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康养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
健康养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健康养生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随着张悟本事件的出现,人们再度迷茫,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养生?养生的观点该相信谁呢?
养生和营养属于不同的概念
对于养生,国内外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养生是从中医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的,特别是《黄帝内经》。至今没有人给养生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要是让自己更健康的各种做法其实都是养生,包括心理、饮食、运动还有起居等等。养生终归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国内外医学、营养、中医专家无不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每日做到饮食营养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每天有适度的体力活动,保持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戒烟限酒避免不良嗜好等等,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忠告和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只是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述罢了。
营养属于预防医学,它讲究科学证据。很多营养方面的说法,都是从营养流行病学和人体干预实验的研究当中得出的结论。营养学不仅关心怎样吃才能让人健康成长,不会发生营养不良,同时还关心怎样吃才能减少患病的风险。比如说,怎样吃不容易得糖尿病,不容易得癌症,怎样吃不容易变胖等。营养学家的各种忠告,都需要有研究证据来支持,而不是随口说出的个人意见。
营养学有很多的研究领域,其中临床营养学所关心的就是如何用调整饮食营养的方式来控制各种疾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患了肾病,那么每天吃多少克蛋白质,多少克盐,都要有严格的限制。又比如说,患了糖尿病之后,每天总的碳水化合物的量需要有控制,所选食物的血糖上升速度也要有控制。
说到这里就可以明白,营养和食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西医都有食疗的做法,“食”是它的形式,而“疗”才是目的。也就是说,食疗是对于病人来说的,目标是用饮食的方式治好病,其中不排除加入各种中药的做法。而营养和养生的目标却不是治疗疾病,而是让人们预防疾病,或者能更好地控制疾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要梦想着生病之后吃一种食物就能治好,而应当更加关注如何在患病之前用改善营养的方式让自己远离疾病。
养生科学不容炒作
在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老龄化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必然对健康的需求也会大幅度的上升。这就意味着健康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各行业包括很多经纪人都盯上了这块资源,造成现在养生节目、养生书籍“满天飞”的状况。
一般老百姓没有相应的医学基础,对基本的生物细胞,生命的基本原理都不会懂,因而很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在听到“专家”的话中有几句正确的,那就会更容易让人相信,就像有句话说的“骗人要80%是真的,只有20%是假的”,如果大部分是假的就不会很容易让人相信了。就像张悟本一样,现在很多人还在为他“叫屈”,因为他的很多说法还是对的。然而,在张悟本的宣讲当中,对的部分是引用古人的中医常识,错的全是自己的原创。从根本上讲,张悟本的行为是一种策划,目的是为了赚钱而非人民的健康。
这些就要求,各大电视台和出版社媒体在做养生健康类节目的时候,做好审查,为老百姓把好第一道关。
正确分辨“专家”讲话的真伪
目前各种健康信息鱼龙混杂,要分辨信息的真伪,不妨问几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剖析它的可靠性。
首先要审查信息的来源,是谁说的。健康养生知识不同于娱乐新闻,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可以胡编乱造。凡是那些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消息,即便有白纸黑字印出来,也不必马上信以为真。如果说法有出处,那么对于言论的来源要进行审查。
如果是卫生部、营养学会、医学会、健康教育所等官方机构或学术机构,信息的可信性是最高的。因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专家都认可这些信息。
如果信息发布的途径是个人,那么要看看此人资质如何,身份是否真实。一般出书和上节目的很多专家都会冠以很多头衔,老百姓一听到头衔都会犯晕,但是只要上网或者到相关的机构查询,就可以分辨出此专家的真伪。有些时候,一些号称专家的人虽然有博士学位,但专业却不是医学、营养、食品等,那么他同样没有资质充当健康信息方面的专家。
其次,在听到某个信息之后,还要擦亮眼睛,看看发布信息的目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单纯促进大众健康。如果一种说法伴随着某种商品的销售,或者某种光碟、书籍、产品的销售,那么对这种信息的可信度一定要打个折扣。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有商业目标的信息宣传通常都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把某种东西的好处无限夸大,或者标榜某种产品可以不需要改变错误生活方式就能解决肥胖和慢性病,以便吸引那些相信世界上有灵丹妙药的人。一般来说,太与众不同、太耸人听闻的健康信息都是不可靠的。
最后,大众一定要提高科学素养,对一些根本问题心里要有个谱。只要牢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上当受骗的机会就会小得多:
——世界上没有一种食物、保健品或药物可以包治百病。慢性病是不可能用一种食物、保健品或药物短期内治好的。
——世界上没有一种食物、保健品或药物适合所有的人。中医讲究辨体质治病,营养师给不同营养状况的人提出不同的饮食方案,绝不可能人人都用一个饮食调理方案。
——疾病康复的基础是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坚持错误生活方式的同时吃灵丹妙药来解决。
——对于天然食物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食物。健康饮食必然是多样化的食物组成的,只吃一两种食物的饮食一定有害健康。
——任何食物、营养素和保健成分都有合适的数量,一旦过量,就可能带来危害。
——任何一种养生建议,包括服用保健品,只要实施之后自己感觉身体不适,就应当马上停止并咨询专业人员,而不是坚持下去直至酿成不良后果。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是提高全民素质,为民造福的一件事。各相关的单位应该真正的做好审查,把好宣传的第一道关,大众也要学会基本的辨别方法,让真正的健康养生理念为我们保驾护航。
酸碱性食物不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
在谈健康养生的同时,几位专家也提到了曾兴盛一时的“酸碱性食物能够改变人体酸碱平衡”、“体酸是百病之源”的说法。为此,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暨平衡膳食宝塔》专家委员会10余名专家经过深入的讨论得出“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酸性食物有害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等观点,顾景范教授和韩军花教授也曾发表过相关的文章。在此,我们引用顾教授和韩教授的观点对“食物酸碱性”和“酸碱性体质”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以正本清源。
酸碱性食物
食物的酸碱性是一种简单的划分食物种类的方法,是依据食物燃烧后所得的灰分(食物燃烧后剩下元素的氧化物)化学物质区分出来的。例如,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和豆类等,燃烧后留下的灰分主要为钠、钾、钙、镁等,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这些食物就是碱性食物。谷物、鱼、内脏和肉中含有硫、磷、氯较多,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这些食物就是酸性食物。
与人们的想象不同,不是所有口味酸的食物都是酸性食物。这些食物一般都含有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及其钾盐等,有机酸在体内完全代谢,最后只剩下钾,所以是碱性食品。实际上,很多“酸味”的水果都属于呈碱性食品。
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的结果
体内有完整的缓冲体系保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这是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暨平衡膳食宝塔》专家委员会10余名营养学家就食物酸碱性问题曾经深入讨论得出的结论。
人体内有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保证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食物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无数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的,有碱性的,还有是中性的。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的结果,始终会维持人体PH值7.35—7.45。
保持酸碱平衡的关键在于血中的缓冲体系、肺的呼吸功能及肾的排泄与重吸收作用三者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其中有4对缓冲体系,如碳酸盐缓冲对(HCO3-/H2CO3)、磷酸盐缓冲对(Na2HPO4/NaH2PO4)、血红蛋白缓冲对(KHb/HHb)、血浆蛋白质缓冲对(NaPro/HPro),其中以碳酸盐缓冲对能力最强,而且H2CO3是挥发性酸类,若H2CO3量太多时,可以通过肺排出CO2而降低酸度,若其量太少时,则可减慢呼吸速度使H2CO3增加,保持血液酸碱性在PH7.4。
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
“谷类、肉类、鱼类和蛋类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这种宣传食物酸碱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人体有完备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健康人的酸碱平衡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引起代谢失常时才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状态,这时就需要各种治疗措施才能纠正。酸碱食物的宣传说法把食物和健康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到现阶段为止,没有检索到任何因为日常摄入食物酸碱性不同而引起健康人血液PH值改变的文献资料,也没有任何关于体内酸碱平衡失调时单纯通过食物恢复健康的科学依据。试问,胃酸是盐酸,属强酸,都不能改变体内的酸碱平衡,食物本身的酸碱性又会起什么作用呢?
其实,引起慢性病主要是高能量、高脂肪摄入过多的结果,蔬菜水果能够预防慢性病并非其碱性的作用,主要是其能量低,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与植物化学物等原因。按照食物酸碱性的说法,产生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在体内代谢都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将粮食、豆类、鱼、禽、肉、蛋等食物都归为“酸性食物”,那么人体营养最基本需求的能量和蛋白质从何而来?很多激素的合成甚至无数细胞膜的正常构成,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营养状况何以维持?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成人的健康水平如何保证?
根据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各类食物的实际摄入水平,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强调“食物多样性,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等。营养学家号召要食物多样性,结构合理,营养全面,而不强调某些食物有益,可尽量多吃,某些食物有害,一点也不吃。任何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的营养成分,某些营养素很丰富,有些营养素可能就不足。
本文由(北京牛皮癣专科医院http://www.feisuxs/)负责人整理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第二篇: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
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
对一个优秀的人而言,激情是一种重要的素质。
“激情”的三个要素:
真我价值,激情是一种真我价值得体现;
自由选择,激情和低迷是关于自己的投入态度,由自己决定的;活出真我,激情之中的你一定会找到自我,活出真我。关于激情的一个区分:激情不是兴奋疯狂的情绪,而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态。关于激情,我的三个总结:
1、激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态;
举例:一群人做杀人游戏,在游戏中需要冷静的分析和辨别,而不是兴奋疯狂。所以在这个杀人游戏中,你只要活在当下的积极投入游戏中,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那就是一种的激情。
2、目标是激情的原动力;
举例:参与游戏的目标是结交朋友,享受业余生活的轻松愉快,如果目标不清析,你很难投入,就很难有激情。
当你做一件事情没有激情的时候,你尝试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
3、激情是一种感召,激情可以传染。
举例:游戏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的激情投入可以感染其它人,使得其它人也受你激情的传染而投入。
在一个团队中,你的激情感染了其它人,你就是当下这个团队的领袖。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季延龙
2012-1-7
第三篇: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生当中,每条路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坎坷在眼前,要想过去,完全靠自己的生活态度——自信,所谓的“自信”我是这样理解的: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保持一颗勇敢、前进、愉悦的心,这三种元素具备了,你就拥有了“自信”,自信其实很简单。笑一笑,点点头,每种形式处处体现着自信。站在生活的舞台上,许多人有悲伤,有遗憾,不要紧,保持一颗自信的心态。用心去面对明天,将明天过的五彩缤纷,正因如此,世界上才有了许多成功人士。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要想成功需要漫长的岁月,不停的坚持不懈才行。不过这只是成功的一种因素,有成千上万的人努力了,甚至付出了一切,但终究没有成功,所以说,自信是一种动力。有了动力,再加上努力,成功还会远吗?自信是奇迹的出发点,坚信自己所能做到的,就会发生奇迹,“自信”在自己的心中,“自信”仿佛散发着无穷的魔力!
快乐人生三句话中“我能行”不就透露自信的含义吗?生活的困难像一条汹涌的海浪,而自信则是渡过海浪的船。用自信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将来的岁月,你就真能做到“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江西省乐平市二第小学六年级:余清源
第四篇: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
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
何谓幽默?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幽默是一种机智、谐趣,它来源于对生活别出心裁的发现,同时又是一种创造谐趣的艺术,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幽默实际上是一种谐趣,而幽默感则是一种审美意识。
幽默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萧伯纳曾高度评价幽默的作用,他说:“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一个具有丰富幽默感的人,他的生活是多面性的。他通常好象有用不完 的智慧,这些智慧表现在多方面的兴趣上,这样在生活当中,就会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地处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一个具有较强幽默力量的人,除了多方面的能力外,表现出来的还有充沛的活力和坚韧的意志,并且具有很大的创造力。
幽默的力量根本在于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只要我们是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和别人接触,那么我们本身就是在完成一个推销自己的过程。无论用什么手段来生活,我们总得表现一番,让生活来容纳我们,让社会,让人们来接受我们。可是,我们表现得如何,是呆板、僵化还是活泼、有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的表现对于成功与否 起着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人们能够感受到幽默,进而激发起自己身上的幽默感。通过给予和回报,双方在内心产生了无声的和谐共振,其沟通的途径是从你移动到 我,再从我移动向你。这样,谁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欣赏别人,与人同笑,这正是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幽默正是达到这个途径的捷径。也许你是个身居要职的官员,所以你不愿同看门老人一同笑;也许你是个博学之士,因而不欣赏智力平平的人。这实际上是你自己切断了同这个世 界的联系面,你的身份、地位对人性的需要毫无用处,当然,你也就失去了本应交往、接触的社会面。
马克·吐温说:“让我们努力生活,多给别人一点欢乐。这样,我们死的时候,连殡仪馆的人都会感到惋惜。”
幽默感也是一种按概率法则来作用的一种力量,当幽默的语言、行为运 用得适当自如,便起到了妥善传递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增强影响力和活力、创造力,维护和发展生活环境等作用。这便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潜力无穷的 能力,是一种扩大人际适应范围的能力。
同时,人的幽默感又是心智成熟、智能发达的标志,建立在人对生活的公正、透彻的理解之上。建立在理解生活这种至高层次基础上的能力,就会产生出谋求更好地生活、交际的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社交活动已经扩展到了无所不有的范围。从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社交活动。同样,凡有社交 活动的地方就少不了幽默和幽默力量。所以以幽默的生活态度生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五篇: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
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从教已经几个年头了,忙忙碌碌,没有真正想过什么是快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并不快乐。有一个阶段我无法形容我的心情。时间一天天过去,突然有一天我明白:实际上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朋友们记住:上帝不会给我们快乐,他只会给我们一颗快乐的心,快乐实际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虽然我的生活里仍有诸多的不如意;尽管此时此刻时钟的滴答声在提醒我已不再年轻;尽管我无法预见明天的天空是阴还是晴,但我还是快乐的,发自内心的快乐着!
想想也对,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快乐,如果不快乐,就怨自己,就是因为自己太贪婪。有句话叫做“境有心造”,自己有个什么样的心态全取决与自己,善于发现生活里的美,时刻张开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快乐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尽管我追寻着快乐,积极地发现着快乐,但并不否认生活有时侯的无情,人们在生活中的艰辛,生活是一架步履蹒跚沉重的马车,吱吱呀呀,轧碾着岁月,踢踏着年轮。人们在生活中,欢笑很少,痛哭也很少,多数是在哽咽,但我们总不能在哽咽中加重哽咽吧,所以快乐在生活中就更加重要与珍贵了。
我小时候的农村还相当落后,家里玩具很少,难以满足我的需求,好奇心很强的我就自造一些小玩具,千方百计从清贫的生活中榨取快乐。
其实快乐是那么简单!简单得让人无法想象!
人们时常会不开心、不快乐,甚至痛苦抱怨,那是因为愿望、或者说奢望太多,太多的愿望淤积在脑子里,从而忽略了身边随处可见且最为重要的快乐!也可能经过一番痛苦的纷争之后,得到了一些东西,但失去了极为珍贵的快乐,想想,唉„„不值啊,有时候人们会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犯极其低级的错误!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高位不如高职,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听听,还是高兴,也就是快乐最重要啊!工作、家庭、朋友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很好,如果不快乐,那一切的一切都会索然无味。
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快乐是一种生活习惯,快乐是沉重生活车轮的润滑剂。祝我以及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