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乱世不用重典辩论稿
主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所提到的X点我方并不赞同,一是……二是……
而我方坚持: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乱世不用重典,指的是越是在时局动荡之时,越要注意教育、引导和监督等非惩戒手段的使用,不能动辄使用重典。
一个人生病了要治病,首先要查清病因,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否则肯定是治不了的。所以,要治乱世,首先应该先弄清楚乱世的原因。社会**,公民犯罪,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甚至天气都有影响,难道对方辩友可以把产生乱世的因素简单归结为是“轻典”所导致的吗?既然乱世并非轻典所造成的,那么所以重典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其次,从用重典的实质来看,用重典其实是一种威吓作用。是希望通过一些严厉的甚至残酷的刑罚来预防犯罪。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愿望而已,事实上,并非如此。明代朱元璋把贪官剥皮最终也未制止住贪官们“朝杀而暮犯”。一些人之所以犯法是因为都有一些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根本就没有想过惩罚的轻重,所以,犯罪不在于刑罚不够重,而是因为很多人逃脱了惩罚。因此,重典,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没有威吓作用的。另外,一些犯罪,是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进行的,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例如因为发生争执而导致杀人。那是不是说,如果制定一个杀人者要朱灭九族的重典,就能阻止杀人事件的发生呢?
第三,从用重典的后果来看,重典非但治不了乱世,反而会让乱世更乱。重典的制定,本身就是违背人道的,在重典镇压下的人,对社会必然会产生不满,长期的不满肯定会导致人民的反抗。“官逼民反”、“失民心失天下”。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朝两代统治者在重刑主义思想支配下用刑罚镇压人民,手段极为残酷。赢正沿用连坐、诛族的规定,致使冤尸遍野。这种极端重刑主义很快就导致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天下大乱,当权者以重刑镇压,发布更多严酷的法令,于是招致更猛烈的反抗,最终都是逃脱不了灭国的命运。
这些历史事实就是治乱世,不能用重典最好的证明。
重典不是治理乱世的良药,重典会让乱世更乱,因此,治乱世用重典,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二辩(招)
谢谢主席!评判,各位观众,大家好!对方辩友(指出对方的错误)
孔子说过 “不教而诛谓之虐”意思是说 如果不先教导和规范,而加以处罚,那是对人的一种施虐。靠施虐去改变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一个集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下面,我们不妨把眼光收回来,看看发生在我们小学生身边的事例,当一个班级里纪律出现混乱时候,我们许多高明的老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扭转班风,例如教化、激励机制。但如果,老师是靠制定一些过严的班纪来制约我们,例如体罚,变相体罚,犯个小错误就犯抄书几十页,那么,我们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作出更调皮捣蛋的事,也有些同学在严惩之下,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这样,班风非但没得到扭转,反而会更乱。
可见,严惩只会禁锢思想、压制人的不满,最终还是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在办公室里,这位校长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惩训斥,先奖励他一颗糖,表扬他能准时到达办公室。再奖励他一颗糖,表扬他在即将打架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立刻停止……当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的时候,犯错的学生已经泪流满脸地向校长认错。
三辩(胡)
谢谢主席!评判,各位观众,大家好!(先质疑对方的错误)
孔子说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认为“以德服人”,强调的都是以礼教、提高人的修养为治国之道。治国,平乱,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压制。
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他是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平了水患。在他之前,大禹的父亲也治过水,用堵的方式,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对社会中的乱象,简单的堵,镇压,结果必然失败。梳让民意疏导,乱世就会得到平治。
治乱,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解决的方法,并不是用重典。例如,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社会动荡,他并没有用重典去镇压,相反,他吸取秦亡的教训,对刑罚有所减轻,法条大为简疏。这种政策稳定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在刚过去的春节里,我国经历了一下历史上罕见的雪灾,在交通、电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乱的局面。这时候,我们的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深入救灾第一线参与救灾。各地政府发动各方力量进行支援。最终战胜雪灾。在这一度混乱里,政府采用的不是重典镇压,靠的是引导民风,收服民心。
结辩:(钟)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是:第一,概念不清。将法律狭隘地等同为重典……第二(以上只是举例,根据实际情况概括,如:前后矛盾、以偏概全……)
我方认为,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第一,乱世用重典是与现行推行的民主治法是背道而驰的。用重典提法不符合法治精神,严格执法本应是法治的一贯原则,不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偏轻或偏重,“乱世重典”与“公平执法”是相违背的。
第二,重典不能治乱世。这已被历史经验反复验证。1914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以“重典”威慑人民,颁布《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15条,增设了一些罪名,并加重了原来的许多刑罚。结果是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成为天下的笑柄。
第三,重典之下乱世更乱。乱世的社会下,百姓本来就人心惶惶。用重典进行压迫必将人民逼向绝路,乱世必然会更乱。斯巴达克大起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起义发生后,镇压起义军的军事统帅克拉苏为强迫士兵进行战斗,对士兵实行残酷的“什一法”,规定凡临阵脱逃的10人杀1。但是克拉苏仍屡战屡败。后来,克拉苏对起义者进行残酷报复,他把6000名被俘者钉死在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但是奴隶的斗争火焰并没有熄灭,起义的余部仍战斗在意大利半岛上。可见用重典,社会将会走向“四面楚歌”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最终走向灭亡。
典是一定要的,典不能废。但要是单单靠刚性法规的力量貌似强悍、实则软弱。社会要安定,需要许多法外的因素:经济的发达,普遍的就业,成功的教育,道德的提升……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犯罪的减少。道德、舆论、教育、信仰等合力比重典更治本,自省自律自治总比他治、强治、压治更有效、更持久,并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设想对方论点:
一、举出新加坡鞭刑的例子。
我想请对方辩友清楚的是,我们的辩题是围绕“乱世”与“重典”,请问,新加坡的社会是否属于乱世呢?假如不是,那这个例子还有说服力吗?再说,新加坡的治安好,其根本是與他們的收入高有關。新加坡共有300萬人口,其失業率僅1.9%,不是人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人,全國人均收入月薪800~1000新元(約等於人民幣 5000~6250元)。人們收入高生活好,當然不願去冒險。
二、举出一些重典暂时压制乱的例子。
我方不否认重典有一定的作用,但我方坚决认为的是重典的根治不了乱世,乱世并不是靠重典来根治。抓住“根治”这点来展开。重典发挥的作用只是暂时性。
三、举出一些乱世的例子,并把其原因归结为“轻典”
我们首先看看,刚才对方辩所举的例子,其原因就是因为典不够重吗?(根据对方的例子寻找轻典以外的原因,例如:经济,没钱,生活贫困而去抢劫。有些是道德败坏的原因,应该抓教育)一些地方发生抢劫事件,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贫富悬殊,那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假如那里的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有规范的法律进行约束,试问,谁还会去冒险抢劫。
四、对“杀一儆百”的反驳。
杀一确实能儆百,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会招致更多人的不满,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五、严师出高徒
解释“严”并非简单的严厉,而是为师者严谨治学。
第二篇:乱世之恋
最近在看一本书《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我不知道大家对胡兰成的看法是怎样的,说是褒贬不一,但我自觉那只是为了不让后人觉得他过于卑劣,又或如果只是一味的贬低他,那么他与张爱玲的爱情便无法描写成一段佳话。
张爱玲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女子,天生的娇贵气。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她只见到胡兰成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时候,一切的清高、骄傲、不可一世的姿态都“低到尘埃里”了。一个23岁的女子,笔尖挥洒的是老练成熟,内里其实只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孩子,偏偏固执的爱上了给她带来一生灾难的人。仅仅是因为爱?因为爱,小煐全不顾及他的风流、他的内奸行径。而他只短短几个月就又另有新欢。胡兰成在自己的《今生今世》里常常满纸胡诌,为自己的无耻描摹出别样完美的借口。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们?任谁也不会至这一切不理。也许就是这样,她才是她,不是我们。跟着夏世清笔下的张胡之恋,看下去。满心不知何滋味。佛家言:是情皆孽,无人不苦。看着张爱玲之后的悲苦,也是事出有因吧。从小的家庭和生活和在她步入大学校门前命轮的转变,是喧嚣后的苍凉,这注定了她一生的性格,一生的孤寂。
胡兰成,之前对他的印象,一个卖国的贼子,再无其他。今,再看他,一个自认为风流才子实为浪荡小人,毫无廉耻观的汉奸。我并不看好他的才华。虽说他尽管滥情,但每情必真。私自觉得滥情便是是无情。一个人的精力和爱就那么多,怎经得起他如此的“滥”。他不是柳永,不可能醉倒温柔乡而姑娘们还对他念念的称赞。时代不同,更多的是作为不同。他的一切言行都透着自私和寡情。世人感叹他和张爱玲的爱情。我不。当爱玲淡淡的道:我便是自将萎谢了,我是满眼的痛楚,然而胡兰成却丝毫不动容,还念念有词:我听着心里也难受,但是好像不对,因我与爱玲一起,从来是在仙境,不可以有悲哀。因为是仙境,才要去寻找尘间的香脂俗粉来安慰自己的身心么。也就是一个仙境,他忘了当初亲手写下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说张胡之恋是乱世之恋,来势汹汹,倾国倾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我觉得,她不是自己笔下的白流苏,她和他的倾城之恋,是开始在倾城之时却结束在安稳中,“倾城”只成就了她笔下的希望爱的小女子,她亦不是她。情有迁异,缘有尽时。曾经再多的风花雪月海誓山盟,就算是她张爱玲,如今也跌入了俗套的洪荒。
胡兰成在之后的日子里有过一些女人,他说他忘不了张爱玲,他是不想念她的,他说他待爱玲如己,其他女人是客,宁可克己不能失落了客人。对于他们的爱情,我并不能妄加评论,爱情这件华美的袍,看的人似是而非,只有穿的人自己清楚它的微妙。毕竟张爱玲那么深刻的爱过并一直爱着。世景荒荒,人世苍凉,谁又能说一个女子爱上不该爱的人是过错。胡兰成觉得张爱玲是个传奇,一颦一笑的呼吸间都是透着不思议。她用笔轻轻一挥,就能把生活的繁复、丑陋、琐碎暴露在阳光下。我觉得张爱玲才是阳光,将胡兰成的丑陋、自私暴露给我看。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
我想的很多,可是一落笔便变了味道。擅自评价张爱玲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才疏学浅。她不属于大众。像笔者说的,她是我们的看客,大家都在台上各自卖力的演戏,而她,斟一杯茶,慢慢啜饮,坐在世俗之外,看着这舞台的人世无常。
(待续)
第三篇:三国乱世(定稿)
三国乱世
初一8班张瑜楠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第四篇:乱世 佳人
乱世 佳人
---读《飘》有感
那一年,她从高高的果树下跌落,与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胸口似乎黏在地上一般动弹不得又压抑的难受。只是这全是由于自己执意要摘那颗端果。她愤怒、无助、失落,又不知道怨谁。那一年,她七岁。
后来,她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被全镇的小伙子蜂蝶而拥,翩然云端。父母恩爱,家道殷实,她已然是全镇姑娘们羡慕嫉妒的对象。可是,这样的她,偏偏有一个人不爱:可是,这样的人,她却偏偏情有独钟。在他的订婚之夜,她向他尽诉衷肠,却被委婉回绝。羞怒难当,她就这样把自己嫁给了他未婚妻的弟弟。那一年,她十六岁。
无情的战火赤蛇般吞噬了一切的平静,热血青年奔战四方,视死如归,却留下一镇的老幼妇孺,和他们一起乐观地做着凯旋梦。她却始终另类,她关心的只有他和舞会。她不会在乎有多少伤员等待她的帮助,也不会去关注南北战事的如火如荼。可是那一夜,北方的铁蹄肆虐在亚特兰大的每一寸土地上,她只能携着心爱的人的妻儿重回故里,却不知道,那里等待着她的是家破人亡的噩耗,是照顾孤残遗孀的重担。可是,那一年,她只有十八岁岁。
她对待爱情有着出人意料的执着如一,她对待生活有着难以置信的不屈不挠。一把战火烧毁了往昔一切的生活,一切的规律,一切的信仰。为了活下去,为了活的更好,她一次次地背弃了自己的信仰,一次次的出卖着自己的内心。流言蜚语对她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她反复咀嚼着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哀。面对灾难,她一个人可以挑起七个男人也扛不起的重担,可是,面对爱情„„可悲啊,那个人她始终都看不透,却一直疯也似的爱着;可叹呐,当她终于真正了解那个人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不爱了。她一直紧抓着这段根本不适合她的感情不肯松手,却让一份本应好好珍惜的感情从自己的手中就这样溜走。终于,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她为了自己最后的一点骄傲放弃了哀求和挽留。刹那间,七岁那年的压抑,痛苦,绝望之感涌上心头,她只能不住的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来麻木自己的神经。那一年,她二十八岁。
When the love has gone with wind,有个年轻的民族正在用低沉的的腔调依稀地哼唱着一曲古老的歌谣„„
第五篇:乱世秋语
乱世秋语
乱世秋语
秋风萧萧,月光千里,乱世之中,人如枫叶。
此生不见,来生再续,煮酒一杯,沉醉凉庭。
荣誉苦涩,情愁牵绊,破晓天空,指剑天涯。
岁月星辰,一生浮萍,爱恨聚散,徒留记忆。
亭台楼阁,水煮苦茶,少女之梦,迎风消瘦。
花自飘零,浅溪长流,凝眸之处,泪如雨下。
————秋语
我与你走在苦与甜的边际,你沉默的美丽是那么可怕,我却深深的爱上了你。你与我之间的距离是那样近,却又看不见彼此。一个黄昏,一个夜晚,一条小路,我迷失了自己。夜色里,一颗心不安的跳动着,你唱着歌,你黑色的背影,那么迷离……
你知道么?我在想念,我在等待,而你在迎接着死亡,我想我们是相反而又相同的,就像一条平行线。你醒来的时候,窗外下着雨,你站在雨里望着天空,你不喜欢这种天气,我与你都想找到洒满阳光的世界……
那年雪花纷飞,我望着窗外的你,你伸出冻红的双手,雪花一片片落下,落在你的手心,而后融化成水。当雪停的时候,整个世界变成了纯白色,你希望那是永久的,只是,那是短暂的……
年复一年,记忆中流过的光影,搁浅在黑与白之间,我与你在两条线上,眼睛望着同一片蓝天,祭奠着我们残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