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顾彦忠
[摘要] 随着新闻的大众化和受众对新闻接近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民生新闻出现并以其亲切活泼的新鲜面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作为后起之秀,不但为广大百姓代言,同时也监督政府,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对当今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民生新闻;新闻价值;社会意义
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话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妥协与共谋的产物。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让受众倾听普通百姓的同期声,充分满足了百姓对媒体的接近使用权,同时也让他们在媒体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导思想。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民生新闻是一个由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划分结果。民生新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有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闻。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媒体由于对 “工 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将严肃的新闻灌输给受众,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大众传媒在新闻制作这个层面依旧没有实现大众传播的美好期待。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民生问题有了历史性的质的转变,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引导着我国走向新的历史阶段。民生新闻的出现在一个媒体当道的城市,为大众传媒的大众性画了一个无限接近的圆,使大众传媒是大众的传媒成为可能。民生新闻以其亲切活泼的新鲜面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如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1,被认为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民生新闻贴近老百姓,报道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已经成为民生新闻发展的主导方向。
一.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2 从这个解释出发,我们可以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理解成为:新闻从业人员以什么样的角度、标准来分辨什么是民生新闻,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才是好的、有价值的民生新闻。
(一)以民为本。电视民生新闻是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这一点从民生新闻栏目的宣传口号上也可以看出“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和你在一起”等等。其中出现最多、最能代表这些栏目特色和追求的是“百姓”二字,而这也正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新闻媒体无法不受到社会大潮的洗礼,以人为本,报道民生,反映民生,自然也成了当前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二)关注和谐。“关注和谐”是对民生新闻的更高要求。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的今天,新闻媒体不能仅在“真”字上下功夫,还应多关注“善”与“美”——教人向“善”、示人以“美”,只有兼顾个别与多数、政府与群众、趣味与道德、民生与和谐的电视民生新闻,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生命力长久的民生新闻。
二.发展民生新闻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出个性化,规避同质化。民生新闻的同质化主要反映在不同 地区的节目类型相似、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内涵,甚至节目内容上都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
这种同质化竞争必将导致观众收视兴趣的淡化。对于民生新闻来说,突出个性化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一种较好模式,它是对节目同质化的规避,它旨在争取一个独创性的空间,在节目大众化的前提下,达到更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的目的。
(二)注重贴近性,加大引导性和服务性。民生新闻较好地体现了 “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已在实践中所证明。但是如何由“贴”而“进”,做进一步提升,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和观看这些问题。
民生新闻要在服务上贴近,要把引导与服务统-起来。要提倡新闻记者不仅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值得关注,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引导和帮助。
(三)警惕“庸俗化”现象,强化媒体主导意识。一些民生新闻节目把亲切感与肤浅、泛化、微不足道甚至粗制滥造等同起来。这种“庸俗化”现象,掩盖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忽视和践踏了广大市民的审美情趣,把电视文化引向平庸、肤浅甚至低俗,特别对青少年受众是一种情趣误导。
媒体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政策法律说话。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快捷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其本质属性是当好喉舌,维护本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利益。疏导受众是肩负社会责任的新闻资讯类栏目必须完成的重要功能,解读国家相关“民生政策”,要深入生活,以正面题材报道为主,展示社会的光明面,真正当好人民的“喉舌”。
(四)克服“浮萍式”报道,追求新闻品质和品位。某些民生新闻一味追求短平快效果3,节目内容琐碎,多为“浮萍式”报道4,有些是单纯地还原事实,甚至有时是片面地还原事实,只把浮在面上的东西残缺不全地呈现在荧屏上,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阐释和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判的力度,缺乏对类型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剖析。这种只关注即发新闻事实,而不关注新闻的来龙去脉、背景、意义、社会反响、受众反馈意见等等的情况,使本来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闻素材被浪费,弱化了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随着现代社会市民信息要求的提高,民生新闻应把握好“俗”的度,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关注新闻传播的教育和服务功能。总之,民生新闻不能为追求眼前“收视率”的轰动效应,丧失新闻应有的品质和品位。
(五)避免话语权垄断,构建互动平台。媒体的天职是报道事实真相,舆论监督不是媒体审判。实际运作中,一些媒介在无形中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有的充当司法部门,肆意断案;充当政府职能部门,肆意干政;充当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新闻之外的中介活动等等。这种记者错位现象在日常新闻中早已屡见不鲜,如“在记者的调解下,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已经成为此类新闻的标志性语言。从本质上讲,记者在这里已经从新闻的“记录者”演变为事件的“当事人”,将媒体赋予的“权利”演化成“权力”。这种“权力”的滥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三.民生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主流舆论引导工具,凸显着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社会责任。
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宣传形式,要担起塑造大局意识,弘扬主旋律的社会责任。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弘扬主旋律,报道主流的、积极的、健康的民意。
民生新闻取材视野广阔,报道以民生为宗旨。采用的是平民化的视角,贴近民众生活。可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决不能局限于“琐碎”上,内容上要在广度上下工夫。内容涉及面要广阔,不仅有时政,还有经济也是现阶段广大民众非常关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经济意识也在增强,从民生的视角选取解读这类题材,从平民角度谈民生的发展,这是让民生新闻大放异彩的重要领域。在报道上要以“关爱民生、体恤民情、民众参与”为宗旨。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与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是不同的。它不会对国计民生这样的大问题产生影响,它对普通百姓生活状况 的关注更贴近、更细致。所以说,民生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
民生新闻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它的报道题材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公众生活和安全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各种民生需要的实现。民生新闻必须敢于为民请愿、敢于揭露真相、敢于舆论监督,同时还需有真诚的服务意识,总之,在真正的民生新闻中,舆论监督、人文关怀密不可分。
舆论监督也不等于批评与曝光。不是说一味地报道负面新闻就是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职能。民生新闻栏目应利用自己的影响和百姓的信任,成为政府做出某些公共决策的参考。媒体就是一面镜子,要把民众生活中的问题,最真实最细致地反映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告知功能和舆论监督职能,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一座民主化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
(二)民生新闻有利于政治稳定。
民生新闻对于新闻传媒的理论和实践来说,它只是直接推动了中国新闻变革的“第三次浪潮”5,但对于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来说,无疑具有宏大叙事的意味。我国的民生新闻是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兴盛发展起来的,而民生新闻也是对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最具说服力的注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生新闻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政治稳定。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人民内部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民生新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建立起国家、社会及其公民之间的对话机制和模式,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领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民生新闻传递着社会理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责任,从而架构起中国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意识,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民生新闻着力营造“国计”、“民生”话语的交汇空间,融合各种思想观点,建构真正的“公共领域”,充盈其中的不仅仅是事实的报道,更重要的还是各种意见的展示,吸引多种社会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弘扬以人文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
目前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化倾向,充斥了太多的犯罪、隐私、意外冲突等内容。诸多的负面信息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破坏社会的稳定,腐蚀人们的心灵,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民生新闻未来的健康发展。另外,民生新闻以本地新闻报道为主,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城市文化面貌的缩影。如果民生新闻过多地充斥着负面的信息,不仅影响到该城市的形象,也影响到该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因此只有多进行积极的传播,才能真正提升民生新闻的内涵,发挥此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新闻报道虽然有着客观性的特征,但是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是展现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的舞台,新闻的重要性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而贴近性的特征却被无形地忽略掉了。民众是整个社会的主体,而民本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因此新闻的价值取向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
(四)民生新闻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首先,它要求民众必须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对于关乎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要报道,而且要梳理,不仅要梳理,而且要解读,要体现出人性化与个人化,要让尽可能多的普通人都能知晓,因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往往来自于其个人化。
其次,它可以调适社会心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步调一致,团结一心,心态健康,积极进取。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普遍的矛盾、失衡、急躁、挫折等社会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好思想工作,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要科学设置组织目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要调节人们的思想情绪,帮助人们培养和树立积极情绪,克服和化解消极情绪;要教育人们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贡献力量。再次,它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能否有效地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这既是民生新闻所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媒体通过新闻手段实现其以民为本价值观及社会亲和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的稳定、协调、有序,实现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及各阶层、各领域、各部门的协作,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其实质,便是以人的个体价值、创造力量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根基,以“国计民生”的建设为根本任务,以 “人”为核心的社会的改造与发展为根本目标。
最后,民生新闻传播对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闻的指导性是指通过报道新闻事件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为社会弱势群体谋求社会关注鼓励与呼吁。
民生新闻尽可能为政府行为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群众反映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对政策落实力度和项目实施效果的追踪,民生新闻对于政府部门掌握社情民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可形成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在热心关注民生、帮助群众反映问题的同时,就着眼于传递信息、促进理解、沟通感情、化解矛盾,应成为民生新闻自觉的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的选题,还在于在时效性、重要性与时政性之间寻求平衡。舆论作为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特点。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利用传媒的快速、广泛优势,及时传播事关群众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信息,打通政策与公众之间的壁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解释、宣传政策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表达权,消除投诉主体与责任方的隔阂,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舆论作用。
(五)民生新闻满足社会对新闻的大众化消费。
市民社会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大众化消费的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是 多元化的。民生新闻大量而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适应了大众化的需要,成功进入了大众化新闻消费的生活空间。演绎了大众化新闻消费的普通神话。而且民生新闻的平民化姿态适应了社会平等的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更多地关注民生,是民生新闻满足新闻消费大众化的表现。民生新闻这种天生的自由平等精神,在广阔的平等空间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民间舆论广场。这里既有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指点评说,又有对社会弊端的慷慨激言;既有对社会阴暗的怒目相对,又有对弱势群体的拔刀相助,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摒弃和摆脱了传统新闻节目那种“霸权式”的单向灌输方式,使我们的新闻从刻板的说教开始转向更接近市民新闻的事实报道。以开放的心态与市民进行互动的即时的交流,以本地化、市民化的新闻产品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积极、健康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来增强社会的和谐,促进舆论导向的健康发展,使“民生新闻”成为我们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观念,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对传统新闻的全面冲击。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所独具的“亲民形象”和“民生内容”所传达的“受众观”和“民本思想”所要求的“全民思想表达”,都值得各个媒体学习和借鉴,从而更好的服务大众。
民生新闻以低视角,大量的通过真实展现、个性叙述、精辟点评的方式,反映民声,领导舆论导向。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确立了自己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以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现状,凸显新闻业的人文关怀,从而领导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所以,只要民生新闻以人民大众为视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报道结构,不断满足新闻受众需求,民生新闻之路将会走的更久更长!
[注释] 1.《南京零距离》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该栏目于2002年1月1日开播,节目面向省会南京,以报道南京、服务南京、宣传南京为宗旨,主要内容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孟非读报、观众热线、现场调查等构成。该栏目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真正实现了与电视观众“零距离”,被誉为“南京人的电视晚报”。2.出自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辞典》 “价值取向”条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常用来形容技术开发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
4.只把浮在面上的东西残缺不全地呈现在荧屏上,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阐释和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判的力度,缺乏对类型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剖析。
5.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参考文献]
[1]吕焕斌.《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人文关怀整合营销---湖南经视的探索》.原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2]吴军.《新闻实践》.《电视民生新闻崛起原由探析》.2005.7.1.[3]《南风窗》.《让新闻回归民间》.2003.12.15下.[4]朱菁.《平民意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起点》.[5]王贵平.《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中国改革报》2007年10月25日.[7]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8]张换喜.“报纸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载《新闻采编》2005年第4期.[9]高贵武.《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10]牛丽红.《“电视民生新闻热”理性回归的价值取向》.《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9页.[11]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现代传播》.2006.Analysis of livelihood news value and meaning
in modern society [Summar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news and audience close to the news of the requirements, the livelihood news and continue to grow, attracting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with its fresh faces cordial live dial.Based on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is people thinking, concern to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and humanistic narrativ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a TV news manifestations of survival, of life, livelihood, and other content.As a rising star, not only speak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nd also monitoring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oday's society.[Keyword] Livelihood News ; News value ;
Social significance
第二篇: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答辩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我的毕业论文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切的谢意。下面我将“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有何不同?”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都是很重要的舆论宣传形式,都担负着塑造大局和弘扬主旋律的社会责任,都以民为本,关注和谐,积极做好舆论监督工作,都有利于政治稳定。社会新闻定义为“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和社会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是不同的。民生新闻不会对国计民生这样的大问题产生影响,它对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关注更贴近、更细致。因此,民生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
民生新闻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报道题材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公众生活和安全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各种民生需要的实现,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民生新闻敢于为民请愿、敢于揭露真相、敢于舆论监督,同时还有真诚的服务意识,总之,在民生新闻中,舆论监督、人文关怀密不可分。而社会新闻则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于批评假恶丑,赞扬真善美,以及报道一些珍闻趣事,供人们消遣娱乐。
社会新闻是站在“他者”的角度审视新闻事件,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报道有关人与自然中的奇异现象的新闻,从而告知人们某件事情的发生。而民生新闻是以“一种对普通老百姓感同身受和利益关切的姿态”进行报道的,“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新闻致力于反应整个社会的各种态势,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而民生新闻则更注重将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与本地区人民息息相关的事件作为采写的主要方面,更倾向于报道的本土化,以本地人民为中心,区别于负面新闻,将平民化视角作为采写新闻的第一要义。
第三篇:服装设计艺术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服装艺术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艺术无处不在,每一个职业,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语言,每一种形态都可拥有艺术的成分。自然界更是最大手笔的艺术家。人类生存已有很长时间,随着社会的出现,人类的文明开始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审美意识开启了艺术的大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美的认识,对艺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艺术具有三种功能:认知功能: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具象写实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会记录一些现实生活的事件和场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认识作品创作的年代的一些社会风貌,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和学习历史。
教育功能: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而艺术则以情感人,艺术通过对观众情感的影响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境界。艺术教育有着科学文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审美功能: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审美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衣、食、住、行中看,衣在首位,可见服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从远古时代,人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就有了它的存在。服装文化也随之而变化,服装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服装文化也随而变化。同时服装也也体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每个地区、民族的代表特征。例如我们中国的代表就是旗袍。而且服装也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御寒,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服装存在于艺术之中,也激发每个平凡人对艺术的追求。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人们在衣服的要求上也大有不同,他同样与人的地位,形象,性别。。大有联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味,就像每个人的名片一样,穿上不同的衣服,彰显的气势也不同,每个人对衣服美的需求不同,就造就了现今社会的服装多样化,对于服装设计师也是很大的考验。服装设计师(Fashion Designer)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是人品和社会。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严格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出现在令人诧异的对比中,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我们的眼睛以适应新的风景。服装艺术显示出来的形式越来越多,有时还比较玄奥。怎样看待服装艺术、领略并感受服装本身的语言,成为今天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中的“眼球之战”。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既然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观时尚,又要低调优雅,是服装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个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设计你所想表达的意向。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越来越高品质的物质给人们带来也越高的品质精神生活的渴望。这给设计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艺术设计跟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的发展、提高。从而促进了时装的发展,时装,款式新颖而富有时代感的服装。时间性强,每隔一定时期流行一种款式。采用新的面料、辅料和工艺,对织物的结构、质地、色彩、花型等要求也较高。讲究装饰、配套。在款式、造型、色彩、纹样、缀饰等方面不断变化创新、标新立异。服装设计是运用各种服装知识、剪裁,及缝纫技巧等,考虑艺术及经济等因素,再加上设计者的学识及个人主观观点,设计出实用、美观,及合乎穿者的衣服,使穿者充分显示本身的优点并隐藏其缺点,更衬托出穿者的个性。现代社会服装这中表面物质在人心里尤为重要,这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品味,这是最直接的体现方式。这点也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认知作用。它们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学习价值。
艺术不仅是生活的用于生活,而且也对人的认识审美有一定作用,现在很多时装陈列在博物馆里,这是一种美的延续。不仅仅是实用,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们也是一种艺术品的形式。他们揭示了原先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伟大的作品表现出来,有些甚至是可以改变社会原先的习俗惯例和旧有价值观。比如印象派大师们的杰作,就完全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他们把原先的价值观推广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可以表明你的身份、个性、气情绪和感觉,也可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同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决定和影响这人们的着装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盛行,文人满腹经纶,身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这时期的文化含有愤世嫉俗、藐视放荡的意蕴,表现在服装上,就有了峨冠博带、飘然如仙的风骨,使人有宦海沉浮几何、自我超脱为佳、悠然傲世为荣的感叹;到了唐代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古长安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服饰上采取兼收并蓄,显得仪态大方、雍容华贵,唐代流行的‘时世妆束,冲破了封建传统束缚妇女的’衣不露体,笑不漏齿,行不漏面”的羁绊,使唐代服饰文化大放异彩。服装美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促进人类进步,进步人类精神文明健康的教育,已达到人类共有的终极价值目标,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服装的价值起先从最原始的蔽体、御寒,到现在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代表演绎。社会对服装有着巨大影响,而服装则深刻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气。服装是一种艺术,一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生活的延伸,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给人类生活添加一些趣味,一些享受。而且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响社会思想的因素而存在。服装艺术在很多时候,承担着启发,宣扬某种精神的载体的责任。有影响力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对社会的看法,而社会会对此作出自己的反应,进而作出改变。艺术产生与生活,而它反应并且有时引领了社会生活的潮流。
第四篇:材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材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人类文明的标志
不断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石器时代,燧石,打火石、金属器时代、Si时代 ?
2、现代技术的基础
材料是所有科技进步的核心;先进材料是先进技术的基石。
飞机-喷气式发动机材料、计算机-固体微电子电路-晶体管-Si材料、光导纤维
3、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从半导体集成电路到混凝土摩天大楼;从塑料袋到航天飞机 a.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计算机、通讯等、b.航天飞机、c.光导纤维
二、材料的分类 金属材料:Fe、Al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等 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等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晶体结构:原子(分子、离子)在空间如何排列 》,晶体分为晶态【晶态:原子(分子、离子)在空间周期性有序排列长程有序】、非晶态【非晶态:原子(分子、离子)在空间周期性无序排列,短程有序、长程无序】、多晶【多晶:晶粒和晶界,晶粒:晶态,晶界:非晶态】} 性能(组成-性能:不同的组成不同的性能,结构-性能: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性能)与
应用
思考题
1、石器时代和金属器时代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标志,请简要讨论石器时代和金属器时代特点?
石器时代:2.5亿年前,主要使用燧石,打火石 金属时代:主要使用铜、铁
2、为什么说材料是现代技术的基础?
材料是所有科技进步的核心;先进材料是先进技术的基石。
3、材料分哪几类?简要说明各类的主要特点。
三类 金属材料:Fe、Al等。具有延展性,导电性等特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等。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等。各种聚合物
4、什么是晶态(体)、非晶态和多晶态?各举一例。
晶态:原子(分子、离子)在空间周期性有序排列,长程有序。NaCl,CdS 非晶态:原子(分子、离子)在空间周期性无序排列,短程有序、长程无序。(二氧化硅)多晶态:晶粒和晶界。晶粒:晶态
,晶界:非晶态(聚乙烯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半导体材料,功能材料)
一、陶瓷材料:经过高温处理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釉:低熔点玻璃质。铅釉,锡釉
思考题 1.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为哪几类?
六类: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半导体材料,功能材料 2.陶瓷的发展分为那几个阶段? 陶器(土器, 陶器),瓷器,精瓷器
3.陶瓷材料的主要成分为那些? 粘土
4.陶瓷为什么要进行高温烧结?
粘土中的元素对应的氧化物化学键强度大,高温烧结才能破坏其化学键 5.精瓷和土器相比区别有哪些?
土器煅烧温度低,粗糙不美观。精瓷煅烧温度高,细腻美观 6.釉有何特点?主要釉料是什么?
特点:低熔点玻璃质。主要釉料:铅釉,锡釉
二、玻璃
1.从熔体冷却,在室温下还保持熔体结构的固体物质状态。
过冷液体---非晶态结构
3.制造(硅酸盐英玻璃),原料:SiO2、Na2CO3、CaO 工艺过程:配料,熔制:(典型温度1500度),成型:
三、水泥,主要成分:CaO-Al2O3,CaO-SiO2,CaO-Al2O3-Fe2O3 3.混泥土:水泥、沙子、碎石块
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简介
半导体材料、结构陶瓷、功能陶瓷 思考题
1.玻璃的结构有何特点?
从熔体冷却,在室温下还保持熔体结构的固体物质状态。
过冷液体---非晶态结构
制造(硅酸盐英玻璃
原料:SiO2、Na2CO3、CaO 工艺过程:配料、熔制:(典型温度1500度)、成型:
2.早期如何发现的玻璃形成?主要成分?
最早是由水手在沙滩上做饭,沙中含二氧化硅与贝克中的碳酸钙,海水中的过氧化钠,氯化钠等在火种烧制,形成了透明的玻璃。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碳酸钙,过氧化钠。3.简述玻璃的工艺? 熔制,温度1500度 4.混泥土如何构成? 水泥、沙子、碎石块
5.举一例说明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陶瓷(Ceramics):经过高温处理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粘土。陶器-土器, 陶器,950 and 1050°C----瓷器,1200–1300°C----精瓷器,1250–1300°C
玻璃(Glass)
水泥(Cements):主要成分CaO-Al2O3、CaO-SiO2、CaO-Al2O3-Fe2O3 耐火材料(Refractory)半导体材料(Semiconductors)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复习思考题
1、金属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基本用途是什么?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特点:具有良好的塑性、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基本用途:适合作为受力的结构材料。金属材料绝大部分都是结构材料,但近来也出现一些功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金属超导材料等。
结构材料主要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化工、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在机械设备中约占所用材料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又以钢铁材料占绝大多数。
2、请叙述一个典型机器零件的生产工艺流程。
20CrMnTi制作汽车变速齿轮工艺流程:
锻造→正火→加工齿形→非渗碳部位镀铜保护→渗碳→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喷丸→磨齿(精磨)
技术要求:渗碳层后(1.2~1.6)mm,表面碳质量分数1.0%;齿顶硬度(58~60)HRC,心部硬度(30~45)HRC。
40Cr钢制作拖拉机连杆螺栓工艺路线:
下料→锻造→退火(或正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装配 技术要求:调质处理后组织为回火S,硬度(30~38)HRC。板簧制造工艺路线:
扁钢剪断→加热压弯成形→余热淬火+中温回火→喷丸→装配
3、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是那种金属?举出几个例子。
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铜(Cu)——锡青铜,铜镜、铜鼎、铜剑
4、对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金属是哪种金属?举出几个例子。
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金属:铁——钢及铸铁锄头、犁铧、钢筋、铁锅、火车、汽车、机床、大桥、枪、炮
5、钢按用途分为哪几类?
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特殊性能钢
合金结构钢:工具结构用钢(桥梁、船舶、建筑等)、机器零件用钢{调质钢、弹簧钢、渗碳钢、滚动轴承钢 合金工具钢:刃具钢、模具钢、量具钢
特殊性能钢:不锈钢。耐锈钢、耐磨钢
6、合金钢编号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原则为:
平均碳含量+合金元素符号+合金元素平均含量
平均碳含量 ——数字。结构钢:两位,以 0.01%为一个单位;工具钢:一位,以0.1%为一个单位,≥1%,不标。合金元素符号 —— 以汉字或化学元素符号表示。合金元素平均含量 —— 数字,以1%为一个单位,含量≤1.5%,不标出。高级优质钢,钢号尾部加 “A”。特级优质钢,钢号尾部加 “E”。
7、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特点是什么?其用途有哪些? 特点:低碳、低合金、高强度。承载大、自重轻、综合性能好。
用途:广泛用于制造桥梁、车辆、船舶、石油化工容器、建筑钢筋等。
8、弹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弹簧钢的主要性能要求有哪些?
作用:利用弹性变形吸收、储存能量以驱动某些装置或减缓震动和冲击的作用。性能要求:
较高的弹性极限σe,防止工作时产生塑性变形;
较高的疲劳强度σr和屈强比σs/σb,以避免疲劳破坏
9、齿轮类零件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是什么?渗碳钢主要用于哪些零件? 齿轮类零件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是: ①高的接触疲劳强度,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防止齿面受损; ②高的抗弯强度,适当的心部强度和韧性,防止疲劳、过载及冲击断裂; ③良好的切削性能以及小的淬火变形性能。
用途:制造汽车、拖拉机中的变速齿轮,矿山机器中的轴承,内燃机上的凸轮轴、活塞销等机器零件。
10、根据模具的使用性质,模具钢分为哪两大类? 根据模具的使用性质,可将模具钢分为两大类:
冷模具钢:是指使金属在冷状态下变形的模具用钢,其工作温度一般小于250℃。
热模具钢:是指使金属在加热状态或液态下成形的模具用钢,其模腔表面温度高于600℃。
11、按化学成分铜合金分为哪几类? b、按化学成份分类:
(1)黄铜:以Zn为主要合金元素。
①普通黄铜:
H+铜含量;例:H62,平均Cu含量62%,余量为Zn。
②特殊黄铜:
H+主要合金元素符号+铜含量+-+添加元素含量。
例:HMn58-2、含Cu量为58%,含Mn量2%,余量为Zn。
(2)白铜:以Ni为主要合金元素。
① 普通白铜:
B+镍含量;例: B30,平均Ni含量30%,余量为Cu。
②特殊白铜:
B+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符号+Ni含量+-+添加元素含量;
例:BMn40-1.5
Ni 40% Mn 1.5%
余量为Cu。
3)青铜:除Zn、Ni以外的其它元素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按所含主要合金元素的种类分:锡青铜、铝青铜、铍青铜、硅青铜、锰青铜、锆青铜、铬青铜等。
加工青铜的代号:
Q+主要合金元素符号+主要合金元素含量-+添加元素含量。
例:
QSn4-3:平均Sn含量为4%,Zn含量为3%,余量为Cu的加工锡青铜; QAl9-2:Al含量为9%,含Mn量为2%,Cu为余量的加工铝青铜。QBe2:Be含量为2%,余量为Cu的加工铍青铜。
思考题
1、什么叫高分子材料?常见的五烯有哪些?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分别是什么?她们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顺序如何?
高分子:由许多结构相同的、简单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
一种由许多结构相同的、简单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 化合物
常见五烯: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粘剂。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分别:塑料、橡胶、纤维(产量最大,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故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有哪些?何谓高分子分子量的多分散性? 结构特点:
一、分子量大(A、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04~106)、B、共价键连接,分子量具有多分散性:C、由相同的化学结构重复多次而成,高分子的结构复杂
什么是分子量的多分散性(Polydispersity)?
高分子不是由单一分子量的化合物所组成。即使是一种“纯粹”的高分子,也是由化学组成相同、分子量不等、结构不同的同系聚合物的混合物所组成。
这种高分子的分子量不均一(即分子量大小不
一、参差不齐)的特性,就称为分子量的多分散性
3、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有哪些?请就复合化谈谈你的看法。方向:高性能化、高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智能化。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史:40年代,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
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一代
6080年代,先进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二代
80
年,先进复合材料充分发展
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三代
飞机上用的复合材料:碳纤维/环氧树脂、碳纤维/芳纶/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增韧石墨、玻璃纤维
开创性的大量应用源自F1赛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大推力、高涵B-2隐形轰炸机
除主体结构是钛复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不易反射道比涡扇发动机大量运用了复合材料或钛合金空心宽弦叶片、整体叶盘。
目前商用飞机上复合材料仅占全机重量的50%,而某些直升机早已达到90% 荷兰计划研发新型绿色环保飞机
外形将酷似飞碟,另一个设想就是使用复合材料,如纤维增强塑料。这种复合材料强度可与金属媲美,而重量却比金属轻得多,因此可以节省燃油。
绿可木,生态木塑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吸音板
4、请举例身边一种塑料橡胶和纤维材料,谈谈你对她们的性能功能特点你认为它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如何改进?
几种主要塑料如:聚氯乙烯塑料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是常用的热塑性塑料之一。商品名称简称为“氯塑”,英文缩写为PVC。
如聚氯乙烯(PVC)的导热系数仅为钢材的1/357,铝材的1/1250。在隔热能力上,单玻塑窗比单玻铝窗高40%,双玻高50%。将塑料窗体与中空玻璃结合起来后,在住宅、写字楼、病房、宾馆中使用,冬天节省暖气、夏季节约空调开支,好处十分明显。
聚氯乙烯的燃烧性能不好,离火即灭,属于难燃性塑料;燃烧时,有刺激性的氯化氢臭味放出,燃烧时软化。
性能:软质聚氯乙烯一般含增塑剂30—50%。
2.硬质聚氯乙烯只加少量的增塑剂制成。
3.聚氯乙烯塑料耐热性
4.聚氯乙烯薄膜 5.聚氯乙烯塑料与有机溶剂和萘等防虫药剂软质聚氯乙烯可制成较好的农用薄膜,常用来制作雨衣、台布、窗帘、票夹、手提袋等。还被广泛用于制造塑料鞋及人造革。
硬质聚氯乙烯能制成透明、半透明及各种颜色的珠光制品。常用来制作皂盒、梳子、洗衣板、文具盒、各种管材等。
橡胶: 聚丁二烯橡胶(顺丁胶,BR,无色或浅色,透明)
1、制法及分子结构:溶聚法、乳聚法
特性:
不饱和性橡胶,可与硫磺及氧起反应,化学活性较NR 低,耐热耐老化性较NR好。非极性橡胶,耐油性差。结晶性橡胶,无自补强作用,强度低。弹性高(最高);耐低温(Tg= –105℃); 耐磨(Tg有关);生热小。加工性能差(对温度敏感,温度高则易脱辊),不耐撕裂,粘着性差,抗湿滑性不佳。较易冷流。
4.用途:制造轮胎胎面以及耐寒制品,常与NR,SBR并用。
氯丁橡胶(CR)1.分子结构
CR是由氯丁二烯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弹性体。呈浅黄色至褐色。
3.特性
①不饱和性橡胶,化学性质稳定,耐老化性能优良。②极性橡胶,耐油耐溶剂性能优良,气密性、粘着性
好,有导电性。③易结晶性(Tg=-43℃),有自补强作用,有自熄性,阻燃,贮存稳定性差,对温度敏感,需用金属氧化物(ZnO、MgO)来硫化。④弹性较低,耐寒性较差,低温使用不理想。(极性橡胶共同点)4.用途 CR主要用于制造胶管、胶带、化工设备衬里、胶粘剂等。
纤维:粘胶纤维—以天然纤维如木质纤维、棉纤维、禾本科植物纤维(如甘蔗渣、芦苇、麦杆等)为原料,经纤维素黄酸酯溶液以湿法纺丝制成的。
粘胶纤维的生产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1)粘胶的制备:即浆粕的准备、碱纤维素的制备及老成、纤维素黄酸酯的制备(磺化)和溶解等。
粘胶纤维的性质与棉极为相似,吸湿、透气、易染色、抗静电、易于纺织加工,制成的织物花色鲜艳,穿着舒适。但粘胶纤维的的湿态强度大大低于干态强度,且缩水性较大,纤维吸水后膨化,织物在水中易变硬。粘胶纤维应用广泛,其长丝称为人造丝,可织成各种平滑柔软的丝织品,毛型短纤维俗称人造毛,是毛纺厂重要的原料,棉型粘胶短纤维俗称人造棉,可织成各种色彩绚丽的人造棉布。
(2)聚酯纤维通常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产量最大的合成纤维品种。聚酯纤维又称涤纶,的确良,特丽纶、达克纶、帝特纶等,是以对本二甲酸二甲酯、乙二醇为原料,经酯交换、缩聚、纺丝和纤维后加工等四个步骤而得。聚酯纤维常采用熔体纺丝法,可分为切片纺丝和直接纺丝。目前,聚酯短纤维大多采用直接纺丝法,即将聚合釜中的熔体直接送入纺丝机;而聚酯长丝多采用切片纺丝法。PET的软化点230~240℃,熔点范围255~264℃,纤维级PET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2000,特性粘度通常为0.62~0.68dL/g。PET分子中含有酯基,易发生水解,故在纺丝时应严格控制水分含量。特性:弹性好:其弹性接近于羊毛,耐皱性超过其它纤维;强度大:干态强度和湿态强度接近;模量高:其初始模量为大规模生产的合成纤维中最高者,故其织物的尺寸稳定、不变形;吸湿性低:湿强度下降少,织物易洗快干;耐热性好。
第五篇: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
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呈现出多种价值取向。余琛(2003)通过访谈调查了员工目心中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表明被访谈者对自己与企业的关系比较典型的看法有四种:①互惠互利型。这种观点的赞同率最高占总人数的54%,它强调交换原则。②利益共同体。有28%被访谈者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利益统一。③家庭融洽型。这种类型占12%,但是它强调企业与成员之间的和谐。④剥削与被剥削。这种类型的关系被6%接受访谈者提到,认为企业实际上就是董事长自己的,自己是被董事长所利用,没有发言权,没有主人翁地位。企业员工有个人的价值目标和对外界事物判断的价值标准,以及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包括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认同与否定的个人判断标准。同时,员工的这种认知又会在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的社会化过程而得到改变。Wiener认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自愿为企业做出贡献和牺牲,是由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被灌输和强调这样一种观念或规范的结果。如果企业的经营理念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将企业营造成为平等地为员工提供满足个人需要的场所,当员工强烈地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关心与支持,企业的目标就容易成为员工的个人目标,员工对组织表现出忠诚并努力工作。Buchanan(1974)进一步把 “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感情上的依附而参与该组织的相对程度”,定义为组织承诺。后来的研究者把这类组织承诺定义为感情承诺。感情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的程度。笔者认为员工个体对组织的感情承诺来自员工个人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并且在与企业的关系中它唤起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情感。它是个体对一个实体的情感,是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这种个体对实体的价值目标认同实际上就是员工在职业生活中得到社交满足和尊重的需要满足,它容易唤起员工的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对组织做出牺牲和贡献,从而在其职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
基于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而带来的员工对企业的情感体验这种思想,House教授作了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价值导向动机比实际导向动机更强、更广泛、更持久,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可以产生高的组织凝聚力,激发出团队完成组织愿景的动机,以及跟随者在自我责任的激励下愿意做出自我牺牲等。
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参与企业工作、生活是员工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员工职业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员工职业生活中,员工一样有参与企业交往的需要、受到企业尊重、得到企业肯定及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需要。员工对个体与企业关系的不同认识,来源于员工在职业生活中感知到的企业对待员工的基本态度,当员工强烈感知到企业对他的职业工作的充分认同和尊重,这时企业的经营价值观就容易唤起员工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呈现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情感。
三、树立员工认同的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途径
企业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向员工传达对员工的尊重,通过向员工描绘企业的追求、远景规划及对员工的期待和相关的行为规范要求,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密切关系,以及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引导员工的个人价值追求与企业经营价值目标相吻合,这种对员工精神意识的管理行为就是树立共同价值观的员工激励管理,它的目的在于以企业的经营价值观来引导员工的认同与接受,唤醒员工职业交往的需要和职业工作得到企业尊重的需要满足,从而激发员工职业生活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它重在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企业致力于传达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并谋求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从而极大地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达到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样,员工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并将企业作为实现自己个人价值观的场所时,员工在行动中会自觉地去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并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体会成就感。员工具有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员工对个体与企业的关系认知上会自觉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认识,从而奠定员工对企业的深厚情感,自愿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奉献,它可以替代金钱的激励效
果。在集体主义浓厚的日本高层经理人员的年收入一般只有普通员工的5倍,而在高度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美国,不少CEO的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为普通员工的41倍;中国建国初期“一五”期间,全国劳动人民的工作热情,这些都来自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信念,这种信念从根本上、深层次地激励着员工的工作热情,支配着员工的工作投入行为,他可以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计报酬和个人经济利益的得失,但却从工作中获得了主人翁的精神满足和成就感。树立共同价值观的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员工招聘上,注重对应聘人员价值观的考察,尽可能招聘和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或者企业在招聘时吸收那些至少具有企业的某些重要价值标准的人员,录用那些其个人需要很可能通过在组织的工作中得以满足的人,其行为才能符合企业利益,指向企业目标。招聘与本企业的价植观相符合,或者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能与本企业的价植观相符合的员工,剔除与企业价值观完全相背的人员,才能确保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树立。
2.员工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的专业教育,领导者对员工宣传、描绘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及企业行为、规范准则;清楚地为员工描绘企业的远景规划、向员工展示自己对企业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和牺牲精神、传达对员工的高层期望和对员工的高度信任,以唤起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使其内化为员工自愿的追求。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充分地授权,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依靠和相信员工,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经验和创造力,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和对某些事情的处理,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与管理,让员工关注企业,引导员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促使员工对本职工作尽心竭力,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充分放权、授权,也促使各级员工在职业生活中更快的成长,确保企业是员工价值目标实现的场所。
4.人员的提拔,企业价值观能整合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同样,个人价值观也会对企业价值观产生反作用,人的决策、行为模式会不自觉受到其价值观的支配,管理者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高,其决策、管理行为影响面宽,如果单凭工作绩效标准来提拔员工,可能会使那些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冲突的人得到晋升,从而使企业共同价值观受到损害。所以,职务晋升人员不仅应当从认同企业价值观且工作绩效好的员工中产生,而且晋升人员必须是能模范倡导企业价值观的业绩优秀者,才能保证晋升达到既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又坚实地倡导了企业价值观。
5.激励、分配制度,是员工利益最终实现的方式,是员工能切身感受到的共享企业价值观的实惠处,也是进一步增强员工共同价值信念的基础。在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员工观察到的系列管理活动、管理行为和员工与企业共有价值取向的协调、一致性程度,如果二者高度协调,则无形地加强员工对企业价值目标的认同。在一些企业管理实践中,实行绩效分层制度、员工持股制度、员工股票期权分配制度,这些制度会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强化员工对个体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关系的认知,是有助于树立员工与企业共同价值信念的制度。树立共同价值观的员工管理是以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的,因而激励分配机制要处理好竞争性与公平性的关系,只有竞争才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竞争看作是提高激励效应的推动力。同时要制定公正的分配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对竞争结果的正面肯定,也是持续维持企业创造力的保障。对员工绩效的考评尽力做到科学、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否则会使员工感到不公平,从而造成对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挫伤,进而使机制减弱或失去激励作用,更严重的是它会使员工质疑企业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公平有效的分配能准确反映员工成绩的实际情况,并实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准则,推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招聘工作处于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的前端,假如企业在招聘选拔这一关犯了错误,将会在后期为这一错误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在招聘工作中,要选出自己需要的优秀员工。不但要有科学的方法,还要借助优秀的考官和先进的人才观念。
标准要创新
招聘之前,先要明白所要招聘的工作对人有哪些要求,包括弄清楚身处该岗位的人都要做些什么,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具备什么样能力、性格的人才能胜任这种工作等等。要搞清楚这些仅凭主观想象或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招聘专家往往借助工作分析来了解工作对人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参照工作分析结果,根据内部人才的各自需求,确立适合的人才招聘标准。
人才个性与岗位特点相匹配。企业在招聘前,除了明确岗位的特性和要求外,还要了解从事该岗位的人员特性和整体结构,只有员工个性与岗位特点相匹配,个别员工与全体员工具有良好的合作性和互补性,才能提高整体工作绩效。团队合作精神固然在绝大多数场合应该提倡,但某类岗位对员工的性格是有特定要求的,如企业的中试、质检等岗位,特立独行、坚持原则的人才更有用武之地。再如财务人员最好是谨慎、仔细和冷静的人,而推销人员则应性格外向、热情、健谈。所以,招聘人员不应只是对照岗位描述按图索骥,还需要了解这个岗位对应聘者的性格、能力、技能等有哪些特殊要求,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使招聘来的员工能够“对号入坐”。
按照传统的招聘模式,一个理性的经理不会故意招聘那些学习与适应公司文化很慢、使得公司的其他同事感觉非常不舒服的人,也不会招聘看起来公司并不需要的人,或者招聘对公司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任何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但这样的招聘方式却对创新型员工至关重要。因为对于那些需要创新的公司,它们至少需要一些对此学习与适应非常慢的人,那些不那么快就学会公司一贯的做事方式的人。这是因为,如果新人都很快成为公司做事方式完美的模仿者,那么这个环境里将很难出现一些不同的想法。
这些人通常表现为对环境非常不敏感,他们甚至根本体察不到周围同事们关于如何做事的暗示,他们通常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他们是公司里的“怪人”,让上司和同事都感到不舒服,但他们能极大地扩展一个公司所想、所关注、所说与所做的范围。
招聘让你感觉不舒服、甚至不喜欢的人,是找到那些能够扩展一家公司思考、说话与做事方式的一个有效方法。一家玩具公司的主管讲述了这样的经历,她说公司总是招聘到一些在面试时假装思维方式和公司完全一致,但在加入公司之后表现却截然不同的人,他们总是批评公司的某些产品非常差。用她的话来说,“这使得我们非常憎恨他们”,但她也承认,这些批评者中常常有人设计出对公司非常关键的玩具。所以,公司不但要善待这些批评者,而且在招聘中要有意招聘一些她以及公司里其他人不喜欢的人。
招聘那些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同样能激发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创新的早期阶段,无知常常是一种福祉。那些对于“应该如何做”毫不了解的人,往往不会被先人之见所蒙蔽。找到这种一无所知的人最简单的办法是招聘新手,譬如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另一种方法则是招聘其他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所聘人才的价值观要与组织价值观相匹配。许多企业在人才招聘引进时,重视技能表现,而忽略了对人的职业道德、个人修养和价值观的考察。品德不佳的人员,能力越强,带给企业的危害就越大。此外,还有一个需要在招聘时引起重视的是应聘者的价值观。认同企业价值观的员工能够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合,价值观相同的员工彼此也更容易交流,从而减轻工作的压力,提高组织整体绩效。研究证明: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高低也与其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进行面试筛选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考察求职者的工作技能,还要了解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以及改造的难易程度等。
测试要科学在人才招聘的测试过程中应贯穿科学原则。所谓科学原则,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概率计算的原则。在面试中,很多主动考官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个人直觉来评测挑选人员,但实际上这些主动考官的评判标准是很主观的,并无科学性可言。这样,录用的人员很可能达不到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其实,在很多需要测评的方面都有科学的工具可以利用。例如,心理素质,可以用相应的专业软件来测试;技能、知识面,可以通过设计笔试试卷来测试。这些方法是比较客观的,摒除了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能准确测出应聘者的水平。
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优秀人才的主要考察内容是个人稳定的素质特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能力方面、动力方面、个人风格方面等。1.能力因素:能力按其来源不同,划分为科学智能和社会智能,前者来自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经验或者人通过书本学习间接经验得到的,后者则来自于社会实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竞争与合作来获得。2.动力因素:在动力因素中.价值观是层次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因素,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目标或信仰的观念,它使人们的行为带有个人的一致的方向性。除了价值观以外,动机也是动力因素的重要成分。动机是指推动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的强烈与否往往决定行为过程的效率和结果。在动力因素中,兴趣是层次最低的因素。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活动或某种职业的喜好。当人的兴趣与行为一致时,可以使行为更加有效。3.人格因素:每个人在行为的时候总会表现出自己所独有的行为方式。这便是个人行为风格因素。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根据一定的原则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气质方面):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糟液质。当前国外很有影响的人格测验也是从四个方面考察人的行为风格:一是一般心理倾向(外倾、内倾),二是接受信息的方式(感觉、直觉),三是处理信息方式(思考、情感),四是行为方式(判断、知觉)。4.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以概念及其关系的方式存储和积累下来的经验系统。这里主要指岗位工作相对应的知识。岗位工作知识是从事工作的最基本的基础之一,因此被看成是岗位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为此,许多组织都对各类岗位制定了一定的知识标准,并进行相应的测验,考察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是指以活动的方式固定下来的经验系统,这里是指岗位工作所要求的具体操作活动,如汽车驾驶、打字、电脑操作等。生产线上的工作一般要求良好的动作操作技能,眼、手、脚、躯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