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第一篇: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记者》 2009年第12期 字数:3234 字体: 【大 中 小】

在中国新闻类期刊的崛起中,专题策划可以说是新闻类期刊开拓市场的一个法宝。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刊的《新周刊》,便因出色的专题策划奠定了其在中国新闻类期刊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笔者通过分析纪念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专题报道,考察新闻类期刊进行策划的一些特点。国庆60周年报道,并没有“独家”的性质。而这也就恰恰更能体现各家期刊在专题策划方面的实力与匠心。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覆盖全国市场的6种知名度较高的新闻类期刊: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广州的《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上海的《新民周刊》和香港的《凤凰周刊》。就笼统的意义来说,这些期刊的读者定位均指向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和白领,但由于风格定位方面的迥异,导致读者年龄层次和性别上有进一步细分。例如,《三联生活周刊》力求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新闻,强调生活的理念;《中国新闻周刊》秉持宏大叙事的报道模式,以大背景,大视角,大事件来解读时事政治;《新周刊》被誉为“中国最具煽动性的周刊”,擅长制造时尚概念;《南方人物周刊》则把人物报道作为对各种资讯题材的统一表达方式,通过关注人物的命运展现社会动态、折射时代背景。上海的《新民周刊》则有一种温和的海派气息,不偏不倚、沉着稳重,实行海纳百川的传媒操作模式;《凤凰周刊》则声称坚守“客观立场、多元视角和国际语境”,打造华语圈最令人瞩目的政经新闻。通过国庆60周年的专题报道,各新闻类期刊的精彩纷呈的比拼,可以考察他们如何秉承自己的鲜明风格。

一、《三联生活周刊》:做有文化的新闻

《三联生活周刊》从2009年初便推出“共和国60年重访历史系列报道”,数位资深记者历时6个月,亲访6位共和国建国元勋的家人或身边工作人员,重现6大城市1949年政权交替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真实再现共和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这个系列报道包括:《“进城之始”,1948~1949年的沈阳》《“旧都重生”,1949的南京》《“通衢活力”,1949年的武汉》《“民族资本蜕变”,1949年的上海》《“商埠新传奇”,1949年的广州》《“从北平到北京”,1949年的北京》。这组报道通过对细节的发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60年前对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对团结各界社会力量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的思考。这种回顾,或许对于60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2009年8月31日第32期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特刊,包括《1999年后军事发展加速度——2009阅兵猜想》《独家采访全部主创人员——〈建国大业〉诞生记》《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中国》《25位代表见证“全国人大”制度演进——人民》。

在新闻类杂志中,《三联生活周刊》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擅长使文化具备当下的活力,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这生动地体现在其主编朱伟曾提出的内容定位有关“新闻、文化、生活”这三者关系的描述中:“选择新闻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队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的目的。”国庆60周年的报道策划凸显了这个内容定位。他们动用了很大的报道力量,以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变迁为基点,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管理的回顾,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政权建设60年的风风雨雨。这两个系列报道的大手笔大策划,不露痕迹,视角独特,文本厚重,深度与广度并举,把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做出“独特”处理,体现了三联的风格和特色,可圈可点。

二、《中国新闻周刊》: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从2009年8月31日起连续推出6期“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理想中国》讲述李大钊、方志敏、陈独秀等先贤们的新中国畅想。社论版登出《共和国?再出发》的社长言论,指出此次系列报道的目的。《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民主中国》讲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社论版刊出《“官话”为何要清理》,提出常态的政府之责任及基本职能。《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财富中国》讲述60年来中国人民获得财富、失去财富、恐惧财富、追求财富和拥有财富的历史。社论版刊出《谨防大国企的挤出效应》,提出关注经济结构问题的迫切性。《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自由中国》讲述了中国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幸福走过的60年艰辛之路。社论版刊出《打破部门主义的新闻出版体制》,提出传媒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扮演的角色,认为言论自由永远是最重要的自由。《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开放中国》讲述中国的对外政策发展。社论版刊出《一个甲子:完成的和未完成的》,提出现代化的艰辛与迫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意味深长。《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希望中国:给未来中国的九封信》邀约9位当今中国和华人社会知名人士,写下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思考和希望。社论版刊出总编辑寄语《为自己为中国让我们希望》,给人们期待,给人们勇气。

一般来说,目前新闻类周刊的专题策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对新闻的整合和梳理;二是自己做的调查报道,三是对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引导和前瞻性的构想。《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系列报道中,把这三种类型结合得顺理成章,其中既有对60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梳理,也有对其中历程的调查采访,更有创意的是国民对未来中国的期望,点面结合,富有深度,涉猎广泛,秉承其一贯的大背景、大视角、大事件报道的传统,整个叙事方式非常恢宏,而且每一期的报道配有社论,表明杂志的立场,体现了其“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办刊宗旨。

三、《南方人物周刊》:记录普通人的命运

地处岭南的《南方人物周刊》,看来没有上述两家期刊那样的气势磅礴,但同样有其特色。他们推出两期有关报道,包括2009年9月21日第38期的《共和国60年最美丽12人》,以共和国60年来最美丽的12女性的角度来梳理中国60年的历史脉络。而2009年9月28日第39期的《60人的中国梦》则选择60位普通中国人为采访对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回答同样的7个简单问题,来展现自己的梦想。

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的《南方人物周刊》,宣称本着“平等、宽容、人道”的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这组报道中,“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专题策划带给我们的是作为时代主角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怎样思考,他们如何行动。这些“人”的思考和行动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读者的思考。

这也是我们一直熟悉的《南方周末》的味道,这就是我们一直熟悉的《南方人物周刊》味道,也就是“人”的味道。他们记录的,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领袖和精英,但也没忘记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普通人。

四、《新周刊》:另类体现新锐

《新周刊》在10月1日出版了自己的总第308期。这一期《新周刊》,大红的封面,丰收的油画,契合了其封面专题《青春——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的内容。

这六代人的代表分别是:1949~1959年,王蒙的“必须快乐的青春”;1959~1969年,张贤亮的“没有女人没有爱情的青春期”;1969~1979年,陈丹青的青春细节与国家悲喜,感慨“幸亏年轻”;1979~1989年,查建英“疯狂寻求各种新鲜的可能性”的激情燃烧的青春;1989~1999年,老愚讲述他卖给市场的青春,是“生命中最长的季节”;1999~2009年,蒋方舟说她的青春“不曾历经沧桑”,但已经过早地觉醒。

每一个10年都配有一篇那个年代的“青春纪事”。黑白的照片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历历在目。《新周刊》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描述我们的祖国,“青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人生一段,有遗憾,也有美好的回忆,给与我们向前的力量,走向美好,共和国就这样走过六代人的青春,继续向前。

五、《新民周刊》:不事张扬,以小见大

《新民周刊》的国庆60周年报道,也秉承了海派媒体的风格,冷静,理性,润物细无声的风格。他们没有在封面做专题,而是在“特稿”板块中从8月中旬连续7期设立“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报道?新四世同堂”专栏,其中包括:《柳氏六十年:惯看秋月春风》:讲述上海的知名电影家族柳氏家族,与共和国的历史息息相关的荣辱与共;《何氏家族:走出寄啸山庄》,讲述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家族,跟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历史;《茅氏家族:太阳照常升起》,茅以升、茅于轼的家族,见证一个古老而动荡的国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十三亿分之一:张至璋大陆寻父》:张至璋的故事折射出60年来的历史印迹和社会变迁;《家族之树常绿》:作家程乃珊讲述程家的新版“红楼梦”;《资氏:沉默是一种大爱》,金融实干家资耀华一家的银行业和新中国的故事;《母爱,让我们离散》,上海梨园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茨走过共和国60年;《从贫二代到好三代》,讲述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的奋斗史。另外,国庆前出版的第38期封面专题是《大阅兵,看门道》,同期还有一个特稿,是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撰稿的《共和国诞生前夜,我们回来了》。

《新民周刊》的策划,从家族的变迁讲述共和国走过的60年,讲故事,讲爷爷,讲奶奶,讲爸爸妈妈,讲自己,讲新中国的成长,坎坎坷坷,娓娓道来,冷暖自知,不事张扬,小处见大。

六、《凤凰周刊》:彰显“独立意见”

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凤凰周刊》对大陆新闻事件的报道一向以来有其自己非常独特的视角。在共和国60周年的报道中,该刊并没有专门的策划报道,笔者收集了一下2009年4~10月的该刊杂志,罗列一下有关“国庆”的报道:

2009年4月25日总第325期,封面故事讲述“长安街政治史中国第一政治地标‘大修’1949~2009”。北京的长安街变迁,对应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变迁,是60年来世事沧桑最浓缩的注释。2009年7月25日总334期,封面专题为《解密大阅兵1949~2009 阅兵武备大点验》,包括6篇报道:“解密2009大阅兵”“国庆阅兵武备大点验”“世界最大最严谨的方阵”“谁会成为大阅兵典上的客人?”“中国阅兵演进史”“一部意识形态演进史”。其中有一些在内地媒体上看不到的消息,如“揭秘阅兵保障费用”等。2009年9月5日总338期,其“鲜时事”栏目(重要性仅次于其“封面故事”栏目)中有一篇《60周年国庆安保全面升级》文章,在“文化”栏目中有一篇《内地200部影视剧“献礼”成潮》。2009年9月15日总339期“鲜时事”栏目中有两篇有关国庆主题的报道:《香港国庆观礼团名单解读》《60周年国庆台湾嘉宾名单出台?——300台胞受邀国庆观礼》。

从《凤凰周刊》的有关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本杂志以独家新闻及其内幕为我们提供的“独立意见”,与其他新闻类周刊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此。选材独特、视野独到、立场独立,以一种客观的姿态“重视记录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这是该刊一贯的风格,也是其被政商两界关注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新闻类期刊同质化的竞争还不是特别激烈,所以上述新闻期刊在专题策划中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跟他们十几年的品牌累积相对应。作此分析,或许能给新闻类期刊今后的策划做一些参照,受一点启发。■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第二篇:新闻述评

大学生寝室探访述评

大学生是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宏大群体,良好价值观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大学生身上得到社会渗透。中国当代的大学在课程设定上为了充分给予大学生自由时间,大多学校选择将课程定量为三分之一高中周(即高中课程量的三分之一)。显然,这给予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权利毫无保留的交还给了学生,对于“空闲”时间的利用,也一直成为各高校的焦点性问题。

从内在来看,大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高,高中紧张生活之后,大学成为放松的大舞台,对于何时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样去做,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理想的划分上,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实践性和幻想性两大类。实践性,便是要在本学科和自己的能力要求上进行稳健的学习和发展,也包括很多的课余文化,娱乐,会友等活动:幻想性,是对于新兴的事物有极大的被新引力的群落,对于更发展的地区,城市,乃至国家有着心灵的归属感,从而在很多行事做为上往往与众不同,或许这一群落的在学科上并不名列前茅,但有很多受到外界影响的独到之处。从外在来看,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以及高校优雅教学环境的考虑,大多数校区都坐落于城市的远郊地带,这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又会形成各高校簇拥的群落效应,成为有各项基本设施功能的卫星城---大学城。但是远郊地区离人口聚居区较远,这无疑给学生的出行造成了阻力,选择寝室生活了解大学生无疑成为方便,快捷,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一周内的多次探访中,敲门之后往往得到室内学生的质问,之后便是一阵凌乱的声响,方才进入寝室。很显然,很多学生对于寝室中的外来人员有一些抵触情绪,对于个人的隐私十分的关注,这不免根源于现在独生子女为社会家庭主要成分的诟病,独居成为许多学生长时期的习惯。在进一步多的相互了解中,许多学生在寝室中相互之间也会有保护主义,对自己的某些物品,如手机,电脑,音像设备,尤其是自己的隐私物品,这不免会造成一定的寝室室友之间的不融洽气氛。但我认为保护贵重物品和隐私物品是每位同学的固有权利,这应该坚持的好习惯,是公共社会生活一贯遵循的条例,学习用品,书籍和课堂笔记,乃至日用品,食品,体育器材在很多寝室早已经成为了公用,这不得不说,大家相处的蛮好啊!气氛的融洽使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在时间的磨砺中逐渐的加深。室友的兴趣爱好,平常的生活喜欢,对什么东西厌恶,伤感,失落,兴奋之事,很多往往是本人不了解,室友们却能略评一二,真是其乐融融。

作为有理想和抱负的新时代学子,成为社会堪当一面的栋梁是每位在校生的本职第一要务,社会行业的诸多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的选择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寝室文化虽然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但真正处于寝室中的学生在很多事情上仍有诸多的焦虑,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之后固然会存在很多的差异,用一个经典的例子: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校园这颗大古树中的学生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性格,这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就业发展的道路,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同龄人在不同的个人性格和理想抱负之下发展,业余的大量时间和空间意识的自我很容易形成小的隔离区,在探访中,了解到寝室中的口角之争在大学生之间微乎其微,高学历的新时期知识青年们似乎不屑于用口角这种市井之术来解决问题,有朋友会认为这很好,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用语言的解决的问题是直面性问题,即是某某讲出,让某某知道,至于效果可以不计较。但在大学生寝室中,“冷战”和“潜意识敌对”往往是相互认为不合格的室友的处理办法。“别扭,但也就这么着吧”,这是很多同学的回答,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几只雏鹰相互望着唯一个狭小的飞出口争相张开翅膀,却没有愿意谦让的一只,很显然被困在了这唯一的生命口之下,“狭口之鹰”,这个小比喻很适合寝室中的一些情况。青春在挥洒,友谊在嫁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相聚在一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过往时代早已经消逝于那段清濛初开的“季节”。知心朋友的真心面对;不轻意之间的点点关心;分

享收获和喜悦的成功时刻;离开了谁?我们又将会得到谁?回想着《真心英雄》中康强有力的歌词,重复这那久违的!!!



第三篇:全国新闻类核心期刊名单

全国新闻类核心期刊名单

序号 期刊刊名

ISSN号 统一刊号编辑学刊 1007-3884 31-1116 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002-8552 11-1746 3 中国记者 1003-1146 11-1275 E-mail: 编辑部信箱:zgjz@vip.sina.com zgjz@xinhuanet.com 总编信箱:cjlxh@xinhuanet.com 4 新闻战线 0257-5930 11-1337 E-mail:xw@peopledaily.com.cn 5 中国出版 1002-4166 11-2807 6 中国图书评论 1002-235X 21-1035 7 新闻大学 1006-1460 31-1157

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新闻大学>杂志编辑部 200433 021-65643630 新闻与写作 1002-2295 11-1109

地址: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编辑部

北京市和平里西街21号 100013 9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001-7143 11-2684 10 新闻界 1007-2438 51-1046 11 当代传播 1005-1945 65-1090 12 编辑之友 1003-6687 14-1066 E-mail: bjzy98@sohu.com pqw@xinhuanet.com 出版发行研究 1001-9316 11-1537 14 新闻与成才 1002-4468 11-1495 15 编辑学报 1001-4314 11-2493 16 新闻与传播研究 1005-2577 11-3320 17 国际新闻界 1002-5685 11-1523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杂志社 100872 010-62514412 现代传播 1002-7149 11-3614 19 新闻爱好者 1003-1286 41-1025 E-mail:xwahz@sina.com 20 新闻实践 1004-9029 33-1163 21 新闻知识 1003-3629 61-1022 22 新闻记者

E-mail: xwjz@wxjt.com.cn 23 收藏家 1005-0655 11-3222 24 图书发行研究 1003-8442 34-1088

最佳答案

现代传播:journalcuc@163.com 当代传播:mail:ddcb@xjdaily.com 国际新闻界:gjxwj0@126.com; 新闻记者:xwjz@wxjt.com.cn 新闻通讯:(改名《传媒观察》)新闻与传播研究:J-c@263.net

中国记者:zgjz@vip.sina.com

新闻战线:zhendi886@163.com

新闻与写作:xwyxz@bjd.com.cn 新闻界:xwj-tougao@scol.com.cn 新闻爱好者:xwahz@sina.com 新闻大学:xwdx@fudan.edu.cn 新闻知识:xwzs@sohu.com 新闻实践:xwsj@zjnews.com.cn

第四篇:期刊策划

期刊策划

传播(1)班黄少凤2011337270107

刊物名称:《网络文学》

选题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对于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纯文学作品来说,如今的人越来越热衷于选择比较轻松诙谐的网络文学来看。也由此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的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作品。但也由于作品太多,鱼龙混杂,使很多网络读者不知如何选择,本刊旨在关注网络文学新动态,为网络读者提供相应的信息。市面上有很多文学类刊物,但单独研究网络文学的却几乎没有,这给本刊的发行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读者定位:15—30岁的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应该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热衷于上网,热衷于网上阅读。

刊物栏目:

1、新作试读

主要内容:推荐网络上比较好的新作品(如:网络文学奖项获得者的作品)。要求:推荐作品有一定的深度或一定的文采,推荐者的文章推荐理由要充足,文笔也要比较优美时尚。(军事、言情、武侠等均可以推荐)

2、网络作家介绍(访谈)

主要内容:这个栏目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推荐比较知名的网络作家或者新生代比较被看好的网络作家。可以以直接写作的方式也可以以访谈的方式来介绍,挖掘其的创作动力和灵感来源以及其人生经历等。

二是对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评论。

要求:介绍的作家必须有比较好的代表作品(类似于唐家三少、唐七公子等)。

3、网络文学你我看

主要内容:对整个网络文学的一些评析,或者对网络文学走向的一些看法,或者对某一些网络作品中蕴含的各种历史或文化现象的解读等等。

4、文段欣赏

主要内容:挑选一些比较好的文章或文章段落刊登。要求:选择的文段要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或比较浓烈的色彩或比较美妙的笔法或比较曲折的情节,以吸引读者注意。

5、主题互动

主要内容:每期都设定一个主题(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网络小说,我最爱的网络人物等)来征稿,选取几篇比较符合的文章刊登。

第五篇: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方式

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方式

一、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现实紧迫性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高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网民基数大增速快的发展趋势。新媒体风起云涌,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进入前所未有的多元生态。受众的阅读习惯从传统媒体过渡到电脑甚至移动终端,所有传统媒体都迎来了一场媒体转型发展的大变革。进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党建类期刊与全国各类期刊都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如何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中探索一条提升党建类期刊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实践路径,关系到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整体推进。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作为媒体的本质而言,策划力的强弱是审视一个媒介是否具有传播力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发展日益加深的今天,策划力综合体现了一个媒体的实力和潜力。在“同题作文”下,谁站得高、谁能给读者传达更加透彻的分析和更加有用的信息,谁就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宣传效果就能发挥得更好。因此,党建类期刊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注重策划力的提升。

二、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瓶颈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受众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来获取信息,报纸、期刊等传统平面媒体的受众日渐萎缩,党建类期刊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发行基础稳定、受众阅读率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党建类期刊受众老化、利用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订而不阅、闲置浪费的现象颇为普遍。对此,多数党建类期刊的解决之道是:迅速占领新媒体传播空间,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优化栏目和版式设计,追求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阅读与视觉效果;加大专题报道力度,以文章的深度和思想性来吸引受众。从以上三个解决途径来看,党建类期刊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上都主动抢占新媒体传播平台空间,自身栏目设置与版式也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审美取向,并且发挥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优势。但是,部分党建类期刊也存在纸刊与举办新媒体之间重合度高、差异性小、服务性弱的问题,好的栏目和版式无法形成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笔者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党建类期刊目前的策划思路与手段依然没有跳出传统平面媒体的既有思维。“融”的优势与核心不够突出是制约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党建类期刊

主要选题策划往往是基于平面媒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推进,对新老媒体之间的特质掌握得不够精准。一些在刊物上展示效果好的选题未必适合在新媒体上进行推送;反之,一些适合新媒体进行二次加工、多频次推送的选题也未必适合期刊的编辑周期和阅读体验。总体上看,媒体融合时代,制约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瓶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优势无法从通过多平台、多媒介进行整体展示。党建类期刊以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为主,内容上的优势体现在及时指导和帮助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和党员教育上,好的策划一定是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与反馈。在传统纸质媒介平台与读者间黏性下降的大趋势下,新兴媒体的策划规划与传播途径往往更加注重时效与热点的把握,而党建类期刊的内容优势往往需要时间沉淀,这个矛盾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优秀策划的传播力。二是人力资源短板制约策划力的整体提升。目前,党建类期刊与全国主要期刊单位一样都面临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的一线采编人才较少,能兼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选题策划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人力资源也成为制约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三是思维观念滞后影响策划力的整体完善。党建类期刊选题策划的视角较为单一,对新媒体运营而言,求新求变的主动性不够,很多符合年轻受众的策划手段与党建类期刊的传统策划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完成思想转换。

三、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主要方式

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黑龙江《党的生活》确立和完善了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即以技术为支撑,以队伍建设、组织架构重建、差异化报道为手段,从原来单一的传统纸媒转型升级为涵盖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具有现代传播渠道和功能的全媒体,实现了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传播的转型。第一,锻造媒体融合型编辑记者队伍。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新技术、新结构的改变对新闻从业人员技术能力、观念思维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既懂得传统媒体传播规律又具有互联网思维,既精通传统采编业务又能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加快媒体融合转型的首要条件。在实施媒体融合战略之前,黑龙江《党的生活》人才队伍结构单一,所有的编辑都是传统的纸媒编辑,缺乏新媒体人才,特别是那种既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热心办刊,又兼具全媒体采编技能,熟练掌握新媒体采编、制作、运营本领;既能可分工合作,又能独当一面的

复合型采编人员。为了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黑龙江《党的生活》先后派出编辑记者7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类媒体融合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如今,这支经过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的复合型采编队伍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传统期刊采编业务,对完成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在内的多种形态的产品也同样得心应手。第二,实施项目制,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樊篱,探索建立跨部门的“策划组”。对于党建类期刊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多为固定划分栏目和编稿方向,所策划的内容往往容易产生局限性,新媒体时代要求媒体因时因势调整选题方向,必须充分调动不同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策划力的提升。通过实施项目制,以策划的内容需要为导向,结合个人兴趣组成若干选题的项目组,在不影响原有采编部门组成的情况下,根据编辑的个人兴趣、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等因素自由组成策划团队,以工作组的名义整体推进策划的启动与落实,工作组的负责人牵头招募对策划感兴趣的同事进入到工作组当中。为此,围绕大时政类热点话题,黑龙江《党的生活》全体出动、各自分工、协同配合,深入全省各地采访报道,寻找改革发展的鲜活样本,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批紧扣时政热点、内容活泼易于接受的全媒体报道任务。例如,2017年全年,黑龙江《党的生活》全媒体精心组建了多个策划团队,陆续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驻村故事—脱贫梦”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主题征文和微视频征集大赛、“我的家风故事”和“从严治党在身边”征文活动等十余个策划性活动。这些活动在纸质期刊上呈现出的是一系列注重时效、主题突出、特点鲜明、通俗易懂的报道,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则收获了日均访问量万余人(次)的影响力。从实践来看,工作组的建立能有效克服人力资源短板,能够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知识背景的编辑在一个选题下开展针对性策划,这样分众化、有针对地策划方式能极大满足新媒体时代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需要。第三,克服同质化竞争,注重同一选题在不同媒介间的差异化策划。目前,国内很多党建类期刊开通的新媒体平台上都是将纸质刊物的内容重新推送,形成了同一篇作品在不同媒介上进行了两次传播。在新媒体日渐强势的今天,这种传播方式既不能有效提升党建类期刊的新媒体建设水平,又在一定程度干扰了纸质刊物的发行,不利于媒体的融合发展。因此,应该保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同媒介形态的特色优势,突出对同一选题的多元化策划与生产。以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的相关报道为例,黑龙江《党的生活》融媒体一齐上阵,全力推动“线上”“线下”立体式报道,形成传播矩阵。“线下”——以《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为当期主题,报道容量超常——专刊由每期正常的64页追加为72页,共设置17个相关栏目,以近13万字的容量,多侧面、多维度深入宣传报道党的十九大精神。除了“线下”专刊覆盖全省30多万名党员读者,该社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微官网等融媒体矩阵,注重差异化信息传播,接连推出重磅报道,在“线上”覆盖全国近20万用户,获得广泛好评。据统计,从党的十九大召开至2017年12月14日,该社融媒体矩阵共采发十九大相关稿件1800余篇、图片4000余张,累计推出视频节目500多分钟,阅览总量达1000万次,互动信息1400余条。其中,推出微直播一次,转播两次;开设“党的生活带你迎接十九大”“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等9个话题和专题;与龙江先锋网合作,推出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图解。特别是官方微信推出的《关于十九大,请收下这份聊天指南》等爆款文章,被网友称赞“文案直指人心”,阅读量达4500人次。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