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论文)(共5则范文)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论文)(共5则范文)



第一篇: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论文)(共)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目: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摘要: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颁发安全证书。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疑问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来历、种类以及安全性做了初步的探讨,对于熟悉和了解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

食品

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例如,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它的存在也只有短短10多年的时间,许多长期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食用转基因食品就如把自己当作白老鼠,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应采取预防原则,在长期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不应该在食品生产中使用转基因原料。长期以来,遗传工程一直被“神化”,宣扬为农业发展的新革命,而对它的负面危害却很少谈及。特别是各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很难听到转基因生物有什么危害。长此以往,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致命的错误。

目前,墨西哥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欧盟暂缓进口转基因食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要求在转基因食品上明确贴上标签,说明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欧美之间因“基因瓜果”导致贸易磨擦,原因是欧洲人不愿意吃美国人生产的“基因瓜果”。又后来,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基因瓜果”在销售时必须要有标识。新千年开始的3月26日,美国波士顿反基因改造食品大示威,3500人趁“生物2000年”大会举行之际,抗议食品制造商未对基因改造食品进行试验,也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

国内已有知情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表明,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抗癌成份也减少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在提高害虫死亡率的同时也影响着益虫的成熟,小动物吃了转基因土豆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那人呢„„”。欧洲人正是因为转基因食物可能对人体有害而禁止在欧洲销售;即使在美国,经销商被规定转基因食物必须具有标识。

1998年8月,英国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了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美国也有一些害虫的天敌因转基因植物致死的报导;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这些消息在带给全世界震惊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人怀疑食用转基因原料制成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稻米会带来诸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在食品安全方面,由于稻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食用的主粮,因此其安全性尤为关键。然而该非法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被未经过长期评估,食用它是否安全仍存在很大疑问。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转基因稻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发生转基因逃逸,通过花粉和种子,转基因会转移到相邻的同类型非转基因品种中,相互之间极容易发生转基因逃逸,造成大范围内的基因污染。

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一国敢把主食的转基因进行商业化种植,包括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我国批准首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投入商业化种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所以,我们在希望粮食获得丰收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慎重考虑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害性,谨慎采用食品转基因技术。

第二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的论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

论文摘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英文摘要: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food is discussed,including the to the human directly affects and influenced the eco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risk.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 中国 经常有 法律 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 自然 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 治疗 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二、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 发展 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 自然 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三、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 科学 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①魏伟 钱迎倩 马克平裴克全 桑卫国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第2期万方数据

③余春燕 励建荣 顾青 于平《食品工业科技》 2005 第12期维普资讯网

⑤袁军 宋林 《环境保护》 2001 第3期维普资讯网

第三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食品,重点阐述它的潜在威胁,包括对我们人类的和对大自然的。另外,还列出了多年来各国的实验室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研究。最后,说明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管理,以及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各种检测方法。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 安全性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Yanhui Zheng,0910502102,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0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hat i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mainly elaborates its potential threats, including our human and the nature.Additional, still lists for years to the countries of the laboratory of the danger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Finally, in our country that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market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Key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afety

现在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我国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院士估计,如果算上人类食用的转基因植物的深加工产品,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转基因食品的概率将近70%。而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面对这样惊人的数字,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该被我们遗忘。

1.何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2.1.食品安全性因素

2.1.1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的含量

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然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没经过长期的安全性实验,食品的隐患可能要等到几年后才显现出来。

2.1.2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中的蛋白质转移可能会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从而引起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分割重组后的新的蛋白质性状是否完全符合我们设想的需求有待考证。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2.1.3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

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有可能增加和积聚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甚至会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或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1]

2.1.4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2.2.环境安全性因素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转基因食品是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人为使之在生存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这必将使自然生存法则时效性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且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更是不可逆转。

2.2.1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2.2.2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且其他生物吃了转基因食品后可能会产生畸形或灭绝

2.2.3引进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种植抗虫转基因作物后可能使害虫产生免疫并遗传,从而产生更加难以消灭的超级害虫,这些新物种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

及环境造成破坏。

2.2.4环境的污染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2.2.5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世界各国发现的转基因农产品的风险事件

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实验证明,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实验鼠肾脏、胸腺和脾脏生长异常或萎缩或生长不当,脑部萎缩,多个重要器官也遭到破坏,免疫系统变弱。

1997-1998年,英国等实验分析发现转基因食品导致某些动物健康异常和种植区域出现异常。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显示,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肝脏癌症早期症状、睾丸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等异常现象。

1998年,欧盟国家通过法律,把转基因农产品作业严格限制在实验室环境或封闭区域之内。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John Losey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2004年先正达研发的转基因Bt-176玉米爆发丑闻,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踢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

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项持续4个星期的实验表明,被喂食了转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产生了炎症,小白鼠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并据此叫停了历时10年、耗资300万美元的转基因项目。

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食用非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2008年,意大利的科学家发表了一个长期实验的研究果。他们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喂养雌性小鼠长达24个月,结果发现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脏出现异常。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经过长期周密跟踪观察,发现有两种转基因玉米种植导致伤害蝴蝶生存,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超出可接受水平。为此,欧盟已经做出了初步决定、禁止该转基因玉米的种子销售使用。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2009年12月,法国科学家发表了新的研究结果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二种转基因玉米(NK603,可耐受广谱除草剂--农达;MON810,含有一种BT基因,可被转译成Cry1Ab毒蛋白)以及美国

Covance Laboratories公司出产(但代表孟山都)的一种转基因玉米(MON863,含有另一种BT基因,可被转译成Cry3Bb1毒蛋白)主要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这些副作用是性别依赖的、也时常是剂量依赖的;其他副作用也见于大鼠的心脏、肾上腺、脾和造血系统。

4.从检测上把关

综上所述,我们不禁为转基因食品烦忧,但可以让中国消费者放心的是,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检测,而且都有清晰标志。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张大兵介绍,我国采用的是“0阈值”的强制标识制度,哪怕产品中有一点点的转基因成分,都必须注明;相比之下,美国则采用5%阈值的自愿标识,即如果转基因成分不超过5%,就不需要标识,即使超过5%,也由商家自行决定是否标识。不少外国企业也反映,中国对进口转基因产品把关最严,企业必须提交的材料比其他国家多得多。

为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我国科学家正在不断寻找更快更准的检测技术。目前可以做到在4-5小时内,完成从采样到出检测结果的全过程。张大兵说:“我们的目标是,以后市民在自家厨房里也能检测!”

这是目前的检验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Fugan于2000年提[2]

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REFERENCES

[1]John Losey , Natural ,1999.[2]Michael Anthony,GM CROPS-JUST THE SCIENCE,research documenting the limitations,risks,and alternatives.

第四篇: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摘要:随着转基因食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日趋增多,其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目前国际上对此尚无定论,国内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分歧,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引起了全世界公众的高度关注。文章将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安全性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性评级体系等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食品安全 检测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转基因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蓬勃发展,逐步进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使食品的概念从农业食品、工业食品发展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庞大的食品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1]。然而,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这种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2]

2.转基因食品的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现状

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1983年,于1986年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1993年第一个延熟保鲜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这代表着转基因食品有此走向市场。近几年转基因食品发展更为迅速,约占全球作物栽培面积的2%~3%,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家为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其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99%。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有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和南非[3]。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近年来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初级加工品数量猛增,从1996年的8万t上升到1999年的283万t,2000年达到750万t,短短5~6年增长近100倍,进入中国人食物链的转基因食品已经超过2000t[4],我国已成为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的第四大国[5]。

3.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争论

伴随着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深入发展,关于转基因食品有无毒性、过敏性及抗生素抗性等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这些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经贸、法律等诸多领域。长期以来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派和欧盟为代表反对派两大阵营[6]

3.1 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派。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则—“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即如果某个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大体等同,那么它们是等同安全的[7]。我国学者邱仁宗在其著作中写到:“转基因食品从产生到今天,还没有发现能够精确证明其有害的任何证据,实践是最好的论证。”[8]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最大的国家。在美国,1/4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55%,抗虫棉占棉田总面积的近50%,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30%。转基因食品高达4000多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商品[9]。转基因作物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让美国尝尽了甜头,这与美国的技术优势及贸易利益的实现息息相关。因而在有关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中,美国始终作为代表站在肯定和支持的立场上,主张将转基因产品和传统农产品同等对待,并努力影响国际社会对相关政策的制订。

3.2以欧盟为代表的反对派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1998年英格兰学者Pusztai第一个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1999年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Losey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因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会出现发育不良,并且死亡率特别高。纽约城市大学生物学家Commoner认为,转基因食品代表一次巨大的不受控制的试验,其结果根本不可预见[10]。侯美婉在“Genetic Engineering—Dream or Nightmare”一书中,从人体健康和动物健康两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风险[11]。

在欧美等地区,环境保护主义者和消费团体等组织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坚决反对者,他们认为一些转基因作物虽然个头大,颜色艳,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作物。他们担心转基因食品有可能含有毒素而不利于人体健康,长期使用会诱发癌症等致命的疾病,甚至还组织大规模反对转基因食品的抗议和游行,采取各种措施阻止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开发,例如破坏转基因作物的实验室和试验田,号召消费者不要购买转基因食品[12]。政府更是谨慎有加,主张对转基因产品采取“预防原则”的管理办法。围绕这一原则,欧盟先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和标签问题、新型食品管理规章问题、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问题、含转基因成分的添加剂和调味料问题进行了规定。欧洲消费群也依然执著于天然绿色食品,调查显示,70%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

4.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4.1“实质等同性”原则的片面性

关于“实质等同性”原则,我们暂且不论用化学成分来代替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是否合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科学家还不能通过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准确地预测它的生化或毒理学影响[13]。然而支持“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学者则认为,此原则是解决传统毒理学实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存在局限性时的有用工具。但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实质等同性”原则有其合理性,但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系统的功能是由组成元素、结构、环境共同决定的。虽然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系统的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和根本;而且,环境也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14]。“实质等同性”原则只是孤立地以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来断定其安全性,而没有将其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与生态学、伦理学之间的联系予以适当的考虑,因而容易得出片面的评估结果。4.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产生的原因

那么要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要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产生的原因[6.15.16.17]:

①基因从原有机体转入宿主有机体中,两者对终产物的安全性有影响。例如将一个表达良性性状的基因插入已知不致病的细菌的基因组,可能会产生致病的细菌。②转移的基因结构的稳定性,必须确保这些遗传生物已达到要表达良性性状所需的最小遗传生物片段。否则DNA结构不稳定会影响性状的表达,可能产生不需要的性状或有毒生物,或终产物不稳定。③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置。如果在受体细胞调控其他基因表达的基因区中插入遗传物质可能会造成多效性,即在表达生成所需产物的同时还产生其他基因产物,因此,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置要准确。④运载体的选择。使用具抗生素耐药性的选择性标识基因是否会对人产生影响。

4.3转基因食品在食品学上的安全性问题[3]

毒性问题:导入的基因并非原来亲本动植物所有,有些甚至来自不同类、种或属的其他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和生物体。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否具有毒性。

过敏反应:导入基因的来源及序列或其表达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致敏原有没有同源性、甚至有没有产生出新的致敏原? 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营养问题:食物的营养价值下降或造成体内营养素紊乱。有人认为由于外源基因的来源、导入位点的不同,以及具有的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这将导致营养成分构成的改变和产生不利营养因素。

对抗生素的抵抗: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由于目前在基因工程中选用的载体大多数为抗生素抗性标记,抗生素抗性通过转移或遗留转入食物而进入食物链,有否可能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外的微生物,从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或病毒。

以上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实际上,转基因食品既不像美国渲染得那样绝对安全,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也不应像欧盟那样神经紧绷,把它视作洪水猛兽。在此问题上,欧美之间既有价值观念之差,更有经济利益之争。我们应该滤掉政治、经济因素等利益纠纷,而仅仅从安全、环境、科技、公众健康等角度去分析和看待。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5.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

对遗传工程体(GMO)的特性分析是在考虑转基因生物食品时第一个应考虑的问题。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供体、基因修饰及插入DNA、受体这三个方面。需要说明潜在危险并不等于现实危险,因此不能一提到安全性评估便认为转基因植物已存在固有的实际危险。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 潜在危险性=有害概率×有害程度。

如果考虑到其带来的有益方面,还应该权衡利弊,考虑所存在的危险是否能够接受。

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原则为[3]:

①根据受体生物、基因工程操作和转基因农业生物的安全等级,确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级,进行分类评价。②根据转基因食品的类型和用途等特性,进行分类评价。③对每个转基因食品应用个案处理的原则。④参照“实质等同性”原则[18],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⑤参照国际组织、国外相应机构对同一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进行评价。

5.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19,20]:食品用途;标记基因的功能;转录的信使RNA;改变基因的目的;基因产物表达的特性、功能以及在动、植物和食品中的含量;表达的产物可能致敏性和毒性,可安全食用的依据;致敏原向转基因作物传递的可能性;标记基因向肠道微生物传递的可能性;宿主作物和供体作物的特征毒素等。

另外营养价值的高低是食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同样重要。评价要素包括: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新引入营养物质的安全性及营养价值,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特征、组成及营养价值。

5.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主要有三大类[21]:一个是以科学或产品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另一个是以技术与工艺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第三个就是综合两者特点的第三种体系,即内容上以科学为基础,在形式上以工艺为基础,而大多数国家均以此为标准。另外,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个等级: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

可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措施是有的,只要坚持“预先防范”的原则,是完全可以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的。6.小结

转基因食品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现在生物技术,它既有明显的先进性,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减少盲目性更快的实现目标。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效应和后果,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时,必须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辩证、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慎重、客观的评价。积极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及产业,又要谨慎对待,做好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监管工作,应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规,并建立相关食品及致敏源的数据库以及积极向技术先进的国家吸取经验成果,以满足国内及进口转基因食品的监督检验的需要,综上所述,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依据和经验,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转基因食品的优势还是表现得越来越显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转基因食品定能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参考文献

(1)殷丽君,孔瑾,李再贵.转基因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2)葛国耀,宋子良.透视转基因食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101-103.(3)邓建平,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9(1): 29-31.(4)李东升.我国每年吃掉2000万t转基因食品[J].科学之友,2005,(5):42.(5)王志振.转基因食品的反思[J].养生大世界,2004,(3):20-21.(6)梁建文,等.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分析[J].山西食品工业,2004,(4): 29-33.(7)毛新志.“实质等同性”原则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学研究,2004,(12):578-582.3.1.(8)邱仁宗.生命伦理学教程 [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121.(9)王志振.转基因食品的反思[J].养生大世界,2004,(3):20-21.(10)曾北危.转基因生物安全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56.(11)侯美婉.美梦还是噩梦[M].魏荣楦译.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29-155.(12)刘学礼,生命科学的伦理困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2-190.(13)Erick Millstone.Beyond “substantial equivalence”.Nature,1999, 401:525-526.(14)谭斌昭.自然辩证法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郑云雁,等.转基因食品及其卫生管理[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8,10(5):35-38.(16)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Food and new biotechnology[M].Copenhagen: Scantyk, 1991.(17)WHO.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the safety of foodsproduced by biotechnology[M].Geneva,1991.(18)Biotechnology and Food and Safety.Report of a JointConsultation[M].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1996.(19)刘学礼,生命科学的伦理困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2-190.(20)医学遗传学研究室编.医学遗传学基础[Z].北京:首都医学院,1989, 145-147.(21)梁建文,等.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分析[J].山西食品工业,2004,(4): 29-33.

第五篇:转基因食品论文

转基因食品——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要:转基因食品自从出现以来,其合理性和危害性一直被人们所争论。但即便如此,转基因食品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本文将就转基因的切实利益及其必然性进行分析,同时对于一些反对者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优势,反对意见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rend Abstrac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s under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its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damage since being created.Despite the disagreement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benefits us a lot in many aspects.In the following words, I will show the profit it does, analyze the inevitability and express my perspective about what the opponents afraid of.Key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ecurity problems, merits, disagreement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转基因食品其实已经是融入了大众的生活之中。但是,由于大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不够,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一直都是争论不断,尤其是近来,反对转基因的“潮流”更是愈发地壮大。转基因真的如人们想象那般殆害无穷吗?答案是否定的。

1.食品安全问题

1.1 天然食品真的更安全吗

瑞士医师Paracelsus指出:任何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也就是说,零风险的安全食品是不存在的。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排斥主要就是因为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对物种的基因进行认为改变是一件极具威胁性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都是基因改变的结果,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传统的杂交、基因诱变等,均是改变了生物DNA链上的基因,那我们能否也可以认为其不安全呢?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基因改变的数量远远不及传统的杂交育种的方式,且在基因改变位点的选择和改变的方向上较突变育种更为准确。人们现在对于转基因食品其实是存在偏见的,就像前些年很多人一味否定化学食

品添加剂一样。所谓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只是由生物体制造的“化学品”而已,错误的用法和剂量同样也会引起很多问题;同时,一些人造的食品添加剂若是在国家限定的范围内使用,对于人体也是无害的。所以,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我们需要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食品的安全性。

1.2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一些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研究,用其饲喂小鼠等动物,结果发现动物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些数据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并不能说明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因为人体和其他动物体的生理学构造的毒理学性质存在差异,并且转基因食品投入市场这么长时间,还尚未发现一例人体因为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转基因的研究、开发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在生产方面,也有确定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要求,这和其他传统产品的生产是一致的。

2.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2.1具有高效率

这里所指的效率主要是在育种方面。传统的育种方法,如杂交育种,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亲代的交配的子代的筛选工作,而且需要较大的场地来进行试验。相比而言,转基因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改变生物的性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育种工作。同时,转基因也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物种的限制,使得生物的性状改造能够有着更多的可能,实现了物种间的优秀基因的共同作用。如人们可以分离出生长在寒带的某植物的抗冻基因,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这个是传统的方法所无法实现的。

2.2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相对的,耕地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坚守住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面积养活世

界上22%的人口?那就只有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转基因技术恰好能够缓解人地之间的巨大矛盾。盐碱、干旱、病虫害是造成农作物绝收、减产主要原因之一,利用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将多种抗病毒、抗虫害、抗干旱、耐盐碱的基因导入农作物体内,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新品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同时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也认为,用先进的生物分子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3转基因食品价格更低廉

科学家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一些基因,使得转基因食品的产量提高,打破了季节对一些农作物的生长限制。同时,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强,对于农民种植或进行田间管理都很方便。种植抗虫的农作物生产者能够节省80%的农药,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产量相应提高。如抗虫害转基因玉米能增产5~15%,抗虫害转基因水稻能增产6%。由于相较传统作物而言,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消费者能够花费更少的钱买到质量相同甚至更好的产品。

2.4转基因食品某种意义上而言更安全

传统的食品通过添加剂改变口味,加入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然而添加剂和防腐剂中都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转基因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不足。通过转变或转移某些能表达某种特性的基因,从而能够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保证其新鲜度。同时,一些转基因的农作物具有特定的抗虫能力,能够分泌出毒素使得害虫死亡。这样,生产者就不需要在喷洒农药,既减轻了喷洒农药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又还保护了益虫和其他生物,减少了人畜接触杀虫剂中毒的危险。同时,这些分泌出来的毒素对人体是基本没有影响的。举个例子,像Bt毒蛋白,它的毒性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会发挥出来,而人体内根本就不存在Bt毒蛋白的受体,自然也就没有中毒一说了。

2.5转基因食品具有更多的附加价值

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能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让消费者更切身地体会到其好处。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以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培育除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有利于减少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贫乏症的发病率。人们还消除了虾、花生等中的致敏蛋白基因,让更多的人能够享用。另外,除了补充一些营养素外,转基因食品还能够成为预防疾病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人们在品尝鲜美食物的同时,也能打到防病的目的。

3.反对转基因

3.1宗教因素

就宗教而言,佛教和伊斯兰教并为对转基因食品有着如何的排斥,不过有些宗教,如天主教,表明了自己明确的态度。从宗教的意义上,上帝创造了万物,包括生物体内各式各样的基因,而转基因是要取代上帝,所以转基因就是撒旦。在圣经旧约的摩西五经里,有着不允许物种杂交的教训,转基因无疑是对此教训的挑衅。天主教会于2008年颁布的“新七宗罪”包括:环境污染、吸毒、基因改造、社会不公义、过分敛财级娈童。对于基因改造,教廷方面的理由是:“生物科技领域有些地方利用实验和操纵基因侵害人类天然的基本权利,其后果实在难以预测和控制,我们必须予以谴责。”

虽然人们有着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转基因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人类现今社会需求的产物。宗教虽然给人精神上的慰藉和依靠,却不能解决物质上的需求。从哲学的意义上而言,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所以因为宗教的信仰而反对转基因,抵制转基因食品,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不尊重。

3.2公众缺乏科学概念

1998年11月,孟山都公司在印度的两块试验地被当地人烧毁,原因是该公司在转基因植物中采用了“雄性不育”技术。一些农民怀疑这些“雄性不育”的植物与人接触后也会使人患上“不育症”。除此之外,瑞典的一个名义测验结果表明,60%的人认为普通食物中没有基因。

我们都知道,植物和人类属于两个界,想要通过自然的进食之类的方式进行基因交换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基因在改变后,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基因,同样是碱基、氢键,并不会更容易断裂、脱落之类的。这些都应当是基本的知识,但是由于公众缺乏科学概念,对转基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人都抱着反对的态度。同时,就如同中国的那句老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一旦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造成重大的危害,那么公众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一切伤害的源头。另外,由于转基因对很多人来说是新事物,所以对于未知事物的彷徨也使得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没有任何的信任可言。但是,如果他们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就不难发现转基因食品是解决人类现有矛盾的良药。

3.3生态考虑

这个理由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对转基因抱有强烈的疑问。转基因的作物作为一个新品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有着不确定性。在种植过程中,风媒和虫媒对与花粉的传播不具有选择性,所以有可能会造成基因污染。

“转基因作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断言对屡遭提起,但学术界迄今并未有确凿案例。目前,反转基因认识提及最多的两起——所谓Bt转基因玉米花粉致死帝王蝶时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均已通过更广泛的科研和更深入的研究得到澄清。

但是没有一项技术在开始时候就是完美的,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转基因的作物会对环境造成更轻微的影响,而且一些作用的靶昆虫的特异性会更加精确。另外,各个国家都有出台一些政策来限制以及减少转基因潜在风险。就我国而言,1993年国家科委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1997年农业部《关于贯彻执行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2001年国务院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政策、法律来保障转基因食品对于生态、人体的安全性。

3.4其他原因

其余的一些原因就比较的复杂。比如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为了保护本国的本土非转基因产品不被打压,政府会对转基因的进口进行限制,从而导致了转基因食品不能更好地普及,也使得人们对于转基因的认识不够。另外,像是孟山都公司之类的生物技术公司饱受诟病的控制种子问题。他们出售的转基因作物产生的种子不能用来播种,于是农民们种植转基因作物就需要每年都向那些公司进行购买。这种方式然很多人都比较反感,但是又是人家保护产权的合理之举。这些问题只是从转基因食品衍生出去的一些其他因素,转基因食品本身不应该被“弃之如敝屣”

我国是转基因农产品开发研究的大国之一,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占全世界第4位,近年来,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但是,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种类并不多,主要就是国家对其做了十分严格的控制,因此我们也要对这些食品有着一定信任。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时,转基因食品或许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转基因食品也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公众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杰弗里.M.史密斯.《种子的欺骗》.第一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P136-180

[2].高溥超.《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曾鼎.《他们为何反对转基因》.凤凰周刊.2012年.29期

[4].(德)P.佩汉//(荷)G.E.弗里斯.《转基因食品》.第一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