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五篇材料]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五篇材料]



第一篇: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吸烟时所产生的烟气。烟气化学成份倾为复杂,约有5000余种。依据烟气对人体的影响,可将烟气分为三类:

1.刺激性化合物主要有氰化氢、甲醛、丙烯醛等。

2.全身性有害毒物,如酚类、酮类、醇类、酸类和胺类等。引起全身性反应最典型、最突出的是尼古丁、CO和烟碱。

3.致癌物质在烟气中也有多种,如苯[a]并芘、苯并[a]蒽等称为引发剂,即具有直接致癌作用,有的能促进癌症发生的化合物称为协同剂或促癌剂,其中有芘、甲基芘等。

吸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烟气中的多种化学成份和物质,经肺吸入体内后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血液O2在体内输送除少量物理溶解外,其总量98%左右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比CO亲和力要小200~300倍。科恩(Cohen)等人对191名不吸烟者和462名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值,不吸烟者为1.1%,吸烟者为4.8%。这种碳氧血红蛋白及血中游离CO含量增加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应的重要原因。对10名冠心病人通过导管取样进行吸烟对冠状动脉窦、动脉和静脉血氧分压影响实验研究发现,每次吸烟能立即引起氧分压下降,且下降数值与吸烟量平行,每次吸烟30min后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尼古丁不是血液中正常成分。吸烟者血液中尼古丁及其代谢产物可铁丁含量随吸烟量增加而上升,最高者每百毫升血浆含量分别为35.2和313~331.8ng。烟气中尼古丁吸收入血会给生理功能尤其是心血管功能带来有害影响。

吸烟可使吸烟者白细胞增加。1940年有报导350名吸烟者吸1~3支烟后,多数人表现为暂时性白细胞增加。1973年(Friedman)等进一步证实,吸烟引起白细胞增加是一种持续性表现,在4年间对86488人白细胞数测定结果,白细胞平均值,不吸烟者为7200个/mm3,吸烟者为8400个/mm3,后者比前者高179%。另外吸烟者吸烟数量对白细胞增加程度有明显影响。吸烟量多白细胞增加也多。吸烟者白细胞数增加可能是吸烟后所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结果,也可能是尼古丁刺激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使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白细胞增加。

心血管吸烟后血中尼古丁含量增加刺激主动脉和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引起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暂时反射性上升,心率增高,但未见心输出量增加。研究后发现吸烟后血压增高和心率加快实际上是机体对吸烟后每博出量减少作出的应激反应。吸烟后血液中血小板粘滞度增加;碳氧血红蛋白量增加,减少了心肌氧供应;同时烟碱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了代谢水水平,需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上述综合因素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是促使心肌梗塞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罗杰斯(Rogers)等人分别对117名平均年龄为60.5岁不吸烟者和75名平均年龄为64.7岁的吸烟者测定了脑血流,结果显示吸烟者脑血流均比不吸烟者少,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减少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糖尿病人更易引起中风提供了依据。

肺多数测定表明,长期吸烟可使肺活量下降,加强呼出气量减少。博斯(Boss)等人检了2000名正常人肺活量及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指从吸气末开始以最大力气最快速度呼气时第一秒钟内呼出的气量)。吸烟量不大,时间不长者肺活量与同龄不吸烟者接近,吸烟多而时间长者比不吸烟者减少0.1~0.3L。同样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轻度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无明显下降,重度吸烟者与同龄不吸烟者相比下降0.17~0.28L。

大脑吸烟时CO对大脑功能有明显影响。吸入低浓度CO,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只有2%~3%时即可引起时间判断能力降低,4%时可使对光敏感度降低,5%时可导致心算作业成绩下降。烟气中CO含量在4%以上,而吸烟较多者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5.7%,甚至更多。吸烟不仅能使人降低对缺氧的耐力,而且会缩短缺氧引起的有效意识时间,使人反应下降。

烟碱90%在肺内吸收入血后,6秒钟到达大脑产生作用。烟碱能使吸烟者神经冲动发生紊乱,烟碱小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兴奋。大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先兴奋后迅速转入麻痹,烟碱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先有短暂兴奋作用,但随后带来的麻痹作用更为持久,并可使大脑皮质机能减退或紊乱。长期吸烟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麻痹状态,加上CO使大脑组织常处于缺氧状态,影响脑的高级功能。

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时期,吸烟时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易对其造成损害。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影响机体生物氧化过程和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能增加甚至下降;吸烟影响肺功能,使肺活量不能增加或增加很少;烟气中有害物质,破坏体内酶反应,推迟少女月经来潮,导致月经紊乱和痛经。吸烟对脑的高级功能影响更大,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思考问题迟钝,易使人感到疲劳,经常头昏、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相当数量在不足13岁时开始吸烟,且吸烟人数有上升趋势。另有调查表明,吸烟学生病假率,住院日,缺课率都显著高于不吸烟学生,吸烟学生学习成绩则显著低于不吸烟学生。

吸烟与疾病

目前我国每年有334.5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能导致肺癌、喉癌、口腔癌、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另外食道癌、膀胱癌、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吸烟者得病机会多,得病后死亡率高,吸烟者因病而死亡比不吸烟者多70%,吸烟者的寿命比不吸烟者短。

癌症动物实验证明,烟气中不少致癌物质可致癌。将所收集烟气大部分有机物质溶解于丙酮液中,用此溶液每星期给小鼠皮肤涂抹3次,结果59%的小鼠皮肤出现乳头瘤。其中44%发展为皮肤癌,而对照实验无任何异常情况。

各种与吸烟有关的癌症中。肺癌尤为典型。向大白鼠气管内注入10次浓度很低的苯[a]并芘溶液,只要注量达到0.1mg,即有14%大白鼠出现肿瘤,且其寿命缩短1.4个月。奥尔巴赫(Auerbach1970)在狗气管中造瘘,使狗每天吸入一定量的烟气,经29个月时间,出现典型肺气管鳞状细胞癌。吸烟者易患肺癌,吸烟量越多,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增加。不吸烟者每10万人每年只有10人因肺癌死亡,而每吸1~14支、15~24支和24支以上者,其因肺癌死亡人数分别为78人、127人和251人。烟龄越长,其因肺癌死亡者越多。

烟草中含有的多种放射线同位素也可致肺癌。烟草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来自土壤、化肥和空气,随吸烟烟气进入体内,留存在肺、肾、胰、性腺和骨髓,造成内照射致癌,尤其是肺癌。含铅

210、钋

210、铋210放射性同位素的不溶性颗粒在肺部沉积,放出α射线具有很强电离能力,直接或间接破坏细胞中DNA和RNA结构,在其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由于吸烟引起的多种癌症中,喉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6~13倍;口腔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17倍。吸烟还与膀胱癌、胰癌、胃癌有关,如吸烟者患膀胱癌的相对危险性就比不吸烟者高1~2倍。

呼吸系统疾病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不吸烟者为高。利亚尔(Liand)等人曾对各种职业共899人进行凋查,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男性吸烟者占25.8%,不吸烟者占11.3%,吸烟者发病率的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1.3倍。女性吸烟者发病率为26.5%,不吸烟者只有8.1%,其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3.3倍。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4.5~11.3倍,吸烟量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

烟气中刺激性化学成份破坏肺的清除异物机能和免疫功能。吸烟者肺组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电镜观察烟气对人体和动物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细胞游离表面纤毛脱落,残存纤毛变短、变粗以至呈气球状。细胞内溶解酶体数目增多,细胞器受到破坏损伤。另外烟气可使肺组织各种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受到抑制和破坏。

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其肺细支气管和肺泡过度充气,肺容积过度增大,导致肺气肿。吸烟引起肺气肿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大量吸烟才能达到这一程度,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极差。吸烟能降低肺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因而可促进肺炎和肺结核发生。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滋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主要因器质性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所引起。冠心病死亡者中,吸烟者居多。吸烟量越多,因冠心病死亡率越高,年龄较低者尤为如此。根据950人中58名冠心病患者吸烟情况及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结果,吸烟量增加,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对10名冠心病人做运动负荷实验并吸入低浓度CO,结果显示,和不吸CO比较,随着所吸CO浓度提高,心绞痛开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吸烟导致或加重冠心病主要是烟气中CO和尼古丁等物质的作用。吸烟者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导致血液氧含量减少,碳氧血红蛋白存在妨碍O2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状态中解离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CO能减少冠状动脉壁内膜和中层O2供应,导致缺血性损伤,由于包括胆固醇在内的脂质渗透性增加,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腺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于聚集在动脉壁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动物实验表明,用含胆固醇食物喂家兔,并使其吸入含一定浓度CO,导致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到16%~18%,8~10周后可见胆固醇在主动脉的沉积。正常人心肌需氧量增加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加以补偿,但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扩张受限,血流受阻,从而促进、加重冠心病发生。烟气中尼古丁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肌需氧量增加,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而也对冠心病发作起促进作用。

第二篇:吸烟对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健康的影响

09711108刘佳

摘要: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吸烟这一行为却在世界各国都得不到禁止。本文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介绍了吸烟的危害,并以中国为例介绍吸烟人群发生情况,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社会对策,希望能够减少吸烟行为。

关键字:吸烟、危害、人群、社会对策

一、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生理:

1、致癌作用:吸烟可以引起肺癌、喉癌、口腔癌、咽癌、食管癌、胰腺癌、肾癌和膀胱癌。据调查表明,每年所有新发生的肿瘤患者的15%,即1400万人是由吸烟引起的。/对我国上海21万人群的随访调查表明,男性和女性吸烟者肿瘤死亡率分别比不吸烟的男性和女性高1。48倍和1。62倍。

2、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前者较后者广泛而严重。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三项具备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

3、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

4、对消化道的影响: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返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5、其他:吸烟对妇女的危害更甚于男性,吸烟妇女可引起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雌激素低下、骨质疏松以及更年期提前。孕妇吸烟易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发育迟缓和新生儿低体重。其他如早产、死产、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等均可能与吸烟有关。妊娠期吸烟可增加胎儿出生前后的死亡率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女性90%的肺癌、75%的COPD和25%的冠心病都与吸烟有关。吸烟妇女死于乳腺癌的比率比不吸烟妇女高25%。已经证明,尼古丁有降低性激素分泌和杀伤精子的作用,使精子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和活力下降,以致受孕机会减少。吸烟还可造成睾丸功能的损伤、男子性功能减退和性功能障碍,导致男性不育症。吸烟可引起烟草性弱视,老年人吸烟可引起黄斑变性,这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率增加,促使局部缺氧所致。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强烈噪声中吸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衰退,甚至耳聋。(2)心理:

吸烟对心理健康也有极大危害,心理学家们通过调查发现,长期吸烟可使人的注意力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使人反应迟钝,双手不稳定,动作不准确;还可使人的听觉敏感性降低,过早失听。有的吸烟者,视力还会变得模糊。

吸烟严重影响人的智力,使记忆力、想像力、辨别能力都受到损害,从而降低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都是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是通过大脑皮质的活动来实现的,而香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后,可以刺激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血管痉挛,使胃液的酸碱度改变等,更重要的是影响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使人的智力减退。

二、吸烟的人群发生状况

以我国为例: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一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联合发布的名为《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的调查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为28.1%,吸烟者总数达3亿人。男性吸烟率为52.9%,女性吸烟率为2.4%,吸烟人群达1260万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低教育水平人群吸烟率相对较高;农村吸烟率高于城市,西部为最高;在不同职业中,工人、农民比干部、医生、教师要高。

而近期卫生部组织医学部门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吸烟者的剧增与吸烟低龄化趋势成为中国人吸烟现象中两个显著的特征。我国大学、高中和初中男生中,吸烟的比例分别达46%、45%和34%;未成年的吸烟者约有500万,成年烟民中,有75%的人是15-24岁这一年龄段开始吸烟的。

此外,在我国,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高达5.4亿,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被动吸烟的女性90%是在家庭中接触“二手烟”。20岁至59岁的男性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最高。

三、社会对策

1.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对烟草的加工、销售、宣传,吸烟场所,买烟年龄等做出明确规定,并附以相应处罚措施。2003年5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公约》要求各国至少应该以法律形式禁止误导性的烟草广告,禁止或限制烟草商赞助的国际活动和烟草促销活动,镇压烟草走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在香烟盒上30%至50%的面积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使用“低焦油”、“清淡型”类欺骗性词语。我国也积极参与了公约的缔结过程,并于2003年11月10日签署了公约。英国政府《未来烟草管理》草案要求烟草公司剥除自家香烟“豪华外衣”,一律平装销售,不得印上公司标志性图标。草案还要求,禁售20支装以下的盒装香烟。这样一来,不少只买得起10支装香烟的青少年将难以再买到烟。其他措施包括,限制香烟自动贩售机数量、规定商店中香烟摆放位置和禁止纸媒香烟广告等。

2、进行教育宣传。在各大公共场所贴上禁烟标志,通过学校、社区讲演,通过烟盒、公交车、车站台、路边宣传栏的标语和图片宣传,甚至是电视公益广告,刺激人们的感官精神,使人们认识到吸烟对自身和他人的危害。如日本“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吸烟过量将损害您的健康”这类相对温和的禁烟宣言到香港“吸烟导致肺癌”、“吸烟足以致命”等强硬标语。而泰国规定,烟盒必须用一半的面积印上统一的警示性画面:一个被熏黑了的肺,一副黄黄的参差不齐的板牙,一个插满管子的病体,还有一个喷云吐雾的骷髅。包装上也不准印有淡味,柔和或焦油含量低等误导性词语。这种看上去令人生畏,甚至使人有恶心想吐的感觉的烟盒对抑制吸烟效果良好。

3、增加烟税、提高烟价。通过经济手段,一方面提高烟商的投入成本,减少香烟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增加吸烟人群购烟成本,从而抑制香烟的生产和购买。日本从10年10月起迎来“史上最大幅度”的价格调整,平均一根烟加收3.5日元的烟草税,而香烟价格的大幅上涨已在日本烟民中引发了戒严潮。

4、通过高科技禁烟。发明烟味警报器,在禁烟场所安装这种警报器,一旦察觉到烟味就发出警报。日本有很多自动售货机,为防止未成年者买烟,政府特意一种只有成年人才能申请领取电子卡,在自动售货机上买烟时,成年人需要刷卡确认身份,从而杜绝了青少年通过该渠道买烟。发明香烟替代品,如现在市面上的戒烟糖、电子烟。

第三篇: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也日趋成为经济强国,但在这发展的背后,我们也渐渐生活在充满雾霾的环境下,为了避免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先弄清楚雾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只找出原因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它给人们带来的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预防雾霾给人们带来的这些影响,使人们对雾霾了解的更加更加透彻。同时找出雾霾对生活、环境方面有哪些影响,并寻找出预防办法。因此,我们开展了“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搞好调查,我们随机抽取5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实际走访调查27名,网络调查23名。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统计数据、分析、讨论等方式,更深一步的展开调查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和数据详见附录)得出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们对雾霾的了解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们对雾霾和雾的认知太少,同时人们对雾霾的关注度一般,没有把雾霾这种天气重视起来。

调查表明,随着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或多或少都开始关注雾霾。其中,有26%的市民非常关注雾霾,64%的市民关注程度一般,偶尔关注的的市民也占到了采访人数的10%。并且通过几道关于人们对雾和霾只是调查的题时,大部分市民对雾和霾都了解的很浅,只有42%的市民能判断出水分在90%以上的是雾。而知道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的市民也只占54%。

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当天天气情况的市民越来越多。调查表明,通过上网了解当天天气情况的市民占80%,而通过电视的占44%。3.大多数市民认为雾霾给他们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影响。调查表明,人们认为对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各占50%,认为对出行和工作产生影响的分别占36%和6%。同时人们认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植被稀少、冬季供暖(含硫煤的燃烧),其中认为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居多。

4.人们觉得雾霾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了影响。调查表明,有74%的市民认为自己不能理性对待雾霾天气,有66%的市民的心情相比平时会有很大的变化,多数心情会变得比较低落,有78%的市民觉得雾霾会使自己不舒服,不快乐。

5.人们认为雾霾会引起耳鼻喉科的疾病。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天气会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的占78%,认为会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占44%,认为会引起咳嗽、感冒、发烧的占54%。

6.大多数市民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并且坚持绿色出行。

调查表明,有78%的市民外出时选择戴口罩,42%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在出行方式上,有40%的市民选择坐公交车出行,2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同时只有18%的市民选择开私家车出行。

7.大多数市民都自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雾霾的减少。调查表明,有60%的市民认为多乘公共交通工具有助于雾霾的减少,有32%的市民认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助于雾霾的减少,认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纸张和多参加植树活动有助于雾霾的减少的分别占26%和34%。同时为了防治雾霾,有20%的市民认为春节期间不要燃放烟花爆竹,80%的市民认为可以适当燃放烟花爆竹。

8.大多数市民认为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有助于雾霾的减少,并认为治理雾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帮助。

调查表明,有70%的市民认为治理雾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帮助,有26%的市民认为有一定帮助。同时,有78%的市民认为车辆限行措施可以有效治理雾霾,有74%的市民认为禁止重点排污企业可以有效治理雾霾,而认为全范围洒水降尘和燃煤锅炉房、电厂配备脱硫设备的也分别占有60%和40%。

四、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提出解决策略建议:

1.多宣传一些关于雾和霾的相关知识,使市民能够基本区分雾和霾,提高市民对雾霾的关注度。

作为同一生活在雾霾环境下的我们,要了解关于雾霾的基本知识,能大致把雾与霾区分开。

例如:雾是由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组成的,水平能见度一般在1000以内,湿度大于90%。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和硝酸组成,水平能见度一般在1000~10000之间,湿度小于80%。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湿度介于80~90%之间。这种颗粒物不仅是一种污染物,还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2.通过网络开展一些关于雾霾知识的专题活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上网来了解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宣传一些关于雾霾的知识,例如:开展一些活动,是大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雾霾的知识。

3.放松心态,乐观面对。

有时候人们常常因为雾霾天气,不能够理性对待而使得自己的心情变化幅度大,从而使自己感觉不舒服。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我们放松心态、乐观面对就好。因为气候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不同的气候会使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例如:夏天,气候闷热,会使我们的变得散漫懈怠,并且心情烦躁不安;冬天,气候干燥,使得人们变得急躁;下雨天,天空阴暗,我们的情绪可能就会变得消极。所以雾霾天气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放松心态,乐观面对就行。

4.加大“绿色出行”和“节约用水、用电”的宣传,同时为市民普及一下如何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

根据上述三中的7、8两种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开始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例如:60%的市民认为多乘公共交通工具,32%的市民认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40%的市民选择坐公交车出行,2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

在关于市民对自己的防护措施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78%的市民外出时选择戴口罩,42%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大部分市民选择外出时戴口罩,这也是对国家相关部门的考验,那就是加强对口罩生产商的管理,增加口罩的质量,从而使市民能够放心的使用口罩。同时喜欢晨练或晚饭后出去锻炼的市民,在雾霾天时,就在家锻炼,不要再外出;在交通高峰时段,减少对PM2.5的直接接触(如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5.普及一些专业的医疗知识,同时有关单位做好相应准备。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天气会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的占78%,认为会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占44%,认为会引起咳嗽、感冒、发烧的占54%。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要普及一些预防知识,例如:学校每到这些症状的高发期,就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同时因为冬季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雾霾形成,而冬季也是流感高发期,所以医疗单位要做出应对方案。

在春冬季节,家长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因为儿童的体质弱、抵抗力差,更容易生病,所以平时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多喝水。

6.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多参加植树活动。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植被稀少、冬季供暖(含硫煤的燃烧),其中认为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居多。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加强对汽车数量的管理,增强限行制度,从而避免汽车高峰拥堵的情况,因为汽车在制动时,尾气的排放量是平时的好几倍。汽车生产部门也要加强自己的技术,是的汽油的燃烧率增加。201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几部新的法案,其中明确了相关单位执法权和发展新能源的目标。在这之后,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使各大加油站使用尾气回收装置。对于中大型卡车的生厂商加大管理制度,同时加大低配置中大型卡车冒充国标型卡车来污染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与此同时,加强对市民使用新能源电动车的鼓励,出台一些对这些市民的优惠政策。

对于工业排放,加强对重工业区违标排放的处罚,违标排放严重的,有关部门取消其生产资格。加强脱硫煤的生产,加强对散煤的管理,防止其流入社会污染环境。

在3月12号植树节,有关部门可以号召市民每人种一棵树,并且以后经常来管理,以此保证自己种的树可以生存下来。

对于烟花爆竹的燃放,相关部门设置集中燃放点,并设立燃放时间,以此来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

对于这些现象,全部都得依靠有关部门的管理,只有他们加强了管理制度,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因为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和1952年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又是对我们的警惕。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避免出现那样的事件,因为那是惨痛的教训。

第四篇:浅谈谷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标题:浅谈谷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赵德慧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83

摘要: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及含脂肪较多的动物性食品,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本文就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食用谷类食物常见的误区、谷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科学食用谷

类食物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谷类食物

人体健康

营养价值

前言

谷类食物是指小麦、玉米、大米、燕麦、大麦、粟米等各种谷物中全部可食用的部分,由麸皮、胚乳和胚芽等3部分组成。与之相对比的是精制谷物,后者仅含胚乳。麸皮是谷类食物的粗糙外层,谷物中大约50%~80%的矿物质存在于麸皮内,包括铁、铜、锌、镁及大量纤维素、某些蛋白质、植物营养素和其他活性成分。中间层即胚乳,占全谷重量约85%,含有大部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的B族维生素。胚芽虽然是最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富含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抗氧化剂和植物化学物,其营养效用亦不可忽视。胚芽具有不稳定性,脂肪酶易氧化,很难在加工食品中保存。

常见的谷类食品包括燕麦片或去壳燕麦粒、带壳大麦、爆米花、糙米、全麦面粉和全麦面包,而精白米、精白面粉、白面包等则属于精制谷物食品。麸皮在谷物的精加工过程中被去除,从而导致B族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木酚素、植物雌激素、酚类化合物及植酸的丢失。由于精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麸皮和部分胚芽,因此,精加工谷物中淀粉的含量最高。

正文

一、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1.1蛋白质含量适中。

蛋白质占可食部分的8%-11%。而且一般多为半完全蛋白质,即所含的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或比例不适当,如谷类食品中常缺“赖氨酸”。这类蛋白质摄入人体后的利用率不很高,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多数居民以此为主食,摄入量较大,而且由于蛋白质所具有的“互补性质”,也就弥补了蛋白质组成上的缺陷,所以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居民饮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1.2 含糖量最高。

谷类的主要营养特点是含糖量高。谷类食品是人体所需糖类的最理想来源。谷类的糖主要是以淀粉形式存在的,其次还有少量的低分子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我国膳食结构中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一般的商品粮中总糖类约占可食部分的705-75%。1.3 脂肪含量地。

多在5%以下。只有少数的谷类高于此值,如荞麦中含蛋白质可达7%。但谷类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固醇和卵磷脂,对人心血管和脑神经的健康发育有利。1.4 无机盐较丰富。

约为1.5%-3%。大多数以磷的有机化合物或质酸盐形式存在,被人体吸收利用率较低。

1.5 含维生素。

谷类食物是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族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维生素B1,绝大部分存在于骨胚中。所以碾磨地过细的精白米,虽然口感和观感都好,但其所含的维生素、蛋白质、无机盐等营养素损失过多,降低了其营养价值。

二、谷类食物给人体健康的好处

2.1降低胆固醇。

全谷中的植物甾醇、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酚类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研究显示,燕麦中的β-葡聚糖也具有降胆固醇效应。2.2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谷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之间呈负相关。研究显示,进食全谷类食物可降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助于机体保持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降低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2.3促进消化道健康。

全谷中富含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和寡糖,能改善排便和肠道菌群。2.4早餐食谷类食物预防感冒

早餐吃上一碗谷类食品能够将患咽喉痛和鼻塞的风险降低50%。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早餐有规律,尤其是那些以富含维生素的谷类或牛奶食品为早餐的人,患感冒的机率比那些不吃早餐的人小得多。2.5女性早餐吃谷类食物身材

减肥是女性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射社会女性为了追求美丽,想尽一切办法减肥:吃减肥药、节食、超额的运动。《美国饮食协会》杂志曾报道:女性早餐吃谷类食物身体十分有益,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同时,与那些为了减肥而拒绝早餐的女性相比,吃谷类早餐的女性会保持更苗条的身材。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温松博士解释说,与其他早餐食物相比,谷类食物中含更多的纤维和更少的脂肪,这对于控制体重十分重要。牛奶所富含的钙元素也存在于谷类食物中。她还强调称,谷类食物中的微量矿物质有助于保持人体营养均衡。

三、食用谷类食物的几个误区

3.1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

现在很多人认为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饭、面制品会让人发胖,只是不正确的。而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在三大产能营养素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中,脂肪是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的。1g碳水化合物产生约17KJ(4kcal)能量,而1g脂肪产生约38KJ(9kcal)能量,富含脂肪的食物的口感好,刺激人的食欲,让人容易摄入更多的能量。3.2大米、白面越白越好?

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大米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因为谷粒由外向里可分为谷皮、糊粉层、谷胚和胚乳,这四个部分的营养成分也不相同。由谷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其中还有少量的矿物质;糊粉层含有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谷胚不仅含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还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胚乳主要的营养成分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加工过细谷粒中的糊粉层和谷皮去掉太多,就损失了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缺乏会引起“脚气病”。

四、谷类食物科学食用的几条建议

4.1粗细粮搭配食用

在谷类碾磨加工成精米、精白面时,维生素b1会随着外皮白白丢失。虽然精米、面吃起来细腻可口,但长期吃会影响健康,所以要粗粮细粮搭配着吃。4.2不要过度淘米

淘米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米粒中的杂质,有些人喜欢反复搓洗,但搓洗不仅除不掉米粒中的杂质,还会使米粒外层的营养素丢失更多。随着淘米次数的增多、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水温的增高,各种营养素的损失也随之增加,所以淘米时最好是用手把米粒中的杂质拣去,不要长时间浸泡,不要用热水淘,不要反复搓洗,不要淘米次数过多。4.3不要吃捞饭

做米饭时应采用蒸、煮的方法,但有些人喜欢做捞饭,即将大米煮到半熟,然后捞出再蒸,将剩下的米汤扔掉,这样会使得溶于米汤中的b族维生素大量损失,可达40以上。采用蒸、烤、烙等方法制作面食时,各种营养素损失很少,煮面条时,部分营养素溶于汤中,若面条与汤同时食用,可减少营养素的丢失。

结论

总之,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及含脂肪较多的动物性食品,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对于谷类食物在应用搭配上也是相当有讲究的,好的搭配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营养价值。对于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利用,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如何吃出更多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的研究。当然,我也希望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习惯中,可以尽量的摈弃一些不好的惯性思维,如上文说提到的因为害怕长胖而拒绝吃谷类食物,或者是认为粗粮吃得越多越好等等,导致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流失,科学的食用谷类食物,更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汪青 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四川粮油科技 2003(2)42-44页

[2]贾健斌,杨正雄,赵文华等 以谷类食物为主人群的蛋白质氨基酸摄入量及健康状况 营养学报 2004(6)第26卷第3期

[3]姚惠源;王立;周素梅;陈正行;全谷食物—谷物食品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2000

[4]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2)第16卷第1期

[5]中国营养学会 合理膳食粗搭细配:谷类食品更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0(12)

[6]朱永义 《谷类食物纤维及其在食物上的应用》 郑州粮食学院粮食工程系 450052

第五篇: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是有害无益的,但有些外源化学物对健康有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所以,不应把外源化学物统统认为是对健康有害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世界食品贸易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饮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对食物、饮用水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源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制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1.外源性化学物

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是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与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化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毒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2.毒性作用

性是指外源性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其毒性愈高。毒性较高物质,只需相对较小剂量或浓度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性较低的物质,则需要较高的剂量或浓度才能呈现毒性作用。

源性化学物的吸收

源性化学物经各种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在生活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此,消化道吸收是外源性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3.、我国饮水、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一)水体恶化趋势明显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人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2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二)农产品污染现象严重。

1.农作物中化肥、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和农药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三倍和两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未实现集约化模式,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未普及,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十分严重。

2.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农药;在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激素来增加禽、畜、水产品的产量。导致蔬菜以及禽、畜、水产品受到抗生素和激素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3.食品加工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食品行业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营还未形成规模,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企业非常普遍。这些企业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在加上对加工人员管理不严格,极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情况发生。

4.禽、畜、水产品受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江河、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与垃圾未妥善处理就用于农田灌溉和施肥,就使重金属进入农牧业环境,造成农作物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污染禽畜产品。而利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源生产的水产品也受严重污染。

(三)劣质原料、有毒物质及食品添加剂污染现象严重

1.劣质原料制造的食品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我国食品行业管理水平落后,许多非法厂商利用劣质原料生产食品,逃避卫生检疫。这些食品流入市场后给人们的健康极大的隐患。

2.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质的现象屡禁不止

有许多违法厂商在食品中了滥用食品添加剂,违反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与消化道中的某些部位接触或与某些部位的酶或菌丛发生作用,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以下简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急性危害是指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在短期内造成人群暴发疾病和死亡的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是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作用于人体,并在人体内转化、积累,经过相当长时间(半年至十几年),才出现受损症状的危害,如水体污染导致的水俣病、骨痛病,雀巢奶粉中碘超标导致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等;远期危害是指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几十年甚至隔代)后才表现出来,如致癌、导畸作用等。

2009,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一个奇特的年份,相对于2008年举国闻三聚氰胺而色变的巨大**,这一年的健康事件,像二噁英、血铅、尘肺„„似乎都算不了什么,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然后又以悲情的方式谢幕

2011 年3月26日,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确认系来自日本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所检测出的放射性剂量值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无需

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这部最新出炉的环发报告对2009年中国所发生的多起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20万人饮水受影响;湖南浏阳镉污染,509人尿镉超标,引发群体事件;陕西凤翔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铅都”河南济源1088名儿童接受驱铅治疗等。这些事件经过媒体曝光,震惊社会,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关系的广泛关注

.中毒及健康损害的临床病例如表3所示,1953~1985年3年间共发生416例,其中急性中毒及健康受损者共占69.2%,同时,皮肤受损害者还有26.7%值得重视。近年来,病肤受损害病例增多,不仅是原发性刺激,经皮吸收中毒的病例也屡有发生。表2年龄别、性别的临床病例橄(1 983一1985年)年

00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称:有3000万20岁以上的中国人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全国每年约200万人),占国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2005年美国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的孩子,有60%都体重超重。

2006年,为了抑制儿童肥胖的增长,美国政府公布禁售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碳酸饮料。

2007年,美国爆发宠物食品受污染事件。事后调查表明: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

2007年深圳检验检疫局从台湾进口的3批“爱族牌”观赏鱼饲料检出三聚氰胺,且三聚氰胺含量较高,分别为0.35 g/kg、0.47g/kg、0.51g/kg。这3批鱼饲料共 846千克。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总而言之,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化学化工学院化工09-2

阿布杜外力.艾海提

学号:20091003407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