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



第一篇: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

1、(2016•济宁)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隋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考查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的局面,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89年,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1276年,元灭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 故选B

2、(2016•郴州)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建立时间.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故选A.

3、(2016•青岛)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统一中国的知识点.

【解答】咸阳是秦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任然定都于咸阳. 故选B.

4、(2016•赤峰)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疆域的知识点.

【解答】秦朝的疆域比较辽阔,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东临东海,南达南海. 故选A.

5、(2016•曲靖)《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材料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隋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隋朝和元朝统一的知识点.

【解答】材料中“嬴秦氏,始兼并”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迨至隋,一土宇”反映的是隋朝统一的历史.“元灭金,绝宋世”反映的是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

故选B.

6、(2016•东营)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与战国七雄方位.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④处是秦. 故选D.

7、(2016•乐山)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西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西汉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故选C

8、(2016•临夏州)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行省制度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C

9、(2016•湖州)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行省制是在元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只有②汉朝建立刺史制和③秦朝建立郡县制属于秦汉时期,且符合史实.故选B

10、(2016•黔东南州)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秦始皇赢政 B.汉高祖刘邦 C.隋文帝杨坚 D.宋太祖赵匡胤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认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故选D.

11、(2016•海南)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拨人才的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 故选B.

12、(2016•陕西)下列图片所体现的制度或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从图1看出,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图4是统一文字,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统一使用小篆作为规范字体. 故选A.

13、(2016•贺州)《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长城是秦朝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故选D.

14、(2016•岳阳)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权力的增大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君权强化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尤其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全国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清朝设军机处,更是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故选B

15、(2016•黑龙江)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应把握为了北击匈奴,秦朝修筑长城的知识点. 【解答】秦始皇为了安定北边,抵御匈奴的进扰,维护国家的统一,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故选A

16、(2016•西宁)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焚书坑儒.

【解答】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书籍被烧毁”,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籍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的处以死刑,秦始皇是接受里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的;“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虽然焚书坑儒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是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故选B

17、(2016•泰州)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 故选B.

18、(2016•临沂)鲁迅先生说:“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秦始皇发布焚书令 B.秦始皇活埋一批儒生 C.秦始皇修骊山陵墓 D.汉武帝推行儒家教育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以外,民间只准留有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故选A.

19、(2016•绵阳)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故选B. 20、(2016•连云港)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故选B.

21、(2016•温州)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着一方《峄(yì)山刻石》,这方刻石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据题干“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可知这是秦始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故选A

22、(2016•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故选D

23、(2016•邵阳)史载,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现了西沙群岛并且在南海航行.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

A.商朝 B.西汉 C.南北朝 D.隋朝 【考点】西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汉的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世纪”.此时处于西汉统治时期,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建立,结束于公元9年的王莽改制.公元前2世纪是指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00年. 故选B.

24、(2016•娄底)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 5 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应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知识. 【解答】据材料可知,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因而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实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开始,不符合题意;选项C与题意无关;选项D是汉武帝思想上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2016•湘西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炀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学说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故选C

26、(2016•南充)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候 B.汉文帝时候 C.汉景帝时候 D.汉武帝时候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有关内容.

【解答】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故选D

27、(2016•大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封建帝王采取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发生的先后顺序.

【解答】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发生在秦朝,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发生在汉朝,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发生在元朝,④明太祖废除丞相发生在明朝.故先后顺序应是②①③④. 故选C

28、(2016•宿迁)“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实行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统一思想,归本儒家”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故选D

29、(2016•荆门)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们采取的相似治国措施是()

A.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B.加强对吐蕃的管理 C.兴建佛寺,传播佛教 D.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武帝与唐太宗.

【解答】汉武帝与唐太宗都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校舍,增加学员. 故选A. 30、(2016•绍兴)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

【解答】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 故选C

31、(2016•济宁)下列对如图所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高祖 B.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

C.标志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D.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罢黜百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是汉高祖. 故选A.

32、(2016•聊城)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解答】题干给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采取的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措施是推恩令.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7 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故选C.

33、(2016•东营)“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 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孔子的学说被宣布官方信仰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划定了范围,定下了基调. 故选A

34、(2016•福州)他采纳董仲舒的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他”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就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故选B

35、(2016•常德)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解答】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是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这不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美洲地区的发现是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的. 故答案选C.

36、(2016•贵州)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识记与理解.

【解答】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有关键信息能帮助答题.其中的地名如新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关键信息.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汉代的西域在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新疆、中亚等.张骞出使西域,到达过新疆,但没有到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班超出使大秦的说法不正确,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没有到达.陆上丝绸之路从从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最后转运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印度半岛、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中亚和东南亚都是中国的版图不符合历史. 故选C

37、(2016•成都)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答】题目中“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是指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 故选C.

38、(2016•青岛)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答】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故选B

39、(2016•连云港)下列古代史实或措施,能直接促进中外交流的有()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创立行省制度③郑和七下西洋④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中外交流的史实方面的知识.

【解答】①张骞出使西域是处理汉与西域的关系,开辟了丝绸之路;②创立行省制度是元朝统治者采取的管理制度,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③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与国外其它国家的交往,属于中外交流;④设立驻藏大臣,是清朝雍正帝在位时采取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B 40、(2016•长沙)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项羽 B.张骞 C.蔡伦 D.华佗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在位时期主要历史人物.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B.

第二篇: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

应征条件和应征士兵的待遇

秦代至西汉前期的兵役制度以郡县普遍征兵制为主。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下的户籍什伍制度,国家直接控制了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按伍、什、里、乡、县逐级管理。籍隶于什伍的编户齐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汉循秦制,略有损益。到武帝以后,对外战争频仍,征兵的主要对象——个体小农纷纷破产,户籍制度也受到破坏,兵源不足,征兵制逐渐衰落。到东汉,征兵制便被募兵制取代了。

征兵制对年龄有明确规定。男子达到服役年龄正式“傅籍”,著于名册,称为“傅”;停止服役的年龄称为“免老”,或称“老”。秦代始傅的年龄是十五岁①,免老的年龄有爵位者是五十六岁,无爵而为“士伍”者是六十岁②。汉初沿用秦制,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 年)改为二十岁始傅③,至迟在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以前又改为二十三岁④。汉代免老的年龄是五十六岁。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东汉。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超过规定。如秦代遇有“大役”,即大规模的战争,老者也不免役;汉代,更有小至十二岁,老至七十以上被征兵的例子⑤。

征兵制对征兵对象的身份有明确规定。秦代,一般情况下征兵对象严格限制在隶籍于“什伍”内的编户齐民,包括无爵的“士伍”、一级爵“公士”至四级爵“不更”(不更仅免其“更卒”之役,不免其兵役)⑥。身份低于“士伍”的贱民和奴隶没有正式服兵役的权力,即使从军,也只能作“徒兵”⑦;而身份高于“不更”者,名籍不列于什伍之内⑧,享有免役的特权。西汉军功赐爵制度趋于轻滥,自无爵的“士伍”至八级爵“公乘”通称“民爵”,都要服兵役⑨。武帝时又设立“武功爵”,自七级爵“千夫”以下都要服兵役①。西汉后期,军功爵、武功爵制度皆由轻滥而败坏。至东汉,爵秩制度徒具形式,对服兵役者身份的限制失去了任何实际意义。

征兵制对服役者的身体条件有明确规定。傅籍时,身体羸弱或有残疾者称为“罢癃”,只服劳役,不服兵役。傅籍的身高标准是六尺至六尺五寸以上,不足六尺者称为“小”②,不得服兵役。① 秦简《编年纪》墓主喜十七岁始傅。

② 《汉仪注》:“秦制十二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六十乃免老。”③ 《汉书·景帝纪》:“二年冬十二月,..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④ 《盐铁论·未通》:“今陛下(昭帝)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⑤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簿录》:《名籍类》、《车马类》。

⑥ 《后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刘劭《爵制》:不更,“不豫更卒之事”。⑦ 秦简《魏户律》、《魏奔命律》。

⑧ 秦简《法律答问》:“大夫寡,当伍及人不当?不当。”大夫以上不在户籍什伍的编制中,当为免役之民。

⑨ 《汉书·高帝纪》五年(公元前202 年)诏:“军吏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汉书·食货志》晁错说文帝:“令民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① 《汉书,食货志》:“诸请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 ② 秦简《仓律》。

秦代兵役制度对每户征兵的人数也有规定:《戍律》称:“同居毋并行。”即每户中已傅男子不同时服兵役,至少须留一人在家中,以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上述各项规定仅适用于平时,在战时尤其是遇“大役”或兵源不足的情况下,随时可能逾制征兵。

在兵农合一制度下,应征士兵除国家供应的一部分物资以外,还有自带的部分。由国家供应的部分包括武器装备和军粮。秦汉时代武器由国家统一管理,士兵入伍后由国家统一发放,退役时上交国家。至于甲兵的授还有专门的条律规定③;国家供应军粮称为“禀”,或称“禀军中”,依爵秩身份以及在军队中的地位高下,禀给的数量也有等差④。一般情况下国家“下调郡县转输粟菽刍蒿”⑤,供应军队,但也时有“自赍”军食的情况。衣物的供应,除没有财产的奴隶、刑徒兵由国家统一供应,称“禀衣”①之外,应征士兵都要自带钱物②。军队往往设有“军市”供士兵买卖物品。免役的特权

兵役是秦汉时代人民最沉重的负担,故征兵制度规定统治阶级享有免役的特权,称为“复除”。秦代复除特权主要限于第五级爵“大夫”以上者③,以及与之地位相当的各级官吏和隶于宗室“属籍”的皇室贵族。这些人依其等级的高下,分别可以享有复其身、复其家、复其宗族及依附人口等特权。此外,交纳粟、帛、资多者也可以复其身④。汉代,随着统治阶级构成的复杂化,有关复除的规定及享有复除特权的对象也趋于复杂:宗室、王子侯的宗族皆列入“宗正”的“属籍”,永不服役;外戚、功臣封侯者世世免役;全国官吏除最低级的小吏以外,都有爵位,凡爵在第九级“五大夫”以上,月俸在六百石以上者都免役;低级官吏中县、乡的“三老”免役;凡选举为孝弟力田、博士弟子及能通一经者皆得免役;此外,还有特诏免其一年、两年、若干年乃至终身之役的情况⑤;平民如不服役,可以出钱、物代役⑥;如要免去“正卒”之役或战时征调的兵役,则必须买爵。文帝时纳粟四千石买爵至五大夫即可免役①;武帝时又规定纳奴婢、纳栗、纳钱可得补吏免役,并创“武功爵”,买爵至第七级“千夫”,与五大夫相等,可以免役②。至西汉后期,赐爵、卖爵免役制度的轻滥,导致兵源匮乏,已无法正常地征发兵役。随着募兵制的发展,常规的军功爵免役制度已失去了实际意义③,而其他各项免役制度也仅在临时性征兵时才起作用。

③ 秦简《效律》、《工律》。④ 秦简《传食律》。⑤ 《史记·秦始皇本纪》。① 秦简《金布律》。

② 云梦睡虎地秦墓四号木牍。③ 秦简《法律答问》言“大夫”不在什伍之内,故有免役特权。④ 《史记·商君列传》。⑤ 以上详见钱文子《补汉兵志》。

⑥ 《汉书·食货志》晁错言:“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① 《汉书·食货志》晁错言:“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于是文帝“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如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② 《汉书·食货志》:“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诸请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 兵役的多种名目

秦代兵役与劳役合称“力役”,有更卒、正卒、戍卒、卫士等名目。汉制,男子已傅未老,每人每年都要到郡县服劳役,一月而更,故称“更卒”。更卒主要从事劳役,也担任地方的警备。应服“更卒”之役者如不亲自服役,须出钱雇人代役。以后雇更钱又演变为“更赋”,变成了赋税的一种。更卒服役期满后还复民伍。由于更卒主要是一种劳役,故不在正式兵役之列。正式的兵役首先是“正卒”。正卒在内地郡国服役,时间、地点、服役内容皆列于正规的军事制度之内④。郡(国)县征兵之后,士兵服兵役的第一年,皆在本地接受军事训练,因地制宜,或为“材官”,或为“骑士”,或为“轻车”,或为“楼船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按照汉代制度,每年秋季由郡县长官对训练成绩进行考核①。除了训练之外,也担任地方警备以及辅以各种劳役。一年期满,便复员归农或者征调番上,作“戍卒”或“卫士”。作过正卒者,已掌握了基本军事技术,归农期间实际上相当于一种预备役,战时可随时应征。

在通常情况下,卫士和戍卒主要是从内地郡县中已作过一年正卒的在役或复员者中征发②。从役的卫士、戍卒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术,按所在郡县乡里为单位编制,征调的人数和番上的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人数不足或延误期限要按“乏徭”、“乏军兴”、“失期”罪论处③。卫士和戍卒服役的期限相同,都是一年。二者的区别在于服役的地点不同:赴京师戍卫者称“卫士”,属于朝廷军系统;赴边地屯戍者称“戍卒”,属于边防兵系统。一般说来,作过卫士便不再作戍卒,反之作过戍卒也就不再作卫士了④。作卫士或戍卒一年期满,如果需要,还可能延长服役期,甚至有延期三至四年者⑤。服役期满者要等待下一期番上的卫士或戍卒到来之后才能复员,不得擅自离去,“不候代者,法比亡军”①。复员归农后,遇有战事,随时还可能被征调从军。

③ 元帝时,“以用度不足,民多买复,无以给中外徭役”;东汉初,爵至关内侯才得复除(《周礼·地官》郑众注)。

④ 《汉书·食货志》颜注:“正卒,谓给中都官者也。”《左传·襄公九年》孔颖达疏:“正徒..常共官役,若今之正丁。”按正卒乃相对更卒杂役而言,其名籍在朝廷,可供朝廷调遣,故为正规兵役,称“正卒”。

① 《后汉书·百官志》刘劭注引《汉官仪》卷上。② 正卒是已在郡县接受一年训练的兵员,卫士和戍卒则是被朝廷调出服役或作战的兵员,故当在受训之后调发。详见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第180 页及注。

③ 秦简《徭律》;汉有“军兴法”,见《史记·司马相如传》;《史记·陈涉世家》。④ 《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言“为正一岁,屯戍一岁”;而《汉官仪》则言“一岁作正卒,一岁作卫士”。不过,汉代兵役为两年,除作正卒一年外,另外再服役一年。可见,如果作卫士,便不作戍卒,反之亦然(详见劳榦《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⑤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大事记》:吕后五年(公元前187 年)“令戍卒岁更”;《汉书·晁错传》:“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汉书·沟洫志》如淳注引《律说》:“戍边,一岁当罢”,而《汉书·盖宽饶传》卫士“复留更一年”;《尉缭子·兵令》“军无功者戍三岁”;秦简《除更律》有服役四岁之例。边郡兵役和封国兵役

边郡居民的兵役与内郡国邑是有所区别的。边郡居民服兵役,其主要职责就是在本地接受军事训练,戍守本郡边境。一般只有“六郡良家子”才到京师服役,加入朝廷的禁军②。北方边郡的兵役主要有“骑士”和“戍卒”两种,而兵役的负担则比内地郡国重得多。西汉初内郡有高爵者可以免役,但在边郡则不得免役,而且服役的年龄也大大超过内地已傅免老的规定③。秦汉时代边郡居民大多来自内地,专以屯田戍边为职,而且其中又以“谪”及“赎罪”之类性质者为多,故兵役较内地郡国更为繁重④。在西汉初,诸侯王国对朝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征兵制度也不尽统一。汉初诸侯王国之大者,其规模仪制几与汉廷相捋,封土占全国泰半,一国或兼数郡之地。有的诸侯王诱致天下豪杰、逋亡人为兵,如吴王刘濞即拥兵二十万人,最终酿成“七国之乱”①。景、武以后,诸侯王国势力越来越小,完全置于朝廷控制之下。法律规定诸侯王不得“擅爵人”、“赦死罪”、“收纳亡人”②、“藏匿逋逃”③,严格了王国属县的户籍制度,保证了征兵制在王国推行。另外,规定王国不得私自调动军队,统一了军政。这样,王国的兵制与郡县已大体一致了。略有区别的是,诸侯王国县邑居民虽有正卒、卫士、戍卒制度,但王国的卫士不在京师服役,只在王府作卫士,而且不得到京师“宿卫补吏”④。在王府服役的人数与期限有明确规定,逾制者要受处罚。王国居民的戍役与郡县相同,战时的临时征兵也是郡、国并举,没有多少区别。到了西汉后期,“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⑤,征兵制度与郡县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东汉,诸侯王国的卫士制度仍有所保留。诸侯王“就国”随从的卫队仅有“虎贲”、“官骑”以及所用的兵弩、厩马,人数很少,至多不过一百人左右,而且来自北军胡骑⑥,属朝廷军系统,与地方的征兵制已没有什么关系了。① 《尉缭子》。

② 《后汉书·百官志》注:羽林郎“无员,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③ 《汉书·贾谊传》贾谊言:“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④ 秦简《秦律杂抄》,处以“谪”罚者,常要服一年以上的戍役,甚至有“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封诊式·迁子》)的处罚。① 《汉书·荆、燕、吴王传》。② 《汉书·贾谊传》。

③ 《汉书·淮南王传》、《燕刺王传》。④ 《汉书·龚胜传》。⑤ 《汉书·高五王传》。

⑥ 《后汉书·中山简王焉列传》:“焉与(诸王)俱就国,从以虎贲、官骑。..今五国各官骑百人,称娖前行,皆北军胡骑。”不过,个别诸侯王,如愍王刘宠“有强弩数千张”,终究是极少数。征兵制的败坏

秦汉征兵制是以户籍什伍制度直接控制下的个体小农为基础的。武帝以后,个体小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奴隶、依附民、租佃小农、雇佣劳动者,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大大减少,而豪强殷富之家则通过纳赀、纳粟、献奴婢等各种方式取得复除特权。于是,正常的戍卫番上制度已难以维持,征兵制逐渐衰落。至东汉初,光武帝对兵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完全废止了内地郡国期年番上的正卒、卫士、戍卒制度①。东汉一代虽偶有征兵于郡国之举,如灵帝中平末,广陵郡“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②;又,“县在边垂,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③。这类事例往往仅限于战时的临时性征兵,不为常制,而作为常制的征兵制则已经败坏了。

① 说详贺昌群《东汉更役、戍役制度的废止》,载《历史研究》1962 年5 期。② ② 《后汉书·臧洪列传》。③ 《后汉书·陆康列传》。

第三篇:秦汉时期的货币

秦汉时期的货币

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

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①据考古发掘,还有刀币、铲形币。总之,形制不一,不利于商品流通。故秦始皇废除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于圆形的铜钱。二是统一货币的二本位制和取消以实物“布”及银等为货币的本位。《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即黄金与铜钱,从而确立了黄金与铜钱的二本位制,取消了秦国时以“布”为货币的制度,明确规定这些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不为币”②,从而完全确立了金属货币制度。三是统一重量:“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③每一溢黄金,重二十两。但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不明。

① 《史记·平准书》。

② 《史记·平准书》。

③ 《史记·平准书》。

汉承秦制,在货币方面也基本如此。汉代也以黄金与铜钱为主币。但改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不再称镒。凡云“一金”,即黄金一斤,故《史记·平准书》云:汉以“黄金为一斤”。至于铜钱,汉初,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④,名曰榆荚钱,重三铢,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⑤。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为每斤黄金当钱一万。汉武帝曾铸黄金为麟趾马蹄形金,故颜师古说:“今人(指唐人)往往平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刊制巧妙。”直到今日,仍有地中得马蹄金者,由此可见武帝时已正式铸造了金币。又由于每个金币的重量一定,都为一斤,故每一斤黄金,又称为“一金”,百斤黄金则称“百金”,千斤黄金则称“千金”,余以类推。是以西汉史籍中屡见“百金”、“千金”等词,既省“斤”字,又去“黄”字,其实皆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等职能。奇怪的是,在西汉时普遍使用的黄金货币,到东汉时已极少见,而且日益退出了货币领域,变成了稀罕之物。

汉代变化较多的,是铜钱问题。如前所云,汉初以秦半两钱难用,改铸每钱重三铢的榆荚钱。由于钱太轻,加上“不轨逐利之民”的囤积居奇活动使物价上涨,“米至石万钱”①。于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 年),“行八铢钱”②(按《汉书·高后纪》注,应劭认为“八铢钱”,本秦半两钱,但《古今注》谓秦半两钱重十二铢,与此矛盾)。但到了六年(公元前182 年)六月,又“行五分钱”,应劭认为是恢复汉初榆荚钱③。到“孝文五年(公元前175 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④。《史记·平准书》载此事作:“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据此,益知高后六年所“行五分钱”,确为“榆荚钱”。到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行三铢钱”。⑤建元五年(公元前136 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⑥又《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元狩四年(公元前125 年),又“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⑦。次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⑧自此以后,无改易五铢钱者。观上述铸钱的轻重,变化不已,最后才定于五铢。直到平帝元始中,先后共铸造五铢钱共二百八十亿万余。①下及东汉,仍如旧铸五铢钱行于世。至东汉末期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铸四出文钱”②,而其重“犹五铢两”,只是在形制上作“四道,连于边轮”而已③。“四出文钱”之名即由此而来。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六月,“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④五铢钱之通制才被破坏。

④ 《史记·平准书》。

⑤ 详见《古今注》。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 《汉书·高后纪》。

④ 《汉书·食货志》。

⑤ 《汉书·武帝纪》。

⑥ 《汉书·武帝纪》。

⑦ 《史记·平准书》。

⑧ 《汉书·武帝纪》。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后汉书·灵帝纪》。

③ 《后汉书补注》引《献帝春秋》。

汉代货币制度变化最大而且种类繁多的时期,莫过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汉末王莽时期。以武帝时期而言,不仅如上述在铜钱重量方面变化不已,而且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实行了一次币制大改革,增加了以银、锡造的“白币”和以皮革造的皮币两大类货币,并提高其与铜币的兑换率,其目的既在解决财政困难,也在于经济上打击大量贮藏缗钱的富商大贾以及诸侯王的势力。《汉书·武帝纪》云:“(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河西、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元,其文龟,直三百。”这一变革实行后,盗铸者不可胜数;商贾也“以币之变,多 积货逐利”;更有大农颜异,代表王侯宗室的利益,认为“今王侯朝贺以苍璧,值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因而引起武帝不悦,张汤便利用此事以腹诽之罪处颜异死刑。民间仍反对新币,致“白金稍贱,民弗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终寝不行”①。由此可见,尽管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慎阳侯嗣)侯买之“坐铸白金弃市,②,官府严格推行白金、皮币之新币制,仍然不能奏效。

在武帝实行新币制的过程中,“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于是,“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所谓“赤仄”,即“子绀钱”,系“以赤铜为其郭也,令钱郭见有赤者”③。由此可见,所谓“赤仄”,即以赤铜加于黄铜之上,以别于民间伪铸官钱。然而,不久“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最后,只得以取消各郡国的铸钱权而全统之于“上林三官”的办法以防盗铸④。

另一次币制的大变革在王莽统治时期。西汉之末,王莽改制,其中也包括对钱币制度的改变。其主要作法是:“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钱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王莽正式建立新朝后,又一次改变币制,一方面“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另一方面又大造新币。分为“金货”、“银货”、“钱货”、“龟宝”、“贝货”、“布货”六个种类,每类又有不同名目,一共达二十八品,总称为“宝货”。以金货而言,规定:“黄金一斤,直钱万。”以“银货”来说,又分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④ 《后汉书·献帝纪》。

① 均见《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

③ 《汉书·食货志》及注引应劭、如淳语。

④ 《汉书·食货志》。

以龟宝而言,“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以“贝货”而言,“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至于“布货”,又分“大分、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①如此繁杂的币制,又加上复古倾向,彼此之间兑换率不均等,必然是行不通的。故“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为市买”,最后不得不“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而已,“龟贝布属且寝”②。

以布帛充货币如前所述,秦汉的货币不论是上币黄金还是下币铜钱,都是金属货币。

但是,并不绝对排斥布帛谷物为货币者。如孝文帝时,贾山为《至言》以言治乱之道,其中讲到文帝曾“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①,此官府以帛充赏赐,则帛也起着货币的作用。又武帝“北至朔方,东到泰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②。这显然也是以帛充赏赐,其作用与钱、金相同。又董偃为馆陶公主散财以交士,“并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③这里的“帛”,同钱、金并列,同起货币的作用。由此可见,布帛等实物并未绝对排除于货币之外。因此之故,元帝时贡禹主张“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几布帛及谷”④,贡禹的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如果 布帛及谷物已根本无货币的职能,他的建议未免过于荒唐。到了东汉,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实物的货币化倾向又有明显增加。如东汉光武帝初年,因“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⑤,冯衍于建武末年上疏,道及其“家无布帛之积”⑥,显然布帛有贮藏手段的货币职能。郑均曾“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⑦,这是帛有支付手段的职能。还有夏馥其人,“自剪须变形入林虏山中,..为治家佣”后,其弟夏静“乘马车,载缣帛追之于涅阳市中”⑧。更有献帝时,诏“卖厩马百余匹,御府大农业杂缯二万匹,与所卖厩马直,赐公卿以下及贫民不能自存者。”⑨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布帛的货币作用。正因为如此,章帝时,张林主张封钱不用,“一取布帛为租”①;而且国家税收中,以实物缴纳的部分日益增多。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食货志》。

① 《汉书·贾山传》。

② 详见《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

③ 《汉书·东方朔传》。

④ 《汉书·贡禹传》。

⑤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⑥ 《后汉书·冯衍传》。

⑦ 《后汉书·郑均传》。

⑧ 《后汉书·党锢·夏馥传》。

货币铸造权

关于汉代货币的铸造权问题,前后也有颇大的变化。如前所云:从秦简得知,秦的钱币是禁止私铸的,故有惩办盗铸者之律。及乎汉初,从《史记·平准书》所云:“汉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的话来看,表明汉初即已允许民间私铸币。又《汉书·吴王濞传》谓“孝惠、高后时”,吴国因有豫章铜山,刘濞则招致天下亡命“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可见刘濞之铸钱煮海,早在惠帝高后时便已开始了。到了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 年),“除钱律,民得铸钱”②,《汉书·文帝纪》也有同样记载,可见文帝之时,不仅纵民冶铁、煮盐,而且进一步明确规定允许民间私铸钱币。正如《盐铁论·错币》所云:“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然而,钱币一旦允许私铸,一定会出现规格不

一、质量不纯和重量不足等问题,从而会使钱币贬值,出现物重钱轻、价格上涨等现象。因此,文帝时的贾谊,就坚决反对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认为由民间私铸钱有“博祸”,由官府铸钱可致七福③。因此,到武帝时期就开始由国家控制钱币的铸造权,各郡国铜官亦可铸钱,但仍然不免于盗铸与伪滥,最后,只得将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以上林三官主之。终西汉之世,未曾变更。东汉时期,史书虽缺乏关于钱币铸造权的记载,《续后汉书·百官志》也仅言大司农掌钱谷,而不言铸钱的官署。证以出土古物,知东汉铸钱由太仆卿属官考工会主管。《簠斋金■》所收建武时期的五铢钱范,其背刻文云:“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三月丙申,太仆监椽苍,考工令通,丞或,令史凤,工周仪造。”又《隶续》卷十一《耿勋碑文》云:“又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东汉的钱范出土虽不多,但可以确信东汉的铸币权是由官府控制的,不同于盐、铁之允许民间煮铸①。

⑨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

① 《后汉书·朱晖传》。

②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 详见《汉书·食货志》。

① 参阅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130 页。

第四篇: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摘要:秦汉时期形成和确立的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尤可称述的创举,对后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学习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而且对当今的施政治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借鉴意义。

关键词:秦汉

检查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官员的施政行为,并具有弹劾的权力。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封建国家的制衡器。

监察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着封建君主的专制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第二,形成阶段——秦汉时期;第三,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四,成熟阶段——隋唐时期;第五阶段——强化阶段——宋元时期;第六严密阶段——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制度完备,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特有的国情,并积累运用监察澄清吏治,巩固封建统治的丰富经验。秦汉时期是监察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形成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秦汉监察系统的内部构成、完备及嬗变 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专制主义的措施,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作为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监察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并确立起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的中央官僚机构,在地方设置了郡守、郡尉等官制;按其行使的职能范围,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监督皇帝的谏官言谏制,二是察举弹劾百官的中央御史制,三是监察地方官员的州部刺史制。它们都不受行政系统的干涉,独行其职权,只对皇帝负责,发挥着名副其实的监察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

中央

(一)皇帝的监察与被监察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作为天子的皇帝握有监察的最高监察权,皇帝拥有对百官的督察和任免职权,而且通过巡视和亲自督察等方式对地方进行管理。秦始皇时期,地方设置了监郡御史和差遣御史监察百姓,但他仍不放心,因此他还亲自巡行全国各地,检查地方吏治和民情。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游会稽时所立的颂秦德的石刻中说:“监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所谓“善否陈前”,意即秦始皇对好坏都注意了解;“靡有隐情”,指无论有什么冤屈、贪污等不法行为都瞒不过秦始皇。始皇“临察四方”时,注意了解和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可见,秦始皇多次大规模的亲巡郡县,主要不是为了游乐,而是所谓的“威服海内”的政治是为和监督地方的监察活动。皇权不是无限膨胀的,他要接受天命和谏官的制约。所谓“天命”是指传统的“君权神授”论,皇帝是天的儿子,故称“天子”,临民以治天下。但“天命不常,唯德是辅”,只要天子暴虐,民怨沸腾,上天就要“垂象以示儆”,发生天灾人祸,天下大乱,王朝崩毁。每逢特大灾异,谏官纷纷规劝,无不抬出天命吓唬皇帝。而皇帝为了“敬畏天命”,就减膳撤乐,祭天祭祖,下诏罪己,做一些改善国政的措施。汉制,每逢大的自热灾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就要引咎辞职。

秦汉时期的谏官有谏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议郎和博士官,都是一批监督皇帝的特殊检察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2议论、应对,就是讽 1《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后汉书 百官志》 谏。臣下不能直接弹劾皇帝,只能取谏诤的方式批评和监督皇帝。讽谏其实就是委婉的弹劾。《汉官仪》:“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辩于然否。”正因为博士精通天文地理,通达古今,皇帝有疑难事常请教于这些人。当承诏问对时,博士借天命,搬古今,纵横议论,直指为政之得失,直言然否。大夫、博士为中朝官,亲近天子,时刻盯着皇帝的言行,不失为一批竭忠尽愚的监察官。他们不受丞相、九卿的羁縻。

由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对社会舆论监督采取暴力政策,“有敢偶语诗书弃市”。对士阶层的议论,视为“妖言”,“诽谤”,言谏监督也遭到践踏,“群臣谏以为诽谤”。汉承秦制,民主监督权力有所回升,但谏官仍不敢冒犯龙颜。因此,秦汉两代的谏官的谏言奉劝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育。

(二)丞相府

三公之丞相掌行政,然而丞相是百官之首,“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自然也就有监察百官的之职能。如汉武帝时田蚡为丞相,就奏请案验在颍川“横行不法”的灌夫。文帝时申屠嘉为丞相,可以对怠慢无理的文帝宠臣邓通纠劾惩罚,也可以奏请对内史晁错加以诛除。都说明丞相对百官的监察之权,而丞相主管的对郡国的上计更是对地方官吏行使的监察之权。

丞相的属吏丞相长史可以奉命出刺地方,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主管监察检举。丞相府最重要的属吏丞相司直。武帝时期为尚书加官,并加重尚书的职权,尚书职权既重,参与议政,又分曹理事,显然成为了武帝近侧的专门参政、办事机构,直接造成了分割宰相和御史之权。由于丞相和御史中丞的职权被分,有必要加强监察系统的力量。原因是:其一,相权虽然有所削弱,但丞相仍是负责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掌管,为了确保丞相的实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有必要在丞相府设立监察官,以监督百官对法令的贯彻执行;其二,尚书居中分事,并主御史刺史事,“中丞的职权既分,则内而侍御史、外而部刺史,其职皆弛而不振”2。御史、刺史不能充分发挥其监察效能,于是汉武帝于御史府外,又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3。这样,汉朝出现了与内朝御史中丞相对峙的友谊监察系统。

丞相司直在丞相府诸属官中位置最高,专司监察,不仅监察京师公卿百官,而且“助督录诸州”4,拥有对地方官员的责督之权。西汉时孙宝为丞相司直,知悉南阳太守“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就“遣丞相使按验发其奸”5。丞相位尊权大,因而与君权的冲突就成必然的。忠贞不二的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尚且与刘邦多次龃龉,其他丞相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专制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就千方百计对丞相权力加以限制和削弱。汉武帝在丞相府外另设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中朝,让其分割丞相的决策权,是相劝衰落的重要标志。成帝时,正式设三公官,将丞相之职一分为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光武帝时,尚书台正式变成最高的权力机构,丞相变成徒有虚名,有职无权的闲散官员。

秦到东汉400多年间丞相制度的变化透出皇权不断强化的信息,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规律。

(三)御史府

秦汉时期的御史府为中央监察机关的办事总署。汉代御史府居殿中兰台,故后世又称御史府为“御史台”。秦汉时期的御史府长官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6绶,掌副丞相。”又“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1《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张如愚:《山堂考索续集 台谏》 3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4 同上 5 《汉书》卷77《孙宝传》 6 《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1。御史大夫由皇帝的亲信御史发展而来,正因为如此,它虽居副丞相,但与皇帝关系比较密切。他既可以纠察百官,也可以司察丞相非法,弹劾丞相。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御史府和丞相府并列为汉朝政治的两大府,二府互相牵制。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主要属官,地位特殊,被成为“贰大夫”和“亚长”。实际上是御史大夫的第一助手,御史府的首领,其他官吏皆归中丞管理。他“掌兰台秘书;外督捕刺史,内领侍御史,收公卿奏章,纠察百僚,休有光烈。”其具体职责是:掌管图籍秘书,即国家档案、图书;外督部刺史,充当各地视察、检举不法的使者。秦和西汉前期对监御史、武帝后对部刺史的活动进行监督;内领侍御史,给事殿中,办理宫中之事,举劾按章,对朝廷内外的百官行检察之权,有时甚至承诏治狱。

西汉成帝以后,随着御史大夫职掌的变化,御史中丞的地位和作用亦随之变化。东汉光武帝、时,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的主官,隶属少府,逐渐代替御史大夫成为独立检察官。其后御史中丞更加显赫。光武帝时特诏其与尚书令、司隶校尉3人在朝会时专府独坐,故京师号位“三独坐”,其地位仅次于尚书令。东汉时,御史大夫改为司空,专管水土营造之类的工程建设,检察大权转移到大司空的属官御史丞手中,并且建立了御史台,从而使中央有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有利于监察工作更好的开展。

此外御史府还有侍御史,侍御史既是专称,又是泛称,据《历代职官表 都察院》记载,西汉的侍御史职务名称有治书侍御史、符玺侍御史、绣衣直指御史、督运漕御史等。

治书侍御史,始置汉宣帝。“案汉宣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侍侧,后因别置,谓之治书侍御史,盖其始也。”汉成帝废去御史大夫官职后,御史中丞出任御史府长官,自此治书侍御史开始部分地顶替御史中丞的工作,相当于御史府的副掌官。

符玺侍御史,是掌管皇帝玉玺的侍御史。汉朝设符玺侍御史两人,其地位仅次于治书侍御史。

督运漕运史,当侍御史奉命赴地方督运漕粮、或监察赋税时,成为督运漕运史。《通典 职官六》注引《汉官仪》:“侍御史出督州郡盗贼,运漕军粮,言督军粮侍御史。”

绣衣直指,亦称绣衣御史、绣衣使者等。班固说:“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置,不常置。”师古说:“衣以绣者,尊宠之也。”3汉武帝末年设立绣衣御史,名为“出讨奸猾,治大狱”,实际上其职能是专事镇压农民起义。这与当时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有关。最初,武帝曾派御史中丞、部刺史等监察官前去应急镇压起义,但无济于事。于是武帝重新部署,赋予御史衣以皇权代表者的身份,给予特别督察权,名之为绣衣直指,令其限期扑灭革命烈火。

(四)司隶校尉

汉武帝在设置刺史的同时,为了强化京师长安及其近郊的治安,于征和4年(前89年)初次设置司隶校尉官。其直接动机是因“巫蛊”一案临时设置的督补“巫蛊”的官吏。所谓“巫蛊”,指巫师用巫术咒语及用桐木偶人埋于地下以害人。汉武帝末年,“巫蛊”被用于引发朝廷内部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斗争的导火线。征和年间,因“巫蛊”别牵连致死的有卫皇后、卫太子、刘据、阳石公主,及无辜战死者数万人。武帝痛心疾首,为彻底清除巫蛊之害而设立此官: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补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注引师古说:“以掌徒隶而巡察,故云12 《汉书》

《朱博传》

《初学记》卷12《职官下》 3 《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 司隶。”

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可持符节,代表皇帝率领在中央官府服役的徒隶1200人,从事掘蛊捕巫师并监督京师大奸猾。之后,武帝虽收回司隶校尉兵权,但仍让其监察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翊)、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弘农7郡。成帝以后,司隶校尉的职权不断扩大:“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2实际上,即使三公也在司隶校尉的纠察范围之内。

司隶校尉的属官计有都官从事,主管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管州选举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管财谷簿书;兵曹从事,主管兵事;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管督促文书,察举非法。

地方

秦时每郡设一监御史。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朝廷直辖地仅关中和巴蜀15郡,山东诸郡皆为诸侯王封国,加之吏治清明,对官员的监察还未排上议事日程。因而未设监郡御史,惠帝时,三辅治安状况恶化,于是开始派遣御史监察三辅,后正式设立监郡御史。武帝时,监郡御史起不到监察作用,于是在元封元年宣布废止。元封五年(前96年)另置部刺史代替监郡御史,监郡御史的设置时秦皇朝加强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主要作用是监察和牵制郡守,防止其权利过分膨胀。

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有监理监察职能。“太守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灾,诀讼断辟,兴利除害,检察郡奸,举善黜恶,诛除残暴。”3其中“监察郡奸”显然属于监察职能,而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事务千头万绪,不能事事过问,西汉中期以后就把监察事务交由属吏督邮进行。

“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诛县也。”督邮作为太守的耳目,专司监察,其职能是“分善恶于外”即专察县令长的善恶和政绩的好坏,然后禀报太守,以便奖惩。县令长是县一级政府的主要行政长官,同时也兼司监察职责,县令长对属下各类官吏都有督察之权,随时考察他们的能力、品格以决定他们的升陟罢黜。在县令长的属吏中,廷掾一职除主持祠祀外,主要任务是监察乡、亭的官员,廷掾经常下乡,在所部内巡行,接触百姓,对所部官员明察暗访。汉代对中央和边郡驻军也派御史监督,称“监军御史”。

刺史的设置,由于监郡御史和丞相是并出共行监察之权,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方面职事重叠,各自为政,往往产生矛盾,不易协调;一方面又因无固定监察区,往往造成疏漏,对郡县的管理难以奏效。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首先增加派遣官员对地方巡行,发现郡国存在许多问题而得不到监郡御史的举报,表面监郡御史已经形同虚设了。汉武帝一气之下,与元封元年(前110年)废去监郡御史。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郡国守相的监察,下令在全国设置十三部州,除在司隶部设司隶校尉外,另设刺史一人,通称十三部刺史。“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4驻地专司监察地方。“武帝元封五年处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5六条是皇帝亲自制定的,它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职权范围。其中只有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通过这六条,一则明确了刺史的职责,二则对刺史的活动范围进行了实际上的限制,谨防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扰乱地方行政。

刺史秩六百石,秩级相当卑微,而官位又低于郡守,但他们在行使监察权时,却代表中央,可以毫无顾忌地举劾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权利是相当大的,再加上赏赐丰厚,使大部分刺史忠于职守,戮力为朝廷服务,因而收到很好的效果。王明盛指出“刺史,其权甚中而 121 同上

蔡质《汉仪》 3 《汉官解诂》 4 《汉书 武帝纪》 5 《汉书 百官公卿表》 秩甚卑”,顾炎武指出“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又因刺史作为中央排出的监察官,不仅设置固定制所,便于就地监察和吏民检举告发,儿且定期巡行所部郡国,便于实地考察郡国守相治绩,广泛接触吏民百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对二千石的监察。

随着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变化,刺史被赋予六条以外的许多权利,日积月累,刺史手中权力越来越多,由设置之初单纯的监察长官发展演变为总揽一方军政财文的一级行政长官了,灵帝中平五年,东汉朝廷根据久已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接受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一批位尊秩高的朝廷重臣出任州牧。至此,从内容到形式完成了刺史一职的由监察官到行政长官的转化。然而一天天强大的州牧为扩大手中的武力,相互攻讦,征城掠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进而觊觎朝廷中央的权力,东汉皇朝名存实亡。

刺史由单纯的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最后发展成为拥兵自守的割据军阀,其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促使这一变化的除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外,刺史的逐步越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顾炎武说:“自刺史之职下侵,而守令殆不可为,天下事,犹治丝而棼之矣。”

二、秦汉制度的作用、特点及评价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皇朝的各种法令、法规的执行,防止了各级官吏由于擅权谋私所造成的非法状态加剧与广大人民的矛盾,较好的维护了皇朝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有助于协调封建官僚机构的内部关系,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有序的运转;有利于巩固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保证了权利分散和地方割据膨胀。总之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的设置,是封建国建官僚机器内部的重要制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澄清吏治、维护统一、保证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有比较完备的中央监察机关,又颇为得力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网络系统,而且在中央建立两府的互相制约的机制,从而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体系。

各级监察官有明确的分工和职权范围,御史府里,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为总管,其下有在殿中供职的侍御史及在府中分曹办事的御史员,以及负责具体事务的御史掾属。这样一来,御史府和丞相府并列为汉朝中央的两大府,丞相和御史大夫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地方则有刺史负责监察郡国,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及近郊7郡,绣衣御史为临时派遣的监察特使,主要用以镇压农民起义,而司隶校尉又和绣衣御史形成制约。郡守及其属员督邮用以监县。各级监察官员分级层次分明,分工细致,职权明确。

监察和行政权的分离,有利于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府有权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丞相府的各部政务要接受御史府的监察,在地方上,有州部刺史监察郡国。

这种体制有利于监察机关及其官员放开手脚,大胆开展工作,不足之处在于地方郡监县有督邮负责监察属县,但郡守仍自监监察权,加之东汉以后,州刺史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这些情况都大大影响了监察职能的实现。

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地方监察中,既有经常性的监察,有定期性的巡察,也有突击性的督察。如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说明当时的监察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尽管完备优秀,但真正发挥监察百官的职能却是短暂有限的,归根到底受封建制度自身的弊端和阶级局限所制约,当专制皇权衰弱,官僚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时,监察制度所具有的职能很快化为乌有。

监察机构从理论上可以监察百官,享有神圣而广泛的权力,实际上其权限被大大削弱了,不仅皇帝的权力和活动绝对不能监察,就是对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胡作非为也往往显得无能,惟其如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监察机构无法阻止一个个封建王朝的灭亡。这说明监察机构虽然对整个官僚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制衡作用,但决定这种职能能否发挥的却是社会的大环境。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尽管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体系,但对行政权力而言,其独立是相对的。这不仅是因为他所听命的皇帝是一个集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于一身的最高主宰,而且还因为在郡、县等地方的权力机构中,监察权和行政权仍紧密的纠结在一起。

封建社会吏治的好坏,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形成的社会大环境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其次取决于皇帝为首的主要当国者的理想、品格、素养及其政策。监察机构的存在和活动只能是第三位的原因。如东汉后期,以司隶校尉李膺为代表的一批耿直派官僚,其中不乏监察官员,他们利用自己在舆论上的优势,通过“清议”狂烈抨击宦官统治的黑暗,同时运用自己的权力对作恶多端的宦官及其党羽加以诛除,结果得到的是宦官挟持皇帝实施的疯狂报复。纵观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总体上是成功的,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对秦汉时期的政治产生了多方面的的深远影响,并为以后历代政治家所承袭和发展,它作为我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它所体现的权力制衡思想就是对于今天的政治建设也有可取之处,值得借鉴和发扬。

第五篇:秦汉时期的天下之中论文

战国时期曾经有“陶为天下之中”的说法,据说著名巨商范蠡就是利用这一交通优势,在今山东定陶地方致富的。然而,秦汉以来更为明确的“天下之中”,则是指河洛地区。河洛地区以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胜地位,后来又成为行政的中心。

战国时期,河洛地区“为天下之大凑”(《逸周书·作雒》)、“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史记·货殖列传》)的特殊的地理形势,使得列国兵战往往在这里展开。秦人东进,首先倾力于河洛战事。《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曾经对秦名将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后来不久就派甘茂拔宜阳。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命白起为将,在伊阙会战中大破韩魏联军。三年之后,“东周君来朝。”同年,秦昭襄王亲临宜阳。公元前256年,秦军攻西周。次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秦人占有西周属地对于攻略东方的意义,可以由第二年“天下来宾”得到体现。秦庄襄王即位初,就命令相国吕不韦诛东周君,“尽入其国”,并“初置三川郡”,实现了对河洛地区的全面控制。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嬴政在统一战争中亲临河洛地区,表明未来的大一统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对于这一地区特殊的文化地位的重视。秦始皇平生8次出巡,大约其中6次都行历河洛地区。《史记·留侯世家》记述刘邦与张良在洛阳南宫讨论行封功臣事,说到“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洛阳南宫有“复道”建筑,显然不可能是仓促营造,应是秦时故宫。由“南宫”之定名,可推知洛阳秦宫还不止一处。看来,秦王朝曾经把洛阳看作统治东方的政治重心所在。秦始皇特别信用的重臣李斯,其长男李由被任命为三川郡(郡治在今洛阳)行政长官,而为赵高所忌妒,也有助于说明这一历史事实。

刘邦后来出关击项羽,在洛阳为义帝发丧,又发使者约诸侯共击楚等史实,也可以体现洛阳的战略地位。刘邦初定天下,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他强调关中地理形势的优越,但也肯定了河洛地区的地位。《史记·三王世家》和《滑稽列传》褚先生补述,说到汉武帝所幸王夫人为其子刘闳请封洛阳,汉武帝则以洛阳“天下冲阸”、“天下咽喉”的重要地位予以拒绝。可见,汉代统治者对河洛地区“在于土中”(《史记·货殖列传》)的政治地理及文化地理的形势也非常重视。

《史记·货殖列传》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俨然是联系地域相当宽远的经济中心。当地取得特殊成功的富商如白圭、师史等,其行为风格其实也表现出河洛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师史“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能致七千万”。汉武帝时代的理财名臣桑弘羊也是洛阳商人之子。《汉书·地理志下》在分析河洛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时指出,“周地”风习,有“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憙为商贾,不好仕宦”的特点。班固说,这是“周人之失”。然而,如果承认商业对于增益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则“周人”对于经济流通的贡献,其实是值得肯定的。《汉书·食货志下》又记载,王莽“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五都”,即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而“洛阳居中”,也说明随着关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洛阳的地位愈益重要。

到了东汉时期,洛阳及其附近地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居于领导地位,商业活动尤其繁荣,以致“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后汉书·王符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后汉书·仲长统传》),洛阳成为全国“利之所聚”的最重要的商业大都市。当时,据说“其民异方杂居”,“商贾胡貊,天下四会”(《三国志·魏书·傅嘏传》注引《傅子》),事实上洛阳已经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中心。

《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表明,在所谓天下之中的“中央”之地施行统治被传统社会的统治者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制度。西汉定都长安,有依托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经济条件的动机,也有“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方面的考虑《史记·留侯世家》。至于汉武帝时代,政治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一统”的政体已经巩固,于是有封周子南君以期继承周祀的举措。汉武帝封周后诏中,有“瞻望河洛,巡省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的感叹(《汉书·武帝纪》),透露出对以往居于“天下之中”的“周室”的深心敬仰。由于当时东方的经济也得到突出发展,于是,接受“王者必居天下之中”思想的人们在进行新的政治设计时,视线频频集中到河洛地区。王莽夺权之后,在进行“分州定域”的新的政治地理规划时,提出了“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的设想,随后确定了将迁都于洛阳,“即土之中雒阳之都”(《汉书·王莽传中》)的时间表。不过,由于新莽政权的迅速崩溃,这一计划没有能够实现。东汉建国,定都洛阳。全国的政治重心正式东移。

东汉时,国立学校太学的发展进入空前的繁荣期。汉光武帝刘秀爱好经术,于是“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经,“观听者盖亿万计”(《后汉书·儒林列传上》)。朝廷要求贵族子弟入学受业,甚至匈奴王子也远道前来就读。一时“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后汉书·翟鬴传》)。据说汉顺帝时,进一步扩建太学校舍,于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推算洛阳当时人口大约19.3万多人,而太学至三万余生,数量是十分惊人的。

出身洛阳的名士,西汉时期有杰出的青年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汉武帝时代,有一位著作等身的“小说家”虞初在文学史上也享有盛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小说家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其中“《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属于虞初名下的作品竟然超过小说类论著总数的68.33%。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于是说:“本志篇帙,莫此为众。”后来的小说家尊奉虞初为始祖。借名“虞初”的晚世小说如所谓《虞初志》、《虞初新志》、《续虞初志》、《虞初续志》、《广虞初新志》等,也都可以看作对汉代河洛文化代表人物之一虞初的一种纪念。《后汉书·王充传》说,王充“到京师,受业太学”,“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洛阳书肆”中所卖书籍有“众流百家之言”,人们可以方便地阅读,可见洛阳当时有相当优越的文化环境。除了数量众多的太学生而外,洛阳市民似乎普遍地有慕好文化的风气。《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书丹于碑,正定《五经》文字,来观看和摹写的人,每天有一千多辆车,以致堵塞了道路。“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的情景,可以看作是“洛阳纸贵”之前另一能够体现洛阳人文化素养与价值取向的著名史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06336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