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个角色看西厢记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从角色看西厢记中对礼教的反抗
从《西厢记》的前身唐传奇《莺莺传》,到王实甫集大成之作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系列可以说是一部反抗世俗礼教的作品,对于封建社会抹杀人性,以礼教束缚人的现状表示强烈不满。但是,这种反抗性在三个主角的身上却有着不同的体现。试分别从崔莺莺、张生和红娘三个角度,分析《西厢记》的反抗精神。
一、崔莺莺
众多版本的西厢记中,元稹的《莺莺传》塑造的崔莺莺是最令人动容的。在女子生来便需依附于男子,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利的的年代里,莺莺仍顶着巨大的压力,与张生有了私情,甚至同居数月。这种女子就算是现在的时代也可算是离经叛道,更不用说在数百年前发生的了。
好景不长,张生进京赶考,终是负心地把她抛弃。可悲剧的命运并没有把莺莺压倒,她隐含着悲愤,蒙受着耻辱,却没有太多对张生的怨恨,更多的只是悲哀,用一种仿佛早就看透了的语气,平静的同张生诉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过往的山盟海誓至死方休也是有终结的时刻,那么离别的情感又算的了什么呢?
最后的最后,张生另娶,莺莺也嫁为他人妇,两人该是相见无期。偏偏文中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重逢的机会,张生想以表兄的身份再见莺莺一面,但莺莺何等的玲珑心,只怕是张生旧情未却而已吧。直到“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莺莺才做了一首诗给张生,表明自己老死不相见的决心。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同样的还有卓文君作给司马相如的诀别诗《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两首诗都表达了女子在心上人背叛后的决绝和断然,使得悲剧女主人公真正成为一个血有肉有自主感情的活人,而非在旧体制下如傀儡一般苟延残喘的封建女子。
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如果不是张生的负心,莺莺应该还是那个温婉可人的女子,不求荣华富贵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莺莺的悲剧并非是自己本身的错误导致的,而是因为在整体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二、张生
尽管名字相同,唐传奇中的张生同《西厢记》中的张生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张生自诩“余真好色者”,对于美女的喜爱是尽人皆知的;一个张生对一名女子一见钟情,便再无反悔,自始至终都一心一意,成就一段佳话。这两个“张生”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方面,大抵是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
元稹的《莺莺传》,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从朋友那里听来的一些故事,写作而成。其本义并非是主动的对封建礼教发出挑战,而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品性。文中张生的自述就可见一斑“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这段自述中,张生非但没有对背叛莺莺有丝毫的悔意,更是表明自己不为美色所动,一心只为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在他的眼中,莺莺不过是阻碍自己成功的绊脚石,是可以同其他朋友炫耀的可抛弃的玩物而已。怎样的一种道德规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有如此想法,始乱终弃不但被一笔带过,更是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辩解。这种初衷恐怕也是后人改写《莺莺传》时,变悲剧为喜剧的主要原因。
这种无心且“顺理成章”的背叛,反倒更加表现出张生这个角色自私自利的小人嘴脸。讽刺的效果虽强,却终究是缺了些
莺莺传篇幅短小,寥寥数千字,就写出了一部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相较于后人写的《董西厢》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传》的悲剧性结尾更令人深刻的体会到封建礼教的恶行和弊端。
三、红娘
红娘在《莺莺传》中的戏份不多,除传信之外就没有其他的
西厢记中,除了崔莺莺和张生这两个男女主角之外,红娘可算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了。在全剧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好侍女和“红娘”的角色,是以很多人都对红娘这个角色甚有好感。但我在看《西厢记》中,却一直觉得红娘这个角色不妥,她真的是如同很多学者讲的那样,全心全意的为崔张二人之间的感情铺路,而不带一点私心吗?
红娘作为最重要的配角,在崔莺莺和张生的姻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门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在礼教甚严的年代,红娘的确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但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三本四折“佳期”之前,在张生表示“今夜成就了事呵,小生不敢有忘”的时候,红娘终于吐露她的心事了:“不图你甚白璧黄金,则要你满头花,拖地锦。”何为“满头花,拖地锦”?
女子结婚时的披红,称拖地锦,也称拖地红。[1]白朴的元杂剧《墙头马上》第三折中唱:“也强如带满头花,向午门左右把状元接;也强如挂拖地红,两头来交媒谢。”《两世姻缘》第四折《新水令》曲有“拖地锦是风味其,撞门羊是虎头牌。”[2]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中的丫鬟燕燕向小千户要的也是“满头花,拖地锦”。红娘在这句话中借口着同张生欢闹,半开玩笑式的向张生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不过,就算红娘当上了张生的妾又如何呢?钱钟书《围城》里有一句话:“丫鬟转为如夫人易,如夫人转做正室难;正如讲师做副教授易,副教授转正难。”像娇杏迅速成为贾雨村的正房、庞春梅鸡犬升天的喜剧结局,是难以在红娘身上重现的。连崔莺莺都时刻担心被弃,一位身份低微的小丫鬟,是没有那种命的。[3]
参考文献:
[1]秦新林著1997年10月第1版《元代社会生活史》 [2] 王实甫著 张燕瑾校注 1994年12月第1版 《西厢记》 [3] 侯红斌著 2008年10月第一版《怕是风流负佳期》
第二篇: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
学科代码:2120501011 学 号:082001010016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
情生活
院
系: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8级 姓
名:陈泽佩 指导教师:张先坦 博士
完成时间:2012年 4 月 5 日
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
陈泽佩
摘要:作品可以反映时代,《诗经》作为中国的魁宝,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也见证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封建礼教,人们都说这是杀人不眨眼的礼教,这些片面的词语,不免给人们留下疑问和困惑,爱情本来就是自己的事,他们却这么难得到。《诗经》中描写浪漫爱情、美丽风景的背后,却有着许多泪流满面的脸,这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去追寻。关键词:诗经;人生束缚;爱情;价值;悲剧
Abstract : the work can reflect the times, “the book of songs” as the treasure of China,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collection of poetry, also witnesse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feudal ethical code, people say it's kill in cold blood rites, these one-sided words, tend to leave people doubt and bewilderment, love is their own things, they are so difficult to get.“ Book of songs” describes the romantic love, the beautiful scenery behind, but has a tearful face, which makes us can not help to explore, to pursue.Key words : Songs of life;bound;love tragedy;value
作为统治了中国时间最长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拥有自己的概念。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但什么是封建礼教呢?它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但其实,秦以后中国正式进入极权专治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统治者加诸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筒(简称清华筒)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也就是说《诗经》跨越的的较大,从封建制度的萌发到形成,封建制度的成熟,也让《诗经》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广泛。并且《诗经》的作者得成分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也就不难说《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放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些诗,如《魏风.碩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菅》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秦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得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外《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发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前面我已经说到《诗经》中的作品可以显露出那个时代的特性,而那个时代最明显的特性是什么?是封建制度。所以接下来我就要举例其中一些诗歌,具体来述说《诗经》中的女性爱情生活。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样的《诗经》人物里的悲剧,才会让我们更加怜悯,更加想看清那个时代。
一、《诗经》女性爱情诗的类型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经典之作《国风·郑风·子衿》就是很好的代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国风·郑风·子衿》是一首爱情恋歌。并且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格调健康明朗。“美女”虽然非常爱慕小伙子,等待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她没有让这种爱泛滥,只是在等待,没有因为思念而去找他,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写男性相思之苦的《陈风 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女子相思或单恋的,还有《郑风·狡童》、《秦风·晨风》、《周南·卷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女性对完美爱情、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敢于反抗的奋斗者
爱情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道路上会有不少的崎岖和坎坷,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其中《鄘风 柏舟》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女性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三)刻骨铭心的相思者 说到刻骨铭心,我们不来不看看有较大的影响力的 《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此诗以雄雉起兴,抒写想念、瞻望以及无奈之情态。其主旨,一般认为是妇人思念远役的丈夫。诗的前二章都是以雄雉起兴。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先是怀想,后是劳心,思妇的感情层层迭起。接着思妇与所见的日月构成意象空间,让人想见思妇正在伫立遥望的情景,加以前文所见雄雉的点染,便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道之云远”把思妇的视线指向其久役的丈夫,它与一章“自诒伊阻”相承为义,分别从空间的距离(“远”)和空间的间断(“阻”)来说的。“曷云能来”,是对思妇“悠悠我思”的现实回答,也是思妇瞻望的必然结果。道远路阻,丈夫无法回来,这也深深透露出对当时现实的无奈。所以,他对丈夫的思念,将是无穷尽的。
(四)哀怨忧郁的失恋者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曾说过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覆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
《郑风·褰裳》这是一位女子责备情人变心的诗。这位女子的性格爽朗而干脆,富于斗争性,与《郑风·狡童》中那位软弱缠绵的女子绝然不同。有人说她“用情不专,可说是‘人尽夫也’一个实例”。这是不正确的,似乎还存着“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老眼光。
更有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卫风·氓》这种经典之作,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二、《诗经》女性爱情悲剧的原因
女性只是在简简单单的追求一份爱情,却有这么多的悲剧在发生,让我不得不想这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一)女性自身的迷茫
《秦风·蒹葭》、《周南·汉广》、《陈风·月出》等诗篇中,在男性眼中有着朦胧迷离、可望而不可及的女性。因为当时社会的的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女性凄迷而无助,向往又胆怯。面对男性的追求,她们退守一角,在自身的挣扎中成为爱情的困守者。《汉广》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本诗中的青年男女在追求者与被追求者之间架起了一段长长的距离。男主人公一方面觉得毫无希望,另一方面又有更强烈的期望,“之子于归”就是由期望而生出的。其实那个女子更是失望中包含着希望,希望中包含着失望,但举步维艰,不知何去何从。所以他们之间永远有“汉之广矣”那么一段距离。这是女性为保护自己而设的一段距离,但却又使自己困守一方。这段感情的失败,与女性心里的迷茫是密切相关的。
(二)夫权制下的女性
我们再来看看男人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小雅·谷风》和《卫风·氓》的主人公面对丈夫的恶行,不管是懦弱还是坚强,却都是不得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可见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的现象已普遍存在。面对如此境遇下的女性,如《王风·中谷有》中的女主人公却只有“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乃矣”的哭泣与哀伤了。
周代社会未婚男女虽能自由恋爱,但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已经形成,婚后发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抛弃,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让当时很多女性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夫权制”。更有“三从”束缚女人的言行。“三从”之义,在周代不像秦汉之后那样严格遵行,然而它确实已是压在女性头上的阴影,给女性的婚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自由。
除了男尊女卑的现实外,女性与男性的冲突还表现在女性作为大多数社会形态下的弱势群体,其自身的懦弱更给了男性以可乘之机。《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即是如此: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结局。在夫权制的通知下,男性掌握财产权,女性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在婚姻中处于被摆布的从属地位。而在此基础上又逐渐产生了相应的礼教,使女性受到丈夫的任意欺凌又无处申诉。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而诗中的弃妇也只能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全无能为力。
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但是真正像《氓》之主人公那样坚强的又能有几个?夫权制的存在,使女性与男性的冲突越演越烈,在以男性为尊的社会,女性终究避免不了悲剧的。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三)封建社会中的女人性
周代社会,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比之后来较为自由,但是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那个自己真心喜欢但却有些不够成熟的青年,因为担心父母反对、兄嫂阻挠、众人议论,所以反复劝告不要采取过激举动:一不要翻墙,二不要爬树,三不要到后园来找自己。直言相告,明确要求,不是不爱,是父命难违、人心难测、人言可畏。
在《周礼·地官·媒氏》有这样的记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里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而具有影响力。在《将仲子》所表现的,也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
还有《齐风·南山》之“匪媒不得”、“必告父母”都昭示着父母及媒妁之言在婚姻中不可转移的决定权。虽然《风·柏舟》中的女子有“之死矢靡它”的决心,但却又不得不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哀叹。除了来自社会传统上的压力与不平,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样使女性在生活中哀苦无告。
西周初期,社会还算比较安定,而后诸王开始对外用兵,结果却带来国势日下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征战不断,国无宁日,直至平王东迁,周王室地位危不可言。在这战争连绵的时代,加上战争带来的徭役,受伤害最大的只能是下层人民。社会环境造成了当时普遍的夫妻离散的社会现实。因而,《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思妇怀人时诗篇,述相思之苦的诗。如《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等。思妇的生活充满的是无时无刻对丈夫的思念、担心,这种生活状态是社会环境限制下产生的,妇人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等待丈夫归来。从这种等待中,我们可以体会周代妇人的心情感受。
爱情的悲剧不仅仅单有爱情,封建礼教束缚的也不仅仅是爱情,因为无论他们爱情的结局如何,这都将影响到女性的一生,也同时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和理想。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的爱情也许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却真实的揭露着那个时代女性爱情、甚至广大人民的生活现状,是实至名归的中国魁宝。
参考文献:
[1]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2).[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3]张国际.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 》.2005(1).[4] 章太炎.朱自清.郭万金.《诗经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5]石俊霞.爱情诗中女性的美[J].《名作欣赏 》2007(18).[6]夏传才.《诗经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致谢辞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先坦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班主任赵天平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杜静和寝室的好姐妹,在百忙之中总是抽出时间来帮我。感谢一起欢笑一起惆怅的日子,不论何时,请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感谢陈某某,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为了梦想,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梦想的天堂再次相遇。还要感谢你帮忙校对,论文的顺利完稿也有你的功劳。四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谢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感谢身边所有的家人、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第三篇:教案:从三个方向看
课题:从三个方向看 授课教师:王兆群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由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通过对前面内容折学习,学生已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丰富的图形,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通过图形呈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空间立体图形可以展形成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可以折成立体图形;为了认识立体图形的内部可以用平面去截,得到截面。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而学会从三个方向看不但使我们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且有助于空间概念的建产,几何直觉思维的培养,为将来学习几何打好基础。所以本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不同方向到从三个方向观察几何体的活动过程,感受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数学思考
人们生活在三维立体空间,如何用平面图形刻划出所看到的立体图形。解决问题
尝试表达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知道直观图与视图的区别。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并能通过个案(画盒子的三个视图)总结出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物体三个视图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实事求是,辨证,客观地评价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并能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险究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 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投影、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降低难点。
教学媒体及工具:电脑、投影仪,长方体、圆柱、四棱锥等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奥运会这一极富现代气息的内容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1:观看奥运会上郭晶晶一个跳水动作的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活动2:展示三幅画面,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角度的选择,从而知道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
活动
3、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
4、引导学生思考从几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组织猜谜游戏以说明从六个方向看可看清一件物体。从观察长方体饼干盒哪些面相同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从三个方向看就行了。引出课题。
(二)从三个方向看
活动
1、让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例如数学书。活动
2、让学生从三个方向一一去看长方体、圆柱、四棱锥,并说出看到的图形。
活动
3、同桌合作,将长方体平放在左侧,圆柱立放在右侧。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它们的组合图形,同桌交流。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所看到的图形。活动
4、将四棱锥放在长方体、圆柱之间。请学生想象,从这三个方向会看到什么图形。然后动手操作,以验证想法并在小组内讨论。进一步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说明: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物体的三个视图
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练习
1、识别物体的三个视图。
练习
2、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视图不同。进一步辨认物体的视图。(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学 2 生学会识别图形。)
(四)画物体的三个视图
活动
1、以长方体礼品盒为例,让学生设计视图的画法。画好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作为小组的代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请某个小组上来展示,并请其他小组给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上来修改。总结出视图中线段的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也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及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活动
2、给礼品盒装饰了两根彩带,视图上会有什么变化?(巩固三个视图的画法)
活动
3、动手摆放小正方体,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画图能力。)
(五)小结与思考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
3、欣赏苏轼的《题西林壁》,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美在何处。
(六)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视图,了解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附:教案设计说明
“从三个方向看”一共有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感觉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必要性和科学价值,认识物体的三个视图,发现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规律,最终达到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第二课时是由物体的三个视图想象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是从物体的三个视图到空间立体图形。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会的有关内容情景,新颖、生动,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领悟,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
通过欣赏运动员跳水动作的录像和另外三幅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画面,巧妙设疑,学生轻松解答。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发展几何直觉,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的必要性。接着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想看清一个物体要从几个方向去看?学生根据直觉或经验答出从六个方向可看清一个物体,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简单的猜谜游戏,既验证了答案的正确性,同时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引导得出:对于规则的物体或几何体,只 需从三个方向看。引入过程流畅自然,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二、数学实验,感觉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规则的立体图形入手(例如观察数学书),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通过由单一立体图形到三种立体图形的研究分析,由浅入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知觉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消除了隔阂,潜力得到了发挥。并且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比较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师生合作,认识新知
在观察物体并能表达出所看到的图形的基础上介绍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为巩固所学概念,设计两个练习,分别是由物体得出三个视图和由视图想像观察的方向,难度有所递增,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渗透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经历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转换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三个视图的现实意义。
四、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探索物体三个视图的画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一过程,根据直觉画出物体的三个视图,然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进面发现三个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规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给礼品盒装饰两根彩带,思考视图的变化,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带领学生动手摆放正方体,按要求搭出组合图形,并画出它的三个视图,以此为基础,变化图形,比较视图的异同,最后提问如何变化图形,可使视图达到某种改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回顾总结,升华规律
先让学生回味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然后播放苏轼的《题西林壁》,使学生能利用所学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赏诗点“睛”,叩击主题,寓味无穷。整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人文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同学们大胆想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参与整个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尝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四篇:从三个没想到看铁军
从三个“没想到”看“铁军”
——记包头市地税局驻包钢征管分局
本报记者●红
艳
通讯员●高新亮●王高林
阴山脚下,黄河之畔,有一支被誉为“铁军”的地税队伍,这就是包头市地税局驻包钢征收管理分局。近年来,他 们先后获得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税务系统“青年文明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包 头市地税系统“实绩突出单位”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记录的是包钢征管分局地税人的奉献情怀,见证的是各级政府、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对他们的信赖和厚爱。科学化、精细化,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包钢
征管分局围绕“清管户、清政策、清欠税”的“三清”征管思路,推行了“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税收管理办法。通过扎实持久开展“税收征管创新见成效”系列活动,及时系统地进行税源的静、•动态分析和测算,准确判断税源增减变化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他们整章建制,推陈出新,分行业、分税种、分环节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细化户籍式划片管理和管户联系制度,完善税收管理员管户分析制度,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使征管水平大幅度提高。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他们将社保费欠费清理作为专题进行攻关,加快陈欠清缴速度,最终实现了欠费企业应交尽交和税务机 关应收尽收。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切入点准,分局的基础工作年年上台阶,纳税申报率、征期入库率、滞纳加收率、管户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了任务标准和要求,开创了税收征管工作新局面。今年,该局到目前组织入库税费收入15.7亿元,同比增收3.4亿元,增幅达28%,占包头市地方税费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构建和谐的税企关系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中心。几年来,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先行”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为纳税人办好事、办实事。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温馨提醒、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引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为纳税人提供了文明、高效、快捷的办税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有90多户企业实现了网上办税。
对于他们的服务,客户的满意度如何?包头钢铁集团公司财务处张继林科长的三个“没想到”,道出了纳税人的共同心声:
“没想到收税也能把服务搞得这么好,没想到地税局把纳税人的地位摆得这么高,没想到地税局的服务做得这么细。”
第五篇:5.4从三个方向看
花园中学戴礼祥
课题:5.4从三个方向看(1)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的不一样的结果。
2.由立体图形画出该物体的三视图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根据立体图形(模型)画出该物体的三视图。
【学习难点】:
三视图的画法。
【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正方体纸盒、正方体,圆柱形模型,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问题情境
⑴ 小华看见了什么?小彬呢?
⑵ 如果想同时看到杯子和乒乓球,那么他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二、自主探究
1、议一议问题情境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还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上述现象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2、想一想如图,桌子上放着1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
说说下列3幅图(如右图所示)分别是从哪一个方向看到的?
3、读一读
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某个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4、试一试
1.在下图中每幅图的下面写上视图的名称。
(1)
(3)
(2)
()
()
()
2.指出左边三个平面图形是右边这个物体的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
3.画出下列物体的三视图。
画法指导:
三、回顾反思
1.小明观察六棱柱所画的主视图如图所示,你认
为正确吗?若不正确请改正。
2.小华和小芳分别画一个圆柱体的三视图如下,他们画的都很正确,但为什么不同呢?
3.从回顾反思1、2中可以看出我们画三视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你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四、【自我检测】
基础演练
1.观察长方体,判断它的三视图是()A.三个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但其中有两个可能大小一样。B.三个正方形。
C.三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2.指出下图中左面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右面这个物体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
(1)(2)(3)
3.画出下列图形的三视图。
4.观察左图,并在右边的三视图中标出几何体中的相应字母的位置。
5.如图是由五块积木搭成的,这几块积木都是相同 的正方体,请画出这个图形的三视图。能力升级
6.画出如图所示的螺帽的三视图。
7.用长、宽、高之比为1:1:2的长方体搭成如下图形,分别画出它们的三视图。
⑴⑵
8.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把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画出来,它是由几种几何体拼成的。
B
C
D
自我提高:
9.有一个正方体,在它的各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1、2、3、4、5、6,甲、乙、丙三位同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此正方体,观察结果如图所示,问这个正方体各个面上的数字对面各是什么数字?
甲乙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