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燃烧和灭火练习题40道
1、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着火点低 D.火柴梗接触不到氧气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3、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4、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C.森林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D.贵重设备失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5、下列各组混气体中,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CH4和O2 B.H2和CO C.CO2和CH4 D.CO2和O2
6、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A.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
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D.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
7、加油站应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8、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 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9、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10、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点燃 B、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的温度太低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B.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12、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甲烷、甲醇、CH4 B.乙醇、酒精、C2H5OH C.甲烷、沼气、CH4 D.一氧化碳、煤气、CO
1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4、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15、《人民日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某市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16、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
17、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的是()A、住宅着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烧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方的小片树林砍掉
18、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9、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C.可燃物不进行点火是不可能燃烧的 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0、某化学活动小组做了如下四条设想,你认为具有可行性的是()①工业上用制造不锈钢的方法来减少铁的锈蚀
②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③当石油枯竭时,可用高粱、玉米来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内燃机的燃料
④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1、下列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 B.天然气 C.氢气 D.面粉粉尘
22、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洒到地面上的酒会使房间充满酒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D.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是因为食品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23、下列实验中,描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粉末 B.甲烷燃烧时,罩在火焰上方的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用CO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2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时用水扑救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B、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
C、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上车或登机 D、煤矿矿井必须通风良好,严禁烟火
26、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易发生“自燃”的是()A、木炭 B、铜 C、白磷 D、硫
27、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聚集的热量增加
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 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
28、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 g柠檬醛在氧气流中完全燃烧,并用合适的试剂充分吸收燃烧后的产物,测得生成了220 g二氧化碳和72 g水,下列关于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A.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C、H、O元素
C.只含C、H元素 D.肯定含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 29、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移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30、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站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产生 D.农药、化肥污染
31、与可燃物燃烧时的现象有关的因素是()
①氧气的含量 ②可燃物的本性 ③可燃物的形状 ④燃烧空间的大小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33、通常所说的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A.只要有充足的氧气 B.只要是可燃物
C.只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 D.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
3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C.点燃与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
与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35、根据化学实验常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36、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有多种,你认为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森林着火时开辟隔离带 B.电器着火时用水浇灭 C.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炒菜油锅着火时用水浇灭
37、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38、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9、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0、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2)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再点燃;(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B4、C5、A6、C7、D8、A9、C10、B11、B12、A13、D14、B15、D16、C17、D18、B19、D20、B21、A22、B
23、C24、A25、B26、C27、D
28、思路解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需要计算。220 g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60 g,72 g水中含氢元素8 g,故该物质中应该含有氧元素76 g-60 g-8 g=8 g。答案:B
29、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安全自救常识。答案:A 30、思路解析: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还有少量硫、氮等,它燃烧时产生CO2气体是温室气体,产生的SO2和氮的氧化物易形成酸雨。所以水电代替煤燃烧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形成。答案:AC
31、思路解析:可燃物的本质、形状和氧气的含量决定燃烧反应的快慢;燃烧空间的大小对燃烧反应没有直接影响。答案:C
32、思路解析:A.白炽灯发光发热,但属于物理变化;B.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但不伴随着燃烧现象;C,符合燃烧的定义;D.呼吸作用是氧化反应,但不属于燃烧现象。答案:C
33、思路解析:燃烧需要两个条件:(1)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二者缺一不可。答案:D
34、C35、A36、A37、A38、B39、C
二、填空题
40、(1);外焰(2)检验气体的纯度;(3)放上一层水或细沙。
第二篇:-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燃烧实质、灭火的原理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学生通过对火更深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消防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
(JIU JIANG UNIVERSITY
“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课题大纲
姓名:张齐
参赛编号:09
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日期:2012.05.15
第三篇:燃烧和灭火
国培作业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仁和中学彭寿福
一、教案背景:
1.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
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
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
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
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
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观看视频。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
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
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老师】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图片:燃烧的酒精灯、蜡烛、燃气灶、篝火、草原着
火、森林着火,我们是如何熄灭这些火焰的?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灭火的方法。
【老师】以上是生活中灭火的例子。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燃烧的蜡烛,你们会运
用不同方法熄灭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烧杯、石棉网、沙子、剪刀和水,根据老
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
灭火。
【老师】请大家思考上述不同的方法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它们为何能让火
焰熄灭呢?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板书:灭火的原理
【老师】看到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我不禁想到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猴学样》,说
一天小猴玩火不小心点燃了一个草堆,猴妈妈急忙拎起一桶水将火浇灭。这一切
被小猴看在了眼里。晚上睡觉的时候,猴妈妈让小猴熄灭蜡烛,小猴拎起一桶水
倒在了蜡烛上,蜡烛是熄灭了,而小猴挨了妈妈一顿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
际灭火过程中,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学生】听故事,并从中感悟,在灭火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师】下面的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高压
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三幅画面。
【老师】同学们,你是否发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论采用什
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老师】同学们知道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还有专门的灭火器具呢,我们学校就
有,对于灭火器你们一定很陌生,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视频学习一下灭火器的使
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
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接下来我们观看视频。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达到着火点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无水酒精挥发快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
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
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
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沿楼梯迅速下楼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
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
薪、钻木取火。
(四)小结
学习了以上知识,你能对老师做的小魔术解密吗?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
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密魔术,讨论交流本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131页,2、5、6
(六)附板书设计7、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六、(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2)
氧气(2)隔绝氧气(3)温度
达到着火点(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节课的收获。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第四篇: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第五篇:燃烧及灭火教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解释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教学思路:本单元每一课题内容呈现方式上几乎都主张实验、活动与探究等教学清静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习时要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实验、讨论]调查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设计了4个演示实验、4个探究活动、8处讨论及3处嗲查研究,涵盖了本单元的每一课题,这写轰动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对培养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三、教学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教学方法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2)(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提问:(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板书:
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训练:
1.根据化学实验常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开关
2.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