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答辩状
篇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答辩状 答辩状
答辩人(下称被告):某甲 被答辩人(下称原告):某县某村民委员会 因原告诉被告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被告提出答辩如下:
一、被告已经支付给了原告每年的林地承包金,但被告拒收2012年以后的林地承包金,被告构成了违约。
被告与原告于2006年1月23日签订合同后,被告按照合同的约定,每年把林地承包金汇到某县某镇林业工作站,再由林业站通知原告过来领取,被告从2006年到2011年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支付给原告林地承包金,原告也同意被告这样的交付租金方式,原告每年自愿到林业站领取林地承包金。但从2012年起,不知原告出于什么目的开始拒收租金,2012年起,原告一心想收回土地,由此,原被告之间产生了一些纠纷,由于产生纠纷,被告当年没有把2012年的林地承包金汇给原告,原告之后也没有向被告要过林地承包金,直到2013年被告把2012年和2013年的林地承包金按以前的习惯一起汇到了某镇林业工作站,由林业站通知原告过来领取,但林业站催原告多次来领取土地承包合金,原告不予理会,拒不来领取土地承包合金。这一事实通过被告的汇款凭证及林业站的书面证明等证据都可以加以证明。因此,被告不欠原告的林地承包金,是原告自己违约拒收2012年以后的林地承包金,所以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林地承包金及利息的诉求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二、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农田失耕的损失10万元,同样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原被告签订合同以后,被告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并没有发生违约或侵犯原告造成原告损失的事。原告在诉状中突然要求被告赔偿农田失耕的损失10万元,不知从何谈起,原告也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被告如何管理不善,也没有证据证明原告的损失10万元是怎么样计算得来的,更没有证据证明被告的管理不善与原告的10万元损失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请求法庭驳回原告这一完全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诉求。
三、原告在履行合同中违约,造成被告极大的损失,被告保留起诉原告要求其赔偿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五十四条 :“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012年,被告林木采伐后,林地本应要进行多次抚育,但原告阻止被告进林地作业,造成这些林地至今没有抚育,荒废至今,造成被告极大的损失,初步评估这些损失约85万,被告保留起诉原告要求其赔偿的权利。
四、应驳回原告要求与被告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原告要求解除合同没有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请求终止承包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1)承包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的;(2)承包人在承包期内因健康原因丧失承包能力或者死亡,继承人无力承包或者放弃继承,且又不进行转让、转包和入股的;(3)因一方不履行承包合同约定的义务,致使承包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4)承包经营耕地的承包人弃耕抛荒的;(5)承包方进行破坏性或者掠夺性生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6)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被告没有违反上述的规定也没有违反合同的约定,因此,原告的诉求于法无据,请求法庭驳回原告要求解除合同的诉求。
综上所述,原告拒收租金、阻挠被告进林地作业,造成被告极大的损失。而被告没有违约,已经支付给了原告每年的林地承包金,更无须支付原告所谓的经济损失。原告与被告的合同没有到期,原告应继续履行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恳请贵院依法驳回其所有请求。
此致
某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某甲
二〇一x年x月x日篇二:土地纠纷答辩状
答辩状
答辩人:扶绥县渠黎镇渠新村委会 法定代表人:覃荣校渠新村委会主任 被答辩人:渠新村第三村民小组
因渠新村第三村民小组申请扶绥县人民政府责令我村委会土地侵权,把姑良(地名)28.46亩确权为渠新村第三村民小组所有,土地权属纠纷一案,现提出答辩如下:
一、被答辩人在申请书中所指 “姑良”地纠纷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相符。1986年-1987年渠新村公所(即现在的渠新村委会)按照县、镇两级农村工作要求,充分利用村集体土地,大搞农业生产,对全村范围内属于村集体多年荒芜没有耕种闲地利用机进行翻犁,当时翻犁“姑良”地的10.5亩土地时由于属于村集体闲散荒地,所以第三生产队(即现在的第三小组)没有群众及队干提出异议,然后由村委会统一发包给群众经营。1988年村委会发包“姑良”地面积10.5亩,期限1988年8月-1996年8月共8年,由渠新村三队村民覃宏保承包,并且到扶绥县公证处公证。1997年继续发包给渠新村三队村民覃宏保至2025年1月1日,面积是8.5亩,面积比1988年减少2亩,原因是附近的酒精厂排放污水污染泡水使得面积减少2亩。从1986开垦,1988年8月发包8年,到期又发包28年,这个期间渠新村委会连续发包使用28年,第三村民小组没有提出过土地权属争议,而今年3月由于征用土地到“姑良”才提出土地争议。依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答辩人使用争议地近三十年,无论其权属原来是无主地,还是属于何人,经过三十年的发包使用,此地的权属早已归答辩人渠新村委会所有。因此被答辩人在申请书中主张的答辩人“归还被侵占土地“的事实不能成立。
渠新村这个事实有1988年渠新村公所(即现在的渠新村委会)与承包人覃宏保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1997年渠新村公所(即现在的渠新村委会)与承包人覃宏保签订的《耕地、开荒地承包合同书》内容证明渠新村委会实际属于权属人所种的土地原是志道村委会集体的土地,这近四十亩的土地,位于牙叉镇志道村委会集体土地范围内的“什清万”地,此地既不属于方口经济社,也不属于那放村,是四荒无主地。答辩人从1981年时就开始在此开荒,80年代主要在那里种植山茅油,从2005年开始种植马占树、橡胶树。2004年被答辩人方口经济社通过不正当程序将这块地圈入其版图内,非法拥有白集有(2004)第341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后,便向答辩人主张权利,要求答辩人退出已耕作近三十年的土地。被答辩人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四答辩人使用争议地近三十年,无论其权属原来是无主地,还是属于何人,经过三十年的种植,此地的权属早已归四答辩人所有。因此被答辩人在起诉书中主张的答辩人“归还被侵占土地“的事实不能成立。
二、答辩人在“姑良”发包的土地属于渠新村委会土地的,白集有(2004)第341 号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取得非
法,答辩人已对其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此土地证。
2004年被答辩人方口经济社未与那放村答辩人等土地实际占有人协商,自作主张与国土局重新划定界限。将答辩人等的土地划入其版图内,并以此为依据取得此争议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志道村委会根据土地的实际占用情况,认为方口经济社将答辩人村还有几个村的村民所种植的土地圈入其集体土地证中,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便提出对国土局为方口经济社新设的土地界限进行撤销。志道村委会的请求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2009年志道村委会的书记符文荣在牙叉镇开会时将方口经济社土地界限被撤销一事进行传达,并说方口村与那放村两村之间的人可以不管新土地界限,继续在原来的土地上进行种植。方口经济社的人因知道此次会议对其不利而拒绝参加会议。被答辩人白集有(2004)第341号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因其土地界限图被撤销而失去参考依据,不能作为被答辩人主张答辩人存在土地侵权的证据。
三、被答辩人所说的答辩人将其耕牛猎杀殆尽更是子虚乌有之事。
被答辩人所在村的村民常常将其耕牛四处散放,耕牛丢失后便迁怒于在附近从事种植的答辩人,四答辩人从未猎杀过一头被答辩人所在村的耕牛。相反,答辩人的地却因被答辩人的耕牛来践踏而常常被踩坏,答辩人还未向其提出赔偿请求,被答辩人竟恶人先告状。被答辩人的此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胡乱猜疑,损害了答辩人的名誉权,答辩人对此不负责任的说法提出抗议。
以上是答辩人对被答辩人提出的主要问题所作的答辩。请法庭查明实情,驳回被答辩人的起诉。此致
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附:
1、本答辩状副本一份;
2、证据目录一份,共有
答辩人: 二0一0年四月九日 份证据。篇三: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答辩状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答辩状
发布日期:2011-07-17 作者:刘琦律师
2010年1月处理的一个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二审案件,我们作为被上诉人(一答辩状 答辩人:南京××公司
住所地:南京市××区××街××号
答辩人因江苏××公司对施工合同纠纷一案所提上诉,提交答辩意见如下: 一、一审认定包括质保金在内的全部工程款支付条件业已成就,符合合同约定,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双方于2008年7月9日签订的补充协议
(二)明确约定“该项工程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乙方把所有原材料的质保书、合格证、检测报告提供给甲方后一星期内付至总价的80%,其余付款条件及其他所有条款和未尽事宜按2008年5月5日签订合同及2008年5月26日签订的补充协议履行”,其中的“该项工程”系指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上诉人与答辩人所签的三份合同和补充协议的内容构成双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中出现的“该项工程”的含义是统一的、明确的,这一用语如无特别说明应指合同标的,即上诉人分包给被上诉人的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上诉人将“该项工程”理解为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该项工程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中的验收系指上诉人对该项工程的内部验收,而不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作为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的一项子工程,只能在全部工程完工后才能进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而答辩人对全部工程的进度完全无法掌控,更何况分包合同只能约定分包工程的竣工验收,而不能对全部工程的竣工验收做出约定。事实上,直至一审庭审,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仍未完工,更谈不上竣工验收,如果将“验收合格”理解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对答辩人是极不公平的。补充协议
(二)第三条规定“乙方必须在2008年8月7日前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协议签订于2008年7月9日,当时双方都很清楚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不可能在2008年8月7日前完工并进行竣工验收,如果将“验收合格”理解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则该条款实际无法履行。双方签署该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履行,只有将“验收合格”理解为上诉人对该项工程的内部验收才符合双方真实意思和合同目的。二、一审对违约金进行调整有法律和事实依据,符合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补充协议
(二)中约定每滞后一天罚款十万元违约金,延期违约金不限额。该违约金与合同总价相比,明显过高,而被上诉人一直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其因延期完工所遭受损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审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参加庭审,以下是提交法庭的答辩状。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根据上述规定,法院有权对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违约金予以适当减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上诉人逾期四天完工是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极端天气,属不可抗力,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可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一审法院综合各种因素对违约金进行调整,符合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综上,答辩人认为上诉理由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致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 南京××公司2010年×月×日
第二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答辩状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答辩状
发布日期:2011-07-17作者:刘琦律师
2010年1月处理的一个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二审案件,我们作为被上诉人(一答辩状
答辩人:南京××公司
住所地:南京市××区××街××号
答辩人因江苏××公司对施工合同纠纷一案所提上诉,提交答辩意见如下:
一、一审认定包括质保金在内的全部工程款支付条件业已成就,符合合同约定,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双方于2008年7月9日签订的补充协议
(二)明确约定“该项工程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乙方把所有原材料的质保书、合格证、检测报告提供给甲方后一星期内付至总价的80%,其余付款条件及其他所有条款和未尽事宜按2008年5月5日签订合同及2008年5月26日签订的补充协议履行”,其中的“该项工程”系指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上诉人与答辩人所签的三份合同和补充协议的内容构成双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中出现的“该项工程”的含义是统一的、明确的,这一用语如无特别说明应指合同标的,即上诉人分包给被上诉人的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上诉人将“该项工程”理解为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该项工程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中的验收系指上诉人对该项工程的内部验收,而不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作为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的一项子工程,只能在全部工程完工后才能进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而答辩人对全部工程的进度完全无法掌控,更何况分包合同只能约定分包工程的竣工验收,而不能对全部工程的竣工验收做出约定。事实上,直至一审庭审,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仍未完工,更谈不上竣工验收,如果将“验收合格”理解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对答辩人是极不公平的。补充协议
(二)第三条规定“乙方必须在2008年8月7日前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协议签订于2008年7月9日,当时双方都很清楚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工程不可能在2008年8月7日前完工并进行竣工验收,如果将“验收合格”理解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则该条款实际无法履行。双方签署该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履行,只有将“验收合格”理解为上诉人对该项工程的内部验收才符合双方真实意思和合同目的。
二、一审对违约金进行调整有法律和事实依据,符合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补充协议
(二)中约定每滞后一天罚款十万元违约金,延期违约金不限额。该违约金与合同总价相比,明显过高,而被上诉人一直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其因延期完工所遭受损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审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参加庭审,以下是提交法庭的答辩状。
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根据上述规定,法院有权对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违约金予以适当减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上诉人逾期四天完工是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极端天气,属不可抗力,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可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一审法院综合各种因素对违约金进行调整,符合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综上,答辩人认为上诉理由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致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南京××公司2010年×月×日
第三篇:二审(施工合同纠纷)答辩状
/ 2
民事诉讼二审答辩状
答辩人:刘XX,男,汉族,住四川省三台县XX镇XXX村二社(6村2队),身份证号码:5107221969XXXXXXXX,被答辩人:冯XX,男,汉族,生于1969年11月18日,住三台县凯河镇跃进王长沟村,答辩人因被答辩人冯XX不服三台县人民法院“川2017-0722-3153号”上诉一案,就其上述理由答辩如下: 一、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正确,证据采信恰当。
(一)双方结算应付款679188.79元,有三台县XX镇组织调解的“调解记录”证实,且双方双方当事人认可。
(二)有上诉人签字认可的借支劳务费证据证实,已付款665740.00元:
1、上诉人签认的2008年-2010年期间借支统计单:524640.00元。其中:
答辩人妻子代为支付2008年114000.00元,2009年42500.00元,2010年319000.00元,答辩人本人支付:
2010年49140.00元。
2、上诉人签认的借条:2011年1月31日领取60000.00元。
3、上诉人2011年2月以后分四次领取的25000.00元(调解记录、双方认可)
4、代扣代还担保债务55000.00元(调解记录)
(三)应付款679188.79减去已付款665740.00元,实际扣发劳务费13448.79元
二 一审法院审判程序无误,适用法律适当
1、一审法院在庭审中,认真进行了法庭调查,认真组织了举证质证,查明了事实真相。
2、双方对欠款13448.79元,性质有争议,虽然一审法院没有支持答辩人“质保金”的说法,但上诉人也没有证据证实该款需
/ 2
要支付利息。
综上所述,本案争议的焦点就一个:2011年1月31日上诉人的6万元借款是否包含在2010年的借款中,几份上诉人签字认可的借条可以完全、充分的证实:2011年1月31日的6万元不包含在2010年的借款中,上诉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该6万元包含在2010年的借款中。
所以,一审法院准确的把握了案件争议焦点,认定事实准确、审判程序无误、适用法律正确。答辩人请求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此呈
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
2018年1月19日
第四篇:租赁合同纠纷答辩状及代理词
答辩状
答辩人:
长安昌盛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住所地为东阳省加州市长安县城开元路18号。法定代表人:何兵(董事长)。
因滨海顺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诉长安昌盛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一案,提出答辩理由如下:
一、答辩人已尽到妥善保管义务。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 2011年9月21日发生交通事故致使沥青摊铺机损坏,在此次事故之前沥青摊铺机处于良好运作状态,没有损坏状况,说明答辩人尽到了妥善保管义务。
二、沥青摊铺机严重损坏的全部责任由轿车司机李强承担,而非答辩人承担。
在使用期内由于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租赁物沥青摊铺机严重损坏,根据2011年10月9日的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长安大队做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轿车司机李强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三、答辩人对原告提出的赔偿请求及赔偿数额不予全部认可。
双方合同中第十条第1项规定:乙方承担在租赁期内发生的乙方责任内的租赁机械的毁损(正常损耗不在此内)和灭失的风险,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双方协商解决。此次交通事故可以认定为意外事故,基本符合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另外,《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承租人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耗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原告所提出的赔偿数额,没有法律根据。
四、我方请求法院驳回原告一切诉讼请求。
综上所述,请求贵院依法审查,作出合理公正判决。
此致
长安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长安昌盛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词
审判长、审判员:
本人作为原告的委托代理人,依法参加本案的诉讼。根据出庭前对案情的了解,以及对相关证据的查阅,本人认为我方对原告违反合同约定的指控不予承认,对原告赔偿数额要求不予认可。现发表代理词如下:
一、《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我方在事故发生之前对摊铺机一直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发生车祸的时候,道路摊铺机正在正常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实施违反约定的行为。对于原告关于我方没有做好保管义务的指控,我方不予承认。
二、根据我方证人证言:“道路施工现场有安全锥,有禁止通行的标志牌”,因此我方在警告义务上已经履行。另外,按照《交通事故认定书》的结论来看:李强未按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机动车且未按规定右侧通行是事故发生的全部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确定李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刘昭、王林庆、祝义不承担事故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我方对此次交通事故不承担事故的责任。
综上所述,代理人认为,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请合议庭依法公正判决。
代理人:赵长磊
XX年XX月
第五篇: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成功化解过程
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成功化解过程
吴才
2011年11月,在方城县赵河镇发生这样一件事,江庄村村民韩某和本组签订的40亩土地承包合同,再有一年就到期了,可是,组里的群众强烈要求要终止合同,收归集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2011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途经江庄村,在韩某承包的40亩地中征用30亩地用作挖掘河道弃渣场,自2011年起每年每亩补助1754元,直补16年,第一年加补青苗费每亩877元。群众看到韩某以每亩每年50元承包费微小代价换来了每亩每年1754元的高额补偿,心里十分不平衡,害“红眼病”的群众就以韩某所包土地性质已改变用途为由,向河南省信访局投诉反映,强烈要求与韩某终止合同。
赵河镇政府接到上级信访部门转过来的群众来信后,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一桩合同纠纷案,本应由反映人上诉法院,依法进行解决。但政府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的大项目,施工迫在眉睫,引导群众依法立案,不但时间上拖的长,群众还要加重经济负担,并且还会影响工程进度。最后研究决定,自己的事情先由自己解决。迅速成立了调查组,对江庄村二组魏某等人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2002年,上级要求许南(许昌至南阳)公路两侧种植经济林,统一种植油桃树,涉及到江庄二组土地约100亩左右,其中一块约40亩,由于当时群众种地需上缴农业税,而且群众对种油桃树没有信心,又不愿意种植。所以,最后组里商量,以每亩每年50元承包费承包给本组村民韩某,并鉴定了承包合同,合同的有效截止日期是2012年12月31日。合同条文规定,此块地使用用途是:按上级的统一要求,只准种经济林,不准种其它作物,更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并到司法部门进行了公证。韩某承包了这块土地后,开始是按照上级要求种植的是油桃树,可油桃树在这里不适应,接的果子卖不出去,后来韩庆生就和其他村组一样,把油桃树砍了,统一种上了杨树,群众对这事也都没有提出异议,默认了。通过调查后,赵河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找江庄二组群众和韩某座谈,群众认为,终止韩某的合同是有道理的,因为合同明文规定,是让他“只准种植经济林,更不能改变土地用途”的,在他砍掉油桃树种上杨树的时候就已经违约了,现在又把他改成弃渣场,完全改变了土地用途,理应终止合同,土地归收集体。但韩某则认为,当时承包这块土地时是群众同意的,砍了油桃树种上杨树我就蒙受了很大损失,当时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不让我种,再说,承包费我都是按时上缴,在承包期限内的土地补偿款应该归我个人所有。在这种各说各有理的情况下,政府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召开群众会,认真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给群众算韩某承包这块土地的经济账,讲解履行土地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同时指出,假设没有南水北调占地,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合同纠纷,通过算账讲解,使大多数群众明白了道理。另一组深入到韩某家里,针对合同问题帮助他进行了认真分析,现在虽然合同期限未到,当初签订合同时虽然经过司法公证,但群众反映改变土地用途也是事实,也是一种违约行为。再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现在的承包地每亩涨到了500元以上,你承包的50元一亩,再加上这次补贴,翻过来想你心里能平衡吗?经过赵河镇政府一次次的做工作,承包人韩某才答应增加承包费达到每亩每年300元,合同到期后自行终止,土地收归集体。这一意见和群众见面后,群众很满意。一桩承包土地合同纠纷案,通过政府的精心协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赵河镇政府在处理这桩合同纠纷案中不推不拖,把本应该进入法律程序解决的案件,先由自己来化解,这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具体体现,在和谐的社会中用和谐的方法来解决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既方便了群众、减轻了负担、也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