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把信写给加西亚” 有感——永不放弃
永 不 放 弃
——读《把信写给加西亚》有感
在读《把信写给加西亚》这本薄薄的书时候,主人公罗文的所经历的每件事都给我莫大的启发。书上的字字句句随朴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同时我也体会到朱校长要去我们认真研读的良苦用心。罗文中尉自从接到上级的任务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其他的疑问和要求,只报着把信送到目的地,圆满完成任务信念。期间,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自始至不管遇到怎么样的挫折,他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这一点是我最受感触的。
我经常听到包括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叹:现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了。经常说×××简直不可救药等等这样丧气的话。可是现在想想转变一个“差生”,和罗文所接受的任务的意义不同样重大吗?谁又能保证那些所谓的“差生”转变好了以后不是一个个罗文,有谁能保证他们当中没有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呢?
现在再静下心来分析我们的感叹吧!首先,好多学生不爱学习。是真的这样吗?我看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学生其实不是学生了,而是“考生”。在我们看来,传统的学科,经典的知识才有价值。也就是说,考试能考到的,才是有用的,其余都不值得去学习。那些时尚的大众的文化不是文化,也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害虫”。由于我们教师对知识的偏见,由于用“势利”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的学习。我们总认为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不够经典,而“ 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才是经典的,更不要说头戴耳机怡然自得的悠闲和 专心致志的学习能融合在一起。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地爱学习,是我们当老师的心中越来越大的痛,可是同样的感慨好像我们的上辈都发过。在美国,被Gertrude Stein称作为“迷茫的一 1 代”(The Lost Generation)当中,不也出现了像Ezra Pou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Robert Frost等伟大诗人,不也同样出现了F.Scott Fitzgerald, Hemingway, Faulkner等一大批著名小说家吗?
我们还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服管教。他们对老师的一片好心一片真情不能领受,他们怎么那么不听话。任你千言万语,一遍又一遍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可他们就是根本上听不进去,即使表面上听进去了,可一转身还是老样子,我行我素,弄得老师都点黔驴技穷了。现如今老师的手段更少了,打不得,骂不得,有时连批评都批评不得,弄不好要死要活得,还真是难办。如果犯犯小错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了了之。倘若遇到某些“德字辈”把班级搞得乌云障气,鸡飞狗跳,教师在一旁也只能是束手无策,“敢怒不敢言了”。难怪有的老师自问道,今天学校中到底谁是弱势群体啊?
以上的种种感叹苦恼,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设法去解决的,都会向同事讨教,向理论和经验讨教。明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可总会报着希望去努力解决,随着经验的增长,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挫败感总大于成就感,几乎老的伤疤还没好清,新的伤痛有来到。因为总有那么些学生不爱学习,不服管教,他们在你身边一站,分析其自己的错误来,讲起道理来绝不比老师差到哪去。于是我们又开始埋怨起那些孩子的家长来,认为他们比他们的不争气的孩子还不争气。开始怀疑这样的人怎么配“为人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负责任,我们当教师的外人岂不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对于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放弃,也只是出于责任和怜悯教育孩子,可以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在看到那些家长只管自己的离婚啊、赌博啊、游手好闲啊、粗暴蛮横啊,这时我们可能只有愤怒,最终绝望了。
为学生悲哀,为家长悲哀之后,转而又为自己悲哀了。怪自己命不好入错了门,每不得不面对这些“克星、冤家”;又怪自己运气差,那些 “难缠户”怎么搞到自己的班级来了,为什么那些“差生”怎么就断不掉,入影随行。《安娜〃卡列李娜》里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确各有各的不同。我想套用一下: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而“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生,根本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缺点在我们眼中也成了有个性;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也许只有圣人教得,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教不得,这样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归入了普通人的范围中了。可我又反问自己教师是普通人吗?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普通的吗?
不久我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落水者被人救起时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在一旁的所有人都认为他已没救了。这时一位医生还是不停地给他做着,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奇迹终于发生了。故事很简单,但留给人的思索是无尽的,从那名医生的专注的神情中,看到他那永不放弃的信念;凭着这样的信念,他决意从死神手里夺回刚才还鲜活的生命。当有人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放弃时,他说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鼓励他一定要救活那年轻人。看着他专注抢救的画面,我很感动,除了永不放弃的信念外,是他身上照耀的人道主义光芒。那光芒是如此的圣洁、瑰丽。
想想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不也同样圣洁瑰丽吗?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其他什么名和利的东西,也是这种圣洁瑰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对孩子一尘不染的博大的爱。怀这样的爱,我们宁愿和那位医生一样,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的专注的神情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不会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的专注的神情成为春晖学校时时可以看到的所有美丽的表情之中最美丽的一种。
当然我们不能拿学生和病人相比,因为,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因为只有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看到希望。
假如我们的充满积极的期待,孩子现在或许不会理解,不会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定会感激的,不仅感激,而且还定会把此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传递下去。
我们可能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有的孩子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可教育不是那种一时一刻就见成效的工作,只要我们做了,我们没有放弃一个学生,这样的执著也足以让我们的人生美丽无比了,足以自我夸耀终身的了。
每当有挫折时,让我们在心中默念不放弃,绝不放弃吧!让那掩藏在永不放弃背后的人道主义精神,化成我们的最朴实的行动;让这种精神不仅照亮春晖学校的每一寸土地,而且照亮每一位孩子的未来。
第二篇: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只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忠诚才有信任,只有主动才能有创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书看完,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这四句话。这本书是一部在全世界影响深远的精神宣言。故事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的美西战中,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美国军人罗文临危受命、排除万难,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联络信并顺利完成任务的传奇故事。
对这本享誉百年的书我就不再人云亦云地夸赞了,只说说,就这么一本小小的册子中,我这个无名的小柜员,看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诚然,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文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忠诚、敬业、责任、坚持不懈等等。然而感触颇深的,还是这本书中蕴藏了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这就是我们支行一直在强调的执行力。危急关头,麦金利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将军的信交到罗文手中,罗文并没有问:“加西亚将军在哪里,我要怎样才可以找到他?”而是接过信,什么也没说便踏上了寻找加西亚的行程。试问各位,只要是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能够不问原因,就执行并认真细致地完成它,你能做到吗?我很诚实的回答,目前的我还暂未做到。这也正是我,需要攒足马力去跨越的距离。而如何提高执行力?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勤于思考,把握细节。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处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视细节会让你遭遇滑铁卢,注重细节自然可以祝你登顶。书中的罗文,在丛林行程即将结束的这一天,大家对周遭的环境都放松了警惕,他心细地发现他们中间多了一些穿着奇怪的人,经打探得知是西班牙逃犯,面对这种逃兵,他告诉大家要提高警觉,谁能保证他们下一刻不会再跑回去向西班牙军队报信,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正是他善于把握细节,才能使一切防患于未然。再拿自己每天吃着的“三元五早餐”来说,故事的主角其实是我们网点门口一对推着三轮卖早饭的年轻夫妇,因为方便,我们几个年轻懒鬼的固定早餐搭配就是豆浆油条茶叶蛋,合计三元五。第一次吃他们家,他给我的油条太老,我小声嘟囔:“我喜欢炸得嫩点的。”给了钱走掉。第二次再去,女主人就主动问道:“妹妹,还是油条、豆浆、茶叶蛋,油条要嫩点的对吧?”顿时觉得这路边的小摊生意不错,原来反应真够灵光!当天下班我便借此反思自己近段时间的工作,网点工作两个多月,总体情况差强人意,有做的好的地方,比如一天一位姓王的大伯来柜面激活健康卡,我当时想激活健康卡这个业务因为只能在商业银行办理,这就意味着通过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向很多前来激活健康卡但以前没在我行发生过业务的市民尽可能地宣传我行的定期存款、理财以及一系类金融产品,让市民意识到:哦,原来他们的利率上浮比其他行的高,原来他们的卡自助取款能免手续费……于是通过交流,我把电话号码留给了这位有意向存定期的大伯,运气还算好,这位大叔过了半个月时间,再次找上了门,即使只存了为数不多的两万元,对自己来讲也算是安慰了。当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有,这也源于看此书而引发的自我审视总结。记得书里讲到的堪称亚洲饭店之最的泰国东方饭店,几乎天天客满,原因是饭店要求服务员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名单并记下所有客人的用餐喜好,当你再次光临饭店时,不相识的服务员能准确地称呼你“王先生”还是“李小姐”时就不足为怪了。当时看到这里我就在想,在柜面工作,其实这种服务的体念是一脉相承的。我的一句:“您好,请问你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如果把服务对象换成具体的称呼,比如“王叔”或者 “李姐”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这样的客服体念,是陌生与熟悉,疏远与亲近的一种关系.想到这里,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有必要在细节上再多花功夫,而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任何一个单位、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像罗文这样的“送信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作为绵商行年轻的一代,应该要有这种把责任扛肩上的意识,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做,因为你不是你自己的,而单位集体却是你的。请记得,你是一个送信人!
第三篇: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似乎更加偏向对物质的亲密接触,很少有时间拿起书本来阅读。当我打开《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小书,疲倦的心灵有了一种莫名震动。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件中,有一个人让我无法忘记。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地点,所以普通人无法带信给他。然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与他合作。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罗文徒步闯过一个个凶险密布、关隘重重的困境,终于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值得强调说明的是:当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而又必须把信送给加西亚,中间还要忍受饥饿、疲劳,甚至冒着死亡的危险。是什么激励罗文一步一步向前?是什么让他甘愿舍身冒险?我从安罗文的身上读出了忠诚、敬业和责任。
今天,罗文中尉已成为历史人物,但是忠诚、敬业和责任却存留至今。在人们谈论如何建立“企业信用”、“敬业尽责”的今天,罗文中尉的行为,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意义。在大大小小的公司中,员工的忠诚、敬业、责任和勤奋,是企业飞升所依赖的基础;员工道德的高低,无时无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罗文中尉以其绝对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而获得了成功。但是,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更在于他的忠诚和责任。
我们应该称赞那些努力去经营每一件事情的人,他们不会因下班的时间到了而放下工作。我们还应该称赞忠诚于企业、服从大局的普通员工,其忠诚和服从在企业构架和运行中给予了必要的坚守和推动。
我的工作,是负责置业公司项目的前期开发报建,曾因为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而倦怠,也曾因为遇到了困难而手足无措,还曾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失落。无意之中,我听到了公司组织员工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业余读书活动,看到了《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百无聊赖的我,打开它百无聊赖地看起来。忘记了疲惫,忘记了时间,走进了这个关于忠诚、敬业和责任的世界。使我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发生了改变。
我钦佩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寻找罗文中尉,也就是寻找自我升华的心路历程。
企业需要这种人,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颗忠诚而伟大的责任心。
—开发部林超
第四篇: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在现实社会中,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敬业、主动性,它们的关系究竟是否对立?事实却告诉我们,它们竟然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阿尔伯特·哈伯德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反映的是一个叫罗文的人以其绝对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的传奇故事。他的事迹100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该书也成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6名。
据说,这本薄薄的小书——《把信送给加西亚》现在还放在布什办公室的一张桌子上。布什在本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送信者!”他解释说:“我把它送给那些所有在本届政府成立之时共同奋斗的人们……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该书的故事发生于1898年,而《把信送给加西亚》写于1899年。但是故事和该书所表述的精神却已经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领导者的信念。故事中的英雄,就是安德鲁·罗文,美国陆军的一位年轻的中尉,一个送信人。当时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称职的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军事情报局向总统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接受任务后,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到哪里能找到加西亚?”就立即出发,没有任何人跟随前往。直到他潜入古巴岛,古巴的起义军才给他派了几名当地的向导,几经冒险,或者用他自己谦虚幽默的话来说,仅仅受到了几名敌人的包围,然后设法逃了出来,他终于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的人。该书告诉人们: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社会组织中奠基事业生涯,只要你还是公司企业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你把身心彻底融入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对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勇气极以钦佩,理解企业主的压力,那么,任何一个老板都会视你为公司的支柱。忠诚带来信任,你将被委以重任,获得梦寐以求的广阔舞台。
该书传达的理念,影响力之大是不可想像的。正如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说:“文明,就是充满渴望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公司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其员工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都是至关重要的,那“送信的人”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栋梁之才。该书更是一本关于成功的励志佳品,它激励着人们:不被困难吓倒,满怀信心坚持完成所托付的任务。揭示了成功的一种模式。
第五篇: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当我刚拿到《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外表看起来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我认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的人物传记故事,但当我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以后,虽然它的内容只是讲解了一个简单的送信故事,但是却给了我以前从未有过的巨大启迪。
《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的是一个叫罗文的人以其绝对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的传奇故事。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100多年,《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也畅销不衰。该书的故事发生于1898年,而《把信送给加西亚》写于1899年。但是故事和该书所表述的精神却已经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领导者的信念。故事中的英雄,就是安德鲁·罗文,美国陆军的一位年轻的中尉,一个送信人。当时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称职的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军事情报局向总统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接受任务后,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到哪里能找到加西亚?”就立即出发,没有任何人跟随前往。直到他潜入古巴岛,古巴的起义军才给他派了几名当地的向导,几经冒险,或者用他自己谦虚幽默的话来说,仅仅受到了几名敌人的包围,然后设法逃了出来,他终于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的人。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经久不衰但却被人们经常忽视的人类优秀品质——“主动性”。主动性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现实社会中,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敬业、主动性,它们的关系究竟是否对立?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公司想要发展,就要有像罗文这样具有积极主动去完成任务的员工,因为公司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其员工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都是至关重要的,那“送信的人”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栋梁之才。
并且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明白了成功的一条法则,那就是:“只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忠诚才有信任,只有主动才能有创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本书使我深刻感悟到“罗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的态度直接体现了工作的质量,要看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就要看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
从书中,我还学习到,要想干成一件事,出色地去完成它,除了具有主动性,忠诚度与责任感外,还必须要专注于此事,要有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好,更快,更准地去完成你所要想干的事。
同样,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勤勉敬业,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环境,把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命运看成是同一体,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事业基础与企业的发展紧紧相连的时候。要做到勤勉敬业,把握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机会才不会擦肩而过,才能培养高尚情操,才能超越自己,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心灵,改掉一些抱怨、嘲弄做法,站在单位、个人、社会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我们要永远记住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不要只是等待机会的到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一切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怨,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忠诚于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不断完美自己,做一个现代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