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第一篇: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摘 要]蒙古族道具舞属于草原舞蹈文化系列。自古以来,内蒙古一直是诸多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纵马驰骋的天地。自春秋战国时代来,匈奴、东胡、女真、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劳作游牧,打下了“草原文化”的基础。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的民间舞蹈中,保存着草原文化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

草原,蒙古,形式,特点

正文:

蒙古族舞蹈的种类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盅碗舞、浩得格沁舞、娜若卡吉德玛。其中筷子舞、盅碗舞和顶碗舞是属于蒙古族道具舞。下面来说说草原文化与这几个蒙古族道具舞的形式与特点。

1、草原文化与筷子舞的形式与特点。

筷子舞发源于鄂尔多斯草原,因舞者手执筷子相互敲击而得名,现风行于各地。

筷子舞是鄂尔多斯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形式为: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

筷子舞最鲜明的风格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造型端庄稳重,,生活气息和草原文化气息都十分浓郁,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和粗犷,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筷子舞是在婚礼、喜庆节日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须右手满把握筷,用腕部的力量上提下压,首先击手、击腿、击肩,然后击脚击地,随着腕部翻绕的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拧身左前倾,面向左下方,有时拧身右前倾,面向右下方。造型端庄稳重,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表现了他们自由、新颖、变化多样的舞蹈风格特点,在热烈欢快和优美抒情间错交插,展显出一幅广阔而动人的草原生活画卷。

2、草原文化与盅碗舞的形式与特点。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流行于鄂尔多斯草原,最初由男子表演,后转化为女子舞蹈。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表演者一手持两个酒盅叠在一起,大拇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中指按住上一个盅的里边,食指和无名指的内侧夹住上一个盅的外侧缘,两个酒盅击打时,用上边的盅嗑打下边的盅,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随着盅碗银铃般的响声,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前进后退或绕圈行走。

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都要动肩,所以形成盅碗舞的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盅碗舞体现了蒙古妇女勤劳、朴实、纯洁、活泼的性格和喜悦心情。现发展成为集体舞,深受群众的喜爱。盅碗舞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力强,它是草原生活的艺术写照;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

盅碗舞在跳的同时,有一歌者领唱,众人伴唱,边敲击盅子、盘子、筷子为舞者助兴,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之豪迈洒脱,大气不拘谨。

3、草原文化与顶碗舞的形式与特点。

顶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4、结语

伊克昭盟地处内蒙古农业区的河套平原,其民间舞蹈自然会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筷子舞、盅碗舞、顶碗舞使用的道具筷子、盅碗、碗,都是农区常用的生活用具。这说明筷子舞、盅碗舞与顶碗舞和农耕文化有关,然而舞蹈的技巧与表演风格,却不失草原文化的特色,是别具一格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类型。蒙古族继承了北方草原古代民族的文化并使之得以发展,在元代草原文化中曾闪烁过耀眼的光华,舞蹈方面有过卓越的成就。然而明清以来种种原因,草原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许多古代舞蹈也失传,只见诸于文献资料记载。游牧民族“居无常所”的生活习惯,虽然是造成一些舞蹈失传的原因,但又有利于保存舞蹈中一些古老形式。若以文献记载为线索,从牧民们简单的表演找到一些古代舞蹈的遗存,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十分有益。

人的形体运动是因情而发、因情而生、因情而动,所以,舞蹈形态就是情感的动态外化。蒙古族道具舞蹈的呼吸特点是快吸慢呼,即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重拍上慢吐气。如“趟步”加“柔臂”的动作里呼吸就是随着手臂下压而下沉,随着上步而快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表现出蒙古族道具舞蹈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舞蹈形态特点。

从前面对蒙古族筷子、盅碗、顶碗舞的来源及发生到形成一系列的分析中可以得知从整体大的方面总结来说,蒙古族舞蹈用头、躯干、下肢构成梯形倾斜状态是蒙古族的舞蹈形态,它记录一个民族最本真的舞蹈“族性”,以形体舞动标识本族与他族的族际区别,并且强化了本民族的群体凝聚力,传承、链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散播着本民族的文化内容。其表现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力强,它是草原生活的艺术写照;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舞蹈欣赏/金秋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005重印)[2] 舞蹈艺术浅谈/孙景琛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1

第二篇: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

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

萨仁图雅

09级教育1班

40940113

以草原文化为背景、以游牧生活为依托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与蒙古族舞蹈艺术,是一个值得系统研究的、为草原文化增色生辉的课题。

从我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上看,它主要由三大源泉汇聚而成:一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农耕型舞蹈文化;二是以北方草原、森林、戈壁为代表的游牧型舞蹈文化;三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渔猎型舞蹈文化。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分析,这三大舞蹈文化体系,特别是农耕民族舞蹈与游牧民族舞蹈之间,历来就不存在什么孰先孰后的统属关系问题,而是由分别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古代人民,各自按照自己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独立创造而成的。其后,才在长期交流融汇、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舞蹈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历史发展格局。我们站在草原文化的角度,分别对这种既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必然联系,又各自沿着不同历史文化轨迹自成体系发展的舞蹈艺术,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和阐释,将对促进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便是一个自成世界的、独成体系的游牧文化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浩瀚的蒙古高原,曾经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和驰骋的舞台。他们不仅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过辉煌贡献,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纵深的历史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的独具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质的舞蹈艺术。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作为表达游牧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草原文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传统游牧舞蹈文化类型的传承,也是对当今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的形象诠释。

考古发现与当代舞蹈实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均已证实,生活在蒙古高原,以狩猎、游牧或以“牧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氏族、部落和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希望通过跳舞来给自己的生命健康、生殖繁衍和实际生活带来希望和乐趣的群体。归根结底,在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人文情怀中,马背上的潇洒浪漫,生活中的豪放不羁、聚宴时的热情好客,宗教祭祀中的虔诚祈祷,畜牧业劳动中的与动物为伴,以及庆典礼仪、节令习俗中的礼仪规范、行为举止、服饰装扮......都是他们可以借舞抒怀,或写意或写实的最直接、最本能的艺术体现。这就如同美国著名音乐舞蹈史家库尔特〃萨克斯在《世界舞蹈史》中所说:“受动物舞蹈影响的民族有多种形式的舞蹈动作,而且跳起舞来非常热情。”惟其如此,才有了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各游牧民族皆能歌善舞,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美誉。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从草原文化的角度,整合各种舞蹈文化信息,努力发掘、研究游牧民族舞蹈的文化资源,探究其历史的成因与艺术的特质,尤其是对蒙古族舞蹈的艺术存在、艺术生成、艺术本质、艺术发展、艺术演变、艺术价值、艺术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凝聚其间的各种生活要素和艺术元素中,探索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根在哪里,美在何处,传扬、展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采,当是我们努力探究的向度。

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对这种由我国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的,由蒙古民族所秉承的既具有游牧舞蹈文化特质又具有时代新质的艺术模式和美学范式,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了大量研究,业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即至今未见有学者对其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艺术的研究深度,将蒙古族舞蹈艺术这种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特质、因素、属性、概念等等,予以一以贯之的、触类旁通的进行整合性的研究与阐释。有鉴于此,笔者耗时三年,即将面世的名为《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一书,似可从舞蹈理论的层面填补此项研究之不足。

在这样一个正值舞蹈本体化、本土化等文化复归情结方兴未艾之际,我们有责任在这复杂交织的多元文化时代,对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之间,于承传递嬗中所发生的,有如遗传基因般的文化秉承现象,用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满怀民族的情感,用民族的话语权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分析并作出尽其所能地阐释,使其在变单项舞蹈学科研究为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层面上建立起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华民族的话语权,结合大量的舞蹈实证,解读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的舞蹈文化,竭力促使它在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舞蹈格局中,增添一份理所应当的文化份额。再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在这话语纷争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只有将蕴含其间的文化精神、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品格和元素等等,用自己的话语权和研究成果走向社会,被社会所接受,它的影响力才会扩大,才有可能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在国际舞苑上占有一席之地。

总而言之,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保护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就是保护和弘扬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由蒙古民族承续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舞蹈文化,足以给我们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和深入探讨的话题。以现代的视角和理念审视解读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与演进、拓展与延伸,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超乎艺术之外的遐想和启迪。草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渔猎以及林业经济生活的民族,由他们所共同创造的文化整体。其博大与深邃,足可和农耕文化相媲美,只不过未得到充分地发掘与研究。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过去以封建正统思想为主导,重农轻牧,古文献中,有关农耕文化的内容记述比较详尽,对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记载较少,还常带有贬低之意,这就给草原文化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中,以农耕民族掌握政权的时候居多。当农耕民族建立政权后,从不敢轻视游牧民族,为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与掠夺,建造了长城防御之后,仍极重视边关贸易,互通有无。即便在汉唐盛世,仍采取和亲政策,以增强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友好往来,像汉代与匈奴、唐代写突厥都曾如此。从而保持了一定时期内的和平与安定的生活,使两类文化得到不断地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鲜卑建立过北魏、契丹建立了辽朝、女真建了金等政权,而蒙古族和满洲族,则建立了震撼世界的元朝和有近300年历史的清朝,都创造了不同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说农耕文化是以土地为根本,在沿江河流域的平原上创造了著称于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话,那么,草原文化则是在辽阔无垠蓝天下的绿野上,不断孕育出耀眼的文明之光,闪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舞蹈文化是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在探索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定会发现许多过去文字记载中所没有的重要收获。……178

2、贝〃比依勒:舞蹈一词在蒙古族方言中有不同的称谓:新疆蒙古族称自娱性民间舞蹈为“贝.比依勒”,称表演性舞蹈为“勃吉克”,而在内蒙古地区“孛吉克”则是舞蹈的通称。“孛吉克”一词最早出于元明时期,之前称“迭布色”,有“顿足、踏足、足蹈之意”。尚无统一的规范,保持着游牧歌舞随意性与灵活性的特征。“贝.比依勒”是在民间乐器托布秀尔伴奏中进行,托布秀尔音色浑厚、优美,演奏曲调活泼、旋律即兴、节奏性强,适于舞蹈者表演和即兴发挥。蒙古族舞蹈家称此为“托布秀尔乐舞”。另一方面,托布秀尔所演奏的乐曲以沙吾尔登命名较多,表演时多以沙吾尔登一曲作为开始,又称这种舞蹈为“沙吾尔登舞”,并以它作为“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183

3、安代: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内蒙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以库伦地区最为盛行。安代是由萨满“唱安代”“唱白鹰”(查干额利叶)跳神治病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过去以唱为主,后逐渐发展为今天自娱性的群众舞蹈。古代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们遇到病痛或天旱不雨时盛行请萨满跳神,这是安代流传不断的群众基础。过去“唱安代”治病的活动,要择吉日在一定场地上按程序进行。开始前几个人把病人扶进场内,坐在事先准备好的长凳上。旁边有两个男青年随时搀扶。病人(女)要把头发向前披散开,遮住脸面,双手合掌拈一灶香。众人围成大圆圈(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人),面向里圈,这时歌手到场中心唱传统的安代歌词,如“唱白鹰”开始。众人随着她唱和,挥帕、顿足,沿圈起舞,接着歌手们又用歌声劝慰病人…… ……185

4、筷子舞:属表演性道具舞蹈,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态。筷子舞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笛子、扬琴等,伴唱的歌曲多用伊克昭盟地区流传的民歌,以4/4拍、2/4节拍居多,表演往往是由慢转快,或原地、或行进,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现在已经有了女子集体或男女集体的编排。……186

5、盅碗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亦称“打盅子”,是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过去由男艺人表演。表演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盅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碰击作响。表演开始时,艺人坐于地毯上缓缓起舞,盅子随着音乐节拍发出规律的响声,或轻抖双腕,使盅子碰击,发出细碎清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然后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进退或绕圈行走。盅子美妙的声音随表演者舞动而缭绕不绝。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乐曲多采用伊克昭盟地区民歌,如《金盅》(敖门代莱》等。195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作“板腰”“旋转”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光影随摇曳,引人人胜。经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技巧与造型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典雅优美的女子独舞节目。……187

6、乌兰牧骑: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了“乌兰牧骑”,这支草原文艺轻骑兵队伍,掀开了草原舞蹈文化新的一页。乌兰牧骑人员少、组织精干、节目多样的特点,非常适合草原文化生活的需要。乌兰牧骑可以把歌舞送到偏僻地区、村落,在那里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同时又可以了解牧民们的需要,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及时编排新的节目,不断提高演出的艺术水平,丰富牧民们的文化生活。在乌兰牧骑建立以来的数个春秋里,他们始终活跃在边远牧区、农村,给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送去歌舞,作出了卓越的功绩。这正体现了草原牧民们坚韧不拔、勇于为草原繁荣献身的精神,即使是现代文化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乌兰牧骑这种精神仍然是值得赞颂和学习的。

第三篇:与蒙古族传统文化

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姓名:罗超

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0-1班

1065123107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及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是蒙古族民族的性格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内容

意义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崇信重义精神” 和“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开拓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东胡系统的鲜卑人,总结历史经验,认为 以战争手段获取经济补偿,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史载:拓跋鲜卑“迁于定襄之盛乐。……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乌桓首领—引者注)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1]。统治者不再将权利空间局限于草原,开始将入主定居民族地区,与定居民族上层联合,直接控制和占有农耕社会物资作为政权建设的目标。

(二)英雄乐观精神

英雄主义也是草原文化一以贯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浓缩,是草原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之一。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汉文史学家称蒙古人“俗以贪生为耻,以捐生为把都(华言好汉也)”[2],“最敬者笃实不欺,最喜者胆力出众”,在战斗中舍命营救他人者“惟欲称雄虏中,为名高,不为厚利也”[3]。“英雄”在蒙古民族中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在古代汉文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突厥人“重兵死,耻病终,大抵与匈奴同俗”[4]。是说匈奴人、突厥人对于战死者十分敬重。乌桓人也有同样的习俗,史称“俗贵兵死”[5]。但文献中没有对“重兵死”、“贵兵死”习俗的内在原因做出解释。实际上,草原人敬仰是的在危难之际视死如归者——英雄。在古代草原民族中,英雄被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体,是公共道德的化身。所以英雄在草原社会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孕育英雄 2 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三)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万式,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万面。例如在语言上,有学者统计“中期蒙古语中借用的中期突厥语以及畏兀儿语(中期畏兀儿语)的词汇总量,不下一千个”[6]。语言的融汇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因为每一个词汇的传递和接纳,都与该词汇所表达的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各语族共用词汇在蒙古语中的大量积淀,说明与之相关的多民族文化要素也自然融汇于蒙古族文化之中,这很好体现了蒙古人的开放心态,对与其他文化不排斥。还有成吉思汗所提出的“一切宗教信仰自由”的法规、忽必烈创造能够“译写一切文字”的拼音文字(八思巴文)的构想、合赞汗组织编写世界历史的行为,都是采用的开放包容原则,这不是自由开放的很好体现么?一位学者认为:“忽必烈平大理国中表现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智慧,看似属于他个人,然其建树的顽强生命力直接与现代社会相连接,能够超越民族,能够超越国界,能够超越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实属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一种非凡 3 贡献”[7]。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吸收其他民族经验、其他文化精华而实施的,这也是开放自由另一方面的表现。

(四)崇信重义精神

诚实和守信都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极力推崇以诚立命、以诚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价值,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最大光荣,视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最大耻辱。“虽有风雪,也不失约;虽遇大雨,也不误期。”(8)成吉思汗的这句话时刻教育着其子孙后代:为人要诚信。诚信精神构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五)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务实实用精神

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这种务实实用精神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选择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使得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虽原始粗糙但最为实际的精神寄托。如东汉时期的“……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污卢维,乃相慕以迁善,款塞内附。……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9)]柔然“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10)],等等,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行国体制”[(11)]。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显然与游牧生 产生活是相适应的。这也是蒙古人务实实用的集中体现。

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源泉。蒙古族自由乐观的民族性格,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追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营造和谐普惠的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曲解、不贬低任一民族,让我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和风俗习惯,正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心理素质的特殊性,进而关心、关注和支持民族工作,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序纪。

(2)[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第25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明]岷峨山人:《译语》。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237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北史》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突厥铁勒传。(5)《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乌桓鲜卑传。(6)匈奴 卡拉著,陈弘法译:《畏兀儿—蒙古文学交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1期,第20—21页(7)杜玉亭:《忽必烈平大理国与人类智慧》。载《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第21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成吉思汗箴言》箴言三十九

(9)《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10)《魏书》卷一〇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传。

(11)肖爱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第3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四篇:蒙古族饮茶文化与礼仪思考论文

煮茶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各种佐料。不同地区蒙人奶茶制作的方法有差异,各地爱喝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所加入的佐料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加小米、奶皮子、黄油渣、稀奶油、黄油或绵羊尾油等调料。要想把茶煮好,关键是将稀奶油、黄油渣、奶皮子、熟奶豆腐等调料搅拌好,才能煮出别有风味的奶茶。有的人在奶茶中加盐,有的人喜欢甜而加糖,要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至于鲜奶可分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一般以牛奶为上品,羊奶次之,也有的地区用马奶和驼奶。蒙古族制作奶茶是用熬的方法,而熬煮之法又是中国古代的饮茶艺术。早在唐朝,《茶经》序言的作者皮日休就描写过煮饮茶的方法。元人杨维祯《煮茶梦记》记载“:铁龙道人卧石床,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3]可见这种方式是有一定文化继承的。

奶茶的功效

奶茶中放的炒米是脆炒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先将干净的糜子米倒入铁锅内,加适当的水煮,并不断搅翻锅内的米,米泡胀后,使米皮层中的水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去,增加米中的维生素含量。把泡胀的米捞出凉晒,然后把干净的细沙子倒入铁锅内,将沙子炒红,把泡胀的米倒入,进行快速炒,使米开花,即可出锅,色黄不焦,米粒质坚而脆。这种炒米泡在奶茶中,吃起来酥脆香甜。也有糜子米不用水泡,也不用沙子炒,而直接将糜子米放入锅内炒。这样的炒米较硬,被称为硬炒米。然后用碾子碾糜子米,去其皮,将糠簸出,即可食用。这种炒米不发霉变质,便于保存和携带。用炒米泡奶茶喝了解饥饿。在不同季节所喝的奶茶也不完全相同,如夏季鲜奶多,奶茶是用鲜奶煮。但在冬季鲜奶就极少,主要用奶制品代替,特别是黄油茶在寒冷的冬天,受寒冻僵时,饮黄油茶能很快得到恢复。蒙族人除饮奶茶外,还饮嘎仁萨面茶。这是用绵羊脊骨汤煮茶,饮后可以提高视力和听觉。饮杏仁宝日汤煮茶,可以通宣理肺。饮酸枣茶能健身补血,治疗失眠。蒙人还有喜欢将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用于煮茶,煮出的茶,风味各异。一些入茶的植物已经被证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5]。东部蒙人对兴安岭南麓地区生长的各种茶树,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如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旗、乌珠穆沁旗以及察哈尔、克什克腾旗等地区的蒙人,饮一种阿巴嘎茶。阿巴嘎学名为地榆,属蔷薇科,是草本植物,生于草甸草原的林缘附近,叶为椭圆形,秋后采集叶、茎、根放在阴凉处,可以和青砖茶煮,味道香,加入鲜奶及其他佐料,即是阿巴嘎茶。

蒙古族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

蒙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也是很考究的,以下就六个方面做简单介绍:①装奶桶:装鲜奶的有木桶,主要是柏木、松木或柳木制品,后来的桶多是金属制品。②搅茶桶:将熬制的奶茶佐料放在桶内搅拌,搅拌出油为止,然后把搅拌好的佐料倒入烧开的茶水搅拌。③蒙古刀:削砖茶或切砖茶的蒙古刀,刀身是以优质钢打制的,刀刃锋利,把砖茶切开研碎。④茶壶:盛茶的茶壶各地区使用的不完全相同,一般的茶壶嘴小,底大,铜质,也有铝质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六边形或四边形,容积比普通茶壶稍大。铝壶和铜壶的壶嘴和壶盖都非常讲究,刻的花纹。有的银壶,清代制的凤嘴龙纹银壶十分精致,并配以各种卷草、莲花瓣和各种几何纹样,形成了极为精巧的富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⑤高筒茶壶:蒙语为温都鲁,意即高的,壶形为圆锥形,壶口呈半圆形,约二尺左右高,带把。一般用桦木制作,上面有四道或五道金属制作的箍,箍上刻有各色花纹,也有用紫铜和黄铜制作的,紫黄相间,色泽夺目。温都鲁是盛奶茶、奶酒的必要器皿。⑥茶碗:蒙古族所用的茶碗是木制的,称“翠花碗”。“蒙人胸次所拎之木碗以桦木制成,贵者以札批野(桦木根有翠色花纹)制之。曰翠花碗。制时,须以核桃油擦摩使润。镶以银。碗中镶银三钱许,佳者值银廿余两。桦木者值数两。”[6]这种木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装饰薄银片包镶而成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大的木碗铺是瑞恒永,价格最低的是树身制作的木碗。木碗便于蒙牧民随身携带,藏于怀内,使用时拿出来。蒙古族王公贵族使用的木碗,是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八宝图案最多,非常讲究,是美丽的装饰品,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器具不如中原饮茶所用的复杂,但简单实用又极富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的饮茶礼仪

奶茶是蒙古族重要的待客食品,“至必善遇之,不问知与不知,供以烟茶……”[1]“来客用是飨之,是谓非常之优待……”。[2]但是敬茶者与客人都要遵循一些礼仪。蒙人敬茶,各地也不相同,有的敬茶是用银边木碗,碗内盛八分茶水,以双手献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若一只手递茶,或把茶碗放在桌上碰出声音,即为失礼。客人不接茶也为失礼。如果主人不以茶招待客人,是对客人的不敬。主人真心真意以茶待客,客人一味不喝,是对主人的不敬。要煮新鲜的茶待客,用旧茶水待客,是对客人的不尊敬。茶壶装茶前要把壶用热水暖一下,然后装茶。如果来的客人多,把茶碗盛满后,把壶内的茶添满水,放在桌上,以便客人添茶。有的地方以满茶待客,不能坐着敬茶,必须站起来献茶。客人喝茶,有时主人还端上奶皮子、奶豆腐,让客人食用。蒙人中还有以茶会友风气。有的地方在喜庆日,儿媳给婆婆递茶,要下跪,举右手伸开手掌,向头部右侧摆动3次,表示叩拜请安,婆婆接茶,并说祝词。女儿给父母敬茶,双膝下跪叩3个头,然后给父母递茶,父母接茶给女儿祝福。有的地方蒙人在举行婚礼或新娘离家前,择一吉日举行茶会。这天新郎家要送礼品献给女方,同时女方亲友亦需要送礼品给新娘。虽然举行的是一次简单的宴会,饮奶茶,吃奶食品。白色的奶食象征着丰富和吉祥。蒙古族牧区有的地方娶亲,喜车到达蒙古包,男方家出4名妇女,向车上人问安,敬酒敬茶,女方的两位嫂子接过后,将酒向东南西北敬神,用茶水洒向车轮,表示洗尘,然后进屋。新娘嫁到男方的第三天清晨,要煮茶,做饭,开始承担家务劳动。茶叶在蒙古族往往作为礼品,有的以茶叶为定亲礼。又如春节期间拜年,往往赠送一小包砖茶,其意是带珍品回家。虽然这与汉人的茶道礼仪相比相对简单,但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是不容忽视的。总之,蒙古族的饮茶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也有一些与中原茶文化的相似性,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第五篇: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区别与相似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本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

特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特定的文化系统

(一)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文化系统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且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一个人们共同体——游牧民族。这里的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而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环境。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在承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经过本民族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

与这一地区相邻的是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的黄河流域。湿润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宜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这里则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宜于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和气候的选择性很强,还有土壤的种类、水利资源、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程序,农业民族正是依据这些因素,经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汉民族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以最初的“刀耕火种”、“轮作抛荒到精耕细作”,并且一代一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二)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方式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这是游牧经济的一大特点。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的生活资料多,不仅有数量多的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更有兽皮”等各种畜产品。游牧民族出现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它作为一种经常制度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他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的物品是牲畜”,牲畜不仅是商品,“而且还获得了货币的职能”[2]。鉴于游牧经济结构所限,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促使他们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质交换。而雄据中原的汉族,无论在人口数量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力方面,都要比游牧社会发达,农耕文化所产生的高度物质文明,对游牧民族自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于是代表游牧民族的畜产品——马、牛、羊、驼等与代表农业民族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粮食、布匹、茶叶等第一次实现了以物易物或通过“茶马互市”,或依靠“草原丝绸之路”实现之,因此说,游牧经济天然地带有商品经济的性质。当然,它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显然农业经济则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它是以封建庄园或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的写照。可见,自然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家长制的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