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广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广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第一篇:广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广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慈舟法师 发布时间:2013-8-20 13:43:34 繁體版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处呢?在我们心中,佛即心,而心即佛故。然心又有何功德呢?心有觉悟之功德,我辈众生心迷,故无功德。然众生本有功德与诸佛之功德不差毫厘。佛之功德也是由众生发菩提心而成就的。不说在家居士未专学佛法,就是专学佛法的出家人,还有领会不过这意思来的。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应常作如是观,否则难觉悟。

释迦佛令我等众生念阿弥陀佛,究竟阿弥陀佛是何处来的呢?可以说是我们心中所化的,释迦佛化的。约化身说,才有娑婆世界,极乐世界;释迦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佛互为主伴,提起一佛为主,余佛皆伴。主为能化,伴为所化,佛佛道同。又阿弥陀佛及释迦佛,皆毗卢遮那佛所化。毗卢遮那佛即性,报佛即相。法报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现一切诸佛。以上所讲皆是有根据的。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 华严经云:“一华藏世界海即一佛之报土,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一华藏世界。”乃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此去西方十万亿佛土,较十不可说刹尘数,不过一篑土微尘而已。故古人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普通人只知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为富贵之极。然佛是富有华藏世界,贵为九界独尊。一华藏世界中,东方有无数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皆为一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故一华藏世界,即有一毗卢遮那佛,其中无穷世界皆有此身,然此无穷世界皆一佛所化,故无二体。如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者。”毗卢遮那佛即众生法身。而毗卢遮那佛是已成之佛,在众生心中现;众生是未成之佛,在佛心中现。虽说诸佛乃众生心中所现,而众生不知,因众生无始劫来在迷故。

凡圣无别法,唯一心之迷悟耳!法身是心体,报身是心相,化身是心用。心迷,故体相用皆迷。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念念念佛,念念悟。口虽如此说,心中众生之执著放不下,总觉得佛是我念之佛,为我见所缚;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为人见所缚、众生见及寿者见种种缚著。若能将佛念成自心,则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相皆空。念佛时如此想,则知万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当,须切实用功。一念念佛一念现,念念念佛念念现。法身报身化身,皆一体一心故。非回光返照念佛不可。念佛报身显自心佛宝,念佛法身显自心法宝,念佛化身显自心僧宝。法宝即法身,佛宝即报身,僧宝即化身故,不要当面错过。

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那怕念上千句万句,念不归一,只能种些许善根而已。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约位说,须经十信三贤,你我连十信位都够不上,所以要着力的扫,务必扫清方见太平。

何谓杂念呢?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华严经十地品云:“从初地乃至十地,尚须念念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凡夫乎?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你我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若信不真,愿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实的受用。

念佛的好处,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尽未来际说,都说不完。故要常靠佛法僧,即念念皈依不舍。你我口中都会说是三宝的弟子,那里肯真实依靠哟!所以总被境转,就是**也莫奈我等何。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字字皆给众生下的阿伽陀药,令众生自转自悟。佛与众生只在一迷一悟耳,迷如隔万重山。

孟子曾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推人之所以异于佛也亦几希,岂非只在一迷一悟之间而已。因要转迷还悟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中随依一宝亦足以转烦恼心成清净心,久久自有功效。俗语:“杵头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如有相之法转之,实难转此无相心法,说易即易如反掌,说难亦难如登天。

昔庞居士说:“难哪难,十担油麻树上弹。”庞婆婆说:“易呀易,百草头上西来意。”灵照姑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饥来无念自然吃饭,困来无念自然眠。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因有念不了故,念无念之佛以治之。你看倒底是易是难。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如此著力,怎样都是隔靴搔痒。释迦非是生来的释迦,弥勒亦非自然的弥勒,彼即丈夫,我亦尔。说的不相干,父子上山还是各自努力的好。

第二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摘自益西彭措堪布讲述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上士道内容

一、教典中所说胜利分三:

一、《华严经》所说

二、《菩萨地》所说

三、《勇授问经》所说

一、《华严经》所说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

修学的方法,是自己阅读经藏或从上师听闻,之后,应思惟菩提心的殊胜利益。尤其《华严经》中有广泛的宣说,故应多阅《华严经》中有关的章句。

以下引《华严经》宣说二种最重要的发心利益。

一、菩提心犹如种子,是成佛的不共因

【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

如前面讲述“发心是入大乘门”时,引《华严经》说:“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成就佛果的一切因缘中,菩提心是如种子般的不共因。由菩提心摄持的任何善根,都成为佛果之因,若无则决定不能成佛。

《八十华严》中说:“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即菩提心能生一切诸佛功德法的缘故,犹如种子。

二、菩提心总摄一切菩萨道的扼要

【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

《华严经》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的缘故,犹如总示。即若广说菩萨的行愿,则有无量支分,而在总示中能统摄这一切,故称“总示”。

比如,普贤菩萨的无量行愿海,或者四弘誓愿1,都能以菩提心无余含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

经中又说“菩提心如嗢柁南”,即菩提心摄集了一切菩萨道法的扼要,故说是大纲要。

《华严经》说:“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二、《菩萨地》所说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一、略说

【《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2】

《菩萨地》中所说的胜利,是指愿心的利益。菩萨最初发起坚固愿菩提心时,有两种利益:

一、成就尊重福田:唐译为:“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二、广说分二:

一、成就尊重福田

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一、成就尊重福田分四:

一、成为世间殊胜福田

二、映蔽声闻缘觉

三、作小福成大果

四、成为世间依止

【】

第一者。以下从四方面宣说愿心成就尊重福田的道理。

一、成为世间殊胜福田

【如云:“天人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3,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

比如,《入行论》中说:“世间人天应礼敬”,即发心无间便成为一切有情所供养的对境。

二、映蔽声闻缘觉

出自唐译《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3 无间:没有一刹那的间隔。2

【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谓成尊上。】

又比如说:“发起菩提心的无间,以种性也能映蔽阿罗汉。”这是说,发心菩萨成为超胜人天、二乘的尊上。

比如,有一种叫平伽鸟的雏鸟,还在蛋壳内就能发出美妙音声,因而胜过其它鸟类。同样,初发心菩萨虽然仍被业惑束缚,但以其高贵的菩萨种性便已超胜一切二乘阿罗汉。

《华严经》说:“善男子!如王子初生,即为大臣之所尊重,以种性自在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佛法中发菩提心,即为耆宿久修梵行声闻、缘觉所共尊重,以大悲自在故。善男子!譬如王子,年虽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初发心修菩萨行,二乘耆旧皆应敬礼。善男子!譬如王子,虽于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与一切诸臣佐等,以生处尊胜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与一切二乘齐等,以种性第一故。”

三、作小福成大果

【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

又说:即使只对发心菩萨稍作些许小福德,也能出生无边大果报,因此是福田。

比如《能入定不定契印经》中说,假如十方有情的眼睛都被恶人挖去,有人以慈悯心使他们全部复明,相比之下,若有人对能胜解大乘的菩萨,以净信心瞻视及由净信心欢喜瞻视,则此福德超过前者无量倍。因此,菩萨是大福田,对其稍作利益就会出生广大福德。

四、成为世间依止

【“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父母。】

“一切世间都应当依止,犹如大地”,是说发心菩萨犹如一切众生的父母。

菩萨初发坚固愿菩提心时,犹如父母慈爱独子般,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从发起愿心开始,菩萨将会一直饶益有情的色身和法身,暂时将其安臵于善趣,究竟安臵于佛果。因此,愿心坚固的菩萨犹如一切众生的

由种性门:由种性的方面。父母。

二、能摄受无恼害福分八:

一、守护无害

二、易成咒等

三、现住安乐

四、不感病苦

五、无不堪任

六、烦恼轻微

七、伏遣随惑

八、难生恶趣、生亦速脱

【第二者。】

以下所说的八种无恼害福,几乎都是引用《菩萨地》原文。

一、守护无害

【如说得倍轮王护5所守护,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

6、宅神

7、非人不能娆害。】

因为有二千名护法神的守护,发心菩萨不论睡眠、迷闷或放逸时,恶性药叉、宅神、非人等都不能扰乱、伤害。

二、易成咒等

【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其余众生为了息灭疾病、灾难所用的不灵验的咒语,到了菩萨手中,菩萨尚且能使它灵验,何况本来就灵验的咒语。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由此显示:凡是息、增、怀、诛等事业,如果发心坚固,则容易成办。各种共同成就,若有菩提心,也能速疾修成。

三、现住安乐

【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8,未起不起,设起寻灭。】

倍轮王护:人间福德最殊胜的转轮王,以福德力感召,日常有一千名护法神环绕守护他。而发起愿心的菩萨福德更殊胜,有两倍于转轮王的守护,即有两千名护法神守护。6 药叉:旧译夜叉,译为能噉鬼等,此鬼能吃人、伤害人。7 宅神:住宅中的神。8 非人损恼:参照唐译,即非人所作的传染病和各类灾难。5发心菩萨不论居住在城市、乡村或者山林,凡是他所居住的地方,所有恐怖、斗诤、饥荒等过失,非人所作的疾病、灾难等,未生的不会生起,若已生起也会很快息灭。

所以,发菩提心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安宁。凡是发心者所在之地都将平安吉祥。

四、不感病苦

【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

发心菩萨转世再来时,以发心的福德力摄持,将很少生病甚至完全无病,不会长期遭受重病恼乱。

菩萨转世,以菩提心的特性,自然很少遭受损害,即使受到一点损害,也是短暂而轻微。

五、无不堪任

【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9,心无劳损。】

以菩提心的力量,在成办众生的利益方面,菩萨的身体和语言堪能勇猛勤作,常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而身不疲倦、心无忘念、心力不减。

由四、五可知,发菩提心法尔感得具足大力、有大堪能,发心菩萨身心都特别有力量。

六、烦恼轻微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10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

菩萨安住种性时,以菩萨的天性自然烦恼轻微,发了菩提心之后,身心的烦恼将变得更加薄弱。

由此可见菩提心与身心的关系,发菩提心能强有力地对治烦恼、转变气质。菩提心是极殊胜的善心,决定具有对治烦恼的作用。

七、伏遣随惑

以发心力能胜伏、遣除随烦恼。

念无忘失:记忆力强,什么事都不会忘记。10 粗重:烦恼。9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强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

因为菩提心使菩萨成就了殊胜的堪忍与调柔,所以菩萨受人损恼时,能够安然忍受而不恼害别人。见到其他众生互相伤害,心中便会难受、不欢喜;而且,忿恚、嫉妒、谄曲、覆藏等随烦恼大多不现行,即便暂时现起也没有大的力量,不能在心中久留,很快就能远离。

八、难生恶趣、生亦速脱

【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生起菩提心之后,很难转生恶趣,假使转生恶趣,多半也能速疾解脱。即便在恶趣中也只是略受小苦,并且以此受苦因缘而于生死深生厌离,对恶趣有情生起大悲心。

《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其他众生转生地狱等恶趣时,在寿命尚未穷尽期间,须长时间住在彼处;但是,菩萨种性者不会久住,速疾就能脱免,而且只需感受轻微的痛苦,就能从恶趣中解脱。

比如,未生怨王因为杀害了获得预流果的父亲而堕落,但他堕入地狱时,就像拍皮球,落地立即弹起,很快便获解脱。

而且,菩萨种性者感受恶趣痛苦时,见众生受业力支配不自在地受苦,便会对这些痛苦心生厌离,以此厌离为因缘,推己及人而油然发起大悲,心中唯愿与自己同样遭遇的众生能够脱离痛苦,并祈愿将他们安臵于善根中,成熟其相续。

以菩萨种性的功能尚且能使堕落恶趣者略受小苦便快速解脱,并在观见众生受苦时,自然引生厌离和大悲心,何况已发起了菩提心,力量更是不可思议!

唐译《瑜伽师地论》中,最后总结说:“如是一切,皆因摄受无恼害福。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能摄受无恼害福,便得领受如是等类众多胜利。”

三、《勇授问经》所说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菩提心的福德若有色法形相,即使虚空也难以容纳,以诸财宝供养诸佛的福德,尚且不及此发心福德之一分。

理证:

菩提心的所缘是尽虚空界从地狱乃至声缘等无量有情,所求是具无量功德的大菩提,誓愿拔除众生三苦所摄的无量痛苦,给予众生增上生与决定胜的无量安乐。因此,菩提心的福德无量无边。

教证:

【《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

上文已释。

【“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11。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譬如,若有人以遍满恒河沙数佛刹的各种珍宝供养诸佛,又有人双手恭敬合掌,诚心敬礼大菩提,则此供养最为殊胜,此福德无有边际。

二、以圣言赞叹之理 【 传说觉沃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 传说一次阿底峡尊者右绕金刚座时,心想:应修何法才能速证大菩提呢?

【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

当时,那些小佛像一致起立,请问大佛像:“若想快速成佛,应修何种法门?”

大佛像回答:“应当修学菩提心。”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尊者又见虚空中有位少女请问一位老妇人,老妇人也是如前一般回答。

世间依:世间依怙——佛陀。【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由于听到诸佛的言教,从此尊者对菩提心心中极其肯定。

第三篇:《大方广佛华严经》【发菩提心的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发菩提心的功德】

「诸仁者!其馀菩萨经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善男子,于一生内,则能严淨一切佛刹,则能教化一切众生,则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行网,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令生欢喜,则能清淨诸菩萨行,令其具足,则能修习普贤诸行,令其成就。」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称歎善财童子种种功德,令众会中无量百千众生,坚固无上菩提之心,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利乐一切世间,汝为救护一切众生,汝为勤求一切佛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汝获善利,汝善得人身,汝善住寿命,汝善值如来出兴于世,汝善见文殊师利大善知识。汝身即是真善法器,为诸善根之所润泽。汝为白法之所资持,信乐广大,慧解清淨,已得诸佛之所护念,已为善友共所摄受。何以故?谓能发大菩提心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水,能涤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淨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普能圆满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淨目,普见一切夷险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严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菩萨诸善根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守护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海,普生一切诸功德故;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如大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如妙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菩提心者,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一切大乘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犹如阬穽,陷没一切诸恶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毘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菩提心者,犹如心识,能与诸根作依止故;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尊胜故;菩提心者,如毘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销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贤德瓶,满足一切众生愿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提心者,如白?线,从本已来性清淨故;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镰,能翦随眠微细惑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器仗,能防一切诸厄难故;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智度身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功德身故;菩提心者,犹如金錍,能除一切无明翳故;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犹如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出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羂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除惑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明,能灭一切恶寻伺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散一切诸障雾故;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菩提心者,如好种子,出生一切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主贸易处故;菩提心者,如鍊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菩提心者,犹如住处,一切菩萨所依住故;菩提心者,犹如磁石,吸引一切解脱果故;菩提心者,如淨瑠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二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菩提心者,如清淨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善讽诵,普摄菩萨诸行愿故;菩提心者,如能守护,随顺长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如能利益,能迴一切不善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脩罗故;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最胜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萨行轮,三世十方一切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第四篇:学佛必发菩提心(推荐)

学佛必发菩提心

省庵大师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显密大乘佛法,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修行各有侧重,但接引众生离苦得乐、返妄归真的宗旨,却从始至终未曾改变,也就是菩提心的主旨永远不变。如果说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那么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因。《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行之基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无明之甘露,直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永明延寿禅师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发菩提心论》云:“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悉皆证知。”

什么是菩提心?

依据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世俗菩提心”,一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简言之,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心。发愿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志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并且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够发起这样的心,就是“愿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也就是说,我不仅要发愿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且我落实到具体的践行当中去,实践四弘誓愿,广修六度万行,进入大乘见、修、行、果等无量法门的修持中,这就是“行菩提心”。

经过“愿、行菩提心”的修持,因缘成熟,学人明了法性,现见诸法实相,入“见道”位,即获得“胜义菩提心”。何谓“胜义菩提心”?超越一切戏论与边际,远离一切造作与执着,空性智慧与大慈周遍双运无二之结晶,堪称胜义菩提心的定相。若广说其甚深涵义,则无量无边。

菩提心之相

依据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发心之相有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什么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呢?“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的功德

宗喀巴大师说:“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即便我们已经具备了猛厉的出离心,但所作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圆满究竟佛果之因,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无上菩提之因。如果我们具备了菩提心,则所作一切善业,下至施鸟一口食,都将成为大乘法,成为成佛之因;对于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十方诸佛视如亲子,诸大菩萨视如兄弟。所以,欲求佛位者必发菩提心。如《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总结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利益:

1.入大乘门。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

2.获佛子名。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行者若发起菩提心,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已成佛子;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己不在大乘菩萨之列。

3.映蔽声闻。《弥勒解脱经》中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

4.成就最胜福田。相续中发起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所谓“人天世间皆应礼敬”,“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5.易圆满资粮。宗大师说:“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倘若不是怀着菩提心,纵使经历几十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给亿万有情,其果报终究有竭尽的一天,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之因。反之,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抟之食,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既是菩萨行,也是成佛之因。

6.速净罪障。诸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无著菩萨修习十二年的善业,抵不上他刹那生起大悲心的力量。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宝树经》云:“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

7.成就所愿。菩提心发起之后,当能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生死等一切痛苦,并为他们成办究竟解脱之乐。

8.损害与中断不侵。菩萨能够得到双倍于转轮王的保护。昼夜六时,一切伤害、魔祟、障难等不会发生;四大天王不请自来,像仆人那样随时卫护。9.速疾圆满一切地道。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即使小到布施给乌鸦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转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圆满将极其迅速。

10.成就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菩提心是一切法蕴的心要、诸大菩萨的修持中心,故能成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最胜良田。

总而言之,诸菩萨即便发一念菩提心,其福德果报都是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发起、受持真实菩提心,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菩萨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勇授请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纵然初发心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的增长。如龙树的《宝鬘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

菩提心修法

既然发起菩提心具备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按照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经论》上所说,菩萨发起菩提心需要十法:“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修证无上菩提复有四种因缘:“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

依据阿底峡尊者和寂天菩萨的教言,修学菩提心可以分为二种方法:

一、七重因果;

二、自他相换。一、七重因果

七重因果的教授传自阿底峡尊者,内容包括: 1.认知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 2.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 3.思有所报;

4.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 5.以悲心视之(愿彼离苦,悲);

6.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

7.欲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七重因果之法易于上手,修学菩提心逐步深入。

二、自他相换

自他相换的教授始传自寂天菩萨。华智仁波切曾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无法发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也是当前很多人修行大乘佛法的最大障碍。

如何修自他相换呢?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介绍说,首先要按照七因果教言,详细观修一遍,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都对我有这么大的恩德,今天该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此处首先需要观修两点:

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

其中要修四个具备:第一,具备希望,即非常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

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

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如母有情的身心之上。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首先是具备希望: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有情的身心上;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有情的身心上;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给予众生一切快乐;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我的誓言。

3.两首偈颂

观修自他相换时还要念诵两首偈颂,即: 若幸以乐转诸众,祈愿利乐遍虚空。若苦领受他众苦,祈愿苦海尽干涸。另外还有一首:

愿普众生离苦及苦因,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

4.三个相换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观修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经常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炼。

(1)执着的相换

以前,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殷重心,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体那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

若能反复修习“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2)疼爱的相换

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3)苦乐的相换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极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就是凡夫的基本原则;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内涵。

5.三个发愿

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解脱的利益。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大愿:第一个大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大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大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

第一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心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第二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第三大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所有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6.如何面对顺缘

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快乐。当享受到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法喜(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得意洋洋,无所顾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他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地把他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毫无保留。

7.如何面对违缘

一个修行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那么应怎样应对生活和修行中的违缘呢?若暂时还不能以空性正见应对,又该如何呢?

当凡夫遇到种种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与凡夫不同,大乘行人却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他们转变过来——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乃至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而且要把他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应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自他相换。

比如,当我们犯错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缘。虽然现在我事事不顺,而且罪业缠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如牛毛的人,造了更为严重的罪业。既然是这样,我就应该就此而发愿:但愿以我现今所造的犯戒等罪业,能够代受所有众生所造的罪业以及触犯出家、在家别解脱戒等数之不尽的罪业;但愿在我接受这些罪苦之后,他们就能摆脱痛苦的折磨;祝愿我的违缘能够真实地代替他们的违缘。若能诚心实意地这样发愿,则这些违缘一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难,反而会变成前进的顺缘。如此,则一切痛苦转为道用,烦恼当下即为菩提。

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如何了知我们的自相续中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举例言之,假设一位母亲见其极为珍爱的孩子堕入火坑,身受苦逼,对此连一刹那的耽搁也无法忍受,而要急切地将孩子拉出火坑。同样的,见到一切如母有情为轮回的难忍大苦所逼迫,我们对此连一刹那也不能容忍,而要速证无上圆满果位,不舍一众生乃至一切众生,令其究竟成佛。当这种心无造作地现起时,便知我们已经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如乔美仁波切所说:“自己丝毫没有造罪业,他人冤枉诬蔑害己命,然而终有一日令成佛,对于何人皆舍瞋恨心,抛弃生生世世损害念,此即修成菩提心标志。”

胜义菩提心浅释

修学“愿、行菩提心”之后,学人因缘成熟,现见诸法实相,对法性确认无疑,即获得“胜义菩提心”。所谓胜义菩提心,即现量明了一切诸法之实相,空性和大悲双运不二之智慧。它远离一切分别与造作,超越一切边际、戏论和执着。若要明了并安住胜义菩提心,必在具格善知识的指导之下,必在清净传承的加持之下,因缘具足,始可契入。一旦真实契入此心,行人即入不退转位。

胜义菩提心不立文字,亦不妨文字。若要明了胜义菩提心,需要认识如下几点。1. 本自具足。胜义菩提心即生佛无有二致的本源清净心,众生本自具足,无欠无余。千佛出世度生,此心不增;千魔应劫现起,此心不减。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学人但能明了此心,确认此心,更无别佛,亦无别心,即是“绝学无为真道人”。如黄檗希运说:“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乃至十方三世诸佛,彻证此心,圆满究竟解脱。

2. 本自空寂。胜义菩提心不曾生,亦不曾灭,犹如虚空一般了不可得,又不是空无。本具灵明妙知,随缘显现万有;虽显现万有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轮回、涅槃一切诸法皆依此胜义菩提心而自然呈现,成为妙用之庄严。

3. 大悲普周。胜义菩提心的无生空性,法尔现成,其同体大悲,亦是本来具足。行者证悟诸法空性时,大悲心自然不假造作,任运生起,此正乃传承之不可思议加持力!所谓“善入观一切众生空寂而不舍大慈,善入观一切众生无我而不舍大悲”,胜义菩提心正是此空性大悲之双运。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菩提心的有情,菩萨自然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4. 无修无证。胜义菩提心不属于修,若言修得,即是造作有为,修成还坏,同于声闻;若言不修,即同生死凡夫。修与无修皆成戏论。如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很多后学不能明了此心,便于心上生心,向外著相求佛,向内著空求佛,皆是妄想造作,与道相乖。临济义玄说:“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

5. 随缘任运。一切法本来清净,毕竟涅槃,本无能度,亦无所度。发此胜义菩提心之学人自然任运随缘,乃至严净国土,广度有情,具足妙福慧行,皆是自身本具法、报、化三身的任运显发,无有任何造作,最终圆满证得究竟无上正等菩提。如世亲菩萨所说:“行者若能如此趣入,当知是人已绍佛种,成就无边功德智慧庄严,于未来世当得授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篇:弥勒菩萨广赞菩提心之功德

《华严经.入法界品》

弥伽赞善财童子云:

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为不断一切佛种。则为严净一切佛刹。

则为成熟一切众生。则为了达一切法性。

则为悟解一切业种。则为圆满一切诸行。

则为不断一切大愿。则如实解离贪种性。

则能明见三世差别。则令信解永得坚固。

则为一切如来所持。则为一切诸佛忆念。

则与一切菩萨平等。则为一切贤圣赞喜。

则为一切梵王礼觐。则为一切天主供养。

则为一切夜叉守护。则为一切罗刹侍卫。

则为一切龙王迎接。则为一切紧那罗王歌咏赞叹。

则为一切诸世间主称扬庆悦。

则令一切诸众生界悉得安隐。

所谓令舍恶趣故。令出难处故。断一切贫穷根本故。生一切天人快乐故。遇善知识亲近故。闻广大法受持故。生菩提心故。净菩提心故。照菩萨道故。入菩萨智故。住菩萨地故。

弥勒菩萨广赞菩提心之功德

弥勒菩萨赞善财童子云:

善男子!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

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

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

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

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

菩提心者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

菩提心者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

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

菩提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

菩提心者如白 栴檀。除众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

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

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

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

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菩提心者如白氊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

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

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

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

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翳故。

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

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

憍慢铠故。

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

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

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

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犹如罥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

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

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

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

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

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

菩提心者则为寿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

菩提心者如净琉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

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二乘智故。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

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

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

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

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华严经.入法界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19373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