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

目: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

院(系):

专业:

评阅教师: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 摘要: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但是,转基因产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仍然还有诸多疑问: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公开转基因产品成份的详细成分列表和长期的安全跟踪研究数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转基因后的作物本身已经是虫害等自然生物的天敌,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可能。关键词:转基因安全性应用建议发展前景

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y to the derivative.Sources of gene fragments can be extracted the desired gene in the genome of a particular organism,Can also be synthetic specified sequence of DNA fragment.The DNA fragment was transferred to a specific biological,With its genome reorganization,Then artificial breeding generations from recombinant,To obtain stable performance with specific genetic traits of the inpidual.The new characters of this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recombinant biological increase expected,Breed new varieties.But,Effects of transgenic products in real life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So far,There is no official discloses transgenic products ingredients with the list of ingredients and long-term safety data tracking study.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Transgenic crop after itself is already the natural biological pest natural enemies,Possible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balance.Keywords: Transgenic

Safety Application of sugges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一、转基因的发展历史

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 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二、关于转基因喋喋不休的争论

1、“方”、“催”大战微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批准种植转基因经济作物的国家之一,在培育转基因作物的技术上也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中国发展转基因作物却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及其产业化问题也一直被学术界关注。大家都知道,崔永元和方舟子的隔空骂战自2013年9月一直持续至今,这场开始于方舟子“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微博的争论,先是论战于科普转基因的资格,继之以崔永元在美国的实地走访,终以二位意见领袖互揭隐私、对簿公堂的方式告一段落,即便如此,崔永元仍旧意犹未尽,称;“肘子终于决定告上法院了,太好了!就等这一天呢!咱们法院见!”而这种转基因的争论都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 关于转基因的争议

2.1、在安全上,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存在一定威胁,包括过敏原、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转移等;对环境有潜在影响,包括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

2.2、在技术使用和知识产权上,有人担心,世界粮食生产可能会被少数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会日益依赖发达国家,也可能存在生物剽窃,或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等现象。

2.3、在道德上,谴责之声质疑转基因违反自然生物的内在价值,通过混合物种之间的基因篡改自然,并反对植物中存在动物基因。另外,有些国家并非强制性要求标记转基因食品,而且还存在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而未进行标注的现象。

2.4、从社会角度看,转基因技术给富裕国家带来了更多利益,而不是贫穷国家。发展前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顽症肆虐、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在市场经济中,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企业界、金融界竞相投资和争夺的热点。基因经济是从各种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开始崭露头角的,仅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为例,自199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延熟保鲜的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批准上市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应用发展迅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获取与应用协会(1SAAA)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1/4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74%,抗虫棉约占棉田总面积的71%,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32%。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个发展中国家和12个工业化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2年的5867万公顷,6年间增长了约35倍。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从1995年的0.75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亿美元,即5年间增加约30倍;进入新世纪后的前3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市场价值每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2年高达42.5亿美元,世界市场预测2010年将达250亿美元!

四、对我国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几点建议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中国必须靠只占世界7%的可耕地来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而且,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城市的发展和荒漠化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经济加速发展和人口继续增加,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各种疑难疾病和传入的“现代顽症”的严重威胁,使中国比别国更加需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和其他生物技术,实现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待转基因及其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认识。

首先,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及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的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和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转基因产品贸易不断增加,我国应合理地利用WTO规则,发展我国转基因产业,增强我国的转基因产品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我国政府已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国家级的综合性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法律,现有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存在诸如没有界定适用范围、科学的预见性不够等缺憾。根据我国国情,高屋建瓴地制订和规范生物技术研究及转基因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刻不容缓。

其次,必须确立科学客观的转基因安全评价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规程原则,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行之有效的转基因生物跟踪监测和监督报告制度。大力发展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建立超前的技术贮备,保证我国的转基因事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此外,进一步完善和协调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控体系,保证我国转基因研究及其应用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有序发展的同时,避免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转基因生物的试验场。

最后,需要大力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科学宣传,加强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某些消费者之所以暂时对转基因产品持某种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则是对这一高科技缺乏基本了解,加上少数新闻媒体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不加分析炒作误导所至。从事转基因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和公司有责任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和媒体要客观、科学宣传转基因产品,以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五、结语

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目前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转基因的不利方面。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核能的开发利用,在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核能同时也造出了对人类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核武器;农药的应用对于防治农作物害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农作物大幅度的增产,但同时也对人畜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转基因技术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参考文献

[1] 黄文昊,刘祖云.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89期)2010(5)[2] 肖唐华,周德翼,李成贵.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行政监管特点分析[J].生态经济,2008,(3):91-94.[3] 张丽丽,曹晶,李宗军.转基因大米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4):9-12.[4] 马爱平.转基因:争议中前行还是徘徊[J].中国农村科技.2013,(6)[5] 张臻.面对转基因:让我们做一个“中间派”[J].华东科技.2013,(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67

第二篇:转基因技术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8课题支持范围

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实施计划,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熟化,拓展转基因研究领域,进一步遴选新型重大产品、重要基因和关键技术,2018年拟启动实施11个重大课题和一批重点课题,提升我国转基因动植物研发水平和能力。

一、重大课题

(一)早熟抗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根据我国棉区结构调整,通过聚合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培育适宜油后、麦后直播, 以及西北内陆无膜种植的早熟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系(种),改良棉花品种早熟、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并示范推广。

2.研究内容:利用转vgb等基因的早熟材料、转iap和p35等基因的抗黄萎病材料以及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围绕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重要性状,采用分子聚合育种等技术,创制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早熟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3.考核指标:创制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棉花新材料30份,筛选转基因棉花新品系30个,转基因抗黄萎病新品系的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以下;培育早熟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12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发明专利8—10项,申报品种权10—12项,获得品种权5—6项。

4.实施期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二)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以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为重点,完成食用安全评价和功能性产品开发研究,完成安全证书和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制定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技术标准,育成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和BLG基因敲除奶牛等育种基础群,继续深入开展育种价值评估、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物安全评价,结合全基因组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富含功能蛋白、乳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和过敏源显著减少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奶牛育种群或新品系;开展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研究,系统开展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认定,研制和开发 重组蛋白新食品原料、营养强化剂和抗肿瘤新药等功能产品,开展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

3.考核指标:针对获得的定点整合或基因组精细编辑的转基因奶牛,进行育种价值评估,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2—3个,达到转基因牛新品系认定标准;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转基因奶牛2—3种,申报安全证书1—2项;转基因牛育种基础群总数量达500头以上,选育转基因种用公牛20头以上,具备年生产转基因牛5万头以上的能力;转基因牛重组蛋白表达水平达3克/升,乳蛋白率提高10%以上,过敏源蛋白含量降低50%以上;制定转基因牛新品系的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项以上,获授权专利6项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三)转基因产品抽制样和精准检测技术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整合和验证专项“十二五”期间研发的转基因生物抽制样、检测和溯源技术,形成系统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新性状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溯源技术体系,满足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需求;建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系特异的检测与溯源技术标准,为重大产品安全管理提供支撑。2.研究内容:开展“双抗12-5”、“C0030.3.5”、“ZH10-6”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品系特异性的新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标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食用饲用转基因产品的高通量筛查技术和试剂盒;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建立未批准转基因产品的鉴别技术;针对叠加性状转基因玉米、基因编辑猪等,研究新型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基于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深入开展转基因生物非预期效应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杨树、油菜等拓展物种的转基因产品抽制样技术,研制“C0030.3.5”等转基因玉米、大豆智能溯源和现场快检技术和设备。

3.考核指标:制定转基因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0—35项;开发检测装备、试剂盒、试纸条等产品10—20种(套);制定相关技术标准15—20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30项;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培养生物安全检测和管理人才25人以上;举办科普讲座3—6次,发表科普文章6—9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四)转基因油菜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从提高油菜籽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两方面出发,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创建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体系,培育具有除草剂等抗性的高产品种,达到产业化水平。2.研究内容:整合已有抗除草剂基因资源,培育高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基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育性基因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核不育系统中50%可育株分离问题,创制100%全不育群体,培育两系高产杂交新品种;开展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及高产杂交组合生物安全评价,包括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开展转基因新品系的多年多点鉴定及中试示范,研发适合转基因油菜制种、繁育、栽培和种子加工的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性指标稳定、满足国家品种登记标准的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系3—5个,进入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研发新型核不育系统全不育群体3—5个,培育高产杂交组合5—10个;提交分子特征、食用、环境安全评价数据及综合报告1—3份;获得专利或新品种权4—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油菜转基因研发和新品种培育良好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油菜研发基础及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资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五)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人工林培育急需的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对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 释放阶段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开展抗虫转基因杨树品种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研究,实现转基因杨树产业规模化。

2.研究内容:研制不同区域主栽杨树品种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已鉴定的BtCry3A、BtCry1A、Vgb、SacB、JERF36、DREB、Myb216等基因,创制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及材性改良的转基因杨树新种质;开展抗虫、抗逆转基因杨树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研发抗虫转基因杨树高产、高效规模化繁育及栽培技术,扩大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种植规模。

3.考核指标:培育抗虫、抗旱节水、耐盐碱、优质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4—5个,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60%以上,抗旱能力提高10%,耐盐碱达0.4%,木材组分或密度等材性改良达10%;15—20个转基因杨树新品系进入中间试验,8—10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申请生物安全证书2—3项;建立规模化安全栽培模式,研发转基因杨树新品种配套产业化技术1—2项,推广转基因杨树5000亩;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3—6项。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杨树转基因研发基础及生物安全证书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杨树研发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 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六)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构建落叶松规模化转基因平台及基因组编辑体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生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分子鉴定和经济性状、生物安全等评价技术研究,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完善转基因落叶松良种规模化繁育体系,推进转基因落叶松产业化应用。

2.研究内容:构建落叶松基因组编辑稳定操作平台,完善高效育种体系;采用DREB、BADH等抗旱基因、GFMCry1A、Cry2Ah等抗虫基因,创制速生抗旱、抗松毛虫、金龟子等优良杂种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转基因新材料;开展速生抗旱转基因落叶松的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干旱瘠薄条件下进行示范;创新转基因落叶松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规模化品种繁育体系。

3.考核指标:建立高效的落叶松基因组编辑和转化技术平台以及品种化繁育体系;创制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品系3—5个,抗旱能力提高20%以上,抗虫性达80%以上;培育速生抗旱落叶松转基因新品系2—5个,在干旱瘠薄条件下生长量提高30%以上;2—5个抗旱、抗虫转基因落叶松新材料进入中间试验,1—2个新品系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研发品种繁育产业化体系1—2套,营建试验林500亩。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长期从事落叶松细胞与分子繁育、良种培育、转基因研发基础的单位牵头,联合有转基因落叶松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七)转基因苜蓿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创制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等性状突出的转基因苜蓿转化体,培育具有生产价值的转基因新品系;获得申请安全证书所必需的生物安全评价数据;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种子繁育技术体系,为转基因苜蓿产业化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转aroA等基因抗除草剂、转Cry1A等基因抗虫、转ZxNHX和MsDehydrin等基因耐盐抗旱苜蓿转化体,开展分子鉴定和表型稳定性分析;采用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和多年多点鉴定,研发转基因苜蓿新品系的制种、繁育和种子加工等产业化技术。

3.考核指标:培育抗除草剂、抗虫、耐盐抗旱转基因苜蓿新品系8—12个,进入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其中具有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转基因苜蓿新品系3—5个;研发转基因苜蓿 新品种良种繁育产业化技术体系1—2套。申报发明专利30—40项,获得发明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50篇。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相关企业等联合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八)转基因竹子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具有育种价值功能基因的验证、高效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目标性状早期预测三大核心技术,建立竹子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评价体系;创制纤维含量高、竹材力学性能好、耐低温能力强的转基因新材料,培育新品系,保持我国在竹子品种培育方面的国际先进地位。

2.研究内容:优化建立竹子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PeCesAs、PeDWF1、BoGPIAP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PeNAC1等转录因子,开展慈竹材性改良转基因研究;利用BoSus1-

4、CMO、BADH等渗透调节物质生物合成基因和PeDREBs、PeWRKYs等转录因子,开展麻竹耐低温转基因研究;建立转基因竹子纤维长度、竹纤维组织比量、耐低温等转基因性状检测和评价技术。

3.考核指标:建立2—3个竹种的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再生率达到90%,建立1—2个竹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 效率达到1%;创制有育种价值的转基因新材料10—20份,其中2—4份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转基因慈竹纤维含量提高10%、纤维长径比提高10%,转基因麻竹耐低温-2℃;申请发明专利3—5项、新品种权1—3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由专门从事竹子研究的国家级单位牵头,联合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等,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

(九)转基因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研究

1.研究目标:围绕花色、花型和花期等重要观赏性状,突破高效、规模化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完善优异转基因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种。

2.研究内容:以较为成熟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体系和不定芽分化成苗体系为基础,优化牡丹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技术平台及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出发,转入THC2′GT、FNS、OMT、GT等关键结构基因及MYB、bHLH等重要转录因子,调控花瓣内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合成。通过增加查尔酮和芹菜素的含量,创制黄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通过调控花色素苷的甲基化及糖 苷化修饰,创制红色花牡丹转基因新品系;采用AP1、AP2、AP3、AG及SEP等MADS-box基因,创制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采用促进开花整合子SOC1、FT和LFY等基因,创制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开展转基因牡丹新品系生物安全评价,建立牡丹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

3.考核指标:优化建立牡丹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1%;创制转基因牡丹新材料30—40份,培育黄色或红色的转基因牡丹新品系2个,花型改良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二次开花的转基因新品系3个,其中2—3个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建立一套完善的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年生产量达5000株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20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由具有牡丹转基因研发基础且能够组织产业发展的单位牵头,联合有牡丹分子育种基础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

(十)略。

(十一)略。

二、重点课题

(一)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围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小麦和猪、牛、羊育种的生产需求,重点创制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 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为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提供支撑。

2.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猪、牛、羊为重点,采用转基因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结合分子标记选择和常规育种等技术,围绕抗病虫、抗除草剂、产量、品质、抗逆(耐旱、耐盐碱)、养分高效等性状改良,重点遴选对农业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且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

3.考核指标:创制并遴选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系20—30份,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以上阶段。申报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2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权10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功能明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已获得转基因目标性状突出的新型产品,已批准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试验阶段;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常规育种的条件设施基础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较强的育种实力和良好的育种业绩,并 12 成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二)重要基因克隆

1.研究目标:遴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重要性状新基因,为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

2.研究内容: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类突变体和优异种质资源,从多种生物中克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耐旱、耐盐碱、富集重金属等)、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高光效等重要性状新基因,并明确其在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和猪、牛、羊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3.考核指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新型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利用及高光效等基因20—30个,并明确其在目标作物或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PCT专利3—5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以上。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善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体系;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成功克隆了重要性状新基因,基因功能明确,拥有相关基因专利,已明确基因在目标作物和动物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材料已批准进入中间试验以上阶段。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三)转基因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转基因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转基因技术和调控元件,为创制转基因动植物新材料提供技术方法。

2.研究内容:开展新型转化系统、基因定点整合、基因组编辑、无选择标记等基因操作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组织、器官、时空特异性以及诱导性高效调控元件研究,获得促进转基因稳定遗传及可控表达的调控元件。

3.考核指标: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新型转化载体10个以上,获得功能明确的调控元件10个以上,研制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1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0—15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 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调控元件已获得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文章,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材料已进入中间试验。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四)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技术

1.研究目标:针对新型转基因产品,研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为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2.研究内容:针对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的新型产品,研究其安全评价指标和流程。

3.考核指标:研制基因组编辑、RNAi干扰等技术创制新型产品的安全评价指南各1项。

4.实施年限:2018—2019年。

5.组织实施方式: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按照“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课题承担单位应具备从事新型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申请人承担过国家级相关科研项目。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相关技术专利或发表过高水平相关文章。申请人未承担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第三篇: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技术与道德伦理关系浅谈

机电学院

摘 要: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决定一种生物性状的基因分离转移到另一种不具备这种性状的生物中去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被视为一种全球化的生物技术变革,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很多全新的问题。关键词:转基因;道德伦理;关系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这项技术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使其具有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性状,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但是,与以往传统科技不同,基因是控制一切生命运动形式的物质,基因科技直接以生命体以及人类自身为对象。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与道德伦理产生了复杂的关系,围绕这一话题,当代社会展开的激烈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及其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关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该项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取决于特定社会的人们究竞把哪些价值目标(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往往要以暂时放弃或牺牲其他同样皿要的价位目标为代价)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而关于价值目标的优先性的考虑,主要是一个伦理和政治问题,而非科学问题。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便不可避免地要与相关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

二.转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1.生态伦理观冲击。在这一层面,生命伦理与生态伦理交叉起来了。转基因实际上是对天然的基因库的一种人工干预或人为改造。首先,这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它物种关系辨证一种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生物物种变异进化进程中自然选择作用。转而由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人造生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是否有权来实施这一技术以及所涉及权限范围?这是否符合生态伦理准则?著名的天主教哲学家保罗·拉姆齐(P.Ramsey)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们在学会做人之前,不应该去充当上帝;而当他们学会做人之后,则不会去充当上帝。”美国新泽西州生殖医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业务主任贾克尔斯·科恩博士在2001 年5 月初宣称,该中心利用一种基因改造技术成功地使多名不孕妇女怀孕生子,第一批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到人世间的婴儿已有15 名,这昭示着人从其他生物物种改造转移到改造人类自身。这些无疑都是对于传统生态伦理的一种挑战。

2、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商业利益争议。转基因研究和发展的最初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进行的, 转基因专利授予更是导致了发展重心的倾斜。转基因的商业化仅仅给一小部分的国家或组织带来利益转基因商业化中的基因专利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冲击很大, 不能给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带来公共利益。由此转基因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引起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公。这样的后果是不能得到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认可, 引发争议是必然的他对转基因否定态度。

3.生态安全问题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产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川侯美婉在《基因工程一一美梦还是噩梦》一书中, 阐述了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动物健康的危害, 以及从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方面分析了其安全性问题。2001 年9 月,墨西哥政府报告说,Oaxaca 州的玉米受到一种没有被批准在墨西哥种植的转基因Bt 玉米的污染,该研究测定了来自Oaxaca 州22 个村庄的玉米样品,发现其中15 个污染率在3 %-10 %。2002 年4 月23 日,墨西哥政府再次确认了本土玉米品种受转基因污染的事实,国家生态研究所所长ExequielEzcurra 指出,平均有8 %的植物受到污染,而在有些地方,污染甚至超过10 %。很显然,转基因很可能引发生态污染问题。生态伦理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简单的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由千万种生物所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运用转基因技术手段改造生物体,就有可能过快打乱自然界经过漫长时间进化所形成的秩序,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生物的代谢产物会向外界环境扩散,造成链锁反应,凭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转基因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表现形态和潜在危害,也难以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根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比简单的、没有交叉的线圈更好地避免瓦解”。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可能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人们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三.转基因技术应坚持的道德伦理原则

1.保护人类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倡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考虑到自然的需要,从而维持或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需要,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道德原则。它同时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置于人类道德关怀的庇护之下,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过程中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2.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对立面的动态平衡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链。“一物降一物”,正是生物链的真实写照。应当尊重自然的完整与稳定,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与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自然对于人类的生态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在于人类赖以栖息的地球是一个凭借生物即生命活动实现能量转移和物质元素循环的地球。地球上的每一自然物在维持自然之和谐中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都同样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因此,人类对自然的享用不得妨碍其它生物对自然的享用,我们要尊重所有生物在自然中的生存权利,我们必须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无条件地维护物种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能成功地抵抗压力。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根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比简单的、没有交叉的线圈更好地避免瓦解”。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可能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人们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3.生态效益原则。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以经济的增长来涵盖发展问题,把经济的发展当作发展的全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国际社会开始共同关心生态环境。按照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生态环境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因而生态环境不可能总是无限制地为人类提供原材料、容纳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如果我们无节制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将毁灭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并采用在该限度内行得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库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在尊重自然和遵循生态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生态效益原则是指在保护生态系统中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内。而转基因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养出能降解农药、除草剂、塑料、防治重金属污染、清除石油污染的转基因工程菌。经基因改造的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可清除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污染,将可分解石油成分基因工程菌接种到海滩,可清除海滩的原油污染,其清除速度比天然细菌快得多。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价值观以生态文明为社会环境伦理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同自己的生存环境共同发展和进化,强调人类对后代、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它必须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基因技术能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只要我们合理运用转基因技术,它可以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四.结论

转基因技术的道德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梳理出转基因伦理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且还要依赖道德哲学、生命哲学、生物学哲学、生存哲学的研究, 以此去确立转基因伦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而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中的各种价值判断。只有这样, 才能使伦理问题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2] 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79.[3] 黄大昉.关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J ].中国 [4]农业科技导报, 2002,(4): 42 [4]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5] 李建军,倪景涛.《植物转基因技术创新中的伦理问题》[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期.[6]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欣译)[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精选(范文)

导语:关于自然辩证法,大家会带来怎样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各位整理的自然辩证法论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论文1:教学改革的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上课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一些同学一直关注自己的智能手机屏幕等情况。为此,在问卷中专门就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是自己当前所需要的;38.3%的学生选择的理由是科研任务重,政治课有时候和专业课时间冲突,不得已只能舍弃政治课;39.4%的学生不满意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无视学生的存在;33.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机械,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应付,所以上课来不来、听或者不听,关系都不大。

(二)师生之间交流少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改革之前,在54个学时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细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探讨,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希望能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中寻求答案的话,他们也可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但是,改革之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时数降到18,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4节课连上,这样师生课堂见面的机会至多5次,并且每次上课的时间连讲课都满足不了,更别说留出时间给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描述当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匆匆太匆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36.6%的学生对课堂同学演讲,大家参与讨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自己愿意参与;49.5%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于自己是否参与感到犹豫;只有13.9%的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冷漠。总之,由于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课堂讨论少,无法满足学生想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的愿望。

(三)学生的实际收获与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并非毫无缘由,除了上课时间冲突、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对于课程收获与期望值之间有差距而产生了对本课程的失望情绪。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收获”这一问题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反映,课堂讲授内容有限,老师讲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学生想知道的内容,老师却没有涉及,课后想要积极补充学习的学生得不到相关的学习资料。32%的学生认为,虽然上课时老师推荐了课外阅读资料,但是不愿意自己去购买,而图书馆借阅又比较麻烦,并且同一本参考书图书馆馆藏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要。总体来讲,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段调整与适应的时间。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调整教学内容,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本门课程教学目的。

二、“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前面总结出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与学校研究生院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分析和论证,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操作方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2013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拿到了以郭贵春教授为首席专家,陈凡、吴彤等教授组成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五大板块。显然,要在18个学时内完整地讲解这五个部分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试图了解学生“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参与选择课堂内容,需要统筹考虑,既要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又要将核心的内容讲授给学生。所以,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将教材中五大板块的内容细分成60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个板块中将自己最感兴趣的5个知识点圈出来。学生网上选课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关注度的高低排序,选择出课堂主讲知识点,然后经过授课教师的统筹加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整个教学知识点尽可能地系统化。对于课堂没有时间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推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放在一个“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或使用。网络平台包括课堂主要知识点、课后自主学习参考资料、主要研讨议题、师生交流共享平台等板块。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不足,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改革教学形式:课前提问、课堂研讨与课后无缝对接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两年里,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体系一下子被压缩到原有课时的三分之一,大家都感觉课堂时间不足,谁也不愿在课堂上浪费一分钟时间,教师“满堂灌”的情况更突出了,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尝试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模块设计上,即把课前提问、课堂研讨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接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了解下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研讨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在教师课堂讲解后,学生结合问题以多种形式展开自由研讨。由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学生自由选课,所以每一个授课班级都包含多个“专业”,一个研讨话题在不同“专业”学生那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这样的研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部分,课堂上同学们交流如何运用中国知网到谷歌学术、谷歌图书、LibraryGeneis、SearchWorldCat等搜索引擎检索文件,很多学生课后尝试检索希望得到的文件,获得了成功。虽然在课堂上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的交流,但是对他们来说却非常有用。

(三)调整教学时间:提前选修与增加上课时间自由度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前,也就是本课程是54学时的时候,每学期每位教师承担的班级有限,否则工作量太大,由此造成单个班级人数基本上都在150以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课程学时数减少之后,每位教师可以承担的班级数量增加。为了搞好小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国矿业大学规定本课程选课班级单位人数上限是80。小班授课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和研究生院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调整。首先,对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简称推免生)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时间做出重大调整。原本学生选修硕士期间的课程都要在正式入学之后,但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恰恰是选修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几乎所有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去,推免生甚至从本科期间就在导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学研究。正是由于硕士生第一学年学习和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在科研与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冲突时,学生往往牺牲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推免生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初,基本上就确定了自己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在其他同学忙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候,推免生最为轻松。所以,中国矿业大学从2013级推免生开始试行提前开选修公共课,也就是对2013年秋季入学的推免生,在2013年的春季,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入选课系统进行提前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学生的压力,也提高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增加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由于教师承担的课程在周次上较为一致,每周在所有的班级上主讲内容相同,授课固定在一个教室。这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学生偶尔出差或有其它学术活动,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有冲突,他们可以选择本周的另一个时间到同一教室中听课。假如一位教师同时承担5个班级,那么一周内学生几乎每一天都有听课。

(四)改革考试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分析能力一直以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考试基本上都是以课堂开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基本来自教材,考试题型采用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这种考试题型符合教学时间充足(54学时)、教师讲解细致的情况。但是,改为18学时后,再以这样的方式考查学生显然不合时宜,因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授之以渔”,把教学重点转向教授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对本课程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重大调整,考核的重点转向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改革后的题型主要采取分析论述的形式,考试内容主要选取近半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让学生做出独立分析。比如,2013年6月份《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目中,我们选取了发生在2013年3月份的黄浦江死猪事件[3],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环境生态问题、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等;在2014年春季学期的考试中,我们选取了政协委员谈长江水污染问题,让学生论述自己的看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考试内容的改革让学生摆脱了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见》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意见》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调整,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做出相应的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教学知识点,增加学生上课自由度等,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激发学生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而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有了更多实质性的收获。

论文2:防护工程设计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按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设计防护工程,使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更有机地融为一体。

坑道式防护工程是在山体中采用暗挖方法构筑的工程,通常构筑在较肥厚的岩体中,岩石覆盖层随进入距离的增大不断增厚,坚实的自然岩层抗御杀伤武器特别是大口径常规武器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坑道式防护工程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特殊工程,一方面利用自然岩层防御武器破坏,利用自然植被进行伪装,另一方面通过对口部等的改造,使其具备抵御预定杀伤性武器破坏的能力,使其能够通过伪装进行隐蔽。生态自然观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维系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防护工程设计中,应充分把握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使设计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按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进行坑道式防护工程设计,首先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不要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防护设计中,使洞室的走向顺着山脊,最大限度增加洞室顶部防护层厚度,这样可以减少作用在工程衬砌上的武器荷载,使工程尽早进入静荷重段,使工事具备一定的抗力储备,在高于设计抗力的要求下也不一定破坏。其次,在设计理念上,要考虑到如何使人工自然(即防护工程)更贴近天然自然,这样,不仅能减少对天然自然的破坏,而且还能提高工程的防护能力,特别是伪装能力。在出入口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物、地貌、植物进行伪装,可使得伪装符合实际情况,逼真而无明显破绽。合理利用地形的遮蔽性能能保障防光学侦察和良好隐蔽,甚至能获得对红外辐射侦察和雷达侦察的隐蔽效果,合理利用地形的景观性能则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目标对光学侦察的显著性,减少实施人工伪装技术的难度;合理利用植物可隐蔽目标、降低目标显著性。为此,在进行坑道式防护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认识自然界是第一位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物,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不要粗暴地对自然进行大肆破坏建设,比如无规则大面积的开挖,工程废料的随意处理,随便堆弃等。

二、坚持科学精神,在防护工程设计中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

防护工程既是充分利用天然自然在未来战争中的防护作用;更是设计建造新的人造自然———防护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在军事上的运用,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向信息化战争,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特别是先进的空袭武器装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将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防护工程如何应对高科技条件下战争,真正起到防护作用?首先,要探索、掌握现代战争规律及现代战争武器的性能、特点,掌握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的原理及其编制依据,从而针对具体的防护工程进行相应调整,必要时还应进行试验检验,只有这样,设计建造出来的防护工程才能经得起未来战争的考验,才能在实现战备效益的前提下,节省造价。因此,作为防护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精神,科学追求的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在设计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创新精神;有条理的批判精神,也就是有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在不同的设计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理论不断发展。作为防护工程设计所依据的规范、标准,在近几年都经历了较大调整。其中,防护设计由防核武器破坏为主转变为防核武器、防常规武器破坏并重,强调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隔震规范的计算原理和参数都进行了全新调整,同时新增了伪装设计、智能设计等内容。在进行防护工程设计时,需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辩证发展地看待设计所依据的规范、标准,需要认识到规范、标准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规范、标准中的计算方法等是有条件限制的。同时,因防护工程学科是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与防护工程相关的实验数据、理论研究尚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工程设计,是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现有规范、标准的。笔者参与防护设计的某防护工程,因地质条件较差,为V类围岩,工程主体部分防护层厚度近百米,现有规范对这种地质情况的计算理论及方法尚不完善,仅近似地按碎石土中地道、坑道式防护工程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完全依据规范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得出荷载均较大,基本没有体现空气冲击波在防护层中的衰减,计算出的衬砌厚度在1米至2米之间。后经专家对现行规范、标准进行讨论,认为现行人防规范、标准中提供的卸荷拱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于浅埋工程,对坑道、地道等深埋工程不适用,专家建议此处采用或借鉴其他公式计算。经分析计算比较后,《美国空军设计手册》提供的计算方法只考虑空间散射所造成的衰减,计算出来的峰值压力比较合理。因此,防护设计采用了《美国空军设计手册》的计算结果,荷载得到了降低,衬砌厚度降低到1米以下。工程在保证战备功能的情况下,节省了造价,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还要勇于创新,在防护工程设计时要有前瞻性。防护工程主要是为今后几年至几十年的战争准备的,而武器技术、作战样式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必定有各种显著的变化,防护工程的设计理论、工程材料、工程技术也必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发展。如何保证依据现行规范设计建造的防护工程,在建成后的若干年内均能够发挥战备作用呢?

首先,作为防护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用运动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发展的,工程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防护设计人员对作战样式的变化及工程将来的变化应有前瞻性,知道工程将来可能需要承担的任务,在设计中考虑到将来的要求。其次,在工程前期选址中,尽量选择岩质较好、防护层较厚的山体,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建设的造价,同时因工程主体处于静荷重的山体中,在抗力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可以不做改动或者只是对口部进行处理,就可以满足更高抗力的要求。然后,在工程设计阶段,一方面充分利用山脊等自然条件增加防护层厚度,同时在不增加造价或只增加少量造价的前提下,增加抗力储备。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同时便于将来的加固改造。设计中做好防排水处理,保证围岩及衬砌不会因为地下水的长期作用而受到影响。最后,在工程建成后,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在防护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变化调整的时候,及时复核原设计是否满足新规范、新标准,对不满足的部分,及时进行加固改造。在防护工程设计中,坚持科学精神,立足客观条件,探索战争规律,尊重工程规律,勇于创新,统筹考虑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战争形态,工程自身的战略及战术作用,以及工程建设维护代价,既可以充分挖掘战备效益,又可以以最低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战备效益。

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防护工程的设计质量。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他们又有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认知范畴,一般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实践范畴,总体是可预见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即是工艺学,是具体运用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技术运用得如何,直接关系到防护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防护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科学技术手段。目前主要是在两个方面的运用,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防护工程设计的时间周期、图纸复杂程度,都较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按以前的手工作图、完全手工计算,已不能满足要求。AutoCAD等绘图软件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成为防护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在防护工程设计中,需要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手算易错且工作量大。MathCAD软件编程因其与手算过程相同,且简单易用,笔者在开始防护工程结构计算前,使用MathCAD软件编制了一系列的计算程序,可分别完成防护工程设计中的荷载、弯矩、配筋等的计算,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计算准确性,减少了设计周期,同时计算部分的修改及调整也变得非常容易。另一方面,是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的运用。防护工程的施工技术伴随着大量地下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发展,施工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防护工程的建设。在防护工程设计时,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又要注意不能设计现有技术、设备无法施工的防护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的技术及机械得到运用,从而使得工程造价得到降低,施工安全有了保障,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工程质量得到保证。防护工程设计完毕后,还要按照现代技术规范的要求再进行技术评估、验证,以及按照现代技术要求组织实施。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等各个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对技术正负效应做出全面评价,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评估者对技术预测所形成的各种方案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估。比如现阶段,在施工工艺、技术选择上,坑道式防护工程施工普遍采用新奥法、钻爆法、盾构法、浅埋暗挖法。同时,光面爆破技术使洞室超挖及塌方得到减少,超前导管、钢拱架支撑等技术使得软岩中的大跨度结构施工有了可能。掘进机施工已具有较高的水平,部分工程已经使用。但同时需要注意到,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施工机械化、施工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在进行技术评估时,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选择必定导致工程质量、经济、生态环境的不同,通过技术评估、验证后,才能得到最优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四、结语。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客观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贯穿工程设计、施工的始终。防护工程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工程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社会观、战争观、人文观等诸多领域。本文正是根据作者的工作性质,对在防护工程设计过程中如何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了一些浅显的探索。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

摘 要: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 开发安全食品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从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抓好试点、品牌销售、加大投入、建立安全食品监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加快安全食品的开发步伐, 造福于民。

关健词:生态农业;安全;食品

Developing the eco-agriculture to exploit the safe food Abstract: Eco-agriculture,which is the enhancement and subli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on the safety and high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Safe food includes the no-public nuisance food, green food and organic food.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safe food, and also has important meaning.In order to develop the high 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and the safe food,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thes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headship, amplifying the propaganda, doing a good job of experimental unit, amplifying the income, establish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speeding up the tempo of the developing safe food, bringing the benefit to the people, etc.Key words: Eco-agriculture;Safety;food

引言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的要求已从原未仅仅是对数量的满足而转变为对食品品质的要求。此外,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食品工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食品安全也已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世界性问题。食品安全涉及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多个环节其中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环境对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地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原则意义上讲食品的生产产地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人为污染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应尽量避开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多选择在边远地区,农村以及城市郊区。但由于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人口众多之间的矛盾,使食品的生产难以完全保证满足上述条件。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措施则是强调资源多层次利用与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同时兼顾因此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生产。

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 , 这对指导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这个问题上, 谁认识的最早, 研究的深入, 行动迅速, 措施得力, 谁就早受益、多得益, 既能保证千家万户农民持续增收, 又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言高效生态农业有别于传统生态农业,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更注重农产品安全性和高附加值。由于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杀虫剂、激素饲料和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这大类食品象一个三角形, 底部是无公害食品, 中间是绿色食品, 顶部是有机食品。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这类食品进行检验认证, 其中前类是我国自行制定标准开发的, 但国际上普通认可的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生产、加工并经严格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开发安全食品就要对这类食品同时抓,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以适应不同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必要性

1.1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污染因素[1]︿[2]

来自各方面的污染透过生产、加工、保存、包装等环节破坏了食品的安全性,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其中在食品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环节存在的主要污染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1工业生产对农作物的污染

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除阳光外主要依赖于水、土、空气这三大要素。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三废” 即废水、废气、废物立接污染大气、水源、农田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未影响。

1.1.2水产品的污染

各种农药、化肥的灌溉用的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均以沟渠、下水道的形式排入江河、湖泊、大海使水生物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在此环境中首先是水藻被污染。因为水藻有十分强的吸附功能它能将水中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吸收到自己体内使各类水产品吞食掉被污染的水藻后将有害物质存留在了体内然后通过食物链带达顶端—人体从而引起人类外慢性中毒。1.1.3化肥与食品污染

平时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在其生长过程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肥料。滥用化肥的后果就是造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因为过多的使用氮肥植物吸收后会以硝酸盐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尤其是蔬菜被大量硝酸盐污染后会对人体使康构成立接威胁。1.1.4农药与食品污染

在农作物和果树、蔬菜的栽种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农药和化学杀虫剂。它会在农作物上形成残留长期食入有农药、化学杀虫剂残留的食品会在体内蓄积引友中匀巨母。有些农药甚至用量达到了对人体都能引发中毒的剂量,都不能将果虫杀死。1.1.5生长激素与食品污染

一些蔬菜、水果加入了生长剂长得又大又漂亮,但人们都在抱怨肉、鱼吃起未不香了, 西瓜不甜了西红柿、黄瓜没有其味道了。为什么呢刀这不能不与使用生长激素有关。1.1.6抗菌素与食品污染

我们一般在生病时才服用抗菌素但是有时可能在不知晓的情况下经常摄入抗菌素, 因为有时在我们吃一些肉类食品时不知不觉中已投入了不少的抗菌素, 这就是食物的抗菌素污染。

1.1.7动物饲料与食品污染

目前的动物饲料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激素、抗菌素。动物食入有毒、有害的物质会残留在动物的肉、乳、蛋、内脏中,当人们吃动物食品时这些有害有毒物质都会被人全部吸收。从而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

二、生态种养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产品品质,为食品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1.2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必要性

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其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使其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而不是简单地解决“ 种多种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更深层次要求和主攻方向。随着我国加人, 农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受关税和配额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小, 目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 一方面国外的优质廉价食品将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食品市场, 另一方面国外将通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设立控制我国普通食品的出口。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日趋严格, 绿色贸易壁垒越筑越高[3]。日本、南韩、欧美为避免加入后中国农产品的大量涌入, 纷纷提高了进口检测标准, 如茶叶农药残留1项, 目前世界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349项农药残留允许标准, 欧盟从1996年起将茶叶中农药检测品种由过去的6种增至62种, 并于2000年7月始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残标准, 新标准对部分品种农药三氧杀磺醇的残留限量提高了100倍, 个别的氰戊菊醋甚至达到200倍。美国、俄罗斯等国还增加了对茶叶中微生物项目的检测, 而且欧盟已通过立法, 对输入欧盟的茶叶在欧洲入境港口随意抽检, 凡超过农残标准的茶叶将不准进入欧盟地区, 并实行封存、销毁或退回到原产地, 可见国外对农产品的农残和卫生指标检测将趋于更加严格。我国出口的一些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残留, 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超过外方的限量标准, 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有发生, 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我国农产品正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 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变全面赶超战略为比较优势战略。我国跨越地带广阔, 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 有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相对优势和有利条件。因此研究怎样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发安全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十分必要。

从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追求来看, 农用化学合成物质在促进食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农药残留、激素积累, 甚至食品遭受污染, 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例如,据检测, 2000年7一8月安徽省市场上农药残留超标率为一, 湖北省市场上农药残留超标率为一。国家技术监督局年第季度对全国10个省67个批发市场94种小麦产品进行检测,其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超标率达。安徽省淮北市场抽检的20个蔬菜样本中有8个样本农残超标,超标率达40%。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人们购买安全食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婴幼儿食品以及直接供人们食用的瓜果蔬菜等, 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 米袋子”、“ 菜篮子”的质量和安全,更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安全考虑, 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开发安全食品, 以安全食品逐步取代常规食品将成为21世纪食品市场的主角。从全国、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主要是有机食品都非常重视, 据国际贸易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为100亿美元以上, 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目前美国有1/3人购买有机食品, 几乎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 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加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与生产。

2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是关系到我国农业整体质量提高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 也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迎接加入世贸

︿组织后的挑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5]:

2.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

安全食品市场价格通常比普通食品高, 如有机食品国际市场价格比普通食品高20%一,50% 有的高1倍甚至更多;德国有机小麦每hm2产量为4000kg, 比常规小麦减少43%, 但单价上升167%, 总收入增加52%;浙江、江西省自20世纪90年代已生产有机食品出口欧盟国家,并获得高于普通食品几倍的经济效益;江西省婴源县仅33万人口, 2000年出口有机茶创汇300万美元;安徽省池州市肖坑村1999年通过开发有机茶, 绿茶价格每kg提高60多元, 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供不应求, 1999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率先跨入小康示范村行列, 2001年比年茶叶价格又提高了30-40元, 且生产安全食品的总投入并不高于普通食品的投入, 因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农民将得到更大的收益, 收入持续增长。

2.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在依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增加产量的同时, 也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 农作物病虫害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业生产力下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可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的、有机的生产方式转换, 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控制和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

安全食品, 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安全食品市场的兴起, 安全食品的发展必然势头愈猛, 谁先行一步, 谁就会赢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经济, 富民强国大有裨益。

3对策与建议

我国应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对策如下:

3.1加强领导, 加快组织实施[6]

在做好发展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研等工作基础上, 认真组织对全国大型生态类型区域农业及动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 同时做好对国内、国外安全食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 制定发展规划, 提出各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模式, 确定具体项目,统一调动计委、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环保、外贸、供销和粮食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 整体谋划, 加快实施步伐。

3.2加大宣传力度, 抓好试点, 以点带面

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的重要意义, 倡导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 提高全民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重点突破, 可以现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及农业产业化搞得较好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试点, 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取得成效后总结经验在面上推广, 整体推进。

3.3要建设基地, 组建集团, 创立品牌

要建立出口商标, 并通过广告宣传、展览会、品尝会等促销手段提高我国安全食品的知名度, 开拓市场。要与国际有机食品组织以及各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借鉴国外“ 替代营销”等先进销售方式, 抢占国际市场。

3.4设立专项基金, 加大投入

开发安全食品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靠农民和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如借鉴欧美政府对本国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民给予经济上扶持日本农水省从年开始设立无息贷款的经验, 建议各级政府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设立安全食品开发专项基金。

3.5要加快安全农产品包括饲料的体系建设

要加快安全农产品包括饲料的体系建设,培育为安全食品生产加工服务的配套产业, 如生物肥料业、农药业、种业、饲料业等, 要充分应用相关产业的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有机肥技术、沼气技术、种子脱毒技术等, 为安全食品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6建立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7]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标准, 严格按照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类农产品检测检验的手段与技术水平七是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实施力度,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立法, 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纳人法制化轨道[8]。

参考文献:

[1] 方剑锋等.试论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综合控制策略.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5月:38~42 [2] 姚向阳.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4年1月:19~20 [3] 季昆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9月:92~94 [4] 吴斌等.生态体系和生态食品.检验检疫科学.第9卷第4期:54~57 [5] 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 路明.全面开创生态农业建设新局面.生态农业研究.1998,6(2):1~5 [7] 赵晓双.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全面杜绝食品污染.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80 [8] 刘元.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减灾.2004年8月:50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