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感恩节手抄报英文资料及图片

感恩节手抄报英文资料及图片



第一篇:感恩节手抄报英文资料及图片

感恩节手抄报英文资料及图片

感恩节手抄报英文资料及图片,以下是聘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time to gather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hare a traditional meal and express gratitude for the good things in life.It can also be a time of service to others in the community.美国每年一度的感恩节(Thanksgiving)是家人和朋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共进传统风格的大餐,对生活中的诸多恩惠表示感激。还有很多人为邻里社区的其他人提供服务。

Celebrated on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Thanksgiving traces its origins to harvest festivals.It was customary to express gratitude for a bountiful harvest in the cultures of both the Pilgrims who sailed from England in 1620 and the Native Americans they encountered.人们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欢庆感恩节。庆祝传统的传统最早来自庆丰收的活动。不论是1620年从英国跨海来美洲的清教徒,还是他们遇见的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对盛大的丰收表示感激都已形成习俗,成为各自文化的一部分。

A three-day harvest celebration held in 1621 in Plymouth Colony(part of today’s Massachusetts)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American Thanksgiving.The Pilgrims had arrived the year before on the ship The Mayflower.They hadn’t brought enough food, and it was too late to plant crops.Half the colony died during the winter of 1620–1621.In the spring, local Wampanoag Indians taught the colonists how to grow corn(maize)and other crops, and helped them master hunting and fishing.They also showed the colonists how to cook cranberries, corn and squash.1621年在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Colony),即今天的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人们举行为时三天的丰收庆典活动,一般被视为美洲的第一个感恩节。前一年,英国清教徒们乘坐“五月花”号(The Mayflower)抵达美洲大陆。他们没有带足够的粮食,重新种庄稼又太晚。1620至1621年冬,这个殖民地的一半人口不幸丧生。到了春天,当地万帕诺亚格部落的印第安人(Wampanoag Indians)向外来移民介绍如何种植玉米和其他庄稼,并帮助他们学会狩猎和捕鱼。他们还教他们如何烹制越橘、玉米和南瓜。

The colonists had bountiful crops in the fall of 1621.They invited their Wampanoag benefactors to feast on wild turkeys, duck, geese, fish and shellfish, corn, green vegetables and dried fruits.Wampanoag Chief Massasoit and his tribe brought venison.1621年秋,移民们大获丰收。他们邀请当地万帕诺亚格部落的印第安族恩人前来就餐,食物十分丰盛,有野火鸡、鸭、鹅、鱼虾贝、玉米、蔬菜和干果。部落酋长马萨索伊特(Massasoit)及部落成员则带着鹿肉前来赴宴。

Harvest festivals became a regular affair in New England.Thanksgiving was observed on various dates in the states until 1863, when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proclaimed the last Thursday in November as the national Thanksgiving holiday.In 1941, 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signed a law fixing Thanksgiving on the fourth(not always the last)Thursday in November.丰收庆典逐渐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的固定节日。1863年前,各州往往在不同日子庆祝感恩节。1863年,林肯(Abraham Lincoln)总统宣布1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全国感恩节。1941年,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签署法律,将感恩节确定为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因为第四个星期四不一定总是最后一个星期四)。

GATHERING TOGETHER AND HELPING OUT 欢聚与相助

Many Thanksgiving traditions come from that 1621 harvest celebration.Sheaves of wheat or corn are often used as decorations.Roast turkey, cranberry sauce, sweet potatoes and pumpkin pie are commonly served at Thanksgiving dinner.But as the population becomes more perse, so does the Thanksgiving meal.Nowadays, sitting next to the turkey might be a dish of tamales, tabbouleh, couscous or sauerkraut.许多感恩节传统始于1621年的丰收庆典。人们通常用一捆捆的小麦或玉米作节日装饰。烤火鸡、越橘浆、红薯和南瓜攀都是感恩节晚餐常见的食物。随着美国人口的日益多样性,感恩节大餐的内容也更丰富多样。如今,摆在火鸡旁的可能是一盘玉米粉蒸肉(tamales)、塔博勒色拉(tabbouleh)、蒸粗麦粉(couscous)或泡菜(sauerkraut)。

Colleges serve a special meal for students remaining on campus during Thanksgiving,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often invited to share Thanksgiving with local families.troops stationed overseas are served a Thanksgiving meal.When Americans at home sit down at the table and give thanks, they often express gratitude for their freedom and the sacrifices made to preserve it.美国各大学在感恩节时会为在校学生提供一顿特殊的餐饭。通常外国学生还会受邀与当地家庭共渡感恩节。美国驻扎在海外的军人也能享有一顿感恩节大餐。能够在家里欢聚一堂的美国人在表示感恩时,通常会为自己的自由以及为捍卫自由而作出牺牲的人们表达感激之情。

Many people prepare Thanksgiving meals and serve them to the needy.Others donate to food drives, work at food warehouses or deliver groceries to soup kitchens, churches and other charitable groups.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不少人会参加准备感恩节大餐的工作,向有需要的人供餐。还有些人支持食品捐助活动,到食品仓库干活,或向公益厨房、教堂和其他慈善组织运送食品。

Thanksgiving is the busiest travel period of the year because families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be together.Some favorite pastimes include watching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annual Macy’s Department Store parade in New York and of American football games played around the country.The day after Thanksgiving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mas shopping season, an important time for retailers.感恩节是一年中旅行最繁忙的时期。许多家庭会想一切办法举家团聚。人们喜爱的一些娱乐活动有,观看电视直播纽约市(New York)每年一度梅西百货商店(Macy’s Department Store)的大游行以及全国各地举行的美式足球比赛。感恩节后第二天意味着圣诞购物季节的开始,这对美国零售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促销季节。

One whimsical Thanksgiving tradition is the annual “pardoning” of a turkey by the president, who spares the bird from the dinner table.The bird goes on to live out its life at a petting zoo.感恩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美国总统每年会“赦免”(pardoning)一只火鸡,这只火鸡可在宠物园度过余生,免遭成为盘中餐的命运。

NATIVE AMERICANS 美洲印第安人

The harvest celebration of 1621 was followed by a long period of injustice and conflict between Native Americans and Europeans.Many Nativ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e Thanksgiving as a “National Day of Mourning.” However, others enjoy a traditional Thanksgiving meal at home or in large community gatherings, taking the opportunity to spend a day with family and friends.Each year in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Morongo Band of Mission Indians donates thousands of turkeys to charities and families in need.1621年举行丰收庆典活动之后,在印第安人和欧洲移民之间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不公平和相互冲突的情形。美国许多印第安人视感恩节为“国殇日”(National Day of Mourning)。但也有其他印第安人在家中享受感恩节大餐,或参加大型社区集会,并利用这个机会与家人和朋友共渡佳节。南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的印第安莫龙戈部落(The Morongo Band of Mission Indians)每年都为慈善组织和有需求的家庭捐送数千只火鸡。

Native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frequently discussed in schools around the Thanksgiving holiday and during November, which is National Native American Heritage Month.11月恰逢全国印第安人传统月(National Native American Heritage Month),许多学校经常在感恩节前后讨论印第安人历史及文化。

第二篇: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及图片

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及图片

引导语: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效率地学习是每一个学习者的梦想,梦想变成现实是无数学习者孜孜以求的。本策略重在让你了解和掌握最佳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和怎样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你能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识,并充满创造力。

在学习中你可能经常会遇到这些情景:有时候心情很好,精力集中,学习效率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有时候一想起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就难受,情绪烦乱,焦躁不安,虽强迫自己进行学习,大脑半天都不能反应,学习犹如嚼蜡一般,食而无味;有时候学习时,脑子里一片混乱,做题老出错;有时候学习时思想开小差,书一点也读不进去,虽然学习时感觉收获不大,但又不能放弃,一直苦苦在书桌前支撑着。

第三篇:我爱读书手抄报资料及图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爱读书手抄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读书手抄报资料及图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

1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

2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

3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

4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

5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6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7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8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9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10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11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12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13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14

我爱读书手抄报图片15

读书的好处

1、让我们更平和地看这个世界。

书读得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的愚昧。也就站在了更多人的前面。

了解知识越多,内心会越平静。

因为我们知道了不管美好,还是苦难,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知道了那些奇妙的言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我们知道了事情之所以发生,背后存在着多少变量和影响。

这时候,不论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我们都会微笑。

因为我们知道。

2、让我们拥有一种享受

有人不理解画家,有人不理解登山家,也有人不理解,读书有什么意思?

读书能看见更多的世界,能看见千万年前的人和事,能看见未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玩的事?

读的书多了,就会开始喜欢知识。

读书越多,就越希望获得更多知识。

读书,是一种情绪的沉浸。

书,是给人类的一件最好的礼物。

3、提升和弥补智力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提炼技能。这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

书读得越多越活,越能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

读书,也是思维开发的过程。

4、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很多人感叹毛泽东,他怎么就能指挥战争?

读的书越多,人生选项越多。

读书,能提升自尊和自主。

而自尊和自主,对一个人实在太重要。

知识和能力具备了,即使暂时和别人在同样的职位上,却拥有着不同的能量,时刻都能转化和变现。

读的书越多,发展期越可以延长,甚至越老越吃香。

实际上,就是有了更多的、更好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读书的方法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杨思卓读书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xx,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看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本;俄罗斯约55本;美国约50本;而中国约是5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毒预防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色扮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著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爱读书的名人的故事

1、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2、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5、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我爱读书作文

从咿呀学语开始似懂非懂地翻小人书,到我就被里面精彩的插图所吸引;记得4、5岁时,每天睡前妈妈都捧着童话书给我讲故事,书里的童话故事仿佛有魔力,把我带进了奇妙的童话世界·;上学之后,我逐渐能读一些中外名著了,感觉书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快乐,她就像一位朝夕相处的朋友陪在我身边,喜怒哀乐的每一天都静静相随。

我喜欢读书,上厕所看,公交车上看,枕头边摞着几摞书,以便我早上睁开眼睛后和晚上睡觉前就能顺手“牵”书,真正是如古人“厕上,马上,枕上”,都放不下书。妈妈哭笑不得,戏称我为“小书虫”。

上个星期天,我照常坐车去兴趣班上课,路上又拿出了看了一半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作者生动的描写让我啧啧称奇,竞然忘了到站下车。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一个急刹车,司机叔叔大声叫道“终点站到了!”我抬头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车上只剩我和司机叔叔两个人了,哎,一看时间,估计人家都快下课了。真是贪书误事啊!

虽然有时会贪书误事,但书带给我更多的是快乐,让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从辉煌的古代文明到水深火热的近代磨难,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到意气风发的跨世纪,祖**亲的历史折而厚重;《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格耿直,力大如牛,对刘备忠心耿耿,可美中不足的是他非常贪杯,酒后对属下非打即骂,导致自己被自家兄弟所害;关羽虽被后人尊为武圣,但他太过傲慢,一听好话就飘飘然,低估别人的能力,结果走麦城,失荆州,一失足成千古恨!《我要做个好孩子》一书中,金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这本书时,我常常被金铃逗得失笑,她那大大咧咧、活泼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她的童年充满快乐,过的更是充实……是的,读书不仅增长知识,带给我快乐,更让我拥有智慧,完善自己。

来吧,和我一起做个“书虫”,在书的世界遨游!

读书的名言

1、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2、勤动笔墨勤看书。

3、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4、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7、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8、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9、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10、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11、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书到用时方恨少。

14、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15、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16、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17、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18、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19、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20、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2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2、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2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25、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26、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27、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28、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29、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30、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2、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33、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3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5、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第四篇:血防活动资料及图片

安桥小学邀请县血防站工作人员来校讲解血防安全知识

2015年9月21日,应我校邀请,无为县血防站工作人员来我校进行血防安全知识讲座。工作人员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防血吸虫病等专业知识,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以下为本次活动图片:

第五篇:关于西湖的资料及图片

西湖简介

西湖全貌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断桥上的白娘子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西湖是仅次于天下第一湖-大明湖的著名城市湖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水面面积约4.37平方公里

杭州西湖

(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约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处在5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现在被列为世界遗产。

西湖古称“钱塘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美景

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又名“西子湖”。

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

杭州西湖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

西湖美景(5张)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星捧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其它景点还有保俶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西溪湿地。

西湖全景

西湖美景

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迹遍布,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为之增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杭州西湖美景

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 态。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题临安邸》

杭州西湖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西湖多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小南湖和三潭内湖已接近富营养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超过正常值4~6倍;年平均水温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无湖冰;80年代初鱼类有51种,分属10目16科43属,鱼类来源有:固有野杂鱼;钱塘江带入鱼类;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养殖鱼类成为优势西湖最主要的放养鱼种是鲢和鳙。前两者占总放养量的75%~80%,其次是鲫、河内鲫,其他养殖鱼类还有团头鲂、细鳞鲴、圆吻鲴、以及鳗鲡等,为保护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养草鱼和青鱼,西湖还有少量蝌蚪。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唐朝,在唐朝之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西子湖等称谓。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km2,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被正式列入2011年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个世界遗产。为了能让更多上海游客体验西湖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感受璀璨丰蕴的文化景观和人文历史,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以2011年杭州(上海)经济洽谈会为契机,特邀1000名上海市民免费体验西湖一日游。

杭州西湖

古时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有识之士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

西湖的底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粘土及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

杭州西湖

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

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湖中岛屿面积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泥泞最深处有5米,所以在西湖水面游玩要穿着救生衣物。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了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1).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映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2).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

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杭州西湖

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3).西湖新十景: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它们是:

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西湖山林景点:

云栖坞、烟霞岭、五云山、翁家山、水乐洞、吴山城隍阁、凤凰山、狮子峰、月轮山、南高峰、理安山、郎当岭、鼓楼、北高峰吉祥宫、法喜寺、风篁岭、飞来峰造像、南屏山、法镜寺

其它景点还有长桥旧月、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

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不可不说。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西湖志》,号称“西湖第一书”,是关于古代西湖和西湖文化历史的珍贵孤本。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