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遥感结课论文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遥感技术特点的分析,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探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道路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应用
遥感技术导论虽然只是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但对我们专业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专业所从事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遥感技术的支持,比如说城乡规划、水文分析、土地规划利用、村镇规划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遥感技术的知识。,这次我主要从城市规划方面谈谈遥感技术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1 遥感的概念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的探测技术。[1]
1.2 遥感的特点
1.1.1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
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宏观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些数据在时间上具有相同的现势性。[2]
1.1.2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
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同时,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1.3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手工作业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2.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应用
2.1.1
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
由于城市边缘区是两种地域性质截然相反的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带,具有典型的边缘区效应特点。但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表现出不稳定的动态特征。利用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时遥感影像, 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判读标志及用多元回归分析、突变检测等方法建立地表反射指标方程来综合分析区域地貌格局、城镇结构、地表覆盖率及土地利用ö覆盖变化等信息将更客观, 更具有优势[3]。
巴雅尔、敖登高娃、周占鳌通过遥感技术在对长春市区边缘区的研究发现从1987年至1996年的9年内建成区面积增加了3217.76ha, 每年以357.53ha 的速率向外扩展, 其变化幅度在各种地类中最大,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向外扩展,不断蚕食边缘区用地造成的,耕地面积共减少1267.08ha,是由于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和边缘区内农村居民点的扩大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4]。2.1.2 对土地时空演变的监测
杨元建、石涛等通过对陆地卫星监测的合肥市近30 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合肥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主要特征:20 世纪90 年代以前,合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缓慢。进入21 世纪,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严重减少,城镇用地显著增加。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增地减现象日趋严重,导致非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变[5]。2.2.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2.2.1 遥感在道路规划中的应用领域
城市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7个阶段:总体设计→交通调查及分析→交通需求发展预测→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价→信息反馈与方案调整→方案实施计划制定[6]。其中,交通需求发展预测在交通规划中占居着核心地位,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为交通调查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道路交通设施调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2.2.1 遥感在道路规划中的应用技术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要根据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应建立起图像数据与目标特性之间的物理与机理联系,而不仅仅是统计联系。图1是戚浩平,王 炜,田庆久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交通规划中应用的技术
方案中绘制的图例[7]。
图一
高空间分辨率
卫星遥感数据在交通规划中应用的技术方案[7] 2.3.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其中的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唯一源泉。相当于自然调节器,具有负反馈作用,它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对污染物质起净化作用,综合调节城市环境,通过各种反馈调节效应,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调节器,也受到普遍关注。城市绿地的监测和调控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课题[8]。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它能迅速有效地提供地表自然过程和现象的宏观信息,有助于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能迅速获得大量丰富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而且能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分析成果。不仅能提供细部地区的信息,而且能统观全局。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多时相、多波段等特征为监测和了解城市提供了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方法,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9]。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绿地信息,对绿地系统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将绿地信息分类.形成不同的绿地信息专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绿地分布图,这是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这种通过遥感卫星资料作为信息源,结合地图矢量信息,可以对城市热场分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不仅省时、省力、成本低,而且客观和科学性强,具有常规调查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通过卫垦遥感图像获得的绿地数字影像图,可以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提供现状绿地调查资料.技术先进、方法可行、成果可靠,是值得在行业内推广的技术方案[10]。
吕妙儿,蒲英霞,黄杏元通过遥感技术在对南京市绿地监测中得出南京市绿化覆盖率较高,但绿化分布不均匀,特别是东郊风景区一带,林地成片,形成系统,综合生态效应好,这也是南京整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高达
城市污染防治作为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样也可用到城市规划中来进行污染的监测。
在城市污染监测方面, 主要是要获取污染源、污染性质及揭示出污染扩散规 [12]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主要可应用于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方面的污染监测。在大气遥感方面, 一方面, 卫星遥感可在瞬间获取区域地表和大气信息用于大气污染调查, 避免了大气污染时空易变性所产生的误差, 便于动态监测。另一方面, 由于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污染气体中的人为气溶胶发生的散射和吸收而在遥感数据中得到反映, 因而在高光谱传感器中拓展了专门的大气波段。如MOD IS 的大气水汽、大气温度等, 利用其监测大气气溶胶的优势, 能更好的进行大气污染的定量研究, 获取污染的性质、种类和源头,找出治理的方法。
2.4.1 对大气污染的监测
城市内的烟、气等污染物主要是煤、油等可燃物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等, 其中烟囱是烟气排放的主要通道, 它们在彩红外航片上具有较好的解译标志。如烟囱呈砖砌圆柱状, 在航片上成锥状影像, 铁管状烟囱则成短粗状影像, 由于航片是中心投影成像, 因此像片由像主点向周边变形逐步增大。由高差所产生的投影距与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 因此可利用像片上烟囱所产生的投影差, 进行烟囱高度计算, 划分烟囱高度, 继而推测其对大气的污染程度。
王锡番,曾云对岳阳市城区重点污染源遥感调查中得出岳阳市从航片上可看出岳阳电厂、岳阳造纸厂所排放烟气的污染半径可达1 000 m 之多。另外还可明显看出烟气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方向, 而且所排放的烟气具有由浓到淡的过渡点, 另因岳阳地区多受北东-南西向季风影响, 故区内工厂烟囱所排放的烟气多呈北东-南西向扩散,给北东向展布的城区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解译成果看, 城区工业废气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市南区, 约占污染源总量的50%[13]。2.4.2 对城市水体污染的监测
在彩红外航片上, 较清洁的水质呈浅蓝色, 水体受到污染时, 其影像色调、表面亮度值, 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 水体受到轻度污染时, 影像呈青蓝色、蓝色;中等污染水休呈深蓝色;重度污染水体呈蓝黑色、黑褐色(排除自身摄影因素), 其影像亮度值则由高到低。排污口一般分布在工厂的边缘或居民区较密集的地点, 受生活污染的水体, 影像呈浅红色或品红色, 并且由上游到下游具有明显的扩散晕, 其晕体由强到弱, 范围由小到大, 而受工业污染时, 则水体呈蓝黑色, 同样可出现扩散晕状影像, 亮度值亦明显降低。2.4.3 对城市固体垃圾的监测
固体垃圾一般呈浅灰、黄、绿的杂色斑点状影像, 有疏松感和悬浮感, 形状一般较规则。其中生活垃圾表面粗糙, 多呈黄绿色, 局部略带灰色, 由于堆放时间长而生长杂草者略显浅品红色;工业垃圾, 影像色调呈黄灰、灰黑色, 具斑状影像, 大面积的垃圾堆放地, 可以通往垃圾场的线性道路作为间接解译标志[14]。
3.结语
遥感数据可出色的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很多方面, 提供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区域性同步信息.当然不同的城市规划内容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的影像.例如, 经吴健平等人研究认为在反映城市宏观特性时, 并不需要很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15]。因此, 应根据具体需要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常规遥感数据综合利用。同时, 既可通过将“3S”技术有机结合[16], 直接将现实中的城市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建筑物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 使规划设计的依据更加准确和及时;还可以采用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对规范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浏览, 用于与实际效果的比较及发展预测, 为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提出直观、准确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更好的满足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的需求,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和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梅安新,彭望绿,秦其明,刘慧平.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2] 刘建贵, 张兵, 郑兰芬.成像光谱数据在城市遥感中的应用研究[J ].遥感学报, 2000, 4
[3] 沈琪,马金辉.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 2006.3 [4] 巴雅尔,敖登高娃,周占鳌.基于遥感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J].人文地理, 2000.10 [5] 杨元建,石涛,张宏群,荀尚培,张爱民.基于遥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4 [6] 颜梅春,雷秀丽.基于高分辨率卫星IKONOS影像的城市道路信息提取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4 [7] 戚浩平,王炜,田庆久.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4.6 [8] 吕妙儿,蒲英霞,黄杏元.城市绿地监测遥感应用[J ].中国园林, 2000.5 [9] 石雪冬,李敏,张宏利,李卫红.遥感技术在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1.2 [10] 肖继春.重庆市城市用地现状遥感调查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 1995.2 [11] 吴健平, 张立.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 6 [12] 丁凤, 陈文惠.1988~ 2000 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 ].福建地
理, 2003, 12 [13] 王锡番,曾云.岳阳市城区重点污染源遥感调查[J].国土资源遥感, 1998.12 [14] 李永鑫,赵建楠,徐新.遥感信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论坛, 2010.5 [15] 曹有新.遥感影像数据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应用[J].福建建筑, 2007.5 [16] 钱育华,原永民.低空平台遥感与小城市规划发展[J].甘肃科学学报, 2005.2
第二篇:遥感论文[推荐]
浅谈中国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中的应用
摘要
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强度的不断加剧引起资源环境环境恶化并导致灾害。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灾害频发,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今年的南方大旱,中部地区的洪涝灾害„„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如何预报灾害来临,实时监控灾害发生,为灾害的防控处理善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动态、快速、准确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已从过去的单一传感器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并能在不同的航天遥感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解决环境灾害的防控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文从当前的遥感技术着手分析探究其在环境灾害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的处理总结。
关键词:环境灾害 遥感技术原理 动态监测 发展方向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中的主要应用现状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划分为泥石流、滑坡、崩塌、碎屑流、水毁、沙害、冰雪害、翻浆及沼泽土等9类,其中泥石流、滑坡、崩塌是主要的地质灾害。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发展快。经初步统计迄今大约已覆盖了80余万km2的国土。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起,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展了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主要调查成果有: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
1.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具有突然性、持续时间短、危害大等特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洪水,必须及时、迅速、准确了解灾情,并及时对其做出反应。遥感技术在我国洪涝灾害中的应用比较成熟。因为遥感技术可以不受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通过航空、航天手段获取监测影像资料,实时对洪灾进行监测,应用相关软件迅速分析出洪水态势,然后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形、图表等形式传递给决策部门,作为制定防洪减灾对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将遥感应用于洪灾监测始于“八五”、“九五”期间,并采用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资料LANDSAT TM和NOAA/AVHRR,建立了7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
1.3农业病虫害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用于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最终期望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早期预报,即通过遥感图像提取生境中与病虫害爆发有关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其变化,来推断病虫害最有可能发生的区域;第二,灾情监测和评估,即当病虫害已经在局部区域造成危害时,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受害植被相关信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灾情发生状况(分布、面积和程度),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点、面防治措施,这样既可阻止病虫害进一步蔓延又可减少环境污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结合,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1.4沙尘灾害
沙尘灾害泛指由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沙尘天气所造成的灾害。我国属于中亚沙暴区,其中,西北大部分地区,整个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都是沙尘灾害的多发区域,而沙尘灾害的影响区域则远远大于上述范围。我国沙尘灾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展速度一直较慢。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频繁出现,遥感在沙尘灾害中的应用广泛开展起来。例如,1998年中国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负责的”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开始研建,2001年试运行,2002年开始对外公布我国沙尘暴灾情评估报告,并首次报告了2002年3月15~17日、20~21日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的地面损失情况和沙尘出现的时间、移动路径等内容。
二、现代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特点
2.1大面积同步监测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复杂多变、涉及面广的大型灾害优越性更明显。特别是对于大区域的环境灾害及动态变化(如沙尘暴、特大洪灾等)监测十分有利。
2.2时效性强可动态监测,信息量大
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这不仅给灾害监测赢得了大量时间,而且及时获得了丰富的灾情背景资料,为高效数据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与常规监测手段不同,卫星遥感监测不仅具有实时、动态的优点,而且全天候工作因此可以对灾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获得连续准确的灾情资料。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对那些具有爆发隐患或周期性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泥石流等)进行灾前预测;对那些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灾害(如洪水、蝗灾等)进行跟踪监测。此外,也可以用于对灾后恢复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相关资料。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3适应性强
由于某些灾害的灾区自然条件恶劣,如发生雪灾、山体滑坡、密林森林病虫害及火灾、荒漠化等;另外某些农业灾害发生在跨国境线,如病虫害、沙漠化、火灾或一些农业气象灾害等,常规监测手段根本无法奏效,灾情资料难以获取,此时遥感就成为灾害监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遥感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不可否认遥感技术已成为灾害分析、动态监测、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应该看到,我国遥感在环境灾害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问题集中在灾后评估和应急反应方面,灾害预测应用较少;没有很好的与‘3s’,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数据间共享度不高。
3.1数据获取、共享及应用问题
卫星遥感在技术上是能很好地为减轻灾害损失。但由于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精确度不一,造成在有些地区发生重大灾害时,无法利用这一先进技术救灾。因此,加强合作使卫星资源在某些重大灾害来临时,能通过商业或非商业(比如援助)途径共享数据。同时我国应加强地面接收和处理设施的建设,以便快速接收处理和提取灾情信息,及时为救灾服务。在具体应用方面则不及发达国家,比如在应急救灾中,国外会用到多种数据源:对地观测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高分辨率和中、低分辨率数据;光学和雷达卫星数据;航空和航天数据等,还会用到定位系统和通信卫星等高科技设备,它们反应速度快,效率高,更符合应急救灾的特点。所以这些都是我国将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3.2遥感数据应用的技术问题
如何将常规的方法从点到面进行扩展,应用模型的构建,遥感数据和信息与模型的链接以及多种数据同化等技术是应用遥感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这些技在我国尚不成熟有待提高,真正结合实际应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遥感应用与常规方法结合,发挥遥感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要跟踪遥感、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前沿技术,促进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和新的算法引入到遥感信息分析技术中。大力加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迫切需要的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共享和商业化大型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软件技术,大型实用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加强遥感图像的智能化分类和识别、基于影像的地球空间核心要素的自动提取与变化发现地学信息的知识提取和挖掘技术攻关和创新,加强应用模型与遥感的结合,加强3S技术集成和系统集成才是解决应用遥感信息技术问题的关键。
总结
遥感技术不论在灾前预警预报、灾中的灾情监测和损失评估和安排救灾,还是在灾后减灾与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所以逐渐成为灾害防治的最佳手段,若将其更好的与GIS、GPS 结合将有助于解决灾害减灾的两个核心问题。加强对地观测系统的完善,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与应急机制。这样既可以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又可以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强度已采取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才能真正的减少因环境灾害所带来损失。我国的灾害遥感的应用现在主要还集中在灾后评估和应急反应方面 , 灾害预测应用较少;在许多应用中还没有很好地与 GIS 地理信息系统和 GPS 全球定位系统结合 , 以致大大限制了 3S 技术强大功能的发挥。努力加强3s技术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良好完善的数据模型,提高数据共享技术。相信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志明,晏明,等.关于建立吉林省重大气象灾害遥感监测系四川环境2004年第23卷第6期!105!统的总体构想[J].灾害学,1998,13(1):62 66.[2]G rice Douglas B,Brass James A.A pplicat ion of remot e sensing t echnology for real time disast er assessm ent[A].G IS/LIS 1991 Proceedings[C].A t lanta:ASPRS,1991.817 827.[3]张金恒,朱德柱,等.基于‘3S’技术构建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系统[J].灾害学,2002,17(2):76 81.[4]Fan Z F,Jiang J S.Airborne remot e sensing for disast er realt imemonitoring[A].Proceedings of t he Int ernat 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C].M ichigan:Environmental R esearchInst of M ich igan,1990.969 976.[5]张金存,魏文秋,等.洪水灾害的遥感监测分析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1,16(1):39 44.[6]李才兴,唐伶俐,等.灾害遥感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太空,2002,(3):12 16.[7]冯东霞,余德清,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应用前景[J].湖南地质,2002,21(4):314 318.[8]李海萍,熊利亚,等.中国沙尘灾害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45 52.[9]孙司衡,郑新江,等.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减灾服务[J].测绘科学,2000,25(2):33 37.[10]黄铁青,张琦娟,等.自然灾害遥感监测的研究与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8,13(3):66 71.[12] 马蔼乃.遥感概论与应用[J ].测绘学科.2000,25(2):37—40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帮助人们建立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与毁坏信任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总是被“怀疑”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努力去建立信任。当然信任是有底线的,信任也是有度的。信任是基于诚信的基础,信任是基于对对方了解的现实,信任是相互的作用。
关键字:和谐社会,信任关系,心理学。
正文:
伴随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有许许多多,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的层面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我认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长久的恐怕要数信任二字了。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二字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信任,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就会更加安宁和谐!信任,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应当成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润滑剂![1]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而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可见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信任的危机,很大原因是人们群体心理的影响,[2]心理学家黎朋认为,群体是一种具有易受感染、模仿、暗示的人群组合;而麦独孤则强调群体心理“只是粗俗的情绪和粗糙的情感”1,因而易受他人操纵,缺乏自我意识。难怪现在报纸连篇累牍地呼吁要建立诚信社会。是高楼的林立还是钢筋混凝土的副作用?是思想的蜕变还是金钱至上?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性的倒退?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能力与水平、诚信与忠诚的认知;信任,也是一种自信,是对人鉴别能力的肯定;信任,更一种责任的委托或托付。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学习工作的原动力所在!
古往今来,一个人得到信任,就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内在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就会充满阳光、活得精彩;反之,缺乏了应有的信任就会让人陷入迷茫无助、就会在十字路中徘徊、就会走向平淡,甚至会走向对立面,造成矛盾和痛苦。
无论在父母和子女,还是朋友或是恋人之间,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与毁坏信任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总是被“怀疑”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努力去建立信任。有以下几点:
说到做到:建立信任最基础的一步就是:你说过的就一定要做到。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管你是没有去做还是没有坚持下来,都可能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日积月累,那么信任的基础就崩溃了。
不要说谎:听起来容易?不一定。想想你为了朋友,爱人,甚至是父母而说的一些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如果你讲真话,虽然真相可能并不令人愉快,你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信任,人们也会欣赏你的坦诚。
主动提供信息:当一些问题很模糊时,主动把信息讲给对方,证明自己没有
什么隐瞒。
打破信任的例子:“你和律师的会面进展如何?”“进展不错。”
建立信任的例子: “你和律师的会面进展如何?”“进展不错。每天有很大的压力,处理着所有的文件,但是我们双方签署了协议,他说明天就会寄出。” 你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和律师的进展不错—但是通过主动提供一些信息,你可以证明自己没有什么隐瞒。
不要遗漏重要的细节:不要遗漏细节的原因是,你很难与遗漏的一系列事情保持一致。人们会开始注意到你所说的话中的矛盾,并且会认为你是个说谎者—即使你只是遗漏了一点点。
如果你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你没必要强迫自己放弃最切身的感受和隐私,只为赢得别人的信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但是赢得信任的关键是把握好隐私和秘密的界限。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缺少沟通,“如果你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就是要主动与人沟通。[3]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T.N.Newcomb)指出,除了心理驱力、不平衡或趋向平衡的压力之外,信息对个体态度的改变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他强调了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基本命题是:当两个个体彼此主动感知并对第三者建立某种关系时,就会产生对第三者指向的趋同意向,并且假设,这种趋同意向会随着人际沟通的发展而加强。因此,如果两个人或群体成员对某一客体的指向产生差别,就会引起个体的不协调感,进而导致沟通频率的变化。所以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不要掩饰真相:“不要说谎”也可以引申为“不掩饰真相”。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尊,将事实换一种说法,变成更加好听的说辞,这好像看起来没有什么害处。例如,一个人不承认他自己破产了,而是对别人说他的信用卡丢失了。信用卡的丢失可能没什么害处,但是一旦真相暴露,或是对方觉察到你说的是谎言,就会破坏信任。说出真相,不要介意代价。
保守别人的秘密:不要说别人的闲话,拨弄是非。不要泄露别人的秘密。如果你确实撒谎了,就要承认,有时候说谎是不可避免的。最好是尽早的承认你的谎言,解释你的动机。如果你被逮住了,要承认,否则就成了另一个谎言了。当然信任是有底线的,信任也是有度的。信任是基于诚信的基础,信任是基于对对方了解的现实,信任是相互的作用。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在相互间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内心感应!长久的相互诚心交往是相互信任的基础!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些真诚,少些欺诈;多些信任,少些猜忌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2005年02月20日,新华网。[2]:《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9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社会心理学理论—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第11页,网络版。
第四篇:党课结课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姓名:学院:班级:日期: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我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其作为我党的行政指南。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是,作为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坚定不移 不断地发展 科学态度
自3月30日起,我参加了本校的第二十一期校党课,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学会了很多,知道了很多党的知识,党的先进概念与党的发展进程。期间,贾锡萍,王辅成教授的讲座令我印象颇深。贾锡萍教授风趣活泼的讲座不仅令我深入了解了党的最近动态与十八大的会议精神,还了解了不少社会时事并进行了分析。而王辅成教授使我了解了一名老党员的生活,他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对于党,他充满热忱,他愿意为了党付出一切,深深的令我折服。通过了党课的学习,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尤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谈马克思主义,我们先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干什么。根据我们的党章,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我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理论基础。多少年来,我们党正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毛泽东主席结合中国国情和不断变化的实际,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指导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信念来源。
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就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党乃至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了。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经济与市场经济相融合,我们最发达的香港澳门等地区也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并取得了十分显著地成效。这不禁的是我们想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和我们么?我觉得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
在日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站在世界历史进步和中国改革发展的新高度,科学规划未来社会进步的蓝图,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在十八大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力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否正确的认识世界,分析国情,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理论。
我国上一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曾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四个重大问题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正确回答其他基本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30年的历史经验,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的丰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们过去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变化,跟适合我国的发展,在我们社会进步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地被补充。
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结合就是坚持,结合就是应用,结合就是发展,结合的实质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不能要求他们具体地回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和行动方针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造。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需要。例如,我党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以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建设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的实际,研究解决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老人在深圳画了一个圈,现在深圳的发展有目共睹,这充分说明了中华的马克思主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
同样的,我觉得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党要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发生动摇。响应党的号召,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的丰富发展他。
不断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注意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我们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用与当今,我们也要以实践来判断他。
我们知道,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 3 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一光辉著作公开发表25年的时候,他们谈到《宣言》时,一方面肯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在今天看来,当年“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有些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在1888年谈到《宣言》时,他们又重申了这个观点。
作者早已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不足,并正视他们,努力的改正他们,我党的多年的发展中早已发现并改正了他们,所以马克思主义并不会像部分人们想的那样老套,落后。相反的,他是不断进步,不断革新的。在实践中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
具有包容性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有容乃大。想要不断地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知道了,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但是它的实际运用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的出现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众不同的包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说,就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述“多样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因而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妨碍思想意识的多样性。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允许多样性,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统一起来,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这种思想观念多样化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在滋生蔓延。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 4 运、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如果否认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意识的多样性,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会成为无的放矢的空头口号;相反,如果否认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多种思想并存的状态就会演变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斗争,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允许而且鼓励人们对此进行严肃的讨论。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评论,必须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当作僵化的教条,来要求现实的万古不变;也不能用变化发展的现实,随心所欲地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结论。无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如何变化,我们均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
其实不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早已提出了这一观点。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必须这么做的。
第五篇: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研究人们的策略互动行为。博弈论认为:
一、人是理性的,即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二、人们在交往合作中有 中突,行为互相影响,而且信息不对称。博弈论研究人们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换句话说,博弈论研究如何使得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愿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进社会的福利的机制。
下面,我将从囚徒困境来说明博弈论带给我的启示。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 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
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N R0,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 坐牢。上述例子可能显得不甚自然,但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将结果划成同样的支付矩阵。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动物行动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都可以用囚徒困境分析,模拟生物面对无止境的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可以广为使用,说明这种博弈的重要性。以下为各界例子:
房地产市场的例子:不可重复的出卖
著名作家三盅在他的《杂文也疯狂》中有这样一个单篇——《泡沫中的“囚徒困境” 》。记述了2008年房地产领域的囚徒困境。
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必定会学习博弈论,学习博弈论就必定涉及“囚徒困境”模型,而我一直认为,在所有市场博弈模型中,“囚徒困境”是最为接近心理学的一个,也是最能揭示善恶的一个,更是最能体现集体智慧的一个,选择背叛还是合作,始终是它不变的主题„„
军事或政治学例子:军备竞赛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经济学例子:关税战
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以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作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二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