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以明显降低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的构成。

自由基可造成DNA的损伤,根据大豆皂甙的化学结构,它不可能减轻辐射对DNA的直接损伤作用。大豆皂甙降低X射线诱发遗传物质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辐射水解产物─自由基或加速自由基的代谢而间接起作用。LPO是自由基的代谢产物,大豆皂甙可降低老龄大鼠LPO在肝脏及血浆中的含量,并可防护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伤作用。这些都证明了大豆皂甙有淬灭自由基的作用,从而促进DNA的损伤修复。2.2.3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大豆皂甙对S180细胞和YAC-1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对K562细胞和YAC-1细胞亦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国外也有学者报导了大豆皂甙的抑瘤作用,认为大豆皂甙的抑癌机制可能为: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胆汁酸结合作用和促使致癌物引起的细胞扩增转为正常。

浓度为150~600mg/L 的大豆皂甙可抑制人类癌细胞(HCT-15),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大豆皂甙抑瘤作用的机理之一可能是大豆皂甙直接破坏肿瘤细胞膜的结构或抑制DNA的合成。2.2.4抑制血小板凝聚

大豆皂甙可抑制血小板和血纤维蛋白原的减少,可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纤维蛋白的聚集,也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栓纤维蛋白形成,表明大豆皂甙具有抗血栓作用。

大豆皂甙单体及总皂甙都可以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

肌注大豆皂甙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小板聚集率,提高胰岛素水平。2.2.5抗病毒

大豆皂甙的抗病毒作用是最近几年来关于大豆皂甙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大豆皂甙对人类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细胞生物学活性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大豆皂甙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柯萨奇B3(CoxB3)病毒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大豆皂甙还体现出对病毒感染细胞很强的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大豆皂甙对疱疹性口唇炎和口腔溃疡效果显著,有效率达88.8%和76.9%。大豆皂甙具有广谱抗病毒的能力,无论是对DNA病毒还是RNA病毒都有明显作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2.2.6免疫调节作用

大豆皂甙的抑瘤机理之一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大豆皂甙经口给予小鼠后,能明显增强脾细胞对IL-2的反应性,增加小鼠脾细胞对IL-2的分泌,并明显地提高NK细胞,LAK细胞毒活性,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2.3大豆皂甙的应用前景

2.3.1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及保健食品

大豆皂甙具有发泡性和乳化性,可在食品、药品、化妆品中作添加剂广泛应用。

向酒中添加大豆皂甙可增加泡沫的体积,保持泡沫的稳定性,同时有利于改善啤酒的风味。日本的一些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较为深入,开发研制了含大豆皂甙的保健食品、减肥食品及皂甙汁、皂甙饮料等并申请了专利。2.3.2应用于药品

大豆皂甙在药品领域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大豆皂甙的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免疫调节等决定了它在药物方面应用的广泛前景。

大豆皂甙最有可能被开发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通过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抑制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根据大豆皂甙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这一特性,将其用作减肥药品并取得一定的效果。2.3.3应用于化妆品

大豆皂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国外学者早有报道,日本学者早已研究包含大豆皂甙的化妆品,并申请专利。其实用效果在临床已得到证实。

大豆皂甙可阻止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皮肤疾患,减少皮肤病的发生。3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属类黄酮化合物,是大豆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它主要分布于大豆种皮、胚轴、子叶内,尤以胚轴中所含的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

目前已知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包括含或不含葡萄糖苷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12种,可分为染料木素(genistein,G)、大豆甙元(Daidziein,D)等类别。

3.1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和代谢

人体试验表明大豆异黄酮可在肠道吸收,吸收率约在10~40%。人体异黄酮生物利用率取决于肠道细菌对异黄酮化合物的相对降解能力。个体在异黄酮代谢途径上有一定选择性。3.2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3.2.1抗癌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豆作为大豆异黄酮的唯一膳食来源可能与中国、日本相对低发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有关,日本人血浆总异黄酮水平比西方人高7~100倍。

大豆异黄酮对防止乳腺癌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1995 年韩国的人口调查显示,韩国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明显小于欧洲女性,这与韩国人饮食中摄入大量的富含大豆异黄酮的豆制品有关。

染料木素G能特异性的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能有效的阻止血管增生,从而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3.2.2心血管防护作用

大量消费大豆食品的人群心脏病发病率低,大豆蛋白能减少血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浓度。

国内学者胡海峰等于1996年首次发现D可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在体外,G是酪激酶活性抑制剂,能阻断增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增长因子(PDGF)。

3.2.3预防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大豆异黄酮可明显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矿含量的影响,对66 名妇女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设计,发现高含量大豆异黄酮组腰椎骨密度及骨矿含量明显上升。

大量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减少骨质丢失,促进骨质生成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3.2.4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绝经后常见的一种疾病,大豆异黄酮可有效的缓解这种症状。

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一系列以潮热出汗为特征的更年期症状。

对58 名绝经妇女进行过有关研究,这些妇女三个月中每天都摄入大豆,在这项研究之前,她们每周有14 次潮热,而通过摄入大豆,其潮热减少10 %。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女性潮热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3.3大豆异黄酮的应用

大豆异黄酮因其在大豆中含量极低,提取成本很高。精制、纯化的高纯度大豆异黄酮每mg高达13.9美元。

对其开发应用有以下几种途径:培育高异黄酮大豆;进行大豆异黄酮的合成;探讨新的、有效的提取方法。4大豆蛋白质

大豆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缩合而成的一类功能性和生物活性很强的蛋白,和其它植物蛋白相比,大豆蛋白质不仅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而且功能性更加齐全和突出,对维系人类的生命和保证人类的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大豆蛋白质不仅仅应用于传统的乳制品行业中,而且在纺织行业及保健品等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4.1大豆蛋白质的应用

4.1.1大豆蛋白质在乳制品行业中的应用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丰富,除蛋氨酸含量较少外,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齐全,与小麦搭配,更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提高其营养价值。一方面由于大豆的来源广,比牛乳便宜,另一方面是大豆具有许多牛乳所不具有的保健功能。4.1.2大豆蛋白质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

大豆蛋白纤维是以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生物工程新技术提炼出的蛋白质再经由其它助剂和生物酶的处理,以湿法纺丝而成,属再生性植物纤维。

作为一种新型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与其它纤维相比而言,大豆蛋白纤维有几个方面的优势:①由大豆蛋白纤维织成的织物手感柔软、滑爽,质地轻薄,具有真丝般的光泽和良好的悬垂性;②吸湿导湿性好;③易于染色,而且染色牢度优于真丝。5大豆甾醇

大豆甾醇是大豆中的一种活性成份,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表明,大豆甾醇可有效的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

大豆植物甾醇生理功能研究主要以降胆固醇效果为主,以抗癌效果较为突出。由于胆固醇经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是引发大肠或直肠肿瘤等的原因之一。而植物甾醇会促使胆固醇本身直接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了微生物对胆固醇分解代谢的机会,因此或可达到预防肿瘤的效果。5.1大豆甾醇生理功能 5.1.1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

大豆甾醇可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从而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大豆甾醇可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含量。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甘油三酯不变,从而LDL/ HDL比值下降,而无任何副作用。

对76 名健康成人进行的双盲对照实验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服用大豆甾醇0.8g/ d 3 周后可明显降低血中TC 和LDL 含量。因此大豆甾醇对正常人也有降脂的作用。5.1.2防治前列腺疾病

大豆甾醇对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对200 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作对照实验,发现服用大豆甾醇可有效控制前列腺疾病。其机理可能是大豆甾醇可促进人类前列腺基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增强蛋白激酶的活性。5.1.3治疗佝偻病

哥伦比亚大学以及位于伦敦的国家医学研究协会的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 存在于固醇中,经过提纯的胆固醇(一种动物固醇)和植物甾醇经过紫外光照射后,可以防治儿童佝偻病、严重的蛀牙、软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5.1.4护肤养颜

天然大豆甾醇具有抗氧化性,能维持细胞的柔软和湿润,对皮肤有温和的渗透性,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水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有治疗溃疡、抑制表皮炎症、延缓皮肤老化、消除色斑和日晒红斑、生发养发之功效。5.1.5保肝护肝

大豆甾醇中的谷甾醇抗炎作用,可以对抗由脂肪肝诱发的早期非病毒性肝炎。大豆甾醇吸收后,可以被细菌误食,并使细菌变异,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降低细菌对人体的侵袭能力,这一作用优于当前所应用的主要抗生素的抗感染能力。因此,大豆甾醇安全稳定的修复肝细胞膜,使肝细胞处于一种健康的生命状态。

5.1.6抗炎抗癌

大豆甾醇对人体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以破坏癌细胞保护层,抑制癌细胞分裂,改变肿瘤生长激素的活动以加速癌细胞的死亡。对皮肤鳞癌、宫颈癌等、前列腺癌、结肠癌有明显的疗效。6大豆磷脂

大量研究表明,大豆磷脂在保护细胞膜、抗衰老、降血脂、防治脂肪肝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大豆磷脂是大豆中各种磷脂甘油脂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其主要种类有: 卵磷脂(PC ,磷脂酰胆碱)、脑磷脂(PE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PI)和丝氨酸磷脂(PS)。大豆磷脂的含量占全豆的1.6 %~2.0 %,资源十分丰富。

6.1大豆磷脂生理功能 6.1.1大豆磷脂与抗衰老

大豆磷脂对于抗衰老有特殊的保健作用。人细胞膜胆固醇/ 磷脂(CH/ PL),神经磷脂/ 磷脂酰胆碱(SM/PC)分子比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成为生物膜老化的基本特征。有试验证明,大豆磷脂可有效降低CH/ PL,SM/ PC 的比值,且能提高细胞代谢能力,增强细胞消除氧化脂质的能力,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6.1.2大豆磷脂与脂肪肝

大豆磷脂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脂肪肝。脂肪肝病患者是以红细胞膜的CH/ PL 分子比显著增加,丝氨酸磷脂(PS)减少,膜流动性降低为特征的。Salviol 报告服用大豆磷脂,膜磷脂从32.6 %增加到38.2 %,膜流动性明显增加,有显著防止肝内脂肪聚集的作用。大豆磷脂有抗脂肪肝,预防和治疗肝硬化的作用。6.1.3大豆磷脂与胆结石

大豆磷脂可有效地预防和防治胆结石。磷脂在胆汁中形成的乳化微粒有助于胆汁中的胆固醇呈溶解状态,从而防止结石形成。每天摄入一定量的大豆磷脂还可防止胆结石的复发。6.1.4大豆磷脂与脑功能

大豆磷脂可改善脑功能,防治老年性痴呆症。马文昭报告用大豆磷脂治疗神经衰弱, 治愈、好转率84.2 %。

对老年痴呆病人用大豆磷脂进行治疗研究,6 个月后病人的定向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和处理能力均有改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