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慎独文章集

关于慎独文章集



第一篇:关于慎独文章集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把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指导人们的的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社会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作为德育中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分析“慎独”其产生、嬗变及内涵,批判性地用“慎独”来重新赋予现代德育以崭新的认识,并旁及到主体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来充实现代德育,发掘其现代性,又不失其传统性,对于现代德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儒家的“慎独”传统修养观强调理性的自觉,重视修养过程中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统一,对于发挥修身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比较中研究“慎独”与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可溶性,寻求“慎独”在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功能,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另辟一条革除无视主体性的传统德育弊端的蹊径,提倡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主要针对以往道德教育的弊端和目前的特殊时代的背景,力图在全社会标举符合时代的理想人格,使学校道德教育有效地发挥其功能,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英文摘要: Shendu, Being cautious when one is alone, is one of the fulfillment methods which created by Confucian school,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continually.My article researches on its significan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o it, analyses the concept, characters and significance of subjective moral personality education, digs out the ideology resource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cquires the “shendu”(being cautious whe...我们强调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慎独”修养,就如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以抗拒疾病的侵扰一样。“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慎独”是一种境界(人民论坛)

刘日

《人民日报》(202_-08-18 第04版)

“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修养境界。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认为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微小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强调道德修养必须达到这种境界,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强调在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的对抗中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慎独”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之一。而那些腐败分子,往往也是从“独”时、“独”处不“慎”,滑向犯罪深渊的。他们有的言行不

一、口是心非,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嘴上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行动上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鱼肉百姓”;嘴上说“密切联系群众”,行动上却是“密切联系帮派”;嘴上说“艰苦奋斗”,行动上却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注重为官的道德修养,面对各种私欲没有“慎独”克己的能力。

领导干部“慎独”,具体应做到“十慎”:一是慎始,把好“第一次”关口,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是慎终,做到精神支柱不倒、权力期权不用,防止晚节不保。三是慎权,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买官卖官。四是慎欲,不被钱、色、名等私欲俘获,做到“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五是慎内,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防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六是慎友,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防止被损友“拉下水”。七是慎微,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防止小节上的蜕变。八是慎言,要敢于讲真话,讲话要利于团结,防止口无遮拦。九是慎断,要深入调研,科学决策,防止违背规律、主观武断。十是慎威,不滥施权威,不压制民主,不压制人才。

“慎独”的要义在于勤自修,日日不辍。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既要以贤人的高风亮节怡情养性,又要以贪官身败名裂的教训自警。要甘于清贫、耐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如此每日“三省吾身”,我们才能逐渐达到“慎独”之境界。

第二篇:关于“慎独”的精美文章

慎独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它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只有慎独,才能成为真君子。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

慎独,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慎独是心灵的自然有序,是自觉的天人合一。慎独是一种清明的境界,一种高尚的情操。坚守慎独,感受纯真。生命恬然,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慎独就是挂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

史上某宰相供公职,夜间,在家处理公务,点朝廷供应的蜡烛。夜深了,公务理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供的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家人曰: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此公曰: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做人做事贵在自觉。

慎独,是深谷幽兰,是夜空星辰,是云外明月,不会因为没为深处幽谷而不芬芳,不会因为没

人看见而不散发它的光芒。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杨震不收黑夜之金,许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无不凝聚人性的光辉。

《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只有独处,才见自己赤裸裸,没有虚伪的伪装,没有曲意的迎合。我们在此时,可以看见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率意真诚,人前人后一个样,也就做到超凡入圣的慎独。

慎独是一种使自己心灵更加强大,道德更加纯洁的一种修炼。慎独是在静夜里关照内心,是否还有贪欲,是否还有淫念,是否还自私自利,有违道德。慎独,是穿透内心,让自己赤裸裸,全身心通透,成为一个水晶玻璃人。

君子慎独,要有严格自律,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时刻不脱离道。

君子慎独,做人做事要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内心强大,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要能受得住诱惑,能耐得住寂寞。

君子慎独,要有坚定的意志品质,高尚的人格,有甘于清贫淡于富贵超然,有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有得失任评说的淡然。

君子慎独,做人要忠厚,处世要率真。让真诚是自内至外的,让言行自然流露。要无愧于天,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要做真人,做老实人,办实事,办真事。

君子慎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一颗宁静的心来关照内心。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世界。用一颗富于责任感的心来担当。用一颗淡泊的心来明志。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生活。用一颗敬畏的心来善待生命。

慎独

一朵花开在幽深的山谷里,默默散发着奇异的香味,伸展着饱满的花蕊。这里人迹罕至,没有谁知道它是一朵奇葩。可是,它却毫不倦怠。

慎独就是这深山中的一朵奇葩,不求为人所知,但求问心无愧,但求做出完美的自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开于中庭的梅花,一经绽放便为人们争相赞叹,享尽荣耀;而开于寂寞的墙脚,无人过问,无人呵护,无人欣赏,又有几株梅花依旧愿意凌寒绽放呢?

人也如此,在人前,就如一只系了线的风筝,在风的帮助下努力的在天空飞翔,享受在天上徜徉的快乐;而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不能继续在蔚蓝的天宇留下自己无声的痕迹呢?

慎独,是一种境界,如同开在深谷里的花,绽于墙角的梅,无论它们作出些什么都不会有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但是它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绽放来证明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求自知而已,这便是慎独。

有了慎独,才有了四知堂的千古佳话,才有了同仁堂百年不倒的奇迹。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反问中有的是对于原则的坚守,并不因无人所知而暂时抛却;那个响亮的同仁堂名号背后是对于顾客不变的承诺,并不因为大众的不知情而有丝毫的弄虚作假。

慎独,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对灵魂的开诚布公。你的周围没有其他人,你面对的只是自己。选择绽放或者暗自放弃暗然凋落,这都取决于你。而慎独,就是要你毫不犹豫的选择绽放,不为别人的鲜花和掌声,只为自己能够会心的自语一声:“你很棒!”

有了慎独,才有了孔子周游列国不求显达职位推广自己的学说,从而成就一代圣人;有了慎独,才有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美誉。他们并不求什么,只是默默地选择绽放,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住自己的准则,向这个世界献出自己微薄的气息。

当人们都在你身边时,坚守自我也许很容易,可是有一天,没有人跟你在一起,你会怎样呢? 现在,你可以大声地说:“我会选择慎独,不需要别人知晓,只是要对自己负责。”

慎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清朝的曾国藩在修身方面所下的功夫,最常提到的是“慎独”二字。他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认为“此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2_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党政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多自省,多思过,严守道德底线,绝不跨越道德鸿沟,这样才能系好风纪扣。走好廉洁路。

要慎微慎独

抗拒诱惑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有些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腐败,他们也曾在一段时间内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甚至是勤勤恳恳,如履薄冰,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可能就因为最初的、微不足道的一次别有用心的宴请、一份精心设计的礼品、一个难以拒绝的人情„„而未能煞住走向腐败的第一步,最终蜕变成为金钱、美色的俘虏,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慎初慎微慎独,抗住诱惑。

慎微,就是对细小琐碎之事要警惕、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微,圣人存诫”。小处不可随便,任何腐败都是从自身思想防线放松开始的,越是微小越易放松,因之越应谨慎小心,防微杜渐。也可以说是慎习惯、慎嗜好。古人把个人的不良习惯和嗜好称为“祸媒”,说“好船着溺,好骑着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对党员干部来说,个人习惯、嗜好看似小节、小事,实际上反映做人的政治标准和品德修养。实践证明,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一位领导讲过: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防微杜渐,注重点滴。做政治上“明白人”,经济上“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一旦因违法违纪行为东窗事发,不但会丢掉乌纱帽,损害单位形象,还会丢掉饭碗,断绝经济来源和福利待遇,还会丢掉好形象,在父母妻儿面前抬不起头,也让父母妻儿在社会上抬不起头。这无异于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谨小慎微,算好政治帐、经济帐和亲情帐,不要因小失大,图一点蝇头小利,而丢掉了政治前途、福利待遇和家庭幸福。慎独,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广义上讲就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严守纪律。古人常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贵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屋漏”是指居室内西北角,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相当于所说的“暗既要“修身、为民、慎独”

又要“务实、担当、忠诚”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简称为“三严三实”。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修身”、“为民”、“慎独”、“务实”、“担当”、“忠诚”在他们当中体现出来,但是有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并没有改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少数党政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脱离群众,在此情况下,总书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层面上看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提出了“三严三实”,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修养,远离低级趣味;用权为民,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慎独慎微,心存敬畏,达到吾日三省吾身;踏实做事,不脱离实际,勇于担当,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胸怀坦荡,老实做人。

党政领导干部有权,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是人民的期待,组织的信任,党政领导要务实、担当、忠诚,用好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良心。室”。即人在独居斗室,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也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夜拒黄金十斤,成为千古慎独佳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共产党人讲慎独,靠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靠的是理想追求和坚强党性。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慎独,最要紧的是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要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要有很强的法纪和道德观念,自觉坚持依法行事,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切实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抱侥幸心里,抗住诱惑。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曾提出四条家训,第一条便是“慎独则心安”,用以年老自惕,同时警训家人。

君子慎独,就是要做到真正的表里如一,仔细的想一想,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其实也不乏有相关的“慎独”教育。小时候,老师经常教育同学们的“老师在与不在都要表现的一样好”,工作时,公司要求的领导在与不在都要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都是一种最为朴素的慎独思想,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又有几人呢?

网络电视上,有关快捷酒店用擦过马桶的毛巾来擦拭水杯,食品公司违规添加化学药剂,保姆趁主人不在家时虐待婴儿等新闻曝光层出不穷。其实现代社会,无论是制度上的完善抑或是现代科

君子慎独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是指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君子信道,因道无处不在,所以他们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行事。可以理解成,在君子的心中有一根是非对错的标杆,这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促使他们不仅在人前能够做到恪尽守责,即便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到心中至诚,无愧天地。

旧时国药业内有一句箴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那个时代,医疗监管几近于无,医者诊断主要凭乎经验。有时候,大夫问诊,在配置药剂时,多一味,少一味,增一分,减一分,只要不伤大局,无关生死,很少有人会对此刨根问底,大夫制药,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律的。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自康熙年间创建以来,历代同仁堂人始终信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严谨制药。医者制药的过程虽然无人知晓,但是制药时态度是否细谨,动机的好坏,冥冥上天,自会知晓。历经百年,大浪淘沙,同仁堂之所以能够成为医药届的翘楚,便与同仁堂人骨子中的君子之姿是离不开的。

元初大学者许衡,“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坚决不吃无主之梨,“我心有主”的理念贯彻了他的一生,堪为世人楷模。

技的运用,我们的监管水准可以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最便捷的监管方式,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其实就是为了减少人们的“独处”空间,提醒摄像头下的人们,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外界的监视之下,试图通过外界施压的方式来保障各行各业的规范运转,这种方法效果虽然显著,但终究是落于下乘。

培养一份慎独精神,真正地做到自省自律,让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能自内而外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慎独,应当不仅仅是君子的追求,更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应有的风骨。

第三篇:慎独

慎独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在无人注意的时候” “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这篇作文借话题向我们提出了灵魂的拷问。话题理解的关键是《辞海》中的解释“谨慎不苟”四个字,也就是说,即使在无人关注时,我们做事也要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是高的,我们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

再往深层看,“慎独”其实是道德修养范畴的问题,强调自我审视,一旦法律失去作用时,“慎独”对人格操守的净化作用更为强大。

1、慎独,人生的至境

2、千金难买是慎独

3、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4、在无人的时候

5、慎始与慎终

6、为人“四慎”

7、慎独,检验修养的试金石

8、人在做,天在看

9、慎独助你成功

10、人前人后皆君子

11、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12、满城尽是电子眼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2_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十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辫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小议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革命领袖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的修养》中引用了该词并赋予新意,他指出:对于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无数革命前辈,由于地下工作需要常常独立作战,正是靠这种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神,给后人留下“清白于世,忠诚一身”的光辉典范。

慎独修养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的内省自省,离不开严格的自我批评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离不开经常的自我道德审视、评价和扬弃。

《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注意清理思想深处隐而不显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微小的事情暴露出来的错误观念.“千里之行,溃于蚁穴。”有许多劳教人员因为缺乏慎独意识,在某些“无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侥幸,做了不该做的事,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直到进了监狱才后悔不已。

同志们,慎独是悬挂在你心头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你陷入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修养去向一座完美殿堂的不二法门。而拒绝慎独,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毁灭自己。

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学业,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共同把我们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境界。

善“慎”者胜

“慎”,是个老话题,但对同志们来讲,始终是个必修的新课题。因为在我们身边,屡有官员因为不慎中招落马;因为在我们周围,还会有人因为不慎重蹈覆辙。因此,做人做事善“慎”,意义重大。

老子云:“百事之成,必在慎之。”下棋打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做人做事一步不慎,终身悔恨……可以说,“慎”,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政治上的成熟和清醒。

既要“慎始”,也要“慎终”。考察一些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不难看出,他们参加工作之初,大都能“慎始”——兢兢业业工作、诚实本分做人,但随着资历的增长、职位的提高,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让腐朽落后的东西在头脑中占了上风,以至于在糖衣炮弹面前缴械投降,最终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大量案例警示我们,慎终如始,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用心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和健康这“七笔账”,“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才能“无败事”。当在胡思乱想时,心态要平静;面对诱惑时,头脑要冷静;行使职权时,手脚要干净。

既要“慎独”,也要“慎聚”。生活中,人们强调“慎独”比较多。其实,“慎聚”也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告诉我们:与纯洁高尚者常聚,人会变得纯洁高尚;而与龌龊卑微者频聚,人就易变得龌龊卑微。与秉性端正的人相聚,人会变得积极向上;而与那些秉性不够端正的人聚几次,人可能就会逐渐“变形走样”。

因此,在强调“慎独”的同时,也要强调“慎聚”——不该聚的时候不聚,不该聚的地方不聚,不该聚的人不聚;聚时不该传的不传、不该信的不信、不该犯的规不犯。要多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多先进模范、专家学者聚,多与道德纯洁的人、情操高尚的人、能帮助自己的人聚,不与贪名逐利、沽名钓誉、阿谀谄媚、两面三刀、趋炎附势、心怀叵测、见利忘义等类型的人聚。

既要“慎著”,也要“慎微”。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在“大节”上还能清醒,但却被“行大事不拘小节”、“小节无伤大雅,何必小题大做”等思想迷失了方向。其实,一些腐败分子正是在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驱使下,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又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结果“小节”不保,“大节”丧失!

可见,人们在重视大节的锤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小节的修养。要“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不能以小节问题“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不能以在小节上犯错误“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不能以小毛病“有一点无所谓”来放纵自己,真正做到大节不丧失、小节不缺失。

既要“慎险”,也要“慎平”。“险处”人们谨慎小心了就会安然无恙,而“平处”一旦麻痹松懈了也会出问题。正如《泾溪》诗所说的那样:“泾溪石险人兢慎,终日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面临“关键时刻”是一种考验,而风平浪静的环境更是一种长期的考验。

因此,每个人不仅在“险处”要时刻保持警觉意识,而且在事业上比较顺利的时候,也要头脑清醒。要从“平流无石处”想到“泾溪石险”,及时发现“潜流暗礁”,身在“平流无石处”,保持警钟常鸣。

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珍惜手中的权力、珍惜自己的历史、珍惜社会给予的荣誉,搞好“自我保健”。

既要“慎言”,也要“慎行”。《荀子》中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作为正常公民,就是要遵守诺言,诚实守信,言必由衷,表里如一,不讲违心话;言必有据,讲有根有据的话、实事求是的话、能负责任的话、品德高尚的话、诚恳诚信的话,不讲空话、大话、假话、套话、泄气话、风凉话;言出必践,不说则已,说了就要做到。

总而言之,一时一域一事“慎”易,时时处处事事“慎”难。要坚守“慎”、践行“慎”,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人们,多比比那些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四篇: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一种精神,它不同于外在的伪装,既然是独处,便没有外界的制约,这时候一个人是何去何从往往取决于它的内心,或者说是其品质高低。《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刘向《说苑·敬慎》云: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慎独,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心灵有序,天人合一。慎独可谓境界清明,大概也唯有情操高尚、坚守慎独才能有如此。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慎独就是挂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

《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只有独处,才见自己赤裸裸,没有虚伪的伪装,没有曲意的迎合。我们在此时,可以看见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率意真诚,表里如一,也就做到超凡入圣的慎独。

慎独,这幽兰,即使地处深谷无人看见,也难以掩盖他的芳香。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杨震不收黑夜之金,许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无不凝聚人性的光辉。

在静夜里关照内心,是否还有贪欲,是否还有淫念,是否还自私自利,有违道德。慎独穿透内心,让自己赤裸裸,全身心通透,成为一个水晶玻璃人。此时才是正真的你,而非彼时别人面前的那个他。

君子慎独,贵在严格自律,情操高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时刻不脱离道。君子慎独,贵在做人做事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内心强大,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要能受得住诱惑,能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淡于富贵超然,有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有得失任评说的淡然。

君子慎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第五篇:慎独慎微

慎独慎微、廉洁自律

---学习薛小平先进事迹体会

昆仑燃气兰州公司董事长薛小平作为廉洁从业模范干部候选人,廉洁自律,清清白白干事。在其先进事迹学习材料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深有感触:做事要“四慎”:一慎权,做到权为民所用;二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三慎欲,经得起各种诱惑;四慎独,加强自我监督。

《礼记.中庸》中孔子讲:“君子成慎乎其所不同者,恐惧乎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警惕;不要以为隐蔽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慎独慎微这既是党员干部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也是思想情操的一种更高境界,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修养达到高度的自觉程度。做到慎独慎微,这既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要,也是立身之本。

我深知,作为保定中石油昆仑液化气有限公司经理,虽然只是众多分公司中的一员,但在这个公司里我们领导干部也是处于中心地位、公众人物,我们的举动和言行都影响着整个公司的形象。在公众场合,我们会做好表率,保持领导形象,但是,在自己认为员工看不到的时候能不能做到言行有度、严格要求自己呢?这就需要我们有较高的修养和定力。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慎

独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严守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有的操守。按照习近平同志在202_年10月提出的“身下心下、多学多思、实干苦干、发扬团队精神、慎独慎微、淡泊名利”的“六点希望”,廉洁自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保定公司蒋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