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三英语语法课(精选)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三英语语法课(精选)



第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三英语语法课(精选)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三英语语法课

摘要: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语法教学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高三语法复习课更是如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讲解语法, 句子结构以及文章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 比较枯燥无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不爱学习, 或者是不想学习。语言学家认为,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里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是最有效的一种传授知识的模式。如何使高三语法复习课上的生动、有效,怎样更大限度地扩大课堂容量呢?我们可以求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拉近语法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语感中掌握语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语法教学 优化课堂

教学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过程中, 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认识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对于直接感兴趣的, 想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高效的掌握。而间接兴趣指的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本身不感兴趣, 而是对于学习的结果和价值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局限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师很难通过单调的粉笔和黑板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尤其是语法学习。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或先练习后归纳,往往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讲不了几个小题就下课了。如何使高三语法复习课上的生动、有效,怎样更大限度地扩大课堂容量呢?我们可以求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以往的抽象而枯燥的语法学习设计为生动而丰富的图像,不仅丰富了英语语法教学的模式和结构.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为实现英语语法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提供可能.一 利用多媒体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我们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视听上美的享受,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譬如,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语法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令学生十分头痛的语法项目。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但对于关系词的用法并不清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播放现在比较流行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片断或预告片,然后截取迈克尔与林肯两兄弟在一起的画面,口述“The man who is standing on the right is Michael Scofield.”,接着打开flash制作的课件,呈现句子“The man that is standing next to Michael is Lincon Borrows.”与“The man who is speaking to Michael is Lincon.” 关系词that和who以鲜亮的红色闪现出来,被关系词替换的先行词慢慢消失。反复几次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四人一组讨论关系词的用法。之后教师进行简单但概括性、条理性极强的讲解。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并记忆关系词的实质与用法。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利用电影呈现语法点给学生很强的亲切感,从而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 利用多媒体能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讲解语法, 句子结构以及文章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 比较枯燥无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不爱学习, 或者是不想学习。语言学家认为,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里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是最有效的一种传授知识的模式。而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的呈现课本知识, 能够形象, 生动的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动静结合, 视听相兼。在课堂上, 学生能通过图片, 视频, 电影对事物的外形特征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录音, 磁带, 以及老师的声音能够了解学习事物的名称。这样就能将事物的形象与语言相结合, 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让记忆更牢固。而多媒体教学正是把视听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传达信息,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快乐高效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记忆。

1.利用多媒体用电影片断或歌曲呈现语法点,提高语法学习效率

英语语法概念和规则是抽象的,学生普遍反映语法学习较枯燥乏味,所以要使它变得易于接受,必须尽量使语法教学形象化和趣味化。借助信息技术是语法教学的有效途径,“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利用电影片断或歌曲来呈现语法点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立刻进入求知的状态。

传统的讲解式语法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是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上,有时教师讲一遍,学生可能还不知所云,教师可能还需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同样的讲解。最后教师结果是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则使枯燥的语法课堂变成了学生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课前挑选含有即将学习的语法点的歌曲,课外利用多媒体安排学生学唱,课堂上使用课件呈现歌词,师生合唱,然后重点学习含有语法点的句子。例如Right here waiting中,高潮部分“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Whatever it takes, or how my heart breaks,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很有代表性地体现了wh-+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这个语法点。歌曲Hero的开头歌词:Let me be your hero.Would you dance if I asked you to dance? Would you run and never look back? Would you cry if you saw me crying? 这几句就能体现好几处语法点:let这个使役动词后接宾补的用法、虚拟语气的用法、感官动词后接宾补的情况。这首歌旋律优美,很有感染力,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进入语法课堂。语法教学变生动了,学生们也变活泼了。他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变化,由厌烦惧怕语法变成了企盼上语法课。

2.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这样要花掉很多时间,而学生在运用中还是错误百出.而多媒体课件教学,不是简单的图像代替,它把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并且为我们提供“高密度”和“快节奏”的语法训练.有利于我们储藏大量的信息.营造一种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语法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在复习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的用法时,课前可让学生学唱Michael Jackson的歌曲Earth Song,课上让学生根据该歌曲Flash动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用“We shouldn’t have done...;We must do...” 等句型来造句。这种方法降低了任务的难度,使语法复习更具操作性。把语法规则和交际原则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在模拟交际活动中运用语法知识,如给一幅地球被污染破坏之后的图片,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图中的景物,理解语境后,两人一组用“If we had done...We would have do...和If only we had done...” 等句型来编对话。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感知语法规则,在真实的情境中操练语法知识,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模拟交际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不仅使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而且练得多,记得牢。

3.利用多媒体拉近语法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语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而不是死记一些语法规则.要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运用有关语法规则,从而逐步掌握语法规则.例如,英语动词时态的教学是枯燥又抽象.我们可以把时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教学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可以投影出电影演员照片、某地的风景名胜或播放视频片断等,引导学生在说或写的语言实践中运用定语从句。比如看到我们县城的图片,学生会说:“This is the town that lies in the south of Xinjing Province and alongside the Talimu River.” 看过纽约大地震的视频,学生可能会写下:“This is a building which was destroyed in the earthquake.” 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感到真实,从而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

4.利用多媒体课件传递东西方文化

语言的学习必须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讲解式的语法学习却达不到这个目的,只是围绕着某一项语法进行一些句子操练.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譬如,在一般将来时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Ann去参加朋友Mary生日聚会的课件.从Mary和妈妈谈论聚会的准备工作,Mary邀请Ann以及其他朋友参加,母女俩去商店购买食品和饮料,再到Ann挑选礼物,准时参加聚会,聚会中孩子们在eat and drink如何接受和谢绝食品,如何接受礼物时当众拆开礼物,以及孩子们可以玩得稍晚一点回家,回家后写感谢信这些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得到训练.学生通过这个“聚会”,可以了解到许多和我们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把语法学习和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法教学,将枯燥的语法规则融入生动鲜活的场景中,营造了互动学习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平时的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语法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还要考虑语法教学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其实除了使用多媒体手段,还可利用真实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创设交际情景,布置交际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逐渐由语言形式转移到内在的内容,从而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还需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英语的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口笔头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雍嘉瑜《浅谈多媒体辅助综合英语教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2期

【2】姜占好《多媒体外语教学语境下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探讨》外语电化教学;2009年03期

【3】王曾选《中国英语教学法》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4】陈婷《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反思》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朱建卫《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08期 【6】葛朝勇《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06期 【7】肖丽燕《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考试(教研);2011年04期 【8】赵春生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内容提要: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走进课堂辅助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组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在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 古诗 教学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让古诗教学焕发活力。因为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走进课堂辅助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组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教师应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如古诗《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从未看过瀑布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课堂上,我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还有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这样,诗中的情景全多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激起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到真实的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可以再现情境,弥补这一缺憾。仍以《早发白帝城》为例,我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逐渐显示出彩云、山、水、小船,让学生边讲,教师边演示,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通过画面,欣赏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有静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欣赏诗句的能力,达到感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古诗是文字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因此,在教古诗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意境连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如教《山行》这首诗时,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两句,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知识的积累,用语言描绘秋天里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指导诵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教师则利用课件显示出一片红色的枫林,创设出一幅色彩鲜艳、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诗的意境,想象并领略到诗中的美。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进行审美教育。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映照现实,以情激情。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如《锄禾》是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一首诗,如今的学生衣食无忧,他们大部分没有农田耕作的生活体验,平时吃饭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耕作的辛苦,从而教育他们要珍惜劳动成果,是本诗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这样一幅录像:农民伯伯起早贪黑地播种,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学生就深深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之心,激发出起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与热爱。然后再播放一组生活画面:几个孩子在麦田里玩耍,踩坏了麦苗;一个小朋友把吃剩的白馒头扔在地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此情此景,你想对录像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两相对应,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了。

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吟诵,品味达趣。古诗还具有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特点,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教学古诗时,教师应安排充裕的时间,采用大声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感悟和表达。在朗读指导中,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参与对学生准确感受,把握全诗基调很有帮助。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之高、之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点出穿行速度之快恰到好处的夸张;感受到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的群山的动态美。此时此刻启发学生: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使学生如临其境,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去朗读去表达,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表达,吟出了情,也诵出了趣。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实信息,自主求知。电脑网络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可利用超级链接进行方便地跳转和查阅,学生可以按自己所需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参与性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人机参与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如,在教每一首古诗时,我首先发动学生收集与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名人对该诗的评价等)并输入电脑里,需要有关信息资料的学生,只要鼠标点点按按,就可以按需要使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先了解作者简介,再理解诗意;或先理解诗意,再查阅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进而更深刻地领会诗的意境;或先熟读全诗,再逐句理解诗的意思,碰到难题再查阅有关的资料等。这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古诗,或阅读有关古诗的其他资料。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争取老师的指导,化解难点,由浅入深,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需要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

总之,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优化了古诗教学,让古诗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第三篇: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词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这朵文学艺术的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古诗词教学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普及和推广,尤其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作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也有不少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的课件,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意境,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对接,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学生们通过它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那么,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呢?

一、展示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品。如杜甫的《石壕吏》,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战乱中的凄惨景象,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之后,教师补充描 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这时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二、设置动态资料,传递教学信息

如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绿‛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到‛或者‚过‛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宋神宗熙宁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 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可以用CAI课件制作软件制作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片中江南村景,低矮的农社,流淌的小溪,溪边的春草,农家老公公老婆婆说笑打趣的场景;再看三个男孩,一个男孩正田间锄草,一个男孩正编篾筐,一个男孩正剥开莲蓬的生活场景,然后让同学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第四篇: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学校教学中也得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化应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增加教学的拓展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比如,组织他们观看英文动画片,利用Flash动画学唱英文歌,用看Flash小故事的形式来学习语法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通过运用多媒体,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和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让英语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达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例如,在culture单元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并描述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方式。课前,笔者在网上搜集大量关于节日的图片,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等,配以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一个个极为生动的情境,再引发学生对世界主要节日、纪念日和活动日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分组去上网查寻相关信息,并于第二天轮流当一次小老师,来展示并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体验到英语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不仅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把英语教学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激情。比如,在初一音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枯燥乏味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轻松学英语。游戏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的思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思维集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

5)在英语语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可以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呈现教学内容,既形象逼真,又快速、准确、储存量大,能超越时空模拟逼真的情境,培养情感,可以使英语教学如虎添翼。

另外,笔者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进英语阅读课教学,也获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阅读课教学中,过分重视语言点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发挥,造成学生问题意识弱化、思维迟钝。创新型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阅读的全过程(表层理解、细节理解、深层理解)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发展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还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知、情、意、行的转换过程。电教手段为实现这些转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思想得到升华,感到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起到导航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学生各方面的训练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事物,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目的,并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渲染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几个误区。

1)多媒体课往往容易上成欣赏课。教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变换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声响效果来吸引学生。这样,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设计显得精美,如何声、形、色俱佳,如何才能达到好的视听效果,而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去深究,也无暇深究。学生上课就像走马观花,看似课堂容量很大,似乎获得不少,实则所学有限。

2)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将课文内容搬进电脑,还附上讲解、说明和演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银幕上,机械地观赏显示出来的画面和文字,聆听音箱里传出来的声音,而教师只是一个电脑操作员,简单地按按Enter键。课堂以教师的操作为中心,没有师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缺乏交融。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因容量大、备课设计不全面等原因而只能按编制好的流程一环扣一环进行下去,却顾及不到学生瞬间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使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大打折扣。

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避免如上弊端?

1)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助性和启发性等原则,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2)要在“辅助”二字下工夫,而不是用它来代替教师充当课堂的主导。课件的制作和利用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定,要注意抓主流,弃旁支,简单明了,不能只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讲究多多益善,或制作得华丽虚空。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在教学中,如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这样不仅会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探索、不断地实践创新、不断地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风格!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县世纪中学)

第五篇: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艺术教学(模版)

美学艺术教育的探究

衡水市康复街小学 宫晓琳

赵辉

内容摘要:音乐、美术、体育在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果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的感悟中传授知识,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并使教学意境自始至终都有审美情感渗透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尊重小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巧妙、合理地选择故事、图画、游戏、动作表演等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意境,营造一种艺术熏陶的环境,使学生在美学艺术教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正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在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体育则是行体表现的艺术,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果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的感悟中传授知识,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并使教学意境自始至终都有审美情感渗透其中。这样,便可推动师生对创造教学美的情感追求,在美的环境中使师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情。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如何在农村的小学音乐课中实施美学艺术教学呢?可贯穿故事、图画、游戏、动作表演等形式,把这些引进课堂,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听、唱、玩、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使音乐课趣味横生。

一、故事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在音乐课中进行美学艺术教学,必定要创设教学意境。而利用谈话的方式,讲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最好把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 从课外拉回到课堂上。一旦学生对你讲的故事有了兴趣,他们就能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并能比较快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如教《小青蛙找家》时,可先讲个小青蛙找妈妈的故事:四只小青蛙跳上岸玩了很久,忘了回家的路——它们先碰到大公鸡,可大公鸡说没有见到它们的妈妈——又碰到大黄牛,大黄牛说也没见到——最后遇到了小鱼,终于在小鱼的带领下找到了它们的妈妈。通过这一绘声绘色的故事叙述,小学生对歌词感兴趣了,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认真听讲的角色。

二、以图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

兴趣是需要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上音乐课感兴趣了,教师便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趣味性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因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是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从本质上分析,就是把感知到的对象与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重新形成全新图象的过程。从小就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可出示图画,利用图画帮助学生识记歌词,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快就把歌词理解了,并记到了。如教《小小的船》这首歌时,就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并画上自己坐在小船上所看到的天空中的景物。这样,歌词识记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得到了开拓。

三、在教唱时传授歌表演,使音乐和动作融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综合艺术表演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新拓展的内容。也就是在音乐中编动作、舞蹈,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可使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充满乐趣,学生也处于放松、开放 状态,有利于他们愉快、乐意、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同时,音乐与动作的融合,有助于学生体会节奏,增强乐感。如教《上学歌》时,歌词与相对应的动作设计如下:

“太阳天空照”——左手插腰,右手用手指点右上方四下; “花儿对我笑”——双手手心相对,手腕相靠成花状,放在腭下,头向前点四下;

“小鸟说:早、早、早”——两臂倒举作鸟飞的动作四下,同时掘膝四下;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双手在左胯位作拍书包状,同时摸头四下;

“我去上学校”——双手放在胸前,同时头向左右摆动四下; “天天不迟到”——双手在胸前摆动,上身前倾;

“爱学习”——双手做捧书状;“爱劳动”——双手做握锄状,锄地两下;

“长大要为人民”——双手握空举,由胸前向下捉襟;

“立功劳”——双手由下向上在胸前交叉分掌,斜上举(手心相对)。

通过歌词的演唱与动作协调统一的反复几次练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逐渐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

四、通过游戏,使音乐的趣味性与学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满足正常心理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如教《保护小羊》这首歌,待学生熟悉歌曲后,便组织游戏活动。设计为:(1)分组准 3 备:每16人左右为一组,每组指派三人扮演“狼”,其他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小动物。小动物们面对面分开站成两排,三只“狼”背对背站在中间;(2)游戏步骤:第一段至第二段的[4]小节,小动物们手拉手边唱边前后甩手,狼面向小动物们张牙舞爪的动作;第二段[5]至[8]小节,两排小动物快速收拢,围成一个圆圈来网住狼。同时,狼要尽快在圆圈还未合拢之前逃跑,或者从任何一个松开手的缺口逃跑。(3)奖罚:如果哪一只狼在歌曲结束前还未冲出缺口,或者是故意从拉着手的地方撞开缺口逃跑的,下次游戏,还需继续扮演狼。按规定冲出缺口的狼,下次游戏站到横排上扮演其他小动物,缺口处失职的两位小动物则站到中间扮演狼。凡从未失职的小动物可评为“聪明的狗熊”或“勇敢的猎狗”或“坚强的大象”等,凡一次性就冲出缺口的狼可评为“机灵的狼”或“勇猛的狼”等。此外,随着游戏的继续进行,中间的狼可能会增至四只、五只等。因此,歌词也可随之改为“突然来了四只狼”或“突然来了五只狼”等等。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但对歌曲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其纪律性、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在恶狼面前,弱小的动物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这一亲身体验,学生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是比较实用的教学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尊重小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巧妙、合理地选择故事、图画、游戏、动作表演等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意境,营造一种艺术熏陶的环境,使学生在美学艺术教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12325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