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汉学
《法国汉学》总目(1-8辑)
珊瑚整理
2004-09-08 04:28:47 阅读 86 次 摘自欧亚学研究网站 第一辑
[法]龙巴尔,[中]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序
[法]龙巴尔(v)序
[中]李学勤(Ⅶ)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教授简介
(1)论中国人的变化观念
[法]谢和耐(17)
中欧交流中的时空、科学和宗教
谢和耐(29)中国谏议制度
[法]汪德迈(40)
明清鼎革之际忠君考
[法]麦穆伦(46)
文牍助人,1600一1850年间的文件传递和官僚动员
[法]魏丕信(57)中产阶级的暧昧:《点石斋画报》中的宗教态度
[荷]徐理和(89)肖像画
[法]德罗绘(116)
崔述的立志岁月
[法]桀溺(131)
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三例
[中]张广达(143)王大海及其《海岛逸志》(一七九一年)
[法]苏尔梦(155)欧洲忘记了汉语却“发现”了汉字
[法]艾乐桐(182)
试论《论语》中一个四言句的翻译
[法]安德烈·莱维(199)民歌与贵族
[法]候思孟(205)
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
[法]雅克.达斯(216)
论中国的植物图
[法]安德列一乔治·奥德里古尔、乔治·梅泰理(222)论中国的棉花史:工艺、经济和社会探讨
[法]贾永吉(250)古代中国占卜术派生的理性思维
[法]汪德迈(263)凤凰与长生鸟
[法]桀
溺(289)法国远东学院简介
[法]蓝克利(303)
《中国研究》简介
[法]白诗薇、溥杰峰(327)
《中国研究》编委会致读者
[法]白诗薇、杜德兰(338)《法国汉学》编委会致读者
(339)
第二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法国汉学》编委会致读者
关于道教术语“灵宝”的笔记
[法]康德谟 道教的十日斋
[法]苏远鸣
超越的内在性:道教仪式与宇宙论中的洞天
[法]傅飞岚 中国的文字和神体
[法]劳格文
观音,从男神变女神一例
[法]石泰安
中国佛教中的占卜、游戏和清净——汉文伪经《占察经》研究
[法]郭丽英 静坐仪,宗教与哲学
[法]谢和耐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传
[法]吴德明
中国传统史学思维内涵的占卜想象
[法]汪德迈 中国的读书写字和木版印刷
[法]戴仁
六朝时期九宫图的流传
[法]马克
《远东亚洲丛刊》简介
[法]戴路德 《亚洲艺术》简介
[法]毕梅雪 法国汉学研究所简介
[法]戴仁
中法双边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与传统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臧健
第三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四海存知己,华文铸友谊——沉痛悼念龙巴尔教授
《法国汉学》编委会
近代中国与汉学
[法]魏丕信
官吏与神灵——六朝及唐代小说中官吏与神灵之争
[法]乐维
10世纪敦煌的借贷人
[法]童丕
礼仪、空间与财政——11世纪中国的主权重组
[法]蓝克利
中国19世纪晚期的传统经文与维新精神——今古文之争在清代的复兴
[法]程艾蓝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至1906年改革期间中国的财政官制
[法]玛丽安娜·巴斯蒂
市民社会与中华民国的城市变迁
[法]白吉尔 老台南的街区祭祀会社
[法]施舟人(施博尔)《中国的基督教》书评四则
《通报》杂志小史
[法]洪怡治、魏丕信
《汉学书目杂志》简介
[法]叶利世夫 《汉学书目杂志》综述文章选登
《汉学书目杂志》书评五则
第四辑
《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南洋群岛华人之儒家学说及改良主义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苏尔梦、龙巴尔(1)
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谶纬所见道教的渊源
[法]索安(42)驳郭茂倩——论若干汉诗和魏诗的两种文本
[法]桀溺(128)曹植与神仙
[法]侯思孟(187)《诗经》,从用典到隐喻:意义之自由度
[法]马如丹(233)
法国出版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与认同
[法]安妮·居里安(262)中国古典文学在法国
[法]彼埃·卡赛(279)
[中法系列讲座] “格物穷理院”与蒙养斋——
17、18世纪之中法科学交流
韩琦(302)哈伊马角酋长国朱尔法古城遗址出土的14一16世纪远东陶瓷:断代与评估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参考
[法]毕梅雪(325)中国宗教的合理性
[法]劳格文(338)
《法国远东学院学报》沿革简述
[法]路易·嘉博德(355)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中朝日科技史研究组
郭正忠(371)法国GDR798研究组近五年来的研究概况
韩琦(384)
第五辑
敦煌学专号,《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0年11月
前言
[法]戴仁(1)
敦煌写本中的赝品
[法]戴仁(1)
敦煌文献中被废弃的残经抄本
[法]石内德(14)中国避讳略述
[法]苏远鸣(36)
从寺院的帐簿看敦煌二月八日节
[法]童丕(58)春祭一一二月八日节的佛教仪式
[法]王微(107)
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动物丧葬活动
[法]艾丽白(127)论唐宋的墓葬刻石
[法]茅甘(150)敦煌数占小考
[法]马克(187)
西域的吐火罗语写本与佛教文献
[法]彼诺(215)
敦煌与塔波古藏文写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瑞士]安·克丽丝蒂娜·谢勒一肖布(245)法国学者敦煌学论著目录
(298)编后记
(336)
[中法系列讲座]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一一医者意也
廖育群(338)定县秧歌与华北民间社会
董晓萍(370)华南民间的祖神崇拜
杨彦杰(388)
第六辑
科技史专号,《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2年4月
前言
刘钝(1)
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国科学史”卷序
林力娜等(1)
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国科学史”卷目录
百科全书编辑部(17)文字作品的创作、传播及管理
[法]戴仁(35)文字统一和辞书编撰
[法]蒲芳莎(51)中国早期数术通考
李建民(68)数学与注释:《九章算术》注研究
[法]林力娜(78)
汉唐时期的天文机构与活动、天文知识的传承与资格
张嘉凤(104)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形成孙小淳(118)中国古代历法
陈美东(128)齐民要术
[美]白馥兰(146)
从秦代至唐代的中医经典理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6年)
[法]戴思博(172)宋代国家社会与“实学”
郭正忠
[法]蓝克利(203)南宋时代的数学
[法]堀内美都(224)宋代皇家天文学与民间天文学
冯锦荣(234)
宋代笔记里的知识世界:以《梦溪笔谈》为例
傅大为(269)论宋代本草与博物学著作中的理学“格物”观
[法]梅泰理(290)中世纪阿拉伯科技对中国的影响
陈久金(312)明代数学与天文学知识的失传问题
郭世荣(320)
西历东渐:晚明中西历法的初步接触与历法形式的冲突
祝平一(336)明代社会中的医药
梁其姿(345)火器
黄一农(362)
占卜、科学与宗教
[法]马克(377)
——以上译自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国科学史”卷
你们知道中国人是怎样把脉的吗?——17至20世纪中国医学在法国的传入
[法]奥林热(398)是“在中国的欧洲科学”还是“西学”?——17世纪至18世纪末跨文化的交流之表述
[法]詹嘉玲(420)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与数理天文学著作中的时空观
[法]马若安(448)中国与法国数学交流概观(1880—1949)
[法]马若安
李文林(476)试论《算数书》的理论贡献与编纂
郭书春(505)从“老子化胡”到“西学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奇特经历
刘钝(538)
[中法系列讲座] 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李零(565)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举办《历史、考古与社会》讲座目录
编辑委员会(581)沙畹和法国的中国碑铭学
[法]戴仁(587)法国远东学院及其建院百年庆典
梦隐(602)
第七辑
宗教史专号,《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前言
吕敏、吕鹏志(1)纪念康德谟先生
施舟人(1)苏远鸣生平略历
戴仁(6)释高禖
康德谟(11)
二至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
石泰安(39)中国历史上的“会昌灭佛”
戴密微(68)《血盆经》资料研究
苏速鸣(78)
从墓葬的葬仪文书看汉代宗教的轨迹
索安(118)道教的清约
施舟人
(149)
佛道基本矛盾初探
贺碧来
(168)最长的道经
司马虚
(188)
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师道的空间与科仪结构
傅飞岚(212)道教和佛教的“厨经”
穆瑞明(254)
词汇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讨论中国宗教?
劳格文(260)妙峰山行香走会
范华(271)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
吕敏(322)南宋时期的吕洞宾信仰
洪怡沙
(346)
遶境与地方身份认同:地方历史的仪式上演
艾茉莉(376)北京东岳庙香会
袁冰凌(397)
北京东岳庙喜神殿考述
陈巴黎(427)
法国道教研究文献目录(1831—2002)
吕鹏志(448)马伯乐小传(1883—1945)
戴密微(520)
法兰西学院院士戴密微的生平、成就简介
谢和耐(534)《密教与道教研究——纪念石泰安》导言
司马虚(548)
[中法学术系列讲座] 老北京城地域结构启示录
李孝聪(566)道教文物艺术与考古发现
王育成(596)萨满教:如何向神灵求得好运
阿玛雍(627)
第八辑
教育史专号,《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编,中华书局,2003年12月
前言
阮桂雅(1)
生命的良好开端:中国胎教
戴思博(1)春秋战国时期之教学与游学
乐唯(39)
山林私学——南朝隐士的教学生涯
华蕾立(61)十世纪敦煌的基础教育教材与学校文化
戴仁(87)童蒙教育(1l~17世纪)
谢和耐(99)
明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
梁其姿(155)
中国帝制时代晚期如何学习为官之道
魏丕信(180)西方法律引进之前的中国法学
巩涛(220)
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的法政教育
浦依莲(250)1898—1911年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
巴斯蒂(285)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教学课本和教育学
阮桂雅(306)
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
季家珍(334)二十世纪初儿童文学的兴起
何碧玉(372)
清代初期与中期的数学教育
詹嘉玲(393)康熙时代的数学教育及其社会背景
韩琦(434)
“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解读“高分子化学专门化初步计划草案”
张藜(449)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的“研讨日”
米盖拉
齐夏柳(475)通讯: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吕敏(482)村碑的文本阐释与地方社会史研究
董晓萍(488)
[中法学术系列讲座] 对六世纪前后中国祆教艺术图像的认识
施安昌(498)法国—乌兹别克考古队在古代撒马尔干遗址阿弗拉西阿卜发掘的主要成果
法兰兹·格瑞内(510)
编辑:陈爽
第二篇:武汉学车
武汉理论课什么时候考试?? 2011-3-25 14:37:41检举
生活服务小贴士:武汉学车http://wh.zyue.com/流程一直是都是武汉学车族关注的重点,对于初次学车的他们来说,流程的每一个步骤
都是需要仔细参考和对比的,毕竟现在的学车陷阱越来越多,保障好自己的利益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点。
下面是生活小贴士的主要内容,充分讲解了武汉学车的详细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还请大家认真的记住所有细节。
1、报名
携带身份证复印件前往报名基地报名,并安排理论学习时间。
注:外地学员需暂住证,驾校可代办;有其他驾证的学员需携带驾证原件办理增驾手续;学习大型货车驾驶,必须是本地户籍。
2、理论课学习
驾校安排好理论学习时间后,学员携带驾校发放的学员卡和通知单,进行为期两天的理论学习,理论课学习完后将本人身份证原件、1寸
彩照4张(外地6张),学习卡尽快交给报名点,车管所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预约参加科目一考试。
3、参加科目一考试(笔试)
学员信息审核无误后,由驾校安排科目一考试。科目一考试流程为:体检身体----指纹采集----上机考试。
理论考试时间安排在工作日进行,采用电脑无纸化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45分钟,满分为100分,90分为合格,未到或不合格者,间隔
15天后重排考试,科目一合格后,由武汉市车管所考场根据学员考试合格的日期依序制作驾驶技能准考证明。
注:如考试当天迟到,则认作学员考试弃权处理;试当天必须携带身份证原件。
4、科目二训练
科目一考试合格之后即可参加科目二倒桩训练,学员携带身份证原件到驾校训练场报道,当科目二倒桩训练完成后方可预约参加科目二
考试(小路考)。
5、科目三考试(路考)
6、取驾驶证
科目三考试合格后,由武汉市车管所制作学员驾驶证(具体领证时间以考场出证时间为准)。学员本人需持身份证到报名场点领取驾驶证。
第三篇:汉学研究书目
海外汉学研究书目
必读书目: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美)本杰明·史华兹,江苏人民,2004 《孔子思想思微》,(美)郝大维、安乐哲,江苏人民,1996 《中国文论》,(美)宇文所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法)谢和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比较文化学》,方汉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中外文化交流、传教士与汉学:
《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中国社科,2001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王立新,天津人民,1997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法)安田朴,商务,2000 《中外宗教交流史》,楼宇烈、张志刚主编,湖南教育,1999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林仁川、徐晓望,华东师大,1999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上海人民,1985 《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阎守诚、阎宗福,大象出版社,2003 《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1985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士宁》,东方出版社,1993 《中西文化之交流》,(日)石田干之助,长沙商务出版社,1941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桑兵,浙江人民,1999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顾卫民,上海人民,1996 《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顾卫民,东方出版社,2000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上海外语教育,1991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法)维吉·毕诺,耿升译,商务,2000 《中国的使臣:卜弥格》,(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张振辉译,大象出版社,2001 《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美)汤森,王振华译,大象出版社,2002 《利玛窦中国札记》,广西师大,2001 《丝绸之路》,(法)布尔努瓦,耿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 《发现中国》,(法)维克布鲁斯,耿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张西平,东方出版社,2001 《晚明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范明生,上海人民,1993 《莱布尼兹和儒学》,(美)孟德卫,张学智译,江苏人民,1998 《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严建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朝鲜、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韩)郑判龙、李钟祥主编,中国社科,1995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m马可波罗》,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编,商务,1995 《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余三乐,北京出版社,2001 《马可波罗时代》,申友良,中国社科,2001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法)杜赫德编,(中)郑德弟等译,大象出版社,2001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沈定平,商务,2001 《东方文学交流史》,孟昭毅,天津人民
《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史彤彪,河北人民,1999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福建人民,1985 《孟德斯鸠与中国》,许明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UGG boots cheap,1989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王宁、钱林森、马树德,河北人民,1999 《欧洲与中国》,(英)赫德逊,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李寅生,巴蜀书社,2000 《西学与晚明思想裂变》,何俊,上海人民,1998 《中西交通史》,方豪,中华书局,1988 《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徐宗泽,中华书局,1989 《中国与基督教》增订本,(法)谢和耐,耿升译,上海古籍,2003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刘登革、周云芳,中国社科,2000 《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安田朴,巴蜀书社,1993 《中国基督教史人物》,朱维铮主编,上海人民,1994 《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刘小枫,三联书店,1995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杨尚远,东方出版社,1994 《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
《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赵德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徐善伟,上海人民,2002 《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美)邓恩,余三乐译,上海古籍,2003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上海人民,2004
汉学史: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法国当代中国学》,(法)戴仁主编,耿升译,中国社科,1998 《德国的汉学研究》,张国刚,中华书局,1994 《瑞典汉学史》,张静河,安徽文艺,1995 《明代欧洲汉学史》,吴孟雪、曾丽雅,东方出版社,2000 《汉学发达史》,莫东寅,大象出版社
《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计翔翔,上海古籍,2002 《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中华书局,1995 《日本汉学史》,李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朱政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海外汉学研究》,刘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影响与研究:
《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江苏人民,1998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乐黛云、陈珏编选,江苏人民,1996 《国外学者看中国文学》,戴侯建编,中国物质供应社,1982 《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宋柏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陈伟、王杰,学林出版社,1999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卫茂平,上海外语教育,1996 《中国古典小时戏剧名著在国外》,王丽娜,学林出版社,1988 《中国文学在苏俄》,李明滨,花城,1990 《中国文学在英国》,张弘,花城,1992 《中国文学在法国》,钱林森,花城,1990 《中国文学在日本》,严绍璗、王晓平,花城,1990 《中国文学在朝鲜》,韦旭升,花城,1990 《中外文学交流史》,周发祥主编,湖南教育,1999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饶凡子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法)克劳婷苏尔梦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亚洲汉文学》,王晓平,天津人民,2001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赵毅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东方文学交流史》,孟昭毅,天津人民,2001 《中国的自传文学》,(日)川河康三,蔡毅译,中国编译出版社,1999 3 《与中国作家作跨文化对话》,(德)卜松山,刘慧儒等译,中华书局,2000 《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章培恒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韩)闵宽东,学林出版社,1998 《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中华书局,2002 《〈管锥编〉与杜甫新解》,(德)莫芝宜佳,河北教育,1998 《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叶维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美)夏志清,江西人民,2001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俄)李福清,上海古籍,1997 《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李福清汉学论集,(俄)李福清,中华书局,2003 《〈西游记的秘密》,(日)中野美代子,中华书局,2002 《清水茂汉学论集》,(日)清水茂,中华书局,2003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美)韩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国近代白话小说研究》,(日)小野四平,上海古籍 《中国小说世界》,(日)内田道夫等,上海古籍
《文学经典的挑战》,(美)孙康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国文学在德国》,花城出版社,2002 《初唐诗》,斯蒂芬·欧文,广西人民,1987 《追忆》,斯蒂芬·欧文,上海古籍,1990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江苏人民,2002 《唐诗的魅力》,(美)高友工、梅视鳞,上海古籍
《中日比较文学资料汇编》,王琢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日)林木修次,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 《20世纪法国作家与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美)宇文所安,三联书店,2003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美)格里德,江苏人民,《礼乐之邦:中国美学问题》,(美)苏源熙,江苏人民,2004 《法国作家与中国》,钱林森,福建教育,1995 《悲秋:古诗论情》,(法)郁白,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 《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北教育出版社 《唐宋名家词论稿》,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 《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美)倪豪士,上海古籍
《中国文章论》,(日)佐藤一郎,上海古籍
《李白说抒情艺术研究》,(日)松蒲友久,上海古籍
《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日)松蒲友久,中华书局,2001 《中国小说世界》,(日)内田道夫等,上海古籍 《中国的宗教与戏剧》,(日)田仲一成,上海古籍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日)小尾郊一,上海古籍 《中国诗歌写作》,(法)程抱一,江苏人民,2004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三联书店,1999 《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王晓路,巴蜀书社,2003 《中国诗学》,(美)叶维廉,三联书店,1996 《比较诗学》,(美)叶维廉,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 《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美)叶维廉,北大出版社,1987 《中国文论:英译与批评》,(美)宇文所安,上海社科,2003 《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日)小尾郊一,上海古籍 《中国诗学》,刘若愚,中州古籍,1996 《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5 《中国戏剧史》,(日)田仲一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明清的戏曲》,(日)田仲一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吉川幸次郎研究》,张哲俊,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叙事学》,浦安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浦安迪,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黄鸣奋,学林出版社,1997 周发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在西方》,载《国际汉学》第二集,和平出版社 周发祥《西方汉学界的文类学研究述要》,载《国际汉学》第二集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周发祥《国外中国文论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三联书店,1999
儒、道、佛研究:
《在上帝面具的背后——儒道与基督教》,(美)南乐山,辛岩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美)杜维明,钱文忠等译,上海人民,2000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秦家懿、孔汉思,三联书店 《儒家与自由主义》,哈佛燕京学社编,三联书店,2001 5 《道家思想与佛教》,(日)蜂屋邦主,隽雪艳等译,辽宁教育 《孔子与中国之道》,(美)顾立雅,高专诚译,大象出版社,2000 《东方价值与多元现代性》,(美)杜维明,中国社科,2001 《儒学的复兴》,(澳)李瑞智等,商务,1999 《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美)赫大维、安乐哲,施忠连译,江苏人民,1999 《孔子:即凡而圣》,(美)赫伯特·芬格莱特,江苏人民,2002 《中国的思想》,(日)沟口雄三,赵士林译,中国社科,1995 《西方道教研究史》,(法)安娜·塞德尔,蒋见元等译,上海古籍,2000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法)索安,中华书局,2002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郑大华等译,中国社科 《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思·韦伯,江苏人民、商务印书馆 《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大象出版社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日)冈田武彦,吴光等译
《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杨焕英,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神体儒用”的辨析:儒学在日本历史上的文化命运》,王健,大象出版社,2002 《道教在海外》,陈耀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孔子哲学思微》,赫大维、安乐哲,江苏人民,1996 《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刘述先,中国社科,2001 《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杜维明,中国社科,《国际儒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美)成中英,中国社科,2001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日)沟口雄三,中华书局,1997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张祥龙,三联书店,1996 《爱默生与中国》,钱满素,三联书店,1996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本杰明·史华兹,江苏人民,1996 《儒家思想新论》,(美)杜维明,江苏人民
《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美)墨子刻,江苏人民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江苏人民 《通向禅学之路》,(日)铃木大拙,上海古籍 《道教》,(日)福井康顺等,上海古籍
《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美)欧大年,上海古籍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美)爱莲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关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研究:
《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美)艾兰,2002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转变的中国》,(美)王同斌,李伯仲等译,江苏人民,1998 《大中国志》,(德)曾德劭,何高济译,上海古籍,1998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刘宁译,江苏人民,2001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刘东译,江苏人民,1998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著,江苏人民,2002 《中国问题》,(英)罗素,学林出版社,1996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德)夏瑞春编,江苏人民,1995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维科学主义》,(美)郭颖颐,江苏人民 《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江苏人民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史华兹,江苏人民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英)冯客,杨立华译,江苏人民,1999 《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日)三石善吉,余项科译,中央编译局,1999 《西方的中华帝国观》,(英)M.D.马森,时事出版社,1999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2003 《美国的中国形象》,(美)哈罗德.伊萨克斯,时事出版社,1999 《白银时代》,(德)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中华帝国文明》,(英)莱芒.道逊,上海古籍 《中国的现代化》,(美)罗兹曼,江苏人民
《内闺:宋代婚姻和妇女生活》,(美)伊沛霞,江苏人民 《中国食物》,尤金.N.安德森,江苏人民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2002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加)卜正明,三联书店,2004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中华书局,1994 《东方的文明》,(法)雷奈.格鲁塞,中华书局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维坚主编,中华书局
《当代美国的显学mm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侯且岸,人民出版社,1995
汉学丛刊:
《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大象出版社 《法国汉学》,清华出版社、中华书局 《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国际汉学漫步》,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1997 7 《清华汉学研究》,葛兆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辞典:
《北美汉学家辞典》,(中)安平秋、(美)安乐哲主编,人民文学,2001
二、附:汉学、中国学书目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中华书局1977年有重印本)《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徐宗泽,中华书局,1946(1989重印)《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德)利奇温,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2 《日本的中国学家》,严绍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海外汉学资源调查录》,汪雁秋编,汉学研究服务中心,1982 《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张维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清代西人见闻录》,杜文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1987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中华书局,1988 《汉学发达史》,莫东寅,上海书店,1989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徐宗泽,上海书店,1990 《当西方遇见东方:国际汉学与汉学家》,王家凤、李光真,台北:光华画报杂志社,1991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严绍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忻剑飞,学林出版社,1991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和基督教》,(法)谢和耐,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陈卫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中日汉籍交流史论》,王勇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严绍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美国中国学手册》,孙越生、陈书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许明龙,东方出版社,1993 《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法)安田朴等,耿升译,巴蜀书社,8 1993 《世界中国学家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德国的汉学研究》,张国刚,中华书局,1994 《世界中国学家名录》,孙越生、李明德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美国学者论中国文化》,罗浦洛主编,包伟民、陈晓燕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侯且岸,人民出版社,1995 《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 《瑞典汉学史》,张静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洋教士看中国朝廷》,朱静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法)费赖之,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法)荣振华,耿升译,中华书局,1995 《欧洲与中国》,(英)赫德逊,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上下),李学勤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思想卷),严绍璗、源了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严绍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国际汉学漫步》,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汉籍外译史》,马祖毅、任荣珍,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王立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法国当代中国学》,(法)戴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王宁、钱林森、马树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明代欧洲汉学史》,吴孟雪、曾丽雅,东方出版社(张西平、方鸣主编:大航海时代),2000 《清初士人与西学》,徐海松,东方出版社,2000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法)安田朴,商务印书馆,2000 《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吴莉苇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丛书),2001 《北美汉学家辞典》,安平秋、安乐哲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收近500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沈定平,商务印书馆,2001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法)杜赫德编,大象出版社,2001 《域外中国学十论》, 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9 《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胡志宏,大象出版社,2002 《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计翔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刘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吴伯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日本汉学史》(五卷:起源和确立、成熟和迷途、转折和发展、新的兴盛、变迁和展望),李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与世界丛书),2002-2004(已出前三卷)《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陈君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欧洲中国学》,黄长著、孙越生、王祖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张西平编,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 《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录》,严绍璗,中华书局,即出(250万字)文学类: 《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赵毅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苏联:小说b戏曲》,李福清,田大畏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宋伯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法)苏尔梦:《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颜保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李明滨:《中国文学在俄苏》,花城出版社,1990 韦旭升:《中国文学在朝鲜》,花城出版社,1990 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 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花城出版社,1990 范存忠:《中国文学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花城出版社,1992 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黄河出版社,1993 倪豪士编选:《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黄宝华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严绍璗、中西进:《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0 1996 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7(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8 乐黛云等编选:《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王晓平、周发祥、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丛书),1998 孙歌、陈燕谷、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丛书),1999 夏康达、王晓平:《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王晓路:《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03 刊物: 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商务印书馆(第一辑,1995),大象出版社(第二辑,1998)世界汉学,刘梦溪主编,1998年创刊
汉学研究,阎崇年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第一集,1996 清华汉学研究,葛兆光主编 国际汉学集刊,陈学超主编 中国学研究,吴兆路、金伯昀主编
法国汉学,(法)龙巴尔、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辑,1996 外国研究中国,第一、二、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78
三、海外中国学丛书总目(转自数典)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1、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套)总策划:周文彬,已出66种。中国的现代化、中国:传统与变革、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台湾:走向工业化社...11
第四篇:国学与汉学
《国学与汉学》书评
屠潇
桑兵教授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进入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副所长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桑兵教授作为中山大学第一位广东省特聘教授上岗,在2004年完成聘期后,成为中山大学第一位文科长江学者,也是全国第一位史学长江学者。
绪论:简单论述近代汉学、国学进展与源起
第一章 四裔偏向与本土回应
● 四裔:偏远之地,泛指国外,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1、由域外到本部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后来居上,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汉学界却几乎是法国的一统天下。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的李思纯一言以蔽之曰:“西人之治中国学者,英美不如德,德不如法。”
△沙畹:学术界公认的19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
苏、美汉学界位居显要的阿列克和叶理绥也是巴黎学派的弟子门生。汉学在欧洲登堂入室,成为本国学术的一部分,得益及体现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⑴学者的专门化
⑵重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中国学须有三个方面的预备
1、目录学与藏书
2、实物的收集
3、与中国学者的接近。△ 内藤虎次郎:日本人,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讲师。
2、方法与文献
西洋汉学正统的语文学方法引起一些学者的不满,葛兰言。
△ 葛兰言:汉学家沙畹和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学生,提倡将社会学分析法引人中国研究领域。
△ 王静茹将法国汉学分为三期,兴隆期用语文考据法,儒莲为代表;大成期为史语方法(含考古、语言),沙畹创始,伯希和走到巅峰。发扬期以史语方法加社会学方法(葛兰言)。△ 丁文江(丁氏)评葛兰言
△ 叶理绥:法籍俄人,汉学家,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
3、欧风美雨论高下
△ 葛兰言所用方法,是后来对民族学影响极大的结构主义。法国年鉴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此法盛行一时。△ 费正清则在将汉学研究重心由古代下移到近现代并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同时,本质上有全面退回沙畹以前欧洲传统汉学的弊端,尽管表面上看来更具现实感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中国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人物,是被称为“美国中国研究开山鼻祖”的费正清,欧风美雨经过一轮对垒,显出后来居上之势。
费正清以前美国的中国研究,可谓欧洲汉学的延伸或移植,主要受教于蒋廷黻。△ 雷海宗:字伯伦,致力于中国、世界历史的教学研究。《中国通史》。在欧洲汉学界边缘地带仍须溜边的行为。
与巴黎汉学相比,美国中国学仍有两方面根本倒退,其一是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认识重新回到封闭与停滞的观念。
费的冲击——反应模式,很大程度上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和停滞为前提。其
二,将中国研究由对人类文化的认识,重新降为功利目的的工具。学术当然具有功利作用,但并非研究目的,否则难求精深。
4、发现与发明
● 中国本部学术的四裔偏向,表现一:研究领域偏重边疆史地及中外交通。二: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史料学。三:释古和性质论战中国学的核心主干仍应为纯粹中国问题。
中外学术,互有所长,本应各自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巴黎汉学虽由四裔而沟通禹域,毕竟仍坚守四裔长技。
5、了解之同情
巴黎正统: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铎尔孟、第二节 西北欧各国
△ 尉礼贤:德国传教士,北京大学教授,翻译《论语》、《易经》。
三、从沙俄到苏俄
聂利山→崇拜王国维
王静如诗中国学者以比较语言学方法研究而夏语的发端之人。
史禄国 吴宓 学衡派 科兹洛夫 阿列克
四、新大陆的影响
中国只有金石古玩而无考古学,正式建立考古学机关及其早期活动,与美国关系匪浅。△ 1922年北京大学筹设考古学研究室时 加拿大的明义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中国古玉考》《汉代之陶器》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拓荒者之一—冀朝鼎,也与魏特夫有所交往,他翻译了后者发表于1935年地《中国经济史的基础和阶段》。第二章 沟通欧洲汉学的先进
关于陈季同的生平和际遇,但成果论述甚少。留学与随使
第四章:伯希和与中国学术界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 沈增植 袁同礼,北平图书馆馆长 陈寅恪在巴黎拜见伯希和,并在起家看到韩本《元秘史》 文雅的树敌艺术 王重民:中国古文献学家,敦煌学专家。
第五章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
△青木正儿: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文学戏剧研究家。
日本是国际汉学研究的另一中心
对日本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不要存轻视日本文化之心理,日本人是我们最应该研究的。恒慕义:传教士
第六章:东亚各国的学术交流
1、游历与新兴东洋学
白鸟库吉 日本东洋史学界泰斗,日本东洋史学东京文献派创始人。日本的传统汉学与近代的中国研究不同。过渡沟通的媒介人物。
狩野直喜:日本国学中实证主义先驱者和惦记着,是“京都派”的开创者。第七章: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第八章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
此书,最大的感觉即是各种人物的出现,让我大概了解到近代各个学人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桑兵先生对此书的著述留下了很多可供我们继续研究探讨的空间。
第五篇:海外汉学期末
海外汉学研究
填空(5*1)
单选(5*2)
多选(5*3)
概论
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
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
俄罗斯汉学
西方汉学
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
6传教士汉学
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
《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
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
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
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太平广记谚解》有两种本子:一为“觅南本”,共五卷,135篇;一为“乐善斋本”,共八卷,268篇。
7《三国演义》的最早译本满汉合璧十卷本《三译总解》和《重刊三译总解》分别刊于康熙四十年和乾隆三十九年,是朝鲜人据1650年版满文本摘译而成的满文教科书,书中以满、朝文对照的方式收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十个故事。
8燕行录的主要作品
1.金昌业《老稼斋燕行录》
2.洪大容《湛轩燕行录》
3.李德懋《入燕记》
4.朴趾源《热河日记》
5.朴齐家《燕行录》
6.徐有闻《戊午燕行录》
9对中国诗论的关注
王士祯神韵说、“性灵”、“格调”说、梁启超“诗界革命”
乐善斋本
《红楼梦》:世界第一部完译本,现藏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
日本
1中国文献典籍在公元3世纪时已传入日本列岛。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卷中《应神天皇》“文化的渡来”条
《日本书纪》仁德天皇“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飞鸟、奈良时代,公元604年,推古朝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3鉴真和尚:奈良朝与弟子东渡日本,其弟子在日本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传入典籍:《摩诃止观》、《法华立义》、《法华文句》、《小止观》、《介妙门》等天台宗章疏。日本唐招提寺。
4嵯峨天皇即位,敕令编写《凌云集》和《文化秀丽集》两部汉诗集,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
5五山时代,仿中国“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为“五山”
五山时代由僧侣阶层主宰文化
6入宋学问僧:明庵荣西:日本禅宗祖师,归国时带回茶种及天台山之《新章疏》60卷,喝茶之风遂传入日本。
俊芿,由僧侣自觉地带回外典汉籍,特别是宋儒著作,表现了禅宗与宋儒逐渐合一的趋向。
圆尔辨圆:1235年入宋,1241年归国带回中国典籍数千卷
7“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原著。
8兰溪道隆:赴日僧
15世纪,宋学学派形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歧阳方秀为代表的京师朱子派,以桂庵玄树为代表的萨南学派,以南村梅轩为代表的海南学派和以清原业忠、一条兼良为代表的博士公卿派。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将宋学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
10五山汉文学指日本禅宗僧侣的汉文学欣赏与创作,其中以汉诗创作为主。
五山汉文学作者大体可分为“本土派”和“游学派”两类。
本土派:在日本本土通读中国典籍文献,研习汉诗汉文,深谙汉诗文写作三昧者。如虎关师炼、义堂周信
游学派:赴中国求学求法,云游中国山川大刹,结识高僧名士,都有成绩斐然可采者。如中岩月圆、绝海中津。
11藤原惺窝:朱子学派的创始人,佛教徒,京都相国寺的禅僧。
林罗山:其以忠为本,忠为孝先的伦理观,成了日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推动了武士道的发展。
荻生徂徕,主张“汉文直读法”,并组建“译社”(古代日本人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12“古今三谈”:《古今奇谈英草纸》、《古今奇谈繁野话》、《古今奇谈莠句册》。“
13上田秋成,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月物语》。在中国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以及日本谈鬼说怪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菊花之约》:《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喻世明言》)
《荒宅》:《爱卿传》(《剪灯新话》)
《蛇性之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
14曲亭马琴与明清小说评论
欧洲
1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1.赛里斯、赛里加系统
2.秦、秦尼系统
2斯脱拉波是第一个真实记载中国事情的西方人。
3马可·波罗时期,从而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高潮,促使这一高潮到来的有两件事情:成吉思汗的西征、罗马教廷发动的十字军东征。
4传教士
1.柏朗嘉宾,以《蒙古史》或《柏朗嘉宾蒙古行记》流传至今,是欧洲人最早记述蒙古人情况的一部著作。
2.鲁布鲁克
3.约翰·孟高维诺
5旅行家
1.拉施特,用波斯文写成史学巨著《史记汇编》,详细记载了蒙古的兴盛及伊尔汗国的业绩,并有专章介绍中国。
2.伊宾·白图泰,口述《游记》,书中论及中国瓷器、礼俗、钱币等,尤其对中国高超的技巧表示了惊叹。
3.马可·波罗
张星烺译玉尔及考狄刊本《马哥孛罗游记》、冯承钧译沙海昂注刊本《马可波罗游行纪》其中冯承钧译本为通行的译本。
4.奥德里克,书中对杭州的描写十分细致具体,妇女缠小脚、富贵人家喜留长指甲等。
5.尼哥罗康悌,口述记录《东方诸国历游记》有专节记录中国情况。
6用当时欧洲流行的法兰西文字将其口述记录下来,名为《世界奇异书》,为《马可·波罗游记》的最初本。
7《明心宝鉴》:是现存最早一本被译为欧洲语言的中国文献。
8西方传教士中的汉学先驱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是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
曾德昭,完成《中国通史》,葡汉及汉葡字典《字考》
卫匡国,《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柏应理,《西文四书直解》(《中国哲学家孔子》):一部欧洲人大规模介绍中国儒家学说的重要汉学著作
9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
马若瑟,其《赵氏孤儿》法译本(附于杜赫尔德《中华帝国全志》得以问世)成为伏尔泰戏剧《中国孤儿》的蓝本。
宋君荣“18世纪最伟大的汉学家”、“耶稣会中最博学者”
钱德明,对中国古史进行许多文化学意义上的考证,并以裁判者的口气否定了中国文化起于埃及说而独树一帜。
冯秉正《中国通史》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史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被誉为在欧洲刊出的“中国通史”的“楷模”。
10重视中国纯文学
金尼阁用拉丁文翻译《诗经》中的一些诗歌;
马若瑟翻译了《天作》、《皇矣》、《抑》等八首;
白晋《诗经研究稿本》;
马若瑟《经传议论》;
韩国英为《诗经》译作撰写的长篇介绍等。
马若瑟:元曲《赵氏孤儿》(节译本)
伏尔泰:通过《赵氏孤儿》的内容来了解中国并“为我所用”,阐明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译本撰写戏剧《中国孤儿》
阿尔更斯侯爵《中国人信札》(1739)以“三一律”的艺术规则衡量中国古典戏曲。
11欧洲汉学“三大名著”
.《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丛刊》
12意大利传教士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中提到中国语言,法国汉学家韩伯师认为他是西方“第一个介绍中国语言和文献的人”
13拉施特《史集》,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而不是“标音”文字,还指出中国有许多方言,可写出来却是一样,不要翻译等。
1.用罗马字注汉字
(1)郭居静、利玛窦“词汇表”(也译成“词典”):“西方研究中国音韵学的第一部著作”
(2)利玛窦、罗明坚《葡汉辞典》:“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
2.编写词书
《华语韵编》,欧洲人编写的第一部中外合璧字典
3.编写语法书
万济国《官话技术》,西班牙文,是一部用拉丁语法结构为模式来分析汉语语法的书。
马若瑟《中国语言志略》该书打破了法国和拉丁语语法的框架,力求用汉语本身的特征来分析汉语语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1814年,法兰西学院首次开设汉语课,并聘当时只有27岁的雷慕莎任教授。
18世纪,俄国出现学院式和僧侣式相混合的汉学研究。
1818年科学院成立亚洲博物馆,是俄国第一个集关于东方问题的实物、图书和学术研究工作于一体的专业机构。
1854年10月,俄国政府颁发了关于成立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指令,有瓦西里耶夫任系主任。
该系的成立标志着俄国学院派和僧侣派汉学研究并存局面的结束,真正走上了专业化道路,进入了以学院为主的汉学研究新阶段。
1848年,传教士卫三畏发表《中国总论》(二卷本),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进行“综合的研究”,该著作标志着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美国东方学会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有组织的中国学研究的开始。
17雷慕莎:
“首先使汉学成为专门学科”的学者。翻译小说《玉娇梨》翻译并注释《法显传》
儒莲:
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
对中国俗文学情有独钟:翻译元杂剧《灰阑记》、《西厢记》、《赵氏孤儿》
译介“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白蛇精记》、《平山冷燕》
德韦理亚,著有《中国与安南——越南关系史》曾获1888年儒莲奖。
18一般认为,19世纪前期,在法国的众多汉学家中,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雷慕莎、儒莲和毕欧。
19戴遂良,编写《汉字》一书,比高本汉的《汉语解析词典》早,是西方汉语音韵上第一部书。
20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传略及书目提要》,收录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区人物467人,书目800种。
汉文佛典的翻译和研究
(1)雷慕莎《佛国记》
(2)儒莲《西域记》
(3)戴遂良《中国佛教》
21巴赞《官话语法》是19世纪和20世纪第一本称得上“创新”的汉语语法著作。就白话与文言中表示“关系”和“条件”、重读的重要性等进行了“隽智的分析”,被称为“欧洲第一个”把文言和白话区分开来的汉学家。
22拿破仑执政时期,小德经曾受命完成汉、法、拉丁文大字典《拿破仑字典》
23对汉语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的是顾赛芬《汉语古文词典》和戴遂良的《汉字》。
名词解释(3*5)
燕行录18世纪后,由于朝鲜散文文学的发展,以及当时李朝政府每年都派使臣赴中国,并且奉派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及其随员多为能文才子,他们往往将中国之行的观感以纪行文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一种纪行文学,称为“燕行录”。
翻案是指将中国小说改写成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借用中国小说的故事梗概、情节乃至人物形象,按日本的价值观念、审美传统、风俗人情、地名人名,改编成适合日本读者大众趣味的作品。
儒莲:雷慕莎的学生,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辩的大师”借助满文本把《孟子》译成拉丁文。对中国俗文学情有独钟:翻译元杂剧《灰阑记》《西厢记》
《赵氏孤儿》,译介“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白蛇精记》、《平山冷燕》。由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汉学奖项儒莲奖,于1872年创立,“汉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华新图》是西洋传教士对中国科技有重大影响的两项集体工程之一,工程于康熙、乾隆年间完成。由巴多明和雷孝恩主持,于1708年开始自关外各地渐及内地各省,于1716年完成实地测量工作,后又加入西藏地图,并参考朝鲜所绘半岛地图,于1717年合成一幅中国地图,康熙赐名为《皇舆全览图》。其不包括新疆(康熙年间新疆奴隶主叛乱,传教士未能前往测量),1755年叛乱平息,乾隆派蒋友仁、明安国赴新疆绘制测量,于1758年完成,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制成新图,名为《乾隆内府地图》。
《中国语言志略》,马若瑟1728年在广州编成。该书分绪论、白话和文言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中国书籍、读法、词典、音韵等;白话部分着重论述中国语言的特征,各种语助词,如否定、重叠、开始、结尾类等的使用,对仗、询问等字句的重要性等都有分析,最后附有中国谚语;文言部分,对各种语助词、文体作了研究,并,列举了许多成语。该书打破了法国和拉丁语语法的框架,力求用汉语本身的特征来分析汉语语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原著。
简述(12+8)
儒学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不同
朝鲜:封建社会,全面接受了儒学的宇宙观,儒学宇宙观的核心天命观与朝鲜固有的信天思想结合而成为朝鲜的正统观念,“敬天命”、“畏天命”是当时朝鲜人的基本信条。模仿儒学“三纲五常”提出“三纲五伦”,以此作为人民的道德规范,将孝道提到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绝对准则。
日本:尚未确定封建社会制度,当时统治阶级更倾向于尊崇佛教和神道,日本接受了儒学宇宙观中的“天人感应”说,将儒学的伦理观与武士道相结合,变异成“忠为孝本”、“忠为孝先”,以能否以“阵勇”为主人在战场上拼命为大忠大孝的最高标准。
相同
1.儒学先后成为两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朝鲜三国都以德治和仁政为治国方针
日本的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兼取中国法,儒家思想,贯穿儒家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
2.儒学教育思想。
朝鲜设“太学”,建“五经博士”制度
日本在首都建立大学,专门招收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在地方设立国学,以儒学经典为必修课
3.文字皆源自汉字。
7世纪末,朝鲜儒学家薛聪创制吏读法,把它应用于儒家经典的解读。
8世纪,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制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仿照汉字草体创制了草书字母“平假名”,标志着日本文字形成。
德理文关于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
(1)比较《诗经》与西方诗歌:把《诗经》从内容到艺术手法跟西方的诗歌进行比较,得出中国诗歌的魅力优于西方诗歌的看法;
(2)比较《诗经》与希腊史诗的战争内容:一边是频繁的战争,无休止地围城攻坚,互相厮杀;一边是人们对家庭生活的眷念。
(3)比较中西韵律:认为西方诗律至限于调节诗句的机械部分,或者说限于诗歌的构架;汉诗的格律却触及诗歌的精神,成了诗歌的灵魂本身。
(4)比较中西诗人:认为杜甫、王维和李白所享有的盛誉超过了贺拉斯和维吉尔。
论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