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
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通过分析微生物与食品、医药卫生、工业及农业的关系来说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食品,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关系
引言
比起搏击长空的雄鹰和遨游大海的鲸鱼,微生物对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除了生病的时候,平常很难会想起它。实际上,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绝不比高等生物疏远,甚至更加密切。微生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们清洁环境并使土壤肥沃,他们在食品工艺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制造维生素。它们能够在体内外与我们和平共处,其中一些甚至还保护我们免受别的有害微生物的侵犯,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有些微生物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贡献潜力,都有着光辉的记录并将继续创造者新的功绩。在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所以现代微生物学时一个具有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科,它对食品、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你能够想象依靠微生物解决温饱问题吗?你能够想象细菌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食品吗?随着人类的基因图组绘制的日趋完善和克隆技术的不断改进,上面所提出的假想真的有可能在某天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预言:“微生物有可能帮助我国过农业关。”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可使人类告别向土地要粮的历史。
当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不只是有利的一面。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转化几种情况。有益分为直接有益和间接有益,又可进一步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有益于生产;对于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并无危害,但是其代谢产物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会致病也不会产生有害代谢物,但是其生长繁殖会给生产带来一些影响。一些微生物对生产和健康的影响较小,而另一些微生物在一些情况下有利于生产和健康,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利于生产,有害于健康。
我们日常食用的很多食品都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生产的。如食醋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发酵乳制品是用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啤酒是以优质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为辅料,经过制麦、糖化、啤酒酵母发酵等工序酿制而成的一种含有二氧化碳、低酒精度和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酒。像这类食品还有很多中,可见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微生物的污染。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快速检测技术来检测食品受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如:气相色谱法、“既用胶”测定法、以生物化学手段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活细胞计数检测、PCR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流式细胞术FCM和基因探针技术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等。微生物在食品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全性,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不仅对食品造成损失浪费,同时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益亦有害。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新的研究、新的技术完成有害到有益的转化或是将有害方面减少到最小,从而使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相反。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涉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农林渔牧业、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生物在工业中相关应用的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传统的发酵工业还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都离不开微生物这个主角,是微生物独有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活动造就了这些研究和生产领域。事实上,也是工业微生物发酵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得人类对微生物这类微小的生物更加刮目相看,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近几十年来, 工业微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异常活跃, 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生物催化, 尤其是微生物催化手性合成由于具有副产物少, 辅因子再生简单, 选择性高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 已成为制备手性化合物的最有前景的方法之。微生物催化合成新技术包括手性合成新进展——环氧化化合物不对称合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新热点——辅因子再生、微生物催化和发酵调控新技术——代谢合成网络调控和重建等。
油藏微生物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油藏是一种特殊环境, 其高温、高压、高矿化度、无氧、多孔介质及其流体等因素对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繁殖都会产生明显影响,油藏极端环境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数量也会有大的影响,利用烃降解菌、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及产甲烷菌等微生物群落,激活本源微生物和筛选外源微生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
工业有益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 特别是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有益微生物菌种育种技术提高了发酵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该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育种技术发展到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各个阶段是相互交叉, 相互联系的。育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有益微生物育种的效果。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这些新兴的微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相较于以往有一些特殊优势:①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碳源或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或二氧化碳来源广、产量大而且价格低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污染小,十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②与化学反应
一般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不同,微生物发酵和转化通常在常温常压和中性pH范围内进行,反应条件十分温和,而且能源利用率高,生物转化反应的专一性好,产品的转化率高。③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代谢途径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不断地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出新的、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新产品。④由于微生物的变异性,采用各种办法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质,调节代谢途径,为不断提高目标产物的生产水平或生产新的产品提供了可能性。⑤微生物的培养基、他们的代谢产物及微生物菌体本身都是可降解的,而且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增加它们的使用价值,因此利用微生物生产目标产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比较少,而且容易处理。
以上这些微生物在工业中应用优势足以说明:现代微生物技术能为工业生产节约资源能源,降低工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将减少因工业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它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化肥利用率和化肥增产效益下降;第二,农药使用量逐年上升,引起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第三,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退化加剧;第四,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生态功能下降。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有效微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中国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营养元素的转化、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害、环境净化、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微生物肥料的以上诸多功能,为设施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发展设施农业是集约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设施栽培在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目前微生物技术正在设施种植业和新型肥料研制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的主力军,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2.2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促使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使用微生物
肥料还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增进土壤肥力、协助农作物吸收营养、增强植物抗病和抗旱能力、刺激和调控生长、减少或降低植物病(虫)害、和对作物品质有良好的影响。根据微生物肥料的功能、作用机理、其制品中特定的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种类,但生物肥料的功效主要是与营养元素的来源和有效性有关或与作物吸收营养、水分和抗病有关。
3.2.3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在土壤中有丰富的储量,且随着环境的差异和时间的延续发生着变化。新菌株的筛选将极大提高微生物在农业中应用的效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筛选获得的新菌株的功能性基因片段分离克隆,进行人工构建,塑造新的生物活性菌种,将成为重要的科研方向,用微生物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将是主题。但是,随着土壤的破坏,微生物的栖息地也在被逐渐的破坏,因此,保护土壤微生物资源也尤为重要。土壤微生物从农药到饲料,从肥料至食品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以微生物为核心做循环农业,就是要利用微生物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如农作物秸秆、动植物产品加工下脚料、人畜粪便、城乡有机垃圾等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合成新的营养物再输入到农业生产的循环过程。发展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不但可以促进传统的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二维农业”向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生产“三维农业”的转变,而且可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平衡,增加社会就业,提升劳动者素质,其经济、生态、社会意义深远。
利用微生物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环境和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人们能够生活在相对健康无污染的环境中,吃上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食物,这对人类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微生物病原菌可使人和动植物致病,给人类健康及生命带来严重威胁。14世纪中叶,鼠疫耶森式菌引起的瘟疫导致了欧洲总人数三分之一的人死亡。解放前我国也经历了类似的灾难。即使是现在,人类社会仍然遭受着微生物病源菌引起的疾病灾难威胁。艾滋病、肺结核、疟疾、霍乱正在卷土重来和大规模传播,还有正在不断出现的新的疾病如疯牛病、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大肠杆菌O157、霍乱O139新致病菌株、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正在给人类带来新的疾病与灾难。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 食品、药品、化妆品、其他产品及物品、生活饮用水及污
水、环境空气及生物体内外等也均存在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我们体内有利有弊, 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及健康都有重要影响。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包括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微生物, 生存所涉猎到宇宙空间中已知乃至未知的微生物, 都可能对人类带来影响;包括了对人类致病与非致病性微生物, 对人体有害和有利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患各种疾病, 影响人的健康、生活和生存质量, 乃至致命, 这些体现出微生物的有害作用方面。另一方面, 微生物对人体和生产生活有有利的一面, 人作为微生物的宿主,是其最大的微生态空间, 是其繁衍的最佳领地之一。
人一出生, 体表及与外界相同的体腔中的就有微生物并伴随到人生命的终结。人肠道中的细菌依靠消化道提供生存环境, 同时宿主可以从胃肠道的正常菌群获得营养物质, 如B 族维生素(B1、B2、B6 和B12)、泛酸及烟酸及维生素k 等, 碳水化合物[ 微生物几乎有与宿主同样多的碳水化合物酶, 其中有些酶(如溶纤维素酶)宿主(反刍动物)缺乏, 依赖细菌酶降解多糖为营养物质] , 蛋白质(细菌参与蛋白质代谢, 某些菌体蛋白也可为宿主利用);细菌参与宿主代谢和吸收(细菌的B-葡萄糖醛酸酶、硫化酶, 对多种化合物的肝肠循环起重要作用;肠道菌参与了胆红素、胆汁、雌激素、胆固醇等肝肠循环的大部分;微生物生长繁殖中合成自身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物质最终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参与宿主免疫(正常微生物群具有对人和动物不可少的免疫刺激作用);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对抗外籍菌群定植)。从上述事实也可看出在宿主环境下正常微生物群和外来微生物群等之间要竞争生存空间和食物, 要从其所在环境中捕食, 它们寄居于宿主又与宿主合作, 主要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可以说人和动物离开了微生物就不能生存, 反之, 相关微生物也亦然。
4.3微生物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与人类健康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法则。自有人类历史以来,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和与大自然搏击的生存斗争中积累了同创伤、病痛和瘟疫抗争以促进健康的丰富经验, 创立和发展了预防保健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是现、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技术和科学。现在有不少微生物一杯用来生产各种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酶抑制剂、菌体制剂和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等都是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合成代谢产物或由微生物本身制成的。在生物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我们还应用它作为药物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如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神经毒素是第一个被用于治疗人类斜视、斜颈、面部痉挛等肌肉障碍症的微生物毒素药物;一些海洋生物毒素如河豚毒素、芋螺毒素等也在呈现良好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毒素是一把“双刃剑” , 它既是人类的敌人, 也是人类的朋友。
因此,即使微生物病原菌在肆虐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在与微生物的较量中我们总希望一举消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但不可否认我们与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我们
无法将其彻底消灭。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微生物减少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甚至为人类健康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微生物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健康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21世纪,展望微生物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基因组和后基因组研究将全面展开,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将广泛深入的发展,微生物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受重视,微生物致病性和寄主免疫机制的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和加强,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和和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更有效的控制污染,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与高等动物的共生关系,而且能够改善植物、家禽和人类健康的状况。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今天,微生物学仍将是领先的学科,也将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永梅,刘建中 2012 农用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ASPT [2] 赵晓宇,张先成,王佳龙,孟立强 2009 土壤微生物资源在农业中的开发和利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3] 张国香,费香球,张文骥 2012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效益 现代农业科技
[4] 赵勤瑞,常婷婷,王春芳,王伟娜,陈竞楠,邵孝侯 2012 有效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5] 赵超敏, 车振明 2008 工业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6] 张朝武 200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从SARS 谈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现代预防医学 [7] 王景林 微生物毒素与人类健康
[8] 贾会坤,张奕南,冯进辉,许平2007近期工业微生物关键技术和应用 化学进展 [9] 曹务春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挑战与应对
[10] 夏爱萍,龚鸿萍,郑睿行 2012 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及其快速检测技术 生命科学仪器
[11] 卢剑 2005 微生物防腐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12] 杜瑛 2010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内蒙古农业科技
[13] 陆建中,林敏,邱德文 2007 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14] 刘莹娜 2009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品牌与标准化 [15] 刘静娜 2012 微生物与食品的主要关系 现代农业科技 [16] 唐珊熙 1996 微生物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7] 岑沛霖,蔡瑾 2000 工业微生物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8] 韦革宏,王卫卫 2008 微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19] 邓紫筠 2006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农业与技术
[20] 李俊,沈德龙,林先贵 2011 农业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化进展 科学出版社 [21] 向廷生,王莉,张敏 2005 油藏微生物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 [22] 池振明 2004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3] 王宜磊 2010 微生物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4] 杨苏声,周俊初 2004 微生物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25] 姜成林 2001 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6] 孟瑶,徐凤花,孟庆有[27] 唐春林,车振明 2006
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程
2008
第二篇:微生物与人类——小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清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和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创建之前,人类曾长期处在“身在菌中不知菌”或“微盲”的无知状态。这从人类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严重瘟疫而大批死亡的惨痛事实就可充分说明,例如鼠疫、天花、肺结核、流感、痢疾和梅毒的大流行。直到今天,多种新发传染病还在疯狂的残害人类,例如艾滋病、萨斯、禽流感、疯牛病等。在人类历史上因传染病的大流行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大大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物种的人类,也可以因为微生物的肆虐而变得虚弱不堪。所以,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致病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微生物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生长,引起感染而致病;另一种是在我们的体外生长,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引起疾病。如一些微生物可产生毒素,经由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如肉毒杆菌素、黄曲霉素、毒蘑菇等。与产毒素微生物相反,感染性病原或寄生微生物,可以在我们的体表面或组织上生长(有些是专性寄生的)。这些微生物通常从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有时也可以由伤口或动物如蚊虫叮咬等而感染;一旦进入体内,这些病原微生物便掠夺宿主的营养、生长繁殖或利用宿主的合成体系合成病原体自身,可引起宿主动物的死亡或产生免疫应答从而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殖。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另一方面,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工业产品中的微生物也会污染各种工业器材,如金属、仪表、电讯器材、绝缘材料和纺织品等,它们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种种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机物质,因此,都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使之老化变质。铝及其合金制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例如,曾发生过飞机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蚀而漏油。飞机机翼的内铝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蚀。钢铁及其制品因长期与水或土壤接触,受到铁细菌、硫细菌、硫酸还原细菌等的作用而腐蚀。电子设备、集成电路、绝缘材料等均可受到霉菌的侵蚀,由于霉菌的菌丝能导电,因此常能引起有关设备的失灵。羊毛、棉纱、尼龙、聚制脂及其制品,也常受到微生物的侵蚀。污染漾奶、毛的微生物主要有铜绿色假单胞杆菌、微球菌、枯草杆菌、曲霉、青霉等。污染棉织品的主要是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微生物。污染尼龙的有球二孢和红曲霉等。在这些方便,微生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
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
从进化史来看,这些微生物早已适应了人类提供的环境,同时为我们的健康所必需。就如大肠杆菌,我们的肠道给它们提供了营养和栖息场所,而它们也帮助我们消化许多食物,包括维他命、糖和纤维,与此同时,它们还合成一些我们自身无法合成的维他命。时至如今,我们肠道内的正常菌已经包括拟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放线菌等很多种类,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和原生动物。
在医学上,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也不断的造福人类。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综上所述,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相关。既能造福我们,也能毁灭我们。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种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20%,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一类。微生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仅开发利用了已发现微生物种数的1%。“Perlman 氏应用微生物学定律”中生动的描述“微生物总没有错,它是你的朋友和微妙的伙伴。愚蠢的微生物是没有的。微生物善于做和乐于做任何事情。微生物比化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人机灵、聪明和精力充沛。如果你会照顾这些小朋友,那么它也会照顾你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和学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第三篇:2018年微生物与人类健康98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SARS病例最早发现于()。(1.0分)1.0 分 A、2001年 B、2002年 C、2003年 D、2004年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2微生物培养一般不是为了了解微生物的()。(1.0分)1.0 分 A、营养需要 B、代谢特征 C、侵入方式 D、宿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关于疱疹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小型简单DNA病毒 B、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感染 C、能感染淋巴细胞,并潜伏于其中 D、易于根除,治愈后产生抗体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4关于卡氏肺囊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以前认为属于原生动物,最近被归入真菌类 B、正常人体和动物的肝脏时有发现 C、免疫损伤患者、营养不良儿童中发病,引起严重肾炎 D、引起呼吸困难、咳嗽,一段时间后可自愈,死亡率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下列药物中不属于抗生素的是()。(1.0分)1.0 分 A、青霉素 B、头孢菌素 C、四环素 D、甲氧苄啶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通过将微量的核酸扩增来检测病原的方法是()。(1.0分)1.0 分 A、核酸杂交 B、生物芯片 C、核酸序列分析 D、多聚酶链式反应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7根据现有资料,梅毒原发于()。(1.0分)1.0 分 A、亚洲 B、欧洲 C、美洲 D、大洋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在血液中没有吞噬功能,进入身体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1.0分)1.0 分 A、嗜酸性颗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碱性颗粒细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9()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1.0分)1.0 分 A、95% B、90% C、85% D、80%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10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的是()。(1.0分)0.0 分 A、T2细胞 B、T4细胞 C、T6细胞 D、T8细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11病原通过家蝇传播的方式一般是()。(1.0分)0.0 分 A、食物传播 B、组织传播 C、机械传播 D、生物传播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12通过食物传播的是()。(1.0分)1.0 分 A、乙肝病毒和戊型肝炎 B、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C、甲肝病毒和戊型肝炎 D、甲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3下列部位中,微生物感染多发的是()。(1.0分)1.0 分 A、脾脏 B、胸腺 C、骨髓 D、淋巴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4 大约有()的病人在医院中发生新的感染,即医源性感染。(1.0分)1.0 分 A、20% B、15% C、10% D、5%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5关于霉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提供植物营养 B、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的疾病 C、生产酶、抗生素等 D、降解无机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6下列关于真菌致病性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致病性相对较弱 B、多为条件治病 C、真菌疾病容易根除 D、HIV感染和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均有可能致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7病症观察的第一步应该是()。(1.0分)1.0 分 A、测试感染方式 B、了解症状 C、推测感染病原 D、分析感染部位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1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防治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可以采用混合抗病毒药物疗法 B、疫苗仍然处于研制阶段 C、通过药物治疗已经可以彻底治愈 D、可以采取行为干预中断传播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91817年到1923年,霍乱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次。(1.0分)1.0 分 A、3 B、4 C、5 D、6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0贝杰林克认为,病毒是()。(1.0分)1.0 分 A、固态 B、气态 C、液态 D、不确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1历史上造成最大危害的流感病毒爆发于()。(1.0分)1.0 分 A、1903年 B、1918年 C、1923年 D、1934年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22第一个发现的致病细菌是()。(1.0分)1.0 分 A、炭疽杆菌 B、布氏杆菌 C、鼠疫杆菌 D、鼻疽杆菌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23结核病主要通过()传播。(1.0分)1.0 分 A、唾液 B、水源 C、食物 D、空气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4流感病毒共有()种HA。(1.0分)1.0 分 A、6 B、9 C、12 D、15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5沙眼每年致盲的数量约为()。(1.0分)1.0 分 A、300万-500万 B、500万-700万 C、700万-900万 D、900万-1100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6肺结核发病率回升的原因不包括()。(1.0分)1.0 分 A、细菌产生耐药性 B、人员流动减少,传播范围扩大 C、免疫缺陷人群数量增加 D、部分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27关于天花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死亡率在30%以上 B、可能导致失明等严重残疾 C、无特效治疗药物 D、主要通过水源传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8下列关于减毒活疫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病原物能复制、繁殖,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感染过程 B、免疫效果好 C、安全性高 D、疫苗用量少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9以下国家中,乙肝携带者分布最少的是()。(1.0分)1.0 分 A、南非 B、中国 C、俄罗斯 D、阿根廷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30关于破伤风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厌氧细菌 B、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C、棒槌状 D、经飞沫传播感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31大部分情况下,()不是流感的症状。(1.0分)1.0 分 A、发烧,全身不适 B、头痛、呕吐、腹泻 C、流涕,喉咙疼痛 D、发烧,少量流涕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2霍乱主要会导致人体失去大量的()。(1.0分)1.0 分 A、水 B、白细胞 C、红细胞 D、蛋白质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3()年,汤飞凡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1.0分)1.0 分 A、1954 B、1955 C、1956 D、1957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4关于抗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抗体可以溶解于血液之中 B、同一个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不同的抗原分子 C、抗体可以与入侵物结合,直接中和病原 D、抗体可以包围入侵物,阻止补体等裂解抗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5 不治疗的情况下,梅毒的死亡率约为()。(1.0分)1.0 分 A、20%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6二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在我国()地区实验细菌武器,杀死了超过一万名中国人。(1.0分)1.0 分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7癣主要是()。(1.0分)1.0 分 A、表面感染 B、皮肤感染 C、皮下感染 D、系统感染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8下列关于传染病的感染循环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流感病毒感染循环的高峰主要是冬春季节 B、感染循环的周期一般是一年 C、传染病的发生率往往呈现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规律 D、是病原体、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9辅助T细胞的中心作用不包括()。(1.0分)1.0 分 A、接受外界抗原刺激 B、抑制细胞因子,激活各种免疫细胞 C、促进B细胞增值并产生抗体 D、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目标细胞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40引起血吸虫病的血吸虫中间宿主为()。(1.0分)1.0 分 A、蛙 B、鱼 C、螺 D、贝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黑死病是由()从野生鼠传播到人。(1.0分)1.0 分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跳蚤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2在病毒吸附的过程中,()是决定病毒是否能感染某种细胞的重要一环。(1.0分)1.0 分 A、细胞是否具有抵抗机制 B、细胞是否具有相应的受体 C、细胞是否存在相同的DNA D、细胞是否存在所需的漏洞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43 关于乙肝病毒感染结果与年龄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12个月以前的婴儿基本上没有感染症状 B、12个月以前的婴儿慢性感染的几率超过50% C、4岁以上儿童的慢性感染可能性远高于12个月以前的婴儿 D、4岁以上儿童的感染症状发生率远高于12个月以前的婴儿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4 下列疾病中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是()。(1.0分)1.0 分 A、疟疾 B、登革热 C、莱姆病 D、黄热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5病毒复制的特点是()。(1.0分)1.0 分 A、侵入细胞-解体消失-合成新的病毒 B、侵入细胞-自我分裂 C、解体消失-侵入细胞-合成新的病毒 D、自我分裂-侵入细胞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46关于免疫学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主要针对干细胞进行检测 B、对于显微镜下难以看见的病毒等微生物感染作用不大 C、速度比传统的检测要慢,但准确率更高 D、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诊断特定的病原感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7按照危害程度分类,属于A类生物武器的是()。(1.0分)1.0 分 A、布鲁氏菌 B、鼻疽 C、肉毒毒素 D、尼帕病毒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81997年在香港出现的血清型是()。(1.0分)1.0 分 A、H5N1 B、H4N3 C、H9N2 D、H6N7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49()不是霍乱可能引起的结果。(1.0分)1.0 分 A、血压上升 B、腹泻 C、反射性呕吐 D、酸中毒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02007年,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总数为()。(1.0分)1.0 分 A、1200万 B、2000万 C、2500万 D、3300万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感冒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细菌引起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蠕虫病已经不属于微生物的范畴。()(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结核病可以使染病组织、器官中形成酸化的结核。()(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志贺氏菌属任意一种细菌都可以感染伤寒。()(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5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当中。()(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6贾第鞭毛虫是最常见的皮肤鞭毛虫之一,感染性很强。()(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7当前,疟疾9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非洲中部地区。()(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8早期针对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消除了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完全消灭其体内的细菌。()(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9疟原虫致病时会破坏大量红细胞,造成贫血,血液胆色素减少。()(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0细菌缺失了毒力因子后就不会致病。()(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1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并不是决定性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2所有的肿瘤都是和病毒感染有关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3根据2006年的统计,艾滋病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南部非洲。()(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4对乙肝病毒的研究的困难之一在于人的乙肝病毒很难感染实验用的老鼠。()(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5带有HIV基因组的T4细胞处于休眠状态的时候是没有临床症状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6军团病主要发生于春夏两季。()(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7绦虫的卵主要存在于猪或牛的肌肉中,一旦进入人体,会被消化器官消化。()(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8传统流感疫苗属于灭活疫苗。()(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19念珠菌可能引起从浅表到系统性感染等各个层次的感染。()(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0SARS冠状病毒的复制可以在细胞质中完成。()(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1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每毫升少于100个。()(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2病毒在细胞内才有生命力,才能进行繁殖。()(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3霍乱弧菌释放的霍乱毒素属于外毒素。()(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4抗原的多样性决定完全依靠遗传来区分自我与外来抗原是不可能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5磺胺类药物最早是德国拜耳公司在1970年代发现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6人类已经复制出了历史上造成最大危害的流感病毒类型。()(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7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于20世纪五十年代得到广泛推广。(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8特异性免疫的B细胞主要成熟于胸腺中。()(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29每年全球发病的肝癌中,有40%与乙肝有关。()(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0单纯疱疹病毒已经发现6种不同的病毒。()(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1免疫耐受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时会发生过敏现象。()(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2免疫包括抗外来污染物的抗肿瘤免疫和抗内在细胞异常生长的抗感染免疫。()(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3婴幼儿患乙肝后,若不能及时治疗,因为其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免疫系统会将乙肝病毒当作自身成分,不予识别排除。()(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4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5疯牛病病毒具有很强的抗热性能,难以用高温完全灭活。()(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6狂犬病病毒经动物咬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血液中复制,随后逐渐侵入神经系统。(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7与酵母菌不同,霉菌是无性繁殖的。()(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8黑死病得名是因为死时血液颜色远比正常血液颜色深,几乎呈黑色。()(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39SARS病毒就是通过生物芯片而最终确定为是冠状病毒。()(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02009年流行的H1N1病毒混合了来自北美猪、北美禽、人、欧亚猪流感病毒的片段。()(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1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2组织胞浆菌通过皮肤感染,课扩散到肝脏、心脏、中枢神经系统。()(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3锥虫病主要通过采采蝇在大洋洲传播。()(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4食入微生物毒素引起食物中毒时,病原物不需要在人体中繁殖。()(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5破伤风感染后可能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6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因子,主要由白细胞产生。()(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7微生物对人类存在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科学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努力彻底消灭有害的微生物。()(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8标记抗体过程中,可以用酶使微生物发出荧光进行观察。()(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49医院中过高的人群密度可能提高感染的机会。()(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50任何消灭微生物的努力,充其量只能取得暂时的成功,微生物会随时发动反扑。()(1.0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答案解析:
第四篇: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小结
埃博拉的咆哮
十多年前的非典,让人胆战心惊,十多年前的艾滋病,又让人不寒而栗。而如今,比非典和艾滋病更为危险的疾病又在非洲国家肆虐着。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长灵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近四十年来科学家都没有发现有效治疗埃博拉的办法。
埃博拉病毒又称作为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8月的一天,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小城杨布库的医院里来了一位发着高烧的病人,名叫马巴罗,非洲当地的医院数量极为有限,医疗水平落后,去那里的病人一般都只会被医生诊断为疟疾。一旦诊断完成,病人就会等待注射抗疟疾药。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每个护士一天下来要用几支注射器给上百个病人注射药品。然而谁都没想到,杨布库医院里的这种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的行为居然这么快就让当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这家医院为基点,可怕的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就血洗了周边50多个村庄,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和马巴罗一样。发病之后,病情会在几天内迅速恶化,稍晚期一些的病人开始浑身血,就是所谓的七窍流血,严重的出血会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与此同时,距离杨布库400英里远的恩扎拉,也出现了类似的病人。这两个地方暴发的神秘疫病后,国家卫生部马上请求了国际援助,一只国际专家组冒着生命危险抵达扬布库村,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病毒,由于病发的地区是在埃博拉流域,所以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近两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以来,已经超过10000人死亡。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进行传播,其感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极高。埃博拉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内部,就会通过抑制干扰素来进行感染,而且病毒的繁殖速度本来就很快。它会干扰人体的正常免疫,人体一旦失去了免疫就像是一只等着被宰的羔羊,研究人员发现了埃博拉病毒产生的蛋白质之一是VP24,它可以结合并阻断免疫细胞表面的并在干扰素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转运蛋白。[1]感染之后,埃博拉病毒就会释放出凝血的蛋白质,把人体内的血液凝成小血块,减少了对体内的其它器官的血液的供应。此外,它还产生其它的蛋白质和一氧化氮,这些物质会损伤血管的内壁,从而导致了感染者眼睛、鼻孔等身体部位出血的症状。正因如此,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病发生亡,最短可在二十四小时内,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之所以为四级,是因为其感染率和死亡率极高,患者病发到死亡的时间短,而且世界上还没有能有效治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不过现在美国、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已经在研制疫苗了,而且已经有一些疫苗在进行试验了。中国研制的一种名为MIL-77的疫苗已经治愈了一名英军女性医务人员。[2]
我觉得埃博拉病毒的确是一种很可怕的病毒,但肯定不是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1976年至现在,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的感染区都在西非地区,由于西非地区的人民与大自然的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接触比较多,饮食习惯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感染一些病毒的概率也很高。既然是一种病毒,那就肯定需要寄主细胞,只要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以有效地防治埃博拉病毒了。另外西非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缺乏一些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和医学人才。以利比里亚为例,全国只有37名执业医师,而其总人口有400万之多。[3]他们缺乏控制病情扩张的能力,人民也缺乏医学常识,当地人还十分重视一些利于病毒传播的民风民俗,如:去世的人只让土葬不让火葬、死去人的尸体必须被洗干净才能下葬、亲人会亲吻死去的病人等,就是因为这诸多的因素,才会让埃博拉病毒如此地猖獗。而且埃博拉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一般的化学及物理消毒法可使其灭活。如:用60℃的水煮30min,或者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4]
所以总体来讲只要有足够的技术、装备及人才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还是可以做好的。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措施的进展,控制并治疗埃博拉病指日可待。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日前发表声明称,已研发出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便携设备,可在75分钟内检测出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5]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下,我想要解决埃博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就像以前的瘟疫、鼠疫、结核病、天花病毒,最终埃博拉病毒会被解决掉。
参考文献:
[1]、中国西部医药信息网:揭开埃博拉病毒的具体致病机理(新闻)。[2]、腾讯新闻:中国抗埃博拉药物MIL-77治好英军女医务兵。[3]、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网:埃博拉常见问题问答。[4]、百度百科:形态结构。[5]、百度百科:检测设备。
第五篇:人类肠道微生物论文
生物论文
人类肠道微生物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目录
目录........................................................................1 摘要........................................................................2 1基本概念及综述...........................................................................................................................3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3
1.2.1正常菌群................................................................................................................3 1.2.2过路菌群................................................................................................................3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3 2 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4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4 2.2过路菌群的危害................................................................................................................4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4 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5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5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5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5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5 4 参考文献......................................................................................................................................6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 肠道生态系统 正常菌群 过路菌群 生理功能 共同进化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肠道微生物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顾名思义,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
肠道微生物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
1.2.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的14次方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1.2.2过路菌群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
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4、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5、抗衰老作用。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生态平衡时,正常肠道微生物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
2.2过路菌群的危害
过路菌群会在人体内停留,与正常菌群争夺营养和空间,如果过路菌群在正常菌群弱势的情况下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血样便、胃肠穿孔等。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
正常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形成平衡的生态关系,不会轻易被打破,但是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
比利时研究者发现,益生菌等肠道细菌能影响人们的食欲和新陈代谢。人们今后可以通过定期服食特定食品或添加剂,通过调节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新芬兰一个研究项目中,一种专用于细菌菌群的快速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被用于分析肠道样本中的细菌组成。
此方法具有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并有很高的数值解析率的特点,同时获得有关肠道菌群的比较全面的数据。该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并探索不同的食物和添加剂对肠道微生物区和动物机体消化率的影响。
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用于揭示微生物区的菌群组成与肠道健康状况和动物生长情况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平衡(Microbial Balance Index,MBI)指作为一个该微生物菌群强化理论可行性验证的指标。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
研究人员对范围广泛的哺乳动物的粪便进行了取样,通过对每一样本中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对存在于每种动物肠道中的属于不同门类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进行了梳理分析。
在同一种系的哺乳动物中,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与它们是生活在野外或是在动物园中没有关系,就人类而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与那个人是吃肉或是素食者也没有关系。但是,不同种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确实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那些食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最小,而食草动物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则最大。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肠道微菌群中存在的多样性在杂食性灵长类中是相当典型的。
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菌群的进化是哺乳类动物在适应以植物为基础食物的成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
人体的湿润部位至少活跃着2000种细菌。应用最新科技手段,研究者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长期以来,胃被看作一片“不毛之地”,因为胃的黑暗角落里存在着盐酸液体。除了幽门螺杆菌能忍耐这里的环境,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一直把这里视为禁区。
然而当研究者用新型探针窥视23名来自纽约的健康测试者的胃部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28种不同细菌活跃在胃壁的粘液里;其中的百分之十是科学界此前完全陌生的。尤其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发现了耐辐射球菌科的成员:这种细菌以顽强的生命力著称,到目前为止只在滚烫的温泉和核材料仓库里发现过。
在所有发现的微生物中,有62%属首次露面。现在研究者开始猜测,已发现的微生物对人体究竟有何影响。参考文献
[1]颜 华.服用益生菌可减肥,2010.[2]邢树文,焦德志.膳食纤维与肠道细菌对人体的影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及应用,2003.[3]王瑞君.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 .渝西学院学报,2005(4).[4]吴 余.细菌致人自杀.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3).[5]yunkeer.大肠癌肆虐年轻人,2010.[6]翁幸鐾,糜祖煌.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2).[7]杨洁彬 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8][美]西奥多.拉布扎.食品与健康.轻工业出版社,1992.[9]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10]纪铁鹏,崔雨荣.乳品微生物学,2007.[11]李洪臣,杨秀艳.四大类群微生物菌落的比较.生物学教学,2007.[12]胡宇芬.肠道微生物帮助大熊猫吃竹子,2011.[13]佚 名.小小微生物关乎大健康,2011.[14]严 洁.肠道微生物与减肥有关吗,2007.[15]百度百科 [16]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