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事故及其危害特点
核事故及其危害特点
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简称核事故。各种核设施发生事故的原因及后果有较大的差别,最典型的是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核电站就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发电厂。其核能的释放是人工可以控制的、缓慢而有节奏地进行的,它的裂变物浓度和装置方式和原子弹不同。所以,核电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另外,它有三道“屏障”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安全系数很高。在正常运行时不会对公众和场内人员造成不良影响,发生事故的几率极小。
(一)泄漏物颗粒较小,感生放射性极少
核爆炸时,所有的弹体物质(核裂碎片、未裂变的核装料以及其他物质)都被汽化,特别是地爆时,大量的土壤、水分被卷入火球中并被高温所熔化或汽化,与放射性物质充分混合后随着火球的冷却凝结成较大的放射性颗粒沉降到地面,造成沾染。地爆时,会使地表面土壤、砂石等物质熔化,在爆心附近几百米范围内形成体积较大的放射性熔渣。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感生放射性。而核事故时既不会形成放射性熔渣,也不会在核反应堆主厂房外产生感生放射性。事故时外泄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烟状或雾状释放到环境中,它比核爆炸时形成的放射性落尘的体积要小得多。
(二)泄漏和沾染时间较长
核爆炸时,弹体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在爆炸瞬间释放到环境中的。而核事故外泄的放射性物质,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释放到环境中去的。如果事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则放射性物质的外泄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
(三)沾染范围较小,程度较轻
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一般会上升到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高空,并形成烟羽团。然后烟羽团在近地面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漂移,从而对一定范围内的空气、地面、水源,以及人员和各种物体表面造成放射性污染。这个范围称为烟羽区,其下风边界距离核电站一般不超过5-10千米。另外,核事故会引起水、牲畜、蔬菜等污染,人员因吃、喝引起射线病的区域,叫食人区。食人区下风边界距离一般不超过10-50千米,沾染范围比核爆炸小得多。同时,沾染程度也要比核爆炸轻得多。
(四)伤害途径以吸入内照射为主
核爆炸时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落尘沉降的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而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则主要是由放射性烟羽的浸没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特别是放射性碘的吸人内照射,对人员伤害起主要作用。
第二篇:科学认识核事故
科学认识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受地震影响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1.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发生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辐射危害?
简单地说,核事故就是指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在事故状态若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可能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放射性碘和铯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对人员的照射,一方面来自于放射性烟云所致的小剂量外照射,另一方面来自通过吸入和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食物和水产生的内照射。2.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吗?
根据卫生部日前发布的《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在发生较严重核污染的情况下,应该有计划地在一定时间内服用一定量的碘片。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是一种稳定性碘,能阻断放射性碘被人体甲状腺吸收,使放射性碘快速排出体外,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目的。卫生部推荐的含碘食盐中的含量为每公斤35毫克,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次食用1公斤含碘食盐才能获得35毫克的碘,而真正在核泄漏事故中可能受到照射的人员推荐的一次碘片服用量为100毫克,3公斤的含碘食盐才能达到这样的含碘水平,故含碘食盐不具备抗辐射的功效,更没必要多食用或在家中储备含碘食盐。此外,盲目过量
吃碘盐或碘片,可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
3.日本福岛核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监测点气溶胶取样中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均在10-4贝克/立方米量级及以下。结合近年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初步确认各地所检测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来自日本福岛核事故。
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时量级,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0.1微希沃特/小时左右)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公众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之内所接受的附加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两千公里所受辐射剂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需要采取任何防护措施。4.日常生活与核辐射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医院的X光机,辐射无所不在。
世界平均每人受到的自然照射量约为2.4毫西弗(包括宇宙射线0.39毫西弗、大地辐射0.48毫西弗、食物辐射0.29毫西弗、空气中的氡气辐射1.26毫西弗)。我们做一次CT检查受到的辐射量为6.9毫西弗;做一次胸部集中X射线检查0.05毫西弗;乘坐飞机由日本
东京至美国纽约(往返)受到的辐射量为0.2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一年有0.5毫西弗至1毫西弗的辐射量。因此,我们大家不必过分担忧,只有过量的放射性照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5.就目前情况,我区疾控中心尚不需开展放射性污染检测工作。
目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对日本归国人员设立了放射性污染检测站开展相关检测工作。据市疾控中心检测工作人员介绍,每日前往检测点检测的人员仅有几个人到十几人不等。目前,不会出现大量人员前去检测现象。
近日,各大媒体广泛报道有关日本核事故的相关新闻,并对此次核事故对我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公众已不像起初那样恐慌、茫然,能够理性对待此事件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区疾控中心尚不需开展放射性污染检测工作。
第三篇:核事故启示
核事故的启示
1957年10月10日,英格兰西北部的温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一座反应堆起火,释放出放射性云雾。核电站附近的农场产品被禁售一个月,数十人因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1]。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2]。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3]。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托姆斯克市附近的托姆斯克化工厂的一个装满放射性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气体,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达1 000公顷,并引起大火,附近的几个村庄被迫整体迁移[4]。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附近居民被疏散避难。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反应堆发生涡轮机房内蒸气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11年3月12日,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核泄漏事故等级为5级。这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5]。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为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6]。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7]。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核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电,核能几乎等同于核电。自然界或人工生产的一些重原子核碰到一个中子会裂变成几个轻原子核。裂变释放大量的能量,与煤炭燃烧释放的化学能相比,裂变元素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同等质量煤炭的三百万倍。裂变时要放出更多的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裂变,这就是链式反应。核反应堆中,有些中子会被吸收,不参与裂变反应。为了让核反应堆持续稳定运行,在裂变产生的第二代中子中,需要正好有一个中子引发裂变,而多出来的中子要被吸收掉。多余的中子可以用控制棒吸收。但持续调节控制棒很难保证安全,现在的反应堆都设计为负功率因子,也就是当反应堆功率超过设计功率上升时,因为水中气泡增多、密度下降等因素会导致慢中子数下降,从而裂变功率下降,也就是说,即使不用控制棒,反应堆也不会超过设计功率运行。控制棒可以用来调降功率或者停堆[8]。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反应堆是非常安全的。核能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它的能量密度很高,需要的燃料少,一个机组每年大概只需要几十吨核燃料。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除了排出一些废热,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废热也可以用来供热。与化石能源相比,不排出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没有海量燃料运输要求,燃料储量几乎无限。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它紧凑、可靠、可在任何时侯出力,能够保障能源安全,运行成本低。核能的缺点包括: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危险,一旦出问题,后果非常严重;系统太复杂;设计寿命到期,拆除费用高昂;能生产核武器原料,意味着谁都能做原子弹;乏燃料(用过的核燃料)、核废料问题还没有解决;等等[9]。核能虽然建设和拆除的成本高,但总的成本并不比化石能源高,如果化石能源要收碳税的话,核能的成本更低。
核能的主要反对声音来自它的危险性。那么它的危险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能不能解决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核电站为什么危险:
第一,核电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了保证安全,核电厂设计了很多冗余,又很复杂的控制系统。系统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系统复杂了,操作人员很难掌握所有系统。出现异常,不能保证所有的处置都是正确的。
第二,核电厂需要持续不断地强制散热。同燃煤电厂一样,核燃料裂变释放的能量用来把水烧开,产生水蒸气发电。这里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其余三分之二的能量作为废热释放到环境中。一台发电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废热功率约200万千瓦,如果用海水冷却,为了不影响环境,假定进出水温差为10度,则每天需要400万吨海水,每秒近50 吨。重核裂变后产生的轻核基本都是不稳定的,要衰变。反应堆运行一段时间后,大概6.5%的功率是由衰变热提供。对于 100万千瓦电的机组,热功率是 300万千瓦,衰变热功率约20万千瓦。这意味着即使完全停堆,反应堆还有20万千瓦的热需要排除到环境中。这是很大的一个热功率,如果散热失效,核燃料将融毁,导致不可控的核泄漏。由于大部分裂变产物寿命很短,从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衰变热衰减很快。实际上,停堆 10分钟后,衰变热功率就会从刚停堆的 6.5%降到 2%左右,1 小时后1.5%,一天后0.4%,一周后0.2%,对于100万千瓦电功率机组,一周后的热功率为6千千瓦,仍然需要强制散热[10]。换句话来说,核电机组永远需要强制散热,否则就会有熔堆核泄漏的危险。
第三,熔堆后,燃料还在不断放出大量的热和放射线,完全没有办法接近处理,只能依靠以前的设计将燃料分散冷却。这种设计是不可能预先做实验验证的。失去冷却后,控制棒会比燃料棒先熔化,燃料还能产生一定程度的链式反应,从而加大放热。但是熔堆后因为中子慢化不充分,燃料中中子浓度低,不可能再临界或核爆。几十吨温度非常高,密度非常大的核燃料如果聚集在一起,完全无法处理,它会不断熔化、汽化它下面的任何东西,不可阻挡地往地下走,直到自然稀释到一定程度。大量放射性物质会进入大气和地下水。
第四,核反应堆装料量大,如果加上随堆堆放的乏燃料,一个堆可以有数百吨高放射物质,其中放射性裂变产物有数百千克。作为对比,一颗原子弹只产生一两千克放射性裂变产物。因此,一个失控的反应堆对环境的危害远远超过一颗原子弹。杀死一个人的辐射剂量,折合成能量只需要不到一千焦耳(几天之内),而一百千克放射性裂变产物中蕴含的放射能是这一剂量的近一万亿倍。当然,实际危害不可能那么大,更实际的计算可以看乏燃料的衰变热。乏燃料从反应堆取出一年后,每吨产生 10千瓦衰变热,也就是每秒10千焦耳,过 10 年后衰减到 1 千瓦。也就是说,每吨乏燃料取出后一年到十年间,每秒释放的放射能可以杀死几个人。全世界每年产生数万吨乏燃料[11]。
现在世界上核电大国的排序是: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中国排到第10 位[12]。世界上出现的大型核事故,最早是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其次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近年的日本福岛核危机。虽然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发生了核危机,但是他们还是真正的核大国、核强国,是核电安全记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我们不应当耻笑他们,应当从他们的核危机中汲取教训,把我们的核电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1)要认真汲取教训,不要核恐慌。
(2)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搞好核电布局。(3)努力培养合格的核电人才是核电安全的根本保证。
(4)要给核电站以宽松的运行条件,使核电站有充分的维护、检修时间。(5)寻找核电安全的薄弱环节,抓好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体系建设。(6)要努力掌握核电的核心技术,加快研究第四代核电。
参考文献
[1]核安全问题之思考[J].视野,2011,4: 26-28.
[2] 核电站应急防护措施[J].核电之窗, 2011, 10:217.[3] 吴冕.核能:福祉与灾难[J].特别关注,2011,8(242):49.[4] 杨进.切尔诺贝利悲剧的重新审视[J].理工学报,2011,21(13):57-60.[5] 朱成章.从日本福岛核危机中汲取教训[J].专 稿, 2011, 25:83.[6] 柴之芳.从日本福岛核事故说起[J].科学文化评论,2011,8(5):8-16 [7] 苗永梅.核能的科学利用[J].硅谷,43-45 [8] 雷奕安.核安全与核能社会[J].现代物理知识, 2010, 11:31-41.[9] 王芳, 鲍鸥.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应急处理的启示[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1, 3(1):85-217.[10] 邹树梁,邹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 2011, 12(2):1-3.[11] 张力.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安全科学的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21(4):56-59.[12] 左凤荣.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原因与教训[J].理论视野, 2011, 4: 31~ 33
第四篇:浅析“小金库”的特点、危害及防范措施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近几年来,我们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案发单位私设“小金库”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私设“小金库”违纪违法案件明显上升,其危害也日趋严重。“小金库”是滋生腐败和不廉政行为的温床。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私设“小金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措施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金库”的特点
一是点多面广,具有普遍性。私设“小金库”现象不但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存在,且党政机关、执法机关等单位也普遍存在。有的单位不仅内部设立了“小金库”,而且各科、室、股、站、队、所也层层私设“小金库”。二是手段狡猾,具有隐蔽性。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私设“小金库”的形式也更加隐蔽。有的做账外账,有的做假账,有的甚至干脆不做账,只有一包白纸条,办法更是巧妙,主要领导与具体承办者操作,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即使案发后也都有着共同的防御心理和“攻守同盟”行为,给查处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集体负责”,具有共伙性。近几年我们办案发现,利用“小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库”实施违纪违法行为,由过去主要领导、财务人员等极少数相互勾结发展到单位领导集体与财务人员串通一气,让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共同以奖金和补助等名誉私分国有资产,可谓是“利益均占,风险集体共担”。四是“小金库”数额越来越大,涉及人员越来越多。从我们查处“小金库”的情况来看,少到上千元多到上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到上百万元,涉案人员也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主要领导发展到所有领导,由原来的少数人发展到集体,构成一个“利益风险共同体”。五是问题难定性。通过查处“小金库”多数单位都是领导假跑项目,以请客送礼和业务往来为名,行自己贪占、个人得好处之实。用假发票、白纸条,在“小金库”如数报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这些钱的性质兼而有之,分辨不清难以定性,只好以违纪处理。
“小金库”危害
一是腐化了党的干部队伍,使少数党员干部走向违纪违法甚至犯罪道路,削弱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是使国家、集体大量资产流入个人腰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是为吃喝玩乐、请客送礼大开方便之门,严重腐化了社会风气,毒化了人们的心灵。
“小金库”的防范措施
“小金库”是个毒瘤,我们必须坚决割除。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要通过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明辨是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努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加大制度建设。预防和遏止“小金库”滋生腐败现象,关键是建立健全过硬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制度付诸实施,落到实处。否则杜绝“小金库”就是一句空话。一是要把好财务关。要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严格管理好预算外收入。二是要全面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决不允许把执法收入和经营收入加以隐瞒截留和挪作他用。
近年来,实行“县会计核算中心”和“村账民理乡审”都是切断“小金库”来源的好举措。第三,要严肃查处。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加大对各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检查力度,对发现私设“小金库”的行为,不论是哪个单位,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对“小金库”的资产来源和走向,一查到底。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五篇: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1.秋冬季节室内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影响更严重:
①由于秋冬季节天气转凉,一般房间门窗较少打开,且气压及空气流偏低,室内空气换气不流畅,室内挥发出来的污染物不断积累使室内的空气环境不断恶化。冬季采暖时,室内外的温差较大且门窗紧闭,加剧了室内污染物的挥发,使室内空气的污染物浓度越来越大且扩算不出来,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②秋冬两季天气变化无常,人体的适应程度低容易导致感冒等症状,使人体的免疫力降低,使人体对各种污染物的抵抗力更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2.室内污染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更大:
①儿童身体在成长过程中,其呼吸量按其体重比小于成人50%左右,并且儿童在室内活动和休息时间更长;
②室内挥发出的有机有害物质的比重比空气的比重大,导致污染物会下沉离地一米高的高空内,而儿童身高矮,容易呼吸更多室内空气的有害物质;
③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发育不全,免疫力低下,所以更应当注意室内污染物的影响。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①现代人有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成年人有65%的时间是呆在家里,儿童有80%时间是在家里休息及生活;
②据有关资料统计的数据,现代人所患的疾病约68%与室内污染有关;
③现代家居污染已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其诱发的病症如:皮肤枯燥老化,脱发乏力,健忘,不孕不育,甚至白血病,癌症等习以为常。2003年,在北京儿童医院接种的白血病患儿中,有90%的患儿家庭在半年内都曾装修过;
④室内专修形成室内污染,其污染物挥发将持续3-15年,据有关资料显示,室内污染中甲醛超标比例为30%-40%,苯及其同系物质超标20%-30%,有机挥发物超标为30%-40%,所以室内专修污染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注:本文由开元空调查阅资料编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