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国十大国粹,你知道京剧排第几位吗?

中国十大国粹,你知道京剧排第几位吗?



第一篇:中国十大国粹,你知道京剧排第几位吗?

中国十大国粹,你知道京剧排第几位吗?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http://www.feisuxs/ 中国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那是我们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十大国粹吧!

10、刺绣 刺绣: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9、剪纸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8、中国围棋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这样,“围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就固定下来。围棋属“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四艺”之一。“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中国的围棋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围棋是我国古人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7、中国瓷器“china”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号称“瓷之国”,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被誉为是“瓷器之国”。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

6、中国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祖。神农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鼻祖,同时,神农也是全世界的茶叶鼻祖。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饮料。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5、汉服和丝绸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慧、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

4、京剧京剧,中国五大戏剧之首,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之一。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 合,最终形成京剧。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板腔体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昆腔、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寸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继红生鼻祖王鸿寿之后,李洪春独树一帜的继承和发展了关羽戏表演艺术,被誉为“关剧宗师”。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表演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板式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人物化妆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流派划分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李派(李洪春);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

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

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旦角

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徐派(徐碧云);杜派﹙杜近芳﹚赵派(赵燕侠);阎派(阎岚秋);朱派(朱桂芳);宋派(宋德珠);关派(关肃霜)。老旦

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罗派(罗福山);李派(李金泉)。花脸

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袁派(袁世海);钱派(钱金福);黄派(黄润甫)。丑角

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3、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因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就是中医的鼻祖。

2、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既功夫,英文名:Kungfu,即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功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1、书法唯一将古老文字作为艺术的,是中国,这门艺术,叫书法。距今约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文字开始出现。传说轩辕黄帝命令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就发明创造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国10大国粹,每一位中国人都应熟记心中,尤其是年轻人!记住她们,并一代代地传颂给后人。宝山编辑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第二篇:中国十大国粹汇总

中国十大国粹

(原文:中国十大国粹,中医第三,京剧第四,它排第一!)

作者:佚名 来源:寻道网

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今天就一起来盘点下中国的“十大国粹”。

国粹一:书法国画

唯一将古老文字作为艺术的,就是咱中国,这门艺术国粹叫书法。

距今约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文字开始出现。传说轩辕黄帝命令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就发明创造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

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其中,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书。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大书法家。其中,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是中国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流传千古,天下闻名。《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国画,是中国汉族传统绘画形式。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粹二: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即:功夫,英文名:Kungfu,即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功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一环,是中华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故称之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汉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

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武术衍生出很多不同门派。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汉族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的经验和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

因此,它体现汉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国粹三:中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

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着,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因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就是中医的鼻祖。

综上所述,中药和中医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和轩辕黄帝。

国粹四:京剧

京剧,中国五大戏剧之首,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之一。

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国粹五:汉服与丝绸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能、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

嫘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被称为“蚕母娘娘”。由于嫘祖创造了丝绸文明,功高天下,自周代起就被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

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文明,泽被天下。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

嫘祖发明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堪称在“中国四大发明”之前的“中国第一大发明”。我认为:丝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丝绸,是人类最美丽的发明。

国粹六:中国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祖。

神农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鼻祖,同时,神农也是全世界的茶叶鼻祖。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饮料。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国粹七:中国瓷器“china”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号称“瓷之国”,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被誉为是“瓷器之国”。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

国粹八:中国围棋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这样,“围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就固定下来。围棋属“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四艺”之一。“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中国的围棋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

国粹九:剪纸

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剪纸,也称为“窗花”。在新春佳节时,中国百姓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剪纸(窗花),集装饰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春节假期确定为十天,把腊月二十八定为“窗花节”》。

国粹十:刺绣

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中国十大国粹,每一位中国人都应熟记心中,记住她们,并一代代地传颂给后人。

第三篇:苏州十大爱情故事,你知道几个?

苏州十大爱情故事,你知道几个?

苏州十大爱情故事,你知道几个?

双剑化龙——干将与莫邪【故事梗概】干将奉吴王阖闾之命铸剑二枚。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始终未成……若铸剑不成,必得吴王赐死。妻莫邪曰:“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先师亲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说完,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吴王得知剑藏,遂扣干将。剑忽从匣中跃出,化龙而去,干将亦携阳剑腾飞而往。干将莫邪,双剑化龙,千古爱情之绝唱,自此无人称勇士。(采自《吴越春秋》)【与苏州渊源】干将莫邪为姑苏(苏州)人氏,故事发生在春秋吴国之姑苏城。城内旧有干将坊,干将墓。今苏州有干将路与莫邪路纪念二人,其中,干将路为原干将坊衍化而成。

泛舟五湖——范蠡与西施【故事梗概】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选中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西施。才子佳人,相逢一见钟情,然国难当头,范蠡遂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宠爱有加,歌舞宴平,从此,对越国也放松警惕。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越国胜出,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与苏州渊源】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据考证,范蠡从今苏州吴中长桥石湖越来溪附近蠡墅入五湖。石湖风景区有范蠡祠,祠内壁画形象地描绘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苏州震泽原有范蠡钓台,在蠡泽应天寺前。相传范蠡灭吴功成,与西施泛舟五湖垂钓于此。钓台叠石为矶,别无建筑。今毁。

鹊桥传说——牛郎与织女【故事梗概】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平素在天上织云彩,牛郎则在人间放牛。某日,牛告诉牛郎说,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洗澡,届时可取仙衣一件,织女若找衣,就还给她,并向她求婚,她定会答应。牛郎按此去做,果然应验。织女和牛郎结婚,生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便把织女捉回天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牛郎听从,便用竹框挑着两个孩子,追到天上,此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划出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最终感动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与苏州渊源】据《中吴纪闻》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流传于现在的苏州太仓科教新城一带,至今太仓尚流传有牛郎织女的众多传说故事和相沿成习的“七夕节”风俗,并保留有中国唯一一座织女庙遗存。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文献资料上亦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的记载。黄姑者,《荆楚岁时记》牵牛所谓“河鼓”之讹音,太仓黄姑村(今胜昔村)也。2008年,太仓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七夕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齐眉举案——梁鸿与孟光【故事梗概】东汉太学生梁鸿,家贫而有品节,博学多才,势家大族多有欲嫁女于梁者,全不动心。同县外貌“肥丑而黑”、内在心界宽阔之孟家女孟光曾言:“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娶之。孟光婚后布衣粗衫,操持家务。梁鸿甚喜。夫妇遂隐入深山,耕织弹唱,相敬如宾。后因梁鸿作《五噫歌》触怒朝廷,避祸吴郡(今苏州),于大户皋伯通家当佣工。梁鸿每归,孟光具食,皆齐眉举案将粗陋之食端正捧上。此恭敬有加之举被主人皋伯通偶然撞见,识破梁鸿身份,遂将夫妇俩当宾客供养。梁鸿从此在皋的庇护下闭门著书,及卒,葬于苏州要离冢旁。(采自《后汉书·逸民传》)【与苏州渊源】皋伯通,汉代谏议大夫,苏州古城“皋桥”即皋氏宅地在此桥边而得名。梁鸿与孟光当年“适吴”,即来到苏州皋桥旁皋伯通家,皋伯通亦因特别能识人,收留扶风人梁鸿孟光而一举成名。梁鸿在皋家受到礼宾待遇,潜心著书,直至病逝。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旁,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今墓毁。

三笑姻缘——唐寅与秋香【故事梗概】吴中才子唐伯虎到苏州虎丘云岩寺游玩,遇东亭华太师夫人前来进香。华夫人丫环秋香,姿色艳丽,娇悄动人,伯虎一见钟情。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连忙乘小舟追赶。途中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以为秋香钟情于己,遂苦思一计,卖身华府做书童,以接近秋香。伯虎凭才逐渐赢得华府器重,后又得好友祝枝山巧施妙计,终与秋香结成良缘。【与苏州渊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书画家,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明成化年间生于苏州吴趋坊一户商人之家,16岁一举夺得乡试第一,轰动苏城。后于姑苏桃花坞置地。今桃坞双荷花池有唐寅故居遗址,附近有准提庵唐寅祠。唐寅墓在苏州近郊横塘王家村,现有唐寅园供游人参观。

浮生沧浪——沈复与芸娘【故事梗概】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沈复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沈复与芸娘,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芸对夫君从而不愚,顺而不谄。夫君是骚客文人,便与之游历山水,为文赋诗;夫君是风流才子,便为其游说佳人,访寻美景;夫君是落魄书生,便替他梳洗缝补,勤俭持家。林语堂曰:“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与苏州渊源】沈复,长洲(今苏州)人,芸娘,沈妻也,夫妇居苏州沧浪亭畔。

描金之凤——徐惠兰与钱氏女【故事梗概】姑苏书生徐惠兰因家贫向叔父借贷,却遭凌辱,愤而自尽,为江湖术士钱笃招相救,并将其女钱玉翠相许。玉翠以家传御赐描金凤相赠,作为定情之物。惠兰被姑母接去读书,途中救了重病的书生金继春,二人结为金兰。表兄王云卿与惠兰甚相契,不意被人害死,惠兰被冤下狱。刑前,金继春因与惠兰貌相似,舍身替死,临刑时被绿林好汉劫走。京中大旱,钱笃招应诏求雨成功,得封高官,为惠兰申冤,终于逮住真凶马寿。冤情昭雪后,惠兰应试,连中三元,授官与玉翠成婚。【与苏州渊源】据苏州地方志载,徐惠兰故居坐落苏州司前街16号原徐朝宗宅,2000年毁,遗址在今书院巷三多苑内。丹青携柳——柳如是与钱谦益【故事梗概】明末清初,杭州西湖边,“秦淮八艳”之首、绝代佳人柳如是邂逅被免官职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两年后,柳如是一副书生打扮来到钱氏故里苏州常熟,以诗自介:“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钱氏认出如是身份,万分惊喜。柳如是为钱谦益深情所打动,钱谦益为柳如是痴情所迷恋。一老一少,终成眷属。婚后,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他们的生活曾一度受到冲击。为抵抗清的统治,柳如是甚至提议投水殉国。几番浮沉,钱谦益看破红尘,从此,一心一意守着柳如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温馨生活。【与苏州渊源】钱柳曾多次寓居苏州。苏州拙政园忠王府有柳如是故居。崇祯十四年年底,柳如是独留苏州养病,特意去灵岩山拜谒了韩世忠、梁红玉之墓,对数百年前的抗金英雄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柳如是唯一的女儿即出生苏州拙政园。另外,苏州常熟虞山有柳如是钱谦益墓。2010年4月,见证柳如是钱谦益爱情的拂水山庄于常熟尚湖重建完工。

珍珠宝塔——方卿与陈姐【故事梗概】苏州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参,满门抄封流贬。方卿投奔姑母家,向姑母求助赶考盘缠。姑母势利,不但不予帮助,还冷言嘲讽,方卿愤而离去。姑母女儿陈翠娥与方卿青梅竹马,欲助表弟,遂将稀世珍宝珍珠塔暗赠方卿。姑父陈王道也驱马追至九松亭,深明大义,将女儿许配方卿。赶考路上,方卿遇土匪,珠塔被劫,方卿坠河,后被陆府所救,并与陆府小姐产生感情。珍珠塔被盗贼典当于姑父家典当行,陈翠娥悉知方卿遇险,悲痛万分,一病不起,陈王道遂命韩书生假造方卿书信,慰抚女儿。两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姑侄和好,方卿最终在陆家小姐与陈翠娥之间做出选择,与陈翠娥成婚。【与苏州渊源】“珍珠塔”故事相传发生在苏州吴江同里。目前,在同里古镇区还保存着陈家的部分住宅,包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陈翠娥的书楼。绛珠还泪——贾宝玉与林黛玉【故事梗概】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用尽平生泪水,还神瑛侍者贾宝玉灌溉之恩,演绎了一段深情动人的爱情故事。【与苏州渊源】林黛玉生于苏州,原型为康熙苏州织造李煦孙女——李香玉。其幼年长住拙政园。贾宝玉原型则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据史料记载,当年曹雪芹祖父曹寅,出任苏州织造期间,购下拙政园部分住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妻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曹雪芹母亲怀孕后途经苏州,在拙政园李煦家生下曹雪芹。雪芹(宝玉)与香玉(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惜香玉早逝。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雪芹不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第四篇:中国传统:婚俗十大禁忌你知道么?

中国传统:婚俗十大禁忌你知道么?

1、出嫁时间的禁忌:

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这三个月份: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2、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如若在迎亲途中遇上另一队迎娶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

3、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新娘进男方家门时,如有门槛,要跨过去,还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结婚当天直到晚上就寝前,任何人都不准接触新床。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4、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5、忌吃喜饼:

喜饼是喜气的象征,分发喜饼的习俗意在分享新婚的喜悦,并将婚讯藉由喜饼传达给每一位亲友。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新娘切记不可吃,因为这样就象征把自己的喜气吃了,是应该注意忌讳的。

6、忌二次上香:

很多传统家庭在嫁女之时都会在祖先或神灵供桌前告祭上香,女方除了要供奉礼饼,还要注意上香时,尽量不要将香头插歪,假如歪了,也不要将香拔出、再插一次,因为二次上香有再婚的意思,对于初婚的新人来说是不吉利的。

7、忌准新郎独睡婚床:

新被、新枕、新床品……装扮得无懈可击的婚床,要安放至新婚夜前夕。在此过程中,切忌准新郎一个人独睡新床,因为这样有婚后孤独的寓意,非常不吉利。如果新郎实在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休息,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如生肖龙者即可。

8、忌说“再见”:

当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可以说:“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与离别的含义,对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常不好。所以在新人在送宾客时,应该以点头示意,或挥手送别即可。

9、忌串门:

新娘子蜜月里不需到亲友家串门的禁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因为一般人对蜜月里的新娘都有一种忌讳心理,认为是对别人不太吉利的,这种不祥一直持续到一月之后方能消除,所以新娘子蜜月里不可串门。尤其是一些有老人在的亲友家,应该格外注意不要在蜜月期去拜访。

10、忌孕妇送亲:

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孕妇不能相送,因为古时人们认为孕妇象征着血光,孕妇送亲会为新人带来血光之灾,所以在新娘出阁时,孕妇应该要回避。而且在新娘出门时,往往要燃放花炮,而且人员众多,场面拥挤嘈杂,空气也较为浑浊,为了孕妇的健康着想,也不应让其加入到送亲的队伍中。

第五篇:中国历史上的水灾,你知道哪些?(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水灾,你知道哪些?

近日南方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侵袭,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在今天也出现了2017年第1号洪水。纵观历史,我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都遭遇过不少洪涝灾害。那么中国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水灾你知道有哪些吗?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受灾人口1890万,淹死3.4万人,淹没良田317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范围遍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除云南、贵州省外的7省市受灾县市达588个、乡镇10771个。就各省而言,受灾范围之广也属少见。四川省21个市、地、州都不同程度遭受山洪和山地灾害,长江中下游5省不仅平原河湖地区大范围受灾,山丘区也遭受严重山洪和山地灾害。因持续不断的暴雨洪水和长时间的高洪水位,造成溃垸、内涝和山洪等多种灾害。黄河的水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比之长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淹死100多万人。公元1642年(明崇祯15年),黄河泛滥,开封城内37万人,被淹死34万人。1933年黄河决口62处。当年8月,黄河中游干支流发生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黄河下游南北两岸决口50余处,淹没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四省30个县,死亡1.27万人。1938年,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使1250万人受害。1958年洪水。1958年7月,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峰高量大,来势凶猛,京广铁路中断,在河南、山东两省200万防汛大军防守下,确保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1982年洪水。1982年8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下游滩区除原阳、中牟、开封三处部分高滩外,其余全部被淹,共淹没滩区村庄1303个,耕地217.44万亩,倒塌房屋40.08万间,受灾人口93.27万。黄河上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兰州市河段及宁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于上游地区暴雨少,洪水出现频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过去这些地区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所以洪水灾害较下游为轻。黄河中游的龙门至潼关河段,两岸为黄土台原,有滩地100多万亩,洪水漫滩时成灾。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后,渭河下游河道淤高,洪灾加重。1981年上游洪水。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上游连降30多天连阴雨。经刘家峡水库调蓄后,9月15日兰州中山铁桥洪峰流量为5600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没农田4万余亩,倒塌房屋3589间,造成兰州市12万多人、数十个厂矿企业受灾。2003年渭河洪水。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黄河中下游遭遇了罕见的“华西秋雨”天气,渭河流域先后出现了6次洪峰,8月30日咸阳洪峰流量5340立方米,咸阳、临潼和华县站均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决口8处,56.25万人受灾,迁移人口29.22万人,受灾农田137.8万亩,倒塌房屋18.72万间。20世纪的重大水灾 在洪灾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据考证,历史上洪水曾五进北京城,天津市曾八次被淹。

20世纪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前,两次为新中国成立后。1931年,长江流域产生了长达1个多月的连绵暴雨,发生了长江全流域大洪水,使得湘赣皖苏桑田变沧海,湖北几乎成了泽国,武汉市区大部分水深数尺至丈余,洪水浸泡3月之久。长江流域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据统计,半数房屋被冲,近半数的人流离失所,不少人举家逃难。这次大水灾祸不单行,还伴有其他自然灾害,加上社会动荡,受灾人口达1亿人,死亡370万人,触目惊心。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的大水灾主要有两次,1954年大水灾和1991年大水灾。1954年那次全国受灾面积达2.4亿亩,成灾面积1.7亿亩。长江洪水淹没耕地4700余万亩,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行车受阻100天。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救济费为3.2亿元。其他重大水灾有:海河流域1963年遭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受灾面积达6145万亩,减产粮食60多亿斤。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损失惨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约一亿亩,成灾6000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公斤。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