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国医大师长寿秘方(大全)

国医大师长寿秘方(大全)



第一篇:国医大师长寿秘方(大全)

国医大师长寿秘方

老人长寿健康“五忘诀”:忘形、忘怀、忘情、忘劳、忘年

人人都想健康长寿,中医养生专家总结出“五忘诀”:

忘形:修身养生首先应忘却自己形体的存在,这样就什么也不惧怕了。

忘怀:能不自忧、不自悲、不沉沦,对一切不幸和打击豁达宽容。

忘情:一切喜怒哀乐之事,都要淡然若忘。

忘劳:能心情舒畅、任劳任怨地参加适当的、有节奏的工作劳动,并把它看作是乐趣和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忘年:从心理上忘却岁月,自己觉得青春常驻。

揭秘10位高龄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国医大师们传承中华国粹,并运用中医于生活中,使中医健康发展。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10位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邓铁涛(96岁,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长寿秘方:一是不争名不争利,心态上凡事顺其自然。二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是要运动,每天早上打八段锦。他推荐,“我冲凉有个秘方,冷热水交替,是相对的冷热交替。这样血管的收缩扩张就像是做了一次血管按摩一样。

朱良春(95岁,江苏名中医,擅用虫药治肿瘤)长寿秘方:60年长期坚持吃一种“养生粥”,所用材料:绿豆50克、薏仁50克、莲子50克、扁豆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黄芪250克(普通人每天30克就可以了)。做法:将前五类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颜德馨(92岁,上海中医领袖,气血“衡法”大家)

长寿秘方:人体的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我吃的膏方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等。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颜老说。

陆广莘(85岁,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医理论大家)

长寿秘方:吃东西要细嚼慢咽。陆老常说:“要带着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吃东西”。每天早起,陆老都会用手搓耳朵、揉肚子,让经脉血液流动畅顺。习惯晚上睡前泡脚,能让自己休息更好。

路志正(92岁,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

长寿秘方:路老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吃生姜,认为生姜配合红枣、红糖养生效果很好,但生姜只能早上吃切忌晚上吃。陆***惯早上搓脸和晚上睡前沐足,晚上沐足有助于把血引下来,让大脑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周仲瑛(85岁,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院长)

长寿秘方:周老每周5个半天给人看病,对他来说,一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给患者看病。他生活规律,不熬夜。“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很有气度。

唐由之(85岁,北京中医眼科名家,曾为毛泽东主席做金针拨障术)

长寿秘方:养生要养心,心胸要开阔,知足常乐,保持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现在每周开诊2次,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思考,让脑子经常运动。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也要保证有一定时间的午休。

李振华(88岁,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

长寿秘方:李老从医60余年,注重调理脾胃,吃东西很清淡,饮食有节,不会暴饮暴食。注意运动,饭后散步,冬天在客厅里环绕走15分钟。书法养生,调养性情。

张琪(91岁,哈尔滨,全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

长寿秘方: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是长寿的秘诀。对不如意事或闲言碎语要从客观上分析、一笑了之。饮食营养顺其自然。

张学文(77岁,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中最年轻者)

长寿秘方:张老对病人很好,许多病人到张老的家里求他看病,他来者不拒。张老倡导豁达做人,“心宽,腿勤,粗茶淡饭”。

第二篇:10位高龄国医大师长寿秘方大揭秘

10位高龄国医大师长寿秘方大揭秘

10位高龄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国医大师们传承中华国粹,并运用中医于生活中,使中医健康发展。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10位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邓铁涛(95岁,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长寿秘方:一是不争名不争利,心态上凡事顺其自然。二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是要运动,每天早上打八段锦。他推荐,“我冲凉有个秘方,冷热水交替,是相对的冷热交替。这样血管的收缩扩张就像是做了一次血管按摩一样。”

朱良春(94岁,江苏名中医,擅用虫药治肿瘤)

长寿秘方:60年长期坚持吃一种“养生粥”,所用材料:绿豆50克、薏仁50克、莲子50克、扁豆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黄芪250克(普通人每天30克就可以了)。做法:将前五类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颜德馨(91岁,上海中医领袖,气血“衡法”大家)

长寿秘方:人体的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我吃的膏方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等。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颜老说。

陆广莘(84岁,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医理论大家)

长寿秘方: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有时候一个鸡蛋能吃上半天。陆老常说:“要带着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吃东西”。他每天都会吃2个鸡蛋,他认为鸡蛋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能够抗衰老。每天早起,陆老都会用手搓耳朵、揉肚子,让经脉血液流动畅顺。习惯晚上睡前泡脚,能让自己休息更好。

路志正(91岁,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

长寿秘方:路老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吃生姜,认为生姜配合红枣、红糖养生效果很好,但生姜只能早上吃切忌晚上吃。陆***惯早上搓脸和晚上睡前沐足,晚上沐足有助于把血引下来,让大脑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周仲瑛(84岁,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院长)

长寿秘方:周老每周5个半天给人看病,对他来说,一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给患者看病。他生活规律,不熬夜。“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很有气度。

唐由之(85岁,北京中医眼科名家,曾为毛泽东主席做金针拨障术)长寿秘方:养生要养心,心胸要开阔,知足常乐,保持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现在每周开诊2次,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思考,让脑子经常运动。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也要保证有一定时间的午休。11:04:43 | 责任编辑: 王秀 | 来源:《南方日报》

李振华(87岁,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

长寿秘方:李老从医60余年,注重调理脾胃,吃东西很清淡,饮食有节,不会暴饮暴食。注意运动,饭后散步,冬天在客厅里环绕走15分钟。书法养生,调养性情。

张琪(90岁,哈尔滨,全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

长寿秘方: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是长寿的秘诀。对不如意事或闲言碎语要从客观上分析、一笑了之。饮食营养顺其自然,既不要暴饮暴食,也不素食清淡,不要一提有胆固醇的东西就不敢吃,他主张膳食均衡,荤素搭配,一味吃素粗茶淡饭或者饥饿减轻体重都不可取。

张学文(76岁,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中最年轻者)

长寿秘方:张老对病人很好,许多病人到张老的家里求他看病,他来者不拒。张老倡导豁达做人,“心宽,腿勤,粗茶淡饭”。

第三篇:国医大师朱良春长寿粥

国医大师朱良春长寿粥

一、所用材料(五天吃的量一起炖的):

1、绿豆(入心经,清热解毒益肝)50克

2、薏仁(健脾、补肺,清热化痰、入肾)50克

3、莲子(清心养心、入肾经)50克

4、扁豆(健脾、乌发)50克

5、大枣(健脾、补血)30克

6、枸杞(入肝经、肾经)10克

7、黄芪(补气)250克(普通人每天30克就可以了,先浸20分钟,用砂锅煎15分钟后将水滗出,加一碗水再煎后滗出水,两遍煎后毕出的水,用做煮粥之水)

二、做法:将前五类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

三、用法: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四、食用功效:该方补益五脏,甚能缓解疲劳;据报道朱老一生看病劳累,用脑多,全靠此方缓解疲劳。

五、朱良春简历:朱良春,全国著名老中医。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8载。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1-2届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2009年被授予“国医大师”。他从年轻时就喝这种保健粥,已有五十年之久,中央电视4台《中华医药》2010.3.17日晚10点介绍了朱良春的事迹及他的长寿粥。

第四篇: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杏虎(281718686)11:15:28

路(志正)老和邓(铁涛)老、颜(德馨)老、朱(良春)老 基本是硕果仅存的精神领袖了。

当年蒲辅周老前辈也是给首长看病疗效显著一举成名。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生于1920年12月21日,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医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博士后导师,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杏林耕耘70余年,如今92岁高龄,仍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称赞他“不用扬鞭自奋蹄”,高尚情操可见一斑。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摩纳哥、瑞士和我国台湾、澳门、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诊疗工作,注重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传承,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崇尚脾胃学说,几十年岁月,铸就其“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更结合现代生活及疾病谱之诸多变化,与时俱进,犹重“湿邪”为害,创“从脾胃论治”法,实可谓独树一帜。

《无病到天年》:

邓铁涛:1916年11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8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无病到天年》:

颜德馨:1920年,生於江苏省丹阳县城北草巷,中医学家,全国著名老中医,同济大学中医学教授,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从事气血学说、研究生命学科,著有《气血与长寿》、《治疗疑难难病秘笈》等18部专科著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并编撰了大量中医科普读物,为传统中医学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颜德馨,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根据疑难病证的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治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并于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

朱良春:男,汉族,生于1917年8月,江苏省镇江市人,为朱熹公第28世裔孙。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风湿类疾病,尤有体会。曾提出“顽痹从肾论治”的观点,研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卓效,能修复骨质破坏,获国家科技奖。又喜钻研本草,著有《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书行世。多发古人之未发,补前贤之未逮。早年提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对提高诊治水平有一定作用。还提出“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久病及“先发制病,发于机先”的观点治疗急性热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先后撰写著作10余部,论文170余篇,其中获优秀论文奖40余篇。1987年获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及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工作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人民政协江苏省委会常委、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国医大师:朱良春》: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蒲辅周,原名启宇,1888年1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蒲辅周在家居长,下有弟妹6人。全家靠父辈行医为生,家境甚清贫。蒲辅周7岁开始上私塾,11岁后在上小学同时,还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在祖父潜心教授下,他掌握了不少医药知识。于是,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将名字改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

《蒲辅周医疗经验》:

2009年6月19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这些30国医大师均为中医界的权威专家,有着数十年的从医经验,连汝安教授搜集了他们的专著、医案、演讲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囊括了他们最有效、最实用的养生精华,汇编成这套朴实无华的系统的全新健康理念。

本书从气血平衡、健脑抗衰、调养五脏、膳食养生、疾病康复等着手,全方位提供一套识字即懂的中医道理,随手可用的中医方法,只要您针对您的症状,按照书中的内容,对症下方,坚持调理,就会收获健康。

《国医大师亲身养生秘诀》:

第五篇: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

3月,**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家里藏书5000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3000多种。记者看到,**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爱书,他上街不是去书店,就是逛旧书摊。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上市集,卖染料商贩董某摊上的一集书函吸引了他,经检视知其系中国学会辑印《周秦诸子校注十种》,遂欲高价购买,摊主本欲用来包颜料,见**如此识货,将书相赠,让**喜出望外。该书对张灿?w后来进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认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总结**的一生,从六年小学、半部《论语》到大学终身教授,最终被评为“国医大师”,归结到一点,就是基于他的苦学意志、敬业精神,这就是他的经验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种爱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吟诵诗古韵,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沧桑岁月新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给自己书房起名“琴石书屋”,不难看出他兴趣爱好之广。

他少年时逢乱世,虽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的教育,但他善于钻研,自学能力极强,写诗填词、抚琴弄笙、书法篆刻、吟唱赏石……凡此种种,皆自学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他多种兴趣与爱好,一方面对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丰富,尽管清贫,但精神愉悦。同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工作压力、病伤困扰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不仅会吟诗作词,**还会吹拉弹唱。青年时期,他在本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而**对国粹京剧也十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