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古代酒令分类细致(合集)

古代酒令分类细致(合集)



第一篇:古代酒令分类细致

古代酒令分类细致,不同的酒令都有不同的用具和规定,而在现今的酒玩意中,附带上了方便压缩的时代特点,划拳手势和口头文字合生为一个吆喝助酒的玩意,在广州的方言中称作“猜枚”。由于大家都在喝酒时吆喝和作手势,所以略为显得粗俗,可却为饮酒助兴不少,大家也可图得开心,喝得痛快!

1.蜜蜂 口令: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嘿!石头,剪刀、布,然后猜赢的一方就做打人耳光状,左一下,右一下,同时口中发出“啪、啪”两声,输方则要顺手势摇头,作把挨打状,口喊“啊、啊”;如果猜和了,就要做出亲嘴状还要发出两声配音。动作及声音出错则饮!注:适合两个人玩,有点打情骂俏的味道,玩起来特别逗!

2.青蛙落水

口令: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跌落水,dum(青蛙落水的声音);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听候落水,dum,dum,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听候落水,dum,dum,dum;四只青蛙……如此类推,每人说一句(以逗号隔开为标志,出错者喝酒。另:此游戏也可以不发声,仅仅用手令,动作来表示。注:适合多个人一起玩,因为在过程中还要顾及到数字的,所以玩起来还真的不轻松呢!

3. 007 由开始一人发音“零”随声任指一人,那人随即亦发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三个人则发音“柒”,随声用手指作开枪状任指一人,“中枪”者不发音不作任何动作,但“中枪”者旁边左右两人则要发“啊”的声音,而扬手作投降状。——出错者饮!注:适合众人玩,由于没有轮流的次序,而是突发的任指其中的一个人,所以整个过程都必须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可能下个就是你了!

4.明七暗七

按自然数按顺序数下来,1、2、3、4、5、6、7……遇到7、17、27、37等以7结尾的数字称作“明七”,7的倍数如14、21、28等称作“暗七”,到“明七”“暗七”的人都不能发声,只能敲一下桌子,然后逆顺序再继续数下去。从左到右1、2、3、4、5、6、7(不发音)然后逆顺序,喊“6”者要紧接喊“8”,9、10、11、12、13、14(不发音),喊“13”者又要紧跟着喊“15”,一直下去,到“27”“28”时最容易出错。注:适合多人一起玩,比较简单轻松,不过因为口令简单,可能会容易乏味一点。

5.虎棒鸡虫令

分别有四种动物,老虎、棒子、鸡、虫,一物克一物,两人相对,各用一根筷子相击,同时口喊“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子,或喊鸡,或喊虫。规定:以棒击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棒;负者饮酒,若棒子与鸡,虎与虫同时喊出,则不分胜负。

注:此游戏适合两个人玩,因为出口很快,老虎,棒子,鸡,虫都是脱口出的,所以玩起来速度很快

6.猜测输赢

玩法有很多种,可是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一方随意作出手势,如果对方顺应作出相同的手势则对方输,要罚酒。青蛙青蛙跳两人手指拱在桌面,一人首先喊“青蛙青蛙跳”,在“跳”字发出的时候五指弹起一个手指作“跳”状,如本方出中指,对方出中指则输,喝酒,出其他四指则过,然后轮到对方喊“青蛙青蛙跳”,一直下去 B.两人猜:“石头、剪刀、布”,赢方立即用手指向上下左右各一方,输方顺应则喝酒。7.读数字玩法也是变化无穷,但最基本的玩法也是由自成数与喝数相符者胜,负者饮酒。A.“十五二十”两人玩,两双手,轮流喊数,分别有“收齐,五、十、十五、开晒”五种数字,喊数者可出手也可不出,看双方一共凑成多少数目,B.一人吆喝“红彤彤的太阳,蓝蓝的天,绿油油的草地,一望无边,农民伯伯进城,要看A级片,XX钱一场”XX可以是胡乱说的一个数字,双方用手指表示,凑成刚好是那个数字,吆喝者则赢,输者喝酒,吆喝此口令时要是附加上相应的手势动作就更加好玩搞笑。

8.骰子 骰子俗称色子,在广州方言中做“骰盅”,骰子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游戏工具,不但绝大部分的游戏离不开它,用它为行令用具的酒令也为数甚多,玩“骰子”从唐代已有,一直流传至今,在现在很多夜肆中也大行其道。玩骰子的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易行,无须费力,不必动脑,很适合一般人的口味:(1)猜大小 6粒骰子一起玩,摇骰然后猜骰盒中骰子的大小数目,15点为半数,过半则大,未过半则小。猜错则饮。(2)摇骰 5粒骰子,庄主首先随意说出3个数字(1-6其中的三个)(此时任何人连庄内不能看自己骰盒里的骰子数目)然后大家同时掀开,如果有跟上述3个数字相同的骰子则要移开,再摇骰,到下一家作庄,如此类推,最先清空的则输。

(3)七、八、九两粒骰子,一个骰盒,两人以上可玩,轮流摇骰,每人摇一次则立即开骰,如果尾数是7的则加酒,尾数是8的则喝一半,尾数是9的则要喝全杯,其他数目则过。轮流一人摇一次,可能你只能加酒却不会受罚喝酒,但也有可能你每次都要一个劲地喝酒,那就要看你的运气了。(4)大话骰(古惑骰)两个以上人玩,五个骰子每人。每人各摇一次,然后自己看自己盒内的点数,由庄家开始,吆喝自己骰盒里有多少的点数(一般都叫成2个3,2个6,3个2什么的)然后对方猜信不信,对方信的话就下家重来,不对的话就开盒验证,是以合计其他骰盒的数目为准。要是属实的话就庄家赢,猜者输要罚酒,不属实的话就猜者赢庄家输则罚酒。注意:A.叫数只能越叫越大(eg.2个6,3个2,喊了2个6后就不能再喊2个3之类的)B. 1点可以作为任何数,例如骰盒内只有3个2点,1个1点,庄家其实自己就可当作有4个2点;可是要是庄家叫过1点的话,那1点以后就不可以当任何数了(eg.2个1,4个1之类的)。C.另外还有围骰,如庄家骰盒里全部都是4点,那庄家可以允许加上一个虚拟的4点,即被认为是6个4点。

(5)三宫三粒骰子,各人摇骰,同时开,三颗骰子相加尾数大者为胜,其中以三粒都是3最大

(6)21点每人首先拿一粒骰子一个骰盒,摇骰后自己看底骰是多少点,然后由庄家摇骰发点,凑够21点,越接近21点的为胜,相去甚远者为输,罚酒。注:这一类玩法是从扑克玩法中引申过来的。

(7)牛牛每人五粒骰子,摇骰,然后开骰盒,其中三颗凑成10个点数为一牛,然后剩下的两粒总数大为胜,20点为两牛,两牛即牛牛最大

第二篇:古代和现代酒令趣谈

古代和现代酒令趣谈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 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见于史籍的酒令有雅令、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始见于唐代的雅令,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唐代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 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 郑风· 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令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来,任他容鬓随年改。”徐某《抛球乐辞》:“……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可见唐人饮酒击鼓传花递球的场面何等热闹。《红楼梦》七十五回就有一段“花枝令”的描写。

筹令,是唐代一种筹令饮酒的方式,如“论语筹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种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跃酒席气氛,又使人掌握许多典故。“如孔雀开樽第一”;“孔融诚好事,其性更宽容”。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饮,但遍酌侍客,各饮一杯。至于“牙牌令”,是唐代筹令的一种变异形式,它与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于明清。《红楼梦》四十四对牙牌令作了精彩细致的描写。

如今民间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顺,七七巧……”充满欢乐气氛。

第三篇:古代娱乐之酒令历史

古代娱乐之酒令历史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 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宋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喝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如1982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了“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这是十分宝贵的唐代酒令资料。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经十分繁多,如有历日令、罨头令、瞻相令、巢云令、手势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马令、抛打令等等,这些酒令汇总了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游戏方式,这些游戏方式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娱乐色彩

唐代以后,酒令游戏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来越多。这些酒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猜射性的,它们或猜诗,或猜物,或猜拳,总之,它们都是以猜测某些东西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然后进行赏赐或罚酒。

如王定保《唐摭言》载:“赵公令狐绹镇维扬,张祜常预狎宴,公因熟视祜,改令曰:’上水船,风太急,帆下人,须好立。’祜答曰:’上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依柁。’”这是一种诗文类的行令方式。前人念一句酒令诗后,后人必须以相同的格式应对,否则便算输,必须罚酒。猜物类的酒令也叫做“猜枚”,玩时由行令的人拳中藏握一些小件物品,如棋子、瓜子、钱币、干果等等,供人猜测。有猜单双,猜颜色,猜数目等多种猜法,猜中者为胜,猜不中者为负,负者要罚酒。

本篇文章来源于卦准算命网[

第四篇:酒令

酒令

——林语堂

我生平不喜饮酒,所以实在不配谈酒。我的酒量不过“绍兴”三杯,有时只喝了一杯啤酒便会觉得头脑晕晕然。这显然是限于天赋,无从勉强。所以善于饮茶吸烟者,未必同时也善于饮酒。我有几个朋友酒量极好,但一吸雪茄则不到半支,便会头晕。我则除去睡眠时间之外,几乎没有一小时不吸烟,而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但酒则不能多饮。李笠翁曾很坚决地记录他的意见说:善饮茶者必不好酒,掉过来也是如此。李笠翁是一个茶鉴赏家,但承认自己并不善饮酒。所以我最乐于在我所合意的中国著作家中,搜寻口说好饮酒而实不善于饮酒的人。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寻这类自承的事实,颇费一些时间,但终于被我找到好几个,如李笠翁、袁子才、王渔洋和袁中郎。他们都爱酒,但实不善饮。

我虽然没有饮酒资格,但不能就将这个题目置而不论,因为这样东西,比之别物更有所助于文学,也如吸烟在早已知道吸烟之术的地方一般,能有助于人类的创作力,得到极持久的效果。饮酒之乐,尤其是中国文学中所常提到的所谓“小饮”之乐,起初我总视为神秘,不能了解。直到一位美丽的上海女士在她半醉之时,以生花妙舌畅论酒的美德后,我方感到所描写的乐境必是真实不虚。“一个人在半醉时,说话含糊,喋喋不休,这是至乐至适之时。”她说,在这时节,一种扬扬得意的感觉,一种排除一切障碍力量的自信心,一种加强的锐感,和一种好像介于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创作思想力,好似都已被提升到比平时更高的行列。这时好像使人具有一种创作中所必须的自信和解放动力。在下文论及艺术时,我们便能了解,这种自信的感觉和脱离规矩及技巧羁绊的感觉,是怎样地息息攸关。

有人说,现代欧洲独裁者如此危害人性,即因他们都是不饮酒的人。这个想法很聪明。我在阅读过去数年的流行文字中,觉得1937年6月份《哈尔泼》杂志所载切尔斯?福克森所著《独裁者不饮酒》那篇文字,最为恰当诙谐,富有见识,其思想很可采取。而且文章流利,我很想完全引用,但因不便,故只得略为引证几句。福克森思想的起点是:“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严肃有节的模范。这些用现代方式行使暴虐行为的人,这些人民的新式统治者,都是希望出人头地的有志青年所足以奉为圭臬的典型。他们之中,无论哪一个都是良好的女婿和丈夫。他们足以代表福音传教士所认为模范道德的理想人物。……希特勒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他在这种闷人的美德之外,再加上更进一步,更可著称的克欲德行。墨索里尼在饮食方面较像一匹马。但他用了坚强不屈的勇气摒绝酗酒,而不过偶尔喝一杯淡酒——只要是不足以妨碍他征服一个民族的国家大计就是了。”但这种事实使我们从其中能看出些什么呢?“这些事实是否指出人类现在是处于一小群本性整饬的、过分自谓正直的、很倔强地自认为德行完备的人们的掌握中,以致变为十分危险。因此,如能劝诱他们来做一次哄然热闹的畅饮,则世界的大部分便会立刻改观而有所进步。”“……有瑕玷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危险的独裁者,他的无上尊严念头必会立刻破碎。他必以为自己在他的子民之前铸了大错,因而受了挫辱。他将降为民众当中之一个——最低微的当中之一个——这种经验可以调和他那种难堪的自大心。”这位作家以为倘能订定一次国际的鸡尾酒(Cocktail)会,专请这班特别领袖来畅饮一回,以平静他们的意气,则第二天的早晨,“他们决然已经不是今日的超人,世上的特种人物,将一变而为寻常人物,能如最低微的人们一般感觉痛苦,将具有如常人一般而不是半神道一般的处事心 胸了。”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这种是否近人情的试验,是普遍的可以适用于各界的人类和各种系统的思想。人类所能期望的最高理想,不应是一具德行陈列箱,而应是只去做一个和蔼可亲近情理的人。

中国人能以饮茶之术教西方人,而西方人则能以饮酒之术教中国人。当一个中国人踏进一家美国酒店,看见贴有五光十色的标签的酒瓶时,必觉得眼花缭乱。因为他在本国中所看见的无非是绍兴酒而已。除了绍兴酒之外,虽尚有其他六七种酒,如药酒和麦米所酿的高粱酒等,但总不过这几种。中国人尚没有发展以不同的酒类配供不同的菜肴的技巧。但绍兴酒则非常普遍,各处都有。绍兴本乡,甚至在一个女孩儿出世时,必特地另酿一坛酒,贮藏起来,以便她将来出嫁的时候,嫁妆之中可以至少有一坛二十年陈的美酒。“花雕”之名称即由此而得,因为这种坛子的外面,都是画着花的。

中国人极讲究饮酒的时机和环境。这一点即弥补了酒类缺少花色的缺点。饮酒应有饮酒时的心胸,所以有人分别酒茶之不同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又一位中国作家列举饮酒时应具的心胸和最适当的地点说:“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又一位作家说:“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画,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此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此皆审其宜,考其景;反此,则失饮矣。”

中国人对于酒的态度和酒席上的行为,在我的心目中,一部分是难于了解应该斥责的,而一部分则是可加赞美的。应该斥责的部分就是:强行劝酒以取乐。这类事我在西方的社交中似乎没有看见过。在席的人,凡是稍能饮酒者,必以酒量自豪,而总以为别人不如他自己。于是即有强行劝酒、希望灌醉别人的举动。但劝酒时,总是出之以欢乐友谊的精神,其结果即引起许多大笑声和哄闹声,使这次欢会增出不少的兴趣。宴席到了这种时候,情形极为有趣。客人好似都已忘形:有的高声唤添酒,有的走来走去和别人掉换位子,所有的人到了这时都已沉浸于狂欢之中,甚至也无所谓主客之别了。这种宴席到了后来,必以猜拳行令斗酒为归宿。各人都必用尽心机以能胜对方为荣,并且还须时时防对方的取巧作弊。其中的快乐,大约即在这种竞争精神的当中。

中国的食酒方式当中,可以赞美的部分就在声音的喧哗。在一家中国菜馆中吃饭,有时使人觉得好像是置身于一次足球比赛中。这些具有美妙韵节如同足球比赛时助威呐喊一般的嘈杂声音,究竟是因何而发的呢?其答语就是猜拳。猜拳的方法是:两人同时伸出几个手指,一面即各由口中高声喊猜两方手指加起来的总数,猜着者为胜。所喊的一二三四等数字,都有几句诗的代表名辞:如“七巧”,“八马”或“八仙过海”之类。猜拳伸指时,双方必须在快慢上和谐合拍,因之嘴里的喊声也随之而生出高低快慢,顿挫抑扬的韵调,如音乐中的节拍一般。还有些人并在上下句喊声的中间插入一种如音乐的过门一般的句子。所以这种猜喊声可以连续地有节拍地接下去,直到两人之中有一个胜了,由输者喝完事先所约定的杯酒时,方暂时停顿一下子。这种猜拳并不只是盲目胡猜,须极注意对方伸指数的习惯,而立刻加以极敏捷的推测。其兴趣完全须看猜拳者是否高兴,和猜时音调是否迅速合拍而定。

我们到此,方能算是对中国的酒筵有了真正的认识。因为下述的酒席情形使我们明了何以中国的宴集为时如此之久?和菜肴为什么如此之多?上菜为什么要如此之慢?一个人坐到酒席上去,并不是专为了吃菜饮酒,而也需作乐。我们须一面做富有兴趣的游戏,如:讲故事、说笑话和猜谜行令等等。这种筵席其实好像一种口令游戏的集会,每隔五六分钟上一道菜,以便客人松脑筋,进一些酒菜。这办法有两种功效:第一,这种用嘴叫喊的游戏,无疑地可以使喝下去的酒易于从身体内发泄出来;第二,这种席面每延长到一小时之久,其时吃下去的东西,一部分已经消化,所以竟会愈吃愈饿。默不作声,实在是吃东西时的一种恶习。这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不合卫生的。有些在中国的西方人,如若他们依旧对中国人是一种略带拉丁色彩的快乐民族表示怀疑,而仍认为中国人民是静默沉着、缺乏情感的人类,则他们只须去看一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的情形,便会知道自己的认识错误。因为中国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方露出他的天生性格和完备的道德。中国人如若不在饮食之时找些乐趣,则其他尚有什么时候可以找寻乐 趣呢?

中国人的文虎很著名,不过各种酒令则知者尚少。他们以酒为号,从中发明了不少种借以劝客饮酒的游戏。大多数的中国小说都忠实地记录每次酒席上所供的菜肴,也同样描写各种联句和诗酒令,每每占去书中许多篇幅。中国女子所欢迎的小说《镜花缘》中,曾描写许多种通文的女子间所行的酒令(内中包括声韵学的酒令),好似这就是故事中的主题。

最简单的酒令是射覆,其方法是选取两个字,截头去尾,然后将剩余的部分联成一字,请对方去猜截去的部分。例如Humdrum和Drumstick两字。第一字的尾部和第二字的头部都是Drum,现把这Drum字节截去,而将其余部分联起来,成为Hum stick字,请对方去猜这截去的字节。又如Acorn和Cornstarch两字,将Corn截去,联成Astarch,请对方去猜这截去的字节。照正式的猜法,猜者不许直接说出所猜的字节,而应另外加上一个头尾,成为两个不同的字,然后说出来。例如射第二个覆时,射者应在Corn这字节的前后都加上另外一个字节如Popcorn和Corner,而举出答案为Pop er这样的答案,行此令者固然一听即能了然其是否射着,但边坐的人则仍可以茫然不解。有时答案虽不是和出令者心中的字眼相符,但如其确较为贴切,则出令者也须认为射着。行此令时,两方可以同时出令请对方去射。这种射有时极简单,有时极深奥,如Aounce所截去的字节之为Pron,至于如Cam ephant,则一望而知截去的字节是el,如双方都是通人,即不妨用极为深奥的字眼,如历史的名词,或取之莎士比亚的剧本,或陪尔才的小说中的人名。

以文字为游戏的酒令,种类多至不能胜计。最流行的一种即联句,由第一个人吟一句诗,即令第二个人联上一句,这种联句极为有趣。联下去时,后来的诗句竟会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联句大都以人物或景色为题,各人挨着秩序联一句或两句。要点是前后的诗句必须押韵,如若座中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人,令官往往有用女儿羞、女儿乐、女儿悲等为题,而请众人集句联吟。唐诗和曲牌名是酒令中常用的材料。有时并也限用切于曲牌名的药名和花名。为了使英美国人易于了解起见,这里当举几个英文名字为例,如切于妇女用品的花名有Queen Anne’s lace,foxglove等。

这类文字上的假借比拟,是否可能,须视这种文字中所用以形容花树药草的字眼是否也通用于人类美丽的形容而定。例如英国人的姓可假借以隐射歌曲之题名,(如Rock beller可指Sit down,You’re Rocking the Boat或White head可指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其比拟是否贴切,视人之才智而异。至于这种游戏的乐趣,则是在于其自然和想象丰富中,而且不必一定需饱学之士才会行的。英文名字中如Lugwell,Sitwell和Frankfurlir等,极易于用以隐射滑稽的意义。(如Frank furlir一字我以为可以隐射Not Cold,Not Pig)学校中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的姓名为资料,而行出各种极有趣的酒令。

比较复杂的酒令,行时须用令筹。中国小说《兰花梦》中曾记载着下述这个酒令:其令筹分为三组,以六种人在六种地点做六种事,错综配合为游戏。

六种人是:纨绔子 老僧 佳人 屠夫 妓女 叫化

六种地点是:官道 方丈 闺阁 大街 红楼 坟堂

六种所做的事是:骑马 念经 刺绣 打架 调情 睡觉

每人随意从这三组中各抽一筹,而将其人地事配合起来,往往成为滑稽可笑的事情。例如:老僧在闺阁中调情,妓女在坟堂中念经,叫化在红楼中睡觉,屠夫在方丈中打架等类,都是可以拿来当报纸的绝妙标题的。待各人将筹抽定,即以所配合的人事为题,令各人说一句五言诗,一个曲牌名,再加一句诗经以咏之,总以意思切贴为上。所以一次宴集,时间延长到两小时以上,很不足为奇。宴集的目的,不是专在吃喝,而是在欢笑作乐。因此在席者以半醉为上,其情趣正如陶渊明之弹无弦的琴。因为好饮之人所重者不过是情趣而已。因此,一个人虽不善饮,也可享酒之趣。“也有目不识丁之人而知诗趣者,也有不能背诵经文之人而知宗教之趣者,也有滴酒不饮之人而识酒趣者,也有不识石之人而知画趣者。”像这些,都是诗人、圣贤、饮者和画家的知己。

第五篇:古代酒令的研究与现实应用

古代酒令的研究与现实应用

摘 要:酒令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却不似酒文化那般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在长期发展中不免产生某种断裂。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史料与科研资料,摘录、挑选、更新了几则具有代表性的酒令进行分析,旨在为探索古人宴请文化中的酒令文化融入当代的可行性。在宴请中加入酒令游戏,不仅缩短宾客之间的距离,活跃宴会气氛,还可以为宴请增添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元素。

关键词:酒令;宴席;文化;应用

酒令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是宴席上用来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在享受宴饮之余,把盏唱和,助兴饮酒,不失为一种乐趣。从本质上来说,酒令的作用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更为主要的目的是活跃气氛。酒令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主要形式有投壶、射箭、联句、赋诗、掷骰、唱和等。从古至今,从帝王到重臣,从贵族到百姓,从文人到武夫,从国家元首到普通民众,无不饮酒行令。有关酒令的记载屡见笔端,今略取一二讨论,并筛选一些,以做参考。

一、酒令文化的思考

(一)探究酒令文化的必要性

如今传统的酒令文化正在悄然消失,能见到的似乎只有“猜枚”、“划拳”、“打杠子”一类简单易行的大众化酒令。即便是这些酒令,随着饮酒条件与饮酒方式的改变,也大有淡出人们生活的势头。其实今逢盛世,中华崛起,百业振兴,各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酒令文化,应当得到传承与发展。古人行酒令时需要参与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体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酒令的根本作用还在于能有效调节宴会气氛,使相对冷清的酒会气氛热闹起来,使陌生的宾客间热络起来。这便是酒令文化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只是如今的酒令趋于大众化、简略化,文化传承性不如古时,但还不至于从饮食文化中消失。常言道“无宴不酒”,现在来谈论酒令文化无论从传统文化角度上,还是从“文化国宴”的需求上,又或是增强酒会间趣味性上讲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若能建立一个不同于社会上一些粗俗牛饮烂醉狂欢式的饮酒习俗,构建一个具有优雅、精致、礼节适宜集中于一身的酒文化的典型,想必是一件让中外宾客交口称赞的乐事。

(二)酒令文化的起源

笔者谈论酒令的起源和发展,并不是简单介绍与套用一些书籍的言语,主要还是整理一些前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来深化对酒令文化的认知。通过参阅大量资料、书籍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前人总结的结论,现今的酒令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虽然从记载上看,那时候确实没有酒令的说法,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酒令的一些规则习俗。说起酒令,一定不能不提清人俞敦培,此人在中华酒文化中尤其是酒令文化中算是集大成者,第一次把酒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他的《酒令从钞》中记载着一句话:“今有歌诗令,实始左氏”。这比较符合现在人的观点,《左传》中记载了那个时候“当?j歌诗”的情景,从现在对酒令的界定来看,它既是一种饮酒时的助兴取乐游戏,又有一定的规则,确实算是酒令的开始。但其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西周时期便已经有了酒令一说,但笔者认为当时更多还是一种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奴隶社会的人们受约束的情况比较严重,实在谈不上乐趣。《礼记?乐记?乐施篇》中也提到“先王所以备酒祸也,”这是先王用来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把它说成是酒令实在有些不符。

(三)酒令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人们在宴席间把酒言欢、行令唱和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并且也成为了习俗。即席联也就是即席联句便是这个时候开始的。说起来比较有意思,现今我们谈到诗词的时候总会说到“柏梁体”这一七言“句句押韵”的诗歌体裁,它便是和即席联同一天诞生的。汉武帝刘彻在未央宫内的柏梁台与众臣子饮酒,要求“能为七言诗者得上座”,而这也就是联句的开始,这种酒令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初唐时期。魏晋时期世间流行“曲水流觞”这一风雅的酒令形式,下篇会重点讨论。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例如投壶、射箭、赌棋等不拘泥于言谈交流的行为上的酒令也开始兴起。但这个时期最为主要的却还是“曲水流觞”、“赋诗罚酒三斗”以及“危语令”。唐宋时期,诗词的繁荣带动了酒令的发展,酒令文化到达巅峰。唐宋八大家都与饮酒、酒令有说不完的话题,更不用说当时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了。唐宋时期酒令繁多,有手势令、拆字令、雅令、骰子令、小酒令等。同时也出现了有关酒令专著,如皇甫松的《酒乡日月》、赵与时的《觞政述》、窦平的《酒谱》。到了明清时期,酒令文化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举凡人间事物无不如令”的地步,前文提到的清人俞敦培所著《酒令从钞》一书记载已有322种酒令。

二、酒令的现实应用

(一)曲水流觞

说起“曲水流觞”,先从“觞”这一漆器说起,觞是有双耳的杯子。耳杯是个俗称,它的学名叫做“羽觞”,这种饮酒的容器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绵延至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每年阴历三月三,大家都要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被称为“修禊”。文人云集,列坐水边,将羽觞放入水里,任其沿着弯曲的水道漂流,停留处要求友人作诗一首,否则将被罚酒。

吟诗作赋的雅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属罕见,但这种酒令形式可以在文化国宴中得到借鉴。修建一套流水池,订制漆器酒杯,雕以纹饰,置美酒于酒杯中,使酒杯在流水池中漂流,别有一番韵味。至于停留处的设计,可在宴席座位所在之处的流水池边安置挂钩,又可以设置机关由宾主人为控制。惩罚方法不拘一格,视宾客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文人墨客,大可吟诗赋词;商人政客则行祝酒歌;或者介绍一种自己的爱好、或者说一段自己的趣事,形式自如、不落窠臼,可以极大地丰富我馆文化国宴的内涵。酒令是集风雅与趣味于一体的行酒游戏,行令规则的制定灵活多样,提高了酒令的娱乐性。但酒令活动的实施也有一定操作难度,主要是流水池的制作需要更深层次研究讨论。

(二)揽胜图

这则酒令比较简易。准备一张揽胜图,图中列各地的名胜古迹60多处,再准备6个棋子,分别命名渔夫、道士、剑士、剑侠、美人、和尚、词客;准备一个骰子,1-6分别代表6个角色,掷骰子决定角色。再备4个免酒的筹,以骰子的点数代表身份的本彩,分完角色,分免酒筹,分完4个为止,用筹可以免酒一次,用完收回。骰子抡掷,两人到同一地方叫“会”,到观止饮洗尘酒。先到者胜,最后到的饮大杯,其他到各地都有具体的规定。此则酒令如棋类游戏,十分有趣,又含括神州各地的古代胜地,文化底蕴十足。

(三)投壶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据考证,投壶起源于射礼,发展于先秦,流行于汉唐,如今已没落。今天讨论的投壶令法,以汉唐时期为主。宋代时期的司马光改变了投壶的形式,致使投壶成了一种复礼活动,丧失了酒令的娱乐性,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汉朝时期的投壶没有双耳,玩法单一,并不可取。着眼于丁晏老先生的学术性总结之作《投壶考原》,从中管中窥豹,省去繁缛礼节,只取投壶规则。投壶的器具便于制作,用铜制壶较为适宜,形状可以参考中山公园内投壶亭的6座铜壶,亦可借鉴馆内藏品的传统元素,但一定要遵循双耳的壶形。箭矢可用竹或木制作,不必拘泥形式,便于操作为原则。

“壶口径三寸,耳径一寸,高一寸”,“箭十有二,长二尺有四寸”,壶口直径为10厘米,两耳的直径3.3厘米,高3.3厘米。准备12只箭,箭长80为厘米。这里的数据可能与《礼记》中对于投壶规格的记载稍有出入,一是由于周朝的1寸为2.31厘米,与后世标准不同;二是投壶发展年代较长,跨度较大,产生了规制上的差异。

规则以全部投中或先满120分的人为胜者,其余失败者被罚酒。《考原》中绘有二十幅图,说明了分数的记法。壶有两耳,投中方式按照不同的算法分别是:“有初,乃首箭中者,君子以作事谋始,以其能慎始,故赏之,计十算”,首中壶心记录10分。“有初贯耳,若一开始投中壶耳,计二十算。因耳小于口而能中之,是其用心愈精。”首次投中耳中的记录20分。“连中,计五算,第二箭以下连中不绝者,皆五算。”第二箭仍投中壶心记录5分,以后再连续投中壶心的都是5分。“全壶,皆投中也,无算。”全部箭都投中壶心的不算分直接胜利。“连中贯耳,二十算。”连续投中耳中的记录20分。“有终,最后一箭投中,计十五算。”最后一箭投中壶心的记录15分。“散箭,计一算,若一箭不中,次箭皆为散箭。”若是一箭未中,其余投中的箭便都算散箭,投中每箭记录1分。“横耳,即箭加耳上,与不中同。”箭投卡在耳上,便视为没投中。“骁箭,投而不中,箭激反跃,捷而得之,复投而中者,计十算。”若未投中,箭碰到壶反弹回来,能抓住再投中壶心,记录为10分。“横耳,横加壶口,无赏。”箭横在壶口或者耳口,便视作未中。“败壶,十二箭俱不中,皆负。”如果12箭都未投中,那么算输。最后还有八个图型,分辨是龙尾、狼壶、倚竿、龙首、倒中、倒耳、带剑、耳倚竿,如果投出这几种,就终止继续投壶。

(四)福禄寿令

“福禄寿”为天上三吉星,幸福、吉利、长寿。这种酒令吉祥喜庆,满怀祝愿,且属于骰子类酒令,行令方便,规则简单,适用于聚会。具体规则按古人叙述可以概括如下:由一人掷六枚骰子,投掷次数不限,以饮完三杯为止。“五”为福,“四”为禄,“六”为寿,若“四”、“五”、“六”都掷出来,为福禄寿全,三杯酒便可不喝,将骰子移交下家投掷。如果“四”、“五”、“六”不全,那么缺什么补什么。没有掷出来“四”,饮益禄酒一杯。没有掷出来“五”,饮加福酒一杯。没有掷出来“六”,饮增寿酒一杯。具体来说,第一次掷得“五”、“六”(其余的骰子不计,下面的都是一样),是为“少禄”,当饮一杯以益禄,需要饮的酒还有两杯。第二次掷得“四”、“六”,是为“欠福”,当饮一杯以加福,则当饮之酒尚有一杯。第三次掷时,“四”、“五”、“六”全部掷出,那么仅剩的一杯酒也就免去。第一个人投掷结束,把骰子移交给下家,下家也如前者一样行令。笔者认为这类酒令在规模较小的聚会场合比较适宜,简单易操作,能活跃气氛,又有祝福之意,具备较高可行性。

三、总结

中国的酒令文化拥有几千年历史,种类繁多的酒令丰富充实了历代文人骚客、王公贵族、布衣平民的生活。酒令文化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宴请中再现具有敦实厚重文化底蕴的酒令游戏,使其与宴客的喜好相契合,丰富优化宴请的文化内涵,依旧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甘肃教育出版社,202_.[2]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3] 丁晏.《投壶考原》丽?I丛书.叶德辉刊行.光绪32年.影印本.[4] 崔乐泉.《我国最早的铜投壶》.体育文史,1995.[5] 程学志.《中华酒令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2_.[6] 房千里.《骰子选格序》.《全唐文.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 李学忠.《酒楼漫话》.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8] 尚濂.《酒令与酒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9] 新刻.《华筵趣乐谈笑奇语酒令四卷》影印版.[10]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4608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