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德鲁克论管理》卓有成效的五大标准有感
读《德鲁克论管理》卓有成效的五大标准有感
首次读《德鲁克论管理》感触颇深,作为一名管理层人员,如何达到卓有成效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而此书所给出的五大标准,更是给管理层人员指明了方向。
尽管管理者中,能达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多,但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向卓有成效的管理水平努力,脚踏实地,有条理有系统的进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紧随公司发展目标勤勉工作。
读卓有成效的五大标准后,让我再次感悟到策划对一名管理者是如此的重要,在开始着手一项工作之前,并非一开始就着手工作,而是要首先策划时间,合理安排,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带来效率的事情之上。如果一个公司一个部门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忙忙碌碌,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那一定是策划不到位,管理不善的表现。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优秀的公司,总是简单单调,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事件,因为可能发生危机的事件早已预见并解决。
策划不到位,揪其原因为问题的关键未抓住,无中心工作,工作中不分轻重缓急,必定带来工作上的忙碌,那就是效率低下的表现,也就无从谈起如何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了。作为管理者面对的事情太多太杂,因此需要专心工作、思考,若作为管理者,每天忙的连思考、策划的时间都没有,奔跑于锁碎之事中,必然导致整个公司或部门处于混乱之中,无法关注重点,也就无从谈起重大改变了。
管理者要重视贡献,要将注意力由“内部事务、内部工作和内部关系”转移到“外部世界”中。这正如目前公司面临的投诉问题,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以共同努力解决外部投诉问题为首要,内部过多的争论质量与非质量,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作为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点,在面对下属员工时,应重点发挥他的长处,不足也应设法控制,针对一时的错误,一味的进行处罚而非引导,只能减轻错误者的负罚感,因为他所犯的错误已经受到了处罚,双方已达到了平衡,如何让他认识到错误呢?如何进行深刻反省呢?如何从错误中吸引教训呢?这正是我们目前所需要的。
最后谈到管理者的有效决策,决策如何达到有效,关键在于执行,一项决策如果不能执行,就称不上真正的决策,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意愿;而从目前决策的执行方面来看,决策的执行过程,除管理者自身与下属自觉而为之外,仍然不可缺少监督机制,监督不到位势必造成执行层面的脱节,执行不到实处,决策的风险因素也就增大,甚至造成决策的流产,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我目前未完全读懂作为管理者卓有成效的五大标准的意义,但对此五大标准,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结合日常的管理工作及实践,逐渐理解与应用,向卓有成效管理者努力。
第二篇:读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读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2011MBA P2班 张芸芸学号:11125467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和市场上流行的管理书籍,都是讲述如何去管理别人。而本书讲述的确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前面五章主要讲述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将的管理者如何做决策。谁是管理者?德鲁克在本书中对管理者的定义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的理解。在当今的知识社会中,一个知识工作者或许没有处在企业的管理层,他却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和结果。德鲁克称这些知识工作者为管理者。
有了管理者的定义,德鲁克接下来告诉我们的就是管理者并不是天生就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变成的。如何使管理者变得卓有成效,德鲁克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管理者要善于管理自己有限的时间。首先,管理者要诊断自己的时间;其次,消除那些浪费时间的项目;最后,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管理者按照这种方式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管理者必须重视自己的贡献,在贡献上下功夫。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懂得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成果”,为“贡献”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和企业成效结合起来。
三是,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管理者应该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而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与工作无关。
四是,管理者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最必须做的事情,做事情要有优先顺序,要事优先。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关于决策的。管理者的基本工作就是“决策”,也只有管理者才需要做决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的管理理念都着重于最后的结果,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最后体现在工作的结果上。德鲁克的管理理念,都必须落实到“实践”上。管理者必须把学到的理念诉诸实践。因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第三篇:经典-德鲁克论管理
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
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组织不能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稀少如凤毛麟角。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们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组织的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相抵消。
德鲁克的全部著作年表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彼得·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
彼得·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彼得·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彼得·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1942年,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
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世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彼得·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彼得·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
此外,彼得·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例如,早在196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彼得·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彼得·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
德鲁克先生在《旁观者》一书中曾深情回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们。“伟大的心灵必然遭遇不凡的际遇。”早年的德鲁克就与熊彼得、弗洛伊德等精英知识分子多有交往,并对他以后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他一生经历了一战、二战,从事过的职业包括记者、金融分析师、作家、咨询顾问和大学教授。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领袖,令他在世界管理学界拥有不可超越的崇高地位。
202_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目录:
1.《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
2.《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6
4.《新社会》(The New Society)1954
6.《美国的下一个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1957
8.《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1964
9.《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8
11.《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Society)1971
1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1976(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1977
16.《管理导论》(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1978
18.《毛笔之歌:日本绘画》(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1980
20.《迈向经济新纪元及其他论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1982
22.《最后可能出现的世界》(小说,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1985
25.《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1989
27.《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1992
29.《生态远景》(The Ecological Vision)1993
31.《巨变时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8
34.《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
35.《九十年代的管理》-彼得.德鲁克-1999
36.《德鲁克精华》(The Essential Drucker)202_
37.《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202_
40.《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202_德鲁克语录
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除非一个企业产生的利润大于其资本成本,否则这个企业是亏损经营的……到挣足它的资金成本以前,企业没有创建价值,是在摧毁价值。
首先要说的是,CEO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权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力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对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界定。CEO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在时间之中,在社会领域里,没有人随着时间的开始而展开生命、随着时间的终结而结束生命;每一个人都从前面的人接受历代留下的遗产,持有短暂片刻,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一个企业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条例来定义,而是由它的任务来定义的。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才可能制定明确和现实的企业目标。
使企业遭受挫折的惟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
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不只是一堆数字。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够的钱,它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人才。它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都做,但都只做一点点。这必将一事无成。不是最佳选择总比没有选择要好。
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公司,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
目标不是命令,而是一种责任或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只是一种调动企业的资源和能量以创造未来的手段。
经营目标可以被比做是轮船航行用的罗盘。罗盘是准确的,但在实际航行中,轮船却可以偏离航线很远。然而如果没有罗盘,航船既找不到它的港口,也不可能估算到达港口所需要的时间。
没有“尽善尽美”的战略决策。人们总要付出代价。对相互矛盾的目标、相互矛盾的观点及相互矛盾的重点,人们总要进行平衡。最佳的战略决策只能是近似合理的,而且总是带有风险的。
除非战略评价被认真地和系统地实施,也除非战略制定者决意致力于取得好的经营成果,否则一切精力将被用于为昨日辩护,没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开拓今天,更不用说去创造明天。
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组织内部只有成本,结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没有机构(如工商企业),就不会有管理。但是,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而机构本身又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和个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从来都不是由它们做些什么,更不用说由它们怎么做来确定的。它们是由其贡献来确定的。
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
管理被人们称之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
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会为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而努力。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这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
第四篇:管理实践——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有感
管理与实践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有感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立,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彼得·德鲁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他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及睿智的才思,使他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天地,被人们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许多观点,把管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把管理学这个范畴,灌输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的每一个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还是政府组织,都能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功能、潜能和责任意识,让整个社会在一个更整合的范畴中可以共融发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先生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让管理实践本身具有真实可行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点:
其一、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从一开始,德鲁克先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是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市场是有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要了解企业就要了解企业的外部,要了解企业的外部就要从企业的顾客开始,这是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坐标上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顾客那里寻找。企业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成功,而是顾客最后决定的。德鲁克先生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沿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发现,德鲁克先生给出常胜公司的秘籍就是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永远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
其二、学会卓有成效的管理。
对于传统的管理者,他们的首要特征是专注于琐碎的事务中,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传统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同时,传统管理者专注于事务,忽略了人的培养。了解了这些特征,我们也就知道了传统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必须学会有效的管理。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就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让管理进入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管理必须有效,如果管理实践不能有所作为,将是对实践所调用资源的极大浪费,绩效不存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管理本身的过程并不程序化,也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只要能达到期望的成果,就是有效的管理。德鲁克先生常说,效率是做好事情,效果则是做对事情,务必要把对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管理必须有效。
其三、要有创新精神。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将资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是创造顾客的能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事实上,商业早就进入了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在与人们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重要的前提下,德鲁克先生更注重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事实上,它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德鲁克先生的着眼点。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管理实践思想最精华的地方。
此外,德鲁克先生对于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可以说这种关注是西方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与文章中,“社会责任”一词与“绩效”一词同样显著。我们通过反向思维可以发现,社会责任是绩效的基础。管理之所以必须追求绩效,不仅是因为绩效是组织生存的基础,还因为企业要承担责任。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管理是一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先生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天赋,反复体会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每一次都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并不复杂的思想精髓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指导企业的实践更加有效,这也是德鲁克先生管理实践思想的价值所在。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后人的优秀作品中重要观点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根源。核心竞争力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默更是说:“我双手颤抖的打开德鲁克先生的早期作品,因为我害怕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的最新思想。”德鲁克先生总是宣称他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不会语言未来,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了解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
通过一些最初步的了解,我认同和敬重德鲁克先生,特别是其面对现实、关注实践、理性思维、高度总结、系统前瞻的思考方式。实际上这些都体现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真谛。德鲁克先生的一生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生,其思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实践,其伟大成就来自与其面对实践和现实的不断观察,深入企业实际的广泛操练和深刻感悟,以及奠基与其上的科学思考和智慧提升。
在世界管理史思想中,德鲁克已经变成一个历史名词,我相信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传统还将继续为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也将在德鲁克之后出现德鲁克主义,将有更多的管理学家成为德鲁克主义者。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三大特点: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这三大特点映射出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精髓以及应追求的方向,需要我们用心品味,只有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大师思想的真正内涵。
我们在学习大师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学习大师的品德和思想境界、处世态度,特别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要记得德鲁克先生的深邃智慧、学术勇气和正直人格,他是我们的榜样,号召着我们像他那样思考。不仅学习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同时还应该学着做社会生态学家去关注社会健康,学会如何利用伦理领导力、有效管理和社会责任感得力量让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宜人、更能持续发展的地方,让世界拥有更多的公正、美丽和机会。这就是我们学习管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管理学,我们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经济管理,因为德鲁克,我们知道了管理学的艺术魅力和社会精髓。
第五篇:读《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有感
读《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有感
文/韩晓伟
—— 一汽-大众轿车三厂团委“爱读书,爱分享”员工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文章获得者
在此次团委举办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这本书。对于该书作者彼得-德鲁克其实所有员工都应该有所了解,因为车间各个班组的目视板中都有的一样记录文件: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一项概念,而且它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彼得-德鲁克他被成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带着对作者仰视的心情,我仔细翻阅了这本书,发现该书并非像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样具体、详尽的阐述了他对管理的理解,及他对管理者提出的一系列直接建议,能让读者较为直观的学习,而是一部他关于变革问题观点的精选集,这本书涵盖了200余条他在当年发表的名言,堪称是一部精髓合集。
《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变革的原动力、促成变革的组织结构、创新的基本、创新的风险等。
谈到变革,目前我们公司貌似也刚好处于一次较大的变革期。作为公司员工,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一汽大众无论从公司核心竞争力还是员工薪酬待遇方面都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佼佼者。我们的产品在汽车市场充分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优质的品牌形象使我们在国内拥有着跨越几代人的受众群体。
可是,近年来公司也先后出现了一些重大问题:德国大众全球爆出的排放门事件、我国中央纪委的相关政策、国内汽车市场的饱和程度及发展方向、甚至上汽奥迪合作项目的爆出等等都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很大影响。
因此在我们面临202_年高劳率优化目标,变更频繁的生产安排,每月到账的工资数额时,我们意识到公司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但是经过这些事件之后,我个人认为从某种方面考虑,对我们公司而言,也并非完全都是坏事,甚至认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能够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的,因为在顺风顺水的行业发展轨迹上,如此庞大的集体想要进行重大改进或者变革时,进度是相对缓慢的,决策者也无法完全放开手脚。
但这些重大问题则给了决策者创造了更加果断的约束条件。谈过公司现状,其实作为公司一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能做的也不只是默默关注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一次变革!那么如何对自身进行变革呢?书中提及,最重要的变革是什么?并非是经济变革,甚至也不能算是技术变革;而是人口结构、政治、社会、思潮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观的变革。
借此机会,在之前公司效益一片大好时期造成的略显“安逸”的我们,应该严格审视自己:在公司工作多年,学到了什么?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欠缺的地方有哪些?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能够清晰地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应该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不让繁忙工作过后的休息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惰性,制定提升计划,定期给自己刺激和动力,对于未来不盲目乐观但也绝不悲观,工作生活娱乐休息都有的放矢,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状态,时刻保持着充实的自我,对于面临的一切,都能自信起来!
我已向班组同事推荐这本《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以及它的作者彼得-德鲁克,并分享了个人的一些想法。最后希望公司和员工个人都能在发展的道路上通过一次次的变革,让自身实力越来越强!让未来变得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