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从日地震核泄露事件中获取四启发
中国从日地震核泄露事件中获取四启发
中国要从日本核泄漏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一:采取什么技术保障冷却系统的运行,以确保安全。日本考虑到了抗震性能,但是备用电源出了问题,没有想到,尽管是千年一遇,但核电系统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对我国核电站防御地震的能力要进一步审视和加强。
我国对核电站和水库大坝等重点设施抗震设防都有明确的要求,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之后,全国人大修订重新颁布了《防震减灾法》,对各类建构筑物提出更加具体的规定,需要严格检查落实的情况。另外,对于正在运行的核电站等设施,应在检查安全措施的同时,提高对地震活动监测分析的能力,完善在一定强度震动影响下自动切断的措施,其次,我们注意到,日本在大地震发生后,有着很强的疏散组织和安置协调能力。地震后几天内,日本迅速在岩手、宫城、福岛等7个县建立了2600多个灾民避难所,到17日时,已安置53万人避难。这种有组织的行动,是和平时的防灾准备分不开的。在日本,政府要求市民在地震发生时,要到学校去,一是操场比较空旷,二是学校的建筑最结实,是紧急时刻的避难所。所以在震后,能够很快地准备好避难场所和设施。
近些年,我国国内在应急工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各级政府和部门,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制定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应急预案,而且经常检查和组织演练;各大中城市,利用公园、绿地等空旷场所,建立了应急避险场地,规范标志、设施,作为紧急疏散、避险之需。2008年以后,国务院还组织了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国的中小学校舍全面排查,中央、省市集资,对不符合要求的校舍,采取加固、翻建、重建的不同方式,把校舍要建成“最安全的地方”,这项工程已经完成大半。对广大农村,实施“安全农居工程”,试点先行,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规划、灾区恢复重建、扶贫等工作,采取多种资金投入的方式,引导农民建设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城乡的防灾减灾的能力。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工作进展很不平衡。
第三,还有一个给我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日本许多普通居民在地震来临时表现出的应对态度。我们从媒体和电视上看到,地震后,疏散到街道上的群众,保持着一定的秩序,都站在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上,不影响交通,三个小时候散去时,地面上仍保持着清洁;商店和超市没出现混乱状态。学校的学生,地震时戴着尖顶帽子躲在桌下,帽子肯定是平时就准备的,从姿势看,也是平时常训练的,据媒体报道,幼儿园每个月都做一次演习的“游戏”,在岩手县的赤滨小学,一个班的35位学生,靠着他们平时的应急知识和训练,在海啸灾难中成功逃生„„。这都说明平时的防灾教育十分重要,要把防灾减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范围要覆盖到各个方面,整个社会。我们要加强国内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省市把防灾教育内容纳入了学校课本,全国各地也建设了一些防震减灾的科普教育基地,但远远不够。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容易被忽视,一旦突发,群众没有足够的防灾意识,会影响救灾安置和应急处理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继续加强面向社会的防灾减灾宣传和教育,而且要逐步上升到教育层面,加大减灾教育的分量。
第四,日本的地震监测技术是很先进、很有特点的。
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地震速报系统,而且有着高效的工作程序。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发生后,要求三分钟后自动确定地震的地点和震级,五分钟就要给出海啸的警报,然后在不断地作出校正。这次地震发生后,这个程序也是这么执行的,5分钟后即发出了海啸的警报,赢得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但由于很少遇到这么大的地震,人群反应较慢,而海啸在震后30分钟就到达陆地了,还是有大量的人群来不及躲开。日本发布的震级也是不断调整,最早给出的是7.9级,几个小时候更正为8.4级,11号晚上公布为8.8级,后又最终定为9.0级。最初的震级是为了速报报警,如果因为仔细斟酌延误时间,会影响救灾避险。日本也是最先开展地震预警的国家。预警就是利用电波传播比地震波(每秒5-6公里)传播快的道理,在地震发生之后,预先通知地震波还没到达地方,可以自动切断一些危险的设施以避免损失。
作文描写
这一切的扎实细节,都是很让人钦佩并学习的。日本是个岛国,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但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延续存活下来,还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和丰盛的精神文明。
历史上,我们和他们曾有过很多冲突,而且基本是他们伤害我们。这种血海深仇也确实很不容易化解。所以,一些至今没有释然,耿耿于怀的国人,就开始欢呼日本地震,甚至希望看到他们损失更大,死伤更重,痛苦更多。这其实没有必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是真正的建设性的态度。何况,我们都是人类,当存恻隐之心。试想,如果汶川地震时,日本人诅咒我们,欢呼地震,我们该做何看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中华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充分发扬。再者,世界上遇难人数最多的地震就发生在1556年的中国,光报上名字的就有约历史上的仇恨简单延续映射为欢呼日本地震,对于抗震救灾能力的吸取和提高,是没有正面意义的。
我们在时刻牵挂云南震情的同时,也非常关切日本的灾民。我们在日本地震上面所获得的经验,终将运用到云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防治。云南和日本灾民的每一次疼痛,我们也随之疼痛;日本和云南灾民的每一次获救,我们都同样欢呼。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海浪冲掉一块岩石,大陆就减损。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庄园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之哀伤,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唯有深纯大爱,无私奉献,抱团温暖,体恤悲悯,才让世界更美好,也才使人世更值得留恋。抱定这些信念,任何强烈地震都是不可怕的;一旦丢弃它们,即使只遇到轻微灾难,也会加倍放大。这就是日本地震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而是主动积极应对,防灾减灾,83万人。而我国的其它各类自然灾难也相当多。如果把”
他们并没有被动坐以待毙,
第二篇:切尔贝诺利核泄露事件
从环保法角度谈切尔贝诺利核泄露事件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发生的核事故,震惊了整 个世界。前苏联西部的大片土地蒙上了核灾难的阴影,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
从环境保护法的角度而言,“切尔贝诺利核泄露事件”对环境造成了如下危害:
一、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对环境的污染
1、放射性物质释放和沉积
2、辐射对动植物的影响。在离反应堆30km区域的范围内,辐射对受照区域的动植物产生了急性副反应,并与辐射剂量和动植物敏感性有关。而在隔离区以外,基本没发现急性辐射诱发副反应。“在隔离区内辐射诱发的细胞死亡和细胞发育异常导致个体和种群的效应包括:松树和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死亡率升高和动植物生殖能力丧失。”
二、事故引起的辐射照射的健康效应
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主要有3种人群接受了辐射: 处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的应急救灾和消灾工作人员、从污染区内撤离的当地居民和事故后留在污染区内未迁移的居民。对于辐射的恐惧甚至比辐射本身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大多数受灾地区的居民都有精神紧张的症状,很多人相信,辐射会导致他们患病和早亡。
环境保护事件在世界各国频发,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并予以贯彻实行。结合我国国情及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意见如下:
(一)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 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三)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五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六是在核电发展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我国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继续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维护国际利益,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贡献。
姓名:宋广成学号:1170133104 班级:11级法学(1)班
第三篇:从失误中获取机遇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曾经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细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的16倍……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无独有偶,格德纳曾是加拿大一家普通公司的普通职员。一天,格德纳懒洋洋地在复印机上影印文件,因为思想不集中,失手把一瓶液体打翻在文件上,当他拿起复印好的文件是,发现沾过液体的地方变成了黑的斑块。他抓起这不成样子的影印件,眼中忽然闪烁出欣喜的光芒?quot;如果把这种现象利用起来,一定能……“回到家里,格德纳用这种液体进行了一连串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纸-防影印纸。这种纸可以用来写字、打字以及印制图文,但绝不可复印,一复印,出来的文件就是漆黑一团,看不清任何字迹。随后,格德纳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专门生产防影印纸的”加拿大无拷贝国际公司"。两年时间里,这种防影印纸就售出了2.5亿张,格德纳也成了令人羡慕的亿万富翁。
想想吧,如果雅各布·博尔当时一味地懊恼,怅怅地收起满地的碎片一倒了之,那么,人们又怎么会知道垃圾里竟盛着一个伟大的理论?如果格德纳当时只是以为地后悔,再懒洋洋地把那张有黑斑的文件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那么,世界上不就少了一个亿万富翁了吗?当时也就不会有能造福人类的防影印纸了。
同学们,当你有失误的时候,请你不要懊恼沮丧,你应该象雅各布·博尔和格德纳那样去做一个有心人,好好地反思自己的失误,或许也能从失误中获得机遇,有所发现。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了,那么,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未来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第四篇: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模版)
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
大千世界真是无所不有,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会很奇妙,往往这些奥妙会被一些有心人所发现。比如说乒乓球踩扁了遇到热水就会恢复原状;衣服染上墨水可以用盐浸泡洗干净;手电筒的反光镜用久了会发黑,用细纱布沾少许牙膏轻擦,就可使其光亮如新。
第五篇:从钓鱼岛事件看中国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国
日本于2010年9月24日宣布放回关押在日本14天的中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以强硬措辞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释放詹其雄船长,并警告日方如果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有关钓鱼岛主权问题,中国绝不妥协。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力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首先必须指出,此次撞船事件,虽然在“谁撞谁”的问题上尚无一个可信的版本,但日方没有使用外交途径来处理这一争端,而是直接动用国内法的司法程序,是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而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双方安全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双方信任感的日渐下降。毋庸讳言,近年中日在地区,尤其是在海上的力量博弈日渐增多;双方关系调适的过程本来就错综复杂,安全格局的博弈更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因此,现在是到了双方透过这一事件回归理性,尽量剥离战略博弈,还钓鱼岛问题以主权争议本貌的时候了。
中日之间有许多复杂的结构性议题都需要一个理性的框架。这些框架基本上都不以双方的共识为前提,也不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为目标,而是以稳定长期氛围,留待中日关系最终调适完成为诉求,但这些框架和机制却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双方都必须回归理性;只要有一方强硬和非理性,那么一切就都无从谈起。
中日关系调适期的“互信机制”是终极追求目标,但是在短期之内,中短期之内,某些环境上,适度的博弈,适度的强硬一定是需要,但是这个强硬一定是要服务于整个中日关系调试的一个重大目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战略互信机制有它的必要性。
第一,要能够尊重双方所持有的关于钓鱼岛的观点,但承不承认是另一回事,日方你虽然可以坚持你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中方是不承认的,同时你日方可以在此基础上,否认钓鱼岛存在实际主权争议,这是你的权利,中方没办法强迫你去改变,但是你日方不能忽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
第二,建立中日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就是事后的,监管机制是事前的,这个过程当中,一旦发生冲突,立即透过这一途径,寻求解决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外交部门等等,不用闹到媒体,更不用闹到国务委员这个层级,动不动就召见,更不用闹到两国的司法程序,很快就有些管道,大家私下就可以了解到。
但这一问题最终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在于日方,看他有没有诚意,能不能放弃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这个行为,我觉得这是在日方的一念之间。随着詹启雄从日本胜利的归来,中日两国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是实质性的。中日两国都相对方提出了:赔礼道歉和经济方面的赔偿的要求。不论是中方也好,日本也罢,都十分清楚这理由和主张,不论是不是正当的,其结果,都不会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因此,这只是双方的一个姿态,这种主张与其说是让对方听得,还不如说是为了平息本国民众对此事的愤怒,以换取本国国民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这次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方采取了以往极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依照日本的国内法对中国渔船和船长进行处理。这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三十八年以来,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而这个恶例一开,后患无穷。日后再有中国国民到该地,进行正常的合法的工作,日本就会以日本国内法为依据,因两国关系的好恶,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和解释。而由于日本率先使用国内法处理领海纠纷。那么,与中国在南海有着领海纠纷的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也会纷纷效仿以本国法律,对中国渔民在上述海域的渔民和渔船进行“依法处理”。这对于中国处理南海问题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中国连钓鱼岛都解决不了的话,那么解决南海也就离中国而去了。因此,中国有必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使,如: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外交上的,直至利用军事手段,使劲的敲打日本。让他疼,让他怕,让他老老实实的趴在窝里,别惹事生非,别乱说乱动。打击日本,其实即使为了夺取钓鱼岛,更是为了南海问题的解决。
但是,为何在当前日本会忽然强硬,本人认为其直接原因在于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美军基地驻扎在冲绳已经半个多世纪,被日本政府一贯认为是保卫日本所必需,当然其目标自然主要对准大陆中国。但是驻扎日本的美军基地的3/4占据冲绳,造成的骚扰以及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摩擦始终不绝于耳,而且二战时期冲绳因为日军阻隔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而造成的巨大牺牲,始终犹如恶梦缠绕当地居民,尤其他们不愿意可能因为新的大规模冲突或战争导致二战恶梦重现,冲绳县已经多次选举出反对美军冲绳驻军的县知事,民意也绝大部分要求美军基地撤离和搬迁。鸠山前首相曾经打包票让美军基地搬迁未果,不但使他本人下台,也造成民主党政府的巨大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主党新内阁里一些人自然会想到利用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而牵制冲绳县要求美军基地撤离的声浪(实际上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也曾经多次提到)。因此,民主党政府在当下中日关系完全没有理由恶化的时刻贸然拘捕中国渔船船长造成中日关系的陡然恶化,应该可以说是这次事端最直接原因。