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儿:第一丫鬟的悲情
平儿:第一丫鬟的悲情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小说,在书中提到的有名字的丫鬟就有七八十人。如果从这些人中选出一位“第一丫鬟”来,我觉得这个人非平儿莫属。因为论地位,论德才,在丫鬟里面都无人能与她匹敌。说起来也很有趣,雪芹先生虽把山川日月之精秀统统赐予了这些女孩们,但真正完美的人却鲜见。无论是“十二钗”还是大大小小的丫鬟们,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缺点。但如果要在平儿的身上找出缺点来还真不容易,所以她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起码来说是近乎完美的人。说平儿是第一丫鬟,首先是因为她的地位高。她的主人王熙凤是荣国府里实际的当家人。里里外外,大事小情都是凤姐儿一手张罗,因此平儿的地位就是凤姐儿的高级秘书,协助凤姐儿管人理事。之所以平儿深得凤姐儿的信任,是因为她是凤姐儿的配房丫头。当初随凤姐儿到贾府来的一共有四个丫头,其他三个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下平儿一人。而且平儿始终对凤姐儿忠心耿耿,本身又有才干,因此才被凤姐儿当做心腹,以至于还把她许给贾琏为妾。因此在荣府里别说是丫鬟婆子,就是太太小姐们也没人敢小瞧平儿。贾母和王夫人地位虽在凤姐儿之上,但毕竟不管事,她们的丫鬟自然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只会陪主人吃喝玩乐罢了。而平儿不仅有权,而且德才兼备,这一点在丫鬟堆里没一个能赶得上她。贾宝玉评价平儿:“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不过这样的好女孩,却没落到好人家。在这众多的丫鬟里,顶数平儿所处的环境最险恶。有句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凤姐这只母老虎发起威来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好几条人命都在她手里消失了。而她的另一位主人,也是她老公的贾琏心肠虽不比凤姐歹毒,但却也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只知道纵欲玩乐,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平儿夹在这两人中间,处境可想而知。可以说稍有不慎,就得把自己搭进去。但平儿却在这个夹缝里照应周全,用贾宝玉的话来说:“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能做到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了平儿的能力和心计。大概也只有她能把这两口子侍奉得如此服服帖帖的。
雪芹先生为《红楼梦》里的人物取名都有讲究,平儿这个名字也颇有意味。她仿佛就是一架天平,总是尽量平衡着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并且这种协调工作做得相当出色。比如她平衡凤姐与贾琏之间的关系。在拾到与贾琏私通的多姑娘的一绺头发时,只是“软语戏贾琏”。自然不会到凤姐儿那告发,选择了息事宁人。不过却因此抓住了贾琏的把柄,让贾琏不敢太放肆,可谓一箭双雕了。她在凤姐儿小产,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三驾马车”主政时期,是作为凤姐的代表协助“三驾马车”参与荣府事物的管理。但她深知自己只是个丫鬟,地位无法和这些奶奶小姐相比,所以给自己做了合适的定位:一方面作为凤姐儿的联络员在凤姐儿与“三驾马车”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全力支持贾探春的改革措施,树立探春的权威,压服对探春不满的丫鬟婆子们。平儿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她也深得探春的尊重。贾探春是最心高气傲的一个人,一般人她是看不上眼的,但她却视平儿为知己。在得知平儿和宝玉一天生日后,便张罗起为平儿凑份子过生日,一个丫鬟能得到如此礼遇也是绝无仅有了。平儿在大观园里的丫鬟们中是最有头脑,考虑问题最全面的一个。她总是处处从大局考虑,而从不意气用事。颇得儒家“中庸之道”的旨趣。这一点在“情掩虾须镯”事件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平儿在一次洗手时丢失了自己佩戴的虾须镯,后来得知是宝玉的丫鬟坠儿偷去了,平儿深知投鼠忌器的道理,如果把真相公布出来,恐怕这园子就不得安生了,而且于宝玉和其他丫鬟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因此还是选择了一种更稳妥和务实的做法。把坠儿偷镯的事只告诉了麝月,让宝玉小心提防。这样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坠儿和众丫鬟,也保护了平日和丫鬟们亲如一家的宝玉,也难怪宝玉要对此感动不已了。
更为难得的是,平儿在王熙凤身边多年,并没有应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话,自始至终保持着她的善良本性。第六十五回,通过通过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之口说:“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做些个好事。”雪芹先生写王熙凤和平儿之间的性格迥异,很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用的都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将性格特征完全相反的两人组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反差效果。王熙凤泼辣狠毒,平儿则是善良宽厚。如她周济刘姥姥,为邢岫烟送寒衣。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也从不随大流,站错对。比如在贾赦要强行纳鸳鸯为妾时,她坚定地站在鸳鸯一边。在贾赦指使贾雨村夺了石呆子的藏扇,致使石呆子下落不明后她又大骂贾雨村是“饿不死的野杂种。”
在对尤二姐的问题上,尽管她为尽奴仆的职责,告诉了凤姐儿贾琏在外偷腥的事。但在凤姐接尤二姐进荣府,紧接着又对尤二姐疯狂迫害后,平儿便深悔自己当初的做法。所有的人都对尤二姐避之不及,只有平儿对她悉心照料,让尤二姐感受到了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也有一丝温暖存在。但这也引起了凤姐儿的极大不满,把她叫去大骂了一顿:“别人家的猫会拿耗子,我的猫倒咬鸡。”凤姐自然是不能容忍自己最近的人背叛她的,这也让平儿左右为难。在尤二姐吞进自尽,贾琏又无钱安葬之时,又是平儿偷出了二百两银子才使尤二姐入土为安。
不过平儿尽管对凤姐忠心耿耿,但也并不唯凤姐之命是从,总是尽可能地做一些好事。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可以说是平儿在书中最闪光的一笔,平儿的德与才在这一回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贾府内的厨娘柳氏与迎春的丫鬟司棋和莲花结怨,偏巧王夫人的房里失了一瓶茯苓霜,而柳氏的女儿五儿却不知道这些事,让宝玉的丫鬟春燕替她捎一瓶茯苓霜给芳官,结果被林之孝家的发现,而莲花又指证五儿偷了玫瑰露,结果在五儿的房中搜出了这两样东西。五儿引火上身,被当做了窃贼关了起来。凤姐得知后的处理意见是:“将他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平儿便向林之孝家的作了传达,这时五儿跪着哭诉了一番,平儿便觉得五儿确有冤情,便立即着手调查这起窃案。
《红楼梦》的这个情节让人想到了一部著名的昆曲《十五贯》。凤姐儿的做法简单粗暴,很像那个酷吏过于执。而平儿心细如发,明察秋毫,又像清官况钟一样刚正无私。在五儿出事后,很多与柳家不合的人纷纷给平儿送礼,想让平儿打发她们母女出去,而平儿却不为所动。最终她在一番私访后终于查出是王夫人的丫鬟彩云偷了茯苓霜给贾环。最后平儿解救了被冤枉的五儿,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做法,告诫了彩云,给了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凤姐儿得知后还打算严惩茯苓霜的偷盗者,这时还是平儿站出来说好话,劝凤姐:“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才让凤姐打消了念头,无形中又保护了一批人,稳定了大局。如果这件事真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下去,恐怕王夫人就要提前抄检大观园了,又不知要搭进去多少无辜了。纵观平儿的所作所为,用清人的一句评语来说就是:“平儿不矜才,不使气,不恃宠,不布恩,不辞劳怨,有古名臣事君之风。”(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
不过平儿的身份地位毕竟是低下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里,纵使平儿再聪明,再清俊,却总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女奴身份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悲情命运。我一直为平儿给贾琏这样的下等角色当小老婆而惋惜。但这却是作为丫鬟的最好结果了。在《红楼梦》一书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侍奉男主人的执事大丫鬟都要给男主人做妾。除了贾琏和平儿外,还有贾宝玉和袭人,薛蟠和香菱。贾环和彩云是被凤姐儿和来旺媳妇棒打鸳鸯了,要不然也是一对。一方面是因为能做到执事大丫鬟的女孩自然是百里挑一,深得主人喜欢,行事稳重,做法得体,这样的人最容易拴住男主人的心。但另一方面从古到今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丫鬟们出身低微,所以只能做妾,永远也做不到正房。而且一如侯门深似海,自己的命运就全都交给了这座深宅大院。于自己的命运与婚姻完全不能做主,完全听命于主人的安排。如果运气好的,摊上贾宝玉那样的,还算是幸运。如果运气不好,摊上薛蟠那样的,就有的罪遭了。
平儿算是命运不太好的,摊上了贾琏这样的下等角色。在第四十四回,作者借宝玉之口提了一句她的身世:“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可见平儿出身微苦,是个孤儿。以平儿之高洁,自然看不上贾琏。但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服从领导安排,又能说什么呢?不过她对给贾琏作妾自然是极不情愿的,在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对尤二姐说王熙凤是个醋缸,并说了这样一件事:“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可见平儿是被逼无奈,才委身于贾琏。
因此说凤姐把平儿许给贾琏原本就是和贾琏的一种利益交换,用平儿拴住贾琏的心,却毫不顾及平儿的感受。因为在她的眼里,主人就是主人,奴才就是奴才。让平儿做小,规规矩矩的服侍贾琏就是她的一个底线,而一旦发觉奴才可能僭越了主人的地位,就超出了她忍耐的限度。因此她在听到鲍二家的对贾琏说要把平儿扶正这样的话时便立时现出了她母老虎的本性,发起飙来把平儿打了一顿,逼得平儿要自杀。虽然过后这两口子向平儿赔礼道歉,但恐怕喝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她心灵的创伤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不过如此而已。
所以平儿在荣府里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她有一肚子苦水。这一点还是宁府的尤氏看得准。在第七十一回,尤氏到荣府来,知道妹妹在荣府多承平儿的照料,因此不免感慨,对平儿说:“好丫头,你这么个好心人,难为在这里熬。”这时“平儿把眼圈一红,忙拿话岔过去了。”雪芹先生的寥寥几个字,却蕴意颇深。平儿这么多年来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又有苦无处诉的心情都凝结在这“眼圈一红”中,然而她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只得“忙拿话岔过去”。因为自己还得继续在这里熬下去,由此可见这位第一丫鬟的豪门之履在风光的背后是充满着悲情的。在高鹗先生的后四十回续书中,平儿依然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但性格和事迹的描写却没有进一步的突破,这个在前八十回光彩照人的第一丫鬟在后四十回里变得暗淡了许多。不过高鹗先生也特别钟情于这个人物,给了她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在荣府的危难时刻,平儿千方百计保护了巧姐,让父女终得团聚。这让贾琏感动不已,打算把平儿扶正。这样的安排引起了很多红学家的不满,因为在第四十四回里,宝玉有一段内心独白:“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可见平儿最后的结局可能比林黛玉更惨。
在87版的《红楼梦》里,编剧周岭先生为平儿设计的结局是荣府被抄之后,平儿和荣府的众多丫鬟们被拉到市场上,被当做商品来买卖。最后被卖到了哪里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是个很凄惨的结局。但这样的安排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反倒不如高鹗的续书了,我觉得高鹗先生的这个结局起码要更合理一些。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妇女们总是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她们一生的荣辱都系于一个男人的身上。自己只有被男人休的份,没有几个像朱买臣的媳妇那样逼丈夫休了自己,换取自由之身。平儿进了荣府就是一如侯门深似海,再也跳不出贾琏的手心了。在那个门第森严的年代,一个丫鬟被扶正就算是烧了几辈子的高香了。但扶正了又如何呢?贾琏真的能改过自新吗?狗改得了吃屎吗?平儿真的找到幸福了吗?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第二篇:丫鬟的解释及造句
丫鬟拼音
【注音】: ya huan
丫鬟解释
【意思】:<轻>旧社会受有钱人家役使的女孩子,即婢女。
丫鬟造句:
1、小丫鬟端了热水进来。
2、而且陶妈妈身边的小丫鬟让她等,她就乖乖地等在那里?
3、三个人兴趣更浓,把家里的小丫鬟、粗使的婆子都拉着做河灯。
4、那丫鬟小心翼翼地回道。
5、昨天他收素玖玖身边丫鬟小四的传话后心情便一直这么高兴,见玖玖一面一直是他心中梦想的。
6、谢大夫一般是不替丫鬟看病的,不过,锦绣身份又自不同。
7、她望着这个不管什么时候总站在自己身边的丫鬟,泪珠儿落得更急了。
8、丫鬟:把头发梳成两股空心的发环垂在耳际。
9、不仅是素娥察觉到了异常,整个院子里的丫鬟都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10、那些处于底层的丫鬟奴仆过着非人的生活,她们没有任何自由,像物品一样被有钱人赠送买卖。
11、定南王妃一叹,说着就摆了摆手,那丫鬟松了口气,小心行了一礼,就轻轻退了出去。
12、在作者所处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跻身上层的太太小姐还是处于底层的丫鬟奴仆,她们都摆脱不了封建女性的人生悲剧。
13、小姐出嫁,一般来说,都是从原有的丫鬟中挑选合意的做陪嫁丫鬟。
14、可以说,全书刻画的丰富的人格内涵使她成为《红楼梦》众多丫鬟中重要的“这一个”。
15、班马上就意识到了当前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大胆丫鬟。在不久的将来能兴办出奇迹。
16、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玩。
第三篇:悲情弃妇
吉娃走了,静悄悄的,就好像从没有来过。白雪飘过,抹平了最后的踪迹。
一、弃儿
“又一个女娃娃”,娘无力的叹了口气,爹甩手离开了家门。没有奶吃,娃娃拼命的哭,娘心中烦乱,抱起娃娃丢到了村口的水井旁。夏半仙年过半百,瞎了一只眼,跛着一条腿,在寂静的雪地里蹒跚。唯一亮着的眼睛,照见了水边的小包袱,对上了一双滴溜乱转的小眼睛。他知道是谁家的孩子,用自己的外套裹好娃娃放回李家的门口,小东西沉沉的睡去了。
大家都管李家的弃儿叫做李娃,只有夏半仙告诉她“我算过了,你的生辰大吉,你应该叫吉娃”。
二、幼童
吉娃在家中从来不是个受欢迎的娃娃,疼爱她的只有外婆。外婆曾经是贵族家的小姐,因为家道中落才远嫁至此,因她知书达礼、温柔娴雅又平易近人,村里人都格外与她亲近,家族也渐渐的因她而团结。
外婆独自住在村西的古屋里,那是吉娃最常去的地方,每当受了委屈总有外婆温暖的怀抱,肚子饿了外婆会给她做最喜欢吃的糖糕。突然有一天,家中遍布悲伤的气息,族人尽着白衫,忧郁的挽歌萦绕不散。吉娃奔向村西的外婆家,那里空空荡荡,再不见那个慈祥的老人和软糯的糖糕。
无论大人们怎么说,吉娃认定,外婆只是出去了,外婆还会回来看她的。
夕阳西下,顺着阳光,吉娃又一次到了古屋,推开门,桌上有一盒糕点。“外婆,外婆回来了”吃着糕点,吉娃开心的叫出了声。“好吃吗”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五伯”吉娃吃了一惊。
“你外婆让我给你带的,你慢慢吃” “可是,外婆呢,她去哪里了” “吃完了,五伯慢慢告诉你”
五伯什么都没有告诉吉娃,趁着吉娃发呆的时候把吉娃拉到怀里,吉娃正要呼叫,一张嘴就吻了过来。五伯把吉娃压在床上,吉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下面很痛,在流血。
吉娃依旧常常去村西的古屋,有时候是她想外婆了,有时候是五伯让她去。每次堂屋里总有吉娃爱吃的点心,有时候她觉得五伯就是外婆,毕竟除了外婆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她。“吉娃,舒服吗” “不,下面痛”
“五伯会对你好的,再亲一下就舒服了” ……
数日过去,夏半仙提醒吉娃,不要再和那个叫做“五伯”的人来往,而五伯再也没有在吉娃的世界里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夏半仙。夏半仙待吉娃是严师亦是慈父,他教吉娃读书识字,背诵唐诗,推演算法,吉娃虽不聪明却很听话、很勤奋,每天踏踏实实的学习。夏半仙每日读经算卦,也时常替人答疑解惑、消灾祈福。吉娃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夏半仙进山采药,一路寻觅小溪的源头,和山里的花花草草有说不完的话。
夏半仙一路教吉娃认草药,地黄、柴胡、藿香、大蓟、小蓟、银杏、厚朴……,吉娃认真的记下药名和功效,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和夏半仙一样,能为乡亲们祛除病痛。“师父,这是什么树?” “女贞”
“女贞是什么意思”
夏半仙心中一痛,久久的陷入了沉默。
夏半仙耐心的回答吉娃幼稚的问题,向吉娃讲解他所知道的一切,除了算命。
做个好的算命师,要见微知著的感应能力、生活阅历的积累、永不停息的思考,尤其是不可多得的灵性。况且很多时候,知道的太多未必是件好事,吉娃还只是个天真的孩子。
所有的药材里,吉娃最喜欢半夏,像师父的名字,虽然夏半仙没有让吉娃那么称呼。夏半仙最喜欢当归,吉娃常听到师父默默的吟诵“当归,当归,云胡不归?”
三、青春
吉娃长大了,京城有人来招工。吉娃报了名。“你确定要去吗”夏半仙问到
“要,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此才不枉这一生” “你知道外面的样子吗” “这是我的选择,我不后悔”
夏半仙大概推算的出吉娃可能的际遇,可是他不能阻碍一个年轻人的选择。也许经历过世事沧桑,才会知道“不犹豫、不后悔”是多么的困难。
“如此,也好,那么我也走了” “师父,你去哪里,我还能找到你吗” “不问来路,莫问归程,一切随缘”
吉娃东进到达京城,夏半仙西行了无音讯,人们最后见到他是在夷陵,“山自此而夷,水自此而陵,半仙自此失了踪迹”。
吉娃被安排到京城赵老爷家做下人,一年工钱二两银子,不及赵太太宠物狗的一顿大餐。
赵老爷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一心钻营,希望子子孙孙飞黄腾达,对上级无底线的巴结谄媚,对下人永远的尖酸刻薄。
阿大是赵家的老长工,在赵家不知道多少年,勤劳本分,沉默寡言。洒扫庭院、挑水砍柴、烧火煮饭,所有的一切劳动,不需要指使更不需要监督,阿大总是默默的做完,完成的无可挑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赵家给吉娃安排了太多的劳动,擦洗地板、浆洗衣服、缝缝补补,吉娃一天只睡两个时辰依旧满足不了刻薄的赵太太,动辄便被殴打训斥。
一天吉娃因为身体不适睡到了天亮,被赵老爷发现罚跪了两个时辰。灼热的阳光下,吉娃再也站不起来了,她走不了路,吃不下饭,还时常咯血,赵府上下唯恐吉娃是肺痨,赵老爷让阿大把这个不能干活的贱婢扔到郊外。
阿大有点口吃,还有点智障,却对吉娃异于常人的好,吉娃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在一起,会幸福吗。“阿大,我舍不得你”
“我要你活着”阿大堵住了吉娃的嘴,不让他乱说话,背着她到村外,找了一处背风的岩洞,石缝里有滴落的山泉水,厨房里打包出来的食物留在吉娃的身旁。
“我会经常来看你的”阿大走了,每天都会来一次,送些生活必须品,还求医生开了些草药。
吉娃不是大病,尚且年轻,身体慢慢好了起来。
她又回到了赵府,至少那里有食宿,能在阿大身边寻觅些温暖。并且薪酬是按年结的,吉娃还想要她一年的工钱。
年轻的身体纠缠在一起,吉娃身上烧的滚烫。怀上他的孩子,我们的生命就融为一体了。他是明俊,赵府临时雇佣的木匠,应赵老爷的要求来扩建宅院。明俊面容清秀、身材修长、肌肉匀称,只需一眼就能牵动无数姑娘的心。
吉娃也不例外,只看几眼远远不够,甚至不由自主的跟在明俊的身后。明俊时常逗弄这个傻傻的小姑娘,有时候故意躲在树上,让吉娃许久找不见,有时候假装要从房梁上掉下来,就是想看吉娃着急的样子。吉娃气急败坏,明俊一溜烟跑的无影无踪。
无忧无虑的日子过的像潮水一样快,一天晚上,趁赵家人盯的松,吉娃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远远的跟着明俊进了山。
山间响起了激澈动听的笛声,时而清亮,时而婉转,吉娃听的出那快乐的旋律中隐藏的忧郁和深情。
明俊的心,属于家中深爱的明姑娘,十里八乡一枝花。四处漂泊、浪迹天涯,明俊和姑娘聚少离多,只能靠着笛声默默传情。
“接完今年京城的差事,就回家娶她”明俊心中暗想。
明俊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明姑娘早已做了吴老爷家的小妾,也许是姑娘的爹妈希望女儿过上衣食无忧、安稳富贵的日子,也许是姑娘怜惜自己青春苦短,却不知明俊究竟漂泊到何年何月。
忧伤至极的明俊依旧进山,只是笛声不再响起,工钱尽数换成了酒钱。
“谁?出来!” “喝!干了这碗酒!”
推杯换盏,吉娃陪明俊过了一夜,又过了一天又一天…… 吉娃怀孕了,肚子越来越大,明俊对她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工期快结束了,明俊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你不管我了吗” “嗯” “你的孩子呢” “我只要我的女人” 明俊决绝的走了。“明俊,我会想念你的”
明俊走之前把竹笛留给了吉娃,不想再见到这件伤心的旧物。吉娃小心的收藏着,视若珍宝。
吉娃一直在打探他的消息,据说明俊又回去找了明姑娘,他们私下里常常在一起。
吉娃生下了明俊的孩子,赵老爷知道了吉娃的事情,怒气冲天,把吉娃赶出了赵府。
“老爷,我的工钱,我从来都没领到过工钱!” “你这个贱人,败尽了我家的门风,还想要钱?”
拖着空虚的身体和寂寞的灵魂,吉娃离开了。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走到了邻村,停在一处破败的茅屋里,再也走不动了。
吉娃没有奶水,宝宝饿的哇哇哭,哭到没有力气,再也哭不出声响。
傍晚,一阵敲门声传来,“阿大”吉娃吃了一惊,目光中燃起了希望,仿佛命运还没有抛弃她。
阿大带来了米、面,搭起灶台开始煮粥,粥煮好盛到吉娃的碗中,宝宝闻到饭味也开始哭闹,吉娃一边吃一边喂宝宝。吃饭的功夫,阿大已经把房间清扫干净。“下次带工具来,把茅屋好好修整一下”阿大说道。
村里人怜惜吉娃母子生活不易,收留了他们,时常送些吃的用的。宝宝一天天长大,开始牙牙学语,叫吉娃“妈妈”,指着阿大叫“爸爸”。
“看,宝宝都比你聪明”吉娃道。阿大脸红的说不出话来。“我会……我会永远照顾你们母子”阿大结巴着说 吉娃抱着宝宝,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
四、谢幕
从那天起,吉娃日日怀揣着希望,一天,两天过去了,可是吉娃再也没见到阿大。
安顿好宝宝,关上房门,吉娃去往了赵府。
埋葬她青春的赵府,只剩漆黑的砖墙和一片焦土。赵宅离奇失火,没有人追究原因,大家都说是因为赵家造孽太多。可惜无辜的阿大也跟着葬身火海。伤痛未已,又传来明俊的死讯,溺水而死。人们都说是明俊偷情被官老爷发现,暗中给害死了。水火无情,世态炎凉,吉娃心如刀割,了无生意,好想随他们去了。身旁的宝宝还在晃着阿大做的拨浪鼓,闹着要吉娃教他吹笛子。宝宝不知道,他的两个爹爹,再也见不到了。
吉娃病倒了,出生被弃,吉娃心里的寒已彻骨。此生际遇,又结成严霜万层。
她想念夏半仙,师父永远宁静安详波澜不惊,此刻究竟是在山中采药、清江垂钓还是在神农顶祭天呢,她好想变回师父身边那个天真的孩童。
“当归,当归,云胡不归?”耳畔又响起了师父临别时的话语 当时吉娃听不懂,现在她好像明白了。
借着微弱的意识,吉娃掐指算了一卦,“空亡”,她知到大概活不过这个肃杀的冬日。与其抗争,不如平静的走向归途。
冥冥中灵魂出窍,大地在消退,天空在破裂,拥有的离她而去,失去的不再回来……除了呼啸不止的狂风,只剩下无尽的虚空。一个声音在风中格外清晰:“吉娃,逆着风起的方向,跑赢这风,你就能活下去。”
吉娃什么也听不见,或许听见了但无能为力,风吹走了她的衣衫,撕裂了她的血肉,粉碎了她的骨骼……
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么多年,吉娃始终不知道。唯一确定的是,这一年最冷的季节,吉娃死了。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之平儿有感
到这里我真是有一点羞于评论了。按理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可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却不如古代一个区区的侍妾呢?譬如前些日子的李长河,倘若他读过《红楼梦》,不知看到这一回时有何感想?暗自惭愧也未可知吧?
红楼梦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作者简介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生于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钜蚴率艿街炅桓镏俺摇4哟耍易宓娜ㄊ坪筒撇忌ナТ K募彝ゾ哟β徘ǎ罴话捕ǎ惺鄙踔敛坏貌煌肚卓坑眩晕稚睿钩3J艿狡缡雍土枞琛>擞山跻掠袷车健熬偌沂持唷钡钠睹癜傩盏牟咨V洌顾苑饨ㄍ持谓准兜拿宦涿擞辛饲猩砀惺埽陨缁嵘系暮诎岛妥锒裼辛巳娑羁痰娜鲜丁?/p>
红楼梦读后感
落笔下来真是不很轻易。写别人都好办,惟独平儿我不敢随意评论。虽然平儿没有姓,甚至可能没有名;虽然平儿只是贾琏身边的小妾,然而她在大观园中的宽厚待人的做法,不由人不敬佩。
如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宝玉的丫鬟坠儿偷了王熙凤的镯子,被平儿查了出来。平儿并没有去告诉王熙凤,而是先跑来给宝玉的人传信,说要把这件事掩盖过去——究竟与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也是为宝玉着想的缘故。平儿并不是宝玉身边的人,反而能够体贴他人的难处,时时处处照顾别人。相比之下,宝玉身边的晴雯就要差劲了,即便她是“爆碳”的脾气,即便是“有个性”,即便是有病在身、心中烦闷,也应该想想宝玉以及其他人的处境再发作,也应该想想坠儿的“后事”在发作,弄的后来坠儿也被赶了出去——很明显是刻薄下人;之后又“病补雀金裘”,不用说是“媚上”了。平儿不是这样,不管对下人还是上司,都是一个态度,都是尽心为他人考虑罢了。
又如红楼梦后来茯苓霜一节,大家商议好要宝玉瞒赃。然而王熙凤是不依不饶的,因为知道“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非要“细细的追求才是”。最后还是平儿出来打圆场,帮忙出来说话,平息了这件**。“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
确实,“得放手时须放手”,平平经常的道理,简简单单的事情,恐怕没有谁看不透得。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认“得放手时不放手”呢?他们信仰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非要闹得关系破裂、不共戴天才罢休。上面说到的晴雯,不正是因为处处“出手”而惹人恨,最终被逐出大观圆而病死了吗?要说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确应该学学宽宏。
然而在平儿身上,并不只是这一点可贵。仍在茯苓霜一回中,由于五儿事发,“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撵出他们去,惟恐次日有变,大家先起了个清早,都静静的来买转平儿”。要说在当时,平儿手中掌权,随便应承一下,真的就“徇私枉法”起来可说是十分的正常——那个年月,不“贪赃枉法”才不正常呢。然而平儿有自己的心计,并不多说什么——免得再加深矛盾——“一一的都应着,打发他们去了,却静静的来访袭人”,自己私下里来“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到这里我真是有一点羞于评论了。按理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可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却不如古代一个区区的侍妾呢?譬如前些日子的李长河,倘若他读过《红楼梦》,不知看到这一回时有何感想?暗自惭愧也未可知吧?!
说了这么多,我们要从平儿身上学习什么呢?不单单是她对人宽宏大度的态度,更有她公私分明、一身正气的处世原则。这些说来都很简单,都是一点就破的道理,然而学起来,却真要好好努力。别弄的现代人赶不上古代人,可真要“愧对九泉之下得列祖列宗”了。
第五篇:丫鬟思维造就混乱管理
丫鬟思维造就混乱管理
丫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业,其地位也一直比较尴尬,一方面手拿钥匙不能做主,另一方面是连任何一个小主人的话都必须听,还要听得毕恭毕敬,哪怕这个主人是个白痴。有时候还得代人受过。时间一长,丫鬟们就产生了依赖心理,变得事事崇“上”,以领导之意愿为自己行动的意愿,认为自己在整个工作中不起着主导作用,或者认为自己说什么都不算数,所以就放弃了主动精神;二是不想当主人,懒得动脑子想这些决定性事务。这就是典型的“丫鬟思维”。
作为一种职业,丫鬟们具有“丫鬟思维”倒也无可厚非,起码,它能维持一种暂时的秩序和平衡。但是,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具有“丫鬟思维”的管理者却也数不胜数,并且,因为这种“丫鬟思维”造成的管理乱想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那天,我应邀去一家规模化企业搞管理诊断,一技术部经理跑过来诉苦,说他们目前的工艺技术管理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首先是员工不买账,其次是现场干部不理睬,结果是工艺规范根本无法执行,工艺事故也是越来越多,并且都是简单错误经常犯,而每一次老板看到后都是骂他们管理无能,使他们十分委屈。原来,作为公司的职能部门,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去现场进行工艺稽查,然后将发现的违章问题进行记录,按照公司要求逐一开出罚单,然后再交给现场主管执行处罚。刚开始,也还有一点效果,但时间一长就发现,现场工艺违章问题却越来越多,而且同样一问题在同一工段不断发生,更有甚者,现场很多员工对他们是横眉相对,有的还拿着违章处罚单据找他们麻烦,对他们进行人身威胁,现场干部对他们也是阳奉阴违,认为他们没事找事,不给面子,其处境自是十分尴尬。
无独有偶,人事部门也跑来诉苦,说他们也是处境维艰,经常被员工堵在办公室辱骂,委屈的不得了。因为,他们也是经常在现场进行行政检查,发现员工违章违纪就直接开出罚单,结果,员工一点事就跑到办公室找茬,有时办公都办不了。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忍受。因为这是老板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否则就会挨骂。一方面,他们要维护行政制度、工艺制度的尊严,但是,因为不是管理对象的直接上司,没有直接的行政权限,开出罚单还要交给现场主管去执行。另一方面,他们要替现场主管受过。现场主管因为要受连带处罚,就拿着罚单煽动对员工说:是他们要罚你不是我,有种你找他们去!而要是他们不处理,工艺问题一出,老板找的却不是现场主管,而是工艺部门、行政部门。
其实,这些部门的这种尴尬,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丫鬟思维”。一方面,他们要受员工的气、要受现场小主管的气、要挨老板的骂,另一方面,还要代替员工和现场主管受过,他们也觉得委屈,也觉得不合理,但是却不敢申诉,却逆来顺受。众所周知,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职能部门只需要设计出制度、规范和标准,然后培训好干部,再在过程中进行稽查督导和考核,提供一些行政帮助就行,管理现场员工根本就是现场主管的责任,他们这样做其实是越催代庖,是替他人背猴。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现场干部越来越弱智,公司管理则越来越乱,除此无他。
看来,要解决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管理者必须跳出“丫鬟思维”的束缚,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除此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