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诗句优美,浅显易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境”,就等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本诗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来落实:一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寓欣赏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了解诗的意境。其次还要抓重点词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师出示李白图片,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这首诗被称为唐诗百花园中一朵清丽的小花。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齐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独坐木瓜山》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让我们齐读《独坐木瓜山》。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好,下课!
教学反思:导入简单明了,但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介绍,学生的参与度太小,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放在了细品诗意和感悟孤独上,单课堂上上到“细品诗意”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能够说出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接下来的环节设计要深入挖掘情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要超越课文,超越课堂,把孩子们的思想打通,交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在这方面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欠缺。同时课堂设计,缺少想象诗的画面、感悟诗的情境之一环节。在诗词教学中这一环节十分有必要,在想象画面、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在创造感人的情境,学生练笔才有话可写。诗词教学要抓关键字词,本节课我抓的是一个“独”字,一个“看”字,什么叫“独坐”,从哪里看出是独坐?什么是“相看”,明明只有李白一个人,他在和谁相看。李白一生游历过那么的名山大川,宣州李白也来了7次了,为什么一座小小的敬亭山让他久久的坐着,静静地望着呢?环环相扣,教师只是抛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这样既过渡自然,又避免诗词教学一句句的翻译的陋习。结尾设计的意图是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李白的古诗,结合本节课所学,劝导李白,最后升华为我们对李白的敬意,对其诗歌的喜爱与传诵。但是学生最开始可能说不出来。教师可以说一两个句子做示范。
二稿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好,下课!
课后反思:《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表面意思简洁易理解,学生在反复吟诵和教师适当补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自己感悟出诗人孤独、寂寞、愁苦的心绪。作为新学期第一节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先处理导读,让孩子们知道本单元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这一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没有体现出来。本节课整体效果还可以,但在细节上把握得不够好,由于过渡语、创设情境的语句比较多,教师备课不是十分熟悉,导致前半节课部分过渡语言重复、不能脱稿。学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成为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线。我想如果这节课再加工打磨,更加入情入境会更好!经过这次讲课,我明白了课一定要提前备得扎实,反复琢磨。借助名师视频、教案是可行的学习成长途径,但是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在授课前还需修改。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中、下半段。创设情境小练笔设计的较好,在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适当拓展课外诗词。
第二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
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
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孤独寂寞
山相对
第三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的意境,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意思。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3、交流。
第四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第1课、古诗词三首
之《独坐敬亭山》
授课者:卓 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古诗,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3、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吟诵李白的《静夜思》导入,拓展李白其他诗歌。
2、引入《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听古诗朗诵,并画上节奏符号。
2.出示要求,布置自学。
①找出重点词语,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②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悠闲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我们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的。
四、再诵读,悟诗情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
1.出示李白的《秋浦歌》,让学生更加认识李白。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独坐敬亭山》2次。
2、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飞尽
独去
孤独寂寞
相看
只有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后改名敬亭山,李白一生一共游览宣城七次,多次登顶敬亭山,并那里留下了这首《独坐敬亭山》,此后,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苏东坡等许多诗人慕名先后登上了敬亭山,并在那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也被后人称为“江南诗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悠闲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我们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写作背景:李白还曾经到今安徽省贵池区西,古时候叫秋浦,因那里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第五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师:知道李白吗?(生答“知道”)那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板书:李白——李太白,李青莲】 师: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句吧?谁来背一背?(一生背《静夜思》)
师:明月是永恒的,面对一轮明月,李白的心头刹那间涌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永恒和刹那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老师想问问你,你在背《静夜思》时,感受到那是个怎样的李白?(那是个思念家乡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师:大家还想到了李白的哪一首诗呀?(生背《望庐山瀑布》)读《望庐山瀑布》,我们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这是一个潇洒的李白。他有官不做,游遍群山大川。)【板书:寄情山水】 师:还能背吗?(生背《赠汪伦》)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同学们,从刚才的三首古诗中,我们感受了一个非常丰富、非常丰满的李白。咱们今天这堂课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呢?(生读)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师:咱们知道“注解”上就这么说的,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呀,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呀?(因为李白很寂寞,很孤独。)师:说得多好呀!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他的那份寂寞的感觉。谁还想和他一样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感觉一下。(生读)师:多好啊!“敬亭山”三个字的音一拉长,咱们的眼前仿佛慢慢浮现出一座敬亭山,一起读题。(生齐读)读好了题,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自个儿先按自己的节奏在下面读两遍。(生自由读)师:谁想读?(一生读)读得多好呀!字正腔圆。还有谁读?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们两个人谁读得最好?
生:她把声音拉得有点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敬亭山很久很久。师:她读得情意绵长,是吗?声音要降下来一点。一起读。(生读)
三、深入研究,理解孤独
师:读了好几遍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呀? 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看了两遍都不厌?
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古人说,读书要会提问,越会提问说明你越会读书,有问题大胆地问。生提问„„
师:其实你们提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由这个“独”字,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哪些“独”的词语?(孤独。独自。单独„„)
师:孤独、单独、独自„„这所有的“独”分明都在讲一个意思,那就是只有一个人。这四句诗里边,哪几个词语也在分明告诉我们李白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去读,画下来。(生读,并勾画)生:“众鸟高飞尽”中的“飞尽”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师:你师怎么理解这一句的?
生:就是鸟一只都没留下,全都飞走了。【板书:飞尽】 生:我感觉“孤云独去闲”里面的“独去”也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师:“孤云”是什么意思?(生答“一朵云”)
师:那么就是一朵云也飘走了,也不见了。正如这位男同学所说的,“独去”。【板书:独去】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声鸟鸣,辽阔的长空一片云彩都没有,那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生答“死气沉沉”)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沉寂的感觉读前两句。(生读)多么沉寂呀!一起来读。(生齐读)师:接着看下面两句,还能从哪里感觉到李白是独自一个人?生:第四句中的“只有”。【板:只有】 师:诗句意思是什么?(“只有敬亭山”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李白一个人在看敬亭山了。)
师:诗中说只有谁啦?(“敬亭山”)师:李白的眼里还有鸟吗?(“没有”)师:还有云吗?(“没有”)师: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李白的眼里,只有——(齐)敬亭山。师:多好呀!他从第四句中找到“只有”,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从“相看两不厌”里面的“相看”,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师:请你也说一说第三句师怎么理解的。(“相看”就是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两个人看来看去,看也看不厌。【板书:相看】
师:你理解得多好啊!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师:就像此时,我看着你,你也看着我,看来看去也——(看不厌。)师:“厌”什么意思?生:满足。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生读)
师: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来,再读。(生读)师: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李白,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生:因为他多次登临敬亭山,他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他是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向它来倾诉自己心中的„„(孤独。)师: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对啊!诗句前两句就是这么说的。同学们一起读前两句。(生读)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 生:越飘越远,弃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课件】《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距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经整整10年的时间了,这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师: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生写感受,师巡视)师:咱们一起听听这两位同学是怎么写的。
师:当鸟儿都飞走了,一朵白云也飘走了,只有李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
生:敬亭山啊,你知道我有多孤独吗?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不愿意与我在一起了。师: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是不会遗弃你的!
师:多么会安慰人的敬亭山啊!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天空中最后一朵云也悠闲地离去,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师多么的孤独啊!师: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李白,我真是为你感到孤独。现在你只有我一个朋友,你的孤独是不是有点减轻了,我会永远陪着你!
师:敬亭山呀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这儿陪着李白呀?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师生齐诵)“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纵向拓展,深化理解
师:同样在公元753年,李白到了安徽贵池县境内的秋浦河边,他以秋浦歌为名,总共写了17首诗,今天,在大屏幕上出现的这首《秋浦歌》又带给大家是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师:边读边想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生读)(那是个正在发愁的李白。)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缘愁似个长”看出来的。)师:是啊!我的白发有多长?(“三千丈”)师:原来我的愁也有——(“三千丈啊”)师:《独坐敬亭山》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孤独的李白,《秋浦歌》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哀愁。)【板书:孤独、哀愁】
师:孤独、哀愁的李白,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样安慰他呀?(你应该乐观一些,李白。)师:别总是那么孤单,是吗?这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安慰他呀?(你要变得坚强起来,会有好朋友的。师:还有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会想着他的,说得多好。同学们,还记得《静夜思》吗?(播放音乐,师生同诵“床前明月光„„”)
师:李白呀,你时刻想着亲人,亲人此时也在想着你呀,你不孤独!还记得《赠汪伦》吗?(生背)师:李白呀你不孤独,你想着故人,故人此时也在想着你呀!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生背)师:李白你不孤独呀!你寄情山水,如果大瀑布有灵的话,此时它也在深情地看着你呀!李白呀李白,你不孤独,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地诵读,我们仍然在传诵你那不朽的诗篇,孩子们全体起立。独坐敬亭山——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