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纳米材料与技术论文

纳米材料与技术论文



第一篇:纳米材料与技术论文

石墨烯在橡胶中的应用

摘要:石墨烯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质,为发展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简单介绍了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并重点介绍了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同时分析了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关键词: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引言

橡胶在室温下具有独特的高弹性,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物资,泛应用于国民经济"高新技术和国防军工等领域。然而,未补强的橡胶存在强度低,模量低,耐磨差,抗疲劳差等缺陷。因此绝大数橡胶都需要补强,同时随着橡胶制品的多元化,在满足最基本的物理机械性能强度的同时,需要具有功能性的纳米填料/橡胶复合材料。石墨烯是一种有着优异性能的二维纳米填料,将石墨烯与聚合物复合是发挥其性能的重要途径,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对橡胶的力学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导热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等都有很大提升,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化 2.1 石墨烯的制备

本文重点介绍利用氧化石墨烯(GO)的还原来制备石墨烯,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不能完全消除含氧官能团,还存在结构缺陷和导电性差等缺点,但是相比于其他方法,其宏量和廉价制备的特点更为突出。2.2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

目前,氧化石墨烯的还原一般分为热还原与化学还原两种方法。热还原是指 GO在高温下脱除表面的含氧基团并释放大量气体,从而还 原并剥离GO.化学还原法是指利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对GO进行脱氧还原。2.3 石墨烯的功能化

对于氧化石墨烯还原之后的石墨烯,可以用非共价键改性,通过工业用燃料,荧光增白剂,表面活性剂高效稳定石墨烯。

2.4 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的检测

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复合物的衍射谱图;用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复合物的形貌;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式样力学性能。3 橡胶/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胶乳共混法,溶液共混法,机械混炼法。3.1 胶乳共混法 利用超声辐照胶乳和原位还原法(ULMR)制备石墨烯均匀分散的石墨烯/NB复合材料的方法,解决了石墨烯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和剥离问题,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1].通过胶乳混合-静态热压和硫化方法制备了具有石墨烯导电网络的石墨烯/NR纳米复合材料[2].黄光速等通过胶乳法分别制备了石墨烯/NR和石墨烯/丁苯橡胶(SBR)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硫化机理[3].Kim等[4]通过胶乳法制备了石墨烯/SBR复合材料,发现橡胶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Schopp等[5]通过胶乳法制备了常规和新型碳系填料(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填充的SBR复合材料,发现不同填料类型、填充量、填料分散方法对复合材料性能的有影响,其中,石墨烯对S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以及气体阻隔性能的提高最为显著.3.2 溶液共混法

Lian等[6]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石墨烯/丁基橡胶(IR)复合材料,橡胶机械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Sadasiviuni等[7]用马来酸酐接枝丁基橡胶(MA-g-HR),通过溶液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MA-g-HR纳米复合材料.Bai等[8]利用超声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到二甲基甲酰胺,将丁腈橡胶(NBR)溶于四氢呋喃,然后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加到橡胶溶液中,再经超声、分散、干燥、双辊混炼和热压硫化得到了氧化石墨烯/NBR复合材料.3.3 机械混炼法

Mahmoud等[9]最早通过机械混炼法制备了石墨烯/NBR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石墨烯对材料的循环疲劳的影响.Al-solamy等[10]先利用双辊开炼机对复合橡胶进行机械混炼,然后将复合橡胶模压成面积为1cm2、高1cm的圆柱体,最后热压、硫化得到石墨烯/NBR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提出了导电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压阻效应的微观结构模型.Das等通过机械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石墨烯、膨胀石墨(EG)、CNTs、EG/CNTs杂化填充SBR纳米复合材料,并对4种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做了对比.Dao等[11]通过铝三仲丁醇在DMF水溶液中处理石墨烯制备出氧化铝涂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填料.3.4 其他方法。

Castro等[12]采用气相沉积法在聚苯胺/乙丙橡胶复合导电橡胶中趁机石墨烯的方法制备了新型有机电导材料;Cheng等[13]以金属镍泡沫为模版,通过CVD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泡沫,再将二甲基硅橡胶浇筑到石墨烯泡沫中制备石墨烯/合成橡胶复合材料;Zhan等[14]报道了将化学还原的石墨烯自组装到NR胶乳粒子表面,在不经过开练配合的情况下直接静态热压硫化,制备了具有石墨烯“隔离”网络结构的NR复合材料(NRLGES);Wang等[15]在玻璃基板上通过层-层的静电组装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羧基丁腈橡胶多层膜材料.4结论与展望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物理和电特性,作为橡胶纳米填料,具有非常高的增强效率和效果,同好似还可以赋予橡胶材料其他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改善其机械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等,对橡胶制品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在集体中均匀有效的分散与分布石墨烯填料。目前常用的复合方法有:胶乳共混、溶液共混和机械混炼,一般采用溶液共混和胶乳共混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分散均匀,因此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GO表面的含氧基团能有效增强与极性橡胶的界面作用;还原石墨烯比表面积大且存在“褶皱”结构,因此其与大多数非极性橡胶如NR,SBR等有较强的界面结合。通过石墨烯的表面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街面作用和石墨烯分散,从而提高复合材料性能,总的来说,石墨烯可以有效的增加各种橡胶基材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气体阻隔性。

[1] Zhan Y,Wu J, Xia H, Fei G, Yuan G, Macromol Mster Eng,2011,296(7),590-602 [2] Potts J R,Shankar O,Murali S,Du L,Ruoff R S.Compas Sci Technol,2012,74:166-172 [3] Wu J,Xing W,Huang G,Li H,Tang M,Wu S,Liu Y.Polymer,2013,54(13):3314-3323 [4] Kim J S,Hong S,Park D,Shim S E.Macromol Res,2010,18(6):558-565 [5] Schopp S,Thamann R,Ratzsch K F,Kenling S,Altstadt V,Mulhaupt R.Macromol Mater Eng,2014,299(3):319-329 [6] Lian H,Li S,Liu K,Xu L,Wang K,Gua W.Polym Eng Sci,2011,51(41):2254-2260 [7] Sadasivuni K K,Saiter A.Gautier N,Thomas S,Grohens Y.Colloid Polym Sci,2013,291(7):1729-1740 [8] Bai X,Wan C,Zhang Y,Zhai Y.Carbon,2011,49(5):1608-1613 [9] Mahmoud W E,Al-Ghamdi A A.Al-Solamy F R.Polym Advan Technal,2012,23(2):161-165 [10] Alsolamy F R,AlGhamdi A A,Mah moud W E.Polym Adv Technol,2012.23(3):478-482 [11] Dao T D, Lee H, Jeong H M.Alumina-coated graphene nanosheet and its composite of acrylic rubber[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4, 416: 38-43.[12] de Castro R K, Araujo J R, Valaski R, et al.New transfer method of CVD-grown graphene using a flexible, 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polyaniline-rubber thin film for organic electronic applicat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273: 509-518.[13] Chen Z, Ren W, Gao L, et al.Three-dimensional flexible and conductive interconnected graphene networks grown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J].Nature materials, 2011, 10(6): 424-428.[14] Zhan Y, Lavorgna M, Buonocore G, et al.Enhanc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rubber composites by constructing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self-assembled graphene with latex mix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21): 10464-10468.[15] Bokobza L.Enhanced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rubber composites[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2012, 23(12): 1543-1549.

第二篇:纳米保鲜技术论文

纳米保鲜技术

摘要:概述了纳米保鲜技术和国内外几种新型的保鲜技术,以及纳米保鲜技术的优越性,重点介绍了纳米保鲜剂以及纳米包装材料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其前前景以及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对事物储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于传统的腌渍,脱水等食物储存,人们越来越青睐于新鲜的食物,先比于传统的食物保存方法,保鲜食物更加健康口感也更加突出。而相比于几种常见的保鲜技术,纳米保鲜又有诸多的优点,受到了诸多的关注。(一)几种传统的保鲜技术:

1.干燥法:仅适用于粮食,对水果等不适用

2.化学试剂保鲜法:化工产品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成份和物质。有害的毒素残留不但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造成动植物群体的更大危害,而且成本高、操作不便。

3.食品添加剂保鲜法:大都采用高锰酸钾、山梨酸钾、倍酸脂、多菌灵、抗生素及甲醛等防腐剂。这类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主要损伤和抑制DNA复制和代谢,有的直接损伤细胞,使人体诱发多种疾病。

4.电冰箱保鲜法:电冰箱仅仅具有制冷的作用,并不具备保鲜功能,无法抑制细菌和杀死病毒。同时电冰箱也会产生电磁辐射,影响人体健康,且储藏数量有限,风味不佳,高耗能源。

5.微冻技术,仅使用于海鲜类产品,且暂不成熟,不具备推广运用条件。

6.气调保鲜法:相比于以上几种保鲜方法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其一是设备投资大。、一般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户都难以实现,气调保鲜虽然优于冷藏,但是仍会是食物的口感品质下降,口感和色泽改变,风味和口感也大不如以前。且冷藏的管理复杂,费工费时并大量耗费电能,也不能很好解决食品运输过程中的保鲜问题,同时造成了成本高,加重了终端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我们需要新型的保鲜技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在食物保鲜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纳米保鲜剂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中国果蔬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年均生产水果一亿吨,蔬菜3.5亿吨。但是,由于受到保鲜技术和储备能力的制约,流通过程中果蔬年损失率高达25—30%。而美国的果蔬损失率仅为1.7—5%,相比之下,中国的果蔬损失指数比发达国家的美国高出23.6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农民每年生产的水果和蔬菜就有近四分之一被白白地损失!

(二)纳米保鲜剂

保鲜剂广泛广泛适用于任何品种的瓜果、水果、蔬菜、花卉、肉类、禽蛋、海鲜、食用菌等食品的保鲜贮藏,且有效提高了果蔬品质。克服了时间短,容量小,有毒副作用,操作不便,成本高的弊端,国外很多国家都在使用,中国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1.纳米保鲜剂的优点:

A吸附性:PSLT材料具有很强的双重吸附性,巨大的比表面积不但可以吸附大量的农药残留、有害毒素、有害重金属,还可以分解乙烯气体和抑制细菌。

B溶出性:由于PSLT材料中的有益元素溶出率高,可以供给其保鲜产品所缺少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中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果蔬产品在田间生长时靠土壤来供给能量,而在保鲜储存期间则有纳米保鲜剂提供养分有效延长其生命)。

C对各元素的双向调节作作用:使用PSLT产品可对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双向调节。若缺少的元素或离子,加入PSLT材料能溶解补充;而已有的或过多的,因“同离子效应”使其不溶解或产生结晶沉淀以减少它的含量,使其被保鲜果蔬产品达到生物体需要的最佳营养平衡状态,健康自然存活。

D PH双向调节作用:用PSLT保鲜食品,其PH值呈弱碱性,而且钾、硅等元素的含量明显提高。因PSLT材料可将PH值4调至6以上,PH值10调至7左右,即根据物体所需进行双向调节至接近中性或弱碱性。在弱碱性条件下,微生物难以生存,并造成有害病菌挤出性死亡;而羟基自由基特性可造成细菌脱水性死亡(而不同于传统的杀菌剂来毒杀病菌),因此被保鲜的产品不会腐烂变质。

D无缘远红外线辐射:对于被纳米保鲜剂保鲜的产品其体内的水分在共振的条件下处于微循环状态呈生物活性,其水分不容易流失。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比如:猪圈里的猪是活的,其血液是流通的,猪的水分就不会流失猪也不会腐烂,而一块猪肉的水分就容易流失、风干或者腐烂。类同于,一个人的血液如果没有发生病变就不会导致人的死亡。因此,对所有含水分新鲜的产品都具有保鲜的作用,而且水分越大保鲜期越长。并可以使食品提升品质,改善口感,增加营养。

由于以上五个方面的特性,因此在采用纳米保鲜剂时需求的环境(室内)温度(常温)零下6度至零上35度即可保鲜,而不需要苛求低温冷藏,因为果蔬产品在大田里生长期间即遇到过低温也遭受过高温并未致其变质,当然大多数产品不能在零下储存,我们在采用纳米保鲜剂时为方便管理和规范体积用到的容器,本身可起到保温与隔热的作用。所以在采用纳米保鲜产品过程中不需考虑温、湿度,常温即可。

2纳米保鲜剂的特点:

1、保鲜范围广:对果蔬、根茎类、肉制品类、食品类、动物标本类、花卉、禽蛋、食用菌、饮料、奶茶等所有含水分的产品都有非常理想的保鲜效果。

2、成本低廉:PSLT纳米生物材料是无机成分(类似于永久性磁铁及吸铁石),性能稳定,几乎不会衰变。数十年间可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反复使用。只有被弃置或散落丢失时,其功能才随之“消失”。所以保鲜成本非常的低廉,是其他任何保鲜措施无法取代的。

3、效果独特:贮存任何食品6-8小时后可达到有机活性标准。使变褐带味的生肉8小时后复鲜,煮米饭可使米饭增白,且一周不会发馊,能提高产品品质,是食品的天然改良剂和脱毒剂;

4、保鲜期限长:所有含水分的产品都可以用普斯利通保鲜剂进行保鲜,且其所保鲜的产品含水份越大保鲜期越长,也就是说保鲜期和果蔬产品所含的水分是成正比的。大致来说,具体的保鲜期还因我们所要保鲜的产品的品种、产地、贮藏时的成熟度、贮藏的时节和贮藏条件都有关系。如:西瓜的水分占85%所以其保期可达1年;瓜果、水果、蔬菜、嫩玉米、枣、薯类水分占到65%其保期在6个月以上;豆角、辣椒、茄子等保期在5个月以上;由于黄瓜的呼吸强度大保期仅为4个月;草莓、荔枝、樱桃、槟榔保期两个月;肉类、海鲜、花卉、食用菌、叶菜、野菜、面包食品等保鲜期为2个月以上。

5、安全健康:纳米生物脱毒保鲜剂能吸附有机物、重金属而用于环保处理毒水毒气;具有消炎止痛、吸毒排毒收敛功能而用于制药;能抑菌杀菌而用于美容保健;能溶出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又能吸附水中的氯气除去重金属和异味,可制作优质PSLT纳米生物矿泉水;用于浸种育苗,使秧苗健壮,作物繁茂,提高作物品质,增产明显;用于酿造,可提高酒品质除去酒中恶醉成分,使酒变得更香醇;能除去饲料中污染物,使动物健康发育,促进生长,提高禽类产蛋率、延长产蛋期;用它培养花木效果更佳,促进花木生长发育,使花朵更鲜艳等。

但PSLT纳米生物材料在某种意义上讲更适宜于人体,PSLT纳米生物矿泉水是人体“细胞洗涤剂”,能排除人体内积累的有害重金属,而使体内细胞起死回生。PSLT生物纳米中微量元素分布曲线与生物体水分中微量元素分布曲线相吻合,能使水分中微量元素达到平衡,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3纳米保鲜剂的现状: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成品少,效果也不是很尽如人意,市场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假冒产品,其安全性也有待考证,但是这也新型的保鲜技术为人类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国内外也有很多专家企业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发展速度快一旦成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不怕挤压的果蔬产品,比如西瓜、土豆、红薯等,利用普通民房果窖、防空洞、地下室就地成垛码放,按比例、间距夹放保鲜剂即可。

用于超市货架展台保鲜时,在展台上面按比例、间距摆放好保鲜剂后,在上面堆放果蔬、食品、等任何含水分的新鲜产品均可。

纳米保鲜剂可反复使用,且永不失效,在电冰箱或者其他箱子、盒子、柜子的六面内壁用双面胶粘贴保鲜剂后,不用电的纳米保鲜盒、保鲜箱、保鲜柜就诞生了,且效果理想、节能环保、健康安全,永久使用,不远的将来将走进千家万户。

(三)纳米包装材料

果蔬采摘后持续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为呼吸作用,其实质是在各种酶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中间反应进行的一个缓慢的生物氧化与还原过程。其间组织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物质,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量。理想的保鲜材料应当既要保持果蔬呼吸作用,维持其缓慢的生命活动,但又不会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另外,果蔬的保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水分的适度保持。储运期间的呼吸要消耗水分,此外,多种因素也会造成部分水分的蒸发。果蔬水分损失的内因是由它们的组份性质所决定,而一般外部因素则更起着主 导作用,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新鲜果蔬最常使用气调包装技术,其保鲜机理主要是依赖包装膜材料高分子链热振动形成的间隙为气体分子透过的通道。这就要求通过气体渗透,保持包装内部的气体组分对果蔬保鲜的最佳比例。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研制更为理想的果蔬产 品保鲜包装材料显得非常迫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包装材料相比,纳米包装材料在某些物理、化学、生装材料相比,纳米包装材料在某些物理、化学、生装材料相比,纳米包装材料在某些物理、化学、生

物学性能上有大幅度提高,如可塑性、稳定性、阻装材料相比,纳米包装材料在某些物理、化学、生装材料相比,纳米包装材料在某些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能上有大幅度提高,如可塑性、稳定性、阻物学性能上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在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纳米包装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纳米二氧化钛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一方面能够将果蔬贮藏中产生的乙烯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另

一方面细菌等微生物也是由有机物复合构成,纳米二氧化钛在光线照射下产生氧化l生很强的活性自由基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甚至杀死微生物。与常用杀菌剂相比,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杀菌效果迅速,灭菌彻底圆。韩永生等指出,纳米TiO:具有抗菌杀毒、吸收紫外线、自洁功效及良好的阻隔性和力学性能等,可以保证包装保持自身洁净和防雾滴功台

纳米二氧化钛复合薄膜可以有效地减少代谢过程纳米TiO:复合薄膜可以有效地减少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以及乙烯等有害物质,抑制或杀灭微生物以减少果蔬出现变质与腐烂。并且避免因其他贮藏方法如化学保鲜剂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克服了目前保鲜技术的缺陷,因此二氧化钛保鲜技术有这广阔的前景应用

2.纳米硅氧化物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纳米SiOx颗粒的适量加入有望形成牢固的纳米抗菌涂膜,同时利用硅氧键对二氧化钛和氧气吸附、溶解、扩散和释放作用,从而抑制果蔬呼吸强度,起到保鲜、保水的作用。纳米SiOx的加入可能改变水分子在膜中的渗透路径,增强复合膜的阻水性,提高保湿性。

加入纳米SiOx涂膜剂,水晶梨的失重率与腐烂率都显著小于其它涂膜液(P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它的迅猛发展将促进几乎所有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纳米技术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大部分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而实际应用的例子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纳米技术的应用会使果蔬贮藏保鲜的成本加大;纳米包装材料大规 模生产的工艺要求高、程序复杂等诸多方面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纳米保鲜的安全性

近年来,围绕纳米产品的生物安全问题发达国家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2003年4月,R F Service(2003)在Science首先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料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生物安全问题,并介绍了Lam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随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探讨纳米生 物安全问题,尤其是关于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潜在负面影响的问题即纳米生物环境安全性

科技是吧双刃剑,在迅猛发展的纳米浪潮中,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但是,有关纳米材料的安全l生评价资料检索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研究机构对纳米 的负面影响做相关的研究,我们要利用科技,但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第三篇:纳米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名化工人,我这学期选修了课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很荣幸在课堂展示环节担任过评委,我也是我们小组的组长和主讲人,我想谈一谈自己学习这个课程的一些感受,包括准备展示材料过程和作为评委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从学生的角度写这些东西,希望能给以后修这门课程的同学一些借鉴和收获。

首先,我第一次修这样一门课程,讲述科研前沿,而又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课方式,很新颖,我也很喜欢。亲身去参与这个过程,真的能够学到很多。

作为一个评委,我仔仔细细看了所有小组的展示,并按照我的判断给出了相应的分数。26组,尽管有些小组内容有些重复,但总体来说还是五花八门的,从存储、发电,医学医药,食品安全,纳米催化,到隐身防爆,等等等等,纳米材料无处不在。从评委的角度,对每组的印象各有不同,总体来说,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一个良好的主讲人,这是每一组人给评委和老师的第一印象,不仅要口齿流

利,还要对你们的展示内容滚瓜烂熟。

2,展示的主题切入点尽量要小,不要落入泛泛而谈的境地。内容要圆满,从结构、原

理、研究前沿、优缺点到实际应用等等,尽量将所选主题很完整的展现出来。一定不要选择那些大而空的主题,在台上对着ppt和讲稿讲那些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3,ppt做的要中规中矩,可以添加一些动画效果等来渲染你的内容,但是千万不要让

ppt效果淹没了你的内容,让别人印象深刻的只剩下了ppt而对内容完全没了印象。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ppt颜色搭配以及字体颜色,要让大家看的清楚,看着舒服。

4,准备工作要做好,比如要使用黑板就要提前擦好并准备好你用的粉笔等等(我就烦

了这个错误).还有需要给评委和老师的文档材料一定要提前打印好。

作为我们小组的组长,在组织我们小组准备的过程和展示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组队之时就要考虑好每个人的专长,做到人尽其用,每个人都有任务。可以跨班

组队,这样更能扩大范围寻找好队友。

2,在定题之前要查阅足够的相关前沿期刊和网站,扩大选择范围才能选到好主题,避

免被重复和落入俗套假大空。

3,主题内容切入点一定要小。我们组就出现了这个错误。我们浏览了近十年纳米科学

与技术应用前沿的进展,找到了纳米电路、纳米电池、纳米管泵和发电机、纳米存储等四个非常好的话题,原理明了简单,应用研究又热门,而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小组五人商讨很久之后才狠心砍掉了两个,留下了纳米管泵和发电机、纳米存储两个话题。但是最后战士的时候由于内容太多而使得整个展示过程显得很紧张很快,反而没有选择其中一个来集中展示来的轻松而且效果好。

4,组内分工合作要明确,这样工作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最终展示材料做好以后每个

人都要详细推敲一遍去更改和完善。正式展示之前,要模拟展示几次,控制好时间和速度,这样上台之后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很感谢老师一学期来的授课教导,我收获很多。也希望以后选这个课的学弟学妹能够获得更大的成长!

第四篇: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论文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年级: 2015级物联网工程 学生姓名:梁建业 学号:3115001473

4班 摘要: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文章简要了解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介绍它的一些相关的应用及其在国内外的现状,并尝试预测它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共同探讨下其存在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吧!一. 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ˉ9m。纳米材料是指在结构上具有纳米尺度调制特征的材料,纳米尺度一般是指1~100nm。当一种材料的结构进入纳米尺度特征范围时,其某个或某些性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纳米尺度和性能的特异变化是纳米材料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

按材质,纳米材料可分为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非金属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纳米非金属材料又可细分为纳米陶瓷材料、纳米氧化物材料和其他非金属纳米材料。

按纳米尺度在空间的表达特征,纳米材料可分为零维纳米材料即纳米颗粒材料、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线、棒、丝、管和纤维等)、二维纳米材料(如纳米膜、纳米盘和超晶格等)、纳米结构材料即纳米空间材料(如介孔材料。

按形态,纳米材料可分为纳米颗粒材料、纳米固体材料(也称纳米块体材料)、纳米膜材料以及纳米液体材料(如磁性液体纳米材料和纳米溶胶等)。

按功能,纳米材料可分为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药物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智能材料、纳米吸波材料、纳米热敏材料以及纳米环保材料等)。

二.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0.1~100nm空间尺度上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物质及其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学科。其实通俗的讲就是“use little things to finish the big work”。我们在分子原子这样的微小尺度上加工材料,得到一些新型的功能性的高科技产品,他们往往具有相比于一般材料更优良的性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而将纳米应用到测量等方面,又可以达到高精度的效果,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显微镜(AFM)的发明等。另外还有: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等方面的应用。

三. 纳米技术的特异性质及其相关的应用。

1.纳米技术的具有的个性效应。

小尺寸效应是指:随着颗粒尺寸的不断减小,当进入纳米量级的时候,颗粒的光、声、电磁和热力学等物理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类现象。比如磁性的纳米颗粒的矫顽力异常之高,而且其有很多应用,磁性车票、磁性钥匙、磁性信用卡等都是应用这一性质;又如纳米二氧化钛陶瓷一改传统陶瓷在室温下可弯曲,塑性形变可达到100%,这就克服了传统陶瓷性非常脆的弱点。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随着颗粒的尺寸进入纳米量级,电子能级也随之从连续转变为离散的,也就是量子化的了,而且能级间距也发生了分裂。这时纳米微粒的磁、光、声、热、电等性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例如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是绝缘体。表面效应是指:伴随着颗粒尺寸的不断减小,颗粒总的表面积大幅度变大,表面原子数急剧上升,与此同时,纳米材料的表面能也急剧变大,这种现象称之为表面效应。由于表面原子活化能大,所以它们具有非常高的活性,很不稳定,就更容易与其他物质结合。我们熟悉的现象:纳米金属微粒在空气中就能够燃烧。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是指:一些宏观量,例如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纳米颗粒的电导率、超微颗粒的磁化强度等也具有隧道效应的现象。

2.纳米技术的特殊性质。

(一)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二)磁学性质

当代计算机硬盘系统的磁记录密度超过1.55Gb/cm2,在这情况下,感应法读出磁头和普通坡莫合金磁电阻磁头的磁致电阻效应为3%,已不能满足需要,而纳米多层膜系统的巨磁电阻效应高达50%,可以用于信息存储的磁电阻读出磁头,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和低噪音。目前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出磁头可将磁盘的记录密度提高到1.71Gb/cm2。同时纳米巨磁电阻材料的磁电阻与外磁场间存在近似线性的关系,所以也可以用作新型的磁传感材料。高分子复合纳米材料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对可见光的吸收系数比传统粗晶材料低得多,而且对红外波段的吸收系数至少比传统粗晶材料低3个数量级,磁性比FeBO3和FeF3透明体至少高1个数量级,从而在光磁系统、光磁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功研制出了室温下的单电子晶体管。随着单电子晶体管研究的深入进展,已经成功研制出由碳纳米管组成的逻辑电路。

(四)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五)光学性质

纳米粒子的粒径远小于光波波长。与入射光有交互作用,光透性可以通过控制粒径和气孔率而加以精确控制,在光感应和光过滤中应用广泛。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纳米半导体微粒的吸收光谱一般存在蓝移现象,其光吸收率很大,所以可应用于红外线感测器材料。

(六)生物医药材料应用

纳米粒子比红血细胞(6~9nm)小得多,可以在血液中自由运动,如果利用纳米粒子研制成机器人,注入人体血管内,就可以对人体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和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等,还可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在医药方面,可在纳米材料的尺寸上直接利用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品纳米材料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输运更加方便。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由于我们自身的某些特殊原因,国内对纳米材料的研究起步晚,确切的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仅仅三十来年的时间,但在纳米材料其特异性能的诱惑下,在以中科院为龙头的引导下,我国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并取得很多重大成果,使我国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在总体水平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对纳米高端技术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已经进入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新局面。由于我国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骄人成果,使我们的研究情况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我国纳米材料研究资助项目,主要以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是另一个重要方向,都有所突破。而纳米结构材料研究集中在纳米晶、纳米粉、纳米薄膜、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改性、增强增韧、纳米结构和纳米特性研究;纳米功能材料的重点领域为纳米信息材料、纳米环境材料、纳米传感材料、热电光磁环境下的特性研究。信息领域包括纳米信息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器件等,是材料、物理、信息相互交叉、促进的领域。生命领域主要集中资助生物材料及应用,如生物纳米传感、检测等。矿物和岩土介质中纳米颗粒的分布和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则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内容。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科学家很早就预言纳米技术将在21世纪科技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通产省政府与1990年做出资助两项十年计划的重要决定,分别是量子装置计划和关于原子技术的计划,因此日本也就成为了世界上大规模大投入研究纳米技术的先导国。日本的公司和研究所主要集中研究材料的加工和制造,包括先进的医疗诊断器械和微电子应用方面。纳米技术广泛而细致,包括如纳米颗粒的合成、加工,以及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的制造等。目前,从总体实力上客观评价,在纳米材料合成和组装研究方面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和日本紧随其后;在生物方法以及其实际应用方面,美国和欧洲又要强一点,日本稍逊一点点;纳米分散和涂层方面美国与欧洲相近,日本的研究较晚一些,但日本在纳米装置领域和固体材料方面相当强悍,比美国、欧洲都先进。发展趋势

一.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

(1)纳米尺度。通过精确地控制尺寸和成分来合成材料单元,制备更轻更强的材料,并具有寿命长、维修费用低等特点;以新原理和新结构在纳米层次上构筑特定性质的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由于纳米技术能使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根本的改变,如纳米陶瓷硬如钢铁,而纳米钢却能像橡胶那样富有弹性等。所以,纳米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材料技术的发展方向。(2)航天和航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研制低能耗、抗辐射、高性能计算机;微型航天器用纳米集成的测试、控制仪器和电子设备;抗热胀、耐磨损的纳米结构涂层材料。(3)国家安全。通过纳米电子器件在信息控制中的应用,使军队在预警、导弹拦截等领域快速反应;用纳米机械设备控制,国家核防卫系统的性能将大大提高;通过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使武器装备的耐腐蚀、吸波性和隐蔽性有很大提高,可用于舰船、潜艇和战斗机等。二.纳米技术的发展趋势(1)微电子和计算机。纳米结构的微处理器的效率将提高100万倍,并实现兆兆比特的存储器(提高1000倍);研制集成纳米传感器系统。(2)环境和能源。发展绿色能源和环境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恢复被破坏的环境;制备孔径1nm的纳孔材料作为催化剂的载体,用以消除水和空气中的污染;成倍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3)医学。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方便,将来用纳米结构“组装”一种寻找病毒的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对艾滋病、癌症、病毒性感冒等进行治疗;在人工器官外涂上纳米粒子可预防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研究与人体友好的人工组织、器官复明和复聪器件等。

(4)生物。在纳米尺度上按照预定的对称性和排列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在纳米材料和器件中植入生物材料使其兼具生物功能,生物仿生化学药品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动植物的基因改善和治疗,测定DNA的基因芯片等。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危害

纳米材料(包含有纳米颗粒的材料)本身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危害。只有它的一些方面具有危害性,特别是他们的移动性和增强的反应性。只有某些纳米粒子的某些方面对生物或环境有害,我们才面临一个真的危害。二.健康问题

纳米颗粒进入人体有四种途径:吸入,吞咽,从皮肤吸收或在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一旦进入人体,它们具有高度的可移动性。在一些个例中,它们甚至能穿越血脑屏障。

纳米粒子在器官中的行为仍然是需要研究的一个大课题。基本上,纳米颗粒的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大小,形状和同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活动性。它们可能引起噬菌细胞(吞咽并消灭外来物质的细胞)的“过载”,从而引发防御性的发烧和降低机体免疫力。它们可能因为无法降解或降解缓慢,而在器官里集聚。还有一个顾虑是它们同人体中一些生物过程发生反应的潜在危险。由于极大的表面积,暴露在组织和液体中的纳米粒子会立即吸附他们遇到的大分子。这样会影响到例如酶和其他蛋白的调整机制。三.环境问题

主要担心纳米颗粒可能会造成未知的危害。四.社会风险

纳米技术的使用也存在社会学风险。在仪器的层面,也包括在军事领域使用纳米技术的可能性。(例如,在MIT士兵纳米技术研究所[1]研究的装备士兵的植入体或其他手段,同时还有通过纳米探测器增强的监视手段。

尽管到目前为止,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仍然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对人类的危害还是个未知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相信这些问题都将会被妥善解决。纳米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预计不久的将来,纳米科技将深入到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并将成为今后二三十年科技发展的主导技术。

[参考文献] [1]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工程咨询, 2000,(4):38-41.[2]夏秦海.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01,(3): 44.[3]张立德.纳米材料研究的进展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导 报,2000,(10):33-34 [4]百度百科

第五篇:纳米材料 论文

TiO2纳米制备及其改性和应用研究进展

于琳枫(12化学1班)

摘 要: 二氧化钛纳米管由于新奇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在制备方法﹑反应机理﹑二级结构及掺杂和应用方面予以综述,并讨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管, 制备, 反应机理, 二级结构

0 引言

TiO2俗称钛白粉,无毒、无味、无刺激性、热稳定性好,且原料来源广泛易得.它有三种晶型:板钛矿、锐钛矿和金红石型。TiO2最早用来做涂料。

自从1991年I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已经用碳纳米管模板合成出各种不同的氧化物纳米管,如SiO2,V2O5,Al2O3,MoO3等,二氧化钛由于其化学惰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较强的氧化能力,以及抗化学腐蚀和光腐蚀的能力,价格低廉,在能量转换﹑废水处理﹑环境净化﹑传感器﹑涂料﹑化妆品﹑催化剂﹑填充剂等诸多领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TiO2的晶粒大小,形状,相组成或表面修饰以及其它成分的掺杂对其性质﹑功能有显著的影响,纳米管的比表面积大,因而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望具有新奇的光电磁性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形成机理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

1.1 气相法

TiO2纳米材料的气相合成主要是在化学技术和物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反应温度高。气相法具有成核速度快、产品结晶度高、纯度高、生成粒子团聚少、粒径易控制等优点。气相法可以合成各种形貌的TiO2薄膜或粉体:纳米棒、纳米管、纳米带等。最常使用的气相法是高温溅射沉积法(SPD).Ahonen等用钛醇盐做前驱体。采用SPD法合成了TiO2纳米粉体和薄膜。其他的气相制备技术 1

包括:直流电溅射法、高频无线电溅射法、分子束取向生长法和等离子体法等。

1.2 液相法

目前制备TiO2纳米材料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各种前驱体的液相合成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原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设备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但是产品粒子的均匀性差,在干燥和煅烧过程中易发生团聚.应用最普遍的液相制备方法包括液相沉积法和微乳液法等。

1.2.1 液相沉积法

液相沉积法是以无机钛盐作原料,通过直接沉积来制备功能TiO2粉体和薄膜的液相法。Deki等用(NH4)2TiF6和H3BO3的水溶液为起始溶液,制备了TiO2薄膜.Imai等用添加了尿素的TiF4和Ti(SO4)2的水溶液制备了不同形貌的TiO2纳米材料。液相沉积法具有以下优点:对仪器要求比较低,温度要求低(30~50℃),基片选择比较广等。

1.2.2 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TiO2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微乳液是指热力学稳定分散的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宏观上均一而微观上不均匀的液体混合物。该法的制备原理是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利用这两种微乳液间的反应可得到无定型的TiO2,经煅烧、晶化得到TiO2纳米晶体。贺进明等以TiCl4为原料、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己醇、水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在较低温度下,制备了球形、花状、捆绑丝和星形的金红石型TiO2纳米颗粒。微乳液法得到的粒子纯度高、粒度小而且分布均匀,但稳定微乳液的制备较困难。因此,此法的关键在于制备稳定的微乳液。TiO2纳米材料的反应机理

2.1氧化钛纳米管形成的反应机理

目前,对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和组成尚存在分歧。一般认为,锐钛矿或者金红石相以及无定形二氧化钛在碱性条件下转换为纳米管都要经过单层的纳米片的卷曲,类似于多层碳纳米管形成的机理,即从1D到2D,再到 3D的组合过程。Sugimoto等研究证实了层状的质子化的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存在,Sun和Masaki各自报道了钛酸钾或者钛酸钠形成的纳米带。在碱性条件下,各种钛酸盐可以形成层状的结构,再通过折叠或卷曲形成纳米管,但折叠或卷曲的顺序

尚不确定。理论上钛纳米带折叠或卷曲形成纳米管时,可形成下列3种形状:(a)蛇形的,即单层纳米管的卷曲;(b)洋葱式的,即几个有弱相互作用的纳米片的卷曲;(c)同心式的,通过卷曲或者折叠成多层的纳米管。但实际上,(c)种形状在合成时很难出现。Yao和Ma通过TEM研究分别证实了(a)和(b)构型钛纳米管的存在。

梁建等则认为钛纳米管的生长机理符合3-2-1D的生长模型,在水热合成的过程中,在高压高温和强碱作用下,二氧化钛块体沿着(110)晶面被剥落成碎片,在片的两面有不饱和悬挂键,随着反应的进行,不饱和悬挂键增多,使薄片的表面活性增强,开始卷曲成管状,以减少体系的能量,这一点从反应中间产物中观察到大量的片状及卷曲态得的到证明。Dimitry V.Bavykin[19]等系统地研究了合成温度以及TiO2/NaOH mol 比对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形貌的影响.认为 图3-b 符合氧化钛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并给出了形成机理的原始驱动力的解释。Dimitry V.Bavykin等进行了氧化钛纳米管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该模型见图4 能够很好的解释实验中增加TiO2/NaOH的摩尔比,氧化钛纳米管的平均管径也增大。同时也可以解释反应温度增加有利于纳米管的平均管径增大。

2.2 纳米管的热稳定性及氧化钛纳米管的晶型

由于二氧化钛纳米管为无定形结构,在热力学上,属于介稳态。因此研究温度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颇有必要。王保玉等以TiO2为原料制备成TiO2纳米管,通过不同温度焙烧得到不同的样品,用TEM,XRD,FT-IR,BET等手段详细的研究了温度对晶型,比表面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00 ℃和400 ℃焙烧存在着两次比表面积的突降,用化学法合成的纳米管在400 ℃时,比表面积降到很小,管的结构严重被破坏。用化学法合成的纳米管是无定形的,而模板法制备的纳米管为锐钛矿型的。这可能是因为化学法制备的纳米管为多层,层与层之间不能形成三维空间的点阵结构。而王芹等研究则发现钛纳米管经过400 ℃热处理后能保持其纳米管的形貌,600 ℃有纳米管间烧结的现象,800 ℃时管的形状完全被破坏。可见合成方法的不同,氧化钛纳米管的热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Graham Armstrong等用水热法合成的氧化钛纳米管晶型为TiO2-B,具有竹子状的二氧化钛,是以TiO6八面体为基础通过共用边和共顶点形成的多晶,不同于锐钛矿相,金红石相和板钛矿相,密度比上述三种晶型都稍低。但XRD的 3

结果表明,TiO2-B的结构中仍还有痕量的锐钛矿相。梁建等用水热法合成,控制温度130 ℃,晶化时间2~3天,成功制备了多层的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的TiO2纳米管。王保玉等研究发现,氧化钛纳米管为多层管,每个单层相当于 一个氧化钛分子的厚度,层与层之间不在以化学键存在,Ti在纳米管中的配位和八面体结构未达到饱和,拉曼光谱表明,TiO2纳米管以无定型的形态存在。Tomoko Kasuga等用10 M NaOH溶液水热条件下110 ℃处理20小时,得到具有针状结构的纳米管,晶型为锐钛矿型。可见纳米管的晶型,随着水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TiO2纳米材料的的二级结构

在水热处理的过程中,除了生成纳米管本身的一级结构外,还存在纳米管之间的聚集,因而产生了氧化钛纳米管的二级结构。Dimitry V.Bavykin等研究发现,纳米管的二级结构取决于前驱体二氧化钛的量和所用NaOH的体积,其比例越小,生成的氧化钛纳米管越倾向聚集成球状。这可能是由于在水热条件下生成纳米管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复杂造成的。TiO2纳米材料的改性

TiO2纳米材料的很多应用都是和其光学性质紧密相连的。但是,TiO2的带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TiO2纳米材料的效率。金红石型TiO2的带隙是3.0eV,锐钛矿型是3.2eV,只能吸收紫外光,而紫外光在太阳光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10%)。因而,改善TiO2纳米材料性能的一个目的就是将其光响应范围从紫外光区拓展到可见光区,从而增加光活性。目前经常采用的改性方法包括贵金属沉积、离子掺杂、染料敏化和半导体复合等方法。

5.1 贵金属沉积

半导体表面贵金属(包括Pt、Au、Pd、Rh、Ni、Cu和Ag)沉积可以通过浸渍还原、表面溅射等方法使贵金属形成原子簇沉积附着在TiO2表面.由于贵金属的费米能级比TiO2的更低,光激发电子能够从导带转移到沉积在TiO2表面的贵金属颗粒上,而光生价带空穴仍然在TiO2上.这些行为大大降低了电子和空穴再结合的可能性,从而改善其光活性.Anpo和Takeuchi制备了Pt沉积TiO2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实验,发现产氢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Sakthivel等研究了用Pt、Au和Pt沉积TiO2做光催化剂时对酸性绿16的光致氧化作用,发现与未沉积贵金属的TiO2相比,光催化效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5.2 离子掺杂

TiO2半导体离子掺杂技术是用高温焙烧或辅助沉积等手段,通过反应将金属离子转入TiO2晶格结构之中。离子的掺杂可能在半导体晶格中引入缺陷位置和改变结晶度等。影响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或改变了半导体的激发波长,从而改变TiO2的光活性。但是,只有一些特定的金属离子有利于提高光量子效率,其他金属离子的掺杂反而是有害的。Choi等系统地研究了21种金属离子掺杂对

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Fe、Mo、Ru、Os、Re、V和Rh离子掺杂可以把TiO2的光响应拓宽到可见光范围,其中Fe离子掺杂效果最好,而掺杂Co和Al会降低其光催化活性。Wu等定性分析了过渡金属(Cr、Mn、Fe、Co、Ni和Cu)离子掺杂对TiO2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Xu等比较了不同稀有金属(La、Ce、Er、Pr、Gd、Nd和Sm)离子掺杂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阴离子掺杂可以改善TiO2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光化学活性和光电化学活性。在TiO2晶体中掺杂阴离子(N、F、C、S等)可以将光响应移动到可见光范围。不像金属阳离子,阴离子不大可能成为电子和空穴的再结合中心,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加强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Asahi等测定了取代锐钛矿TiO2中O的C、N、F、P和S的掺杂比例。发现p态N和2p态O的混合能使价带边缘向上移动从而使得TiO2带隙变窄。尽管S掺杂同样能使TiO2带隙变窄,但是由于S离子半径太大很难进入TiO2晶格。研究表明C和P掺杂由于掺杂太深不利于光生电荷载体传递到催化剂表面,所以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不是很有效。Ihara等将硫酸钛和氨水的水解产物在400℃的干燥空气中煅烧,得到了可见光激发的N掺杂TiO2光催化剂。

5.3 染料敏化

有机染料被广泛地用作TiO2的光敏化剂来改善其光学性质。有机染料通常是具有低激发态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像吡啶化合物、苯二甲蓝和金属卟啉等。Yang等用联吡啶、Carp等用苯二甲蓝染料作为感光剂敏化TiO2,发现这些染料可以改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电荷分离,从而改善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

5.4 半导体复合

半导体复合是提高TiO2光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半导体的复合可以提高系统的电荷分离效率,扩展其光谱响应范围.从本质上说,半导体复合可以看成是一种颗粒对另一种颗粒的修饰。Sukharev等将禁带宽度与TiO2相近的半导体ZnO与TiO2复合,因复合半导体的能带重叠使光谱响应得到发展。通过对ZnO/TiO2、TiO2/CdSe、TiO2/PbS、TiO2/WO3等体系的研究表明,复合半导体比单个半导体具有更高的光活性。GurunathanK等将CdS(带隙2.4eV)和SnO2(带隙3.5eV)复合在可见光下制氢得到了更高的产氢率。总结与展望

针对TiO2纳米材料的性质、合成、改性和应用,人们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随着TiO2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改性方面的突破,其性能得到不断地改善,新应用也不断的被发现。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可见光催化或分解水效率还普遍很低。因此如何通过对纳米TiO2的改性,有效地利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降低TiO2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机率,提高其量子效率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梁建,马淑芳,韩培德等,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合成及其表征,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34(2): 287-290, 2005.[2] 王保玉, 郭新勇, 张治军等, 热处理对TiO2纳米管结构相变的影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 1838-1841,2003.[3] 王芹, 陶杰, 翁履谦等, 氧化钛纳米管的合成机理与表征, 材料开发与应用, 19: 9-12, 2004.[4] 张青红, 高濂, 郑珊等, 制备均一形貌的长二氧化钛纳米管, 化学学报, 60(8): 1439-1444, 2002.[4] 赖跃坤, 孙岚, 左娟等, 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制备及形成机理, 物理化学学报, 20(9): 1063-1066, 2004.[5] 王芹, 陶杰, 翁履谦等, 氧化钛纳米管的水热法合成机理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37(1): 130-134, 2005.[6] 韩文涛, 马建华, 郝彦忠,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研究进展,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6(3): 199-202,2005.[7]洪樟连.唐培松.周时凤.樊先平.王智宇.钱国栋.王民权 水热法制备纳米TiO2的可见光波段光催化活性的溶剂效应[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4(z1)[8]张景臣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期刊论文]-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3(3)[9]蔡登科.张博.孟凡 纳米TiO2在有机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电力环境保护 2003(3)60.陈琦丽.唐超群.肖循.丁时锋 二氧化钛纳米晶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研究[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3(4)[10]江红.戴春爱 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6)

[11]余灯华.廖世军 TiO2结构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其提高的途径[期刊论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2)[12]张青红.高濂.孙静 氧化硅对二氧化钛纳米晶相变和晶粒生长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无机材料学报2002(3)[13]梅燕.贾振斌.曹江林.韩梅娟.张艳峰.魏雨 纳米TiO2粉体的固定及其对甲醇的光电复合氧化[期刊论文]-太阳能学报 2002(2)[14]孙晓君.井立强.蔡伟民.周德瑞.徐朝鹏.李晓倩 用于可见光下Pt(Ⅳ)/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期刊论文]-硅酸盐学报 2002(6)[15]李汝雄.孙海影 超细TiO2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研究[期刊论文]-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2(2)[16]邓晓燕.崔作林.杜芳林.彭春 纳米二氧化钛的热分析表征[期刊论文]-无机材料学报 2001(6)73.余润兰.邝代治.邓戊有.王建伟 纳米催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6)[17]井立强.孙晓君.郑大方.徐跃.李万程.蔡伟民 ZnO超微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和光催化性能[期刊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1(3)8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