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第一篇:《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高一(9)、(10)两班均为实验班,语文基础较扎实。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④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第二篇:《师说》说课稿

《师 说》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以新课改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师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它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门第观念下“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与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出以“道”为师,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师。学习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培养学生像韩愈那样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更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知识之间的建构都还有待提高;其次通过学习本单元第二课的《劝学》,学生对论述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这都有利于《师说》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尝试知识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难点是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六、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为主,以查阅资料法、举一反三法为辅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再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时数:2个课时

七、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预习。要求学生分小组运用查阅资料法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的方法进行预习,预习目标有三个: 1.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写作背景; 2.了解文体“说”;

3.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联系以前所学归纳文言基础知识。(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协作精神,完成积累·整合的课程目标。)

(一)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是落实文言知识、整体感知全文和研读第四段。

1.导入:以《劝学》和如今的国策“科教兴国”来说明老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入课文。(这样导入把所学和现学、传统和现代联系,而且问题直面写作背景,激发学生探讨兴趣,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2.用提问法来检查预习情况,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其他小组质疑并补充,还有缺漏的老师补充完整,然后让各小组代表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释疑。(以问题抢答方式检查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竞争心和荣誉感,而且让学生在激情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避免枯燥乏味。)3.运用朗读法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通过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和创作意图,体会文中情感。(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熏陶。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培养感受·鉴赏的能力。)

(2)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各段的关键句,从而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提要钩玄,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4.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解读第四段。

①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②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文章?③这些原因哪个是根本原因?理由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自主默读、小组交流、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布置作业:

(1)“能行古道”的“古道”是指什么?(2)“不拘于时”的“时”是怎样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课后学习和思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第二课时安排

1.突破重点。此处思考两个问题:古人从师之道体现什么样的学习观?那些择师的原则还适用于现代社会吗?(这样拓展延伸,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养成独立思考·领悟的习惯,完成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此处进行作文延伸,这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否适合于我们现代议论文的写作?试着用口头作文的方式表述一下。(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触类旁通,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完成应用·拓展的课程目标。)3.探究性学习

(1)虽然作者说这篇文章是为学生李蟠而写的,但学完之后,我们再深思一下,他还想写给谁看呢?

(2)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那么,要达到弟子超过师傅的程度,应该怎么做呢?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又激发他们发现·创新的兴趣和激情。)

4.文章小结并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段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下定义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作结论 二段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愈圣,愚愈愚

对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正反对比

医、师、工——士大夫 耻学于师,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例证法

师道关系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引证法 四段 写作缘由

九、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三个维度和五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当然,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体现出来。上课时,我会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第三篇: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师说》是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高中生入学最早学习的文章。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在知识积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基础实际,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及解题

以韩愈的介绍导入,一方面带入情境,一方面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结合课下注释和以前学过的《马说》,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

2、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通过诵读文章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圈划,以便之后重点解决。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先教师示范朗诵,正字音,明句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再找学生个读。在学生读的时候,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养高一学生诵读鉴赏的学习习惯。

3、疏通文意,解决文言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着自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明确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课内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通过诵读、谈论、归纳,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借读文本,深层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

问题1:作为议论文体,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2: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确:文章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这三个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阐

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递进法、举例法、引用、正反对照等论证方法。

在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任何结论都是从文本中得来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

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四篇:师说教案说课稿

师 说 韩愈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3、背诵本段 4、抽查小测

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 圣益圣 从师 师之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2、讲读三、四段

①译 ②读 ③析

第三段:

〖板书〗

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践„„”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

【板书】

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3、总结

写作特点:

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②语 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4、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5、完成习题。6、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出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韩愈的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共240多篇,而韩愈一人就选了24篇,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独占鳌头。(其次为苏轼17篇;《史记》14篇;欧阳修13篇;柳宗元11篇。)其重要作品除《师说》外,其余的简介于下:

《原毁》: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丑恶淡薄,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严格而详尽)(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尽,苛刻)(低廉寡少)

《杂说四》(《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 补苴罅漏 回狂澜于既倒 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 动辄得咎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令人啼笑皆非。叙述用对比法,流畅而有气势。苏轼很欣赏它,夸张地认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蓝田县丞厅壁记》实际是为“种学绩文”(勤学能文)的崔立之鸣不平,同时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还在许多书信里,为自己或朋友鸣不平,实际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诉和抗议。

《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文)记述许远、张巡、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变绘声绘色,可歌可泣。

《祭十二郎文》(抒情散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文章结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悼念亡侄 的悲痛,感情真实,恰如长歌当哭,动人哀感。韩愈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他是我国古代运用语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词汇丰富而句式灵活多变。他新创的精炼的语句,有不少已经成为成语,至今还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第五篇:师说说课稿

许多学生都不知道说课稿怎么写,其实说课就是将讲课思路转化过来,用语言叙述如何讲一堂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师说说课稿。师说说课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师说》。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师说》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求学之道”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与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通过《劝学》的学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这都有利于《师说》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我指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在《劝学》中,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学习是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我们知道在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老师”。那么,韩愈是如何来说“师”的呢?让我们走进韩愈——《师说》。

然后我再介绍韩愈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知道“说”是一种文体,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2那么这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阐明这一观点的呢?

(对于这一问,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学生如有不当之处,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段从三方面来说明,“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说的是“为师的作用”;“无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说的是“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两句说的是“择师的标准”。

3这一段中,共出现了7个“师”,那么这7个“师”的意思一样吗?

(根据课文注释,学生不难回答出,这里的“师”共有三种意思: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以……为师(吾从而师之)、学习(吾师道也)。

4这段中出现了不少古今异义的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师者,所以传到受业解惑也的“所以”,吾从而师之的“从而”。)

5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师者,所以传到受业解惑也”中的“受”与第二段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授”是不一样的,那么真的是如“注释所说”前一个“受”是通假吗?那么,为什么一会儿通假,一会儿又不通假了呢?是作者随意为之还是别有深意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找出答案,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3、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并找出其余段落所有古今异义的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师说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师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可利用一节晚自习,教师指导学生预习,重点攻字词和朗读。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作者所阐述“师”的含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的观点的超越时代的创新性难以理解,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加以解决。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语文面试说课模版

说课教案:《师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语文面试说课模版

说课教案:《师说》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进而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首先播放名家朗读,并要求学生认真听,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出来,听完以后通过自己查字典或者与同桌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生字词,本文由于字词简单,所以只有一些人名需要大家认清楚。

文言常识:

①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②词类活用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深入研读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本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学生4人小组讨论、思考后回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的重点移到第二段的赏析上。

第二自然段既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部分。所以我会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设计这一环节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整体感知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我们根据内容来进行文本分析。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有力论证,请具体说明。由于这一段用到了大量的对比论证,所以学生需要分4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一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下面学生以小组为代表共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环节设置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延伸作业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这样设置能够更好地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直观,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