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精选五篇)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精选五篇)



第一篇: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

公共管理学院

09思想政治教育2班

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

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写道: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通过这样的论述,恩格斯揭示出黑格尔思想中的革命成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黑格尔的某些行为看出黑格尔思想可能具有的革命性质,例如,黑格尔对拿破仑的热情讴歌,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接着,恩格斯概括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显然,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逐步推导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

第二篇:黑格尔哲学语录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下面小编整理了黑格尔语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上帝惊叹细节。

2、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3、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5、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6、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

7、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8、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联。婚姻是具有法定好处的伦理性的爱。

9、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美,既不是为他本身,也不是有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

1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1、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坚信理性,信任自我,并坚信自我。

12、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13、存在即合理。

14、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15、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16、理论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17、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8、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19、熟知并非真知。

20、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21、民务必体会到宪法是自我的权利,能够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好处和价值。

22、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23、太阳下方没有新事物。

24、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25、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6、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27、通常的人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就信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的不自由恰好就在任性中。

28、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资料的灵魂。

29、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30、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1、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即便是痛苦,也不失其之美。

32、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33、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3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35、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36、无穷的好心情,不是取笑,不是嘲讽,不是讥诮。只是从无穷的好心情的高度你才能观察到你脚下人类的永久的愚蠢,从而发笑。

3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8、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39、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40、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41、世上任何卓越的成就都缺不了热情。

42、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产生在善恶之间,而是出于自与两难之间,是两种合理性的碰撞。

43、一个罪犯的犯罪思想比天堂里的奇迹还要伟大!

44、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45、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46、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7、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4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49、假如不能说每个丈夫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可以说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美,而且世上只有她美。

50、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第三篇:黑格尔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黑格尔哲学读后感

身为女子,我生成就是感性的。由于文学性的册本看得相对多些,我愈发感性。固然一向但愿本身能兼具理性,但性别付与我的特征难以改变,曩昔十多年的浏览履历也为我的思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许,跟着春秋的增添,经历的增加,理性的火花能赐赉我一点点理智。

想填补理性的缺掉,读理性的书并不是没法忍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欠好谁是因谁是果。辩证地说,是互为因果,彼此影响的吧。是以,借着公共课教员留功课之名,读了《黑格尔法哲学道理》一书。

固然,前几年翻阅过叔本华《人生的聪明》,但读得其实不专心。也读了《论语心得》、《庄子看人生》等对中国传统哲学通俗解读的书,但真正读哲学类的册本,《法哲学道理》应当算是第一本。固然,法哲学并不是哲学的焦点。

不管是不是读过,《法哲学道理》都是法学学子耳熟能详的。对我这个非正规军来讲,也久闻年夜名。前段时候看《产权与法》,作者以《法哲学道理》的思惟论证产权的地位与意义,也指出了《法哲学道理》一书的某些局限性。好比,黑格尔抱负的幻灭致使其晚年起头追求普鲁士当局的认同,为统治阶层供给理论支持,抛却了部门本来的主张,恰当逢迎统治阶级的需要,以确立黑格尔哲学的正统地位,更好地推行黑格尔的思惟,间接实现其理想。有着如许的讲解作根本,在必然水平上避免了我对经典著作的全盘必定。

初读《法哲学道理》,读到脑壳抽筋。真的是。没有哲学著作的浏览根本,没有黑格尔思惟的系统铺垫,在哲学思惟的汗青长河中,生生截取一段去体悟,不管从主不雅仍是从客不雅来说,都不是件轻易的事。好在,对峙读完了引论,进入具体的阐述,感受稍好些了,有些可以经由过程上下文理解个年夜概,但仍有很多不懂的处所。

感慨哲学年夜师聪明的脑筋。我理解起来都费力,即使千方百计与现实糊口成立联系,也没法参透那些看似高屋建瓴、虚无缥缈、平空架构的思惟系统。在此,这几个四字词语绝没有贬义。思惟简直是虚的,固然看不到摸不着,却并不是对现实糊口没成心义。相反,意义重年夜。试想黑格尔在成立如许的思惟系统时,又该有如何的理智与思惟。

逻辑的周密,论证的严谨,使人叹服。也许哲学自己便具有如许的特点,也许由于黑格尔自己是逻辑高手。看似无关的抽象法、道德、伦理,看似风马不接的契约与犯警,作者可以或许发现它们背后的联系,阐述中一环紧扣一环,令人感觉多一环嫌多,少一环又显不足。

给我感到较深的是,经由过程读《法哲学道理》,我看到了很多本来习觉得常的概念、现象背后的工具。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刑法存在的意义事实是甚么,为何要由国度来履行。透过黑格尔得知,由于犯法背背了社会的遍及意志而不纯真是小我的特别好处或说特别意志,也是以,应由代表遍及意志的国度来履行。曾,有人质问我,公事员缔造了甚么价值?成天也不缔造经济利润,却要拿着人平易近的税款。若是我在那之前读过黑格尔,是可以给出谜底的。诸如斯类的感到与发现,纷歧而足。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开导我,要看到现象背后的工具,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固然,一年的研究生教育使我起头追求表层以下的工具,但读哲学书,使我的思惟,又有了进一步发掘的可能。自我感受,熟悉又有了上升。

也有不解,最较着的是黑格尔对国度的阐述。在黑格尔看来,国度是伦理精力的同一,是理念,是最高阶段。看到如许的逻辑放置,我不管若何没法将其内在与外延掌控住。黑格尔所谓的国度,究竟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念,与实际中的国度毫无联系,仍是成立活着俗意义的国度根本之上,是一向令我猜疑的问题。直到读完全书,才模糊感觉,他的国度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实际糊口中还没有实例。进一步说,我至今思疑这类伦理精力同一意义上的国度,是不是犹如共产主义一样。某日,在校园巧遇法理教员,切磋这个问题。他一语惊醒含混着的我。“黑格尔说的国度相当于神。”他还说,黑格尔的这类国度思惟对厥后的纳粹统治发生了必然的影响。如斯,些许释怀。

也看到了些我想固然的汗青局限性,或说“封建遗毒”。好比他说文明国度要成长,可以经由过程征服不文明国度;本钱的逐利到必然阶段必需并且该当开辟海外殖平易近市场,还提到对没成心志的族群,可以奴役等。初读令我不解,但想到他所处的情况,也就一读而过了。况且,人无完人,即便是如斯伟年夜的人物,也不克不及不许可人家白玉微瑕。至于各路人等对黑格尔的批评,也不足以成为否定其全数思惟的来由。究竟结果,至今我们仍在读黑格尔,仍在接收其思惟中的可取的地方。

偶尔的机遇,得知马克思写过《<黑格尔法哲学道理批评>导言》,读过黑格尔,觉得马克思会从那些我觉得的糟粕入手开批,成果证实,我的道行差远了,年夜家就是年夜家,从整体上进犯其思惟的内核,明显更胜一筹。

原打算明天将来重读《法哲学道理》一书,但那日教员说昔时他的导师,一名曾写过关于《法哲学道理》专著的学者,不建议他读。缘由不明。我接管了我的教员的建议,读过一遍,能接收几多算几多。若是未来真的还感乐趣,再读。后面这句,是我想的。哲学能熬炼人的思惟,这是无庸置疑的。很多人堆集到必然水平便起头读哲学,固然,我算不上这类到达必然高度的人。但笨鸟先飞早入林,恰当的读些哲学,对我是有益的。也但愿将来几年,能静下心,再读哲学。

篇二:黑格尔哲学读后感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非常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软弱无能的德国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当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的时候,害怕人民更甚于害怕封建势力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立即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的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固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耍求。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的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的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的阶级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的从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 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说“国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庄严的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已经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第一等级,国家政权应该交给贵族管理。

黑格尔又是私有财产的辩护者,他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的,法权应当保护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他认为资产阶级可以参加国家管理,但是有限制的。

黑格尔一方面拥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容许资产阶级参加国家管理;另一方面又维护等级制度,把贵族看做国家的第一等级,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正如马克思说的:“黑格尔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但是要具有现代立法权的意义;他希望有现代的立法权,但是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的外衣。这是最坏的一种混合主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页)黑格尔的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他在社会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矛盾的社会根源。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基础。一切现实事物都是从世界精神派生出来的。他把这种世界精神叫做“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黑格尔所说的“绝对观念”,“绝对精种”不是别的,不过是把人由客观现实中抽象得来的概念从人的头脑中独立出来,加以吹胀、夸大,变成脱离物质的神圣的绝对物。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最初,“绝对精神”完全处在自身之中,以纯粹抽象概念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逻辑的发展;然后,它

使自己“异化”,即向外转化为与自己不同的物质性的东西——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上,“绝对精神”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后,“绝对精神”在人的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于是它就摆脱了“弄化”的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来的形式——精种的形式。因此,“绝对精神”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也就是按照“绝对精神”的发展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由上可见,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象宗教上的“上帝”一样,是世界万物的创造主,实际上,它就是用哲学语言来称呼的“上帝”。费尔巴哈曾说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化了的神学”,这是完全正确的。

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他哲学的保守的反动的一面;不过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一种极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有辩证法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而且也由于黑格尔拥有的自然科学材料比他的前辈要多得多。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上的许多新成就,不断地冲击着旧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大体形成的星云学说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拉马克和哥德的进化思想,无不向人们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必须从发展的观点研究周围现

第四篇:黑格尔政治哲学性质及其当代意蕴

黑格尔政治哲学性质及其当代意蕴

王作印

[内容提要]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是国家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反国家主义。实质上,黑格尔政治哲学既不是国家主义,也不是反国家主义;既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社群主义;而是辩证的政治哲学。黑格尔政治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及其走向,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黑格尔;政治哲学;国家主义;反国家主义

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罗素在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指出,黑格尔政治哲学对内鼓吹国家主义,对外鼓吹殖民主义,“这样一个学说,如果承认了,那么凡是可能想像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

○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著名政治学说史家萨拜因也认为,黑格尔学说“对国家加以理想

化,以及对市民社会给予道德上的低评价,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避免要导致政治上的独裁

○主义。”这种观点在国内外学界颇具优势。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充分强调了社会群体和制度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强调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制衡和监督,因而是反

○国家主义。这两种观点的存在表明黑格尔政治哲学理论本身又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黑格尔政治哲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当然这种必要不在于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作一个结论,而在于其对当代政治哲学的镜像价值。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是他的客观精神理论的一部分,实质上也就是他的一般社会哲学,而这种“一般社会哲学”又集中体现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中。在黑格尔之前,自由主义政治学说强调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其基本含义是指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政治社会或国家,而不是指与国家相对的社会实体。黑格尔则比较明确地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与国家相对立的伦理理念的一个环节。对此,查尔斯·泰勒曾经准确地指出,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之中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它“与国家相对,并部

○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正是在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结构中,黑格尔展示了其政治哲学的智慧。本文仅以《法哲学原理》为文本依据,围绕“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还是反国家主义”这个问题进行辨析。

一、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吗?

提出这个问题本身也许就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长期以来这已有定论不成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是在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结构中谈论国家主义的话,那么本文认为,黑格尔虽然推崇国家,但不是国家主义。因为他虽然论证了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有限性领域,由于存在其特殊性的无节制所造成的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必须从属、依赖和受制于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但是并未因此贬低、否定市民社会。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一方面意味着他肯定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否定具有必然性,因为家庭是体现了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的实体, 在家庭中,人们不是用利益原则,而是用爱的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整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把自己当作是家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具有自身利益的独立的个人, 因而压1234 1

抑、淹没了个人的特性,“在这里个人把他冷酷无情的人格扬弃了,他连同他的意识是处于

○—个整体之中”。但是,儿女长大了,家庭必然要解体。由于家庭作为直接的自然的伦理精

神,是以个人人格的非独立性为特征的,因而,“结合在家庭统一体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从概

○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实在性”,这就是家庭的解体。家庭的解体意味着,“家庭自然而

然地和本质地通过人格的原则分成多数家庭,这些家庭一般都以独立的具体的人自居,因而

○相互见外地对待着”。黑格尔将其理解为特殊性同普遍性分离出来获得自身的规定性,这

样体现在家庭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精神表面上就丧失了,进人到一个“差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普遍性只是在作为它的形式的特殊性中假象地映现出来,于是进入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维护其成员的具体的、特殊的利益,并构成个人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的基础,使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彰显了人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表明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伦理

○前提,尽管在历史上“它的形成比国家晚”,而黑格尔仍将其看作国家的伦理前提,可见

市民社会对国家的重要。

黑格尔把特殊性原则看作市民社会的首要原则,在“市民社会”一章,黑格尔开宗明义指出:“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

○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就是说,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作为特殊的人,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都是独立的和与他人相区别的,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才成为他自己,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们才具有相互补充、相互满足对方需要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当罗素、萨拜因以及当代一些新自由主义者把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国家主义,把斯大林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独裁专制视为黑格尔的国家乌托邦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法西斯主义的要义之一是“国家至上。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相比,国家的权力和福祉绝对优先。个人的最高义务和最大满足就是服务国家,在必要时刻甚至可以为国

○捐躯。”而在黑格尔那里,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利己的人本身就是目的,国家只有在特殊

○的、利己的人及其组成的市民社会获得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因此,尽管黑格尔强调

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强调特殊性必须与普遍性达到统一,但是他并不象当前学界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主张压抑个性、压抑个人特殊利益的国家主义者。相反,黑格尔坚决反对那种排斥特殊利益的“义务论”观点,这种观点把特殊利益看成是非本质的,甚至是无价值的环节。他说:“个人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义务,他必须同时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满足或打算。本于他在国家中的地位,他的权利必然产生,由于这种权利,普遍事物就成为他自己的特殊事物。„„个人从他的义务说是受人制服的,但在履行义务中,他作为公民,其人身和财产得到了保护,他的特殊福利得到了照顾,他的实体性的本质得到了满足,他并且找到了成为这一整体的成员的意识和自尊感;就在这样地完成○义务以作为对国家的效劳和职务时,他保持了他的生命和生活。”12为此,黑格尔反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用普遍性否定特殊性,用国家否定个人财产、自由和权利的观念,认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观的自由还没有得到承认,它的“理想国理念侵犯人格的权利,它以人格

○没有能力取得私有财产作为普遍原则,”13 “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特殊性排除出去,但这是

○14徒然的,因为这种办法与解放特殊性的这种理念的无限权利相矛盾。”如果用国家意志压制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国家就等于是站不住脚的空中楼阁。基于上述观念,黑格尔深刻地指出:“在国家中,一切系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古代国家,主观目的同国家的意志是完全一致的。在现代则相反,我们要求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志和良心。古人没有这些东西——就其现代意义而言;对他们说来,最终的东西是国家的意志。在亚洲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个人在自身中没有内心生活也没有权能,至于在现代国家中人要求他的内心生活受到尊敬。义务与权利的结合具有两个方面:国家所要求于个人的义务,也直接就是个人的权利,因为国家无非就是自由的概念的组织。个人意志的规定通过国家达到了客观定在,而且通过国家初56789101

1次达到它的真理和现实化。国家是达到特殊目的和福利的唯一条件。”15

就黑格尔的上述观点来说,我们很难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归结为无视个人权利的国家主义或独裁主义。如果说独裁主义与黑格尔政治哲学有关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前人撒下了龙种,后人收获的是跳蚤。

二、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反国家主义吗?

如上所述,黑格尔强调市民社会之与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那么能否因此将其归结为反国家主义或自由主义呢?本文认为不能做如此归结。因为“即使是黑格尔主义者也很少想到要把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说成是政治上自由主义的明证,而且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末也是

○毫无根据的。”黑格尔虽然肯定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否定具有必然性,但并不

认为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具有终极的合理性。由于市民社会本身是一个特殊性的领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因而必然要依赖并受制于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

在市民社会中,独立的个人之间的联合只是利益联合,这种联合是外在的、工具性的,而不是内在的、自然的,更不是合乎理性的。市民社会中,“特殊性本身是没有节制的,没有尺度的,而这种无节制所采取的诸形式本身也是没有尺度的。„„另一方面,匮乏和贫困也是

○没有尺度的。”个人意志的无限张扬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就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

人的精神的异化。一方面,不同的特殊利益之间最终将导致对立和冲突,使市民社会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另一方面,当人与人的一切关系完全被契约化之后,人们在交往中就只会把他人当作手段加以利用,人的本质伦理精神也就被异化了。这样一来,通过对家庭的自然关系的否定而获得的自由意志的普遍性,最终将重新受制于必然性。

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实体能够为伦理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高的现实显现形式?在黑格尔看来,能够使市民社会摆脱外在必然性限制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的体现者以普遍利益为目的,倡导普遍

性原则,使个人在国家生活中获得普遍性意识,从而自觉地认识和追求普遍物,并把普遍物作为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可见黑格尔对国家之重视。所以,把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反国家主义也是不客观的。比较来说,泰勒对黑格尔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以黑格尔的政治历史哲学原则为基础, 在与新自由主义原子论个人主义的论战中形成了自己的社群主义价值取向。针对新自由主义对国家权力的强烈挤压,泰勒指出,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市民社会在获得空前的自主性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多地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自足性,犯罪、吸毒、种族、性别、社会不公正等等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尖锐表现,表明市民社会并不能解决因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所有问题,它需要另外的力量比如说国家来加以制约,就此而论,市民社会的黑格尔模式要比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洛克模式更加可取。因为,“黑格尔在他的市民社会概念里,把洛克学派和孟德斯鸠学派结合在一起。-----如果说洛克学派指出了有关社会具有非政治相度的观念,那么孟德斯鸠的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图景,亦即社会是根据其政治组织来界定的”,“ 这些观点的发展,形成了黑格尔派的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但并不是自足的领域。不仅作为市民社会—部分的经济过程需要接受调整(这部分地是在市民社会内部进行的),而且它只有通过与国家这一更高级的统一体一——亦即根据政治而组织起来的社会一——相整合,才能避免毁灭”,如此,“既避免了那种被黑格尔认为必然会导致暴政和恐怖的“共意国家”的无分层

○的同质性,也避免了那种盲目经济力量不受调整且最终会自我毁灭的运作。”当然这里也不

能简单的将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社群主义。毕竟,黑格尔充分强调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多元化和异质性,彰显了个人权利和个体的自主性。

三、如何看待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基本性质?

如果说黑格尔政治哲学既不是国家主义,也不是反国家主义;既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16171819○

社群主义;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伟大哲学体系是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简单归结的,而必须用辨证的方法去把握。如此,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辨证性质:

○在谈到市民社会两个原则时,一方面强调“特殊和普遍的不可分性”,认为,“在市民

社会中,特殊性和普遍性虽然是分离的,但他们仍然是相互束缚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所做的虽然看起来是同另一个相对立的,并且以为只有同另一个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存在,但是每○一个毕竟要以另一个为其条件。”另一方面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特殊性

而轻视普遍性。他举例说:“大部分人认为纳税损害了他们的特殊性,是同他们敌对的,并且妨害了他们的目的。然而,尽管这看来是真实的,终究没有普遍物,目的的特殊性就不可

○能达到。况且公民不缴纳任何捐税的国家,也不见得由于特殊性的力量加强而显得优越。”

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普遍性而轻视特殊性,甚至以普遍性吞噬特殊性。黑格尔指出,“同样,有人认为如果普遍性把持殊性的力量都吸收过来,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所阐述的那样,看来普遍性的景况会好些。但这也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都只是相互依赖、各为他方而存在的,并且又是相互转化的。我在促进我的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普遍

○物,而普遍物反过来又促进了我的目的。”

在谈到国家时,强调“国家是机体,„„国家必须被理解为机体”, “机体的本性是这

○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全部必致崩溃”;“国家的目的○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而这种普遍利益又包含着特殊的利益”,“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

○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

在谈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时,强调“国家是自为的神经系统,它自身是有组织的;

○但是它只有在两个环节,即家庭和市民社会,都在它内部获得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 “现

代国家的本质在于,普遍物是同特殊性的完全自由和私人福利相结合的,所以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利益必须集中于国家;但是,目的的普遍性如果没有特殊性自己的知识和意志——特殊性的权利必须予以保持,——就不能向前迈进。所以普遍物必须予以促进,但是另一方面主观性也必须得到充分而活泼的发展。只有在这两个环节都保持着它们的力量时,国家才能被

○看作一个肢体健全的和真正有组织的国家。”

综观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所以说,黑格尔政治哲学是辩证的政治哲学。法国学者路易·迪蒙曾经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试图将所有的○对立面调和成广泛的综合体,并且指出这个综合体存在于现代国家”,这应该说是颇有见

地的。但是与其说是对对立面的理论调和,不如说是对现代国家的客观本质的揭示,这种本质就是,国家作为机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言之,就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统一,国家与社会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并不否认差别与对立,相反,它是以差别与对立的存在为前提的,每一方都以对立方的存在为前提。片面地强调国家、普遍利益与片面地强调社会、特殊利益一样,虽然可以促进对真理认识的深化,但毕竟还不是真理本身,双方必须也必将走向统一,方可逼近真理的全景。这在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及其走向中可以找到回应。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歧见上。自由主义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辩护,社群主义则为与此相适应的公共生活辩护。但是,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是困扰人类社会和政治学家们的一个永恒难题,在任何一个民主的社会,个人权利都具有基础性价值,它涉及政府的合法性;而不同的个人只有联合起来组成形形色色的社群,才能为个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强调都可能导致另一方的缺失。我们只能在二者的共生与张力中寻找出路。所幸的是,在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流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当“向后看”的社群主义者对共同***72829

体的衰落表现出乡愁般的哀叹,抱怨我们的社会在包容个人选择和文化多样性上“已经走得太远了”时,也还有另一种社群主义者即“向前看”的社群主义者,开始“承认个人选择和

○文化多元不仅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事实,而且还是有价值的特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社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趋容。同时,我们也看到自由主义向社群主义的趋容,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旨在借助民族这个独特的现代观念,来联结与亲和具有极不相同的种族起源、○信念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因此可被视为一种“向前看”的社群主义。

从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互趋容,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同时也领略了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镜像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言之,我们不能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国家主义与反国家主义之间作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只能以二者为资源和镜像,结合我国实际,在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探寻一条新路:

首先,必须承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必须把承认和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作为国家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市场主体独立地、自主地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个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其中的财产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仅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变成一句十足的空话,而且也会从根本上破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机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公共利益、群体权利同样具有有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自由主义者强调,只有个人权利是客观的、真实的,而公共利益、群体权利最终只能落实到个人权利,否则就是虚幻的。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往往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的独立价值。从根本上说,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涉及到的是任何个人生活须臾不可脱离的公共条件、公共秩序和公共原则,它们同样是真实的、具有不可侵犯的性质,特别是当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的实现事关民族国家的生死命运和发展前景时,甚至会要求个人为之牺牲自己的个人权利。当然文明、正义的社会会为这种牺牲做出补偿。但这种国家补偿本身就谕示和肯定了公共利益的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

其次,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良序社会结构,这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建构及政治实践的基本任务。良序社会结构是以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之间的双向合理互动为基础的,它的建立和维系取决于良序规则,也就是必须形成系统的合理的法制规则,用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合理界分。个人权利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因此必须予以维护,但为了防止具有为数众多而又互相抵触的意志的无政府状态,法律必须对个人权利予以限制;同样,公共利益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必须予以维护,但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法律必须能够对政府以公共利益名义实施权力行为进行限制。不论是公共利益还是个人权利都要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运作与实现,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唯此,我们才能在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维持平衡,从而构建符合正义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3031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9页。○

2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9页。○

3Fred Dallmaye, “Rethinking the Hegelian State”, 引自David MacGregor, Hegel, ○

Marx, and the English Sta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第274页。

4○19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

社1998年版第3页,第27页。

5○6○7○8○9○11○12○13○14○15○17○18○20○21○22○23○24○25○26○27○28○29黑格尔《法○

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3页,第195页,第195页,第197页,第197页,第265页,第262-263页,第55页,第200页,第263页,第200页,第253页,第198页,第198页,第199页,第199页,第268页,第269页,第261页,第264-265页,第261页。

10安东尼·奎因顿:<政治哲学>,安东尼·肯尼 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年版第333页。

16霍斯特曼:<论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

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4页。

29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30○3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00页,第501页。○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

来自18级古典文献学王姣姣同学今天要跟我们分享一本特别的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到达了顶峰,不知道他的这本书给王姣姣同学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黑格尔《历史哲学》

从炎黄五帝至二十一世纪,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未间歇。在这渊源深远的历史长河中,各时代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乃至贩夫走卒流传下来的只字片语或巍峨巨制,或是经历秦火的摧残而湮灭无迹,或走上世世代代人都敬仰膜拜的神坛而千古流传,或是经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后人研究不尽的经典┈┈浩瀚如海洋读之不尽,璀璨如明星掇之不完。

说到读书,想必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已经有深刻的体验。繁忙的研究生生活,课程虽少,但每一门课所要求我们需要做的课后工作却是完全不同于本科的,再也不可以随便背背笔记便可以轻松通过考试。这时候我们需要看大量的书目才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跟上老师的进度。读书,专业书,几乎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常态。

近期我所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类的,名字叫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本书在黑格尔的作品里面,在哲学类里面,可以算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一本书了,虽然只是相对的。这本书分为绪论和主体两部分。绪论部分几乎是理论,是最容易让人打退堂鼓的部分,但就这部分而言,讲社会制度的部分却极其有趣。他说在开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各种政治与道德的限制被看做是客观安排的,就像自然世界的事物一样,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举例子的话,就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掌握世人生杀大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被世人无条件接受,且认为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相反地,在制度文明的国家,个人便会追求正当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懂得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黑格尔此书的观点多被人批评,但此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奥林匹斯众神

本书的主体是分别讲述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有趣的是,作者认为,东方世界对应的是历史的幼年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世界中,一切的光荣都只属于一个人。希腊世界对应的是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罗马世界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因为一切活动既不由君主任意,也不由自己任意,而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个普遍的目的。至于日耳曼世界,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对应的正是老年时代,但这种老年意味着完满的成熟和力量,是一种满的境界,而不是衰老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几个有意思的点。比如苦行僧的故事。印度的阶层分化非常严重,分为四个等级,而婆罗门则是处于顶层的阶级。苦行僧为了修到最高阶级,需要怎样做呢?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连续站立十二年,不坐不卧,如果你能成功坚持,好,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将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连续十二年。如果前面两个阶段都能成功挺过,还有第三阶段,在火上炙烤三时三刻,第四阶段,埋入土中,如果能活着出来,恭喜你,闯关成功。似乎没听说有人成功过。再比如埃及的动物崇拜,讲一个罗马人杀死了一只猫而引起了叛乱,于是罗马人也被埃及人杀死了。他们是宁可饿死也不会与动物争食的,更别说杀掉动物充饥了。

印度苦行僧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课后找来阅读一下。

---------

作者:王姣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