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文言词语——虚词部分归纳打印版
新课标:
文言词语归纳——虚词部分
2011年8月16日
一、虚词 【而】
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归有光)
2、动词 如,像。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吕氏春秋》)
3、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两个词组之间的并列关系。(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苏轼)(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韩愈)
(3)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4)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王勃)(5)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司马迁)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欧阳修)
4、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两个词组之间的修饰关系。(1)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苏轼)(2)吾尝跂而望矣(《劝学》/荀子)(3)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左传》)(4)决起而飞(《逍遥游》/庄子)(5)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孟子》)(6)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5、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两个词组之间的顺承关系。(1)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苏轼)(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荀子》)(3)叩关而攻秦(《过秦论》/贾谊)(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战国策》)(5)抢榆枋而止(《逍遥游》/庄子)(6)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李贺小传》/李商隐)
6、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两个词组之间的转折关系。(1)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李贺小传》/李商隐)(2)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3)顺风而呼,声非加急也,而闻者彰(《劝学》/《荀子》)(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庄子)(5)怀帝阍而不见(《滕王阁序》/王勃)
7、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两个词组之间的因果关系。(1)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庄子)(2)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贾谊)(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贾谊)
8、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两个词组之间的递进关系。(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2)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9、连词 表示前后连个词或连个词组之间的假设关系。(1)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柳宗元)(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论语》)【乃】
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欧阳修)(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2、副词 于是,就。
(1)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2)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张衡传》/范晔)(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司马迁)(4)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传》/班固)(6)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3、副词 才。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司马迁)(3)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班固)(4)羝乳乃得归(《苏武传》/班固)(5)十年乃成(《张衡传》/范晔)
4、副词 却,竟。
(1)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韩愈)(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陶渊明)
5、副词,表示判断 是,就是。(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司马迁)(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与】
1、动词 给予、送给。(1—4均读yǔ)(1)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苏武传》/班固)(2)欲与亚父(《鸿门宴》/司马迁)(3)则与斗卮酒(《鸿门宴》/司马迁)
2、动词 结交,亲附。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苏洵)(3)夫人之相与(《兰亭集序》/王羲之)
3、连词 和、跟、同,表示并列。(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班固)(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司马迁)(3)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王勃)(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苏轼)
4、介词 和、跟、同,表示动作的对象。(1)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司马迁)(4)相如闻,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5)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司马迁)(6)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5、动词 赞许,读yù。(1)吾与点也(《侍坐》/《论语》)(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6、动 帮助。
(1)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泷冈阡表》/欧阳修)【若】
1、动词 像,如同。
(1)若合一契(《兰亭集序》/王羲之)(2)其险也若此(《蜀道难》/李白)(3)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4)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李贺小传》/李商隐)
2、动词 相同,差不多。
(1)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韩愈)
3、动词 及,比得上。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庄子)
(2)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列子)(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4、代词 你,你的。(1)若入前为寿(《鸿门宴》/司马迁)(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司马迁)(3)若知我不降明(《苏武传》/班固)
5、连词 表示假设,如果。
(1)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乎】
1、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对”“比”“向”等(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苏轼)(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韩愈)(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屈原)
(5)定乎内外之分(《逍遥游》/庄子)
2、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和“呢”。(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苏轼)(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司马迁)(5)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3、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韩愈)(2)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归有光)
4、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和“呢”。(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5、助词 用于形容词词尾。(1)浩浩乎入冯虚御风(《赤壁赋》/苏轼)(2)郁乎苍苍(《赤壁赋》/苏轼)
6、助词 用于句中表停顿。
(1)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苏轼)(2)将往观乎四荒(《离骚》/屈原)(3)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并序)》/陶渊明)[者] 1.助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指人或事物。
(1)后之览者(《兰亭集序》/王羲之)
(2)而莫之夭瘀者(《逍遥游》/庄子)
(3)知来者知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苏轼)
2.助词,用于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种事物,表示几岁的人
(1)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欧阳修)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孟子》)3.助词,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的时候”或“„„的话”,也可不译
(1)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司马迁)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司马迁)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司马迁)
4.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司马迁)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班固)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荀子>)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韩愈>)(5)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庄子)
(6)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贾谊)5 助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1)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庄子)
(2)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贾谊)(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司马迁)(4)仆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剌秦王》/《战国策》)
6.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句末,相当于“哉”字,或者表示陈述句的结束,相当于“也”或“矣”。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侍坐》/《讼语》)
(2)客何为者?(《鸿门宴》/司马迁)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司马迁)7.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群臣侍殿下者(《荆轲剌秦王》/《战国策》)
(2)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苏轼)
(3)马之千里者(《马说》/韩愈)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剌秦王》/《战国策》)
[矣] 1.助词,表示陈述语气。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王羲之)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中矣(《鸿门宴》/司马迁)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5)日已尽矣(《荆轲剌秦王》/《战国策》)
(6)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贾谊)2.助词,表示感叹语气。(1)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王羲之)(2)自分已死久矣(《苏武传》/班固)
(3)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滕王阁序》/王勃)(4)然是中有深趣矣(《山中志裴秀才迪书》/王维)
(5)民不堪命矣(《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3.助词,表示命令或请求语气。
(1)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剌秦王》/《战国策》)
(3)须臾,豹曰:“廷椽起矣!”(《西门豹治邺》/褚少孙)[之] 1.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韩愈)
(2)商君佐之(《过秦论》/贾谊)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荀子》)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范晔)
(6)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韩愈)2.代词,表近指,可译成“这”“此”“这些”等。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韩愈)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韩愈)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4)苏秦、杜赫之属(《过秦论》/贾谊)
(5)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李贺小传》李商隐)3.动词,到„„去,往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庄子)
(2)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王羲之)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司马迁)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4.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离骚》/屈原)(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李密)(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司马迁)(4)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苏轼)(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6)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助词,相当于“得”,放在补语和中心词之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6.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韩愈)
(2)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3)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7.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鸿门宴》/司马迁)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我之谓也(《秋水》/庄子)8.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屈原)
(2)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屈原)(3)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苏轼)(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荀子>)(5)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李贺小传》李商隐)(6)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王羲之)
9.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知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1)当此之时(《过秦论》/贾谊)
(2)少之长吉气绝(《李贺小传》李商隐)
(3)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4)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于] 1.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对”“对于”“向”等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司马迁)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荆轲剌秦王》/《战国策》)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4)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5)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白居易)2.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在”“在„„中”等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苏轼)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范晔)(3)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5)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司马迁)(6)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3.介词,表起始,可译为“自”“从”等(1)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2)月出于东山上(《赤壁赋》/苏轼)(3)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4)财用于是乎出(《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5)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4.介词,表终结,可翻译成“到”
(1)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2)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班固)
(3)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张衡传》/范晔)
(4)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5.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劝学》/<荀子>)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3)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司马迁)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李密)
(6)师不必贤于弟子(《鸿门宴》/司马迁)6.介词,表被动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苏轼)
(2)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3)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欧阳修)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韩愈)7.介词,引出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韩愈)8.介词,译为“跟”“同”“和”
(1)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9.和“是”组成复音虚词,放在句首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1)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司马迁)
(2)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苏轼)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贾宜)
(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贾宜)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焉] 1.代词,相当于“之”
(1)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2)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怎么”“哪里”。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2)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列子》)
(4)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3.兼词,相当于“于何”“于之”。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荀子>)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荀子>)
(3)朝济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4)弛椒丘且焉止息(《离骚》/屈原)
(5)置杯焉则胶(《逍遥游》/庄子)
(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韩愈)
4、助词 表感叹语气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荀子》)(2)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於是于有叹焉(《游褒禅山记》/王安石)(4)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5、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杜牧)(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苏轼)【则】
1、连词 表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1)故木受绳则直(《劝学》/《荀子》)(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司马迁)(4)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司马迁)(5)既其出,则或救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王安石)(6)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庄子)
2、连词 表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韩愈)(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国论》/苏洵)(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庄子)(4)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则:即使)(《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连词 表并列关系。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韩愈)(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苏洵)
4、连词 表转折、让步关系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李密)(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李密)(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韩愈)
5、副词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相当于“是”“就是”“倒是”(1)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范仲淹)(2)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归有光)【为】
1、动词 泛指“做”的意思,根据“做”的宾语不同可以译为不同的助词,如“写”“当”“举行“治理”“凝结”“演奏”等。
(1)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白居易)(2)时人伤之,为诗云而(《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3)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荀子》)(5)吾所以为此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6)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2、动词 作为,当作,成为。(1)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六国论》/苏洵)(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3)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王羲之)(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王羲之)(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6)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司马迁)
3、助词 认为,以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司马迁)
4、动词 是
(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司马迁)(2)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王羲之)(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5、介词 表对象,给,替;向,对。
(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2)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司马迁)(3)君为我呼入(《鸿门宴》/司马迁)(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司马迁)(5)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白居易)(6)为之奈何(《鸿门宴》/司马迁)
6、介词 表原因,因为(1)避暑而暑为之退(《芙蕖》/李渔)(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天论》/《荀子》)(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7、介词 表目的,为了
(1)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2)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传》班固)
8、介词 表被动
(1)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司马迁)(3)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司马迁)(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贾谊)(5)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班固)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9、助词 常用在疑问句末,表示反问或感叹。
(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司马迁)(2)何以汝为见(《苏武传》班固)(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庄子)
10、强调后面的动词或名词,不译。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所】
1、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词组(“所”字结构),具有指示兼称代作用,表示“„„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1)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战国策》)(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荀子》)(3)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王羲之)(4)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苏轼)
(6)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王羲之)
2、跟介词“为”相呼应,构成“为„„所„„”,表示被动。(1)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班固)
(2)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司马迁)(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4)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贺小传》李商隐)
3、跟“以”组成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韩愈)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战国策》)(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司马迁)(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4、跟“以”组成复音虚词“所以”,表示手段和凭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韩愈)(2)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王羲之)(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5、名词,处所,地方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班固)(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蒲松龄)
6、表示大概约数目,相当于“许”,译为“左右”“上下” 父去里所,复还(《留侯世家》司马迁)【何】
1、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贾谊)
2、疑问代词,作宾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序》王勃)(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司马迁)(3)而又何羡乎(《赤壁赋》苏轼)(4)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5)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3、疑问代词,作定语(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并序)》/白居易)(3)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班固)
(4)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难》李白)
4、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
(1)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2)沛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5、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杜甫)(2)来时甚急,去后何迟(《长亭送别》王实甫)(3)开国何茫然(《蜀道难》李白)(4)青泥何盘盘(《蜀道难》李白)
6、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等(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司马迁)(3)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班固)【以】
1、介词,把;用;拿。
(1)以精铜铸成(《张衡传》范晔)(2)輮以为轮(《劝学》/《荀子》)(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范晔)(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庄子)(5)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6)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李密)
2、介词,依据,凭借;按照。(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司马迁)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3)猥王卑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李密)(4)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5)以告,则杀之(《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3.[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1)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孔雀东南飞(并序)》)(2)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李密)(4)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班固)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连词]表示承接、并列、修饰关系,相当于“而”。(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司马迁)(2)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司马迁)(3)夫夷以近(《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4)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5)景翳翳以将入(《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6.[连词]表示目的,用来,来。
(1)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7.[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8.[副词]同“已”,已经,表时间。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司马迁)【其】
1.[代词]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韩愈)(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5)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孟子)(6)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7)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代词]那,那些。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韩愈)(2)君之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4)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孟子)(6)其冬,乃令盗武牛羊(《苏武传》/班固)3.[代词]多用在数词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苏轼)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彭端淑)(3)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班固)
4.[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译为“我的”或“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助词]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欧阳修)(4)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6.[助词]无义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2)既其出(《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7.[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还是„„”(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韩愈)【然】
1.[连词]这样,那样。(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司马迁)(2)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輮使之然也(《劝学》/荀子)(4)同事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并序)》)(5)悉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6)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传》/班固)2.[连词]表示转折,不过,然而。(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司马迁)(2)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然是中有深趣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3.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1)沛公默然(《鸿门宴》/司马迁)(2)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白居易)(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白居易)(4)未数数然也(《逍遥游》/庄子)(5)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孔雀东南飞(并序)》)(6)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王安石)(7)满目萧然(《岳阳楼记》/范仲淹)4.[形容词]表肯定“对,正确”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司马迁)【且】
1.[连词]表示并列,译为“又”。
居一二日,[萧] 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2.[连词]表示递进,“而且”、“并且”。(1)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磐石方且厚(《孔雀东南飞(并序)》)
(3)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3.[连词]表示递进,“况且,再说”。
(1)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左传)4.[连词]表示让步,先让步,后推进一层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尚且、还”。(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司马迁)(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韩愈)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王勃)6.[副词]姑且,暂且。
(1)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7.[副词]将要,快要。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司马迁)(2)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庄子)
8.[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贾谊)【也】
1.[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韩愈)(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司马迁)(3)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庄子)(4)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班固)2.[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1)修禊事也(《兰亭集序》/王羲之)
(2)报刘之日短也(《陈情表》/李密)(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4)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3.[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3)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贾谊)4.[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
(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天苍苍而高也(《李贺小传》/李商隐)(3)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司马迁)
5.[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韩愈)(2)水之积也不厚(《逍遥游》/庄子)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因】
1.[介词]依照,凭借,根据。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因驮黄檗人往(《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3)因河为池(《过秦论》/贾谊)2.[介词]经由,通过。
(1)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班固)3.[动词]沿袭,遵循/随着,顺着。(1)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贾谊)(2)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庄子)4.[介词]趁着。
(1)不如因善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因厚贿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班固)(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司马迁)5.[连词]于是,就。
(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司马迁)(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4)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6.[名词] 机会,缘故,缘由。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哉】
1.[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1)危乎高哉(《蜀道难》/李白)(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岂不痛哉(《兰亭集序》/王羲之)2.[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语气。
(1)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2)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庄子)(3)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版权所有:营口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组
第二篇:高中新课标文言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虚词要求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第三篇:文言虚词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①齐人伐燕,胜之②句读之不知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以弱天下之民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a.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b.括母问奢其故 d.分断其军为二
解析 b项“其”是代词“其中”。其余三项均为代词“他的”。参考译文 ——第2题
赵括从年少时就学习兵法,同人家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的人都赶不上他。有一次同他父亲赵奢讨论起来,他父亲都驳不倒他,然而他父亲并不认为好。他母亲就问赵奢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是危险的事情,他看得太容易了。赵国将来 不用他作大将倒也罢了,如果用他作大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这次赵括要统兵出发了,他的母亲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作大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奇兵,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括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赵军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既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既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主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注 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专为忠、平所诬
诬:诬陷 b.冀以自明 冀:希望 d.帝意解 解:解释 解析 解:缓解,消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d)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解析 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敢以情恕者。
译文: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关键词:以、恕)(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关键词:狱、竟、系)(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关键词:族灭、污染、诚、冀)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的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由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等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道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谋反,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人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如果没有罪,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想牵连很多的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既然是这样,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谋反之罪,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说完这句话后再被处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调查案件的人,都说奸恶大事,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一千多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棋 鬼(清)蒲松龄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斋志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会:相约 b.神情懊热,若不自已 已:停止 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系:捆绑 解析 会:适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a.①公礼之,乃坐②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b.①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②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d.①自晨至于日昃②于今七年矣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d)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解析 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解析 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成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 棋“跪地求饶”。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礼之,乃坐。
译文: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关键词:礼、乃)(2)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译文: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关键词:德、促)(3)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译文: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关键词:意、迁延、愆)参考译文 ——棋鬼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 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弈。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像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论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吏。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在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中,有10个省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综合近年来考查的情况看,考查频率最高的虚词依次是:以、而、之、其、乃、为、因。复习中可以把它们列为重点虚词。
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秘笈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就能对词语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9年广东卷第二大题第6小题中“发兵捕之,久不得”和“周怀政之诛,帝怒甚”的两句,前一个“之”是代词,他;后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2.语境辨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语境(包括外部语境)来推断,在整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前面第1题中“齐人伐燕,胜之”中的“之”,前句的意思是“齐国人讨伐燕国”,“胜之”的意思是“战胜了它”,表结果。因此“之”是代指“燕国”。3.代入验证法 4.结构推断法 5.标志确定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虚词句式的标志词,抓住标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词“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是”“之”等;定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者”“之”等。如第1题a项中“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再如,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被动句:“见笑于大方之家”“若属皆且为所虏”。宾语前置标志:“何罪之有”“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处江湖之远”。
第四篇:10个文言虚词
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4、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5、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6、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7、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8、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9、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0、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文言虚词复习
程建平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 等。
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⑵不以物喜
⑶何以战
B、作连词。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
(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
练习:
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D、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2)送鲍浩然之浙东
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公将鼓之。
练习: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中峨冠而多髯者
B、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着”。笑而止之
练习: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
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
四、“为”字的用法
1、wèi
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2、wéi
(1)判断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一般动词:为坛而盟
为人五
3、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
练习: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人谋不忠乎?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
3、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练习: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谓为信然。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
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
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第五篇: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 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 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 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之
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
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
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 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
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 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 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
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 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 这类人吧。)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
1. 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 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
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 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 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 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
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
国。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 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
已亮。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
》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
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 语。)
动词
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 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其(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 助词“之”的
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 ”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例如: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前一“
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其:指代 河伯,可译为“他的”)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
事,可译为“此”、“这”。)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张 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
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 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
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例如:
(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
译为“我”)
(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
李生,这里可译为“你”)
(二)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 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例 如:
(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
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例如: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
“千万不要忘记”)
3.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例如: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4. 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
(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
(三)连词
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 等。例如: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者
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与名词组合:
主要可分两类:
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 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
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
与时间词组合: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
(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 „„的人
(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 可译为“„„的原因”等。例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所
代词
“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 结构。与
“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 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 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 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 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
(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 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
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
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 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
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2)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
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3)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 :缺少的东西。
(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 的对象。
所以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 „„的„„”、“凭它来„„的”等。如:
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
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E.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
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
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
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
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诸
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 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 ”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
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 各位”、“众”等。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 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