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第一篇: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本次九年级思想品德模拟考试试题以新课标和人教版教材为论据,考查了初中课本的全部内容,从考试成绩及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有喜也有忧。现将本次考试的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的试题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一共20小题,共40分,平均得分37分。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由四道材料题构成,共60分,平均得分39分。

二、试卷特色

这次考试的范围应该说是内容较全面,难易也适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考试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试卷注重考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如选择题中的大部分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2、创设情景,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着重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转化能力。如第二大题的内容。这要求学生要能用课本知识分析认识这一现象,表达学生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确立亲近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3、关注社会热点。

试题在选材上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这样设计试题的目的就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查考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引导考生面向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大事。

4、凸显知识运用价值,突出综合学习能力考查。

试题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科主干知识与社会热点、现实生活三方面的结合处。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以具体事实或资料作为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结合具体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体现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而反映出了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5、关注三维目标,凸显德育功能。

政治考试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对学生道德、理想、信念考查,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一次教育。政治考试也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今次的命题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典型题例如第五大题从分析材料谈做法,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

三、学生主要失分分析:

1、单项选择题部分的失分主要在第5题、第9题、第10题、第20题。第5题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搞不清。第9题如何维权,民事行为不能采用行政诉讼。第10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用排除法。第20题出错学生集中选择了C,说明部分学生没有把握出题者考查的思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都全面,还不能真正理解把握教材。

2、第二大题满分15分,得分率在10分左右。本题以材料形式出发,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前三题答的还可以,第四小题答的很差。

3、第三大题满分18分,本题得分为13分。本题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分析取得世博会申办权的原因。第三小题答的差,学生写的口号反映不出主题。

4、第四大题满分14分,本题得分为13分。此题答的很好。

5、第五大题满分13分,本题得分为12分。此题答的很好。

四、拟题建议:

1、命题应尽量结合毕业考试的模式、类型,出现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思考判断。

2、生活化。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内容鲜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3、地方性。试题要结合潍坊市的具体情境出发设问,使之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也是中考命题的特点之一。如崔学选的事迹,可结合有关材料考查有关于责任的问题。

五、本次考试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考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多么“难”、多么“活”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综合性也是在基础性之上的综合,所以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

就是要全面地掌握《中考说明》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中考说明》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切忌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取舍。只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

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即使知识点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没有成线,处于零乱状态,就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实际,关注学生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从纵向来说,就要注重各学科之间、学科内的综合

2、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在阅卷时,我们非常痛惜考生由于答题不规范而导致的大量失分。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不能运用教材中的学科术语,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去答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参与能力、分析能力、初步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运用教材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要进一步关注社会热点。作为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关注热点问题,注意将时政教学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把时政教育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精心选取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但是这样的关注,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要一味地追求热点,特别关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以及有利于学生正确观点形成的时事材料。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一批有用的人才,指导学生认真复习,争取中考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九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2011-2012第一学期

九年级思品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本学期期末考试及各项事宜已经收尾,现将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生试卷及考试成绩情况分析如下:

与兰州市中考制度改革相接轨,本次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内容涉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单元八课的所有内容,考试题目侧重于基本观点和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实践性,主要针对九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实际,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从学生具体生活出发,要求学生根据生活情境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做出价值判断、给出解决方案。考试时间100分钟,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比较而言,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考查,非选择题侧重基本观点、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封系学生卷面情况,可以看出,选择题学生答得不错,有几个满分,得分率平均在30分以上,其中出错较多的题有第3、4、13、14、15等五道题。第3、15两题出错的原因主要在审题不仔细,没有把握好题干和题支的要求,第13、14两题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因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第4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句名言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这道题上出错,当然是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欠缺的原因。非选择题所有题目都较为灵活,多数答案要求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题意和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做出观点正确、表述合理的答案,部分学生答题时富有条理,层

次清楚,而且还能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有建设性的想法,十分难得。但也有个别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和把握题目要求,答非所问,失分较多,尤其是第21题,这种情况比较明显。还有五六个学生,考试态度不端正,除了选择题,其他所有试题一概不作答,以白卷上交,得分极低。

从试卷的整体得分情况来看,成绩比较令人满意,其中优秀率39.11%,及格率为85.74%,过差率为3.66%,过差率所占比例相对而言很小。

综合上述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识记,作业训练中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信息,梳理思路和答题要点。九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九年级考试时间有限,题量不能过大,选择题分值较高,且较有难度,学生出错较多,非选择题侧重于记忆,但学生没有习惯背诵,十分较多,还有就是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对于在八年级会考中已经获得双A资格的学生来说,已经很难在这些科目上花费时间,答题也不认真,失分较严重,还有就是闭卷考试,没有见到模板,不知道考试的方向,有很多疑惑.从卷面得分来看,年级平均分61.53,及格率64.41%,优良率7.95%,过差率7,36%,主要成绩集中在60-79之间,不甚理想.

第三篇:七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2010—2011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及阅卷结束了,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2分;简答题三题共18分,判断说明题1题16分,材料分析题2题26分,实践拓展10分,全卷共100分。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但是有些基础题如多项选择有偏,难,怪的现象。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如单项选择第一小题还有不少同学选错,就是因为没能准确掌握生命宝贵,善待生命,不熟悉它们的表现。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思想品德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学科及国内外重大时事联系紧密,如单项选择4小题,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就不会选错了。

3、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四、五题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材料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三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很多学生没能按照提示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小明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重点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能力培养

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思想品德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四篇:2014安徽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2014年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纵兆伟

2014年安徽中考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特对本次考试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卷最大的特点就是题型全面创新,真正做到了“基础、创新、灵活”,“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紧扣新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贴近考生生活,立足国情省情,充满乡土气息,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领价值导向,图文并茂,简洁明快,既彰显人文关怀,又紧扣教材,能够关注热点话题,将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与学科内容完美融合,体现了学科特色。如“广场舞”、“来自星星的你”、“扣好第一扣”、“健全心理”、“掌握规则”、“关注家乡”、“胸怀祖国”等等,既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能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整体难易度来看,基本与去年持平,没有难题怪题,题型结构合理,形式新颖,内容鲜活,语言简洁,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试卷的具体分析

2013年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主要由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组成。其中,单项选择24分,占本学科分值的30%;非选择题56分,占本学科的70%。

单项选择1——4题是时事政治内容.第1题考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2题考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第3题考查“嫦娥三号”;第4题考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单项选择从第5题开始为基础知识考查,第5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第6、7考查“安全意识、未成年人保护”;第8题考查“敬父母”第9题考查“诚实守信”;第10题考查“正确行使权利、广场舞”;第11题考查“盲目从众、追星”;第12题考查“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

单项选择题充分体现了联系时政热点,考查基本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关注热点时事、关注国家大事的好习惯,让学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事,真正体现了政治的与时俱进和知识的全面性。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嫦娥三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广场舞、正确行使权利”等。本题大部分学生得分率较高,在20分以上,其中第11、12小题失分较多。我认为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对“盲目从众”概念模糊不清和对“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的理解不准。

非选择题按照学生的成长历程,依次设计问题,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第13题【扣好第一扣——我们提高了觉悟】:通过图片的形式考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友善”。本题满分约占百分之十左右,得5-7分的占百分之八十左右。本题学生失分的原因是:第二问“你打算如何响应这一倡导”的范围非常广,回答此问的前提是贴合所选镜头的主题;还有的回答的是大白话,口语化比较严重,没有用学科术语。

第14题【健全心理——我走向了坚强】:考查“怎样对待学习压力和自信自强”。本题属于基础性较强的题目,特别是第一小问,是教材中明显的知识点,提问也直接,本题得分率较高,约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得满分说明学生的对于考查直接知识的题目能够掌握;但第2小问为开放性试题,学生须抓住“自信自强”的主题。

第15题【掌握规则——我学会的选择】:考查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用了三个情境材料引出问题,设问紧扣学生实际,体现了及考察学生知识又教育学生,达到了教行合一的目的。本题的得分率较高,体现了试卷的难易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回答不出理由部分的基础知识点,如礼貌待人、肖像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等。

第16题【关注家乡——我亲近了社会】:考查“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怎样成才——做创新型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题与往年不同,在提问的方式上比较新颖,以写网络帖子的形式表述问题,而且很规范地展示网络发帖的格式,这样的问法和表述可以帮助考生在紧张的答题中得以轻松,有助于考生稳定地发挥。此题1、2小问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怎样做创新型人才。但第3、4小问学生失分严重,大都得分在2分居多,第3小问主要是学生没有抓住材料的信息点对应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点,说明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弱;第4小问主要是学生在表述身边的精彩故事时,没有抓住展现”安徽魅力“这一主题。

第17题【胸怀祖国——我们再度起航】:考查“基本国情、取得成就的原因、世界的主题、我国的国际地位形象作用、确立个人理想”。本题得分率较高,尤其是第1、2、4小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第4小问和去年相同,再次考查个人理想,但去年从理想实现的角度考查,今年从理想确立的角度考查。其中第3小问学生失分主要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信息点对应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点,说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弱。

三、学生失分的分析

1、基础知识弱,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概念混淆,考试时单靠抄书,答不对题。

2、审题能力弱,审不清题意,缺乏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语言基本功差。错别字大量出现,语言表达不通,口语化严重,不会使用学科术语

4、有些考生明显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专业术语无法正确运用,对热点关注不够。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注重基础知识梳理

2014年的思想品德试卷,全面打击了目前市场上各类形形色色的资料和被学校捧为法宝的题海战,再一次让资料山、题海战无路可走、头破血流。资料山、题海战既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又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无用功。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试题加大了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这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和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与发展,忽视基础知识就无所谓能力。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等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基础知识,要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不能死记硬背。师生必须立足教材,摒弃题海,精选资料,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同时还要打破课与课、节与节和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归纳、比较,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阅读、审题等能力,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捕捉社会生活中重大的时事热点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思想品德敏感意识。

3、把握教材精髓

开卷考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不是知识的直接再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把握教材精髓,进而转化能力,培养情感,为开卷考试作好准备。抛开书本知识,没有起码的知识积累,缺乏解题必需的工具和手段,就谈不上情感培养、能力转化,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开卷考试并没有翻资料的要求,相反,题题翻书肯定是考不好的,更是时间上做不到的。

4、拓宽教育渠道,拓展学生知识面

做好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广博的知识及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审题的能力。因此,除注重基础知识外,在时政的内容上、思想上多下功夫。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抽出专门时间,搜集专题背景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讲解等,将学生对这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丰富他们的思想,扩展视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积累感性材料,拓展知识面。

5、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新课改和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只有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2014年安徽省中考

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纵兆伟

2014.6

第五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张宝欣

一、试题分析

该套试卷的出题范围是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全册内容,考试方式为开卷。试卷知识覆盖面大,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此次期中考试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其中选择题46分,主观题54分。

第一部分是选择题, 分值是46分,每题2分。该题难度适中,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常识性内容的识记能力与掌握。

第二部分是简答题,分值54分,共5个小题。

总体来看,题型题量保持稳定,仍然是四种题型。考查的仍是学科主体知识,比例合理,长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试题立意新,视野宽,覆盖面广,难易适中,充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了学生们学科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试卷分析

从统计分析来看,平均分为 72分,最高分97 分,最低分18分,及格率 75%,优秀率12%

1、客观题答题概况:单项选择得分率高。失分较多的试题主要是第7、10、22题。

2、主观题答题概况:

二、三题得分率较高,四题得分率较低。

三、主要错误类型

1、特别是一些单项选择题,一些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是书本知识不扎实,对题干把握不准确。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理论是理论,运用不到材料中去。

3、分析总结能力欠缺。

4、答题态度不认真,有些学生只写选择题不写主观题。答题不够规范,语言不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书写潦草。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使书由厚变薄;将知识点全方位联系相关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材料,注重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生活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3、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政治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