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1、散步(精选5篇)

1、散步(精选5篇)



第一篇:1、散步

1、散 步

莫怀戚

【理念设计】

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因此,要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

(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用《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导入。(导入语)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二、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把事情概括清楚,要留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三、合作探究

(一)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 “母亲”——温和慈爱;

“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 “我”——稳重,孝顺,温和。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朗读时,在景物描写的段落,语气要轻快些,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有无关联?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二)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三)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

归纳: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本文为什么要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把它们勾画出来。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

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欣赏诗句,表达感悟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学生想好了就写在纸上,或直接站起来自由发言。

3、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

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挨在一起呆一会儿,体验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作为今天的日记。

板书:

散步(莫怀戚)

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

我的儿子

(老)

(小)

我和妻

责任

教学反思:

第二篇:《散步》教案1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散步》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欣赏本文的音韵美、景色美、亲情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少个日落,多少个清晨,我们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公园的小路,散步在乡间的田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三读”课文

通过“三读”课文,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理解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是叙事散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框架。

可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 母亲的选择是——走小路。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爱幼。)

(尊老与爱幼最好由学生总结出。)

2、二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亲情美。

(1)学生讨论并回答在整个散步过程中,谁做得最好?并简单说说理由。

老师总结:其实这一家四口都做得很好,才有了文章中那一幅最动人的场景(明确:最后一段)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提问:营造一个如此和谐的家庭,奥妙在哪?

(引导学生扣住“尊老爱幼”“责任感”)

(4)投影出名人名言,学生一起朗读

①老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她)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

②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培根)

老师总结:培根的话让我们想到了中国已传承几千年的美德:孝。教师进行适当的拓展,说说“孝”的写法。

3、三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朗读出来,并做适当的点评。

(1)含蓄美:(找出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2)对称美:(找出前后对称,形式整齐匀称的语句)(3)景物的烘托美:(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做一个示范,我选择一句具有“对称美”特点的句子 进行赏析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赏析: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

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世界”在这里大词小用,突出中年一代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家庭、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三、教师小结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让互敬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亲相爱

横批: 和谐一家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板书设计:

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人一起散步

走大路(我)

路线的分歧 走小路(母亲)

分歧的解决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第三篇:《散步》教学设计1

《散步》教学设计(公开课)

周明权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从题目着手试着学会理解文意。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三代人相互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3、品味语言,学会联系语境在语境中理解词句,加深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解。【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课型】:阅读指导课(板块式结构)【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段落标序号,自己解决生字词,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二,尝试做在书上。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

一、直入正题导入新课家常式直入

二、整体感知学会概括

1、教师:试以“《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①交待完整时间、地点、人物;②用上“分歧、霎时、委屈”三个词语。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学生:默读课文,缩写课文。(示例:《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后来发生了母亲、儿子走大路和小路的分歧。霎时,我深感到责任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教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超过20个字)示例: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小结: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1、缩写

2、压缩

3、人+时+地+事(什么人干什么事)

三、从题入手理解文意

教师: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题目,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拟题,交流。

教师预设:三代同行、小路亲情、亲情、幸福的家庭、选择、温馨瞬间、小事情深、生命生命、春天的步伐等。

小结: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吻合,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内容要围绕题目来写。

四、诗意朗读用心体悟

教师:

1、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象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你是文中的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母亲是母亲的语调。

3、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在作示范朗读。

学生分步自主朗读,完后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师生点评。

小结:朗读文章要注意:速度感、重音感、情景感、意味感。包含感情,抑扬顿挫。

五、品味语言感悟亲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我们学习散文就要仔细揣摩学习它的语言。教师示例: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1、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2、这个句子句式很美,它是一个倒过来的句子,作者没有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

子在田野上散步”,而是第一句话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然后冒号“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很庄重,表现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学生:品味、寻找、准备交流

小结品味词句的方法之一:原词句+表现人物……

六、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整理听课笔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代》,并完成(1)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2)与课文比

较哪篇文章更感动你,说说理由。

3、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积累作文素材。(口头作业)

第四篇:1《散步》优秀教案1

《散步》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导入: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二、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好,现在谁来说说。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孝顺,善良的人)师:深情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好!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8: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的第二句“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的无穷意味。

师:要细一点。这个“蹲”字用得好啊,蹲得稳稳当当的。这个味道出来了没?好,谢谢大家!有个非常美丽的句子,我们没有看出来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没有说“我们三代人散步”。就这样富有诗意的表达,显得意味深长。大家看到了它的奥妙没有啊?从孝敬的角度讲,他应该说“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但是作者把我放在了前面。你觉得为什么啊? 生1:我觉得他是因为我的责任最大,我的母亲已经老了。我的妻子对儿子的责任也很大。所以就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我,上有老,下有小,我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我要呵护老的还要照顾小的,所以把我放在前头。下面的内容,就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命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情意浓浓。师:“相映成趣”,好,把它写在旁边。好了,继续读。生齐读:“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聪明乖巧,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师:又是四个字“生活情趣”,请大家把它记在旁边。好,再念出来,“母亲——” 生齐读:“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多么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多么无私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儿的深深疼爱。” 师:这句话可以看出“深深的疼爱”,深深疼爱之情,渗透在这一句。还有一句话,读起来——(善解人意,慈爱亲切)生齐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写出了呵护,写出来温馨,写出来责任感。

师:五个字——呵护与温馨。这就是一副画面,温馨之情荡漾在画面之外。给大家一个奖励的词,你们,能干!继续我们的学习。赏景。哪一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赏的内容呢?对,“南方初春的田野”,就是我们要欣赏的内容。(品析能力训练之二)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念一下这一段景物描写。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语速慢一点,语调轻快一点。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或者第一层写景,第二层议论。很多很多的文章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请你用竖线把它的层次划开,这样你就能明显地看出它的层次。各位现在的任务是,把这一段背下来吧。第一个作用是衬托,它衬托了散步时气氛的祥和,第二个是暗示,它暗示了母亲熬过了严冬,获得了生命的美好。

生7:这里面写的新绿,嫩芽,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预示着冬天已经结束了,和第三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里的“严冬”形成了对比,说明现在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什么呀? 生齐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好了,没有这一段春意的描写,后面这一段出来是不是很突然啊?这就叫“铺垫”和“照应”。没有前面的描写,哪里有后面眼随小路望去这样重要的照应呢?好,继续我们的学习。析意——品味揣摩一个段落的意味,(品析能力训练之三)话题: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这是对大家的第三次训练,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大家看出了那段文字吗?一起读起来—— 生齐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嗯,我终于又发现了一个你们朗读的弱点了:情未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语速快,还有几个地方没有注意读好。两个蹲字慢慢地,稳稳地、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虚词,走得很仔细,这个“很”,要强调。最难读的地方是最后四个字,要读得如梦如幻,要读得很重却轻。(教师范读)似重若轻,好像重,其实轻轻的。最后两个字要轻轻地拖一下,这就有了悠长的韵味了。好,我们来一起试一下。师:多好啊,这就叫做“以声传情”。好了,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就简单了。这一段文字意味在于„„同学们的手马上举起来了。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第五篇:散步导学案1

1、散步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时 拆()散

áo()过

...委qū()各得qí()所 水波línlín()()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说说散步的人物、地点、季节;散步中产生分歧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

地点:

季节:

起因: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公认的美文,有许多的“美点”可寻,请同学们用笔在课文之中将它们划出,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散步》,美在(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2)你对文中哪个人物印象深刻,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予以评价。(3)这篇散文通过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这件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拓展延伸】

(4)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透着浓浓亲情的“小事”,请尝试将它们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们分享。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