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道路与中国梦》论文 1500字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观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深刻阐释,无疑道出了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那么什么是中国道路呢?
所谓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形态构成讲,它是实现途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证三种形态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从基本要求讲,中国道路有8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各个领域和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
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拯救和发展中国的先进道路逐步演进的历史成果。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在寻找着这条道路,其间曾尝试过西方议会制度和多党制度,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试图按照三权鼎立的学说改造中国,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找到的是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道路。其中,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民主主义则是现代化的基本诉求,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以求“均富”的民生主义,很接近社会主义理想,但最后由于不合规律、不适国情、不顺民意,以失败而告终。
毛泽东确立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目标之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使国家复兴”,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这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目标之二,就是他说的,“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进而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民族复兴在现代化方面的体现;目标之三,是大家都熟悉的,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毛泽东再次探索道路问题,提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对这条道路的目标,毛泽东设想的精要是,让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过渡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民族复兴也不光是自己站起来,强起来,到21世纪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开创中国道路,一开始就明确,通过改革开放之路,目的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4年,他确切地讲,“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987年,他又解释说,“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990年,他再次明白告诉人们:“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可见,在中国道路的开创过程中,中国梦里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族复兴这三个内涵,一开始就是不能割裂的。
正像人们熟知的那样,到十五大,我们党正式把中国道路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概念对接起来。十六大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之“梦”,从此前的“富强民主文明”扩展描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为了寻梦,就必须寻路。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处境刺激出来的。没有衰落的低谷,就没有在沉沦中崛起的梦想。负责任地构想未来,必然解决走什么路,才可能接近和实现梦想的问题。在更多的情况下,梦想未来、提出目标比较容易,选择走什么路反倒艰难万分,往往要经过曲曲折折的实践探索,才可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反过来说,道路总是承载着信仰,没有崇高信仰的道路,很容易滑向机会主义,终难走出一片光明的天地。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梦”不同,“路”必不同;“路”不同,“梦”亦将不同。只有“路”和“梦”的紧密结合,才会使“梦”深刻地承载历史,让“路”正确地对接未来。
时代的强音,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梦想的脚步,拓印在未来的征途上。追梦的中国人,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奋进!
202_.06.01
第二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摘要
1.公正看待过去30年发展的成就
2.21世纪中国梦:成为城里人、安居乐业梦、就业创业梦、生活的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
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之梦
3.资源环境领域、资源环境约束
4.重大结构调整与提升竞争力: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5.财政税收体制
6.完善经济体制:土地、金融、国有经济改革
7.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
8.中国道路路线图
第三篇: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学习真题
1、()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辞中,首次提出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或者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单选题,本题2分)A:1922 B:1933 C:1944 D:1955 D
2、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单选题,本题2分)A: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实现现代化
C: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3、工业文明使欧洲列国迅速崛起,首先称霸全球的国家是()。(单选题,本题2分)A:德国 B:意大利 C:葡萄牙 D:西班牙 D
4、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的开放战略。(单选题,本题2分)A:互利共赢 B:和平共处 C:友好合作 D:利益优先 C 5、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连连,最后被()占领了首都北京。(单选题,本题2分)A:八国联军 B:美国 C:日本
D:英法联军 D 6、18世纪末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超过整个欧洲的()。(单选题,本题2分)A:3.00% B:5.00% C:7.00% D:9.00% B
7、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梦”时提到,实现(),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单选题,本题2分)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建立新中国 C:赶走日本侵略 D:实现现代化 A
8、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美好前景。(单选题,本题2分)A:政府高效 B:人民幸福 C:企业发展 D:地方发达 B
9、《海国图志》是魏源受()嘱托而编著的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单选题,本题2分)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A
10、美国每个人之梦的实现造就了这个强盛的国家,美国梦的含义就是重视()。(单选题,本题2分)A:个人奋斗 B:国家奋斗 C:政府奋斗 D:企业奋斗 A
11、《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中国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单选题,本题2分)A:40 B:60 C:80 D:100 C
12、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怀念和崇敬的(),领导中华民族步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新时代。(单选题,本题2分)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刘少奇 C 13、1978年开始,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真正开始了中国的()。(单选题,本题2分)A:民主化 B:现代化 C:国际化 D:全球化 B
14、中国从()以来,就是一个封建的集权制国家。(单选题,本题2分)A:夏商 B:秦汉 C:北宋 D:南宋 B
15、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单选题,本题2分)A:企业 B:人民 C:机关 D:政府 B
16、中国梦有国家强盛之梦,也有老百姓富裕幸福之梦,二者要()。(单选题,本题2分)A:辩证看待 B:分开 C:结合起来 D:先后实现 C
17、国家之梦是()的一个集合,不仅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富民,老百姓要幸福。(单选题,本题2分)A:中央之梦 B:领导之梦 C:政府之梦 D:人民之梦 D
18、建国后,我国对外经济方面,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封锁,因此我国失去了对外开放这个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发展的动力,没有融入()。(单选题,本题2分)A:全球化 B:WTO C:联合国 D:世界银行 A 19、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成立兴中会。(单选题,本题2分)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日本 A 20、老百姓富裕和幸福之梦、成就事业之梦是这个国家强盛的()。(单选题,本题2分)A:基础 B:目标 C:结果 D:希望 A 21、18世纪末期,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单选题,本题2分)A:五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C
22、我国在建国以后,体制上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体制,资源分配上实行()。(单选题,本题2分)A:市场经济体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按需分配 D:按劳分配 B 23、1977年5月24日,()在接待外宾时讲,“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可能也应该干得比他们好”。(单选题,本题2分)A:邓小平B:毛泽东 C:刘少奇 D:周恩来 A
24、同时在理论上、概念上和思想上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概念的是()。(单选题,本题2分)A:邓小平B:毛泽东 C:江泽民 D:周恩来 C 25、1800年,全世界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单选题,本题2分)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德国 B
26、厚德载物则蕴涵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为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的本体观,也拓展为诸如()以及为己之学等人生观与价值观。(多选题,本题3分)A:应时守势 B:虚壹而静 C:德性修持 D:内圣之道 ABCD
27、实现“中国梦”,必须()。(多选题,本题3分)A:走中国道路 B:弘扬中国精神 C:凝聚中国力量 D:以上都正确 ABCD
28、生产要素包括()等。(多选题,本题3分)A:土地 B:资本 C:知识 D:技术 ABD
29、“中国精神”是()的根本力量!(多选题,本题3分)A:凝聚中国心 B:凝聚力量 C:实现理想
D:实现“中国梦” AD 30、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的根本成就。(多选题,本题3分)A:发展 B:奋斗 C:创造 D:积累 BCD
31、“9·11”事件后,美国的对外战略重点移到反对()方面。(多选题,本题3分)A:极端宗教主义 B:恐怖主义 C:中国崛起 D:俄罗斯发展 AB
32、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要求()。(多选题,本题3分)A:完全依靠市场调控 B:老百姓自行解决 C:土地产权问题 D:压制房价 CD
33、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的制度是()。(多选题,本题3分)A:教育公平
B:底层向上层流动的制度 C:政治民主 D:市场经济 AB
34、“中国精神”()的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多选题,本题3分)A: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
B:贯穿于现代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历程 C:具有强大凝聚力 D:具有强大感召力 ABCD
35、“中国梦”的目标不仅包括国家强盛,还包括()。(多选题,本题3分)A:人民物质需求旺盛 B:人民富裕 C:人民生活幸福 D:以上选项都正确 BC
36、如果说时代精神是文化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传承;民族精神则是精神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拓展。(判断题,本题2分)
否
37、时代精神不具备一个历史演进过程的特点。(判断题,本题2分)
否
38、改革创新并不是中国人的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判断题,本题2分)
否
39、孔子的审美理想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判断题,本题2分)是
40、革命就是两极对立思维,这在战争年代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判断题,本题2分)是41、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天朝上国”迷梦。(判断题,本题2分)是
42、孔子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判断题,本题2分)是
43、“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判断题,本题2分)是
44、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判断题,本题2分)是
45、中华民族要在一定物质利益基础上重视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要用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激励世情。(判断题,本题2分)是
第四篇:中国道路中国梦
中国道路中国梦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使者。中国新公共外交,当下首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梦,让国外公众认同“中国梦会让世界更美好”
两会闭幕,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鲜明信息,“中国梦”也再次成为世界舆论阅读中国的重要关键词。
中国崛起,是唯一未被西方殖民的文明型国家崛起,是既要复兴古老文明,又要实践社会主义的崛起。故此,各种来自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粉墨登场。怎样以国际语言阐释“中国梦”,让外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诉求、中国期盼畅然释怀,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新使命、新主题,这恰恰也需要中国公共外交加快调整脚步。
当今世界,公共外交的主体与客体都在发生变化。以前的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行为,但现在政府的色彩日益淡化,社会的角色日益加重。以前是把国内民众对外交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作为重点,近年来,国外民众逐渐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对象。不仅如此,国内民众日益从公共外交的客体向主体转变,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公共外交使者。中国新公共外交,我觉得当下首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梦,让国外公众认同“中国梦会让世界更美好”。中国新公共外交应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正能量。
公共外交的宗旨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国对外较多强调自身特色,提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202_年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为标志,中国开始强调人类共同价值,而非一味强调特色与不同。十八大报告再次延续了这一思路。中国新公共外交旨在折射世界多元性而求得广泛国际认同,让世界各国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因素,从中国的包容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增强其对中国的认同感,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中国新公共外交的实质是,中国梦,不仅不排斥他国梦,还是世界梦。
目标的变化,也带来思路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基于国内传统,将外宣作为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外宣是单方面的举措,是国内政治的国际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日益放下身段,深入民间,充分挖掘新媒体在互动建构中的独特作用,强调与国内外民众平等地沟通对话。正是认识到公共外交并非主体的单方面宣示,而是主客体互动建构过程,新公共外交提倡反客为主,主动配合国内外民众理解中国政策、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诉求,而非一门心思去设法影响对方。中国新公共外交,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绘制人类美好生活的互动建构过程,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融。
思路的转变,也意味着姿态的调整。如今,国际社会对中国最大的担心是中国如何运用不断增强的实力,公共外交的重任也就日益趋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表明中国并非另类。要从回答“我不是什么”、“我不做什么”,向讲述“我是什么”、“我要什么”转变,向国际社会展示国家内涵,而非如何为之。中国阐释、中国诉求、中国期盼,凝聚成一个词就是“中国梦”,这个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中国同世界关系的重构,这将使亿万中国百姓从中普遍受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超越中国发展层面,着眼于发展之后的中国选择。这种选择,让中国有了更强劲的精神动力,让世界明了中国的追求。这,就是中国梦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第五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观后感
党性教育—《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观后感
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2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领导同志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寓意非常深刻。不仅再一次凝聚了全党、全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深刻共识,而且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尤其是总书记在参观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的“中国梦”,不仅耐人寻味,而且非常鼓舞人心。
习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梦”包含着“四步曲”:分别是“抗争曲”、“探索曲”、“奋斗曲”、“延伸曲”。因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个人得失与国运兴衰休戚相关。正因为此,总书记才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回首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审视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联系个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梦”所包含着的“四步曲”,最终要落脚到实干兴邦上。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扎实奋斗,实干兴邦,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梦”就一定能“梦之圆”。
“中国梦”是中国人未来共同的发展期盼——中国人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凭着根植于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再经过30-40年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