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end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 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2)言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3)跨文化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4)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5)跨民族、跨学科最为重要,在这两个跨越中选择了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即可能(不是一定)成立。
2、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学科,包括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是一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3、谈谈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关系
①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在单一民族构成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对于统一于一个国家政治区域下的多民族文学来说,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现象,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族际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汉语比较文学研究语境下,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②世界文学共含有四个层面的意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力量中的世界文学。
③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为研究客体的,作为学科的成立,国族文学研究是依凭文学现象本身在历史上存在的客观时空条件所定位,即客体定位,所以他们的研究是单向度、一元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双向度的、二元的。
4.什么是比较视域?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透视,来寻找两种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这种研究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研究。
5.梳理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史前史和学科史),谈谈你的感受(各自天涯各自编吧)史前史: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了史诗与悲剧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罗马与希腊文学传承关系、风格差异,强调模仿希腊 中世纪:但丁《论俗语》,按方言划分欧洲文学,南部俗语文学之间相对照 文艺复兴:莎士比亚 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17世纪古今之争:布瓦洛《诗的艺术》 厚古薄今 夏尔贝洛 厚今薄古 18世纪启蒙运动:英国理查逊《克拉丽莎》私人化 法国伏尔泰《中国孤儿》(改编赵氏孤儿》 德国莱辛《汉堡剧评》带有比较文学性质 歌德《歌德谈话录》对《好逑传》《玉娇梨》的赞叹,宣布‚世界文学时代即将到来‛,斯塔尔夫人《论文学》《论德国》划分比较南北方文学,地理环境民族因素。
学科史:
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
专著: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英 杂志: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87 德 讲座:戴克斯特 法里昂大学 《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1897 1954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
西方比较文学现状:(不会考,但可以写进感受里)
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探讨:文学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 东西方平等对话 话语权 世界文学 大文学成为趋势
6.梳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概括其特点。(杨乃乔p25)第一阶段: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史前史)汉代萌芽 《史记》涉及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东晋翻译佛经
唐宋诗画的研究(跨学科古典文化的研究)苏轼‚味摩诘之诗……‛诗画同理说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道解释诗道 妙悟
特点:1,内容丰富,尤其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2,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第二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西学东渐)严复翻译《天演论》《原富》‚信达雅‛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林纾 翻译外国小说
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红楼梦》 鲁迅《摩罗诗力说》具有比较意识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用西方比较神话学派的理论对中外神话进行比较研究 学科兴起的标志: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and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出现
(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1924吴宓 ‚中西诗之比较讲座‛ 东南大学 清华大学等开设比较文学课程 比较文学学科从此诞生
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1935吴康《比较文学绪论》)
特点:研究成果在深度广度质量数量超过古代
自觉的学科意识
第三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特点: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接轨合流。(1973台湾成立比较文学学会 1978香港 1985大陆)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钱钟书《管锥编》《七缀集》)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的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1976台湾学者古添洪 陈慧桦提出‚阐发法‛)
7、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①钱钟书的《谈艺录》(1948)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和诗话的体式,以中国传统文论为母题,从大量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鉴赏和比较入手,中西诗学互证互补互释,总结出了中西诗学在创作心理、接受心理、艺术方法、风格意境等方面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规律,赋予中国传统文论以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②1979年,钱钟书出版巨著《管锥编》,在中西理论双向比较方面作出了更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该书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中国10部重要典籍,引用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③80年代《七缀集》是比较文学论集,该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
8、谈谈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观 ①基本主张:如基亚所说:‚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
简而言之,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②局限: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也被排除在外。同时,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
考证的泥淖。
9.影响研究的主要包括哪些研究: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P36)
梵·第根在他的《比较文学论》中提出‚经过路线‛的三个立足点:放送者、媒介、接受者。根据立足点或是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别产生了‚誉舆学‛、‚源流学‛,‚仲介学‛,即誉舆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1)誉舆学: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它包括四个方面:(例见杨版P167)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即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即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指一个作家对一国的众多作家的影响),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影响可分为集团的影响和个体的影响。集团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一个文学派别(或文学团体),一种文体对他国的文学、文学派别、文体之影响,如15-16世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初期交往俄接触;个体的影响是指一位作者对另一位作者、一个集团、一个派别之影响,可以从文本、心智和思想情感、气质、文学技巧等方面着手。譬如莫里哀对欧式喜剧诗人的影响就可从戏剧场面、人物性格、喜剧技巧、人生哲学等多个角度挖掘。)誉舆学往往会涉及文学的传播、翻译、流传、成功、争论、假借和模仿,这些环节反映出一位作家或作品在外国的待遇,而真正的影响常常微妙而复杂,充满变化。
2)渊源学:从接受者出发,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去追索‚放送者‛。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如歌德两次漫游意大利,逐渐从狂飙突进运动中解脱出来,走向了古典主义)、口头的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某一番谈话,它们可能构成一个作家某篇文章、某部书,甚或是全部著作的基础。田园歌谣、家族传统、偶然听来的故事,这些口传异闻是许多想象作品的源头。文人间的谈话和文学辩论常常也是促发某些文学现象的先机,然而,口传的渊源难以留存,也几乎无法运用文学内部研究的种种手段,而不得不完全借助作家的生平、日记、回忆、书信等等外部作证。)、书面的渊源(大量存
在,被研究最多。从小处着手,可以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任务以及细节的渊源,即‚孤立地渊源‛。从大处着眼,它可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全部外国文学的影响,被称为‚集体的渊源‛。)。
3)媒介学:从传递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梵·第根举出了三种媒介:个人媒介(‚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社会环境媒介(包括同仁集团和圈子,文学社团,沙龙等,它们往往聚集了一批趣味相投之士,通过他们移植或传播某些外国作品),书籍媒介(主要指译文,分为批评文字和译本)。P39 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是为了学理说明的便利人为地将影响研究做了细分。实际的影响研究很可能是三者高度整合在一起。
10、美国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①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②提倡跨学科研究,将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去 ③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④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⑤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11、平行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①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美国学者对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路线进行挑战之后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范式,这是一种建基于‚没有事实关联‛的民族文学之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②平行研究要实现‚可比性‛,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学理论证,其一是文学研究的‚整体性‛,其二是文学研究的‚文学性‛。首先是文学研究的‚整体性‛,即把文学视作一个连贯一致、互相关联的整体。其次是要明确文学科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文学之所为成其为文学的内在性质,即‚文学性‛,因此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评判成为问题的焦点。
12.比较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区别。理论:1)法国学派是实证主义
2)美国学派:新批评,强调文学本体研究 范围:1)法国学派拘泥与事实
2)美国学派打破了时空、质量和强度的限制
法国学派: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代表学者有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他们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故又被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缺失存在的事实联系。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实施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局限性:1)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2)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3)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美国学派:如果说法国学派及影响研究注重考察各种文学现象的实证关系,那么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的则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美国学派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范围上得泛化倾向。
1)韦勒克指出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界限划分是一种人为臆断之举;他们仅仅限于考证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将比较文学变成文学‚外贸‛的材料铺排;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爱包含了一种民族注意的文化优越感,是‚记文化账‛的做法。韦勒克主张比较文学学者应该自由地研究各种文学问题,在他看来,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她们是一个个整体。只有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比较文学才有价值。
2)雷马克出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定义包括两层意思:a.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史跨越学科门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法国学派也是主张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的,但雷马克认为,法国学派一味强调‚可靠性‛和实证,忽视了文学本位意识,从而把文学研究编程了材料史。雷马克认为即使是影响研究也要注重艺术理解和评价,比较文学不仅仅是‚影响文学‛。
短暂的历史使得美国文学很难具有像欧洲文学那样巨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对平行比较的兴趣自然会超过对影响研究的兴趣;没货文化虽然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懂事又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因此也更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平等地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法国学派是实证注意和唯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学派基本上是以新批评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的。新批评主张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这恰好与法国学派强调一个作家、作品及诸如政治、宗教、艺术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联系相对立。而法国学派关注的只是文学的边缘性问题,是对文学文本的忽视。美国学派强调的跨学科研究看似与法国学派关注作品与政治、宗教等门类的外部联系相一致,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后者则把文学消融在其他学科之中了。
13、俄国学派
约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康拉德;萨马林等,主要著作有:A、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三章》,提出了‚借用说‛和‚多元说‛,开创了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历史比较研究;B、日尔蒙斯基《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学流派》(1967);C、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问题》。
主要观点:①以‚历史比较文艺学‛代替‚比较文学‛,历史比较文艺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②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③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俄国比较文学特征:①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的权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②试图通过突出斯拉夫语境下的社会主义共同体和俄国文化的资源优势,以缓解、掩盖因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原因带来的民族价值观上的对立。③挖掘俄国文化的独特性价值,提升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世界意义。④打破研究空间的欧洲中心论,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
14.中国学派
缘起:1976古添洪 陈慧桦《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1977 李达三《比较文学与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
叶维廉 刘象愚 叶嘉莹 1979钱钟书《管锥编》 198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阐发研究: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由单向阐发转向双向阐发。
中国学派特点:双向阐发 跨文化 折衷色彩
意义和局限:打破同质文化的藩篱,创立新的研究形式,但没有超出平行研究的范围
15主题 母题(p138-150)
主题: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母题: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时间、空间。母题由于浓缩力,涵摄面较大,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意象都可构成之。
16.谈谈主题与母题之间的关系。
1,母题较有具象性,主题则往往是思想性较强的抽象概念。
2,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而主题正由于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的出现及特定组合,而显示出某种意义,主题就是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倾向性。
3,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主题虽变幻多端,但在具体作品中却是意象组合、母题营构后提纲挈领的总结,而有限的母题却频频出现在系列作品中。
4,由于以上几点,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
17、谈谈意象研究
①意象研究是主题学中的重要部分。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关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触觉、听觉、通感形象等等。意象严格来说就是一种符号,一种蕴含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
②意象存在多种层次,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文化意象由于初民生存环境相似而具有相似性,他们在历代的文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成为深层意义的主导意象,如水、火、太阳等,同时不同民族对意象的文化态度又存在差异性。个人意象是作家进行创作时运用自己的意象形成的意象体系,如在诗歌中,意象的并置和叠加是必不可少的形式,这些意象以隐喻的形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识。
18.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自我‛与‛他者‛。
他者:异国异族形象。
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
1)‚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他
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他者形象形成时,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自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自我形象。
2)自我与他者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主体性自我明显渗透着一种的优越感。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 由于缺少对话,文本就成为了自我单方面的言说,而他者永远不能作为他者来为自己说话。
例如:
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居高临下,甚至歧视异族的心理。清朝时期强调夷夏之防,仍然是把外国人看成未开化之‚夷‛人,摆脱不了华夏中心的心态。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既是他们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他们之间互为‘他者’的前提。
3)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自我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投射于他者,这种投射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者,这个他者是自我所属群体文化综合的产物,而且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19、请梳理四大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和重大事件(填空)(见课件)㈠法国学派: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
事件:①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博士论文)②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 第一个阐述法国学派观点 强调事实联系
㈡ 美国学派: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威斯坦因等。事件:
㈢俄国学派: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康拉德;萨马林等。㈣中国学派:钱钟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乐黛云。
20、谈谈你对跨学科研究的看法
①定义: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就是跨越科际差异的文学研究方法,亦称为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际整合等。是经由美国学派倡导并逐渐得以推行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在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由文学内部延伸至文学的外部,探求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在跨越学科界限的基础上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并进而凸显文学审美的特性与价值意义。
②研究对象:一般包括三大领域,即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人文学科、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
③学理依据:文学与其他门类混生共存,作者身份混杂,学科交叉融合。④意义和局限: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部联系,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它不仅极大地突破了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的局限,而且超越了文学学科的界限,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无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但是,如果单纯追求文学研究的无限跨越,也很容易陷入‚无边的比较文学‛之误区。因此,必须坚持文学研究本位,并坚持系统研究前提。
21.论述中西诗歌的差异。
1)抒情与叙事:
西方:神话的产物,个人意识。史诗传统
中国:现实主义因素,无长篇叙事诗 2)自然描写:人格化与泛神,小与大。中国诗:人格化(如陶渊明《饮酒》等)西方诗:《丁登寺》华兹华斯 3)情感的含蓄与直露:如爱情诗等
22、梳理中西小说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小说
1、最初:①《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②《荀子》:小说不入流,小说珍说。
2、东汉·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大多盖出于稗官之所流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之所言。‛
‚似子而浅薄,近史而悠缪。‛
起源的四种说法:稗官说,方土说,神话说,史传说
补: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发展成熟慢;民众性;故事性强;可诵性。
3、魏晋小说 ①志怪小说:《搜神记》干宝,《神仙传》葛洪,《述异记》祖冲之 《列异传》曹丕,《神异记》王浮,《博物志》张华,《玄中记》郭璞 ②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
4、唐小说—传奇
①初唐:王度《古镜记》,张X《游仙窟》 ②中唐: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 ③晚唐:薛调《无双传》,杜光庭《虬髯客传》
5、宋元话本小说 《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错斩崔宁》
6、明代小说
①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②英雄传奇《水浒传》 ③神魔小说《西游记》 ④世情小说《金瓶梅》
⑤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
7、清代小说
①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 ②世情小说《玉娇梨》《好逑传》 ③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 ④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燕北闲人 ⑤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⑥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
二、欧洲小说(被称为路上小说或大陆小说)
1、起源:史诗,神话
2、中世纪:传奇(Romance)
3、文艺复兴:novel新奇的,fiction虚构
《堂吉柯德》塞万提斯
《巨人传》拉伯雷(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十日谈》薄伽丘 4、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
理查逊《克拉丽莎》书信日记体 菲尔丁《汤姆琼斯》(转折点)5、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6、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派(内倾性)①传统与现代:海明威,劳伦斯
②现代派:意识流《尤利西斯》 淡化情节,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体,非理性世界。
③后现代派:碎片化,解构中心,互文性
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23、学习比较文学后最深刻的感受
第二篇:居住区end
居住区的舒适性:卫生.安全.方便.舒适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1.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内部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 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6.邻里单位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 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30000—50000.户数:10000—16000
居住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10000—15000.户数3000—10000
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1000—3000.户数:300—1000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行政管理.市政公用.社区服务.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八大类50项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中心式.围合式.轴线式.隐喻式.片块式.集约式
住宅分类:1-3层为底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
设计目的: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
套型各功能设计:主要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部分.居住是主体空间.需要按不同的户型使用功能要求划分不同的居住空间.确定其大小形状.考虑朝向.通风.采光.厨卫空间是核心部分.对功能和质量起关键作用.其中管线设备较多.平面布置涉及多种因素.设备安装后移动困难.设计时必须精益求精.同要考虑交通联系空间与室外空间和设施的联系.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将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户型是设计套型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优点:活动空间接近自然.符合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底层住宅容易形成亲切的尺度.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有较好的协调性.自重轻.结构施工技术简单.有利于节约造价 缺点:密度低.不利于节约用地.较大的建筑覆盖率和较小的人口密度不利于道路管网和其他设施的使用效率.底层和顶层面积大.增加地基和屋顶的处理量.单元组合拼接方式:平直组合.转角组合.错位组合.多向组合公建配套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其他八部分.各种文体设施和部分商业服务设施可集中设置.形成居住会所.托儿所.幼儿园:300m.小学:500m.中学:1000m.商业:居住区不大于500m.居住小区不大于300m
医院:10万人设300—400床.门诊:3—5万人.卫生站:1—1.5万人
文化中心:结合同级中心绿地安排 金融邮电:与商业服务中心结合.社区服务:结合居住区设置.公厕:1000—1500户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70m.停车场:150m.街道办事处.市政管理机构.派出所:3—5万人.防空地下室.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高层之下设满堂人防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使用特征:1.融合环境历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2.适应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经济具有可建设性.3.适应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群.满足弱势群体的社会交往需求.4.使用便捷.最大程度的可达性.5.保护自然环境.体现和谐共存.6.空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领域感.便于维护管理.设计目标导向:以人为本.创造有助于形成邻里意识和归属感的空间.建立空间与土地使用的良好联系.体现环境认知特色提高空间的丰富性.环境建设导向:空气清新.安静无噪音.丰富的绿化.街景美丽整洁.(亲近水景.具有历史文化古迹.适于散布的场所和空间.有娱乐设施.生态保护导向:尽量少破坏建设区环境.保护居住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建设要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塑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按空间的领域层次划分: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半私人空间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及其特点:行列式.优点:构图强烈.线性布局有利于服务设施的高效分布.路线连续性减少出行距离.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重复布局导致缺乏区域感和识别性.易产生高速的穿越交通.使组团缺乏安全感.背对背行列式住宅会产生视线干扰和阴影遮蔽
周边式:优点: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内部安静.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围合出需要独立但需要保护的场所.如儿童游戏场和社区服务设施.有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缺点:东西向比例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风和噪声干扰大.对地形适应性差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机动车道宽:单车道3—3.6.民用通则4m.双车道:6—6.5.民用通则7m.自行车单车道1.5.双车道2.5.布置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1.5.专供人行的步道最小0.75—1(上课讲的最小净宽2.树穴1.道路红线交叉点70范围内不应不设机动车出入口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居住区给水水源:城市管网.自备水源.中水管网 管线浅到深.顺序为:电讯.热力.电力.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电力.煤气.污水.布置在东侧和南侧.电讯.热力.给水.雨水.布置在西侧和北侧 给水管:深埋浅埋.压力管.排水管:深埋.重力管.煤气管:深埋.压力管.热力管:浅埋.架空.压力管.电力线:浅埋.架空.电讯线:浅埋.架空 避让原则: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管.可弯管让不可弯管0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1.分析地形.坡度坡向.高程.总横剖面2.制定改造方案.满足各项需求3.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道路的坡度.曲线半径4.确定建筑物定位.正负零标高.使外地坪控指标高5.布置道路交通规划和管线敷设.确定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6.确定挡土墙.护坡.室外防护工程位置和规模7.估算土石方量.原则:1.与用地选择建筑布局相结合2.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空间环境3.满足建筑用地和工程管线的布设要求.满足道路交通车辆人行的要求.满足排水防洪的要求4.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土石方和防护工程的工程量.场地高程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路面高程高0.2米以上 用地竖向规划的设计方法:高程箭头法:用箭头表示场地排水方向.为居住区最常用的方法.设计等高线法:通过设计等高线.完整的将规划用地和道路与原来的自然地貌作比较.反映挖填情况.确定四周红线标高和内部行车道四角标高 公共服务设施: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用地平衡指标:1.对土地现状进行比较.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2.进行方案比较.检查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合理性3.审批方案的依据之一 争取日照方式:1.住宅前后.左右.错开布置2.点条结合3.南偏东最佳角度布置4.采用部分东西向住宅 东西向避免西晒的措施:1.次要房间放在西面.扩大其进深2.西边设阳台.减少西窗面积.种植树木遮阳3.避免纯西户.组织好穿堂风 住宅单体设计的节地措施:1.加大住宅进深.缩小每户面积2.降低层高3.采用复式或夹层平面4.提高住宅层数 住宅族群规划的节地措施 1.空间的综合利用(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2.住宅与底层公建的结合(插入式.半插入式.外接式.院落式.3.借用道路.场地.河流等空间4.将性质上可以组合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在一栋或几栋楼上.)2.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 3.采用连体住宅4.适当增加住宅拼接长度.可减少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5.采用周边布置得方法6.将不同层数的住宅混合布置
第三篇:the end of reading
《傲慢与偏见》I use some simple words to describe it: fresh, natural, simple, warm.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on public opinion, are in our times can not be felt.The film “Pride and Prejudice”(2003 version)in a scene very good interpretation of my thoughts.Background music is “the secret life of daydream”, the sun bright and warm, everything is peaceful.Jane Austen's life want to stick to love this book as characters, but her hopes were not realized.She gives the soul of this book is her true soul.《潘德尔的巫师》
17th century English related witchcraft superstition is extremelyserious, many everybody because are accused but to suffer in vain forthe sorcerer the fatal disaster.This small story is Zhan Nite abouther whole family pitiful bitter experience narration.Zhan Niespecially told this story the time is in 1634, at that time her onlythen 9 years old, because are actually accused to imprison for thesorceress in the Lancaster castle jail.Before this her maternalgrandmother, the mother and elder brother are all treated as thesorcerer to execute.《哈姆雷特》
Shakspere(wrong spelling)created Hamlet--a man with wisdom and courage.In order to revenge on his uncle for killing his father, he pretented(spelling mistake)to be mad and suffered a series of misery.On the contrary, we can also say that Hamlet is rude and selfish for he did not think twice before his revenge.if(Capitalize “If” since it is the beginning word of the sentence.)a country has no king, how can a country keep alive(You need a question mark here since it is a question.)So, every thing has two sides, the bright side and adumbral side.Every time we make a decision we have to think twice.Comment:
Be careful with your spelling, grammar, and punctuation.Too many uncessary mistakes.It is good that you looked at both the dark and bright sides of Hamlet.Thats quite objective and convincing。
《小公主》
What a brave and kind girl!She is a rich family's princess,her father really love Alice ago,However, once her father had something wrong in the accident,so the teacher was cruelty to Alice,but I find that the Alice is very brave and outgoing,she never said someting scared or something bad,she just continue and grow,soon,a mircle was that Alice get a friend of her father,so she could get a good life and start a happy life again,yeah, Alice is a good princess, As a little princess, she didn't hate nobody even her teacher a terrible miss.At the moment, I just want to say that something you should insist,a good sentence,All road lead to the Rome,and Everything is possible, she can be a severnt from a princess,but after she insist,so she become a princess again, I like the girl-Alice.
第四篇:比较文学
中西方神话的对比
小组成员:巴音格049、齐曼古力078、莎尔娜080、木尼热071、梁蒙蒙067、浩尔瓦061、艾力扎提047、史坚08
1指导老师:单晓云
摘要:中西文化有着看悠久的历史,并且他们有着微妙的联系,不仅表现在文字,图象等,还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及生活环境。本文主要探究中西方文化领域中神话方面的差别。
关键词: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历史、风格
1-中国古典神话
(1)中国神话的历史
如果我们对神话的范围作广义的理解,除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之外,把历代文人所创作的有关神、鬼、怪的故事,即志怪小说,也包括在内,那么数量就非常之多,优秀的作品也颇不少。
志怪小说开始於魏晋。在这两代,受方土思想和道佛迷信的影响,一部分文人编写鬼神志怪故事,其中不乏想象丰富,文字秀丽之作。比较突出的有干宝所作的《搜神记》等书。到南北朝时期,写志怪小说的风气并没有衰减。
唐中叶以后,很多著名文人从事传奇的写作,这是中国小说的真正的开端。唐代传奇内容广泛,涉及人情世态、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式上已不是三言两语的杂记笔录,而是结构完整,故事性强,长到几千字甚至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传奇中,有不少精彩的神仙鬼怪的故事。
宋代的志怪传奇,大抵继承唐代的传统,虽有佳作,但总的说来没有唐代那种繁荣的局面。在小说方面,宋代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编成了一部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它收录了上自先秦、两 汉,下到北宋初年的作品共约七千则,分编五百卷,总字数近三百万,共采录书籍三百四十余种,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书早已失传,幸亏有《太平广记》才得以保存一部分。七千则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关於神仙鬼怪的作品。
宋代已经有用白话文写成的故事,通称“话本”。元、明、清几代最著名的小说是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搜罗在流传很广的“三言”和“二拍”?的短篇小说也是白话文写的。
到了清初,又出现了一部用古文写的志怪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本书风行一时,受到普遍的赞扬。在此之后,又有主持《四库全书》编纂的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有一些涉 及神、狐、鬼、怪的传闻的记载。纪昀之后,用古文写的神话或志怪小说虽然还有一些,影响很大的就不多了。
(2)中国神话的特点
关於中国神话的特点,已有一些专家进行分析研究。以下几点是很明显的:
●神话与历史难以分开。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的历史,部分地根据传说,而传说和神话是交结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歌颂劳动创造。
这一类的神话故事多得很,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网而造打鱼捕兽的网、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夏禹治水,等等。魏晋以后的志怪小说中也有一部分以能工巧匠为主角,对他们的智慧大加称赞。
●赞美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鲧和禹相继治水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鲧窃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结果天帝派人把他杀了。可是鲧的肚子里生出禹来,继承他的治水大业。禹历尽千辛万苦,三十岁还没结婚,婚后四天便又去治水,终於治水成功。“愚公移山”的故事的可贵之处,正是在於它歌普通劳动人民的苦干和坚毅的精神。
●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种。
“三王墓”是个例子。会铸剑的干将被楚王杀害,其子赤比立志报仇,为此自刎,好让别人持他的头去见楚王,乘机把楚王杀掉。
●赞美对真正爱情的追求。
“牛郎织女”肯定是最古老的恋爱故事中的一篇。以后文人所写的神话故事中,人神、人狐、或人鬼真诚相爱的情节很多。这频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人们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当然也有一些故事宣扬宿命论、轮迥说、或各种封建的伦理道德。这并不奇怪,因为文艺作品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
(3)中国神话的风格
从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神话和志怪小说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古汉语非常简洁,几百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就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尽管如此简短,还可能包含对话和人物姿态及心理的描写。且以“愚公移山”为例。在听说北山愚公开始挖太行、王屋二山之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这是多么生动的对话!而且还有着墨不多的描写:“笑而止之”和“长息”把两个人物的神情刻画出来了。
2-古希腊神话
希腊古典神话反映了古希腊从公元前11世纪到9世纪被人们习称为“荷马时代”的那段历史中的社会生活面貌,赞颂了古希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它以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生动的情节把人们带入群岛环绕,海陆交错的爱琴海区域的古代文明。
美丽的希腊半岛东临爱琴海,西通爱奥尼亚,北穿赫勒持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入普罗彭提斯海(即马尔马拉海)。希腊半岛三面环洋,与它相临的爱琴海中星罗棋布的四百八十多座岛屿则犹如遍撒海面的玉石玛瑙,爱琴海的山山水水孕育了灿烂的希腊文化。希腊古典神话就诞生其中。
古希腊人对神的意识其实源于人类蛮荒时期对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在古希腊人想象中,曾经有一个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这个神统管天空,人间和地狱,主宰现在,过去和未来。人类对他敬若如父。显然,其中已经打上了父系社会的原始烙印。
后来,古希腊人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为数众多的神著称的谱系。神成为有生命行为的实体,被分作男女两大性别。在谜幻般的自然力量和生命现象的铁幕背后,神被赋予人类的禀性。同时,他们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威仪,俨然生活在一个等级森然的王国中。古希腊的神国实际上是荷马时代的人类骑士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宙斯处于神国的顶峰,他召集众神举行隆重的会议,俨然如同人类的国王召集贵族或文武大臣开会一样。宙斯的个人意志超越一切,可是他也常常遭到旁路诸神、尤其是与会诸神的非议甚至反对。命运的威力规范着世界的一切流程。命运,就是没有被古希腊人认识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有永久魅力的希腊神话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保存得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要算古代希腊的神话了,希腊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口头流传,后来又经过许多作家、史学家、哲学家的不断整理和加工,便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神话体系。
希腊神话带有希腊氏族社会各个阶段的烙印。在原始社会初期,人对于强大的自然力是软弱无力的,因此人们创造出了一系列象征各种自然力的神。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古希腊人逐步意识到了自身的力量,因此,神话中的神氏越来越富有人间意味。到了氏族社会晚期,更出现了被奉为神的人、英雄和半神。所以,希膜神话有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
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据说宇宙之初,从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该亚,她从自己身上生出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又与该亚生出六男六女,总名为提坦。乌拉诺斯将子女囚于地下,儿子克隆诺斯奋起反抗,夺取了父亲的权位,并娶妹妹瑞亚为妻,克隆诺斯听说自己将被一个儿子所推翻,便吞掉的所生子女。但小儿子宙斯被瑞亚藏了起来。宇斯成年后,果然打败克隆诺斯,成为万神之王,建立起奥林匹亚神统,他的众多儿女也成为各有司职的神氏。
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的回忆,内容是歌颂在斗争中建立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这些英雄都是神与人之子,体魄强健,智慧超群,反映了古希腊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和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如杀狮斩龙、驱妖除怪、建立十二件功勋的赫拉克勒斯;历尽艰险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和“阿耳戈”船上的英雄们;深入迷宫击毙米诺斯牛,为民造福的忒修斯,等等。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的神话传说不仅为古希腊各种体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而且对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学和艺术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阶级社会前人类生活的状况,以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类童年时代的自尊、刚强、勇敢、乐观的精神,洋溢着活泼热情、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具有“永久的魅力”。
总的来说,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意识文化,导致了现代东西方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的不同,也就不难得出,不同地域的人具有思想差异。
第五篇: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学科分类: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学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第一节 历史的必然(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最早出现在欧洲,19世纪30年代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发展。在我国,于五四运动前开始发展,30年代曾一度兴旺,后经过一段曲折,直到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又复兴,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一门“显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每一种学科都是人类某种实践的总结,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随着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文的认识水平、能力的提高,学科也在不断更新,历史的发展也不断为新的学科的产生提供条件。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一、全球意识和学术上的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
三、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第二节 定义之争
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这是这一学科最基本的问题。而恰恰是这个问题,可以说从这门学科诞生起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而且一直存在争议。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除了它本身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展、变化以及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范围各不相同,形成看法不一致外,关键是对这一名称的“名”与“实”的理解,特别是这一名称中“比较”一词的真实含义。
“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是由法语译成相应的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以及其他语言的。无论在西方语言还是在汉语中,这一术语的名与实确实存在着不甚切合之处,并未表达这一学科的真谛,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这是由于:
其一,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而不是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归属和基本属性,也是质的规定;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比较”一词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讲限于一般“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这一词典中的意义,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一种观念、一种自觉意识。
通常讲的“比较”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与人类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有比较就有鉴别,人类在具有识别事物的能力是,就已经运营比较大方法了,而且可以说一切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比较,“思考就是比较——就是寻找异同点”。在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中,比较是无处不在。同样,自有文学以来,比较就一直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认为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即比较+文学=比较文学,那就是一种误解,没有抓住比较文学中“比较”的真谛,也就看不出这一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独创,也不是比较文学所专有,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的真实含义呢?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并不是限于一般方法论上的意义,而是一种跨越性文学研究的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必须具备“跨越性”。从地域观念上,是跨越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这就决定了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
这样的文学研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只有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感到在民族文学范围或文学本身范围内进行文学研究,不足以说明问题,不足以揭示文学的本质、发展规律,便要求打破这两种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比较文学的名称虽然名不副实,但目前国际上仍在继续使用。这是因为约定俗成,没有必要再去为它寻找什么新的名称。
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上争论曾经相当激烈,由此还形成不同的学派。这种争论并不是毫无意义,反而促进学科的发展。不过这个问题终究是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本身的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课程。我们也应当有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在给比较文学下定义之前,先介绍历来各国学者有代表性的界定。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学者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也最早提出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卡雷1951年在给他的学生基亚所作《比较文学》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卡雷:《比较文学》(基亚著)第一版序言,1951 这一定义说明了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认识:
1.它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
2.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这一定义的功绩在于它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从而也就确定了不叫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基亚在他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还明确指出,比较文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这就突破了文学研究局限于国别的范畴。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另外卡雷在这篇序言中还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这也就澄清了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关系。
这一定义也反映了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法国学者研究的实际状况。法国学者主要采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两国之间作家、作品的事实联系,做这种事实联系的考据工作,其成果只能属于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即国际文学关系史。但这种研究排斥了对作品的价值评价,排斥了对作品之间的美学探讨(文学性分析)。关于这一点,法国比较文学一代宗师梵·第根曾明确表示: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异变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年
梵·第根还为两国文学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放送者),终点(接受者),沟通这二者的媒介(传递者),整个比较文学的目的,在于刻画出这条“经过路线”。
这一观点,一直支配了法国学者的研究,但二次大战以后 遭到了美国学者的发难。美国学者对这种审美批评在文学研究之外和实证主义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文学作出了新的定义,以1962年雷马克的定义最具代表性: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1962)
雷马克和法国卡雷两者定义的相同之处是都强调了跨越,这就抓住了比较文学的真谛。但不同之处非常明显:其一,跨越既包括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同时反对法国学者把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其二,还提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两点就是两个定义中最重要的区别。
美国学者反对法国学者把比较文学限于只研究两种文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事实联系,认为这无异于把比较文学研究缩小成研究文学的“外贸”,其结果使比较文学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研究。
雷马克的定义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张用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方法,比较符合比较文学发展现状,但也有不够完善、不够确切,需要修改、补充的地方。
雷马克定义中跨越“国界”的论点,不精确。比较文学原是为了突破民族文学的界限而兴起的,着眼点是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而“国界”主要是一个政治的、地理的概念。一个国家可以由一个民族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组成。在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文学也存在差异。因此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不是同一概念。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国家的界限。同时,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又是民族文学的首要特征,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跨越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越语言界限相联系。
比较文学跨越民族的界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民族文学中也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如下列论题: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比较研究 鲁迅与郭沫若创作思想比较研究 《雷雨》与《日出》比较研究等等
这些只能算是民族文学的研究而不是比较文学,因为研究的对象都局限在同一民族文学范围内,并没有超越民族的界限。而下列论题:
鲁迅与高尔基创作思想比较研究 《雷雨》与《安娜·卡列尼娜》主题比较 莫泊桑与契诃夫短篇小说比较
这类论题就属于比较文学。
应指出,之所以强调“跨民族”的重要,是指是为了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同一民族作家的创作,属于同一文化传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后所得的结论,只能说明本文化传统范围内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从不同文化传统中发现的规律,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跨民族”比较 的根本意义在于“跨文化”比较。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二,既然这种研究是跨越民族界限的,那么,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应该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之内。如我国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加拿大文学中英语文学与法语文学比较研究等等。
雷马克的定义中没有明确交代的另一问题是,跨学科研究是否必须同时跨越民族的界限。现在一般认为,跨学科研究不必一定要跨越民族的界限。
苏联学者对比较文学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苏联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日尔蒙斯基。他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代表了苏联学者的观点: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他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6)论历史-比较文艺学》
同法国学者一样,日尔蒙斯基也把比较文学看作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不同的是他把研究范围从“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扩展到“研究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又与美国学者观点相仿。另外,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的相同的原因,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一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由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因而文学就产生了历史-类型学的类似”。针对这一现象,他提出“历史类型学”这样一个新观点,即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任何外来影响都会受到当地社会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制约而发生变形,所以影响与接受都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的支配的。
日尔蒙斯基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赋予比较文学以历史哲学的那意义。古将比较文学成为“历史-比较文艺学”,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有其独到之处。
以上介绍了三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可以看出三国的定义各有不同。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各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看法虽然不同,但仍有许多共同点,从目前研究实践状况看,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也逐步明确。
第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关于“各种文学关系”从前面对比较文学各种定义的分析,归纳起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大致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
1.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例如,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中的外来因素,或者从放送者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对B民族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这种文学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称之为“事实联系”或“亲缘关系”。
2.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事实联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或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价值关系”或“类同关系”。
3.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同于文学范围内的相互关系,然而,也是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文学规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同样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就是要发掘这三种文学关系,从中引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第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前面讲过,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在各种学科研究中都可以使用,并非比较文学所独创,所专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就否定比较文学存在的必要,认为比较文学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实际上不能把比较方法的运用看成是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种独特性,因为文学比较不等于比较文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确实占有特殊地位以及具有特殊意义。
比较文学之所以称为“比较文学”,仍然因为“比较”与这一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其中的所谓“比较”,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所以这种比较必须有前提,那就是跨越。离开跨越,就不能祘是比较文学的“比较”。另外,即使是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它也与其他学科不同。比较的方法在比较文学中是贯穿始终、必备的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比较的观念、比较的方法,也就没有比较文学。
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2.他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3.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研究的宏观角度是比较文学另一个特征。
传统文学研究多集中在一个民族范围内,而且接触的大多是作家、作品的某些方面。这样的研究视野狭窄、结论难以有普遍价值。而比较文学则从民族文学的范围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特别是跨学科研究,更是从一个新的高度俯察文学。这样的宏观角度是传统文学无可比拟的。
为了更好地认识比较文学的特征,还需要把与比较文学相关联的几个概念加以区别,异变从不同方面对比较文学作进一步界定。
国别文学,指按归家这样的政治、地理概念相区别的文学。如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民族文学,指一个民族内部具有本民族特色,有着自己的继承关系和独特历史传统的文学。
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1.在单一的民族国家里,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如法兰西民族文学就是法国文学,大和民族文学相等于日本文学。但在许多多民族国家中,如中国、美国、印度、苏联等,国别文学的概念大于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史国内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2.国家的概念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往往随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而民族文学相对稳定。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将应该是跨越民族而不是国家的界限,所以前面引用的雷马克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现在看来跨国界的提法不是准确的。
另外,语言是民族的首要特征,跨民族必然是跨语言的。还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东西方民族,所以跨民族也意味着跨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较文学的跨越应当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更准确。
总之,比较文学的研究是离不开民族文学的,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条重要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民族文学作为出发点。
世界文学,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文学概念,也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目前一般有三种理解:
1.歌德提出的看法,指人类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 特点是,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世界文学”这个整体中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较文学就是要增进各民族文学的文化交流,但又不会取消各民族文学独特的个性。
2.指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家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等作家及其作品。按这种理解,研究“世界文学”不必有明确的比较意识,而比较文学却把重点放在比较上,再者,比较文学也不轻视那些不属于世界文学意义上的二、三流作家。
3.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比较文学相近,但仍与比较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不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指文学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的别称。它与比较文学也有明显的区别,即它本身并不具备有比较性,而比较文学不仅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始终强调自觉的比较意识。
弄清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以及与上述概念的区别,可以给比较文学作出我们的界定,即回答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以及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这一定义的表述指出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是“文学研究”,而本质特征是“跨越性”,明确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但还须作进一步说明:
1.比较文学跨越的四个界限,是就学科总体而言,而不是指具体研究实践。在具体研究中,并不是每一个课题和每一项研究都必须同时跨越这四个界限,只要涉及其中一个跨越,就进入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2.这四个“跨”的含义广泛,既指研究视野,也指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征,还指特殊的视角和方法,以及研究者的心态。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把各种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放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用一种世界眼光,宽容的胸怀,平等的陶都,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评价它们的价值和特点。
3.在四个跨越中,民族、语言、文化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语言是民族第一要素,跨语言与跨民族之间存在同一性,而不同的民族也可能有同一种语言,如英国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语言使用的范围有时要大于民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民族与跨语言又并不相等。
4.跨文化之的是跨越文化体系。民族文学之间,特别是东西方民族之间,之所以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往往是由于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跨民族的比较研究离不开跨文化,但又不能以跨文化来代替跨民族。如果说“跨文化”制度是跨越不同的文化体系,那么跨民族就不一定跨文化。如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同属于基督教文化体系,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跨越了民族、语言,也属于比较文学。
5.跨学科的界限,就是把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联系起来。从文学的外围领域来研究文学本身。文学与其他学科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在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存在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有可能把握文学的本质。但这种研究必须与文学研究构成一个整体,以文学研究为中心。跨学科研究的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不必一定要跨民族的界限。
如何才具有比较文学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
第四节 可比性
并不是所有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都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的,因为在所有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中,只有那些具有比较研究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才是比较文学的对象,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这些文学现象是否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根基,它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否建立,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再者,在肯定了上述这些跨界限的文学现象具有可比性之后,如何认识和发掘这种可比性,也非常重要。如果对于可比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对付,发掘,比较研究便无法进入实际操作,而且容易误入歧途。由此可见。可比性又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大问题。
总之,可比性是指能够被比较研究对象的特点、特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跨界限的文学现象怎样才是可比的;其二,怎样才能发掘它们的可比性。
可比性从何而来?应该明确,可比性来自客观存在,不是人为的,外加的。前面讲过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亲缘关系)、价值关系(类同关系)和交叉关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就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1.事实联系(亲缘关系)2.价值关系(类同关系)3.交叉关系 另一方面,可比性的上述客观存在如果没有研究者的发掘,尤其没有研究者以一种超越性的眼光和胸怀进行透视,可能永远成不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必须靠研究者主体去激发,必然是主客观的统一。总的说来,可比性就是从进入比较文学领域这三个方面的文学关系来发掘。这是因为可比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研究者的发掘,永远成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可比性是主客观的统一,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成分。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及学科要求
一、目的和功能
比较文学打破了民族、学科的界限,这比任何文学研究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的目的和功能在于:
1.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发展的动因。2.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3.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
二、学科要求
1.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
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对象意识、文学意识三方面。
主体意识即研究者应具备的一种特定的学科观念。
对象意识即要求研究者自觉遵循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的限定,明确研究客体,并受客体的牵制。
文学意识即要求研究者始终以文学为中心。2.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致力于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这决定了比较文学比其他学科更具严格要求,需更高的学术素养和多方面的训练。对于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要立足于中国文学与外域其他民族文学比较研究,首先要有坚实的中国文学根底,还要熟悉与之比较的另一种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还要求研究者应随学科发展主义对学科原理的探讨,吸纳文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使自身建设不断完善。
3.要有平等对话和问题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共存的时代,文化交流遍及全球,而且成为影响各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比较文学顺应了这种历史趋势,并随着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小结,将研究的中心转向不同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倡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宽容,主张与异己、异质的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来探讨人类文学的宫廷问题。这正显示了比较文学的活力和生命力。
对话主要是在文学理论上围绕着人类在文学领域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对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在于达到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的相互理解,推动文学发展。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的对话就必须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而又能互相解读的话语,双方都以对方为参照系来重新认识,发现共同规律,发现各自的差异,并使这种差异为对方所用,促成其新的发展。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平等对话中讨论,排除妄自尊大和唯我中心。这样,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准确揭示不同民族文学间,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而且主要在文化系统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与有效的对话关系,大肠不同文化与不同文学之间互相确认,互相了解,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面对人类所关注的共同问题,为人类文化和文学交流与合作作出贡献。
平等对话不仅是比较文学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理论界定,也是比较文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点。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这也是学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进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平等对话更是必备条件。
对话以不同回答拓展了人类对文学领域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也就要求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中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对跨民族的文学现象进行追问。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同样是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 2.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 3.70年代以后。
对这门学科,学术界一开始就有分歧,有争论。一百多年来它就不断在探索和争论中发展,每个阶段都表现不同形态。这是因为它的开放性,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吸收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第一节 诞生与确立
在学科形成之前,比较文学经过了长久的孕育过程,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一直到19世纪初欧洲,由于各国文化交流,比较文学性质的研究。
19世纪初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1800)《论德国》(1809),对法国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作用。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是两个法国教师。
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讲授“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并于182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比较文学研究》的著作。由于维尔曼在比较文学学科形成过程中贡献,他被法国人誉为“比较文学之父”。
1830年安贝尔继维尔曼之后,继续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开始广为转播。但这时的比较文学还缺乏自觉的理论,祘不上一门独立学科,却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到19世纪70年代至90年底,比较文学才正式形成,这种形成是以下了事件为标志的: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大学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过长期酝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但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断受到误解,遇到阻力,只是在法国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有一批热心这门学科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法国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心在法国。为法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作出贡献的学者,继戴克斯特与贝茨以后,重要人物有巴尔斯登贝格。他1921年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1830年在巴黎大学创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主持了贝茨的《比较文学书目》的扩充,个人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他的研究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要考察文学影响的事实依据。这种观点和方法使法国比较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特色,被成为“法国学派”。
18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第根出版了一部专著《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阐述了法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原理。他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还主张以一国文学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事实联系的考证: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梵·第根还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这就初步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
这种学科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就成了后来的所谓“影响研究”。
为法国比较文学学科作出贡献的还有卡雷和基亚。
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人的观点,但在具体实践上有所突破。他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虽然仍把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你比较文学的研究目标,但它更重视的是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注重研究作品的成就、作家的相互理解,各民族之间各种游记、幻想、看法相互诠释,由此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开创了“形象学”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
基亚是卡雷的学生。他于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是一本很有影响的教科书。书中,他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可以说代表了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总之,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研究特征就是要用确凿的事实,严谨的考证和有根据的思考,来揭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
法国学派使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也就确立了比较文学在学术界的地位。
第二节 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交往日趋活跃,比较文学也在长足发展。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成立,1955年在意大利召开了第一届比较文学大会。从此,比较文学有了自己的组织,交流学科问题的场所,但各国学者的理论并不一致。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的发言《比较文学的危机》批评法国学派,强调比较文学“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导致了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的全面调整。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之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了美国,也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美国学派的形成。
美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由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学者难以接受法国学派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而主张进行无事实联系的各国文学之间的平行研究。这种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活跃于四五十年代美国的“新批评”理论。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与审美评价把传统批评所重视的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文化传统对文学的影响归为外部研究。
美国学派的观点集中体现在雷马克的定义中。其定义强调:
其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与法国学派有实际的不同,主张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反对法国学派把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
其二,是关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美国把文学与人类知识和活动的 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此外,哈佛大学教授哈瑞·列文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和“主题学”研究系统。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奥尔德里奇具体探讨了平行研究的两个方面:“类同”和“对比”。还提出“环宇文学”与文化多元主义观点,提倡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通过这些学者的发展,美国学派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于此同时,美国学者也对这场争论进行了认真的反省,认识到不应把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立起来,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没有法国学者的努力,也就不可能有比较文学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应,法国学者也检讨和修正了自己的观点,采取开放的态度,不再偏执于影响研究。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在其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中,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通过相似关系、亲缘关系和影响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和表达以及认识的其他领域进行比较,或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相隔或不相隔的,只要属于同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文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一门自成系统的艺术。……比较文学:分析性描述,系统的和有差异的比较,通过历史、批评和哲学综合阐述语言间或文化间的文学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可以说,这个定义是两个学派之间相互吸收、融合的产物。它反映比较文学界在新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苏联比较文学历史也比较早。19世纪70年代。俄国学者在彼得堡大学就开设了总体文学课程。俄国学者在研究中力图克服当时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中心论”,侧重研究各国文学的关系史,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异同现象,并在19世纪末形成自己的特色,被称为“历史比较学派”,其领袖人物是维谢洛夫斯基。他被称为苏联“比较文学之父”。
十月革命之后,在苏联,比较文学被当做资产阶级学科受到批判。直到1955年,文艺政策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召开和参与了国际会议。由于原有的俄国比较文学传统,复苏后,苏联比较文学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成功突出的研究队伍,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形成三足鼎立、独具特色的苏联学派。但不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
总之,战后的比较文学实现了全球性的拓展,向着国际性科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比较文学进入了自身发展的第三阶段,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同时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既面临新挑战,又遇新生机,促使比较文学界进行反思和探索,推动比较文学向更高更新的阶段前进。
三股大潮是:
1.比较文学的“理论化”(理论大潮)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文学研究上,西方各国出现了理论的热潮,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符号学、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新的文化和文学理论不断涌现。一向对新理论敏感的比较文学也很快做出反应,投入了理论的热潮。这种理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课题(如接受、影响、作品之间的比较)转向了理论性课题,转向了对于文学的共同规律的探讨。
其二,关注的重点从文学转向了理论,转向了了对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理论基础和理论架构的探讨。
这种理论化在比较文学界引起不同看法。如何看待?
如果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就脱离了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但只要理论研究保持一定的度,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意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 并把新的理论运用到文学研究呢中去,这种理论化应该说又是有益的。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比较文学产生之初,“欧洲中心论”盛行。这种状况不符合比较文学的根本精神。因为,其一,比较文学既然是苦熬民族的文学研究,就理应将东方文学包括进来。其二,比较文学的目的是加强各民族文学的交流,排斥了东方文学的比较文学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学的重要性认识的加深,特别是东方国家国际地位的加强,以及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的迅速发展,比较文学从西方扩展到了东方,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迅速发展。
70年代,港、台的学者开始介入比较文学,就把东方文学,尤其是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放在中心地位,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华大地的比较文学也出现了振兴。进一步把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世界,形成一股国际性大潮。
实际上,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顿,直到80年代逐渐走向繁荣,影响也越来越大。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呼声也随之出现。
中国的比较文学特点是;其一,把东西方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比较放在中心地位。其二,从台湾学者提出的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考、阐释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的“阐发法”,修正补充为“双向阐发法”,即以平等的立场看待中西文化和文学,提倡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与比较,既从西方文论的角度研究中国的文论与文学,也从中国的文论阐释西方的文论与文学,同时通过对中国文学的特质的发现与阐释,为国际比较文学提供新的视野。
不过,如何建立中国学派,以及能否建立中国学派,至今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对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预示了比较文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和重心的转移。
1991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次大会在日本召开,这就标志着国际比较文学对东方的关注,东方比较文学的兴起。
3.比较文化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文学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文学研究离不开文化研究。70年代以前,比较文学研究也常常探讨文化问题,但一方面,这种探讨是以文学为中心,对文化是很自然的涉及;由于当时的新批评理论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化研究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然而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理论界对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也步步升温,把文化研究放在主要的位置。
但是,比较文学毕竟应该是以“文学”为主,如果让文化取代了文学,那么,比较文学也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学科的安身立命的基础,而比较文化可以无所不包,也很难成为一个确定、规范的学科。因此,妥善处理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关系,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三股潮流,把比较文学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领域,也使他面临许多新的难题,新的探索,而作为一门新学科,它必然会在解决难题,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的生命、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