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观看电影[最终定稿]

观看电影[最终定稿]



第一篇:观看电影

观看电影《第一书记》之心得体会

今日我们由单位组织去电影院看了《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看完《第一书记》后,心中感慨良多。

从电影中,我们知道沈浩同志原先是省里的一位干部,前程似锦,生活待遇优厚,但是做为下驻基层的选派干部,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省里的优厚生活,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从那时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岗村的经济建设工作中,这一干就是六年。在影片中,导演没有刻意的去素造人物,也没有弄的很煽情,电影从一始就没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以真实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沈浩同志,优秀的剧本,经验丰富的导演,和具有深后演艺经验的男演员,通过这些影视人员的努力,我们在大银幕上又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沈浩同志,发现他还活在人们的心中,沈浩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电影把这些真实地情况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当片头音乐响起时,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电影院里的观众非常安静的在观看,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电影《第一书记》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在另人感动的同时,一些细节的处理却又非常幽默,引发了观众的会心一笑。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中国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十分钦佩。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电影里,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英模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而是力求拍摄出一个为当今社会树立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希望以此将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典范形象永远定格在胶片之上。饰演沈浩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杨立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饰演沈浩,自己深受感动并且倍感荣幸,“起初,沈浩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不同,他是一位在省财政厅一干十几年的科级干部,生活安康、工作稳定、与妻子女儿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之后的道路却开始不平凡,我也一度猜想,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离开家人,放弃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又感动了村里朴实的农民3次按下红手印留他?在深入到角色内心后,我寻求到了答案——因为沈浩是农民的孩子,他对农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对土地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因为他有理想和抱负,不愿在机关里度过余生,希望来到基层为农民们做一些实事;小岗村给沈浩提供了一个舞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给了他一个实施理想抱负的机会和最强有力的支持。”《第一书记》着重挖掘了沈浩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细节,记者在观看影片时发现,导演没有故意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会在每个人身边出现的普通人,片中他遇到困难时也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面对家人和工作的矛盾时也会焦虑,这些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沈浩。此外,片中表现的沈浩访贫问苦、招商引资、建纪念馆、修自来水、新村规划、经济种植、土地流转、迁坟建厂等事迹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当看到小岗村村民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体摁下红手印的情节时,一些女观众开始悄悄抹泪。影片的最后,年仅45岁的“第一书记”沈浩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小岗村人伤心欲绝,第四次摁下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岗村。

刑警支队三大队 2011年4月11日

第二篇:观看电影

观看电影《焦裕禄》后的心得体会近段时间,焦裕禄精神又传了遍神州大地,组织上也安排收看电影《焦裕禄》,我已经记不清楚是第几次观看这部影片了,但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更确切点说是灵魂每一次都受到了触动,焦裕禄同志那崇高的共产党员精神是我们普通共产党员一生不懈追求的境界。通过观看电影《焦裕禄》,让我对焦裕禄同志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给我本人心灵巨大的震感,让我从内心深处深感焦裕禄同志的工作动力是从哪里来的,让我彻底明白要时刻对党忠诚、对岗位热爱、对人民群众要具有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干部,焦裕禄精神是我一生不懈追求的境界,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共产党员不止是用来当做口号喊的,是要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共产党员,人民才真的永远永远的记住他。我观看后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要时刻对党忠诚。

从我本人角度理解对党的忠诚是要坚定党的宗旨、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形象、严守党的纪律。焦裕禄同志便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他不畏困难,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义无反顾的投身艰苦地区从事党的事业,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许多领导干部深思。有时我们遇到棘手的工作时就紧皱眉头,完不成上级交办的工作时讲客观理由。但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遭人误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却一如既往的干工作。他的光辉业绩为我们当今的领导干部确立了一个笔直的标杆,用自己的言行了树立一个共产党员的丰碑。从中让我个人明白,党和人民因为信任我,所以让我成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就不能只看官位的大小,更不能看财富的多少,要看在这个领导位置上为社会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

二、要对岗位热爱。

我理解的对岗位的热爱就是要时刻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要以干好各项工作为最终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将学到知识,总结的经验、练就的本领,全部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各族百姓群众服务。影片中,焦裕禄同志的一句话时刻在我脑海中回响,“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焦裕禄同志的这种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对我们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在工作中,作为领导干部的我们,有些时候干事怕担责,遇难绕道走,这都是一些违背党的原则的做法。焦裕禄同志在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病房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学习。

三、要对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感情。

焦裕禄同志将自己的全部余生交给了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群众,他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他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树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他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牺牲、不搞特殊都是我们当代领导干部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我从焦裕禄同志的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局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要有三种精神

他那种身先士卒的工作精神。现在的人看来,焦裕禄所做的那些访贫问苦、慰问群众、勘探风沙、查看灾情等事情,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副手,甚至于秘书代劳。但是,焦裕禄却总是轻车简从深入一线,那种“车”充其量就是破自行车,那种“从”无非是一两个顶多三五个必须随行的人员。他那种“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他那种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对于过去县领导心安理得享受着的特殊待遇,焦裕禄硬是带头给取消了。当女儿在向母亲埋怨自己的衣服破旧的时候,当孩子们欢天喜地要吃鱼的时候,当儿子一气之下扔掉手中的窝窝头的时候,我想焦裕禄的心肯定在滴血,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在这些私情面前,焦裕禄想到的却是如何维护党的形象。这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也是一种崇高的抉择!

他那种敢于承担责任的负责精神。当上级来调查处理问题,别人又乐于替他承担责任的时候,焦裕禄以坦白的襟怀和无畏的胆识,斩钉截铁地承认是自己做出了决定。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展现出的是他对党的忠心,是他坦荡的胸襟和淡泊的姿态。

焦裕禄心里想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他知道党的形象,需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去维护。在他的事迹里,没有震耳欲聋的高谈阔论,没有故作高深的反复思考,他认准的只有一条: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群众当时那么拥戴他,人民群众现如今那么怀念他,就是因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的。

第三篇:观看电影

观看电影《焦裕禄》及学习习总书记兰考考察

讲话座谈会汇报

广乐办公室全体人员就观看电影《焦裕禄》及学习习总书记兰考考察如何发扬焦裕禄精神召开专门座谈会,同志们相继做了相关发言。

伍时芳同志说,发扬焦裕禄精神,首先要认识焦裕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精神是:

一、要有:“心里装满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精神;

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四、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五、廉法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在国家权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经济的今天,我们每个同志都应很好运用焦裕禄的精神去量度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多反思自己为民的工作做得怎样?你尽力为人民的工作真正竭尽全力了吗?你的工作如有困难,你真是勇敢站出来承担吗?廉洁自律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没做好,那你快自量吧,从头来过,否则,你不配是一个共产党员,你对不起为我们创造今天的所有英雄。

农卫忠同志说:焦裕禄精神作为共产党应该永远发扬下去,对照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二○一四年五月九日

第四篇:观看电影

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吉星小学 刘似惠

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周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蔼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在今天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拉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

整个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总理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

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

加要忆苦思甜,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也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勇于作为,敢于担当,为人民服务。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作为一名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教好我们的学生,把教育作为我们的终身事业,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学生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导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成为学生们的朋友给予学生们帮助。我要时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让自己在为学校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这才对得起我现在的工作,对得起我现在所要面对的学生,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走的更好!

第五篇:观看电影

观看电影《吴仁宝》心得体会

很早就知道江苏有个“天下第一村”,但并不知道关于它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次卢店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观看了电影《吴仁宝》,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第一村”是这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中国新农村的基层领导的楷模、一个农村的村党委书记,位不高,权不重,可吴仁宝一样在这个岗位上对“人民公仆”这四个字作出了最好的解释。在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40多年的生涯中,用他一生的智慧和心血,率领华西群众开拓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致富农人、以城镇化发展屯子、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特色发展之路,使华西村从贫穷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天下第一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吴书记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的爱民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们。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揭开序幕,在尤勇饰演的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人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致富道路。从开始的“15年规划”平整田地,到下狠心购买大磨盘,再到“顶风”开办小五金工厂,以及后来的分田到户、农副产业两手抓等等,时代的节点为华西人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凭着自己的劳动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党员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最终走出了这条华西道路。

影片并没有太多的着重于华西村后期的世界之最,而是大篇幅比较细腻的演绎了早期吴仁宝这个人。从六十年代第一次带领村民对糟

心的土地大肆整改,为了救活重病的孩子大家连夜跑出几十公里,把自家儿子送人敬孝的辛酸泪,再到顶着舆论让小五金厂生产,吃透国家政策添加自己智慧,抓住重大机遇,开工厂办企业,兼并周围村庄扩大梦想,看似林林种种的不可能事情都被一一实现,吴仁宝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所有村民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在于,吴仁宝不仅有理想,还把这些理想实现了,而且还在实现更多的理想。

影片虽不催人泪下,也无感人至泣的情节,但给人的信心和力量却是无限的。影片尾声已是85岁高龄的老书记也现身了,他讲了一番话,虽然不长却足够点题,他说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实事求是、吃苦耐劳。也给了自己一个评价:骂我不生气,夸讲不足喜,挫折不泄气,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我要为党为国争一口气。

我们要学习他实事求是、敢想敢做的勇气和担当。华西村的工业发展,是从“捐粮食、买磨盘、背石块、盖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吴仁宝,他想的是如何节约生产力,搞农副业生产、搞多种经营。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厂。80年代,他想建学校、盖医院,让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里外去看病……。没有这种超前的思维,没有这种共产党员模范带头的动力,没有这种想干事的气魄,是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产销售总额要过500亿元目标的。难怪邻居红旗村的王书记说:“也不知道他脑子里哪来的那么多点子,今天要干这个事,明天要弄那个事,弄得我们跟着屁股后你追我赶的,拼了命都赶不上”。

我们要学习他致富大家、着眼未来的胸怀。当初的华西村,总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却被土堆和小河沟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发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时间,开辟出800多亩的田地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那么一个信念: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家家米缸都是满满的,人人兜里都是鼓鼓的。他常说:“当干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着,老百姓才有盼头”、“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我们”。正是有了他这种致富百姓的想法和着眼未来的胸怀,全村的社员同志们都挥手高呼:“你们共产党员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一步都不落下”。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想也要学习他敢想敢干的精神,敢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把想法落到现实,转化为行动的人却很少,今后会以老书记为标杆,努力学习、努力成长,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好党员,为栗子沟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0758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